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程1第三单元

2023-03-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写作教程1第三单元

《贵州省情教程》第三单元练习题

第三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36分)

1.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 )、( )、(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贵州是一个多民族( )和一些民族( )的省份。贵州多民族的社会环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多次人口( )活动而形成的。

3.贵州省2005年末总人口为( )万人,人口密度为( )人/平方千米。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有所下降。

4.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贵州共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汉、苗、布依、侗、( )、彝、( )、( )、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 )18个民族为贵州的世居民族。在全省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 )%。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 )。

5.国际上一般将( )岁及以上人口称为老年人口或老龄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 ),成为该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

6.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 )、( )、壮侗、藏缅等语族。各民族不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在本民族内部进行交流,而且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还通晓和使用( ),并作为交流的基本工具。

7.贵州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行政区划变更过程中逐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2005年全省共有( )个自治州、( )个自治县和( )个民族乡,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1.2%。

8.目前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 )、仡佬、水、( )8个民族。 9.贵州目前已建立的自治州是( )、( )、( )。

10.在贵州目前自治州中唯一的一个自治县是( )自治县。

11.目前遵义市管辖的2个自治县是( )自治县和( )自治县;安顺市管辖的3个自治县是( )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 )自治县。 12.目前铜仁地区管辖的4个自治县是( )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和( )自治县。毕节地区管辖的1个自治县是( )自治县。

二、单项选择题(请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 1.贵州人口发展的快速增长期是( )。

A、战国时期 B、明代 C、清代 D、解放后 2.2005年,贵州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亿元。 A、392.94 B、561.89 C、981.96 D、2267.43 3.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 )

A、安顺市 B、铜仁地区 C、六盘水市 D、黔东南州

4.贵州少数民族大都通用汉语,但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国家还帮助( )创制了以拉丁文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A、苗族、布依族、侗族 B、苗族、侗族、仡佬族 C、苗族、布依族、瑶族 D、侗族、彝族、水族

5.解放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民族自治地方第

一、

二、三产业的比重排序变化是:( )

A、由1949年的

一、

三、二变化为2005年的

三、

一、二。 B、由1949年的

一、

二、三变化为2005年的

二、

三、一。 C、由1949年的

一、

三、二变化为2005年的

二、

三、一。 D、由1949年的

一、

二、三变化为2005年的

三、

二、一。

三、多项选择题(在所列出的答案中有一个以上为正确答案,请选出。每题2分,共10分)

1.贵州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 A、举办各类少数民族干部培训; B、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C、采取录、转、聘等倾斜政策,扩充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D、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三校一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解放后,贵州开展了大量的民族古籍整理工作,搜集、整理、出版的民族古籍资料有:( )

A、《苗族古歌》 B、《西南彝志》 C、《水书》 D、《长恨歌》 3.贵州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的目的是:( )

A、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中立法权的具体体现,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是进行一系列的法制配套工作的主要环节;

B、是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主体民族更好地实行区域自治的需要; C、是巩固社会主义平等、团结、互助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措施;

D、是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健康发展及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重要措施。

4.下列民族中哪些属于贵州的世居民族?( )

A、鄂伦春族 B、瑶族 C、维吾尔族 D、满族 5.贵州彝族主要分布在( )

A、毕节地区各县 B、六盘水市各县 C、铜仁地区各县 D、安顺市各县

四、问答题(共44分)

1、解放后贵州的人口发展出现了哪些主要变化?(10分)

2、简述贵州解放后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10分)

3、贵州少数民族在宗教方面有何特点。(10分)

4、试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4分)

第2篇:研究生英语应用教程第三单元A篇翻译

Unit3 China vs America?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21st century 除了金色的头发和白色的皮肤,我15个月大的孩子和他周围中国的儿童在文化上的差异早已凸显。

我的儿子比我们在操场遇见的其他孩子更加积极和坚定,这些品质源于一些基因的预先决定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在他能坐之前,我的儿子花几个小时紧握他的腹部肌肉,在健身房鼓励他做半仰卧起坐类型的锻炼。然而,自然的倾向是通过培育复合成的。通过在他们的演讲中,行为和态度等无数的方法,中国人努力控制和抑制孩子内在的意志和能量。

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的文章。他认为显而易见的,甚至是最简单的幼儿游戏形式,在学校学习之前不同的学习方式就开始了。西方人和他们的孩子玩的时候,他们倾向于坐下来,给孩子们空间去发现自己的世界,让他们按照他们的愿望,并确定自己的局限性。相反的在中国,当孩子们探索时,通常有一个人徘徊在他们身后,指导他们的行动和活动。

然而北美的父母强调自力更生,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父母使用插图和温和的指导--------一种叫做手把手教学的方式。一个鲜明的例子,在美国北部的绘画教学中,通常是把颜料和纸发给孩子们,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绘画。但在中国,模型的照片挂在墙上,美术老师拿着孩子的手,教他们如何画。因此,中国教育的文化甚至在早期就强调技能的掌握,通过模仿学习,集中纪律和

尊重一致性的价值。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往往看重自由实验,创造力和原始表达式。一般来说,中国的婴儿比他们在北美的同龄儿童更有纪律。我儿子在一个人的座位上坐立不安,在地板上敲打,在公共场所爬来爬去,这些大部分行为在西方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在中国看起来是野蛮和失控的。对于校纪实施的严格程度和对最难管教学生的处罚方式,在中国幼儿园工作的西方教师表示震惊。如此高度的纪律性虽然产生了令孩子们不愿玩耍的消极影响,但也教会了他们自控和尊重权威,而恰恰是这些品质看来是美国学校里缺少的。

