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

2022-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研究的背景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职教20条》,使职业教育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从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职业院校到2022年,教学条件基本达到标准的指标来看,职业教育整体的建设质量越来越好了,并且很多普通本科院校都开始逐渐向应用型、技能型转变,说明国家、教育部对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势在必得。

在政策驱动的大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加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且对进入产教融合企业认证的企业,各地方政府有些还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激励政策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这为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考核组织、以及培育更多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近几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比如2015年7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文件中,将“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原则。2016年4月,教育部召开2016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其中,会议重点推动修订《职业教育法》,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是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而制定的法规。2018年中,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均有多项产教融合相关的政策出台,政策推动下的产教融合发展迅速。2019年4月,教育部在《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指出,建设产教融合企业,以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平等择优、先建后认、动态实施作为实施的基本原则。另外,从《中国制造2025》文件中,对产学研建设也提出培养方向,尤其对于制造行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或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质企业,更需要产业(包括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设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养老、健康等等领域产业)与专业(各高等院校设置的社会需要的专业)的有效对接,这对各大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就提出了思路。

因此,我们要清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基于以上关于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研究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具有非常大的实践意义,无疑为发展职业教育打了一剂强心针。

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高职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职作为大专院校的最后一批次,具有与其他公办院校不同的特点,比如在办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显优势。因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路径,更是地方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层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聚焦打通产教融合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深化产教融合迎来空前的重要机遇期和政策发力期。

广东省将结合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一核一带一区”等战略部署,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优化教育和产业结构,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路径和重大项目,将产教融合建设纳入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对产教融合建设方面有突出表现或取得突出成果的高校给予专项奖励。有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产业经济的改革发展,通过产教融合,建立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更好的互联互通的实现共赢。

到目前为止,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已经有28所,比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是“现代学徒制试点高校”,与企业共建“现代建筑技术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并着力打造政校行企四方参与的现代建筑产业园,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发挥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创业孵化、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功能;广州华夏职业学院,与企业建立很多类似于“印象宝贝—华夏电子商务专业订单班”,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零对接”,成为他院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一大特色。通过“订单培养”,学院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我院的酒店管理学院,汽车学院等多年与企业实行“零对接”的深化合作与实践,等等。这么多的实践经验,为民办高职院校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做好了铺垫。

但是,当前校企合作中,企业实际上与高职院校的需求是不匹配的,合作缺乏一定的内涵。企业扮演的角色是出于一种主动地位,而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师资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训等方面需要企业更多的支持与帮助,由于双方需求不一致,所以双方很难在合作项目上达到一致的目的,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比如学校、学生、企业观念上不够重视;政府统筹与引导力度不够、投入不足、相关法制不健全;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利益关系有待协调;校企合作模式单一;高职院校实践型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院校教学安排与企业需求不同步、与市场相脱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设不尽合理等各种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行业能否持续深度合作,关键在于双方之间的利益点的取向问题,最终的合作能否给双方带来良好的效益。因此,本文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研究,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点建立一套能协调企业与各大高职院校利益平衡的机制来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这为推进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高度深化提供了思路。

三、对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办学已经成为职业教学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的发展,资源的共享与政策信息的响应,很多外来的社会资本都参与高职院校办学中,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发展来看,社会的大部分人,包括企业、家长等群体对民办高职院校的信任程度还是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发展。因此本课题研究主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一)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与产教融合的互联互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应用化、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桥梁。通过互联互通,既可以提高企业运用效率,又可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换句话说,企业与高职院校可设立共同的培养目标,设定某一个具体的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与反馈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成果,最终达到双方互利互惠的目的。

(二)民办高校各专业与产业行业对接的深化

民办高校需要依托产业,依靠行业企业,那么各高校专业设置将不再“闭门造车”,这样产业对接,可以提升院校服务行业产业的能力。通过深化的对接,各专业方向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融合专业之间的交叉,打通专业之间的壁垒,可以为产业发展培养社会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比如,工科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金融学、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方向下的模块课程,通过专业技术的硬技能、经管理论的软知识的相互融合,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其就业选择不再限于专业的限制。

这样双方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具有明确的办学服务对象,并可以背靠行业和企业的稳定力量,形成持续紧密的合作体系,达成共赢。

(三)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具体可行路径

民办高职院校要在产教融合的实现方式上,以人为本,协同育人的具体可行性路径在于:政府协调和法律约束机制;良好的校内外运行机制;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机制;教师校企互聘互兼双向培养机制;健全多重评估和监督机制。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的特色创新之处

(1)以产教融合的理念研究拓展了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开展产教融合的理念学习,需要充分整合政府资源、企业资源、校友资源、家庭资源等社会各类资源,发掘有助于民办高职院校建立高质量、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基地,注重实践基地辐射作用的发挥,最终拓展了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的新思路。

(2)以经济发达地区的民办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以民办高职视角下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研究为校企合作的可行性路径提供了新理念。

生产与教育相融合,促进了民办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的目标更具体化。

摘要:校企合作是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个载体,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但基于民办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特点,很多校企合作建设基地都是形式上合作,没有一定的内涵。因此本文采用“产教融合”“以点带面”的方法,进行对广东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阐明了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可行性建设机制,为民办高职院校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产教融合,民办高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李政.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障碍及其消解[J].中国高校研究,2018(9):87-92.

[2] 莫姣姣.基于双赢视角的民办高校校企深度合作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26):153-154.

[3] 李潭.产业学院:校企合作新型路径[J].教育评论,2017(11):27-30.

[4] 张炜.基于校企共同体的“校中厂”运行机制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17):12-15.

[5] 张伟萍等.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产业学院”机制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1):90-93.

上一篇:浅谈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下一篇:常减压蒸馏装置节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