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会议

2023-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会议

校企合作夯实基础 产教融合拓展方向

摘要:近几年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基于职业分析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工程过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基于行动导向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其专业建设丰富了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夯实了基础。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学校内外建设了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专业实训平台;针对典型机电设备开设新专业;实行专业方向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理念和新模式,对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業竞争力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专业平台;专业方向;专业改革;企业设备或产品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企业的发展趋势、岗位及人才需求的变化对高职教育发起冲击,人才培养的标准正悄然发生变化,智能生产企业和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呈現与以往不同的发展趋势。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以服务于区域产业规划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宗旨,深入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深耕内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和支撑力。电气专业多年来举校企合作之旗、走工学结合之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合理配置校内外实训资源,在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平台与建设校企合作专业方向中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行“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两年在校内实训基地和生产性教学工厂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一个0.5年,校企共同开展现代学徒试点,根据企业自动化设备及产品开设专业方向,最后一个0.5年,作为企业准员工进行企业顶岗。

一、校企合作建设专业课程群平台,夯实专业基础

1.明确专业岗位,确立专业能力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岗位主要涉及电气控制系统的维护维修及技术改造、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调试与维护维修等。其核心能力归纳为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其课程体系也相应地分成三个支撑能力的课程群。

2.对接专业能力,搭建项目课程群

原有的课程体系,依然留有学科体系特点,不利于和企业岗位对接。教学团队在调研和查阅各种资料,借鉴国外发达职业教育国家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岗位能力需求及人才成长途径,建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实训室到车间的体系化项目,搭建项目化课程群。

学生通过每个知识和技能递进的项目,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全面掌握专业核心能力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并在学习中培养方法目标。这种模式将打破现有课程之间教学相对分离的状态,经过重构和设计,将专业知识串成一条主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把握整个专业知识体系,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基于行动导向,实施“任务驱动、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整理,学校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组织专业课程教学,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和生产性教学工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任务激发下,采用任务提出、知识学习、分析实施、任务检查、交流评价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组织。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专业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五步教学法”的系统设计和实施,促使专业教学团队主动学习、研究任务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实施项目方案,既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又兼顾了知识学习,使学习与工作有机统一,使行动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得以真正落实。

二、产教融合试点建设现代学徒班,拓展专业方向

本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思路,按照“以研促产、以产促学、以学促研”的工作方法,借助学院与威海企业的深度合作,以企业的自动化设备与产品为纽带进行整体规划。在前期统筹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实训设备开发、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引生产项目入校等系列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学徒及订单班试点,开设针对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方向,从而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

校企合作开设企业现代学徒试点班,其专业方向如下图。

三、校企合作开设专业方向的创新案例

1.校企共建新北洋二级学院,开展多方面的合作

威海职业学院与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在人才培养、研发平台、外协加工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本着友好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原则,联合成立了新北洋学院校企合作的“新北洋学院”。双方合作培养人才、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建立双向培训基地、合作建设研发平台、合作开发实训设备等项目建设;双方协商建设基于企业产品生产的自动化生产线及企业产品展室,由公司按流程提供相应设备及资金进行建设,学生实训室相关设施建成后归学院所有;双方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公司提供相应资金或设备赞助,学院则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由公司负责组织策划的各类新北洋杯创新赛事。因此,在此平台上,成立产品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装调的专业方向。

2.校企共建实训平台,开设专业方向

(1)“麦科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室

威海麦科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技术企业,自动化产品PLC、变频器、运动控制、伺服等技术含量已达到行业中等以上水平。目前,基于麦科公司的PLC、变频器等产品研发的教学设备价值二十余万元,全部进入“麦科”电气技术实训室。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后续产品开发的教学设备将会持续进入实训室。因此,在此平台上,开设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的专业方向。

(2)“康威智能打印机控制技术”实训室

威海康威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是一家集办公自动化产品再制造、开发、销售、租赁、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生产企业。

目前,基于康威智能公司的产品有复印机、打印机14台,操作台五台,展架两套及其他办公学习用品若干,设备价值共计四十余万元,已全部进入“打印机控制技术”实训室。因此,在此平台上,开设打印机控制技术的专业方向。

(3)“捷诺曼自动化系统集成”生产车间

威海捷诺曼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为专业从事工业数字化工厂、自动化控制工程、船舶环保气体分析、多关节机器人的设计应用等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捷诺曼公司在学院内设立自动化系统集成生产车间,西门子授权威海地区系统集成商承担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生产项目的引进,工程招标,提供项目生产所需要的设备、工具及材料资金。校企合作项目研发及生产团队,组织师生进行研发及生产。因此,在此平台上,开设自动化系统集成的专业方向。

(4)“广日电梯安装与维保”实训基地

威海广日电梯安装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梯、空调、机电设备的销售、安装及维修保养。学院与广日电梯公司合作建立安装维保实训基地,与学院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合作,实现“招工”与“求学”联动。学院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保证乙方人才的培养质量。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参与公司科研项目开发、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公司选派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技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因此,在此平台上,开设电梯安装与维保专业方向。

(5)“龙鹰无人机装调与操控”实训基地

山东龙鹰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致力于工业级无人机,集研发、生产、销售、中高职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公司与学校共同建设无人机研发中心、实训中心及创客中心,合作开展无人机方向专业化人才培养。创客中心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支持,提供更多的实习平台,成立项目小组,带领师生完成无人机航拍、农业植保、消防巡航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精神。因此,在此平台上,开设无人机装调与操控专业方向。

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机制体制研究,保障合作有序进行

1.成立校企合作产学研团队,共同规划、管理、协调、考核校企合作产学研各项工作

组建由优秀教师带头、以年轻教师为主,基于企业设备及产品开发、课程开发、资源建设、技能大赛训练等项目的实施团队,负责项目的研发与实施,以培养教师队伍。

2.规范校企合作产学研机制,创新校企运行模式,全面促进校企合作

(1)规范“产学结合,研学结合”的机制,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必须和教学相结合,拓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改革。

(2)成立企业技术社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吸收优秀成员,协助教師开展课程建设、技术研究,形成“以学促研、以研促学”的健康发展机制。

(3)创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现形式,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融入任务实施的全过程,使“任务实施”这一行动真正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學习的作用,让学生在“行动”中循序渐进地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练就真实技能,解决了学生因“学之不知何用”而产生的“厌学”现象。

(4)鼓励企业技术社团的成员参加企业冠名杯技能大赛。目前,大赛的前几名选手都成了企业的骨干员工,并且他们在校企合作的工作中做了许多努力,成为一个良性循环。

(5)提升校企合作理念,深化校企合作层次。本着服务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开展企业产品用户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项目,激发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促进多层次合作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徐辉.依托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提高大学生学科竞赛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2):153-155.

[2]赵景阁.坚持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共建育人平台——基于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创新改革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5(33):269-270.

