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近些年来的大幅扩招,使农林高职院校投入产出矛盾进一步凸显。对这类院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农林高职院校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评价,同时以陕西农林高职院校为例,从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实证性验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论文 篇1:

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课程任务驱动教学中师生共同设计学习任务探究

【摘 要】应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设计精彩与否决定了授课效果的好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过程中的动力和趣味性,因此,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课程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与学生根据专业需要、课程性质、学生兴趣特长等共同设计学习任务,体现了学生价值和学习兴趣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呈现出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学习气氛更为轻松愉快,教师授课效果良好。本文主要对任务驱动教学的任务设计过程等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农林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农业推广;任务驱动;设计;学习任务

作者简介:杨文秀,女,讲师,主要从事农业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赵维峰,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邓大华,男,讲师,主要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一、任务驱动教学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中注重知识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即通过在专项职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以任务为驱动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获得的满足感以及成就感,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认为“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应该由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或目标设计提出,并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分析任务并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其实,这种理解不全面,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该转变思维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在教学开始前可以与学生代表进行探讨,综合考虑专业教学的需要、课程本身的需要、社会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层次现状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使任务具有探究性、创造性和生活性。

三、农业推广课上师生共同设计任务

1.农业推广课程性质。农业推广学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营销学、传播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基础之上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应用性学科,主要研究农业推广人员如何对农民进行组织、教育、咨询、服务,使其改变行业,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传播扩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学科。农业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实现,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农业推广课程的专业。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农学、茶叶栽培、设施农业、作物栽培、园艺等多个专业均开设农业推广课程。

3.职业院校开设农业推广课程的目的。农业推广课程主要包括农业推广的涵义、发展史,以及农业推广的原理和方法、组织管理等。高等职业院校开设该课程旨在培养农业推广机构基层推广及管理工作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可以使得农业院校的学生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加深对我国农业推广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学会灵活改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基层实际推广工作水平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工作能力。

4.农业推广课上师生共同设计学习任务。

(1)教师设计部分。综合考虑农业推广学科性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学生所在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笔者在农业推广课程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师生共同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方法。

即教师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为一个符合课程需求的、规定了教学范围但不指定具体名称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地×××项目的推广),这一综合任务又下设若干子任务:①农业推广人员角色认识;②×××地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与确定;③×××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④×××农业推广项目的总结评价;⑤×××农业推广项目成果报奖。整个学科的知识点分别穿插于若干个子任务中。

(2)学生具体设计任务及实施。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农业推广人员角色扮演的身份及工作性质与程序;然后结合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爱好、农业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本课程知识点、当地自然与社会条件等综合分析选择确定农业推广项目,并撰写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确定了具体推广项目后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选项目的复杂程度、当地农民素质条件,以及硬件设施等选择确定项目的推广模式与方法,并撰写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模拟推广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农民的采纳情况随时应变使用多种方法,并锻炼学习人际交往及演讲的沟通、交流、语言技巧;项目推广演练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双重总结与评价,一重总结为对自身所选项目及推广情况进行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总结评价,并撰写总结报告,二重总结为学生之间相互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总结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学生们需要撰写推广项目成果请奖申请书,学习推广项目的报奖流程。

5.师生共同设计学习任务的学习效果。教师依据课程需要设计了整体学习任务,学生则根据兴趣爱好设计了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设计的任务集结了教师与学生的智慧,学生探究未知及价值创造充分得以展现,颇有成就感。

自我价值得以充分肯定的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愿意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知识,愿意自己认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愿意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协作来圆满完成任务,从而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了写作、语言、心理等综合素质。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整门课程在师生共同设计学习任务并实施的过程中呈现出轻松、愉快、活力四射的气氛。

参考文献:

[1]刘增厚,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8,(3).

[2]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

[3]刘晓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开设农业推广学[J]. 黑龙江农业,2003,(1):36-37.

[4]王贵彦,陶佩君,王慧军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3).