我在北美的家人朋友常常告诉我,他们的孩子要上钢琴课、美术课、体育课,日程已经排得满满的,承受着超过年龄的重重压力。不过,姑且不论课外活动的多少,和中国的小孩相比,西方的小孩过的是优哉游哉的生活。在美国,一般来说,教师应分配每个年级每天十分钟的作业。因此,平均8岁的学生每天最多有30分钟的作业。如果学校超过这时间,父母就会不满。在中国,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政策的时代,文革失去的机会仍然有挥之不去的影响,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父母通常分配额外的作业,周末晚上,暑假和寒假充满了英语和数学家教。甚至是幼儿园的教师都被要求布置额外的作业,做出巨大牺牲的父母必须每天晚上花时间监督孩子做作业。

由于这种对学习热爱的文化,中国孩子比北美的孩子有很少的自由时间和机会玩耍。北美63小时,周末和假期时间更多。同龄的中国孩子很“幸运”,晚上挤出半个小

时去公园。这种缺乏休闲时间会一直延续到青春期。相比较于西方国家,典型的中国青少年在晚上或周末很少外出。当我问一个16岁的上海学生她多久和她的朋友们在放学后闲逛一次,令人震惊的,她说大约每年一次或两次。

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体现在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上,也体现在态度上。北美文化大体上倾向于美化反对派和认为不合群的独特性是值得赞扬的。它接受,甚至有时鼓励——失败。相比而言,中国社会接受墨守成规。“枪打出头鸟”,是流行的说法。这些习语例如胡椒汉语通常被用来表达普遍持有的观点。西方人在中国大陆很快发现一种内容涉及政治、历史、饮食、艺术和旅行等方面的一种群体性思维。与西方国家不同,在中国,成为一名好学生是一件很酷事,并且即使是老师的宠儿,被认为是好的。明确的偏好是普遍的。

中国学校公开测试结果和排名他们的学生给所有人看,这是常见的做法。甚至有根据排名情况安排教室座位的做法。虽然很多人抱怨残忍和缺乏隐私,但父母经常告诉他们的孩子向中间的目标努力,这种公开的比较通常被视为积极的激励力量。

因此,东西方学习方法有别,根源还在于巨大的文化差异,改变将是极其缓慢的。尽管可以预见,国内的教育改革只会发生有限的变化,然而一个全球化的教育环境正在显现,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家长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在最繁华的城市如上海正在蓬勃发展的私人美式幼儿园, 尽管他们的费用高昂。富裕的中国父母担心他们的孩子无法面对国家教育的压力正在寻找送他们

的孩子去北美国小学接受与教育的方式。《香港华南早报》最近报道了韩国人支付美国夫妇费用来收养他们的孩子,这样他们的孩子可以获得西方教育的新闻。同时,富有的上海夫妇在加拿大投资,目的是获得加拿大国籍,这样孩子可以逃脱中国高中的压力。

在美国,私立学校提供亚洲式数学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学生在家学习使用来自新加坡和印度的教科书。最新的外包趋势,来自亚洲的导师在网上可以提供。随着越来越多的大陆人在国外寻求西方教育,西方学校和大学在中国设立了越来越多的校园。

几年后,当我儿子准备上学时,无论是中国或美国北部的任何机构是否能够提供一个“两全其美”融合了东西方的教育,这是值得怀疑的。

相反,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广泛鲜明和相对纯粹的文化差异,个人之间越来越自由地选择. 不管是中国学生填补西方学术界的教室和走廊或西方小学生学习说普通话和参加当地的中文学校,在文化差异,沟通和交流上,人们在这些实验中改变。而不是指望任何政策改革太平洋两岸,这是人们将试图优化平衡技术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第3篇:第三单元写作实践学案

第三单元写作训练:写简单的说明文

『单元写作目标』

1.练习准确、通俗的说明语言。

2.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写作技能学习』

一、熟悉说明的事物。动笔之前要花大功夫搞调查研究,多渠道阅读有关资料,详细了解事物的特点,如有条件,进图书室,上互联网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鼠标一点,海量信息滚滚而来。对这些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加工、思考,熟悉说明事物的机理、功能、特点、性质,以己昭昭,才能示人昭昭。同时要力求内容写出新意。我们不能把笔触局限在一些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陈年旧事上,而应该主动地去挖掘探索那些人们尚未知道或知之甚少的领域,让人读后有收获、受启迪、感兴趣。试想《克隆羊的诞生》与《羊》这两篇说明文,哪一篇读者更喜欢?

二、选用通俗的语言。说明文的目的在于把事物、事理说明白,让读者以最省力的方式理解有关知识,因而,说明文要求语言浅显、简明、平实。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对人物、事件或环境的形象描绘、渲染,感情的细腻抒发;也不像议论文那样对事物作深入的剖析和“复杂”的逻辑推理,而是越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干净利落、质朴无华越好。当然为吸引读者,说明文在语言上也要注意生动形象,注意表达上的趣味性,甚至也要讲些“艺术技巧”。

三、注意说明的条理。为把事物、事理说明白,让读者易于接受,说明文也最注意条理性。一般不应像记叙文那样讲究技巧,在结构上搞些“花样”,也不应像议论文那样征引发挥,或在论证上搞些什么“手法”,说明也有不少方法,但一般都较简单。说明文更应注意的是按事物固有的条理和读者便于接受的方式,清清楚楚地将事物说明白,结构越简单越好,手法越简化越好,尽量避免人为的复杂化。

三、选择恰当的方法。说明方法服务于说明内容,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化生疏为熟悉,化复杂为简易,化抽象为形象。你可以穿插生动的实例,你可以打比方,你可以用启发性的设疑,你可以引用诗句或典故,以做到行文有起有伏,以实现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思路点拨』

