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示范村介绍

2022-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乡村振兴示范村介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庆市忠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认真分析,明确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优势条件和短板弱项

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继承和深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忠县确立了建设“一地一城三区”战略目标,其中“三区”之一就是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县认真分析,明确发展基础条件和短板弱项。目前,忠县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有五大优势。

(一)区位交通条件良好

忠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心,距重庆主城210公里,拥有8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境内G50沪渝、G69银百、G5515张南3条高速公路已形成“大”字形高速路网,高速公路网密度达22公里/平方公里,是西部地区进入华中、华东、华南地区最便捷通道之一。万吨级深水良港新生港已全面建成开港,向东可实现江海直达,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西通过中欧班列(重庆)直达欧洲,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渝万高铁开工在即,未来的忠县将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忠县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实施区域。

(二)资源禀赋条件优越

全县面积2187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8.2°,无霜期341天,耕地面积877.6平方公里,适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水资源充沛,除长江外,境内还有28条溪河,涉及河道总长488公里。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50.3%。

(三)农村经济基础夯实

全县辖4个街道25个乡镇,284个行政村和88个社区居委,户籍人口99.0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1万人。2020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55.8亿元,占GDP比重1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17元,“一兴四美·七彩大地”逐步呈现。

(四)现代农业水平较高

忠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国家级出口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拥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峡库区和重庆市首个唯一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库区前列,形成了以柑橘、笋竹、调味品、健康畜牧、中药材、茶叶、生态水产等特色产业为主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其农业规模达8511万亩。

(五)乡村振兴基础牢靠

2020年底,忠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全县狠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卓有成效: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确保不出现返贫作为当前的第一任务、底线任务,建立“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发现并解决清零机制。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动态梳理三类监测对象916户2389人,通过购买防贫保、小额信贷等措施予以帮扶,已标注消除风险869户2253人;持续开展就业帮扶、消费帮扶等专项活动,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加大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认真推进项目建设,全县储备衔接项目234个、总投资2.43亿元。挂牌成立县乡村振兴局,建立“五大振兴”工作专班;启动忠县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和忠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编制;出台忠县《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制订《忠县分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试行)》;建立重点帮扶机制,确定1个市级重点帮扶乡、3个县级重点帮扶乡、11个县级重点帮扶村;调整优化29个乡村振兴县级帮扶集团,全县34名市管领导挂帅出征,轮换选派254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

忠县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也还存在不少短板:乡村规划滞后,城市和乡村两个规划体系、两套规划管理制度在规划方面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布局整体上缺乏科学指引。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尤其是全县农产品加工短板突显,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仅为0.8∶1。乡村人才队伍支撑乏力,因农村劳动力多为老年人,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带动乡村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短缺,农民工回乡创业人数不多,农村空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成为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城镇化率不高,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37%,低于全国城镇化率63.89%的水平。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失衡,城乡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差异较大,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形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仍然突出,乡村环境风貌有待提升,人居环境区域间差距较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还较突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县域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还处于2.3∶1的较高位。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贷款难、贷款贵、资金脱农现象明显,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有不少风险,如返貧的风险,原脱贫村等村产业基础薄弱,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新致贫和返贫压力大;巩固提升资金需求大,本级财力有限,村级集体经济还较薄弱等。

二、准确定位,确立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目标思路

全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美丽乡村总体定位,着力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城乡要素融合、城乡空间融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到2025年,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及制度体系将基本建立,实现美丽乡村全域覆盖,建成市级特色小镇2个、国家级特色小镇2个,成功打造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5万元/人;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70%以上村打造成为生态宜居村庄;农民收入得到新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1以内;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1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到2035年,全县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三、精准施策,探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实现路径

全县认真调研,积极探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实现路径,确立了10项重点工作。

(一)以城乡统一规划为抓手,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推进村规划全覆盖,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多规合一”。将城乡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纳入统一规划,将乡村特色风貌规划等纳入城市规划统一考量,重点推进城镇和乡村地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融合。重点打造“三峡橘乡”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工程。

(二)以防止返贫为底线任务,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一是分类、有序、逐项调整优化现有帮扶政策。在今后几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標对表中央和市级政策举措,稳定兜底救助类政策,落实好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等。二是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切实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易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级分层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三是提升脱贫群众能力素质。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教育引导和技能培训,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三)着眼于农村现代化,加快构建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县域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切入点,在县域内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

(四)以产业融合创新为纽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导向,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继续大力发展特色粮油、柑橘、笋竹、健康畜禽、生态水产、调味品、特色经济林、特色水果、中药材、茶叶等全县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山地特色高效产业,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引领,筑牢城乡融合的产业基础。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与城市其他产业互相渗透。加强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向乌杨工业园区集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人口与产业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均衡转移。

(五)以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提升中心集镇整体发展能力

以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围绕打造山水宜居之城,按照“一江两岸三片区”城市骨架,将县城努力建设为有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诗意山水·忠义之州”特色中等城市。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交通物流、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工程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推进以新生港为依托,建设港口物流园区,加快渝万高铁、成遂广忠黔城际铁路、达梁忠石高速公路等通道建设,打造多式联运物流基地、沿江滚装运输中心。推进农村要素向城镇集聚,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做大做强中心乡镇整体发展能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政策,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

(六)建立县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机制,有效解决管护问题

探索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建设、一体管护。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放在通组道路和村内主干道硬化,建好乡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等“四好农村路”。加快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积极探索、全面实施“路长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没人管、没钱管的问题。

(七)构建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提升发展水平

建立健全县域内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政策体系。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中心,提升村级就近便捷服务农民的能力,让农民在县域内就能享受到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服务。

(八)建立“招才引智”机制,促进人才进村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县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利用农村独特优势,有效吸引人才。打好“乡情乡愁牌”,让农村更有人气。织牢织密乡情乡愁的纽带,创造机会,搭好平台,吸引乡贤、成功人士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返乡回乡建设家乡。打好“良好生态牌”,让农村更有生气。充分利用好农村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和人文特色,吸引更多的人到乡村开民宿、办客栈、搞农家乐,吸引更多城里人到农村休闲养生、体验康养。打好“营商环境牌”,让农村更有朝气。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农村营商环境,让到农村投资兴业更加便利,让农村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

(九)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全面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推动宅基地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存量土地,通过村庄整治、农村空闲零散建设用地整理等方式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重点支持乡村振兴。建立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等。

(十)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完善全县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突出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健全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形成、主产区利益补偿等政策。落实好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地方专项债等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发挥财政支持撬动作用,建立信贷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基金,进一步增品扩面提标,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力度。

