人文精神教学外国文学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人类自形成文明初始,人文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外国文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非常耐人寻味。笔者主要探讨了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编撰的《老人与海》一书,主要研究了书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对书中描述的在困难重重的境地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探究。而且书中圣地亚哥不放弃、敢于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以及海明威打造的社会观点也非常值得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文精神教学外国文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文精神教学外国文学论文 篇1:

论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传授和培养

摘 要: 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对教育好大学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注重对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传授和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外国文学课程集中了人类心灵的精华。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树立大学生的人本思想,加强道德素养,培养审美的能力是传授和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精神 外国文学教学

在当今时代,社会浮华,人心躁动,功利主义盛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传授和培养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或缺乏人文精神,即使这个人再有知识和能力,我们也很难指望其造福社会,可见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家庭、社会的责任,对教师而言更是责无旁贷。外国文学课程集中了人类心灵的精华,[1]故在教学中履行这一责任也就理所当然。如何理解所谓的人文精神,怎样传授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便是我关注的焦点。

一、西方人文精神探索

与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是,西方文化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深沉的人本精神。文学从属于文化并受其直接影响,因此,西方文学自然有其深层的人性意蕴和人文内涵。[2]追溯历史,人文精神孕育于古希腊。古希腊人对现实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对人的力量给予肯定和赞美,重视生命对于个体的价值。中世纪为人文精神的发展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在那个一切以神为本的时代,人只是神的奴仆。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包含了以人为中心,赞美人、尊重人、重视人的含义,并且极力强调人的力量。17世纪崇尚理性,这种理性依然是以人为本,仍然是和神性作斗争。到了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们重视启迪教化民众,宣扬理性和自由是上帝赋予人的,并提出了“自由、平等”的口号。19世纪,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和封建落后国家充斥着罪恶、暴力,因此张扬个性、赞美人性受到社会斗争的制约,人文主义思想增强了社会批判色彩。20世纪开始注重人的心灵关怀。人文主义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其表现退回到人的内心世界。虽然在西方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内涵存在不同理解,但它带给我们的意义和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二、如何传授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让他们在头脑中树立人本思想。这种人本思想表现之一便是以人为本。其主旨是尊重人性,以人为中心,赞美人、肯定人、关心人。在教学上体现为因材施教,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优势和专长。从古希腊到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中充满了这种精神。

在《荷马史诗》中,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被看作是“智慧”的象征。希腊联军花了十年时间仍未攻破特洛伊城。而奥德修斯献上“木马计”,就使整座城化为一片火海。他在归乡的十年旅途中遇到无数艰险,但他依靠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屡屡化险为夷,最终顺利回到了故国。奥德修斯的经历证明了人具有无限的聪明才智,肯定了人类有能力征服大自然。这种气魄很能感染每一位读者,对当代大学生树立个人自信,发挥个人才华大有启示意义。

在笛福笔下,鲁滨孙的故事同样是一首人的颂歌。他一生四次出海冒险,途中遭遇无数艰难险阻。特别是他在荒岛上度过了整整二十七年的光景,期间的孤独自不必说,他却能够以个人的力量,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后来的物资富足,并开发了整座荒岛,还把更多的人移居到岛上来了。这种充分发挥个人力量改善生存环境,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的伟绩,也能带给学生们以精神上的鼓舞。

人本思想表现之二则是追求自由平等。张扬个性,破除束缚人的种种枷锁,必然带来对自由平等的追寻。外国文学中处处洋溢着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

夏绿蒂·勃朗特塑造的简·爱,一无美貌,二无背景,家教的工作又极其低下。但简·爱是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有独立个性的女子。她与富有优越感的罗切斯特相处不卑不亢,为维护人格尊严和独立不惜放弃优越的生活,甘愿去流浪。简·爱的出走,既是对关心人、尊重人的个性的大声疾呼,又是对婚礼未成功后罗切斯特不顾她人格尊严的严正抗议。她终究获得圆满结局。简·爱的故事无疑是教导学生对待爱情、个性、尊严的绝好教科书。

拜伦诗中的唐·璜谱写了一曲“自由之歌”。少年时代的他就被贩卖到奴隶市场上,像牲畜一样被人挑来查去,此时,他深刻体会到自由的宝贵。当获得自由后,他马上加入俄国攻打伊兹密尔城的战斗,为自由而战。按照作者的计划,还要让唐·璜参加巴黎的街垒战,并最终壮烈牺牲。拜伦塑造的唐·璜不仅捍卫个人的自由,而且为民众的自由而战,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从中,学生能感悟到当今自由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这份美好。

