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写作教程的习题

2022-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当代写作教程的习题

中国当代都市女性写作的性别审美追求

立足女性立场,借重性别视角,凸显都市社会中形形色色、复杂多变的性别关系、性别问题和性别现象,是都市女性写作基本的创作特征。其中,都市女性写作对两性关系尤其两性躯体、欲望、情爱、性爱等诸多充满深刻文化禁忌和不良误解的性别关系的大胆展示和描写,构成其最突出、最前卫的创作特色,一直以来深深刺激着传统社会的敏感神经,并早已演变为一种广为关注且备受争议的文学、文化现象。近年来,文学界甚至美学界、哲学界以及媒体和社会公众,对诸如女作家“个人化写作”、“身体写作”、“网络博客写作”以及“下半身写作”等热门、焦点话题持续地跟进研讨和争鸣,就是这些文学、文化现象最突出的表征之一。然而事实上,都市女作家的这种颇具“另类”、“先锋”色彩的写作方式,其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必要的理解、认同和尊重,反而遭遇了普遍的误读和误解,导致其与包括学术界、理论界诸多精英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受众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甚至对峙状态。其实,这种文学后果及其社会效应的发生带有某种必然性,因为人们仍然袭用传统的、陈旧的文学和文化接受及认同方式,即主要运用唯一的和片面的道德批评方法,去面对、去解读和欣赏显然已很不“传统”的都市女作家的“另类写作”。如果我们不是仅仅从片面的道德的角度,而是更多的从文学的、艺术的、文化的、审美的、性别的尤其是从性别审美的角度和层面,去认真观照、分析和理解,我们就有可能从传统观念和主流文化的层层遮蔽中,挖掘、清理出都市女作家那些“另类写作”所必然包涵的富有探索性和建设性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对于传统性别文化的解构和重建的价值及意义。

性别审美是人类审美文化的一个极其基本、重要却久被忽略甚至有意遮蔽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范畴。所谓“性别审美”,主要指人类两性之间由于不可避免、难以抗拒的性本能的强力作用,而必然生成的异性间相互吸引、相互欣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体验。性别审美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审美机制的诸多因素中具有确定无疑的生物学、生理学基础;正由于人类两性生理基础的根本不同,才形成了两性之间明显的心理差异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社会、文化现象,也导致了两性审美过程中必然伴有复杂、微妙的情欲波动和性爱想象。毋庸讳言。主要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差异基础之上的性别审美过程所产生的这种独特审美快感,因其迥异于其它各种所谓的高雅审美形态,而为崇尚道德伦理判断、忽略艺术审美判断的主流文化和传统美学理论所不容,一直被粗暴地斥为异端,冠以低级、庸俗、官能刺激等不祥之名,放逐在正统的美学禁地之外。但必须正视的是,作为一种最基本也最大众化的审美形态和审美方式,性别审美实际上普遍存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已成为人类日常化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于都市女性写作及其性别审美的内涵、特征,以及对文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和贡献,著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谢冕曾有非常深刻、精彩的论述:“世界由两性构成。男女两性的差异造成了世界的无比丰富性。首先是差异,是两性充分展示并突出各自的性别特征,而后才有多姿多彩的两性关系的万种风情。……中国女作家用小说、用诗、也用散文及其它文体,为中国文学所展开的这一丰裕的世界,不仅使男性、也使女性能够诗意地、情感地、当然更是形象地领略女性生理的、心理的、感觉的广阔的天空。这是中国女性写作对于中国文学的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要是说,中国当代作家在个别和总体上都未曾作过超越他们前辈的成就的话,那么,当代的女性写作却是唯一的例外,她们在性别写作以及揭示女性独有的私密性方面,是对历史空缺的一次重大的填补”。这种独到的理论概括和审美评价无疑是非常中肯和确当的。都市女性写作其性别审美的内容、方式和形态极其丰富多样,充分体现了都市女作家的独特生命体验、审美追求以及勇于探索的文学精神和艺术勇气;实际上,这种艺术追求和探索已明显构成了对传统的文学观念、美学趣味和艺术法则的直接解构和大胆反叛。

一、解构之一:躯体审美

人的躯体具有毋庸置疑的审美价值,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曾在诗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中盛赞人的躯体之美:“男人或女人的肉体的美是难以形容的,肉体本身是难以形容的,男性的肉体是完美的,女性的肉体也是完美的”。国内美学界率先从美学角度研究两性文化和性别审美的学者仪平策也对人的躯体做过极高的审美评价:“人体,是大自然在整个生物界中的一件最杰出、最伟大的作品。人类进化到了今天,也惟有人体,才依然跟大自然保持着直接的亲缘关系。在人那卓然而立的躯体上面,仍印满了原始自然留下的无数信息。一个平平常常的赤裸之身,却能给见多识广的人类带来异乎寻常的喜悦与激动,这恐怕是造物主所始料未及的。人类从自身的胴体上面,领略和敬畏着自然界的永恒神秘,发现和拥吻着生命存在的自然之美。”而所谓躯体审美,就是指把人的自然、本真、裸露的肉体之躯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文学描绘、艺术表现和审美观照。梳理和考察当代以来都市女性写作的发展不难发现,其躯体审美的内容和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或已成为都市女性写作最具个性、最引人注目的创作特征之一。统而观之,以下几点尤为明显和突出。