[5] 郭小平.内蒙古自治区通用技术专业师资配备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编辑:秦俊嫄)

作者:杨文秀 赵维峰 邓大华

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论文 篇2:

农林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

摘要: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近些年来的大幅扩招,使农林高职院校投入产出矛盾进一步凸显。对这类院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农林高职院校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评价,同时以陕西农林高职院校为例,从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实证性验证。结果表明,陕西农林高职院校投入产出效益之间是一种协同关系,唯有处理好学校、学科、教师三个层面的协作关系,方可有效地修正投入产出组合效率值所出现的变异。

关键词:农林高职院校;教育投入产出;数据包络分析法

引言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的投入、管理、招生、培养和就业工作主要由国家承担,社会、家庭、院校和学生本人等对教育投入本身的经济效益关注度并不高,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投入产出矛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学者的关注点在高等教育,由此重点探讨了高等教育在财政、收益、规模以及学费等方面的问题,强调了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和增量、财政投入与产出等。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林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投入产出效益问题的研究,众多学者着重研究了教育资本的投入与产出问题[12],提出了有效提升和优化农林高职院校资源配置效益和实效性的措施。如黄朝峰、吴峰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估了农林高职教育的适用性,该方法在评估中重点关注了教育质量问题[3];陈通综合运用DEA方法评价和分析了西部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相对有效性,结论表明绝大多数地处西部地区的高校都显然地处在规模收益递增、非DEA有效的阶段[4];侯启娉以研究型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中DEA方法的应用实例为依据,对其科研绩效进行了评价,解释了这种方法的相关方法以及基本理论,并挑选了20所高校,运用实证方式研究了其科研绩效。同时,借助数据分析结果,对高校的科研产出超过的技术效率以及资源投入的不足进行了分析[5]。

从上述文献来看,在对农林高职院校投入产出效益进行评价的过程中,DEA方法的运用是行之有效的,这些研究中还运用了BCC或CCR模型,但是没有考虑产出指标以及投入指标的权重。纵观以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林高职教育的需求出现了快速增加态势,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不断加剧了原本就十分严重的投资供求矛盾,这也是全球范围内农林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从当前来看,我国在研究农林高职教育成本效益方面,实证研究成果较为匮乏[6]。为了更有效地获得农林高职教育成本效益的精准结论,必须开展成本效益的实证研究,从而获得更为可信有效的实证数据。

一、现状分析

陕西是教育大省,截至2013年12月,陕西独立设置的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院校共39所,其中农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7所,因此,本文以陕西为例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在成本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农林高职教育的需求出现了快速增加的态势,这就不断加剧了投资供求矛盾,从而导致投入产出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具体表现为:(1)从系统学角度看,农业高职院校的这种投入与产出关系可以归结为一个投入产出协同关系,或是由投入与产出两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农林高职院校既要实现投入目标,又要实现产出目标。由于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冲突,致使农林高职院校在协同投入与产出两大关系时存在严重的失衡,出于对当下利益的考虑,农林高职院校会减少资源投入,而更多地去强调资源的产出。这必然严重阻碍农业高职教育的长期发展。(2)从农林高职院校发展状况看,2013年陕西农林高职院校在校生总人数达到了62 715人,校均规模8 960人/校。在其他约束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林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对其投入产出效益具有积极的正向效应[7]。从最近15年的发展状况来看,陕西在高职教育领域的相关投入及经费总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每所职业院校也主动地走出去筹集资金,希望能够完成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有效改善本院校的实验条件和实训条件,从而提升办学条件。

目前,从发展状况看,陕西农林高职教育基础相对薄弱,资源短缺,而且所投入的资金、师资力量也非常少,供求矛盾突出;从所处位置来看,农林高职院校院校多数位于关中,陕南陕北的较少,加之高职高专规模小、数量少,不能有效地适应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陕西在农林高职教育发展方面针对性不强,尤其在职业资格取证管理及校企合作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些瓶颈从不同角度限制了其发展。

二、投入产出效益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设计

农林高职院校教育投入产出效益的衡量目标是其办学及各项工作是否执行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高校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多目标系统,对这一复杂系统效益的评估必须将具有原则性、抽象性及概括性的评估要素逐级分解,具体分层设计,使之成为可测可量的诸多分目标。这些可测的要素指标集合就构成了对其研究所需要的指标体系[89]。

