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BIM技术对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的研究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产物, 是职业院校根据自己设置的专业, 把产业和企业结合起来, 校企相互支持, 相互促进, 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 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一种常态。

BIM技术是指创建并利用数字技术对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建造和运营全过程进行管理和优化的过程、方法和技术。BIM技术以全新三维模型为项目信息载体, 变革造价工程管理软件, 通过可视化方式实现造价管理的实时与动态调整, 可更加高效、准确、快速获得各类造价信息, 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实现对建筑项目的周期化信息管理, 提升整体行业效率, 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然而, 就目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专业建设来看, BIM技术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到专业建设中来, 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中BIM课程和技术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企业对造价专业人才岗前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 从而出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两张皮的现象, 因此, 文章根据学校和现阶段BIM技术的推广使用情况重新定位了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建设。

2 研究的意义

文章通过校企合作研究BIM新技术对工程造价专业建设存在的影响, 从而重新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重构课程体系, 争取真正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2.1 对企业的意义

BIM技术一新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主要还停留在观望阶段, 根据对湖州多家企业的调研表明:企业都在期待这一技术的推广, 可以节省工程量、减少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新事物的学习和推广是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多方协调、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就目前工程造价、施工企业来看还主要是按照原来的方式和技术进行工作;同时, 企业严重缺乏BIM技术人才。所以,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的情况。

2.2 对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的意义

将文章的研究成果用于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中, 实现专业和产业对接、学校和企业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的产教深度融合。培养适合企业需要和适应社会变化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 采用工学结合方式, 结合工程造价教学要求, 选择优秀的学生参与项目的实施, 然后将工程案例整理用于用于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是从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深度契合企业需求为出发点, 研究校企融合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的相关内容。

3.1 制定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1.1 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BIM技术的发展, BIM技术在建筑行业不断推广。建筑行业对专业的BIM造价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学生是专业人才的主力军、后备力量, 而高职学生在学历上弱于本科生, 为了高职生在就业中有优势, 需要加强高职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 同时为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工程造价人才除掌握基本造价知识外, 还应当是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表1) 。

3.1.2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全过程 (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等阶段的各个环节) , 将BIM相关课程和技能训练融入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中, 无疑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为学生增加就业机会。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有用于企业, 切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才结构的调整。

3.1.3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 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定对造价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问题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难题,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为相应产教融合、增强校企合作, 切合建筑企业的需求工程造价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针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5+0.5”, 即两年在校学习基础知识+半年综合实训+半年定岗实习, 做出相应的调整:将第一个0.5学期学生综合实训地点改为企业, 学习的内容和模块可以根据企业的岗位项目内容而定。

3.2 构建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

3.2.1 调整工程造价课程体系

合理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新技术环境下,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满足工程造价人员专业知识的储备, 还要兼顾BIM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采用的方法是将BIM新技术这门课添加到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中, 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BIM技术课程, BIM专业的老师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学生可以在课余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有选择的进行学习, 通过一年度多的实施和跟踪调查发现:BIM技术课程实践操作性强, 新事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了解BIM和工程造价的专业的关系, 并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就业的定位, 学习目的更明确。

3.2.2 融入BIM技术课程程度

现有的工程造价课程知识内容的设置主要是“平台+专业+技能”课题体系, 知识点主要囊括识图、施工工艺、手工算量、软件算量等基本知识模块, 随着建筑信息化的发展, BIM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些知识可以用三维的立体形态展示出来, 可以说较之以前更容易理解, 需要加入多少BIM课程、课时、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学习哪种BIM软件和操作?为此, 在尝试一年增设BIM新技术课程之后, 我们对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的调整, 调整结果如表2所示。

3.3 搭建工程造价实训基地

3.3.1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实践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工程造价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重中之重。而BIM技术的掌握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下, 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技术应用能力, 所以在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过程需增加BIM实训课程和实训室建设, 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训练, 工程造价专业实践课程的开设主要是的利用“工作室”这一平台, 将企业的实践项目拿来让学生模拟做一边, 学生可以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讨论。