其一是躯体描写、躯体表现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事实上,当代都市女性写作对人的肉体之躯的文学关照和审美表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已初露端倪,并在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都不断有所突破,且已广泛涉及到各体文学创作。诗歌方面,如伊蕾的《裸体》、《我的肉体》、《肉体的轻蔑者》、《土耳其浴室》,徐虹的《节日》,林祁的《浴后》,申爱萍的《裸体艺术之过错》,海男的《肉身》、《裸身》等;散文方面,如铁凝的《河之女》,叶梦的《羞女山》,马莉的《裸体》、《身体》,赵凝《私室中的女人》,贝拉的《裸神》,海男的《在肉体里我醒来》、《身体传》等;当然,小说方面的描写最多也最具力度和影响力,作品中大段的浓墨重彩的身体描写一直成为人们阅读和争议的焦点,典型的如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守望空心岁月》,陈染的《私人生活》,徐小斌的《双鱼星座》,申力雯的《牙买加灯火》,李轻松的《玫瑰血》,卫慧的《上海宝贝》,海莲的《巢恋》,林雪的《本色》,万芳的《我是谁的谁是谁》及海男的《裸露》等等。在风格各异的都市女作家笔下,人的原生态的肉体之躯经由或写实、或写意等不同艺术手法匠心独运的审美处理,而跃升为具有丰富人性内涵和人生内容的色彩纷呈的审美对象,这不仅体现了女作家躯体描写、躯体审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当代文学审美视野的极大突破和拓展。

其二是躯体描写的坦然、纯粹、艺术而唯美。毋庸讳言,在漫长的中国文化传统中,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男权文化的审美偏见,人的自然形态的肉身、裸体从来难

登大雅之堂,而女性的躯体更被视为不祥之物,认为“女性身体极其危险,因为她们充满诱惑,引诱男人性欲过盛,造成社会混乱”。具体在文学、艺术创作上,虽不排除有少数作品的躯体描写体现了一定的自然、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但从总体上看,其对人的肉体之躯的排斥和否定是显而易见的,在那些有关人的身体尤其裸体描写的文字中,明显流露出创作者难以掩饰的审丑情结、低级趣味和病态心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和巨大反差的是,当代都市女作家笔下的躯体描写,由于彻底摒弃了传统文化及其审美惯性的束缚和袭扰,而呈现出一派自然、本色、美好、诱人的崭新气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都市女作家的艺术视野中,不光女性躯体,男性躯体也同样焕发着迷人的魅力和诗意之美。

我们会强烈感受到女作家对人的自然、本真、健康而美好的肉体之躯那种率真、由衷的赞美和感叹,而丝毫看不到传统审美文化意识中惯有的对人自身肉体的耻感、罪感和轻薄、猥亵的痕迹。常识告诉我们,人既是肉体的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人是肉体与精神的有机统一。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美学思想却一直存在重精神、轻肉体,肯定精神美、否定肉体美的审美偏见,故而。对人类自身原生态的肉体之躯充满蔑视和敌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都市女性写作对躯体之美的展示和张扬,必然构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直接冒犯和挑战。令人欣喜的是,与都市女性写作实践中的躯体表现和躯体审美相呼应,近些年来,学术界、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新锐学者开始突破文化传统的偏见和陈旧的理论研究范式,借重西方性别理论和女权思想,开始对包括身体写作、躯体审美等在内的相关文学、文化现象展开广泛而颇富新意的学术研究和探讨,代表性著述如南帆《躯体修辞学:肖像与性》(《文艺争鸣》1996年第4期),陈醉《十年回眸:谈裸体、裸体艺术及艺术中的裸体》(《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徐岱《裸体的诱惑》(《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康正果《身体和情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徐虹《我的感觉、我的身体、我的方式:解读20世纪90年代女性艺术》(《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汪民安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艾云《用身体思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彭富春《身体与身体美学》(《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身体写作与消费时代的文化症状学术讨论会”综述》(《文学评论》2004年底4期),《“身体美学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笔谈》(《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等等,不一而足。如此,都市女作家的大胆文学探索以及学术界积极的理论关注所形成的巨大文化合力,必定会极大促进当代中国两性传统审美观念的转变和健康审美意识的形成、提升与健康发展。并且,如果从女性写作更高、更直接的文化意义上来看,都市女作家的身体写作和躯体审美还体现出鲜明的女权意识,以及对传统性别文化中男权规范的有力解构倾向。对此法国著名女权主义学者埃莱娜·西苏早有发人深省的精辟论述:“通过写她自己,妇女将返回到自己的身体,这身体曾经被从她身上收缴去,而且更糟的是这身体曾经被变成供陈列的神秘怪异的病态或死亡的陌生形象,这身体常常成了她的讨厌的同伴,成了她被压制的原因和场所。身体被压制的同时,呼吸和言论也就被抑制了。……妇女必须通过她们的身体来写作,她们必须创造无法攻破的语言,这语言将摧毁隔阂、等级、花言巧语和清规戒律。”