从计量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林高职院校系统中的指标具体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其中指标数值是对农林高职院校系统状态水平的量化描述。本文研究的指标数值可分为:(1)评估主体规定农林高职院校投入产出办学效益应该达到的标准数值;(2)农林等职院校投入产出办学效益实际达到的指标值。对标准数值而言重点在设计,对实际运行数值而言重点在计量。表1所示是农林高职院校运行过程中投入产出的影响因素和办学效益衡量因素,为评估办学效益指标的选择给出了依据。

目前各院校内部已经开始使用的《普通高等院校基本工作状态数据库》使得对农林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评估变得相对简单。数据库中共设有如队伍、规模、专业、生源、经费、资产(设备)、人才培养、毕业生、科研、生活条件等10个方面指标,合计191个数据项用于农林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价。

(二)樣本选择

在借助DEA开展相关评价时,首先要确定的是哪些部分将作为评估对象的决策单元(DMU)。决策单元的选择有以下三项原则:

1.同质性。对DMU 来讲,如果组织目标是相同的,而且所执行的工作任务也是一样的,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也要具有同质性。

2.DMU数目。一般选取较大比例的DMU,能更有效地发现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然而,如果超过一定比例的DMU被选中并用来分析的过程中,就可能会降低它的同质性。Golany认为,在DMU数量确定方面,要坚持的经验法则是:就DMU的数目而言,最少是投入产出指标总数目的2倍以上[10]。

3.删除DMU中极端的异常。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选择了陕西范围内的7所有同质性的相关高等教育机构,并将它们作为评价对象DMU,也就是实证研究对象。为了保护研究资料以及信息的隐私性及保密性,对其分别以 DMU1、DMU2、DMU3、DMU4、DMU5、DMU6、DMU7来表示。对上述7所农林高职院校而言,它们组织目标是相同的,投入产出项目是完全一样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吻合了同质性的相关要求。

(三)数据来源

教育部印发的《农林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 (教高[2008]5号)中指出,在我国范围内,全部拥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自从发布了评估方案后,必须在每个学年度根据相关规定如实填报《农林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本文所运用的数据,来源于各农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及其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分项报告,《陕西教育年鉴》(2011卷)、《陕西教育年鉴》(2012卷)、《陕西教育年鉴》(2013卷)。其中人才质量指标体系中的子指标原始数据是通过电话、邮件以及实地走访调研得到的,再根据上文确定的人才质量指标权重计算出人才质量指标数据(见表2、表3)。

(四)数据标准化处理和相关性计算与评价

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为了消除由于变量的量纲不同所造成的影响,首先要对收集到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公式为:

2.相关性的计算。这里相关系数主要指教职工数、双师型教师数、土地面积、实训基地、固定资产、财力投入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隶属度来表示,即可采用[0,1]之间的实数来表示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其计算公式为:

3.基于DEA 的相关性评价。针对农林高职院校投入产出统计特性的研究,因数据包络分析有利于解决“多输入输出”时序性问题,故将其引入具有多输入输出和时序性特性的投入产出相关性评价中。由此,基于DEA的评价过程可表示为:

为此,当δ=0时,表达式可定为C2R模型;而当δ=1时,其关系式可定为C2GS2模型。基于此,将农林高职院校多投入定义为x1,x2,…,xn,并将各个指标相关系数之间的两两相关性关系定义为xixj。

为了更加吻合Golany在研究过程中所界定的DMU数量的经验法则,结合实际数据的可得性,分别运用了上述7所农林高职院校在 2011 、2012、2013年度的相关数据,并将其当作为不同的DMU。从所选择的DMU来看,投入指标6个包括X1(教职工数)、X2(双师型教师数)、X3(土地面积)、X4(实训基地)、X5(固定资产)、X6(财力投入),产出指标4个分别是Y1(在校生数)、Y2(人才质量)、Y3(科研成果)、Y4(社会服务收入),共计有10个投入产出指标,这也满足了DMU数量决定的原则。

三、算例验证与结果分析

对陕西农林高职院校各项效率值进行分析,运用成本模型效率及变量模型效率,对整体、技术以及规模方面的效率进行分析,这也就能够有效地把握有所差异的投入产出组合效率值所出现的变异。投入与产出始终是职业院校发展的两大核心,农林高职院校是农林类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载体,为了密切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学校的内在驱动力,我国农林高职院校应该在注重产出效益的同时强调资源投入。