(二)不断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天真而又世故。他们以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休止地表达着对金钱、荣誉、地位及享乐的追求。这其中有经济的因素,有就业压力的驱使,也有社会环境的熏染。在这些背景影响下,就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要培养他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他人的怜悯心,对社会的责任心。总之,要引导他们在任何环境里自我完善。[3]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终身实践着自己提出的“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这很能打动人。他年轻的时候就为农民的孩子开办学校,在自己的庄园里进行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在《复活》中,他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忏悔说明一个人应选择与广大人民站在一起。作家本人是这么做的,他从精神上与自己的贵族家庭格格不入,在晚年穿着树皮鞋、粗布衣到田里帮农民耕种。为了实践自己的学说,他最终选择离家出走。作家的进步思想和他的身体力行,都会使我们的心灵备受震撼。任何时代、制度、国家都有丑恶,关键是怎样面对。丑恶的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丑恶现实的认同。

道德教育只讲空洞的理论没有说服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给学生讲大道理不可取,而从作品中获益来打动人的心才是根本。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塑造的冉阿让,便以其道德感动世人。19年的监狱生涯改变不了他这个苦役犯,只能让他倍感世界的不公与冷酷。是仁慈的米里哀主教感化了他。以后,无论遇到再大的危险,再大的不公,他都坚持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在他生命的终点,他凝望着烛台上的光。这银烛台原本是他从米里哀主教那里偷的,被警察捉住时,米里哀主教当做礼物送给了他。此后他一直带在身边。银烛台照亮了他原本卑微的生命,使他坚定、勇敢,以博大的心帮助他人。冉阿让这个形象长久地打动着我们,启迪着我们。他的故事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历来人们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或者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来指导外国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对这一原理的理解上过于简单化、机械化,往往忽视了对文学的美学意蕴的阐释,就不能把握作品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整体价值。[4]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的最高宗旨是实现人的精神与审美观的自由发展和解放。在外国文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完美人性的发展。

审美教育的内容丰富,且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需要以不同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感受美,即他们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得到审美训练,发掘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美、人格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让学生在悲剧的欣赏中陶冶情操。悲剧能使人从中体验到激情,感到生命力。“激情固然有时使人痛苦,但没有激情的生活却更使人痛苦”。[5]悲剧的理性意蕴及其领悟,对人生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唤醒人自觉的人生意识,认识到人生旅途中存在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正确地对待挫折,培养不懈斗争的勇气。其次,我们可以在作业中进行审美创造。课外读书笔记和小论文,一直是我们在学生阅读名著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查的办法。我规定了阅读篇数,一般要求学生一学期必须精读六到八本名著,效果较好,大多数学生都能仔细阅读,认真做笔记。课外读书笔记是学生阅读时心灵火花的反映。同时,经过作业批改、讲评、传阅,学生能把外国文学知识与其他各科知识及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认识、鉴赏、综合等能力,因此,这也成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反映。最后,我们可以在课堂讨论中训练审美能力。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我们可在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或向学生播放名著改编的电影后,适当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前,介绍有代表性的各家观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思维。在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巧妙地穿插,抛砖引玉,寻找对立观点,以形成争论,并及时把握讨论的导向。讨论后,教师应尽量全面地、正确地作出总结,对于未解决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再深入钻研。课堂讨论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训练和考查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三、结语

外国文学课是大学生认识、了解国外的一把钥匙。其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可以在讲解、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并结合具体环境,使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培养学生以人为本、自由、平等、爱的精神,内强道德素养,铸造高尚人格,提升审美能力,传承美育使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5-247.

[2]虞雅芬.论新课程下的外国文学教学[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2):23-24.

[3]文辅相.大学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5,(3):37.

[4]杨慧琳.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94.

作者:成立

人文精神教学外国文学论文 篇2:

刍议外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

摘要:人类自形成文明初始,人文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外国文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非常耐人寻味。笔者主要探讨了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编撰的《老人与海》一书,主要研究了书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对书中描述的在困难重重的境地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探究。而且书中圣地亚哥不放弃、敢于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以及海明威打造的社会观点也非常值得研究。

关键词:人文精神;外国文学;《老人与海》

引言:

《老人与海》一书备受大众推崇,海明威写作方式言简意赅,可以让读者非常容易理解其意图。海明威特别推崇宁折不弯的英雄气概,类似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论是在多么严苛的环境中都不屈不挠,其这种精神令社会大众信服。本文主要对此书进行探讨,总结其中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概念