作者:王芹 王莉莉

第2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赢在未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与飞跃,我国在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已经趋向成熟期。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新兴行业出现,不仅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P2P、020等,在这个时代出现了产品设计的现状与需求和面临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企业的智能产品和高校产品工作室教学的发展作为共同探讨的问题,在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后,把产品设计理念的理论注入到企业和高校产品工作室的智能家电产品中无疑是—方良药。通过案例分析,对于高校的产品设计工作室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也有了确切的解决方向。利用深入的合作推动智能家电产品的研发,为以后高校和企业的设计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产品设计 设计人才 人才培养

引言

(一)研究背景

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也提出了推动产教融合,深化转型发展,培养新工科人才。2017年美术学院邀请到了来自广东工业设计城乐卡尼设计公司的总经理兼任产品设计师为师生做了“探索未来产品的设计趋势”的报告,广东工业设计城将全面介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产品设计学院的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校企的合作经历由初期浅层次、中期的探索期到深层次的人才储存,经过长期的双方深度发展与合作,谋求双方的共同的价值诉求,必将能够挖掘出校企合作的丰富的内涵与价值,创造出利于社会与国家的价值。

(二)研究价值

校企合作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校企合作,公司可以直接启用通过培训过的学生。通过对公司稀缺岗位进行人才的定向培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司人才荒的问题。产品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长效机制,才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为广东设计城提供最需要的专业人才,专业的出身,加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本身较高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比企业现有的从生产线上提起来的管理人员更有发展和升值的潜力。同时,经过在企业工作的实习,也弥补了现在第二师范学院的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的缺憾。

一、研究现状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选择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是最为有利的,在经济与教育竞争激烈的现状下,推进企业与院校的发展与合作迫在眉睫,对于企业或者院校而言均为双赢的模式。但是,对于目前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发展与合作的模式分析却发现,现阶段的高等职业院校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其发展与合作的模式并不够成熟与完备,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的模式探索,对于两者而言任道而重远。

北京大学向勇教授在他的著作《文化产业导论》中提到,文化产业的研究内容,包括文化产业专业性的研究与发展,以及对于文化产业链的横线研究道路,文化產业的研究与摸索,并非具体的研究领域与方向,而是对于文化产业整体性的研究,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期着重对于文化产业的运动和迁移的基本理论研究,在逐渐的经历文化研究、行业探究、市场与文化综合性发的研究、产业整体发展的方向与应用研究,其中包括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论性的研究、领域性的研究、以及特殊的研究。但是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初衷仅仅停留在保持学校的地位与持续发展,逐渐将学校的发展趋向于市场的需求,不断地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缺口的需求,主动出击向企业提供人才,但是企业主动向高等职业院校序曲人才的现象并不是很常见,企业仅仅向高等院校提供发展需要的资金,帮助学校的发展,学校进而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依旧围绕在项目支持与员工培训的层面,并没有将合作推进到相互综合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方面。探究现在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并不能称为是合作,过于浅层次地试探性的行为,教育的生产性与消费性成果中看来,校企的合作应该是双方的自愿意思表达为主,真正意义上实现将教育的产能挖掘,推进社会与企业的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将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的互利、双赢的模式。

十九大之后提出“砥砺奋进的五年,企业创新再出发”,广东工业设计城在新形势下砥砺奋进,工业设计助推中国制造2025。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开设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产品设计的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应有的预见,助推中国制造的2025,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本项目的科研基本内容、教学改革

(一)科研基本内容

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家电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具备较强的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合作,在时代发展的趋势下,在产业进步的风口,提升广东产品设计城整体的产品研发能力,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区域性的发展,必将会促进广东产品设计城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共同发展,推进企业的整体研究与专业性的水平,同时可以推进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在面对社会与企业的需求时,需求合适的发展方向,帮助学校的专业具有针对性,对于企业和学校都具有良好的作用与巨大的价值。校企的合作经历由初期的技术人才的输入到文化产业方向的合作,从技术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到教育模式的探索,标志着合作的深度的推进,持续推进到对于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与前沿性的人才的储存,校企的合作经历由初期浅层次、中期的探索期到深层次的人才储存,经过长期的、双方深度的发展与合作,谋求双方的共同的价值诉求,必将能够挖掘出校企合作的丰富内涵与价值,创造出利于社会与国家的价值,形成校企合作的稳定运行有效的机制与模式。

1.注重创新实效的科研运行机制

科研合作是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一环,科研合作的好坏是判断校企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标。尽管工业设计的前景很好,但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可能还将延续一定的时间,待社会、教育和行业都形成比较规范的竞争模式之后,就业的异常现象才能得以解决。其次是专业教学特点。现代工业设计几乎是与现代建筑设计、平面设计一起发展起来的,但工业产业近20年来的发展明显,社会对工业设计师,工业设计教育的要求也更高。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家电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专业校企合作重视基础研究,积极做强应用研究,为广东地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科技和智力支撑。双方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具有前沿性水平的研究与创新平台,在推进学生的产品设计不断实现创新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我研究的水平,为学会的综合性发展提供多元的平台,为广东产品设计城服务,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发挥出高校的资源优势,增强设计领域的创新,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与水平,将教育的成果转化为社会的经济与价值,为实现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双赢,提供有力的保证,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与升级。

2.突出实践的教育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在高校兴起,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解决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差、就业对口率不高、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这一人才培养问题。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家电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始终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

引进校企专家、教授,组建实践教学名师团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开展“科研活动月”和产品设计工作室系列讲座,比如美术学院委托产品设计专业的梁嘉利老师邀请到了来自广东工业设计城乐卡尼设计公司的总经理兼任产品设计师曾志桦为我院产品专业的师生开展“探索未来产品的设计趋势”的学术讲座。高校制订提升教学队伍建设水平实施方案,强化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家电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专业名师团队建设。在产品设计专业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下带领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别人才,有力地促进产品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名师团队建设。

3.校企互动,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对于校企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学校对于学生提供的从学生角色向社会工作者、建设者的转型平台,可以推进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保证学生在接触工作之前就具备企业需要的良好职业素养,学校与企业应该积极地发挥各自不同的资源,共同推进校外实训基地的研发与建设,优化资源的配置、推进结构的合理,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对外展示自己的才能,对内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设计能力的提升,通过平台的培养,发掘出学生的能力,共同参与到较大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学生积累大量的经验,实现企业需求的人才的储备,同时推进学校的教育水平。

(二)教学改革

1.校企共同制订教学大纲

校企共建必须将产业链延伸到专业中去,未来的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推进互联网+校企专业的共建教育,培养在校学生的适应新形势,用最新的思维和技能的互联网制订高校大纲,教学大纲的制订必须延伸到产业链。“校企合作”高校的教学目标并不能按照传统的思维去考虑,仅仅将学生培育成为考试的机器,对于教育而言是最大的摧毁,丧失教育的本质目的,教学大纲与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根据领域与产业的发展变化,始终坚持教育为社会培育人才,为社会输出具有价值的栋梁为主。校企合作能过将学校放在市场与社会实际的环境中,接受来自社会的需求信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不断放大,合理地制订出教学的大纲与教学的目的,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就业为主,以实际的工作环境与时代发展的趋势为背景,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大量的实践因素,帮助学生掌握及时产业的发展资讯,保证学生能在学校掌握工作中的职业素养,将理论知识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转化为社会贡献的产能,保证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同时保证向企业输送的人才能够适应工作的环境,将知识、艺术、经济链接在一起,杜绝培养为考试与刷分的机器,将教育立足在社会与时代發展的基础上。