二、解构之二:欲望审美

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欲望情欲,是一种本能的生命现象和普遍的社会存在。但正如弗洛伊德派的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阿尔伯特·莫德尔所深刻揭示的:“人人心中都有色情欲望,而又往往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中国传统文化就一直对人的欲望表现出一种十分暧昧、矛盾、焦灼而困惑的复杂心态:一方面非常认同“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的朴素真理;另一方面却又极端仇视欲望,视欲望、情欲为邪恶和罪过,所谓“万恶淫为首”,因此要坚决遏制、压抑,要“存天理,灭人欲”。然而事实上,这里所谓的“灭人欲”,主要是灭女人的欲,对男人却实行网开一面的“欲望单边主义”。时至今日,这种畸形、病态的性文化观念仍然深刻而普遍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而对这种根深蒂固的病态、畸形的性文化观念构成最直接而有力的反拨与挑战的,是当代以来的都市女性写作。都市女作家从自觉的女性性别立场出发,以身体写作、欲望审美等手段和方式,建构起与传统观念大异其趣的女性自己的审美逻辑和欲望辩证法。这种审美逻辑和欲望辩证法最核心的内容,是确证欲望与女性写作的内在互动关系,强调欲望对于女性写作的强大动力、助力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排除庸俗社会学及道德伦理批评对欲望审美的不良误解和有意遮蔽。事实上,关于欲望与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之间的因缘联系及互动关系,学术界早有深入而全面的理论研究,诸如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情欲升华”论,日本资深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苦闷象征”说,等等,都是这方面众所周知、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对此,国内著名女作家铁凝也曾做过直言不讳且诗意盎然的形象描绘:“艺术是什么写作又是什么?它们是欲望在想象中的满足。它们唤起我心灵中从未醒来的一切宏大和一切琐碎,沉睡的琴弦一条条被弹拨着响起来,响成一组我从来也不知道然而的确在我体内存在着的生命的声音。日子就仿佛双倍地延长,绝望里也有了朦胧遥远的希望。这使我不能不认可,欲望在想象中的满足比欲望在现实中的满足有着更扰人的诱惑,有着更强悍的挑战意味。”香港较早从事大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女学者陈顺馨更有过高屋建瓴的理论阐发:“女性写作是一种欲望,当我们肯定女性力比多的存在时,它就会产生快感和创作动力,在这个意义上,身体就等于文本,是女性欲望的载体。由于男女表达自己的欲望方式存在差异,女性写作必定有别于男性。”的确,文学艺术创作中欲望表现的性别差异是明显存在的,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文学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更体现在基于不同性别文化观念的性别审美追求上。

首先,与传统男性写作由于对情欲更多采取否定、审丑的姿态,因而其作品常常散发出庸俗、淫猥的气息不同,女性写作基于对欲望的积极认同和大胆肯定,因而其作品的欲望叙事往往显得优雅而浪漫,诗意而唯美。试看以下几段欲望描写的片断。

我的肌肤在他的抚摸里发烫发红,所有的欲望从皮肤最深处的血液里被呼唤出来。我朱唇半启地回应者他的邀请,他吻遍我的每一个部分……我们两个人快乐地战栗着分享残酷的快感。我在他给我的快乐里向下飞翔,黑暗的世界突然变得明亮,这就是欲望啊!我的快乐而残酷的欲望实现了我的飞翔梦。(玫瑰灰《极乐人生》,第227页)

我痴迷地看着他,我能听到我们急剧的呼吸和近乎要爆裂的血液,他的身体在发生某种变化,两张嘴不由自主地吻合在一起。他的舌头完全填满

了我的思想。我的头脑里一片空茫。我只能感觉到明媚的阳光和海一样蓝的天空。(吴小曼《重庆的森林》,第139页)

这些自然清新、美丽多姿的文学段落,运用本色、写实或象征、隐喻、暗示等修辞手段,将常人颇感困惑、难堪的欲望经验描绘得优雅美好且臻于诗意的境界,这种唯美的探寻和诗性的追求,使都市女性的欲望叙事远离庸俗、低级而别具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性别审美内涵。