研究历史发现,在外国人文精神最繁荣的阶段中,主要以人为主,并非是以神为主。这一观念和宗教神学理念背道而驰。当今时代,各国政府逐步认可人文精神,并将其当做国家文化最主要的内容,各国政府开始围绕以人为主的思想管理社会。人文精神并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淡出社会舞台。对于人文精神的内涵迄今为止还没有明确规定。在此,笔者对人文精神进行简单概括:第一,注重人性,比如人类尊严以及作用价值等;第二,注重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同发展;第三,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打造心中的大同社会。

人文精神能够完善人类的精神世界,打造和谐大同世界,能够保障人类文明长治久远的发展下去。因此,很多富有“天下大事,匹夫有责”的文学士子都会探究人文精神。其中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就是众多士子中一员,海明威一般是比较理性的思考人文精神,比如在各种困难面前还是会坚持自己的立场。如果他人无法理解或者遭受误会,还是会坚守自己的信念。如此纯粹的人文精神仍值得大家研究学习。

二、海明威精神世界中的人文精神

美国书中人文精神都是以人为主,主要探讨社会现实以及未来命运的发展。人类是拥有独立人格的灵长类动物,能够自主探索真理。《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正是由于此类人文精神最后才获得了成功。圣地亚哥把出海打捞视作一生信念,其捕鱼并不都是为了温饱,更多的是在实现自己的信念,证明自身价值。即便遭遇了多次失败,圣地亚哥从未想过放弃。最难以忘却的一个情节是,圣地亚哥在大海中和鲨鱼战斗了三个日夜,最后结果不理想时,圣地亚哥仍旧非常乐观,“人宁可被毁灭,也不能被打败”。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就在读者心中打造出一个伟岸的老人形象。《老人与海》主要描述了圣地亚哥在艰难困苦的情境中永不放弃的精神,本是耳顺之人,面临各种困境仍会坚持最初的信念,从未想过放弃,而且对未来一直保持乐观态度。

三、《老人与海》中的人文精神

(一)永不放弃

《老人与海》初始,圣地亚哥就面临种种困难,近百天未打捞到一条鱼,很多时候连温饱都需要男孩帮忙,但是圣地亚哥并未因此而萎靡不振,依旧认为未来是坦途一片。面临大马林鱼时,虽然明知不敌对方,但其不会不战而降,而是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对方进行生死搏斗。面临鲨鱼的攻击,圣地亚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和鲨鱼进行生死搏斗,即便最后鲨鱼将大马林鱼的肉全部消灭,圣地亚哥永不放弃的精神仍不动摇。圣地亚哥是在坚持自己信念的前提下才可以如此搏斗,出海是圣地亚哥实现价值的途径。因此,其没有因近百次的失败而一蹶不振。这是由于圣地亚哥知道,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可能未来还会遭遇困难,但只要永不放弃,未来可由自己改写。恰似书中描述的“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有消失过,现在又像微风初起的时候那样清新了”。圣地亚哥不只是作者自己主张的人文精神的体现,而且还体现了美国社会精神,即不放弃、一直拼搏。

(二)挑战自我

书中刻画的每个人物的性格均是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若生命纸张可以任由主人涂鸦,书中人物的一生就是不屈奋斗的历程,书中人物一生都在和大海、鲨鱼等持续不断的拼搏,借此向人们体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物的经历都让人心生敬畏,但是他们不会流连于过去的美好,而是不断地拼搏,他们的一生是不断奋斗的一生。圣地亚哥由于近百天没有打捞到鱼,备受讥笑讽刺,就连男孩也没有坚持陪伴在他身边,而且圣地亚哥年龄太大,体力严重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圣地亚哥要么放弃,要么坚持。如果选择放弃就会活在同行讥笑讽刺中,若选择坚持,或许会取得最后胜利,但是或许也会与成功无缘,在同行嘲讽中含恨而死。圣地亚哥选择了坚持。书中刻画的老人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仍值得当今社会大众研究学习。