题目1:你认识下面这个标志吗?它是绿色食品的标志图。它的上方是太阳,下方是叶子,中心是蓓蕾。这是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作物生长图。以“谈谈绿色食品”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点拨】

“谈谈绿色食品”,这一题目较宽泛,可以将切入口明确得小一点。从一个角度介入,力求谈得具体些、深入些。可以对绿色食品这一概念作阐释,也可以专门介绍绿色食品的特征;可以介绍绿色食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可以介绍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可以介绍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包括绿色食品上市情况,以及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态度,也可以介绍绿色食品发展的趋势;等等。

题目2:以“××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点拨】

题目是“××的自述”,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我”,介绍某一对象,一般要求文笔比较活泼,富有情趣。但还必须遵照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内容要讲究科学性,语言要讲究准确性,思路要讲究条理性。“自述”介绍的一般是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非人类,所以要用拟人的方法。运用拟人化方法,既要注意自述物的特点,又要兼顾人类的特点。 题目3:在你的家乡,有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作物、果木、水产、禽畜或食品?试选定一种,以“××(作物名)的种植”“××(果木名)的栽培”“××(水产品)的养殖”“××(禽畜名)的饲养”或“××(食品名)的制作”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点拨】

此题的选择面较广,家乡的作物、果木、水产、禽畜或食品,可任选其中一种来写。选取的原则是应写自己感兴趣的、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的。选定之后,还要向当地的农民、果农、食品制作工人、家中老一辈的人作了解,充分掌握有关写作对象的知识,这样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资源链接』中考真题链接

(2006·浙江莆田)如今,在社会上或家庭生活中,带“电”的东西可真不少:电灯、电视、电话、电脑„„

请你凭借自己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思考认识,任选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写一篇文章:或记叙,或夹叙夹议,或说明,或抒情„„

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 写作分析

本题文体不限,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说明文。大家在潜意识里拒绝说明文时,它其实就成了一个可以出奇制胜的“奇兵”。 建议采用“自述”体说明文的写法,注意:

1、审清题目。准确把握要求。“Χ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事物”明确了说明对象。“自述”,即“现身说法”,必须使用第一人称,采用拟人说明法,否则就是走题。

2、抓住特点。介绍某一事物,要抓住它的主要特点详加说明,次要性状简略说明。如写青蛙,对它是两栖动物应略写,对它善于捕捉害虫的特点应说写。 『例文展示』 电脑的自述 浙江一考生

嗨!朋友们,大家好!对于我,大家一定并不感到陌生。对了,我叫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

我,诞生于20世纪这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能为您服务,我感到万分荣幸。你瞧,我长着一个大大的脑袋——显示器,一个长方形的身子——主机,一只大脚丫——键盘,还有一线牵的手掌——鼠标。这模样虽不怎么漂亮,可是我的用途可大了。不是我自吹,要是没有我,人类将无法进入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呢!

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可真是"胖"得叫人吃惊:高达30多吨的庞然大物,要150平方米才装得下我。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的我可不同啦,运算速度也比刚出生时提高了几千几万倍。近年来,我又有了新的“减肥”纪录,我们家族的成员有的"苗条"得只有一本普通笔记本的大小了。现在的我,你可要刮目相看喽!

我们电脑家族的成员奋斗在社会的各条战线上,兢兢业业地为人类作出贡献。人们又把我们安装在卫星上、飞机上„„让我们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坐在我们面前,你只要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和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交友谈天。在过去的时代里,这是人类做梦也无法想到的。利用我们,人类可以在互联网上购物交易,轻松而又快捷。只需轻松一按,你就能随心所欲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电脑的优点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亲爱的朋友们,在信息时代即将腾飞之际,我们更期待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用你们的双手把我们改造得更先进更完备,使我们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吧!

这,就是我——电脑的自述。

[技法点评]作者的构思十分新颖,他采用拟人的方式,用第一人称向读者介绍了电脑发展的过程,语言轻松生动,饶有趣味。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多种多样。用打比方的方法把电脑的构造形象地介绍出来,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把电脑的发展经历、发展速度准确形象地摆在读者面前。作者对电脑深入的了解,是本文成功的关键。

『创新作文训练』

说明文活泼语言小技巧

一、恰当引用谜语、谚语或诗歌、故事

“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是课文《蜘蛛》中首段引用的谜语。这样的开篇新颖别致,不仅把蜘蛛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描述出来,而且使全文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看云识天气》一文引用了“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风趣生动地说明了云与天气的密切关系,这些谚语的恰当引用使文章增色不少。再如科学小品文《时间的脚印》,开篇引刚了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并贯穿全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课文《日本平家蟹》、《死海不死》分别引用了传奇故事和神话传说,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二、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

说明文顾名思议,它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但是否因此而拒绝其他表达方式呢?很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要不然说明文真变成干瘪的“木乃伊”了。事实上课本早已为我们提供丁很多范例。如《苏州园林》,作者用了许多描述性的句子,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主要特征。《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不仅大量地运用了描写,而且文中运用了叙述,文末还运用了议论和抒情,这样一来,说明文就变得有血有肉,丰满异常了。此外,我们还可以像《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文字》、《气候的威力》、《时间的脚印》等课文那样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趣。 『创新佳作』