2.拓展学生专业眼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眼界决定层次,层次决定人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多次开展“科研活动月”和产品设计工作室系列讲座,开拓学生的眼界,不断提升产品设计专业的科研能力。通过讲座的开展,学习业界大佬们对产品和其他类型设计的诠释,探索未来产品的设计趋势,学习国内优秀设计与著名产品设计,重新理解“品牌”、“营销”的涵义。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野,对获得国际设计的大奖的作品,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解读,以及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展会的学习。布尔迪厄早在1980年就提出“现代社会是靠消费、休闲和日常生活的风格的区分化,来完成其社会区别和重构的。生活风格、品味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模式,既是个人和社会集团自我区分和自我表演的方式,也是社会区分化的原则。信息化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参加产品设计大奖是提升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知名度,产品设计离不开市场,产品设计教学也同样离不开商业的思考。例如灯具设计就要与市场相结合,脱离市场的设计,会与生活脱节,不会被消费者所接受,就目前来说,中国的设计师设计与国际水平相比常常缺少商业化的思维,我们今后的教学不可脱离商业化的思维,教会学生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设计产品。

3.校企共建教学团队、提升产品设计的品味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推进,较多的产品不断面临被周遭的产品同化的危机,杜绝自己的设计产品被同化,及时企业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毕业学生面临的压力,解决学生自己设计的产品被同化,需要设计的产品具备独特的品味,对于优秀产品而言品味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学生具备独特的研发与设计的品味,需要企业与学校共同努力,企业将自己的实际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实际环境传授给学生,教师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共同联合执教,推进整体的职业设计者的水平,用多元的教育培养的结构,储备大量的人才,来提升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品味,与此同时,需要促进教学内容的革新,将教学的内容与大量的实际发展水平相结合,通过构建不同层次的教师结构,促使学生能够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可以接受来自企业环境的培养,直面市场的竞争压力,激发学生所需要的创造性与创意能力。人与产品或品牌的感受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很重要的,人们会留意这个品牌是否质量好,出名程度与否,品牌名称、文化、质量有没有口碑,比较成功的品牌就是连小孩到老人都能认知的品牌。产品的设计感官对于产品本身非常重要,消费者对于某种品牌的青睐,并非是随意的,而是对于产品具有情感方面的依赖与相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的产品,除了自身的品质与独特的品味之外,应该需要产品的感官对于消费者的影响,构建起专业的教师与企业具有长期的合作关系的实际工作者的沟通教学模式,可以带给学生直接的感官教学,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对于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育具有较大的作用。

三、产品工作室设计的产品展望

对于校企合作出来的学生,对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未来设计师来说,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家电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陶瓷设计等专业)都很贴合现代市场设计的标准,专业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科技都要进行附加价值,对于我们产品工作室未来设计的产品来说,好的产品设计要有两种,一是有创新性和美感的设计,二是有销量符合消费者审美的设计。相信这样的产品一般会为这两种设计师点赞。而我们希望未来的产品实际是拥有超前创新美感而又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且人口众多,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需求也是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结语

史蒂文康纳(Steven Conno)提出“既然文化工艺品、雕塑、画像,甚至感情和心理结构都已经成为经济世界的一部分。那么不再可能将经济或生产领域与文化或者意识形态领域截然分开”。不断创新,要作为我们产品工作室未来发展所坚持的观点,所设计的产品满足和引领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包括功能空间、舒适度、形象风格、科技、安全、环保、节能、健康、绿色等,这些都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产品设计要充分考虑在满足物理需求之后,在人群居住环境中产生很多人文精神层面的需求,包括文化、意境、归属、休闲、接待等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引领社会的发展。

作者:梁嘉利

第3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省级区域探索勘实

摘 要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环节,著作《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以江苏省为区域案例,呼应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关切, 直面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与理论困境,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缺乏、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省级统筹缺位、省域案例提炼缺少。明确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思路和成功做法是架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强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省级统筹,提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区域案例。

关键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省域职业教育;江苏实践

职业教育是通过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训练,将学习者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校企合作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客觀要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1]。职业教育要获得稳定长足的发展,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学术界对此展开了分析探讨。在众多文献中,由李德方研究员主编的《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一书,令人眼前一亮。作为区别于既往宏观层面的国家政策分析与实施研究以及微观层面的县市探索与院校实践研究,《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一书将视角落脚于中观层面的省域层面,选择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在对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概念、特征和类型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对该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证研究,比较全面地揭示了省域层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总结了取得的成效,也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通过呈现较为典型的成功案例,并对其深度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具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使我们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复杂现象的内在机理和客观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时也为今后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

一、呼应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关切

自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开展校企合作,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企业开放合作办学,校企合作成为决定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发展成效的根本举措。近年来,为了更快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央层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同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深度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的出版及时呼应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关切。该书认为,高层政策的密集出台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度重视。然而,就整体而言,校企合作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现实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解决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和矛盾,确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进行,从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大的力度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无论是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还是对于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大意义。

二、直面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与理论困境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一书指出,当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依旧不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事实存在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常都是由职业院校积极主动寻找合作企业并设法推进双方合作,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难以真正调动,有时是碍于情面而勉强被动进行合作,鲜有企业主动与学校进行合作的案例。同时,尽管近年来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合作面也在不断拓宽,但整体上来看,校企深度合作并不多见,远未达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校企合作较少涉及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等深层领域,也欠缺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联合办学等方面的合作。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层次和范围尚没有根本性和实质性的变化,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小范围的浅度合作。造成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的观念作用和文化影响,更有现实的利益考量。例如,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但是,当前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总体呈低成本、低收益状态。”[3]如果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弥补和保障,长期下去,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必将越来越少。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省级统筹缺位

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启动实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教育部对省级政府切实履行教育统筹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了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要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从高度集中统一的集权管理向中央与省级政府分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转变。省级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越发突出。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省级政府加以扶持、引导和协调,省级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角色与职能发挥,直接关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为此,进一步发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和引导、规范、督导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政府规划、政策支持、财政扶持、质量评价、协调监督等手段,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创造条件,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应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新主题、新理念和新举措。

《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认为,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省级统筹缺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论研究缺位,另一方面是实际角色缺位。从理论研究来看,当前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视角多定位于宏观和微观。前者从国家层面或校企合作整体层面,分析相关问题,设计相应对策,结果往往由于研究对象过于宽泛而导致研究结果的针对性、实用性欠缺;后者从学校层面或企业层面出发,调查事实、分析问题、寻求对策,这样在解决了研究结果的针对性问题后,又使其应用性打了折扣。目前极少有专门从“省级”这个介于宏观的“国家”层面和中观的“市县”层面视角探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文献论述。从实际角色来看,加强省级政府职业教育统筹是由我国具体的地域情况决定的。我国各省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必须依据各地的情況分门别类地进行协调和管理,从各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出发来规划发展职业教育。当前,省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统筹权还不够,没有能够打破现有的省级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对于教育、人社、财政、科技、税收、发改等多个职能部门整合力度欠缺,还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事业发展规划,对校企合作进行引导、协调和促进能力不强。省级政府的统筹作用不够明显,没有很好地从省级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高度来规划校企合作,在履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中的省级政府角色缺位。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省域案例提炼较少

对于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案例的分析提炼,能够为我国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既有指导性,又有操作性,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发展范式”[4]。《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一书认为,我国区域间经济、文化不平衡导致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之间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办学条件等存在较大差异,职业教育的地方化、区域化趋势越发明显。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涉及多方主体、牵扯较多利益、关涉多个环节,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理论研究者从不同省域的具体案例出发,深入探讨不同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总结提炼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供其他省域吸收借鉴参考。然而,我国目前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案例研究中,大多数文献是基于单一个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省域典型案例研究极少,对省域典型案例中的经验和做法缺少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对于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归纳欠缺,省域校企合作模式的优秀经验总结以及推广不足,这不利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创新。