(三)不畏牺牲

圣地亚哥每天都要面临大海以及鲨鱼的威胁,只有和他们不断地拼搏才能有收获。鱼群与简陋渔船、老态龙钟的圣地亚哥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战斗恰是海明威精神世界和现实间对抗的体现。这种拼搏是不畏牺牲的,书中的两个场景可以体现这一点。第一、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战斗场景,七十二个小时不断的战斗考验着圣地亚哥的体力以及心理素质。如此情境中,独自出海的圣地亚哥不只面临着大马林鱼这一困难,而且还有体力不足以及长时间的饥渴劳顿等身体方面的困难。面临如此情况,老人并未放弃,不畏生死和对方进行战斗最后获胜。第二、圣地亚哥与鲨鱼的战斗。圣地亚哥只是利用随处可见的打捞工具和凶残巨大的鲨鱼进行战斗,虽然最后大马林鱼的肉都被鲨鱼消灭殆尽,老人经历了书中所说的第85次失败。然而在笔者看来,圣地亚哥取得了最后胜利,老人打败了自己,在没有武器情况下和鲨鱼战斗,以一己之力对抗如此难缠的对手,这也属于胜利。圣地亚哥不畏牺牲的人文精神仍是当今时代国家发展非常重要的推动力。

四、结束语

该文章主要以《老人与海》为例探究了外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外国著作中的核心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方面的发展。《老人与海》一书对未来进行了美好展望,对人类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究。海明威打造的人文精神值得当今时代社会大众的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秦鹏举,范慧玲.外国文学与中西人文精神[J].文学教育:中,2017(6):9-12.

[2]金坤.外国文学作品中人文精神分析——以《老人与海》和《哈姆雷特》為例[J].长江丛刊,2017(1):81-81.

[3]付永超.浅谈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实施[J].新商务周刊,2017(4).

[4]胡春琴.论利用外国文学作品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J].东方企业文化,2017(s2).

作者简介:

沈涂月, 籍贯:江苏省东台市,单位:江苏省沭阳县高级中学。

作者:沈涂月

人文精神教学外国文学论文 篇3:

外国文学教学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摘 要:在当今各种复杂思想并存的时代,如何培养大学生独立、健康的人格已成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是外国文学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健康人格的良方。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 健康人格 人文精神

近年来学习和就业压力大、对人生缺乏目标、不敢面对挫折等,已成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更有甚者因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自残、自杀或伤害他人。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的养成教育是每一所高校都面临的重要工作。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提供指导和帮助。外国文学教学作为人文学科中的重要科目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发挥其独特作用。外国文学作品中不乏作家对人生的探索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因此,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恒久的普适价值介绍给学生,使之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把具有普适性的积极、进步的价值观—— 如人格尊严意识、独立人格意识、人类关怀意识、社会使命意识和批判精神等作为宝贵的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充分、全面地介绍给大学生。”[1]这是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文学反映了人类的经历和境遇,是对人类情感的最好的表述方式。外国文学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外国经典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作品中人物对待生死、物质、爱情、友情、理想、成败等态度来引导学生培养独立的人格尊严、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的人格意识、人文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以达到对健康人格的塑造。本文将以《印第安营地》的教学为例,探索文学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影响。

1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考创新意识

在《印第安营地》里海明威描写了小尼克随同父亲前往印第安营地为产妇接生,目睹了父亲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为产妇做剖腹产手术的过程,和孩子降生后产妇的丈夫因为不能忍受“某些事情(things)”而自杀的悲剧故事。此故事无论是主题还是简洁的写作特点都属于典型的海明威式的故事。故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死、成长及歧视的主题值得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思考这些主题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观有一定的认知。当学生阅读完第一遍后让他们最为困惑的问题是:印第安妇女的丈夫为什么要自杀?在此故事中海明威把他的“冰山原则”发挥到了极致,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可以让学生大胆地思考并揭示印第安男人自杀的原因。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并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来揭示印第安男人自杀的真正原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想创新意识。

拜伦曾说过:“让我们大胆的思索吧,放弃我们思想的权利就是卑鄙地抛弃理智—— 因为思想就是我们最后的、唯一的避难之地……”[1]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思考题,如: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怎么样?为什么医生在手术后会那么激动与兴奋?为什么乔治叔叔要去印第安营地?他被印第安妇女咬了之后对印第安妇女的咒骂说明了什么?假如你是这位妇女的家人当听到种咒骂后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尼克和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父子关系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揭示作者隐藏在“冰山”下的深意,让学生通过细读作品,分析思考作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通过细读与讨论学生发现了种族歧视问题,父子关系从亲密变到疏远,其原因是因为儿子看到了父亲对印第安妇女的冷漠和爱心的缺失。“唯有思想独立才能做到人格独立,唯有坚守独立思想才能获得人格尊严。”[1]当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疑惑时,老师不能马上给他们提供自己的想法,而应该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如学生对乔治到印第安营地的动机十分感兴趣:为什么他的船比医生的还快?为什么他要给印第安人发烟?为什么他被咬了之后那个年轻的印第安人要意味深长地笑?但是学生从文本中很难找到答案,这时老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白人和印第安人关系的时代背景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分析“发烟”这一社会行为的潜在意义。通过再次讨论,有部分学生认为或许乔治叔叔是婴儿的真正父亲,他给印第安人发烟是为了感谢他们的帮助并庆祝孩子即将诞生。或许这也是导致印第安男人自杀的原因之一。