2010年的新型图书使用说明 天津一考生

2010型图书经过多年研制,成功问世。它体积小,容量大,能自由调节字体、使用方便等。它的所有功能均可通过按键选择来完成。

(A键)用于选择图书涉及的领域,如文学、美学、科技、建筑等。每按A键一次屏幕上会更换一个领域,选定后按确定键即可。

(B键)用于图书的详细情况索引,可用B键选择作者或作品名称。选定后按确定键即可。

(C键)用于查找书目,可按作者姓名首个字母或图书名称首个字母按确定键,然后从书目列表中选择您想读的图书。

(D键)用于调节字体及语种,如英语,汉语;字体包括宋体,黑体,楷书等二十多种;选定后按确定键即可。

(E键)用于控制文字大小,有20种大小模式供您选择,选定后按确定键即可。

(F键)用于翻页。

(G键)用于记忆,如果您在关掉书本前需要记忆您的阅读篇目与速度,只要按下此键及确定键那么下次再读书时,屏幕会自动显示您读了一半的内容,省去查找的过程。

本产品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即自动接收新作,每天新出的作品都会自动传输到本书中,供您在第一时间阅读。

此外,随书附赠播音器一个,它可以为您朗读您想要阅读的书籍。您既可在屏幕上阅读,又可以轻轻松松地享用精神食粮。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富兰克林

本公司所有员工衷心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带给您全新的阅读感受。

作者附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相信,不久以后,书籍也会有新的发展,轻便多用途的书籍会走进我们的生活。或许,到了2010年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本文中介绍的图书。

技法点评:文无定法,尤其是对宽泛的话题作文更是如此,本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读起来却令人饶有兴趣。课外的广泛涉猎,是作者丰富想象的来源。其次,本文的文体特色也颇为鲜明,充分显示出小作者对于说明文体的驾驭能力。

『单元原创训练题目』

1.阅读下面链接的知识,以"跑步"为题写一篇文章,说明跑步锻炼的益处、要领、方法等。

☆二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山岩上就刻下了这样的名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跑步的益处主要有:跑步可以保护心脏,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跑步是一项全身性运动,能够加速周身血液循环,调整全身血液分布,消除淤血现象;改善脑功能;跑步可清除杂念;跑步不仅锻炼身体,更锻炼人的意志和毅力。 ☆跑步的要领:准备活动,缓慢地伸展肢体;在开始跑的时候先慢慢走一段;两手应该放松,不要握拳;呼吸要自然;跑完后,不要突然停下来,做短时间的轻松散步和一些在跑步之前做的那种伸展运动;选择棉线织品或毛织品的袜子。 2.下图是一幅公益广告。请认真看图,按要求写一段话。

要求:简要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说明顺序合理,语句通顺;不超过200个字。

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我主办校刊》学案

龙源学校 李玉莲 活动目的

1、尝试创办校刊,学习办报常识;

2、树立主动参与意识,体现主人翁精神;

3、发挥小组合力,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

4、养成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 活动准备

1、课前查阅有关校报校刊,体会其创办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2、与校刊编辑部同学交流探讨办刊方法与技巧;

3、课前自主分组分工,准备好办报的工具与资料;(资料应围绕校园生活进行,真实撰写。可上网查阅。)

4、可根据办报集稿的需要,可预先对校园人物(包括校外)作好相关的采访调查。 活动过程

一、熟读课文,掌握办刊的方法

1、依据内容设置栏目。(名称要轻松、生动,活泼,)

2、保证稿件质量。

3、把好各个环节。(封面设计、插图、排版、字形、字号选择、校对)

二、校刊栏目参考 信息传真——校园瞭望塔 青春语丝——青春串串烧 七彩人生——人生麻辣烫 实话实说——花季解语 人间真情——真情对对碰 研究学习——青春书架 诗海一粟——诗露花语

名人名言—同学心语—俚语洋腔—精灵转转—俏皮话

三、他山之石

收集尽量多的校刊,以我们龙源的校刊――《龙源采风》为主,从多个角度,比如栏目设置、封面设计、插图排版、稿件质量等等,比较鉴别一下他们的优点缺点,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四、献计献策

针对我们的校刊《龙源采风》中的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给编辑部师生写一封信。要求:有观点,有思想,又有分析;有观点、思想、有批评又有可行性建议。

四、请校刊编辑进入课堂,其他同学向编辑老师发问,探讨办报技能。

五、动手实践 展示风采

1、分组分工:8人一组,(自由确定)其中每组的分工要明确,主办人,约稿人,版面设计人,撰写人等,落实要清楚。

2、讨论确定本期校刊主题、特色。

3、确定全刊栏目,拟好栏目名称,确定好每一栏目中的文稿篇数、篇名,各篇字数、约稿对象以及版面设计等。

六、校刊评比展示,征求同学们对自己校刊的意见建议。 活动延续

1、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校刊的创办活动当中来最好申请到校刊编辑部。

2、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际,重视实践,有计划创办校刊,并开展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让他们尝试成功,享受学校生活的快乐。 资料参考:

征 稿 启 事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这金风送爽的秋日,我们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第33期校刊《三月风》今天向你们征稿啦!