三、明确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思路和成功做法

(一)架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虽有瓶颈制约,但也不乏成功案例。分析这些成功案例就会发现,其共性之一就是职业院校自身实力不菲,服务企业能力强,企业也能够受到激励而主动参与;同时,社会组织积极加入。基于此,《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架构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首先,要从根本上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突显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当增加校企衔接课程模块,主动让行业企业了解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情况,主动为合作企业优先推荐毕业生,优先满足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积极主动为企业培养培训员工,以自身良好的服务实现校企合作双方的共赢。

其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和企业是否能长期合作,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取决于企业多重利益点的把握,有必要采取多种举措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5]具体来讲,在原有减免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的相关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企业支付给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顶岗实习学生所在学校应根据相关标准和协议,对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与此同时,应明确企业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主体,从而确立企业的法律地位,建议试行省域“教育企业”资质认证制度。

最后,更好地依托行业协会这一平台,依法扩大行业协会的权力和职责范围,各级政府可以依法下放权力,把校企合作中的一些具体工作管理和实施权限下放给相应行业协会。通过权力下放使行业协会更好履职,通过多种方式健全行业协会组织,让行业协会有机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中。

(二)强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省级统筹

面对校企合作诸多难题,一方面需要中央宏观层面科学的顶层设计与正确的方向指引,另一方面也需要省域层面的中观统筹与因地制宜。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各省社会经济、人文传统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省域层面的“中部突破”更显珍贵。

省级统筹是省级政府为实现校企合作最佳效益,对地处本省区内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统一筹划,安排资源,综合协调各办学主体之间关系的行为。《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一书认为,省级政府有必要进行有效介入,发挥“有形的手”的推动作用。省级政府承担校企合作整体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合理配置多重资源,监督校企合作运行过程的责任,扮演好立法者、规划者、资源配置者、协调者、监督者等角色。具体而言,省级政府可以根据省内各区域的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合理统筹规划全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布局,优化结构,提倡区域联动。下级政府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规范标准、提供保障,将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统筹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省级政府有必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一定比例标准拨付生均校企合作常规性经费,专门用于开展校企合作。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按年度设置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专项经费,用于支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支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费用、学生工作补贴等。建议省政府成立“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全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总体规划、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等全局性工作。

(三)提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区域案例

作为职教大省,江苏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选择、机制建设、教师培养以及学生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解决困扰职业院校多年的“校热企不热”问题,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全过程提供了江苏思路和做法。《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一书对江苏经验进行提炼,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一方面有利于江苏今后更深入地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丰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积累,为我国其他省域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例如,课题组选择江苏境内具有代表性的常州科教城的“产业园”模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四方三层、一园八站”、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多样化校企合作、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的“BEST”品牌项目和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现代学徒制等案例,试图通过“解剖麻雀”,从另一个侧面了解把握区域和职业学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经验。《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一书指出,在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江苏经验中,认识到位是首要前提,省级统筹是核心举措,企业主体是关键抓手,治理体系是根本保证。区域样本江苏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校企协同、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省域突破”的星星之火,有效提高了省域范围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 考 文 献

[1]潘海生,裴旭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组织:动力、内涵与功能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9(27):22-26.

[2]孟凡华.以更大的力度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9(24):1.

[3]冉云芳,石伟平.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成本、收益构成及差异性分析——基于浙江和上海67家企业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5(9):56-66.

[4]任君庆,华长慧,胡赤弟.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校企合作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21.

[5]Ursula Beicht, Hermann Herget.Costs and Benefits of In-company Vocational Training[J]. BWP special Edition, 2007(52):78-86.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in provincial region; practice in Jiangsu

Author  Zhu Jinsong, Principal of Zhangjiag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Zhangjiagang 215600); Zhuang Siyuan, postgraduate of Suzhou University; Xu Chongjuan, Suzhou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朱劲松(1968- ),男,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张家港,215600);庄思源(1996- ),男,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许崇娟,苏州大学

基金项目

2019年國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打造学做共创空间:新时代职业院校课堂生态及其优化研究”(BJA190102),主持人:李德方

作者:朱劲松?庄思源?许崇娟

第4篇: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与京东集团校企合作新闻报道

12月7日上午9:30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曾宪生副校长、吕栋山副校长,文经部储海平主任和江京东农村电商生态中心运营总监杜彪先生对建设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京东电商学院进行初步洽谈。为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培养更多高素质、精技能、善管理、会经营的电商人才,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溧水做出新贡献。

会上储海平主任介绍了目前学校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情况,介绍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办学现状,以及目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学生技能培养缺乏适应市场的,针对性的辅导,教师没有真正的实战经验,课堂教学说服力不够。

杜彪总监介绍了:京东在2015年大力推进农村电商,通过与三到六线城市的线下IT数码或家电零售店面合作,以“京东帮服务店”的形式帮助传统零售店面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型企业转型。农村电商推广过程中,配套人才的巨大缺口问题凸显。

吕栋山副校长表示推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公司业绩考核合并进行,这种紧密型的工学结合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教育的实践实训教学问题。

曾宪生副校长说: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水平特色中专学校的办学定位,京东集团是中国收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是国内第一个成功赴美上市的大型综合型电商平台;与京东集团合作,将有利于突出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有利于建立创新型产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我校教学科研与地方政府产业紧密结合,逐步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

通过初步洽谈,双方对在溧水区域范围内建立京东商学院达成了共识,双方将进一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邀请政府指导,共同做好溧水本地的电商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供稿人:储海平)

第5篇: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淄博市技师学院数控工程系 于栋梁

【摘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赢,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培养紧缺型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 ,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1.完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要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合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学校应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与许多企业确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逐步建立起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1加强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根据改革发展实际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确定相应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方案,为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1.2建立健全专家咨询体系,为校企合作注入活力。学校应积极组织选聘在行业、企业中管理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在各自领域具备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建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通过加强校企联系、开办技术讲座、举行校企合作咨询会议、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举办校企联谊活动等形式,为校企合作提供决策咨询、市场中介、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提高学校校企合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1.3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形成“产为教设,教促产兴”的良好局面。学校应以校办工厂为依托,通过不断强化教学基地的实训功能,对实习学生管理、实习教学方法、实习课程设置、实习效果评价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扩大教学基地实习学生和教师培训的规模,提高实习教学水平,强化实习效果,并认真总结和推广产教结合的成功经验,使其成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示范田”。

1.4多层次、多形式建立与企业进行师资、设备,培训、教学相交互的校企合作体系,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学校应该与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规范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起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专业设置、课程设定、教学方法等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学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人才交流和设施交流,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建立起满足企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和教学模式,以满足在职职工、社会劳动力、应届毕业生等多种生源的不同需要,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拓展合作层面,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思路,形成多种符合学校教学发展实际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合作模式。

2.1学生就业合作模式。学生就业推荐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最早、形式最普遍的合作模式,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通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学校与各级各类用人企业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拓宽学生分配渠道,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积极创造毕业生就业机会,在提高毕业生就业安置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就业岗位,保证毕业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2.2生产实习合作模式。通过校企之间建立生产实习合作模式,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一方面弥补学校在实训设备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切实加强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实现了教育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2.3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企业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用工需要招生,针对性、目的性与专业性较强,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关注度高,专门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条件,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学校应开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新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2.4校企互动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通过场地、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各方面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利用双方共建的培训中心或基地,一方面对学校师资、学生提供专业培训条件,一方面又可用于企业技术人员培训。