作 者:重庆市忠县乡村振兴局局长

责任编辑:马 健

作者:何小军

第2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摘 要:该文介绍了昆山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示范区;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昆山

农业示范区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式,全国先后建立的各类农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昆山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成立于1999年9月,成立伊始的目标为建设集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农业新品种引进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但随着现代农业综合配套设施提升,示范区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1 昆山市农业示范区发展现状

1.1 产业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示范区已基本形成了粮食、园艺、种业、休闲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1)粮食:种植面积约146hm2,其中73hm2土地租给11个粮油种植户,主要用于水稻和小麦等主粮种植,农田机插秧率达到90%以上,秸秆还田率100%,2020年上缴国家粮食199万kg。(2)园艺:现有蔬菜、水果、花卉、盆栽、苗圃等园艺作物种植面积约89hm2,其中,蔬菜约15hm2、水果约46hm2、花卉约22hm2、苗圃约6hm2。(3)种业:引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现有育种基地67hm2。截至2020年底,已培育抗除草剂、抗旱、抗盐碱地玉米、棉花、大豆等一系列作物新品种,已获得审定14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4)休闲农业: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不断加强园区环境建设的力度,大力引进休闲观光类企业,有效衔接古镇旅游,发展休闲农业。五谷丰灯景区被江苏省旅游景区质量评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3A级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1.2 企业 示范区成立至今,累计引进农业企业74家,注册外资0.23亿美元,注册内资3.86亿元人民币,现有企业46家。从企业等级看,昆山户籍经营企业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1家,市级1家。从行业类别看,果蔬种植类企业10家,花卉、盆景、苗木种植类企业12家,研发类企业3家,食品加工类企业2家,休闲观光类企业7家,餐饮、工业等其他企业12家。

1.3 科技 示范区注重科技兴园,多年来先后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167人;累计承担各级农业及农业科技项目61个,获取资金9850万元;累计引进新品种48个,推广22个;引进新技术28项,推广13项,创建公共服务平台5个。积极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等多所全国知名高校合作,研发、推广和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园区累计申请专利26件,获得授權专利13件,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建立协作网,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咨询服务机构的合作,引进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1个,苏州市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个。

2 昆山市农业示范区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地理位置优越 示范区地处长三角经济核心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湿润温和,光照充足。东距上海市区约50km,上海虹桥国际机场42km,西距苏州市区约40km,无锡苏南国际机场44km,距上海港60km、太仓浏家港35km、张家港100km。

2.1.2 经济实力雄厚 昆山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多年国内遥遥领先,连续17年位列全国百强县榜首。千灯镇经济规模稳步增长,2020年位列全国千强镇第54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7.3万元,昆山市和千灯镇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推进城乡统筹、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提供保障。

2.1.3 政策扶持给力 示范区严格落实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实施农药免费统购统供、免费农业保险等创新政策。通过乡土专家与农户结对,让农户掌握更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扶持企业申报省级以上科研实验室、农业产业化升级重点龙头企业等,助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2.1.4 组织框架健全 示范区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管理委员会,正科建制,内设办公室、财务科、综合服务科、旅游科、项目科、党总支等职能部门,实行全员网格企业蹲点服务制度,定期走访、监管、服务,切实解决入园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示范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管委会下辖四家企业,积极推进公司化运营,为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搭建示范引领平台。

2.2 劣势

2.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示范区内基础道路、绿化、市政、农田水利等设施破损、缺失、老化现象严重。“农田连片”及闲置地整治、鱼塘生态化改造工作推进缓慢。粮食烘干中心烘干能力不足,存在框架道路晒粮的情况。农业建设用地布局分散,散落在22个地块,闲置率高、产出效率低。

2.2.2 企业发展内力不足 目前,示范区企业主要以粮食、果蔬、花卉苗木种植为主,仍停留在初级生产阶段,存在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管理粗放,经营能力不强,缺少深加工的农业产品,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少。

2.2.3 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目前,示范区产业以粮食、果蔬、花卉苗木种植为主,还停留在初级生产阶段,生产分散、规模小,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均不高。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不足,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等缺乏,尚未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整体竞争力弱。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较少,多停留在初级水平,农业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滞后。

2.2.4 资产保值增值困难 示范区现有经济以资产租赁为主的发展方式难以维系,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作监管力度的提升,出台了一系列管控措施,部分资产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安全、环保、违建等隐患,有的立即整改清退,有的到期停租,增收渠道收窄。另外,近两年的环境整治大量投入,尤其是2020年大棚房整治,积累的资金已大部分耗尽。

2.3 机遇

2.3.1 乡村振兴战略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各级政府将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争在2022年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将不断完备财政投入、金融服务、信贷保险、土地和人才智力等乡村发展支持体系,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3.2 长三角一体化将带来旺盛的需求能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向高质量阶段迈进,周边人群将更加追求农产品的优质、安全,更加追求农业旅游的休闲、养生功能。

2.3.3 现代农业技术将增强全新发展动能 生物农业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物联网技术、智慧农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沪苏杭的强势技术、人才辐射,可以为示范区现代都市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有效提升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水平。

2.4 威胁

2.4.1 周边同质化竞争激烈 目前,昆山市共有62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之间项目类似,在项目引入、资金申请、产品销售等方面存在竞争压力。

2.4.2 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强 新型职业农民、乡土能人、优秀企业管理者缺乏,农业生产用工紧缺。近年来,伴随苏州市城镇和工业化推进,大量农村高素养青年劳动力流入到“非农”行业,而担负种养业规模经营承包人基本都是50岁以上老年人,他们热爱农业,熟悉农技,吃苦耐劳,是传统种养业的行家里手,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很难胜任,机械化作业、智能化管理他们却无能为力。

2.4.3 农业投资风险加大 近年来,农资价格的大幅上升和人力资本的不断提高,外加新冠疫情的影响,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和投资成本快速涨价,一部分抵消了农产品价格涨价增加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

3 促进农业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夯实农业基础,打造优势特色产业 在统筹考虑农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制定方案,加速示范区转型升级。积极向上争取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农田格局更加清晰、农业功能更加显现。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主导产业选择,高起点发展现代种业、园艺产业等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农业产业高端化发展。高标准建设粮食生产示范基地,推广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绿色化发展。高质量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引导优质生产要素集中集聚,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化发展,通过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水果,打造品牌农产品,满足城乡居民对高端农产品的需求。高效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建设无人农场、智慧园艺等农业应用场景,促进农业智慧化发展。加快研究新业态经济,因地制宜,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探索休闲农业,城市夜经济,生产服务等发展模式,通过多种类的经济共同发展,提升抗风险能力,从中找寻新的增长点,在竞争中实现差异化发展。