3.3.2 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在现有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 利用企业资源继续搭建校外实训基地, 结合企业真实工程项目, 进行相应的分解修改成适合学生练习的任务。从而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给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经过一年的努力, 学院与当地龙头企业大东吴集团、甲级招标代理企业浙江金业招标代理有限公司、东南监理有限公司展开了多方合作, 校内成立大东区班、东南班;校外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岗位, 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3.4 提升工程造价专业师资力量

3.4.1 提升工程造价专业教师的能力

师资队伍是一个专业发展的关键, 新技术新工艺冲击下, 作为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老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了解新政策、新规范对建筑业的影响。同时, 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师培养主要采用企业轮岗、挂职锻炼等方式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的实践中, 在做中学习企业项目的运作模式和造价专业的运用, 把学习的成果共享给教研室的其他教师, 并将所学知识反馈在教学中;企业专家讲座的形式, 邀请企业专家不定期的开展专业建设的研讨和新政策、技术的应用。

3.4.2 加强兼职教师的培养及管理

在师资力量上我们始终采用“引进来、走出去”方针, 不同阶段聘请不同兼职教师, 利用企业兼职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丰富这一优势,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新技术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聘请BIM专业的专家以报告或培训的形式面向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和老师做定期培训。

3.5 构建企业合作保障机制

3.5.1 校企合作中呈现的问题

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1) 校企合作内在动力不足, 没有建立长效利益协调机制。2)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没有实现产教融合;3) 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缺乏, 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互通;4)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完善, 学校和企业主动衔接不够;5) 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学校、企业两头热, 学生不积极的情况。

分析上述问题原因在于企业和学校对合作没有很好的实例可供借鉴, 虽然, 德国的现代学徒制已经很完善, 但是, 并不能将其原版应用于本土的校企合作中, 究其原因在于国内从上到下缺乏一种保障企业和学校利益的政策。同时, 学生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 现有的政策还不足以吸引他们留在湖州工作。

3.5.2 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

完善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为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需达到:专业和产业对接、学校和企业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的产教深度融合。为此, 学校和企业需要有专业的对接部门, 学校利用现有的“工程造价工作室”这一平台, 对接企业, 和多家企业达成“产教联盟”协议。对工程造价人员采用定向培养、订单培养, 在培养优秀学生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优秀的造价人才。同时, 企业也为实习的学生提供给了合理的待遇, 湖州市政府为增加留湖指标, 提供在湖工作人员工资补贴的形式, 由此可见, 为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校企政行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4 小结

产教融合背景下, 工程造价专业为了无缝对接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调整, 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工程造价人才模式的调整、课程体系的调整。但具体实施的效果有待检验, 学生接受和学习新BIM技术需要一段时间, 企业现在还处于观望和准备阶段, 所以, 工程造价专业的发展一直处于探索阶段。

摘要:高职人才培养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产教融合背为校企合作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和发展空间。工程造价岗位工作繁琐、工作量大, 学校现有教学设施和条件存在些不足, 为此, 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双方协同育人显得尤为重要。同时, BIM技术通过可视化方式实现工程造价的实时动态管理, 给工程造价工作创造了很大的技术和经济利益, 即将在建筑业未来发展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文章从工程造价专业的现状入手, 着重分析专业未来人才培养的定位, 从而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程造价,BIM技术,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运鑫.罗频频与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5 (4) :39-43.

[2] 杨善江.“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政府角色新探——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框架[J].高等农业教育, 2014 (12) :117-119.

[3] 王松.基于BIM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研究[J].工程技术, 2015 (11) :11-12.

[4] 吴瑛.何辉.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 2014, 35 (11) :71-73.

[5] 李建奇.构建产教融合按需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6 (20) :52-54.

上一篇:一种新型相变材料及列管式换热器的研究热器下一篇:环保管理与环境监测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