2.5专业建设合作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深度模式,专业建设合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让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习方式,更紧密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由企业负责提供专业教学设备,双方在企业短期教学培训资料的基础上共同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和专业课程标准及教材,共同培训师资,为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6对外技术合作模式。在引进企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师资优势,按照“政府推动、院校主动、企业互动”的原则,从市场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成立学校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所,以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从开拓企业在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入手,为企业制订职业教育培训规划提供专业指导,开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必将成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的持续动力。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应立足于行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6篇:关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⑤

依靠体制创新实现共赢

王寿斌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 中国教育报 》 2014 年 6 月 16 日 23 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何才能有效协调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根本上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体制机制创新,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水平最高、吸引外资最多、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得到成功发展,人才的作用举足轻重,其中尤以本土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最为功不可没。1997年12月,为配合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亲自向中国政府提议,批准建立专门“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的新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时任院长林靖东规划设计、一手创办,多方吸取了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经验。地处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示范区、被世界500强企业包围、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特殊的背景,使得苏州工业园区职院自建立之日起,就融入了国际元素、承载了校企合作基因。

董事会制度:校企共赢的体制保障

职业教育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社会性,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社会进步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提高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近年来,各地各职业院校虽然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但校企合作效果却并不理想,推行过程也并不顺利,普遍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致使校企合作徒有虚名、难以为继。

校企合作难于有效开展的深层次障碍在于制度缺失,因而必须从改革办学体制入手进行根本性突破。学院章程明确规定,“采取股份制办学,企业化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建校伊始,学院就积极倡导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成立了由企业、政府、高校等机构组成的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严格按照“行业领军企业、著名品牌、实力雄厚、社会责任感”四大标准聘请董事,企业、高校和政府在董事会席位中分别占到67%、26%和7%。企业董事中,包括德国博世、芬兰诺基亚、荷兰飞利浦、韩国三星、美国AMD等在内的跨国行业巨头,占董事企业的80%,形成以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董事会有效融合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等资源,从政策、经费、专业等方面为学院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尤其是对学院的发展战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董事会主要行使7项职权:负责公开招聘院长、副院长;听取和审议学院的工作报告和其他提案,包括学院的年度工作目标和近远期规划;执行股东会决议;推荐决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审议董事提交的议案和其

他动议及附议;审议学院内部管理机构的设臵;审议学院的基本管理制度。

董事会从制度层面解决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了学院“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的目标精准不偏,保证了学院的办学方向不会偏离企业的需求,为校企合作打造了良好的制度平台。

“亲企”理念:校企共赢的理念支撑

学院从建校之初就导入了新加坡公共管理领域的“亲商理念”,并将其明确为“亲企理念”。学院全面贯彻“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的办学宗旨,全心全意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员工,承担企业在岗员工的培训,积极尝试与企业在产学研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进而实现学院与企业共同成长。学院领导多年来坚持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走访企业的制度,了解企业需求,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

在领导层解决好沟通问题的同时,学院各职能部门全力跟进,与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建立无间隙对接,努力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学院管理团队定期走访企业、加入外企总经理俱乐部、参加美商协会和德国商会活动,频繁的企业走访、与企业人员的密切来往,不仅保证了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层面上的交流,还保证了全体教职工在价值、行为和情感上能从企业的角度进行思维,成为一个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学术人。

为了与企业对接,学院还设立了专门处理校企合作事务的部门——事业发展部,主要负责联络企业,搜集企业需求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到学院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成为学院校企合作的桥梁和枢纽。学院依此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不断编织越来越大的校企合作网络。

全流程对接:校企融合的运营机制

校企合作的通畅运行,离不开必要的机制保障。其中,明确责任分工基础上的校企之间全流程对接尤为重要。

专业开发与产业需求对接。每年春天组织对企业进行较大规模走访,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结构的变化,制订专业调整方案和招生计划。平均每年调整2至3个专业,现有的43个专业全部面向苏州外资企业最紧缺的行业。

教学计划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在系部层面,各系都成立了以企业人事经理为主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要求,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比例、顶岗实习安排等,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资源配臵与企业工作现场对接。专业教师主要面向企业一线招聘,75%的教师有5年以上产业经验;实践教学设备基本与企业同步,共建154间“教学工厂”;专业课程全部按照24人进行小班教学,帮助学生尽早适应未来职场上的组织规模;始终坚持全员5S考核和师生末位淘汰制度,有效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自主管理能力和进取意识。

教学实施与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对接。自2004年开始,学院通过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把客户需求列为关注焦点,把过程控制、持续改进作为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实现学术标准与产业标准的融合。

科研课题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对接。职业院校的科研如果远离企业和市场,则无异于闭门造车,不仅出不了成果,也不会受到企业欢迎。学院在实施“访问工程师”计划的同时,立足产业和市场实际,依托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主动将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引进教学与科研,既服务和回报企业,又培养教师的研发能力,并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求知进步。

教学质量评估与客户满意度调查对接。学院坚持每年对教学、学生服务、后勤服务三大系统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每年对用人单位进行企业满意度调查,通

过内外两个客户满意度调查,及时改进服务工作,持续不断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以市场化的专业开发机制为例,大体分为五大步骤:第一步,每年都要根据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市场调研,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分析,制订专业开发计划和调整招生计划;第二步,根据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进行教学策划,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步,根据生产环境和职业素养要求完成教学资源配臵,确定“教学工厂”与“5S”考核的教学内容和方案;第四步,借鉴ISO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管理进行过程控制,并制订绩效考核标准;第五步,通过企业跟踪,定期组织客户满意度测评,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从而使人才培养流程得到持续改进。市场化的专业开发,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

产教研合作:校企融合的深交路径

校企双方需求一致,是建立良好校企合作关系的动力源泉。院校与企业只有建立起相互依存、同步发展的合作关系,才能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其中,产教研合作堪称校企“深交”的重要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校企合作有了比较深远的认识,更愿意与职业院校进行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在他们眼里,校企合作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生意,也不是一锤子买卖和一次性交易,而是一种长期的互利互惠协作。因此,他们不会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与盈亏,而会把眼前的付出当成一种长线增值的投资。这种策略就是产教研层面的合作,多年来学院正是一直致力于与合作企业共同探索产教研层面的深层次合作。

以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为例,学院与该公司的携手始于2002年,校企之间的合作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以感情为基础、以人才供给为特征的“订单教育”阶段;二是以服务为纽带、以互惠为特征的“培训外包”阶段;三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深度融合为特征的“产教研合作”阶段。

三星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落户不久,因新品开发、生产线扩容需要,急需大量专业对口的员工,学院瞄准企业需求,积极实施订单教育。此后,随着企业新员工的不断增加,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任务越来越多,学院又与三星公司签订长期的培训合作协议。多年来,学院共为三星公司提供员工培训超过14万人时,学院同时成为三星公司的人才供给基地和员工培训基地,校企合作出现“双向外包”的喜人局面。这一合作案例曾被三星公司全球总部评为“最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三星公司的中方总裁也因工作创新而受到总部特别嘉奖。