过去,因为有你们的热心参与,我们的刊物不断改进并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希望这一方小小的舞台,能让你们的才情尽情地挥洒,让我们的心灵彼此真诚地交流。《三月风》的编委们期待着你们的佳作。希望老师、同学们能热心支持我们的工作,用你们手中的笔,抒写着心中的絮语,描绘着这流动的世界。

本期《三月风》的栏目名称,遵循上期,仍为以下内容:校园瞭望塔、教苑杂谈、校园动感地带、四季如歌、人生麻辣烫、青春串串烧、花季解语、真情对对碰、诗露花语、青春书架、科学之窗等等。

友情提示:请关注我校 “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开展,将其中的苦与乐、酸与甜用笔写下来,与我们共享。

欢迎老师、同学们踊跃投稿!学生稿件请上交给本班级的语文老师,由语文老师统一上交至学校办公室陈爱军老师处。

截稿时间:11月5日。

《三月风》编委会

2005年10月17日

第4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

第三单元习作指导 学写发言稿

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写发言稿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二是了解发言稿的文章的表达方式;

三是引导积累优美的语言。教学伊始,可以给学生读几篇发言稿,如,开学典礼上校长的发言,新生入队时新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节表彰的先进教师的发言,厂长任职时的任职演说。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习作提示,使学生明白,发言稿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风格和内容要有所区别。由于习作时还需想象当 时情境,所以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现场来写发言稿。写完后,组织学生交流和修改,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 重点。要在生活中积极创设写发言稿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写情真意切、言辞恰当的发言稿。课前准备

1、录象资料:学校大队干部竞选演说的场景。

2、学校或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场景照片资料:如班里改选班干部活动剪影,教师节学生发言的照片等等。

3、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发言稿。

一、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同学们,我们在上课之前先看一段录像。媒体播放“六一”儿童节学生干部竞选演说资料。

2、引导学生畅谈观后感。

3、今年教师节,我们班级的×××同学代表全体学生发言,向老师们问好。请看照片。 (媒体展示)

4、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学生发言的时候很多,比如—— 生: “六一”联欢会上,我代表全班同学做一个简短发言。

生:重阳节,少先队员到敬老院慰问老人,请你代表少先队员讲话。

生:学校要竞选大队委,我打算竞选其中的一个职位。

生:班上要竞选语文课代表,你打算参加竞选。

生:庆祝教师大会,我代表全体同学发言。 „„

5、师:要发言,通常要写发言稿,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发言稿,如:班委竞选发言稿、班队会发言稿等, 同学们收集了吗?

6、课堂上让学生在全班朗诵自己所收集的发言稿。

7、请写过发言稿的学生讲一讲他们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如: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 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8、读一读下面的发言稿,说一说你了解了发言稿的那些特点。

【展示佳作一】

二、成语点睛,诗句引趣:嘈嘈切切错杂弹

1、发言,就是讲话。为了帮助大家写好发言稿,老师特意收集了一些关于“言”字的成语,读一读下面的成语,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

倾吐衷言 口吐美言 心腹之言 和盘托出 津津乐道 慷慨陈词 言必有据

畅所欲言 言无不尽 言犹在耳 言必有中 言不及义 言不尽意 言简意赅

言之无物 言之凿凿 言近指远 言约旨远 言为心声 言不尽意 言不中听

言不由衷 言听计从 言者谆谆 不可名状 不可言状 不可名貌 不可言宣

不堪言状 不谋同辞 不在话下 不赞一辞 不知所云 不根之论 不易之论

一言难尽 一语道破 一语破的 一迭连声 一时戏言 一言九鼎 一言蔽之

2、读一读下面的诗句和谚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 晋。葛洪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一千句谎言盖不住一个事实。 臧克家《自已的写照》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文集《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

同心可断金,首要重然诺。 董必武《答徐老延安赠别》

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 宋。林逋《省心录》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中国谚语

与人为善,以诚为本。 中国谚语

君子怀德,小人怀宝。 中国谚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诵读成语、诗句和谚语,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文学氛围,引导学生会说话,讲真话,为 写发言稿做好了铺垫。

三、激发情趣,游戏引路:未成曲调先有情

1、说真话大赛。每人说一句话,说一说你想竞选班级的哪一个职务,表达一个决心。如:我想竞选体育 委员,我一定积极为大家服务。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激发大家积极参与竞选的兴趣,选择习作的目标,为下面的习作指导做好铺垫。

二、中作文:奇思妙想我能行

一、奇思妙想,开启心路:一语天然万古新

1、下个月,我们班级要改选班干部,准备让大家竞选演说。大家要准备一个发言稿。请你想一想,在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

(学生发言,老师归纳。如: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 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2、小组内的好朋友交流一下,你准备竞选哪一个职务?你打算写哪方面的内容。

3、分组讨论,明确内容与写法。 (小组交流,互相帮助,提建议,出点子。 )

4、师:请选择同一种情境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在小组内讨论,各组的发言稿应写什么和怎样写。

2.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 (屏幕提示习作要求以及注意要点)

(1)开门见山提出本人要谈的问题。然后说明理由,最后照应开头对全文做简明扼要的总结。

(2)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对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要实事求是说明,不要含糊其词,如果 是汇报性的发言,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3)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内容,都要考虑清楚,安排得有 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4)语言通俗易懂。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设计意图:创设一种语境,设计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先说,尝试口头习作。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发言 稿的基本特点。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要把金针度与人

1、为了帮助大家写好发言稿,老师特意收集了一篇发言稿的佳作。请大家读一读,议一议,学习被人的

写作方法。

【展示佳作二】

2、课堂交流:学生阅读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

①观点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

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 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言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 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 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3、课堂交流、评议后,老师概括总结: 发言稿要求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1)根据场合、对象,文明得体地交流;

(2)表达清楚、连贯、集中。

(3)不同内容的发言稿有不同的要求:发言要有理有据,观点鲜明集中,演讲还需要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叙述、描写要内容具体、 语言生动,复述、转述要完整。

写好发言稿,要做到“四个有” : ①言之有“礼” ,即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 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言之有“物” ,即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简洁; ③言之有“序” ,即说明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言之有“节” ,即简明。要简明有序作答,字数适中,口气恰当。

设计意图:本环节分层次的练习,是为了引导学生读中学些,读中悟写,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账务写发 言稿的技巧。为动笔习作打好基础。