3.2 强化科创支撑,激发农业内生动力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校的合作,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种养水平。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创建农产品品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附加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集聚,形成具有较强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產业集群。另外加强农业产业前瞻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推动新技术和新装备在示范区的集成应用与示范。譬如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高标准养殖池塘循环水生态处理、稻田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模式等,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人才培育,构筑农业服务体系 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农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每年要引进和培育一定数量的人才,充实至各个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村人才投入创业创新工作中,尤其是重点支持高学历、高技术、有专利者成为创业主体。与大专院校合作,引导涉农专业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推动出台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支持他们返乡创业就业。建立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发布、创业指导等服务,实现示范区农业高素质的管理、经营、技术、开拓创新人才的有效集聚。另外,继续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大农业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发展及培训力度,着力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3.4 进行分类处置,推动资产提质增效 结合资产清产核资,彻底摸清家底,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进一步明确资产权属、面积、方位、类别、现状等基本信息,了解其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情况。特别是因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形成边角地和零散地,碎片化、不规整的农田,零星、闲置、杂乱无章的地块,已批未开发或未充分利用的地块,把土地资源充分整合。依托平台健全资产、资源台账,强化资产资源动态监控,确保监管不缺位、资源不闲置、利益不受损。通过排查摸底、专题会商,确定分类处置项目名单,按照“退转、扶提、培优、引入、集聚”十字方针,加快推进现有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引领带动能力。在新形势下,探讨有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拓宽经济发展渠道,培育多元经营模式,突破由单一的资产经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转变,提高资产收益。

3.5 优化金融服务,打通赌点、痛点 优化信贷和保险服务,信贷方面建立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通过提供担保,协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分散农业信贷风险,缓解其对农业部门的慎贷心理,增加金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服务的积极性,进而缓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面临的贷款难问题。简化信贷程序,缩短放款时间,及时、精准、高效解决困难。保险方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增强农业和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严格执行“三农”保险政策,做到应保尽保,诚实守信,保险公司要准确及时地做好勘查定损理赔工作,强化监督,杜绝骗赔事件的发生,完善保险费补贴制度,财政提供一定比例的补贴,缓解农业保险的供需矛盾。

4 结语

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更多的基干部群众去实践、去探索,打破旧思维,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农业示范区的转型升级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需要抓牢抓实,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N].农民日报,2021-12-14(001).

[2]王钦梅.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1(15):17-18.

[3]王朝才,李淑一,何妮.乡村振兴战略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2021(05):3-7.

[4]王艳,胡月英.乡村振兴背景下阜阳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20,34(06):88-93.

[5]戴超.乡村怎么引人聚人——探索推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市民化[J].经济师,2020(12):130,132.

[6]杨萍,李首涵.山东省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3):166-169.

[7]郑军,盛康丽.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创新:国际经验及启示[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9,28(06):100-105.

(责编:张宏民)

作者:章节

第3篇:宁乡市老粮仓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 展现“粮仓在线”新作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也是民生伟业。中央、省、市高度重视,五级书记亲自抓。长沙市正加快建设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市,宁乡市正奋力争当长沙市乡村振兴排头兵、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市)。

老粮仓镇是全国闻名的黄金首饰之乡、南中国青铜文化之乡。作为宁乡西部农业乡镇,老粮仓镇将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展现“粮仓在线”新作为。

以规划为先 精心谋划乡村振兴新愿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要振兴,规划必先行。“十四五”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期。老粮仓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根据实际,借鉴外地经验,通过调研论证,制定了建设“四点三线两翼一中心”乡村振兴示范片、争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的发展规划。

一是规划建设“产业金仓”。重点打造以“粮仓在线”望江产业基地、老粮产业基地、双藕产业基地、金洪产业基地为“四点”,建设234国道线、老毛线及楚江沿线两厢“三线”,围绕老粮集镇“两翼”推进宜居村庄建设,进一步加强“粮仓在线”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发展核心引领作用,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片。

二是规划建设“生态金仓”。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不断改善大气环境,全面提升水环境品质。严守土壤安全底线,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管,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围绕“五边、五治”整治,多管齐下,全面整治提升楚江风光带,集中改善村(社区)路边、屋边、塘边、河边、山边生态环境。全面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现已建成江花村瓦泥塘、长田村吊井湾美丽宜居村庄,今年将建好杨柳坝、张家湾、戴家湾、唐公庙、细瓦屋等10个美丽宜居村庄,明年将再建10个美丽宜居村庄,五年全镇美丽宜居村庄达40个以上。

三是规划建设“平安金仓”。平安是福,守护平安是“底板工程”。坚持实施交通畅达工程,老毛公路、大桥连接线、老粮至唐市乡村公路等交通建设项目,集镇公路实现绕镇通行,乡村公路通组率达100%,今年实现到户率80%。着力开展交通安全常态化大整治,成立道路交通安全服务站,组织交通安全志愿劝导,严防出现交通安全事故。大力实施“党群推动、亲属互动、镇村主动、部门联动、依法行动”的“五动”阳光调解机制。今年老粮仓镇集中化解信访积案19件,化解率达100%,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四是规划建设“幸福金仓”。坚持党群连心,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常态化机制,深入开展“四联五到位”民情大走访,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主动作为”。现已建立了三级网格76个,将192名镇村干部下沉到10个村(社区),推动955名普通党员、48名社会贤达以及184名入党积极分子、商会成员、村民小组长等参与“四联五到位”工作,联系全镇1.6426万户、6.8万余人,实现了联村联组(网格)联户全覆盖。全面开展志愿服务,以“党建聚合力”“四联五到位”为契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将交通文明劝导作为全民志愿服务的重点内容,打造一支全市精品志愿队伍,建成全市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同时,围绕乡村各项事业振兴,在乡风民俗、人居环境、矛调禁毒等方面多点发力,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全民共享成果的良好社会风貌。

以产业为基 务实提升乡村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的基石是产业。产业不振兴,乡村振兴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老粮仓镇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头号工程来抓。

一是创新拓展抱团发展新模式。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方式,同时与美团外卖、深圳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中电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等电商平台达成合作,致力于打通“产加销服”全产业链。自去年8月运营以来,“粮仓在线”售出各类农产品600余万元,总营业额1000多万元。去年全镇10个村(社区)均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今年上半年10个村(社区)均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该项目受到长沙市委改革办重点推荐,成功入選省改革候选案例,《中国日报》、《湖南日报》等各级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社会反响热烈。