在后续的合作实践中学院逐步发现,“订单教育”因局限性较大,早已过时,而“培训外包”的技术含量又较低,很难缔结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于是,借助于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学院自2005年起与三星公司达成携手研发的战略合作协议。2005年,三星公司向学院赠送价值200万元的芯片封装设备和SMT生产线,学院则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配套投资60万元,装修了防静电车间、洁净室等生产性实训场所,从而建成国内高校第一个电子表面组装技术专业和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微电子技术实训基地,首开校企共建专业和共建专业实训基地之先河。

2010年2月,学院与三星公司再次举行设备捐赠暨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揭牌成立“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三星公司直接从生产线上将正在运行的价值380万元的设备捐赠到学院的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为专业技术项目研修提供载体,开始“设备换科研”的战略合作尝试。在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学院的微电子专业教师与三星公司的工程师共同进行设备改造研发,为企业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双方联合申报成立“江苏省微电子工程技术研发中

心”,并通过教育部、财政部评估,成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微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基地。2012年9月,三星公司一次性向学院捐赠价值3000多万元的电子半导体设备,共同组建了三星公司在大中华区设立的首家工科类企业大学——“三星工科大学”,以产教研合作助力企业技术升级。

【专家观点】校企融合的终极保障

俞仲文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早成共识。这些年,各地各校在此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推进,取得不少可喜可贺的成绩,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对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却并不令人满意,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也相当大。虽然报纸上校企合作的新闻天天都有,杂志上校企合作的经验论文期期不缺,但真正称得上“融合”的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却并不多见。

要说校企合作,肯定没有一所学校甘于承认自己没经验没成绩,但要说校企融合,恐怕没有多少学校有底气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经。笔者走访过很多职业院校,大多数学校是形式大于内容、虎头大于蛇尾,甚至仅仅停留于签字、握手、照相、宣传等浮浅层面,而少有实质性跟进。原因何在?因为有些学校还没厘清真正的校企融合应该由谁来做、如何去做、具体做些什么。

研判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我们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推行校企合作,尤其是促进校企融合,必须有配套的制度跟进,科学、系统的制度设计是推进校企融合的重要保障。

一是学院领导重视。每年春天组织对企业进行大规模走访,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结构的变化,制订专业调整方案和招生计划。将学院领导定期走访企业作为制度进行固化,既充分体现了领导高度重视,也凸显了各负其责的制度设计。在中国的国情下,学院领导的真正重视,是校企合作从口号走向务实的基础保障。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在校企合作中,领导“牵线”只是开了个好头,关键还要有人去积极落实。在很多学校,校企合作是招生就业部门在管,潜意识中,与企业合作就被看成是招生就业部门的事,而不是全校性的大事,在这样的组织框架下,校企合作的推进效果可想而知。在学校层面成立专职部门,统领全校校企合作,并当成“事业发展”来重视,着实难能可贵。

三是锁定实施路径。现实中,校企合作之难,并不在于企业不愿意合作,而更在于企业不知道如何与学校合作,缺乏共同感兴趣、也能实现共赢的路径。苏州工业园区职院的6个“对接”,在今天看来并不新奇,很多的期刊论文和政府文件中都有阐述,但作为一项持久的探索,其积累过程无疑凝聚着该院的创新智慧。一旦目标和路径锁定,校企合作自然就变成了流程化的跟进、制度化的实施,此为推进校企合作极为宝贵的软件资源。

四是应时拓展深度和广度。与时俱进,分阶段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校企合作初级阶段的特征一般是校企共办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中级阶段的特征是通过办学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和改革来确保校企深度融合、产学合作办学;高级阶段的特征是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提升职业院校面向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

【链接】六大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显著成效,得益于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制度创新的鼓励。在股份制办学的框架下,学院积极创建现代高职院校的法人治理结构,采用企业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外商投资企业的需求,形成6种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①BOSCH模式——学徒制教育:即学院为企业提供定向班学员和企业订单培训;②CHARMILLES模式——使用权共享:即公司在学院展示新设备,借助学院的对外交流平台推广新产品,同时给予学院设备使用权;③PHILIPS模式——共建实验室:即企业与学院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建实验室,共同培养企业所需员工和进行研发活动,实验室既是学院学生的教学实训场所,又是企业员工培训和科研的基地;④SAMSUNG模式——培训换设备:即企业向学院赠送设备,学院以培训服务回报企业;⑤依维特模式——引企业进校园:即学院根据核心专业设臵引相关企业进校园,完善校内实训体系的核心技术价值链;⑥脉特模式——产教研一体化:即企业与学院共建教学系部,教学部门与生产部门融为一体。

教学管理柔性化

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在于学校的教学安排与企业的运转规律不能保持一致,导致工学结合学习模式因时空错位而无法实施。为积极推进校企有效合作,同时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流程同步,使教学案例来自生产一线、项目的选题契合企业真实需要、项目成果能在实践中得到及时检验,学院变“刚性管理”为“柔性服务”,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灵活调整学习模块,使教学的组织变得柔性化。在实训室管理上,采取开放式的管理制度,为学生进行项目制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作息时间安排上,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灵活调整,充分保证学期项目实施的要求。在学习资源建设上,加大对电子化学习中心的建设,根据项目开发要求,及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学期项目的开发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料。在教学组织上,以七至八周为学段教学单位,缩短教学周期,适应柔性化管理。在课程安排上,动作技能类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段中,心智技能类课程按基础与提高两个部分分别安排在两个学段中,职业素质类课程则结合学生素质形成特点分解在各学段中,并根据学期项目的需要,串行或并行安排学段课程的学习顺序,直至编排学生的个性化课表。在项目实施上,通过项目周进行中期检查、项目总结与评价。学院的组织架构也趋于扁平化,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柔性化管理系统和应变机制,在时间安排、地点选择、课程调整、实习管理、就业服务、在岗培训等方面能够及时满足来自企业的需求。

第7篇: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打政策“组合拳”

人民网北京4月27日电今日,教育部举行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就此前发布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关内容进行重点解读。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指出,2017年底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门共同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意见》更多侧重产教融合,而《办法》更多侧重校企合作,两个文件共同形成了推动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组合拳”。

谢俐在解读时称,《办法》将以“促进”“规范”和“保障”作为关键词,展现6个方面的政策创新点,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国家政策的实施、政企合作的措施、相关部门的监督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加强统筹领导、打出政策组合拳、开展大样本试点并持续予以推动。

此外,谢俐还介绍了第四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的情况。明确今年的活动将以“职教改革四十年产教融合育工匠”为主题,展示改革开放40周年职业教育发展成果。(熊旭陈琛)来源:人民网

后记:专注校企合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的万企千校平台一直致力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事业。为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人才、技术、管理、营销、售后等问题,推出“岗位人才库”、“科技攻关”、“成果转移”、“管理培训”、“校企营销体系”、“校企售后服务”、“校企孵化基金”、“项目合作平台”8个模块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把行业领先企业的岗位要求、工艺流程等制作成产业课程,并将其引入高校,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活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以致用为宗旨、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标准为依据、以全面发展为原则,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需求深入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第8篇:青岛经济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会”成功召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青岛经济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会”成功召开

2014年10月17日,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内彩旗飘舞,人潮涌动,“青岛经济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会”隆重召开,这是学校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学校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次会议得到了山东省教育厅和青岛市教育局领导的关怀和鼓励,得到了高校领导、行业专家、企业家们的鼎力支持。