其次,在都市女作家的欲望叙事中,女性一反传统性别秩序及其欲望关系中的被动地位和屈就角色,转而成为积极、主动追求生命快乐和情欲满足的欲望主体。这种描写亦不胜枚举,试举以下几段为例。

水虹眼里满含火一样的情欲,倒在他怀里。双颊绯红,浑身绵软,她伸手勾住了他的脖子,又从颈部慢慢往下,轻轻抚摸着他的全身……然后像一条光滑柔软的白蟒,紧紧地缠住了周由的全身。……水虹快乐地呻吟着,修长而秀美的胴体在他身下扭曲旋转、尽情地舞蹈。后来他听见水虹在他耳边发出了一声痛快淋漓的叫喊,尖脆而锐利,像来自遥远天堂的回声。(张抗抗《情爱画廊》,第91页)她的舌头温热而滑润,在阿维的身体上没有方向性地滑行,像一道带火的绳索,所到之处撩拨起火辣辣的痕迹。她的呻吟声在空气里飞扬着,要把他拉进欲望的漩涡。欲望啊,她将他抛到欲望的顶端。(杉娃《爱是生命的舞蹈》,第196页)她充满了渴望,她贪婪地抚摸着那令她无比快乐的年轻的纯洁的身体,她陶醉于这痴迷的疯狂中,不能自己……他像献祭一般,把自己的身体,交到了苏晴的手里。握着他那茁壮的、坚硬的、炽热的生命的根。苏晴从心底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苏晴不说话,她不想说,她只想要,要她想要的一切。她牵引着夏河,把它引向自己的身体。(万芳《我是谁的谁是谁》,第149页)

在这些洋溢着两性旺盛的青春活力和生命激情的欲望叙事里面,我们发现一代新女性已经彻底挣脱了几千年的传统道德强加给她们的诸如“淑女”、“神女”等别有用心的性别规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对情欲、欲望的主动、大胆的渴望和追求;这一革命性的转变,无疑宣告了女性在两性传统欲望关系中被动、从属地位的历史性终结。而只有正视女性欲望主体的性别身份,认同女性追求情欲满足的性别合法性,才不至于出现学术界已颇成气候的认为女性的欲望叙事“迎合了男性的窥淫癖”、“掉进了男性的欲望陷阱”等等忧心忡忡的不良误解和性别偏见。

三、解构之三:性爱审美

在人类两性关系的生成、发展、演变以及人类种族延续的漫长过程里,性爱始终都在起着一种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终极动力作用,可以说,没有性爱,就不会有人类本身的存在和发展。性爱构成了人类两性最原始、最自然、最本质的性别关系,这种性别关系既包含人类两性本能的欲望关系,也包含人类两性平等的权利关系。然而在男权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强力禁锢、规范和教化之下,女性的本与男性平等的性爱权利被剥夺殆尽,特别由于“贞操”、“节烈”、“从一而终”等封建男权意识的长期浸淫和毒害,致使“性的关系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女人来说都是一种‘失身’……对于性爱的恐怖几乎成为中国女性潜意识中最深沉的梦魇”显然,所谓“贞操”、“节烈”等充满性别歧视的陈腐观念,无疑是男权社会别有用心特为女性编造的“性神话”,这种“性神话或日性禁忌,是男性秩序的最深、最坚固的堡垒,也是男权用以压迫女性、控制女性的最隐蔽的方式,因此,女性主义叙事集中从这个层面突破男性话语的封锁”。作为一种凸显性别意识且大力张扬女权思想的重要性别文学现象,当代的都市女性写作特别是其中极具前卫、先锋色彩的性别写作,以其凌厉的锋芒和决绝的姿态,突破重重性别遮蔽,对男权社会虚伪、荒谬的:“性神话”、“性禁忌”进行彻底拆解和颠覆。这种拆解和颠覆,最突出体现在都市女作家对两性性活动的大胆审美展示及两性性爱活动中女性由被动到主动的角色转变上。对率先觉醒、具有现代意识的都市女作家而言,性描写已不再创作的“禁区”,“许多女性作家,已逐渐走出被传统文化框定的误区。正在用她们的笔‘重振河山’,彻底打破了文学中‘爱’与‘性’的千年陈规,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立场,以女性的叙事方式和女性话语,以女性的审美意识观照人生,创造着完全不同于以往男性作家的‘性’文学”。而这里所说的“完全不同于以往男性作家的性文学”,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指在都市女作家笔下的性爱关系中,女性往往一反被动、屈从的传统性别姿态,反客为主地成为性爱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的主动者甚至“主角”,诸如王安忆的“三恋”(即《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张抗抗的《情爱画廊》、《作女》,林雪的《我要富贵》、《本色》,万芳的《我是谁的谁是谁》,九丹的《漂泊女人》以及卫慧的《上海宝贝》和棉棉的《糖》等作品,都对此作过精彩而典型的展示和描写。其二是指都市女作家常用诗化语言营造童话般温馨而浪漫的性爱氛围,这正如著名女作家林白在创作上所追求的那样:“我一直想拥有一种语言上的优雅,它经由真实到达我的笔端,变得美丽动人,生出繁花与枝条,这也许与它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但却使我在创作中产生一种诗意的快感。我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