二是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新格局。充分调动各村的积极性,坚持“因地制宜、产业优先、一村一品、争创品牌”的原则,大力发展村级特色产业,创响一批“乡字号”特色产品。如长田村发展宁乡花猪养殖业、金洪村培植老品种生态大米、双藕村建成种类丰富的水果基地、星石村培育优质红薯制粉、望江村壮大水产品养殖、江华培育优质茶油、毛公桥增养野生蜂蜜等等。依托集体经济发展平台“粮仓在线”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技术,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在2021年底之前,迈进贯穿“产加销服”全产业链的2.0模式,力争3年内实现融合农文旅教的3.0模式,到2021年底,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30万以上,40%的村(社区)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

以党建为要 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老粮仓镇在宁乡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党建统领,大力推进党建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有机融合,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和发力点,协同促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一是坚持“五星”创建,增强引领力。开展“产业振兴之星、人才振兴之星、文化振兴之星、生态振兴之星、组织振兴之星”“五星”村(社区)创建活动,规划今年创建3个“五星”村(社区),2022年创建4个“五星”村(社区),5年内“五星”率达100%。

二是坚持服务群众,增强凝聚力。根据村民外出较多的现状,镇村两级加强民生工程建设、组织志愿服务等,着力帮助解决老人养老、小孩上学、病人就医等实际困难和问题。老粮仓镇是全国有名的珠宝之镇,在全国各地经营的门店有7000多家,从事黄金珠宝首饰加工及销售的从业者超过了2万人,业务遍及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近800亿元,涌现出上百位捐款捐物的乡贤乡友,得到了许多后盾单位巨大的财力和智力支持。后续将加强镇珠宝商会、乡友乡贤会的联系,积极主动为外出经商办企人员服务,大力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金仓”活动,争取在外工作和创业的乡友乡贤们的大力支持。

三是坚持宣传教育,增强号召力。实施党史铸魂工程,以老粮仓镇党史学堂、党章学堂、经典学堂、章子客文化馆、乡村振兴规划馆、新型村级集体发展中心的“三堂两馆一中心”为基础,进一步挖掘老粮仓镇红色文化、革命文化资源,开设老粮仓镇“三堂两馆一中心”党员教育和中小学生思政学习教育特色课堂。实施民心相通工程,建立乡村振兴促进会、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理事会等村民自治机构,常态化开展协商对话会、联席会、屋场夜话、广播视频宣传等,倾听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

乡村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老粮仓镇将乘势而上,凝心聚力、群策群力、奋发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作者:黄熊飞

第4篇:**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简介

**村位于丰乐镇政府所在地,全村有14个村民小组,632户、2329人,耕地1.04万亩。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00元。

2019年**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建强组织战斗堡垒、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完善产业发展布局、深入推进“三大革命”、培树乡土人才,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打造了既具“颜值”,又有“内涵”的宜居村庄。

一是村级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党建示范引领助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设置“党员攻坚组”“党员宣传班”“党员先锋队”,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在项目建设中攻坚引领作用。加强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内生活制度,全面推行党员“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积分管理+评议定级”的目标管理模式,不断增强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意识。全面提升智慧党建工作水平,在全县率先试点推行“村村享APP”,整合党建、政务、便民服务、咨询等相关内容,实现了党员线上学习和线下管理有效结合,为群众办事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指南。

二是乡村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全面完善乡村治理模式,以自治促进自我管理,以法治优化公共服务,以德治推进乡风文明,以善治彰显乡愁乡情。完善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矛盾调处、红白理事、“巾帼”家美等自治组织,大力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高价彩礼得到有效遏制,厚养薄葬、新事简办等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深入推进

幸福家园共建行动,以乡贤带动孝美家庭,以典型弘扬正气美德,以积分抵制成规陋习,村民崇德明法的意识持续增强,参与村级公共服务、环境卫生整治、美丽庭院建设的信心不断提振,幸福家园建设步伐持续加快。

三是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全面推广“三链”建设模式,持续优化“3+1”产业格局,大力发展以规模化种植、集中化畜禽养殖、组织化劳务输转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7个,建成养殖小区2个,连片种植马铃薯、中药材、花卉、蔬菜制种等特色作物1.8万亩,牛羊存栏量达到0.52万只。因户振兴小农户产业,采取“政府+保障激励带农户”模式,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力发展短平快的“五小产业”。至目前,培育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产业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实现收益1200元左右。

四是人居环境洁净靓美。坚持一户一策、因户施厕,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完成卫生改厕451户,坚持内外并举,建美“里子”、做靓“面子”,整村推进风貌改造,打造美丽庭院258户,硬化道路1.56公里,改造污水管网1.2公里,架设太阳能路灯45盏,新建占地1400平米党建文化广场一处;坚持齐抓共管,分类处置,深化垃圾分类“回家”行动,创新环境整治、农村保洁长效机制,聘请共管共享人员和生态护林员15人组成保洁员队伍,对全村区域进行“片块化”处理,完善“四定”机制,规范农户“自扫门前雪”清扫模式,实现了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化、常态化。坚持“以景治乱,以景治脏”理念,整治西石河1.2公里,修复绿化小流域生态工程80亩,栽植各类风景树种2.8万株,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五是乡土人才破“土”飘“香”。坚持人才就是资源、人才就是资本的理念,持续拓宽人才队伍的引进、培树、扶持渠道,依托“民乐县百科职业培训中心”,按照“农民点单、政府买单、部门下单”的培养模式,先后组织各类培训8场次、1500人次,输转各类技能人才400多人次,创收800多万元;充分发挥乡村人才作用,组织“土专家”“田秀才”在农业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广应用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项目4项,实验试种花卉、中药材等新作物品种5个,为发展稳定各项事业集聚正能量、贡献新作为。

第5篇:以智慧乡村行动示范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要求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自2015年以来,作为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的特有方式,海南省开展了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试点,在实践探索中,海南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在发展农产品电商、培育民宿等分享经济、促进农旅融合、推动创业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效。为深入了解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技术给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可行路径,课题组于2017年11月20-24日对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的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其发展成效、经验做法等做了总结提炼,为信息化引领驱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一、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解剖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这只麻雀,可以说,他们在利用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信息化给乡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实现全镇脱贫,而且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景象。