为了给那些处在非 DEA 有效状况的相关农林高职院校提出建设和发展方向,需要结合效率值以及松弛变量来开展讨论,这就要对投入产出有关项目的松弛变量进行相应分析,从而有效地提高相关院校配置资源,提升投入产出效益,促进农林高职院校发展。调整后的DEA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完成调整后,相关的决策单元在整体、技术以及规模方面均变得“有效”,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配置和利用资源的效率。所以,对本文所涉及到的陕西省内7所农林高职院校而言,都能够借助投入产出的比例调整使得DEA从无效变化到有效状态,从而提高这些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

为了更有效地向上述7所农林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提出更为扎实科学的决策信息,本文以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为基础,对它们的产出不足率以及投入冗余率做进一步分析。从投入冗余率来看,它指的是那些对非DEA有效的相关决策单元,对于相关投入指标来说,其自身的改进值和投入指标值相比,所得出的比值。从经济学理论来看,这代表着能够节省出的资源投入量来的比例;产出不足率是指的是对非有效的决策单元来说的,这些非有效的决策单元在产出指标方面的改进值以及产出相比所得出的比值。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在有效地利用相关资源后,能够相应地提升产出的比例。对同一个评价对象在不同时期的产出不足率以及投入冗余率进行比较,这样就能有效地将评价对象利用相关资源的状况以动态的方式反映出来;要对处在同一时期的不同评价对象在产出不足率以及投入冗余率进行相应的比较,这样就能使相关院校尽可能地将自身的潜能和优势挖掘出来,对投入决策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有效地为相关高等农林职业院校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按照表2和表3的数据计算出投入冗余率(见表5)和产出不足率(见表6)。

从表5可以看出,人力冗余大的主要是DMU3-2011、DMU3-2013、DMU6-2011、DMU6-2012、DMU6-2013,其中,DMU3人力冗余大的原因可能是非教学人员过多;物力冗余大的主要是DMU3-2013、DMU4-2013,说明它们的很多固定资产和设备闲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过,我国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有可能是这一数据中有很多是时间比较长的固定资产和设备;财力冗余大的主要是DMU3-2011、DMU4-2013,财力的冗余可能与高等农林院校在财务管理体制上普遍处于落后局面,說明缺乏完整的预算控制体系。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都存在很大冗余,说明投入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最近若干年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出现了持续的扩招态势,不少院校投入了巨大资金完成了新校区的建设工作,而且还借助银行贷款等相关途径有效筹集资金,使得其固定资产不断地增加,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了院校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大量院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快速扩张,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有效地扩大了院校的规模以及招生规模,然而,由于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院校在资源配置以及运用中出现了失调,投入产出效率降低。为了确保DEA有效,首先要确保产出,在此基础上大幅度压缩和减少财政投入。

从表6可以看出,对非DEA有效院校来说,其主要是科研产出严重不足,DMU3-2013已达到173.32%,这是由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的,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要想达到有效状态,必须提高科研水平,增加科研产出。人才数量的产出不足很有可能是招生不足所导致的。受农林人口及高考适龄人口减少以及本科院校扩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林高职院校招生陷入了困境。人才质量产出不足可能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生源质量差;教师不能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所在研究领域最先进的研究成果,依旧讲授较为陈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落后;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契合度不高;基础设施、办学条件较差;社会服务产出不足与自身所服务的行业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农林高职院校研发出来的科技成果主要为农民所用,而目前我国农民依旧相对贫困,因此,向广大农民进行科技推广,很难获得直接的、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而对农林高职院校来说,向广大农民群众推广科技希望最终形成相应的创收与其办学方针及宗旨是不相符合的。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农林高职院校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一定条件下,NCN 模型和成本模型结合 CCR/BCC 模型优于传统的DEA 评价模型。这一结论为陕西农林高职院校投入产出效益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被评价院校中有部分院校整体效率未达到1,是由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低引起的,技术效率低意味着投入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规模效率低意味着院校规模偏大或者偏小,没有达到适度规模,需要调整;.对陕西农林高职院校中低效率院校的投影分析发现,相关院校未能有效地利用投入资源,存在着产出不足现象,一些院校存在资源投入过剩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体制。从本文所选取的陕西7所高等农林院校来看,在财务预算编制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而需要健全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和预算审批机制,实现对财务预算和执行情况的审批和监督,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完善资产管理机制,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首先,高等农林院校应加强对自身现有资产的管理,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对经费的使用进行考核和使用效率评估,并对实物资产的预算、采购、验收实行职责分离,指定专员负责管理,定期进行验资盘点。另外,学校要重视无形资产的规划和运用,改善教育投入产出管理相分离的状况,加强二者的匹配性,做好实时监控工作。最后,应建立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完善教学实验设备的申购、审批,杜绝设备重复购买、购置未用的问题,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3.建立院校间的相互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院校之间相互交流机制,促进区域农林高职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不同院校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互补[11]。各农林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的特色学科专业,并且各个院校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学科专业支持力度较大,设备和资源更新速度快,从而使得一些仍可以继续使用的设备出现了闲置,降低了实际利用率。为此,农林高职院校间应该加强区域内校际间的学科交流,建立不同院校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院校间资源的共享,带动农林高职院校投入產出效率的提升。