她看不清他的脸,只觉得他嘴里有一种草叶的清香,从舌尖上传过来,微微有点苦涩却又渐渐变甜了。……她在梦里抚摸他,近于疯狂地回应着他的邀约。她仍是觉得渴,她还想要。他给她,不再是狂风暴雨,而是江南的那种和风细雨,绵绵不断的。那一夜她的身体始终沉湎于滑润的汁液里,像一片被春天的淫雨浸透的土壤,每一寸皮肤里都能拧出水来。……她的身体被渐渐抽空,像一片轻灵的羽毛,从湖面上悠悠飘起来……(张抗抗《作女》。第124页)

……是如此舒缓、温柔、润滑、美妙、惬意、迷醉,仿佛在烛光下,喝一点醉人的香槟,随着《蓝色多瑙河》,跳一支三步舞。春的生命在他们的舞步中苏醒发芽,又像在酒中沉醉,他们只愿长醉不醒。温柔缱绻之情,像春风一样荡漾在他们中间,包溶着他们。一点红黄闪烁、跳荡在镜中的烛光。如天堂之光,引领他们飞升……(林雪《本色》,第249页)

经由女作家的诗性描绘和情感灌注,两性性爱的优美意境跃然纸上,神秘而迷人。在某种意义上,都市女作家的这种文学创作及其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现代女性对人类两性关系及其性爱生活的更高层次的审美期待和文化想象,因为在都市女作家看来,“性爱是人类生活与审美的永恒主题。性,使生命永不绝灭;爱,使人生充满情趣。美化和崇拜性爱由来已久,万古如斯”。

在性别歧视、性别压迫根深蒂固且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在男权禁锢依然壁垒森严的当今社会,都市女作家的性别审美追求以其对传统文化及其审美规范的大胆挑战和颠覆,而构成其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创作特色,也充分体现了具有现代意识的都市女性写作对于促进女性的性别觉醒、提升女性的主体意识,尤其对于重构和谐、审美、健康的性别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作者:金文野

第2篇:当代写作教程

《写作》考试大纲

现代写作教程是基础学科,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修养、心理素质以及创造能力和创新品质的重任。

该书共分12章4大块。第一大块是绪论,第二大块是写作原理,第三大块是写作文体,第四大块是写作教学论。

考生必须掌握的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章 绪论

一、 现代写作的含义和作用

二、 现代写作的三大特性内涵

三、 现代高师写作的三大任务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一、 写作主体和写作素质的含义

二、 写作主体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生活素养、学识素养、人格素养、人格品味和

审美理想

三、 人品与文品、人格品味与选材立意、人格品味与文章格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 写作主体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感受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五、 观察力的含义、构成因素和方法

六、 感受的含义与感受能力的培养

七、 思维的含义与人的思维形式的三种基本类型、思维的方法

八、 想象的含义与种类、想象力的培养

九、 客体的含义与客体包括的四个方面

十、 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的四种关系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一、 写作载体的四个要素

二、 写作载体的内质与外形

三、 材料的含义与作用

四、 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五、 主体的含义与特性

六、 主体的提炼与要求

七、 结构的含义与形式

八、 结构的单位与要求

九、 语言的功能与素养

十、 语言的特性与要求

十一、写作受体解读的素质要求

十二、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与解读的方法

十三、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三大关系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