在产业兴旺方面,以火山为特色,打造了施茶石斛、咖啡种植、山鸡养殖、诺丽果种植、南药种植、壅羊养殖等5个农业物联网生产示范基地,建成了石斛观光园、美社咖啡屋、开心农场等一批农旅融合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正在推进14个高效农业产业园的落地和建设。石山黑豆在没有“触网”之前,只能卖6-7元/斤,通过电子商务,现在能卖到30元/斤以上。目前,石山镇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设黑豆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已达4100亩,每亩产量近300斤,未来种植面积将扩展到5000亩以上,并已申请“石山黑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之,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在生态宜居方面,石山镇把网络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强建设,截至目前,光纤入户共7490户,入户率达77%,基本实现了“4G到村、光纤到户、终端到人、重点区域WIFI全覆盖”,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62%。在美富村(施茶村内自然村)建成了海南省第一个通过源头控制、以太阳能为动力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全村103户人家的化粪池、洗菜等生活污水全部接入到生活污水处理站,经一体化治理终端处理后,排放出来的水能够达到国家一级A类标准,回收后用于农田灌溉等。因此,石山镇施茶村2017年荣获了第二批“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称号。

在乡风文明方面,互联网改变了村民的思维,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村民从开始拒绝互联网,到现在已经利用互联网开展生产、便利生活。石山镇抓住以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这个契机,以美富村为示范点,挖掘、整合家训文化,修建占地面积330多平方米的家风家训馆。在施茶村还成立了新乡贤理事会,现有成员50余人,乡贤们为村里的社会事业建设积极出钱出力,每年会给村里考取大学的孩子3000-5000元不等的现金奖励,同时通过互联网,共同参与村内事务管理,提升文明生态美丽乡村的内涵。

在治理有效方面,石山镇依托农业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管控中心,建立了石山镇政务管理服务系统,搭建了政务服务、精准扶贫、基层党建、农村金融等服务平台,将党务、政务、电商、农业、旅游等集中管理,同时推进乡村网格化管理,使得邻里之间更加和睦团结,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干净,村民们借助优美的生态人居环境,吃上“旅游饭”,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施茶村的党建工作还得到了中组部的高度认可,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在生活富裕方面,互联网让村民就业增收多元化,通过土地流转入股、房屋用于民宿出租、电商让农产品优质优价等方式让家庭收入逐年增多。据秀英区委常委、石山镇党委书记胡余亨介绍,石山镇农民人均收入2014年5400多元,2015年8652元,2016年10380元,?A计2017年能到达13000元左右。2014年全镇有贫困户187户823人,2015年底全部实现脱贫,至今未出现返贫现象,村民幸福指数快速提升。我们走访了村民王建平一家,他家5口人,包括夫妻俩,一位102岁老母亲和儿子儿媳。据他透露,他们家除了老母亲和儿子外,都在村里上班,全家1年的纯工资性收入超过25万元,如果加上种植业收入,人均收入则可达6万元。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互联网农业小镇的建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把以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农村农民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先导作用。坚持以土地为根、人才为本、产业为核、文化为魂的思路,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

一是以土地为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信息技术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提供信息化支撑,将每块地都“上图入库”,锁定承包权,让农民吃下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的“定心丸”,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盘活经营权。

据施茶村党委书记洪义乾介绍,海南石斛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市统筹城乡发展有限公司、施茶村三方合作成立了占地800多亩的施茶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公司出资金、种苗、技术等,该村有41户农户以土地租金入股,每亩租金1000元/年,实现了租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变化。同时,还有效解决了120多名村民就业,每年工资总额不低于200万元。这极大激发了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适度规模经营的趋势。

二是以人才为本,强化农村双创人才培育。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石山互联网小镇以发展农村数字经济为引擎,结合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强返乡、下乡人员利用互联网创业创新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同时,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形成了以党员带大户,大户带小户的组织体系;鼓励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先后成立了火山壅羊公社、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青创中心等一批创客空间,吸引返乡创业大学生达到300多名,参与培训的农民达2000余人。

目前已有近50家不同创业主体活跃在石山镇。火山口咖啡的郭文旭,2014年辞去IT经理的工作,携妻子回到石山镇,将家人33平米的茶馆重新装修后,创立火山口咖啡。2016年获得了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创业创新一等奖,在“互联网+”“旅游+”的浪潮推动下,其价值愈发突显。目前,已开设了第二家火山口咖啡馆,室外面积就达300平米,业务涵盖咖啡种植培育、咖啡馆运营、咖啡产品销售,年营收达百万元。还即将带领村民建设一个100亩的咖啡庄园,将旅游观光和咖啡文化结合起来,走精品咖啡路线。

三是以产业为核,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特色产业为核心,依托物联网和电子商务,从农业生产和销售端入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应用先进的传感监测、远程遥控、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打造了“火山公社”电商平台与“海岛生活”“优电联盟”等电商,开展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同时利用互联网营销休闲农业,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产品分级、包装和加工,形成了“互联网+农业+旅游”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美社村(施茶村内自然村)的安媚,以前做过幼师、干过旅游,随着石山互联网小镇游客的不断增多,她回乡创建了“美社有个房”民宿合作社,与村民合作,先后以“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建成拥有120个床位的55间特色民宿,每天的入住率均在80%以上。据她介绍,合作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是民宿,而是农产品消费和销售。她每天要接待安排150人以上餐饮,每人平均消费100元,同时统一收购周边农户的农产品,经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后让游客作为伴手礼采购。通过民宿带动了山农产品销售,引导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以文化为魂,彰显生态人文历史特色。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石山镇利用本地区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和自然环境,利用互联网思维,结合自身优势,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为乡村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元素,加上全媒体的宣传手段,形成品牌效益,为美丽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血液、新活力。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利用火山地质的独特资源优势,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培育村落独特气质,结合休闲农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展销、线下活动等形式,发展民宿、乡道骑行、水果采摘、农业观光等“农业+旅游”项目,打造农旅特色品牌。

三、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提档升级需要注意的问题

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从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着力在发展理念、文化挖掘和人才培育等方面提档升级。

一是深化共享理念,完善平台与数据应用建设机制。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有一个镇级运营中心和一个大数据中心,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村级服务中心。由于缺乏底层基础数据标准,镇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中心之间数据分割,彼此之间尚未完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未来要在加快构建数字资源体系、加强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不同平台、不同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将相关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数据一张图,找到盈利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村落保护,挖掘古村落历史文化生态价值。石山镇拥有一批传统的火山古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但是,目前石山镇还未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古村落的价值,主要还是以打造人文景观为主,未来石山镇建设要重点挖掘这些具有厚重历史文化价值古村落背后的故事,做好开发和保护工作,将其作为小镇提档升级的灵魂所在。