三 、快速行文,一气呵成:轻舟已过万重山

1、同学们,你想在班级竞选中一显身手吗?想,那就请你拿起笔来,尝试习作,写一篇发言稿吧。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写作情景——准备竞选的职务。

3、再次提示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4、学生根据自选情景自由写作。老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三、后作文:快乐体验更新颖

一、自我欣赏,同伴交流:大珠小珠落玉盘

1、自己朗读自己的发言稿,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

2、小组在内在互相交流,帮助修改完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修改习作,引导学生形成善于修改的好习惯。

二、集体会诊,创新行文:二月春风似剪刀

1、尝试发言,不断完善。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3、师生共同评议。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2) 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

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4、全班学生互评互改。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 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

5、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6、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二次创新行文。

设计意图: 集体评价要做到“沙里淘金”——找优点找亮点。特别是针对文章中的那些 “个人的独特感受”,我都倍加“珍视”。我经常拿着“放大镜”放大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和亮点,极力加以张扬和评点,“你这一段写得最棒„„你这个开头很好„„你这一句描写的富有情趣„„”每一次、每一篇,我都尽力找出一两 个亮点来加以表扬。

三、佳作展览,评选最佳:回眸一笑百媚生。

1、小组评选最佳。最佳项目越多越好。

2、班级评选最佳,最佳人数越多越好。评选本次习作的最佳开头人、最佳结尾人、最佳细节人,最佳字体人,最佳构思人,最佳态度人、最佳情感体验人等等。

设计意图:树立发展的评价观,引导学生张扬个性,看到进步;引导学生日有所进,看到成绩;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引导学生体验成功,体验乐趣;引导学生会发展地看待自己,会看到自己的发展状态。哪怕是一词一句的妙用,一点一滴的进步,一个好开头,一个好结尾,一个好比喻,一个好细节,只要有进步,有发展,就是好文章。从而鼓舞信心,积极地“跳一跳,摘桃子”,从而使学生提高习作质量和兴趣。

四、变格创新,自由表达:映日荷花别样红

拓展训练:竞选演说。

1、活动前,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活动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评委可以请同班其他学科老师参加。活 动设立主持人两名。活动开始前,放背景音乐《爱拼才会赢》 。黑板上画着中国地图,写上主题词“班级 干部精选演说”的字样。

2、学生演说。评为打分。集体评议。

3、评选最佳。最终评出最佳团队奖、最佳口才奖,最具亲和力奖,最有人气奖„„等奖项。

第5篇: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

第三单元写作:

学 写 读 后 感

教学目标:

1、认真理解原文,把握要领,写出自己的感受。

2、在朗读中获取感受,在写作中具体、深化感受。

3、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从有益的书籍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篇诗文或一本著作(也包括一部影视作品),我们读过(或看过)之后,总会有些触动,或得到一些启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读(观)后感。如果我们能坚持写读后感,既可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二、认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三、学写读后感

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来: 1.写好读后感的三点要求

(1)理解原文抓要领。要想“读”后生“感”,不仅要读懂原文,而且要能够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抓准文章的要领。这样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发出自己的感想。

(2)突出重点谈感受。读的内容往往是丰富的,涉及的问题较多,读后的感受和启示也是多方面的。而读后感则应当围绕某一中心有重点地来写,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最有启发教育意义、确有独到见解的内容来写。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中心模糊或内容空泛。

(3)联系实际深开掘。写读后感受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要把所读的内容与自己在生活中体会较深的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要尽可能使感想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根据以上要求,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可概括为四个字: (1)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2)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3)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4)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某种框框的局限,以上所讲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具体写起来应灵活掌握。 3.克服常犯的毛病

根据以往经验,最常见的毛病有四点: (1)大量引述原文。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但有些同学偏偏忘记了这一条,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代“感”、代“联”的毛病。

(2)脱离原文空写“感”。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来。“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就里。因此,写“感”应当与原文自然结合起来。 (3)内容杂乱无中心。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感应“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因此,一定要确定好中心,不可漫无边际地想到什么写什么。 (4)感受认识太肤浅。读后感要求写个人在感情上最受触动,在认识上最受启发的内容。因此,一定要联系和对照生活现实和个人实际,写与个人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内容。但是,在不少同学的读后感中,看不到作者读后的动情点和深刻的启示点,内容浮浅杂乱。

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形式,只要同学们多读、多想、多练,不断总结写作经验,就一定会把读后感写好的。

四、写作文题

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可以针对这部名著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选定之后,重读一遍,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引用名著原文时,要仔细核对,以保证引文与原文一致。

3.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

五、佳作欣赏

叹为观止《红楼梦》(略)

第6篇: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第1单元教案

Unit 1 (1) Greeting and Introducing People

Teaching purposes:

1. The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greeting and introducing people and make a short conversation to greet and introduce other people.

2. The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communicate personal information.

3. The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master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greeting and introducing people.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 welcome, present a project report, business card, on business, care for, introduce) Teaching procedures: I. Talking face to face II. Being all ears III. Assignment I. Talking Face to Face Step 1 Lead-in: business cards. 1. Warm-up questions:

1) When are business cards exchanged between people? 2) What are usually written on business cards? 3) When do people use passports?

2. Students read and translate the business card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eacher. Sample1: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ection Binhai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Prof. Lu Yang

Director

Address:5 Binhai Road, Binhai City, 116000 Tel & Fax: 0411-4673289

E-mail: FLI603@pub.bl.lnpta.net.cn Sample2:

Binhai Electronics Ltd.