一、 写作感知的含义与特性

二、 对三种趋向、三级选择、三层递进的理解

三、 写作运思的特性与方式

四、 写作运思的三个过程

第五章 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

一、 对三种叙述的视角与五种叙述方法的理解

二、 描写的类别与要求

三、 抒情的方式与要求

四、 语言的要素与方法

五、 说明的分类与方法

第六章 新闻文体

一、 消息的界说

二、 消息的类别与特点

三、 掌握消息的写作

四、 通讯的界说

五、 通讯的类别与特征

六、 写好通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七、 报告文学的界说

八、 报告文学的类别与特征

九、 报告文学写作的三点要求

第七章 文学文体

一、 散文的界说与分类

二、 散文的审判特征

三、 散文写作的三点要求

四、 掌握一般散文的写作

五、 诗歌的界说与分类

六、 诗歌的审美特征

七、 小说的界说与分类

八、 小说的审美特征

九、 小说的写作要求

十、 戏剧文学的界说与分类

十一、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十二、影视文学的界说与分类

十三、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第八章 理论文体

一、 社会评论的界说与分类

二、 社会评论的特征

三、 掌握社会评论的写作

四、 文艺评论的界说与分类

五、 文艺评论的特征

六、 掌握文艺评论的写作

七、 学术论文的界说与分类

八、 学术论文的特征

九、 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要领

第九章 应用文体

一、 行政公文的含义与作用

二、 决定的含义、种类与写作

三、 情况报告、答复报告的写作要领

四、 请示的含义与写作

五、 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六、 批复的含义与写作

七、 通告的含义、种类与写作

八、 通知的含义与写作

九、 通报的含义、种类与写作

十、 函的含义与写作

十一、会议纪要的含义与写作

十二、计划的含义与种类

十三、计划的特点

十四、计划的写作要领

十五、总结的含义与种类

十六、总结的特点

十七、简报的含义、作用及分类

十八、调查报告的含义、分类与特点

十九、常用教学文书的含义、特点与写作要领

第十章 中学作文教学原理

一、 中学作文教学的四项原则

二、 命题作文的原则

三、 审题指导的方法

四、 作文批改的原则和方法

五、 作文讲评的原则与方法

六、 求异思维能力培养

七、 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八、 想象能力的培养

九、 作文教学要有正确的测评观

十、 作文教学测评的常见形式

关于考试要求

一、 试题题型

(一) 客观性试题: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二) 主观性试题:写作文

二、 分数比例:客观题60分,主观题(写作文)40分

三、 考试时间和形式:120分钟闭卷考试

参考书目

《当代写作教程》邬乾湖主编,高、

第3篇: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

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了了解和获得新闻事实而进行的情况搜集和调查探究活动 新闻采访的目的:为新闻报道服务,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服务 新闻采访的实质:以客观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活动 新闻采访的特点:专业性、及时性、突发性、广泛性、艰辛性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思想性、时效性、简明性

广义的记者: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材料的采集、拍摄、录制和新闻作品写作、制作、编辑和报道的专业人员,包括记者、编辑、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摄影、新闻出版者等。

狭义的记者:出外采访的人

19世纪初期,随着近代报纸的创刊,我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记者。

记者的职责

1、

2、 采写新闻:面对一些重大的、紧迫的、难度大的报道任务时,记者应责无旁贷,奋勇当先,千方百计的去完成采访任务。

反映情况:不是公开的新闻报道,而是特指记者在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得到一些不宜作公开报道,但对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参考价值的材料,写成“内参“的形式上报。

3、 做群众工作

采访者的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

1、记者对客观实际的了解和把握能力

2、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新闻业务技能的娴熟运用能力)

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敏锐发现新闻线索、迅速地挖掘新闻素材、及时地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 新闻敏感的表现:

一、 快捷,能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

二、 准确,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

三、 灵活,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

1、

2、

3、

4、

迅速遇见可能出现的新闻的能力

迅速判断新闻事件引起受众反响程度的能力

迅速判断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

迅速判断新闻事件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的能力

5、 迅速判断透过一般现象挖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重要新闻的能力

新闻价值:指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能否成为可以进行传播的新闻尺度。

新闻价值包含的要素: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冲突性、异常性。

掌握的基本原则:新闻价值的各个要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要件只是报道的参考系数,我们在世纪操作中要学会综合观察与利用。

报道思想: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策划报道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这一指导思想的大致设想,有时也成为报道意图。

如何形成和明确报道思想

1、

2、 吃透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文章,从中把握报道思想 从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报道中捕捉、获取报道思想

3、 参与社会实践,从所听所闻获取报道思想

新闻线索: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新闻线索的作用:

1、

2、 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动机 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 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了决策依据

新闻线索的获得渠道

1、

2、

3、

4、

5、

6、 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重要文件

各种会议、领导讲话以及有关部门工作信息和简报 通过受众、亲友提供 通过其他媒体渠道获知 记者的耳闻目睹和日常积累

其他渠道:新闻线人、新闻通讯员提供及热线电话、读者来信

采访计划或采访策划方案应包括:

1、

2、

3、

4、 报道思想:对近期报道思想要了解,这是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

采访目的:采访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采访?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可能产生的传播效果会怎么样?本次采访的要求是怎样的?

采访对象、范围:要采访的中心人物是谁?还要采访哪些相关人物?采访顺序怎样安排?如何确定采访的地区、范围、部门? 采访时间:选择最有利于采访的时间和时限要求。

2

5、

6、

7、 采访的实施:选用何种采访方法(方式),如观察、访问、座谈会、体验式采访、隐性采访,或是几种方式相结合。

报道方式:确定报道形式、角度和初步选题;对刊(播)发的要求,如放在哪个版面、栏目,采写周期,写多少字

采访内容:开列调查纲目,记者在采访前,应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列出较为详细的调查纲目,有事还需要把这个纲目送给被采访者,让他们了解记者要采访的问题,在思想上和材料上有所准备。开列提问提纲,就是准备问题,问题要尽可能多些,有具体的,有概括的。