4.建立院校间投入产出效率考评机制。建立投入产出效率考评机制是提高高校投入产出效率的重要措施,如根据当年院校间投入产出效率进行量化排队考核,并将量化排队考核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的教育资源投入依据,投入产出效率高的高校将在下一年度获得更多的投入资源,反之则相应减少对该院校的投入,增强各院校间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农林高职院校投入产出效率。

参考文献:

[1] Greed J.Financ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Majority Voting.[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2013 (24):181200.

[2]H Akabayashi,H Araki.Do Education Vouchers Prevent Dropout at Private High Schools? Evidence From Japanese Policy Change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2011 (3):183198.

[3]黄朝峰.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高教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3 (4):3336.

[4]陈通.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的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649.

[5]候启娉.基于DEA的研究型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应用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2 (1): 118124.

[6]王晓晴.广东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6):79.

[7]王再文.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3):7778.

[8]王征宇.高等教育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研究[J].教育研究, 2011(10):7379.

[9]魏梅.我国高等教育效率增长率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2 (2):112113.

[10] 吴峰.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投入与办学效益DEA评价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7:6.

[11]边志锋.陕西省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5):115118.

作者:赵小峰陈宗兴霍学喜

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论文 篇3:

一流高职院校发展的策略探讨

[摘要]用一流高职院校的标准谋划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流高职院校应该是学校实力、社会贡献和办学声誉的综合体现,其主要标准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超强的社会服务能力、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声誉、完善的教学条件、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等方面。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探索高职教育的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适应高职教育需要的高水平的“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开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创新管理制度、建立整合资源和提供服务的管理平台;实施开放办学、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一流 高职院校 主要标准 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杜祥培(1967- ),男,湖南慈利人,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在读博士,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湖北武汉430074)

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高等教育在二十年中取得了蓬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国家全面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一流高职院校。这些一流的高职院校在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宗旨、就业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它们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也成为其他高职院校学习的榜样。因此,用一流高职院校的标准谋划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流高职院校的界定

如何界定一流高职院校,莫衷一是。应该说,一流高职院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目前,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还仅仅把它作为一个通用词汇来使用,在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模糊化倾向。笔者认为,一流高职院校的界定,从功能定位上来看,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是高技术和应用技术研发、承接、转移中心,是先进文化传播的桥梁,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目标定位上看,应该表现为追求卓越品质,表现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从社会贡献上来看,应该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全省乃至全国公认为辐射能力强、示范效果好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总之,一流高职院校应该是学校实力、社会贡献和办学声誉的综合体现。

二、一流高职院校的标准

一流高职院校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七个方面:

1.先进的办学理念。要举办一流的高职教育,理念是先导。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可能有一流的高职教育。一流的高职教育需要哪些先进的办学理念呢?主要是:办学思路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紧紧围绕就业这一目标,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坚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方面要重视技能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双师型”队伍培养。通过强化培养,扩大兼职,增加吸引力,将促使“双师型”教师结构的明显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上,要不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要素。象宁波职院立足宁波“模具之都”的实际,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作为学院的主要内容。人才标准上,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比如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在自治区教育厅和劳动经济厅的支持下,在汽车修理、电气自动控制、酒店管理等三个专业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直通式”试点,取得良好效果。课程建设上,实施灵活的模块化课程,形成基础课与实践课两个系统。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构建了“模块化,渐进化”课程模式,就是针对数控机床操作能力和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程序编制能力这两大核心能力。理论课按单元知识进行模块化构造;实践课程按技能要求进行模块化组合,形成工程技术基础模块、机电技术模块、制冷技术模块和专业技术模块。办学模式上,实行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推行校企合作,改变学校学的办学模式。比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与“教学性”并重,校内建了5万平方米的工业中心,引进了5条企业生产线,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将与知名企业、大企业的密切合作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收到很好的成效。培养方式上,注重实习实训。比如深圳职院的“3P一体化”教学法,Principle(原理)、Practice(实践)、Product(产品)作为一体,贯穿于一门课的“教、学、做”之中。这些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推动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巨大动力。

2.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学术性教育机构和应用性教育机构,高职院校就代表了应用性教育机构这种类型。其注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中心,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教学体系来造就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有良好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能力。一所一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在当地是一流的,能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当地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针对性,而且在国内也是一流的,能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应变性,甚至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活动,具有很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宁波职院对5376名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有60%的人在企业技术岗位工作;1419人晋升为技术骨干,占总人数的26.4%;712人晋升为中层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13.24%;466人晋升为单位负责人,占总人数的8.67%;总晋升数2597人,总晋升率48.31%。市场营销专业2002、2003届110名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已超过7万元,艺术设计专业2002届毕业生人均年薪已超过6万,实用英语和日语专业2002届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分别为56286元、67462元。“宁波职院的学生好用、实用、能下车间,又能搞管理,非常符合企业的要求”。一流的人才质量为宁波职院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一流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是一流的“教师”,又应该是一流的“工程师”“高级技师”,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很高的社会经验和企业、行业经验,还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一流的高职院校则要有一流的“双师型”教师,能培养一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些“双师型”教师不仅来自于教学系统,更多地来自于工厂、企业、行业。只有具有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高职院校才能真正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上海公安专科学校通过教官制,实现了教师队伍的转型,学校有专职教官123名,兼职教官196名,专任教师64名,教官占全部师资总数的83.4%,已构成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超强的社会服务能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对高职院校来讲,社会服务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社会服务能力,一是承担了社会责任和义务,有利于解决教育与经济社会脱节的矛盾;二是在服务过程中了解产业的发展动态,了解行业的更新,明确企业、行业的要求,提高办学质量;三是教师和学生在生产服务中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扩大高职院校的影响。因此,一流的高职院校必须具有超强的社会服务能力,这种能力具体体现在:为企业技术开发和生产服务;面向“三农”,为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发挥资源优势,在服务中拓展发展空间。比如贵州交通职院的道路桥梁工程系与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同完成了“崇遵高速公路”“水黄二级公路”“贵开高等级公路”等多条高等级公路的勘察设计及施工后期服务。该系还承接了“汕昆高速公路”的部分勘察设计任务,累计产值2000万元。江苏农林职院通过“草坪草”种植技术的推广,受益面积达9万多亩,带动2万多农户,年效益近3亿元,辐射全国20多个县(市),已被江苏政府确定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该学院研发的“彩色苗木”品种现已推广至全国25个省(市、区),推广面积2万亩,带动农户4000户,效益8000万元。该院荣获“江苏省‘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称号。学院用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为自己赢得了荣誉,赢得了发展空间。

5.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声誉。一流的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具有一流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声望。其办学经验的积淀,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在企业和行业中的重要影响,都是其他高职院校不可获及的。一流高职院校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声望既能带来一流的生源,吸引一流的教师,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又能为毕业生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效益,为高职院校赢得更多欢迎和更多尊重,真正促使职业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6.完善的教学条件。一流的教学基本条件是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教学设备要满足教学科研需要,最重要的是要有满足各专业技能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完善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结合新模式;专业实验实训室能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建成综合性、创新型实验实训室,形成了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同时,要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为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活服务环境。