三是强化人才培训,培育支撑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人才是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提档升级的生力军,要加强外地人才的引进和本地人才的培育。针对农民群体,要大力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帮他们提高信息查询、网络营销、获取服务和便捷生活的能力;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创客,要大力开展创业创新培训,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思考与建议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从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的创新成效和实践发展看,没有智慧乡村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没有乡村振兴也就难以实现民族复兴。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智慧乡村行动。智慧乡村是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已有一定的试点基础,通过智慧乡村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培育智慧农民,为质量兴农、品牌强?r、绿色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信息化支撑。建议尽快制定智慧乡村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智慧乡村行动,以智慧乡村建设示范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是建议在海南发展独具特色的数字经济。海南作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农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要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农业+旅游”的方式,全面提升民宿、康养、休闲观光等业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数字经济模式。同时,海南作为“天然大温室”,要加快建设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大数据,切实把数据变成生产要素,进而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社会财富。

三是建议将石山镇打造成新型农村人才培训基地。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试点和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典型案例,取得了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尤其是在电子商务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形成了一批软硬件条件成熟的实训基地。建议将其作为农村双创人才培训基地,立足海南、面向全国提供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第6篇: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工作方案

陈堂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

工作方案

(产业链延伸型)

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结合陈堂村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推进陈堂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我镇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发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陈堂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陈堂村位于***镇东部,距***县城15公里,耕地面积3750亩,有473户,1713人。近年来该村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现已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600亩、预计亩产200公斤,收入8000元/亩。樱桃100多亩,收入30000元/每亩。现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两家,年产值600余万元。陈堂村成立了宏兴旅游合作社和“泉家乐”家庭农场,实现了旅游发展专业化,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以核桃、樱桃和养殖为主要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等方式,该村生态资源丰富,重点发展核桃种植业。

二、陈堂村农村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优势条件

陈堂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核桃产业发展条件,现已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600亩,均已进入挂果期。目前陈堂村集体与济宁森亚工贸有限公司签订核桃供应协议,年供应核桃260吨。实现核桃产业从生产、储存到精细化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紧密,产业链延伸较长,为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具备良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优势。

(1)自然条件。陈堂村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属山地类型,山地坡度小于25度的占总面积的60%,基岩为太古代片麻岩,分化程度较深,土层厚度25—50cm,温湿润季风气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年日照时间2745小时,无霜期190天,土壤以褐土分布广。PH值5-7,有机质平均13.4%,以上因素均为核桃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2)产业链延伸效果显著。依托核桃加工产业链延伸,全村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加工型、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设施农业、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猛。通过土地流转平台,引导企业建设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吸纳农村人力、土地、山区等资源,统一解决农民就业、福利和社会保障。陈堂村“纸皮核桃”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

(3)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显著。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活力,陈堂村通过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联盟等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已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其中济宁安鑫养殖有限公司位于陈堂村辖区内,通过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数字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先后被评为省级种畜禽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及济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带动效果显著。

三、发展目标

核桃产业链充分延伸。以核桃种植、储存、加工为基础的产业链充分延伸,至2018年济宁森亚工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万吨精品核桃油加工项目建成投产。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鼓励农户以核桃林作价入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增加农户收入,村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努力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体系,以核桃精细化加工、电子商务、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比例进一步提高。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形成实体、电商、大宗交易等多种农产品流通交易模式,核桃销售交易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超过70%。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陈堂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镇主要领导和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协助陈堂村做好试点示范工作。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核桃产业融合发展的投入力度,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涉农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建设覆盖优势产区的产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保持陈堂村核桃特色产业优势地位。 (3)增强产业链条支撑。坚持产业先行,推动核桃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核桃产业在更高的水平上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向基础延伸,向上链接市场,加快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推动阿里巴巴电商交易平台实现全覆盖,构建完整的主导产业链条。

第7篇: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工程项目建议书

***镇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工程

项目建议书

一、总论

(一)项目名称:***镇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工程

(二)建设单位:***镇人民政府

(三)工程建设地点:***县***镇咀下村、梅屋村、虎岗村、符山村;

(四)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以***县***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博览园为中心辐射***镇咀下村、梅屋村、虎岗村、符山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包括村庄规划、道路、渠道、公共广场、房屋立面改造、绿化美化、亮化、公共服务、文化建设、产业基地建等建设项目。

(五)建设年限:6个月。

(六)项目建设方式:本项目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EPC模式)的方式进行项目建设

(七)总投资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约3000万元,项目所需资金资金来源由县统筹涉农扶贫财政资金。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是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

1

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的核心是特色产业,先行示范区也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大社区,具有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性化交流空间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产、村、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对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科技和技术集成与成果转化,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生产环境、加速现代化进程和带动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本项目建设符合《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1号文)提出:“将大力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

2

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

2、是响应《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赣南苏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近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进行振兴发展规划,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赣南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县作为原中央苏区县,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山区农业县,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3

必将极大的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做出贡献。

三、项目建设条件

(一)地理位置

***镇位于***县东南部,距县城25千米,面积126k㎡,人口14220人。辖***居委会,黄背、黄柏、乌石、唐屋、梅屋、虎岗、咀下、符山等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新园圩。东北部山峦重叠,新田河自东向西南入境。有公路西北至镇岗圩接老安公路。虎岗村分布有温泉群,现属***国家森林公园重点景区。

(二)区域优势

1、产业优势。***镇物产丰富,***脐橙有“中华名果”之称,特色瓜菜、野生灵芝是难得的馈赠佳品,***根雕艺术品驰名远销。***镇围绕以旅游发展为依托,挖掘培植特色产业。将原先分散经营,不注重档次的经营户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加强管理,引导经营户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利用专业技术对产品进行再包装,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塑造***特色产品品牌形象,增加产品附加值,使得广大经营户获得更大收益。引导诚信经营,开展“优秀党员经营户”评比活动,对诚信经营、消费者满意的商户进行挂牌予表彰,使游客买得放心,用得安心。***镇脐橙种植1万余亩,年产4000多万斤,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建成特色瓜果、食用菌基地5个,

4

根雕艺术加工厂1个,产品远销海内外。***镇是***县脐橙生产大镇。该镇积极引导农民种植脐橙,为果农提供种果技术,建立健全无公害脐橙生产服务体系,狠抓果品质量,打造***赣南脐橙品牌,拓宽脐橙销售市场,让***脐橙有质量更有市场,带动众多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2009年***镇2.8万亩的脐橙面积,年产量达1.6万吨,现已订购的果品在80%以上,平均每公斤3.5元的售价,让脐橙真正成为了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2、旅游优势。旅游发展须有好的发展规划指引。***镇位于风光旖旎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脚下,是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的源头,誉称“东江源头第一镇”,境内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仙人峰绿色生态(脐橙)基地被誉为“中国脐橙第一园”、温泉旅游度假山庄、热泉河四星级酒店、大小客家围屋鳞次栉比,素来是自驾游特色景区。为使全镇旅游业走上有序快速发展的轨道,***镇抓住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时机,按照“产业兴镇、旅游活镇、生态立镇”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激活旅游产业。建成融国家森林公园、温泉公园、生态观光果园、客家风情园为一体的“花果城”,成为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一条龙”的长珠闽“后花园”。上半年,***接待游客达6.5万人次,旅游经济优势凸显。