1

Li Tiegang

Electronics Engineer Address: No.50Chang-Jiang, Binhai E-mail: ltg6@pub.bl.lnpta.net.cn Tel: 0411-4673289 Handphone: 13625122445 Step 2 Sample dialogue: 1. Warm-up questions:

1)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way Americans greet people and give responses? 2)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way Americans exchange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3)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the Americans say good-bye to each others? 4)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the Americans introduce themselves to each other? Students speak out the sentences and express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eacher.

2. Students read the sample dialogues after the teacher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useful sentences and expressions for greeting people in the dialogue. Practic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Ladies and gentlemen, now let me introduce to you the renowned football star David Beckham. 2) Businessmen often exchange business cards to each other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3) Would you care for a cup of coffee with me?

4) Our American English teacher told us to call her by her first name instead of her family name. Step 3 Students practice the dialogues in groups.

1. Give students several minutes to prepare short conversations in pairs by simulating the five small dialogues. (P 3 in students’ book)

2. Students role-play the similar situations they create, first in groups, and then in front of the class.

e.g. Please make a dialogue according to requirements.

Task: Imagine you are Zhang and you meet Mr. Smith, an English teacher from the USA at the airpor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ollowing dialogue is provided for your reference. Zhang: Hello, are you Prof. Smith from the United States?

Mr. Smith: Yes, Robert Smith. Please call me Robert. Thanks for coming to meet me at the airport.

2 Zhang: My pleasure. Welcome to China. My name is Zhang Lin. You can call me Zhang. Here is my card.

Mr. Smith: Thank you. Here is mine. And this is my wife. Zhang: How do you do, Mrs. Smith?

Mrs. Smith: How do you do? It’s nice to meet you. Please call me Mary. Zhang: How was the journey, Mary?

Mrs. Smith: Well, it was Ok, although a little tiring. Zhang: Then let’s get your luggage and go to the hotel now. Mr. Smith: Oh, thank you. It’s very kind of you.

3. Students do Put-in-Use exercises in groups by reading out lout all the three dialogues they have completed. II .Being All Ears Dialogue 1:

Teaching Procedure (It aims to train the students with proper listening strategies.)

Pre-listening: provide the students wit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read through the questions and the chart in exercise 1 and 2, and make some predictions as to the content of the dialogue. While-listening: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dialogu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sk them just 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dialogue not to finish the exercises;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gain and ask them to finish exercise 1; ask the students to repeat the dialogue sentence by sentence after the tape while the teacher will press the button “pause” on the tape recorder;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s a whole for the last time.

Post-listening: ask the students to finish exercises, i.e. answering questions. This step aims to change listening to speaking.

Notes: The following dialogue and the passage listening can be done in a more or less similar procedure. III. Assignments

1) Pair work: Prepare conversations about introducing oneself to other members of the groups. 2) Do all the exercises in the section.

Unit1 (2) The Way Americans Greet Teaching purposes:

3 1. Understand the two passages as a whole;

2. Learn to use the strategy of scanning to locate specific information in a passage (reading skills development).

3. Master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in Passage I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 greet, speaking of , leave a …impression on, prefer…to…, get/become acquainted with ) Teaching procedures: I.Passage I II.Assignment

I. Passage I: The Way Americans Greet Step 1 Warm-up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common way for Chinese people to greet others?

(In greeting people, they usually ask personal questions to show intimacy, such as: “Have you had your lunch/dinner? / Where are you going? / 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 2. How do Americans greet each other?

(They use greeting clichés like “Hi/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 How is everything going on? Step 2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1.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The students will be asked some compression questions after they have skimmed the passage to help them develop reading strategies.) ①. What does an informal greeting really mean to Americans? ②. Why don’t most Americans like using titles in introductions?

③. What do your American friends want to show when they address you with your first name? ④. Why do Americans ask you some personal questions?

Or: The teacher asks one question for each paragraph and the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paragraph and give their answers to the teacher’s questions:(参考教参P27和ppt.)

In this step, some related information will be provided for the students.) Formation of Common English Names

A common English name is usually composed of two or three parts: the first name is also called forename. If the person is a Christian, his first name will be given at his baptism, so it is also called the given name or the Christian name. Middle name is the second given name. When

4 written, middle name is often shortened to the initial letter. Surname is often the father’s family name, so it is also called family name or last name. For example: Anne Louise Strong, George W. Bush.

Step 3 Students summarize the informal ways American use for greeting and bidding farewell in Passage 1 .(参考教参Page 27 and ppt.)

Step 4 Students read Paragraph 2 loudly and then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ithout looking at the passage.(参考ppt.)

Step 5 Students do dictation practice of Paragraph 3. Step 6 Explain the passage in detail 1) Difficult sentences:

① (Title) The Way American Greet

Analysis: In this title, "in which" is omitted after The Way.

“in… way” means (to do something) by means of a certain method. Translation: 美国人的致意方式

Example: I think the way she studies is worth studying. ②(Para. 1) Speaking of „ time, I’ve got to run.

Analysis: "Speaking of" is a present participle clause used as an adverbial of cause/time. It means “when it comes to time, I’m reminded of …” Translation: 说到时间,我得赶紧跑了。

Example: a. Speaking of English, I’ve go to a class. 谈到英语,我得上课去了。

b. Speaking of business cards, I’ve got to print some more now. 谈到名片,我现在得再印一些。

③ (Para 2) However, American introductions are usually rather simple.

Analysis: However is a conjunct to denote a contrast of this sentence to the previous one. It means “然而,可是” in Chinese.

Translation: 然而美国式的介绍通常相当简单。

Example: a. In China, family relationships are usually rather close. 在中国,家庭关系通常都很紧密。

b. In my hometown, companies are usually rather small. 在我家乡,公司通常都很小。

④ (Para 2) “Glad to meet you. I’m Miller. But call me Paul.”