2 学习文学作品培养“爱人”的人文关怀意识

“关爱每一个人的生命,维护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反对以任何理由对无辜生命—— 我们的同类和任何其他生命—— 蓄意和肆意攻击,是每一个堪称为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和正义底线。”[1]通过文本的细读和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特点,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对印第安妇女及其丈夫的同情和对医生及乔治的鄙视。当尼克让父亲(医生)给印第安女人一些止痛药时,医生的回答“她叫不叫不重要,因为我没有听到”刺痛了儿子及病人家属,同时也让学生对此产生了共鸣,认识到了医生的冷漠。手术的成功使医生激动不已,“此手术可以登上医学杂志了,乔治。用大折刀做剖腹产手术,用九英尺长的羊肠线缝合伤口……应该看看这个骄傲的父亲了,在这种小事情上父亲们总是最痛苦的了。”此段对话让学生们意识到了医生对待病人就如对待手术台上的动物一般,毫无爱心,丝毫不顾及病人及家属的感受。生育这一神圣的事情在医生看来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学生们认为医生这些高高在上的无情话语深深伤害了这位丈夫的尊严,认为导致印第安人自杀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他不能忍受妻子疼痛的叫唤声,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生和乔治对印第安人尊严的践踏。由此,培养了学生们尊重一切生命、关爱一切生命的人文意识,这对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极为重要。高尔基指出:“不可能把对人的爱和关心抛到一旁。哪里没有对人的尊重,那里就很少有能够尊重自己的人出生,出生了也活不长久。”[1]“法国作家圣泰克絮佩里把是否具备人格尊严、是否重视和保护人格尊严当作评判人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准。”[1]

可见,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能培养学生关爱、尊重他人的人文情怀,这对他们的现实生活也有启迪,使他们认识到需要尊重身边的一切存在,不能践踏一切存在物的尊严。

3 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必然会关注社会正义、社会幸福和社会民主,必然会批判各种摧残人性的社会现象。”[1]海明威笔下的尼克就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意识萌芽的孩子,当他看到父亲和叔叔对待印第安人的冷漠与无情后,他对父亲的态度也随之转变。多数学生通过讨论之后和尼克的想法产生了共鸣,认为假如这位医生是自己的父亲他们也会鄙视他。印第安男人的死亡给尼克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让他看到了死亡的恐惧,并引发了一系列不适合他这个年龄段人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他要自杀,爸爸?”“很多男人都自杀吧?”“爸爸,死亡难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作者在小说最后对景物的描写及以上对话的内涵,认为尼克在短短的一夜见证了生的痛苦、死的容易及人情冷漠,对他来说就好似经历了一次精神死亡,这次死亡使得他萌生对生的渴望的顿悟和反抗死亡的决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感受到死亡的控制而产生对死亡的反抗。”[2]

尼克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下定决心不会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对死亡的有力反抗。此外,学生们还认为印第安男人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懦弱的表现,认为他应该勇敢面对歧视,正视自己的人生,不能逃避生活,应该做出反抗,在社会中发出印第安人应有的“声音”(在此故事中印第安人毫无话语权)。更为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讨论后都纷纷感悟到了作者和尼克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对生存的强烈渴望,懂得了应如何正视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升华了自己的情感,获得了求知的动力。他们已经把这些感悟内化为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在学习中培养了独立、健康的人格意识。正如彭石玉教授所说:“文学作品学多了,就像在接受心理医生的咨询,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强调了文学学习中的‘内化’、‘自省’、‘自主建构’的功能”。[3]

在现代社会中,独立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而且也是所有的人所应具备的品质。只有具备健康人格,才能使自己成功地立足于现代社会。为此,外国文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别是在贯穿着理性、弥漫着人文精神的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更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注释

① 文中所引用小说文本为本文作者自译。

参考文献

[1] 王诺.生态与心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5~208.

[2] 库而特,辛格,周国珍[译].海明威传[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109.

[3] 彭石玉,匡曼丽.MI理论与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6):73.

①作者简介:廖新丽(1978~):女,云南普洱人,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作者:廖新丽

上一篇:幼儿园新生入园工作计划下一篇:网络辅助教学政治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