专业根据行业办、课程围绕企业建 师傅带着学生干、工作技能岗位练

前来参加本次推进会的除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领导外,来自国土资源部珠宝首饰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青岛市黄金珠宝饰品监督检验站、青岛市珠宝协会、京华钻石集团、新华锦、医保城、宝岛眼镜、海信集团、海尔药业、利群集团、浩海网络、北师大出版社等四十多家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高校、企业的60多位行业专家和企业家们格外引人注目。此前学校和各企业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研究企业与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对“引企入校”、“企业冠名班”、校外活实习实训基地、中高职校企合作、珠宝首饰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青岛设站、理实一体化教材编写出版等具体事宜,均进行了细致的磋商,并达成一致意见,拟好了合作协议文本。今天到学校,共同履行“青岛经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合作协议签字、冠名班鉴定站授牌等程序、同时进行专业建设研讨的。大会上审议通过了“青岛经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引进碧琳达珠宝、医保城两家企业进校设厂开店;京华钻石等14家企业在学校设立15个“企业冠名班”,其中两个班是中高职企业三方合作冠军名班,实施订单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与37家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国家珠宝首饰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青岛鉴定站落户经济职校、与北师大出版社共同编写出版“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 校企合作委员会成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系列活动将推动学校与企业在订单招生、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就业安置、实训培训、技术咨询、专业开发、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成为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创新办学模式的有力保证;有利于打造“专业根据行业办、课程围绕企业建、师傅带着学生干、工作技能岗位练”的人才培养特色。

“中高职企业三元一体合作”煅灰领

灰领(gray collar)一词,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晚期的美国,原指负责维修电器、上下水道、机械的技术工人,他们多穿灰色的制服工作,因而得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灰领的含义和范围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成为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人才的代称。

三二连读高职,甚至应用型本科学历教育培养目标应就是培养灰领人才。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和青岛酒店管理职业学院联办三二连读大专已经两届,3年中专加两年大专的分段培养,五年的周期,中职、高职两个学历层次的教育,如何让企业参与办学,成为两校的共同课题,经过多次深入研讨,起两校决定联合企业,实施“中高职企业三元一体合作”培养模式,五年全程合作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中高职企业三元一体合作”培养方式是指:前三年中职阶段,在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培养,酒店学院、合作企业和第三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共同参与培养和考核评价;后两年高职阶段,在酒店学院培养,经济职校、合作企业和第三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共同参与培养和考核评价。青岛京华钻石集团有限公司、深圳赛菲尔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已分别与两校签约设立“京华钻石班”、“赛菲尔珠宝班”两个企业冠名班。

山东省教育厅徐曙光总督学表示:“中职、高职、企业三元一体五年全程合作培养”是一种比较新颖的中职、高职、行业企业三方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三方资源深度融合,弥补校企人才供需隔阂,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更有效的平台。”三方通过“合作培养、独立考核、责任分担”的机制,使企业融入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走入企业,并由此探索建立政校企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发展长效机制,是个很好的尝试。

引企入校、办学入企 车间建在学校、课堂搬到企业

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召开本次推进会,把校企合作推向一个新的深度与高度。通过“引企入校、办学入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使学生学以致用,为企业培养了大批适用对路的高技能人才。会上,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引进碧琳达珠宝、医保城两家企业进校设厂开店;学校提供场地以及知识支持等条件,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练习技能,同时企业也为学生勤工俭学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成为“带薪上班族”。对于不适合在校建车间的企业,由企业提供场地,建立实训教室,让参加实训的同学,提前与社会接轨,既能学到实用的、过硬的技术,还能提升职业素养。”

孙焕利校长表示:今年刚刚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鼓励支持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我校将在市教育局指导下,逐步引进共建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项目,场地既可以设在学校也可以设在企业,校企双方以资金、设备、场地、产品等形式投入,采用股份制或其它形式管理,既可实现生产经营,又可实现学生的顶岗实习。

医保城集团马守军董事长表示:医保城涉及零售药房、医疗投资、中药制造、医药传媒等8家公司,明后两年将新开100家药店,覆盖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全域,急需管理干部和工作人员600人左右,非常期望与学校密切合作,在学校开设医保城旗舰店,设立冠名班,店校结合,直接有计划地的培养高素质适用人才,按学生家庭住地或学生个人要求就近分配,满足公司的用人需求。

试水现代学徒制,“玉雕大师工作室”落户经济职校

10月17日,海派玉雕工艺大师周春龙先生出席青岛经济职业学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会,现场签约,在经济职校成立“周春龙玉雕大师工作室”。

周春龙师从海派玉雕大师王平、沈水富学艺多年, 镗、勾、刻技法娴熟,擅长多种题材,尤其擅长动物吉祥杂件题材,其作品既传承了海派玉雕的委婉细腻,又不失北派的豪放大气,深受业界好评。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可谓玉雕届的年轻翘楚。

工作室成立后,周春龙大师将定期来学校点拨老师,将玉雕技巧教给老师们;同时还将为在校生开设玉石雕刻讲座,选拔优秀学生组班,手把手传授玉雕技能,尝试现代学徒制,并为学校珠宝专业再增一个新的专门化方向。

经济职校牵头制定省珠宝专业中职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日前,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全面深化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意见》文件,文件确定由青岛经济职业学校牵头制定山东省《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近年来,学校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已有《宝石学基础》、《计算机辅助首饰设计》、《首饰制作》三门课程被列为青岛市精品课程,该专业设有四个设施先进的专业实训室、技能教室,专业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下一步学校将会同兄弟学校、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人才需求标准、课程结构及教材开发等关键问题,分解任务,确保工作落实到每一个时间节点,尽快保质保量地完成指导方案,为人才培养提供标准。

学生培养的质量如何,需要由第三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来评价,于是,学校邀请国土资源部在青岛设技能鉴定站,经市教育局同意,国土资源部珠宝首饰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已同意在青岛经济职校设立青岛鉴定站,手续办理完毕后即可挂牌运作,配合国土资源部珠宝首饰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展珠宝首饰营业员、宝石琢磨工、贵金属首饰手工制作工、贵金属首饰机制工等四个工种的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珠宝首饰专业的学生和相关企业员工均可在此考取从业资格证书。

青岛珠宝协会会长、周生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华北区总经理曾翔霞女士说,青岛地区是我国珠宝首饰产业的第三个中心,大量企业员工急需系统化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等级,国土资源部珠宝首饰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青岛鉴定站落户青岛经济职校,对于开展培训和鉴定真可谓于时地利人和,人才、场所、设备一应俱全,丰常方便开展工作,也是我们珠宝首饰从业人员的福音,希望尽快开展工作,促进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从而带动珠宝首饰产业升级。

进“企业冠名班”,上学就是企业的人

校企双方共同探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共同规划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形态,真正实现“订单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合作发展、合作创新”。企业选择学生,学生选择企业,寻找最好的合作伙伴,并对相关的班级进行冠名。2014年10月17日上午9:00,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会现场大会在学校的多功能厅举行, 青岛京华钻石集团、深圳赛菲尔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广东潮宏基实业有限公司、青岛新华锦国际商务集团、利群集团、青岛益青药用胶囊、医保城集团、宝岛眼镜公司、青岛浩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领导将冠名班班牌的授给所在班班长,15个班都有了“京华钻石班”、“ 潮宏基珠宝班”、“新华锦班”、“益青班” “宝岛眼镜班”等另一个名字。名至而实归,这些班的学生在掌握通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接受企业文化和个性化技能培训,实训期间公司提供生活补贴,实训期满,合格即可被公司录用,享受正式员工待遇。有的企业还会设立企业奖学金,激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

“赛菲尔珠宝班”2013级旅游工艺品与制作三二连读大专班班长余劭哲同学说:“当学校给我们介绍众多企业情况,征求我们意见时,我认真看了深圳赛菲尔珠宝首饰有限公司的情况,知道公司成立于2006年,营销网络覆盖全国,以精湛的工艺、极具艺术的设计而著称,多年来一直坚持品牌差异化,注重产品创新,赛菲尔万足金开创无焊料焊接技术,让黄金更纯更有价值。获得了国家权威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享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先后获得‘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驰名商标’等诸多荣誉。我就选了赛菲尔,今后,我会主动了解公司的生产经营、产品设计开发动态,重点学习公司特色技术。我现在成了准赛菲尔人,心里很踏实,一定会努力学习的!”