5 Analysis: Miller is the family name and Paul is the given name. Addressing others by their given name usually implies a sort of informal and friendly relationship. Translation: 比起正式称呼,大部分情形下他们更喜欢直呼其名。

Example: a. These boys prefer football to basketball. 比起蓝球来,这些男孩子们更喜欢足球。

b. I prefer Chinese food to Western food. 比起西餐来,我更喜欢中国食品。

⑤(Para 3) But Americans do sometimes ask such questions.

Analysis: Do is used here to emphasize the following verb. It means “的的确确,真的”

Translation: 但是美国人有时确实会问此类问题。

Example: I do appreciate your help.

⑥ (Para 3) In this way they can get better acquainted with you and have a topic for beginning a friendly conversation with you.

Analysis: And is used here to introduce a coordinate clause, which further develops the topic being discussed.

Translation: 他们想要得到你对这些询问的回答,这样就能更多地了解你,并以此为开端与你友好地侃上一场。

Example: In this way you can improve your spoken English and do (2)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①. Greet: v. say words of welcome to, express one’s feelings on receiving sb.

Example: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greet people in English. Practice: a. 我们经常用微笑表达喜悦。

We often express our happiness with a smile. b. 她说话经常带浓重的乡音。

She often speaks with a strong local accent. ②. Similarly: 同样

Example: Similarly, there are also many proverbs in Chinese. Practice: a. 同样,格林教授也无法忍耐惰性。

Similarly, Professor Green couldn’t bear laziness. b. 同样,他们也不愿意依赖他人。

Similarly, they don’t want to depend upon others.

6 ③. To sb.:对某人来说

Example: To the parents, a healthy child is the most essential thing. Practice: a. 对一个商人来说,利润是最重要的事。

To a businessman, prof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b. 对我来说,一个幸福的家庭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To me, a happy family is the most valuable thing. ④. leave an impression on/upon sb. 给某人留下印象

leave a deep/good/nice impression on/upon sb.

Example: 一个友好的问候会使谈话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A friendly greeting will make a good beginning for a talk.

Practice: 一个幽默的句子会给一堂课增添一股活力(lively touch)。

A humorous sentence will give a lively touch to the lesson. ⑤. such: 如此的,这样的

Example: Such a life may be too hard to the little girl. Practice: a. 这样的结局对我来说是太匆忙了。

Such an ending maybe too hasty to me. b. 这样一种天气对游客来说是太热了。

Such weather maybe too hot to the tourists.

⑥. acquaint: v. make familiar with, get to know, reveal to sb. 结识,认识

Example: You should try to acquaint him with the facts of the case. Practice: a. I have become acquainted with my new duties.

b. The overseas students have make themselves acquainted with their Chinese peers. ⑦. prefer: v. like better, would rather do 更喜欢,宁愿

Example: I prefer to have the meeting in the morning rather than in the afternoon. Practice: Which do you prefer, tea or coffee? II. Assignments

1. Students tell the way the Americans greet. 2. Recite the first paragraph of Passage I. 3. Finish all the exercises in this section.

7

Unit1 (3) A Little about Me Teaching purposes: 1. Writing a business card.

2. Master the basic sentence structures.

3. Learn to use the strategy of scanning to locate specific information in passage II. Teaching procedures: I.Passage II II.Applied writing

III.Sentence Writing and Grammar Review IV.Assignment

I. Passage II: A Little about Me Step 1 Warm-up activity:

T: First ask the students the question “If you write a short passage to introduce yourself, which aspects should be included in it?” and then make som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Self-introduction can be mad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quirements and should be appropriate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Generally speaking, such aspects as name, personality, interests, appearance, etc. are included.

1. The teacher asks a few students to introduce some of their classmates and lets the other student guess who they are.

Words for describing appearance and characteristics.(参考教材P28和ppt) Step 2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T: Today we’ll read a passage concerning self-introduction from which we can get a glimpse of how to write a self-introduction.

Step 3 Students try to describe Mike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passage. (教参P29和ppt.) Step 4 Acting out

The students work in pairs to make up and act out an interview between a reporter form the college radio station and Mike Adams about his life and work in China. Step 5 Language points:

1. move to : to go from one residence or location to another

8 e.g. The pressures of city life forced him to move to the countryside 2. be kind to :to be friendly, generous, or warm-hearted e.g. The doctor is always kind to the patients.

3. change one’s mind: to reverse a previously held opinion or an earlier decision e.g. The old man is very stubborn and it’s difficult for him to change his mind. 4. have everything under control: everything is controlled by … e.g. Some parents want to have everything of their children under control. 5. look neat and tidy: to be clean and in order

e.g. She spends a few hours cleaning her house everyday. So it always looks neat and tidy. II. Applied Writing Trying Your Hand

1. Sample analysis: The teacher summarizes the format and the language used in business card. 2. The teacher introduce some items often included in a business card. 3. Simulated writing and create exercise. III. Sentence Writing and Grammar Review. 1. 英语五种基本句型列式如下:

基本句型一: S V (主+谓)

基本句型二: S V P (主+谓+表)

基本句型三: S V O (主+谓+宾)

基本句型四: S V o O (主+谓+间宾+直宾)

基本句型五: S V O C (主+谓+宾+宾补)

2. Students do Exercises 5,6 and 7. IV. Assignments

1. Design a name card for yourself.

2. Do the grammar exercises in the Workbook. 3. Recite the last paragraph of Passage II.

4. Read and learn by heart the new words in Unit 2. 5. Prepare the speaking activities in Section I of Unit 2.

9

上一篇:保安部副队长岗位职责下一篇:演讲比赛主持人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