8、 相关采访条件的准备:如交通食宿的安排、采访设备的准备以及经费的预算

9、 其他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方法

采访形式: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以一种什么样的外在形式,与被采访独享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外在关系来进行采访工作的。

采访方式:由于新闻事件的性质不同、被采访对象的情况不同而决定的记者采访活动的不同类型。

采访方式:隐形采访、异地采访、交叉采访、立体采访、巡回采访、蹲点采访、体验采访

提问: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

提问的方法:单刀直入、迂回包抄、穷追不舍、引导启发、反面激问、求教探寻

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通俗地讲,记者用眼睛采访)

现场观察的方法

1、 观察与提问相结合

2、概览与细察相结合

3、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4、定点与步移相结合

5、眼看与全感相结合

6、公开观察与隐蔽观察相结合

新闻主题:新闻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新闻事实所要表达的记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和思想。

既要反映新闻事实,又要表明记者的态度和观点。

新闻主题确立的原则:确定主题的最佳性、注意主题的独创性、增强主题的针对性

新闻主题提炼的方法:追根溯源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

新闻语言: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

3

消息的结构:消息写作中材料选择、段落安排的特定方式与方法。

消息结构通常指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消息的结构形式,即作者对以过滤的新闻材料进行总体性按哦爱或布局的方式。

二、消息的构成,即消息稿内容上的结构构成,一般由标题、消息头、岛屿、主题、背景、结尾几部分

消息的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式、时间顺序式、悬念式、并列式 消息的构造成分

消息的标题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导受、导向、美化和序化

消息标题的种类主要包括:主题、引题和副题

消息头:一般是指消息头那几个以不同字体或加括号区别于内文的字。

新闻导语:消息中开头用简练的文字概括最主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的部分。

以表达方式区分导语的种类:叙述型导语、描写型导语、议论型导语、对比型导语

动态消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它迅速、快捷地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新情况、新事物、新变化、新问题、新成就、新动向、新气象、新趋势。 动态消息可以报道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也可以报道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以及与大众社会相关的千变万化。 动态消息的特点:新、短、快、活、强

经验消息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一、 报道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

二、 报道能推进工作的经验

三、 报道最新鲜独创的经验

四、 报道用事实说明的经验

人物消息概述

报道人物的世纪和活动的新闻题材。人物消息里面的人物要具有新闻价值,可以是名人、大人物,表现公众人物的新闻,也可以是凡人、小人物,表现普通人引发的新闻。可以是去的重大成就、获得突出成绩的人,也可以是在某一方面做出不同凡响之举的默默无闻的人,也可以是怪人、奇人,甚至可以是反面人物。

人物消息的特点:

1、

2、 人是主角,以写人为主,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 篇幅短小

4

3、 内容集中

4、 强调时效

人物消息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一、 生动传神

二、 个性鲜明

三、 突出重点

社会消息:以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自然现象以及生活情趣为报道对象的新闻题材。一般被称为社会新闻,也被称为“软新闻”。

社会消息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具有贴近性;受众范围宽,具有广泛性;相关资讯多,具有知识性;传播效果好,具有趣味性;报道灾害快,具有突发性;唱正气歌,具有引导性

社会消息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一、 小事多留心,着眼百姓生活。

二、 热点不会比,反映民众诉求。

三、 格调要提升,抵制虚假低俗。

四、 出击应迅速,报好突发事件。

五、 形式须灵活,写出情趣感情。

通讯:一种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发生(成长)经过及结果(经验)的新闻体裁。

1870年,王韬在国外游历时写的《普法观战记》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通讯。 1912年,《申报》特地为黄远生开辟“北京通信”专栏,后人称为政治通讯。

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的共同点,如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

通讯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详细、具体、深入、生动,更灵活、多样化,更有感染力。

一、 内容的扩展性

二、 时效的适度性

三、 结构的灵活性

四、 手法的多样性

五、 人称的丰富性

林外通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通讯标题不用多行题,有事出现副题,前面加破折号;通讯发稿时,不加“本报讯”。

人物通讯:一种详尽报道新闻人物活动与思想的通讯体裁。

5 报道正面新闻任务的先进事迹,反映任务的成长经历,展现精神风貌,对人们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也报道中间人物或有争议的人物,甚至是后进人物与反面任务的思想变化过程,分析行为动机,挖掘思想根源,对人们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 人物通讯分为两类:

1、

2、 报道个人的,以一个典型人物或新闻人物为报道对象 报道群体的,以几个人甚至一个先进人物群体为报道对象

人物通讯的特点:形象性、生动性、时代性、典型性

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

1、 突出写人,把人写活

2、 精心选材,合理布局

事件通讯:较详尽地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体裁。

注意选择典型事件,全面、深入地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集中深刻地引出一定的经验或教训,并揭示其社会意义。