3、基础建设优势。***镇是寻乌、定南、***三县通衢,周边乡镇商品集散地,赣汕公路、***旅游公路穿境而过,素

5

来是集贸重镇。随着旅游发展,商贸往来频繁,商贸市场需求增大,要求不断提高。***镇牢牢抓住赣州市重点乡镇建设契机,集中优势人力、物力、财力,在对原有商贸市场进行重新整治、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水平。建成占地200余亩的***商贸市场已投入使用,进一步畅通了农特产品营销渠道,为产业发展铺平道路。旅游兴则***兴,产业发展则***发展,商贸繁荣则***繁荣。围绕旅游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镇域繁荣,相信***旅游之路会越走越广。

(三)项目建设的保障条件

EPC模式建设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EPC模式建设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以下优势:

1、EPC工程总承包与施工总承包模式相比,能更好的降低项目成本、缩短建设周期、保证工程质量。由于承包商能充分发挥设计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施工统筹安排,易于掌控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2对业主来说合同关系比传统模式简单,组织协调工作量较小,而且责任明确,业主承担风险较低等特点。

3、有利于项目目标的实现,EPC总承包模式下由于承包商介入项目较早,工期具有更大程度的确定性,设计与施工顺利地配合使工程在质量和投资上达到很好的协调,另外,设计和采购之间经常性地交流避免了采购中一些不必要的损失。EPC模式融设计、采购、施工于一

6

体,减少了项目各阶段的中间环节,使整个项目在统一的框架下展开运作,从而使目标一致、行动一致,能够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项目建设方案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改善村容村貌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努发展农村公共社会事业;持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这是从我国当前最核心、最根本、最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出发,提出的极具现实针对性的目标要求,因此,这不仅仅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也是解决当前诸多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总抓手。

(二)建设内容和规模

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及产业特色,运用整体规划、分区实施的布局模式,紧紧围绕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

7

裕”的总体要求,打造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显著的农村新格局。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一)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兴则乡村兴。实现产业振兴,必须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生产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从咀下村、梅屋村、虎岗村、符山村等村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因素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建设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深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烟叶、猕猴桃、百香果、水产养殖等特色种养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突出项目带动,围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领域,精心编制、包装项目,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的公司和企业,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等,形成融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文旅产业和康养产业、户外拓展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的集聚区。

(二)打造一支强大人才队伍,夯实振兴发展根基。 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打造一支强大的

8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当前,咀下村、梅屋村、虎岗村、符山村等村,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村支部党员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呈现出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不足、年轻后备力量缺乏、党员干部队伍老化的态势。可以说,人才缺失已成为制约我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短板”。为此,着重构建乡村人才队伍,在政策导向、体制机制上进行引导和倾斜,吸引和留住人才,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结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建好扶贫车间、能人返乡创业园等平台,培养专业合作社,鼓励、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以产业促进青壮年农民留在家门口就业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本地人才,依托***中专、乡果茶站、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平台,开展精准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鼓励农村能人、乡土人才带头发展农业产业,在政策、资金及技术上予以倾斜和扶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和党组织骨干队伍建设,加大在农村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乡贤、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役士兵等党员中选优村两委干部;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后备力量建设,在农村现有优秀人员、青年农民、在外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切实改善农村党员的年龄、知识结构。

(三)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群众文明素养、文明

9

习惯有待提高,村级文化服务站、采茶戏小舞台等利用率不高是农村普遍现象。要实现农村文化振兴,必须夯实乡村治理的道德基础。着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文化传承,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着力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完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组建村级专业文化服务队伍,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讲好红色故事,抓好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农耕文化等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五老人员”和“新乡贤”的作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开展开展文明卫生家庭、星级文明户、良好家风、孝子评选、乡村好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对封建迷信活动、抹牌赌博、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落后低俗行为的规制,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营造人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打造“生活富裕”的典范。

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虽然咀下村、梅屋村、虎岗村、符山村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但仍存在一些地方沟渠、河道、池塘污染严重,村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建议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统筹区域内土地利用规划布局,

10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大力整治乱搭乱建和超高超大建筑,实现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和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全面实施全域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项目,深入开展“七改三网”,并对村庄主要道路和农业园区周边等重要节点,以及农房庭院进行绿化,在村道实施“照亮”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强村庄、庭院环境卫生整治,在咀下村、梅屋村、虎岗村、符山村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持续加大畜禽养殖管控力度,规范区域内畜禽养殖行为,对污水、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防止和消除养殖场禽畜污水、废水排入沟渠、河道、池塘。加强环保宣传,在村庄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不断提高村民生态环保意识。

五、结论

***镇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EPC)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产业发展规划,也符合省市县乡村振兴政策,进一步明确了该项目的建设目标和方向。该项目规划布局合理,技术方案设计科学,选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项目管理系统健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镇乡村振兴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第8篇:关于L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工作推进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L村位于C镇西南部,距县城17公里,全村国土面积9.571平方公里,辖区内林业、温泉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1120亩、山地面积13275亩。下辖村小组7个,户籍人口425户1859人。设党支部1个,党小组2个,党员55人。L村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于2017年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整村脱贫退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96人,已脱贫61户189人,2020年预脱贫4户7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L村乡村振兴示范点以脐橙产业为产业基础,采取农旅结合模式,以观光、旅游、采摘为市场导向,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休闲、文旅向融合的现代化L村。

(一)持续改造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

L村于2018年通过了全县的环境卫生整治验收,为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L村通过组建农村五老顾问组、环境整治长效管护理事会、乡村振兴促进会等一组两会,对全村环境卫生进行长效管护,并率先在杉树下小组、西湖小组试点,通过以村民自治的形式参与改善人居环境。

(二)在产业兴旺上破难题,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一是L村地处山区,主要产业为脐橙种植,其中大多数树龄达到10年以上,符合精品果园打造模式,为进一步拓宽农户致富渠道,L村计划在山顶上打造L村西湖生态文明示范点,该点计划采取农旅结合模式,通过集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消费模式,致力打造乡村生态果园旅游观光业,目前该点正在规划设计阶段;二是L村还存在一部分沼泽田荒芜,为充分利用资源,进一步扩宽村民致富渠道,L村计划通过流转土地,对连片的荒芜沼泽田统一承包,根据地理条件,发展龙虾养殖业,目前已连片整理土地20多亩,下一步将对外发包。