北师大出版社助力校企共同开发“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

大会上,北师大出版社与青岛经济职校“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出版协议成功签署,出版10本由经济职校与企业、兄弟学校共同编写的“理实一体化”创新校本教材,来为“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服务。

为保证教材质量,早在9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庞海龙主任就来到学校进行“理实一体化”教材编写指导。庞主任利用一天半的时间对全体专业课教师及部分文化课教师进行了题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与教材编写实践”的专题培训,讲解了“专业建设的理念要改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如何进行课程建设”、“如何进行理实一体化教材的编写”等五个专题,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对参编老师进行了个性化指导。

出版协议签订后,北师大出版社领导特别要求教材编写要设定好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以引领师生在实境中边教、边学、边做,建构素质和技能,同时,以时间倒逼,加快编写进度,争取明年出版,让师生用上适用教材。

“好风好水好行船”,学校正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借助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的东风,与各企业一起,扬帆起航,奋然前行!

第9篇:关于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2[推荐]

关于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思考 邢台技师学院教务处朱立强

2017年岁末,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未来走向至关重要的一个战略性的指导方针,一个方向性的顶层设计。

邢台技师学院在产教融合转型发展方面已有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很多不足,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务处针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有一些初步设想。

一、指导思想

以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科学论断为指引,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突出“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特色,建立校企双制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办学模式,完善工学一体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二、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学院专业设置和企业生产是否吻合是产教融合的关键,专业建设要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健全学院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1.加大企业调研力度,深入研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开设的可行性。结合京津冀等邢台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特点,针对3D打印技术与服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电子商务等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航空服务、高铁乘务等国家支持发展的社会领域专业,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关专业进行广泛深入调研,调查人才需求情况,探讨专业开设的可行性。

2.制定新专业申报办法。按照河北省新增专业申报办法要求,规范学院新增专业申报流程。各二级学院新专业申报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至少提前三个月向教务处提交申报材料。

3.出台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教务处每年对学院各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招生就业情况、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根据各专业发展情况对专业进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三、全方位贯彻产教融合理念

1、人才培养模式。各二级学院各专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题会议,建立产教融合的教学机制,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考核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标准全面对接。在二级学院和专业的层面,自觉、自然、有效地融入有关的产业活动,同时把产业理念、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力量引入教学活动,参与育人过程。

2、专业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促进技工教育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转变,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推进和深化一体化课程改革:

(1)进一步扩大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改革覆盖面:在教学中继续推进并不断完善第

一、第二批一体化课程;组织机械工程学院和自动化学院积极配合其他七个兄弟院校完成第三批试点“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化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开发任务(现已完成企业调研、专家访谈、典型工作任务提取、一体化课程转化、第一学期工作页的开发)。

(2)将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为一体化课程:以商务软件解决方案、木工、工业控制、家具制作、信息网络布线、平面设计、美发、精细木工等8个重点项目,以及CAD机械设计、汽车喷漆、车身修理、电器装置和电子技术等5个二线项目为载体,借鉴世界技能大赛先进的技能理念、技能标准、评价体系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建设配套一批学习资源库、学习工作站,培养和认定一批一体化教师。将竞赛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载体,构建工作过程课程体系,首先在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工程学院世赛班实践,然后在其他二级学院逐步推广。

(3)以企业冠名班为依托,与合作企业共建一体化课程:各二级学院以引进的企业或产教融合项目为基础,参照行业企业标准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开展专业建设。如京东店长班(电子商务专业)、永旺班(会计专业)、多米琪班(烹饪专业)、三星电子班(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灵牛影视动画班(动漫专业)、北京现代班(汽车维修专业)、航空高端项目精英班(航空乘务专业)、海尔机电班(数控技术专业)、市政机电班(机电一体化专业)、栋梁班(工业机器人专业)、奕杰阳光班(学前教育专业)等等。

3、文化课程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制订学生通用职业素质的培养标准,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作为职业素养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每周三下午全院统一安排为职业素养课程,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中华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心理健康、法律常识、通用能力训练”等内容依次贯穿到每个学期。

4、教学质量评价体系。2017年3月,我院成立了由主管教学院长牵头、教务处及各二级学院教学科长共同参与的“构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小组,该课题被批准立项为市“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1)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评价的构建原则

将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要转化为学校内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引导学院的教学向企业的方向发展;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的设计要符合实际,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技工教育的特点。

(2)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质量观为指导设计评价标准

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观、基于工作情境的设计观、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观等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结合我院自身特点,研究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请行业企业、高校专家对我院教学计划进行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进行有针对性调整和修订;要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采用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要用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评价标准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要全面、合理、公开,可定量、可测量。

(3)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的评价

跟岗、顶岗实习是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模式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加强实训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评价的比例。

四、培养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坚持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力度。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企业专业参与学院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评价、兼职上课、专题讲座等。另一方面,将教师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条件,激发教师进企业学习积极性。主要做法如下:

1、在烹饪等几个重点设立大师工作室。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大师,通过指导并参与专业课程设计、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带动专业教师团队成长。

2、企业骨干到学院“上挂”任教。合作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到学院承担一学年的实践性教学与培训任务,将行业发展、生产一线的最新成果带进课堂,积极参与学院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建设,结合企业实际及工作经验提出更适合的行业企业需求的建议。借鉴企业“师带徒”的办法,强化学院教师与“师傅”之间的交流,促进学院专业课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及“师傅”教学能力的提高。

3、专业教师“下派”到企业锻炼。专业教师脱产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并要求所有专业教师每年实践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0天,逐步形成学院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长效机制。通过直接参与企业一线的生产管理实践,专业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掌握对口专业的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加强理念与实践的融合,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五、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促进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工作中并构建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教育现代化建设。

围绕“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校企远程视频互动平台、校企共建学习资源开发平台、顶岗实习校企共同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助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校企远程视频互动平台:将企业延伸到课堂,企业专家借助互联网,可将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场景,实时传输到课堂,学生在课堂就可了解真实的生产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

校企共建学习资源开发平台: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课程学习资源包,对生产过程进行分解剖析,采用微课、慕课等在线学习方式实现学校课程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

顶岗实习校企共同管理平台:该平台学校和企业共同拥有管理权限,通过手机微信、QQ、微博等,使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中无论在任何地方,只要有手机、网络,就可以和平台保持联系,学校和企业也可以通过这几种方式来管理实习中的学生。

上一篇:团区委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项目计划管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