7.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集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功能。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校园人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发展。校园文化的最高价值在于促进校园人的发展。校园文化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一流的高职院校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的特征是高职特色,核心是乐业、敬业、创业、创新。要通过校园的环境净化、绿化、美化、规范化、教育化创造良好的物质文化;要通过制度的制定,建立规范的制度文化;要通过行为美的提倡,构建良好的行为文化;通过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和谐共处精神的弘扬,建立良好的精神文化。做到以良好环境熏陶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正确氛围感染人。这都是一流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精神内涵。

三、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基本策略

以上从七个方面全面解读了一流高职院校的标准,那么如何建设好一所一流职院呢?其基本策略如下: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真正如此有规模地发展,应该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职教育在我国基础薄弱,经验缺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占有主导话语权,但它又确确实实是我国高等教育最具活力的部分,也是最有希望的部分。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先导。要从传统的学术性教育、精英教育中解放出来。要脚踏实地,坚持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高等性、服务性、创新性,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学校的社会角色定位,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到位的服务去赢得社会支持;要以开放的姿态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办学内涵,保持可持续发展;要强调工学结合的特色,又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建设两个体系;要扩展生源和就业渠道,推动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建设;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总之,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去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2.不断探索高职教育的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育最根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核心。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与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培训工作都有着很大的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要搞好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就是认真探索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在认清规律的基础上推动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以专业为龙头,核心是课程建设,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这三者共同构成学院的核心实力,最终目标是人才培养。一是专业的设置,要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专业调整机制,每个专业都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课程,要设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要按照模块式的原则构建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要以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为导向构建课程的内容;三是教学团队建设,要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课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四是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地域特征、专业特征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五是教学管理,要建立一套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比如课程考核制度、毕业标准制度、学分制等。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3.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为满足这一特点的需要,建设一支满足教学需要的“双师”型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双师素质”,二是“双师结构”,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教育部在新一轮高职院校“工作评估”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既要通过“专业课专任教师强调技能水平提高及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要求,强调“双师素质”,又通过“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逐步提高”的要求,强调了“双师结构”,这为加快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一步明确了方向。重点有三点:其一,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其二,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其三,建立“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的保障制度。要通过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团队建设制度、人事分配制度、职称评审制度来约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用一流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出一流的高职学生。

4.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确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上述表述我们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档次的高层次性,培养类型的技能性,毕业生的基层性。这说明,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不仅要强调技能,而且也是强调“高层次性”。何为高层次性?主要是指素质的高层次性。它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有与之相应的全面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创新素质、职业道德等等。高职院校的学生,仅仅有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技能要与素质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校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素质拓展计划,认真落实教书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素质培养,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大学生。

5.发挥学校职能,提高服务社会能力。高职院校的特征决定了它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大的关联性。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实现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流的高职院校必须与社会建立十分紧密的关系,在服务社会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着力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在办学定位上,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做到“顶天立地”;在专业设置上,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保持一定的协调性,为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需要开展技术研究和推广,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长效机制;形成满足教育需要的培训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服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参与社区建设,融入当地经济社会;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总之,高职院校要主动走出“象牙塔”,在与社会经济的深度互动中不断发展壮大。

6.创新管理制度,建立整合资源和提供服务的管理平台。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是一种与其他教育不一样的教育类型。因此,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要通过管理制度的创新来解决资源整合和师生的不同需要问题。一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保证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需要;二是教师管理制度创新,保证“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和教学的需要;三是资产管理制度创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不同类型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四是分配制度创新,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五是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探索工学结合下的学生工作和学生管理新模式;六是人事制度创新,改革高职院校人才聘用标准和方法,适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有高职特色的全新管理模式,建立有利于整合资源和提供服务的管理平台。

7.实施开放办学,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我国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我国也是世界工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于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加,高职教育也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的主要措施就是实施开放办学,主动提高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一是要树立国际化的观念。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抵挡不了的,我们必须主动迎接它、适应它、利用它。二是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系统、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三是构建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四是加强教育国际化的交流。

建设一流的高职院校是历史赋予我国高职院校的使命,也是每所高职院校的价值追求。高职教育是我国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的教育,也是最有希望的教育。虽然存在着不少困难,但是,每个高职教育战线的同志都有责任、也有信心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大木仓的记忆——十年高等教育管理与实践(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马树超,郭扬,张晨,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杜祥培

上一篇:施工合同协议三篇下一篇:固定合同(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