(三)创新致富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富民产业。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打造就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完整的产业链,在西湖新村建设L村基层组织创业园,该创业园占地面积*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建设三层,内设客房*套、大堂、餐饮服务中心等设施。创业园营业后可增加就业服务岗位*人,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保障房贫困户就近就业,加之紧邻L村包村就业脱贫车间,进一步拓宽贫困户致富渠道。目前该项目已封顶,正在进行装修。

(四)孝老食堂,打通养老最后一公里。

L村西湖新村共有农户*户农户居住,目前都为老人在家带小孩,为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在全村营造敬老、爱老、养老、助老氛围。L村计划在农家书屋旁边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含孝老食堂),该点占地面积*平米,内设图书屋、孝老食堂、活动室、学习强国线下学习室等设施,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目前该项目正在招投标。

三、下一步工作

L村将继续结合实际,多点谋划,着力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

第9篇:乡村振兴专题(七) 乡村旅游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在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然而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未来农村农业的发展不能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上,必须要用等新理念新工具去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模式。

一、金融创新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以农村金融创新撬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推动乡村振兴。首先要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快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一方面,金融机构应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供需契合度,量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内在规律的特色产品,加快建立符合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特点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因此要加快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加强金融支付网络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支付工具,提高乡镇网点覆盖率,着力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还应加快构建农村征信体系,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尽快建设统一的征信数据平台,建立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推进农村信用信息资源的部门整合和城乡联动,提高信贷的可获得性。并着力提升农村金融监管水平,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带动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重点促进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小微金融机构和合作金融组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互联网工具互联网最重要的是让人和人的连接变得非常简单,让整个社会商业合作关系从传统上的竖状结构变成网状结构。所有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所有的协作者又是被协作者,这样农村才能形成全新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成互联网形式的生态,这样农村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才会面貌一新。同时,要让农村的优质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必须用好互联网工具,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当地特点,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发展特定产业。

三、大数据大数据是“互联网工具库”的核心武器。大数据是一种新的细化下的市场和市场下的细化,提前预售数据分析,农民可以做到预见性地生产,农业可以做到有计划地配置资源,加上智慧物流业、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这才是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化的真正实现。

乡村旅游是融合多种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思路的途径,通过乡村旅游可以有效的激发新型农业的产生与运作,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旅游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考量乡村的发展潜力,结合国家宏观政策,高瞻远瞩定位发展性质,到最后达到可行性的落地运营计划。具体运营分为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生活方式三方面的运营,也正结合了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发展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乡村旅游运营

一、乡村产业的运营

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种植、养殖,在品种选择与经营方式上,都要营造生态、原始的农业产品品牌,依据市场导向,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其次,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通过文化包装或创意包装,运用互联网电商、中央厨房的思维,向城市输出产品,这是未来乡村产业运营的主力,这种具有经过包装的土特物产,才能真正走出去。但这里,我们不能仅仅运营一个单一村庄的产品或者物产,而应该以此为基地或平台,去经营一个地理标签的物产。再者,就是休闲农业消费。乡村自然景观和田园产业,是有潜力成为核心吸引物的,这也就为休闲农业的在地消费提供了可行条件。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运用科技、文化、艺术等创意手段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动能。适应消费者多元需求,突出发展科技型、文化型、生态型、功能型、服务型等创意农业,培育创意农产品、创意农田景观、创意文化、创意节庆、创意饮食、创意民宿。同时强化节庆营销,组织参加全国区域性展会,支持举办丰富多彩的农事节庆。休闲农业消费,不仅仅是“采摘-支付”的简单模式,而是需要项目主体的营销包装推广。从采摘上升到劳动体验,从采摘上升到亲子社交,即从村民经营到公司化的定制化经营。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农民脱贫,从生态、环境、乡风、文化等多方面整合农村资源,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激活乡村内在活力。而乡村旅游的支柱是产业,乡村产业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合理利用乡村土地资源,由传统农业转变为多样性农业。

二、乡村文化的运营乡村的历史文化、乡村的民俗活动、乡村的游戏,都是文化的范畴。乡村的文化,也是乡村景区化的核心,也是有望成为核心吸引物潜质的。首先,不是站在一个村庄的角度去寻找、激活与包装文化,而是要站在一个文化地域的高度,去看待乡村的文化。其次,乡村的文化需要载体,通过改造乡村文化建筑,或者保护原有传统建筑、景观,让乡村的肌理空间更具有地域特点,这些是乡村旅游运营的依托。再者,要打造思考文化运营的赢利点。乡村的文化空间,有其特有的公共属性,但这种公共属性不能成为一个乡村或者城镇的文化事业,而应该嫁接社会力量参与经营。因此经营方式可以分为文化演艺、休闲消费、乡村游学教育等。乡村文化运营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意的活动,也是吸引乡村创客聚集的关键因素。

三、乡村生活方式的运营乡村对于游客市场的吸引力,最大的关键在于异于城市的生活环境与方式。未来的乡村景区,不是说让城里人去吃去喝,而是去过一天、两天的乡村生活。 乡村生活方式的运营,其实就是乡村业态的选择与包装,是基于良性的产品运营进行架构的。单一的生活方式供给,可以交给当地居民、创客,但整体的生活方式及环境氛围的营造,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平台化支撑。单一的生活业态是很难有生命力的,而侧重整体生活方式的打造,则需要平台精心包装、品质植入。如乡村饮食可以做特色餐厅、农家庄园,乡村住宿可以作民宿、农家小院,乡下休闲活动可以做朋友聚会、亲子游戏,乡村养老可以做康养、生态等。当这种乡村生活生态圈形成,乡村生活方式才会以一个整体成为产品并向游客输出;而这个时候,这种生活方式才会得到市场认知,或者成为一个IP。 乡村旅游运营主体乡村旅游运营需要新型的经营主体参与,关于经营主体,有几种方式:1.村民经营企业化统一管理,如重渡沟模式,能够避免无序经营和恶性竞争,保障村民集体利益;2.村民经营政府服务,如梅家坞,能够实现村民主观能动性,但村集体应做好协调服务工作;3.村民经营与外来社会主体经营并行,某些创新型、文化型业态通过引进外来经营主体能够赋予乡村新的活力。

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要符合潮流所趋,迎合顾客所喜,这才是乡村旅游具有持久魅力的根本,也是响应国家扶贫政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步。本文为来也原创,转载须联系本号。

上一篇:低保政策解读下一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