事件通讯的特点:典型性、重要性、深刻性、全面性、政策性

事件通讯的写作要求

1、

2、

3、 突出重点写好事 深入挖掘写透彻 如临其境细描绘

4、 掌握分寸讲政策

风貌通讯:着重记叙社会风貌、社会变化、风土人情和建设状况的通讯体裁。也叫概貌通讯、旅行通讯。报刊上常见的是巡礼、见闻、游记三种。

风貌通讯的写作要求::

1、

2、

3、 求“特”,写出特点 求“变”,写出变化 求“新”,写出新意

4、 求“趣”,写出情趣

特写: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有特征的片段、场面或瞬间,进行“放大”、“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体裁。分为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场景特写、旅行特写、速写等。 特写的特点:题材特别、内容特别、表现特别

特写的写作要求:

1、 观察要细致化

6

2、

3、

4、 选材要集中化 篇幅要精萃化 角度要奇异化

5、 表达要艺术化

专访:记者带着问题对特定对象进行专门访问的一种新闻体裁。

人物专访:对新闻人物进行专题纪实访问的通讯体裁;又称为人物访问记,属于纪实性报道。

专访的表现形式:可以用第一人称,可以用问答式,也可以用自述式。

人物专访一般都有特定的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性,选择的都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也可以是罪人、犯人、有问题的人,专访的问题多是回答和解决社会和让你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人物专访的三要素:人物、现场、谈话

人物专访的写作要求:

1、选准专访对象

2、准确把握时机

3、合理安排观察

4、注重谈话纪实

深度报道的特点:

一、 主题的深刻性

二、 题材的重大性

三、 报道的整合性

四、 体裁的多样性

五、 效果的显著性

调查性报道: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以记者调查魏主要方式,揭示部位人知的新闻试试的深度报道形式。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探究性、质疑性、独立性、重大性、风险性

解释性报道:通过大量使用新闻别经材料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和分析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

解释性报道是分析性报道,是深度报道中最重要的文体,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的报纸上占有重大的比重。 解释性报道的特点:

1、

2、

3、

充分使用背景材料,用事实“解释”事实

突出“为什么”这一要素,着重点在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事实蕴含意义

7 连续报道:新闻媒介对受众关注的某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典型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报道。连续报道又称为追踪报道,追踪新闻事实的发展轨迹并不断地及时报道,每一次报道的递进,都构成连续报道的片段,直到最后完整地呈现事件。 一般至少需要3篇,特别适用于突发性事件。 连续报道的特点:

1、

2、

3、 报道力度大,报道声势强 报道时空跨度大,报道时效性强 每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联系

4、 体裁的多样性,问题的灵活性

系列报道:在同一个大主题下,对典型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不同视角、侧重点的分篇、持续的新闻报道方式

系列报道适用于对典型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现象与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惊醒的一系列报道,报道篇数不少于3篇。

组成系列报道的多个报道都是独立的,他们没有外在的联系,却有内在的联系。这就是要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之下,实现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

系列报的的特点:

1、

2、

3、 主题的集中性 内容的广播性 报的的计划性

4、 文体的一致性

调查性报道:

1、确立调查目标,表明质疑态度

2、把关键性追问作为“子标题”

3、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和细节

4、注重结构安排

5、突出平衡性原则,注重展现观点的交锋

解释性报道写作的操作要点:

1、采用逻辑关系结构全文

2、围绕“为什么”追根溯源,深入挖掘,写出新闻背后的新闻

3、广泛收集背景素材,大量占有材料

4、用事实解释事实

连续报道:

1、每篇相对独立,但要有内在联系,注意平衡性和整体性

2、每篇在报道新的新闻事实时,要适当交代背景或适当回顾

3、要突出之前未曾报道的最新动态和进展

4、要善始善终,切忌虎头蛇尾

系列报道:

1、选择好体裁,开掘好主题

2、分解若干子题,划分报道角度

3、单片追求个体影响,整体形成集聚效应

4、注重典型清洁,抓住生动细节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1、快捷性、及时性

2、现场的实证性

3、受众接收的随意性

8

电视新闻专题是指运用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段和报道技巧对新近变动的事实所做的较完整、较系统、较深入地及时报道。类似于报纸、广播新闻中的通讯。电视新闻专题题材广泛、多样化,大多围绕社会上的重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选材,针对事实进行分析和阐述,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使观众产生思想上的震动和感情上的共鸣。

网络新闻: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近变动 和对正在变动的事实的变动评论。 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交互性、及时性、丰富性、多元性

多媒体写作:网络新闻写作最显著的表现形式P298

“华尔街日报体”: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

基本特征: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开头,然后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题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在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人物的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融合型记者也叫多技能记者、超级记者、全能记者、移动记者、背包记者。 融合型记者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融合型记者的要求:

1、合理的知识结构

2、超强的职业能力

3、过硬的技能水平

4、良好的身心素质

9

第4篇:

上一篇:布鲁氏菌病培训总结下一篇:学院党建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