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变革创新

2022-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解放思想变革创新

大数据视域下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变革与创新

〔摘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青年思想动态管理带来诸多革命性变革。近年来,围绕大数据时代下青年思想动态管理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发展对策等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文章在广泛收集、系统整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对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变革与创新加以梳理、总结,明晰了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方法、时代特征和发展对策等,以期把握方向、理清思路,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大数据;青年;思想动态管理;变革与创新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各类数据被海量挖掘和大量运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青年思想动态管理方法的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因此,学术界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深入剖析了大数据时代下青年群体思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积极探寻有效引导青年思想的策略和路径。笔者将对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方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发展策略等加以梳理、总结,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更为宽广的思路。

一、关于青年思想动态管理方法的探讨

对于青年思想动态的研判,研究者多采用调查问卷这一方式,辅之以座谈讨论、个别交流等方式,并通过对所获数据的处理分析来判断这一群体的思想动态,而对于青年思想动态的引导,则多采用课堂教学这一方式,辅之以案例启发、社会实践等方式,通过教师的道德教化、情感育人来主动引导、凝聚共识。如张昌旭通过在部分高校中组织专题调查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在归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和提高思政工作者综合素质等对策思路 〔1 〕。此外,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纷纷提出了众多行之有效的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方法。李德才和黄大庆总结了十大研判方法,包括热点分析法、家长访谈法、社团调查法、心理咨询法、校园文化透视法等,从而迅速有效地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状态 〔2 〕。王涛归纳了具体的引导方法,强调要做到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尤其是对特殊群体要做好个性化和针对性教育,通过快速介入、平等对话等了解原因,进而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3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尤其注重思想预测的作用,强调通过对青年思想发展趋势进行预料和推测,以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赵树清和寇冠峰从理论层面出发,指出要把握预测的重要时机、对象和环境,提高观察、思辨和联想等能力,做到定性和定量思想预测相结合、群体和个体思想预测相结合 〔4 〕。赵景文从实践层面出发,提出要建立现代化信息收集系统和科学咨询机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借助先进预测工具和预警体系等来把握青年思想变化规律和趋势,使思想预测做到科学有效 〔5 〕。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由于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的限制,有些学者对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方法只是浅尝辄止地进行一般性论述,未能深入细致地加以研究探讨。

上述研究表明,一些研究人员主要是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有效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逐渐注意到上述一些方法的局限和不足:一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侧重单向度知识灌输,而不注重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差异和学习效果反馈,重定性而轻定量的传统观念亟须改变 〔6 〕;另一方面,座谈会、实地查访等方法耗时耗力,尤其是传统的问卷调查法,容易带有主观偏见,有时难以了解受访者的真实意愿,以致无法反映出深层次、根源性问题 〔7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传统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研究尤其是一些具体的原则要求和策略方法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为相关学者创新青年思想动态管理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

二、大数据时代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给青年群体的思维特点、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带来强大的冲击和影响,也使得青年思想动态管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目前,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探讨了青年思想动态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从根本上改变了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客观环境、思维向度和方法手段。面对大数据浪潮的强烈侵袭,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和切入点对青年思想动态管理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首先是复杂性挑战,主要表现为青年思想动态管理面对大数据处于被动境遇。大数据浪潮下,青年传统思想动态管理的背景、主体、对象和方法等都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在客观环境层面,李鹏和王艳杰认为,在大数据助推之下,社会信息实现无缝连接,海量信息的裂变式、无地域、无国界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 〔8 〕。在管理的主客体层面,王潇斌指出,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更为强烈,在海量信息冲击下,容易产生信息焦虑、轻信盲从等负面影响;传统单向性教育灌输活动难以为继,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等都受到极大的挑战 〔9 〕。在管理方法层面,崔海英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及实现方式仍然停留在小数据时代 〔10 〕,大数据体量的无限性、产生的迅捷性、来源的多元性和价值的分散性要求青年思想动态管理更具针对性、时效性、感受性和实效性。

其次是技术性挑战,主要表现为青年思想动态管理应用大数据存在现实障碍。刘辉指出,青年思想动态管理既面临数据多样化需求和有效供给之间的矛盾,又存在数据异构多元和良莠不齐带来挖掘难度大的困境 〔11 〕。梁家峰和亓振华则强调了现有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尚不成熟,另外兼具信息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人才稀缺,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和大数据实现有效融合 〔12 〕。李怀杰和夏虎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工作者对大数据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激励性政策制度不明晰、教育机构和平台的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等,直接阻碍着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13 〕。根据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出当前应用大数据主要面临着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呈现和管理建设等难题,涉及理念、平台、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

最后是伦理性挑战,主要表现为青年思想动态管理利用大数据面临伦理困境。一是信息垄断挑战公平。周翔和刘欣指出数据大规模积聚的同时,也出现了信息垄断的困境,大数据的接入应用和分析技能等方面的鸿沟不断拉大 〔14 〕。二是隐私泄露剥夺自由。大数据时代,人们面临的威胁包括个人隐私的泄露,更严重的是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将暴露无疑,甚至会被贴上固化的数据标签或被剥夺自由选择的权利 〔15 〕。三是盲目崇拜弱化批判。吴维忆认为,大数据中依然存在偏见和盲区,各类信息良莠不齐、真伪难辨,极为容易导致决策失灵,加上事实判断不能简单等同于价值选择,若使用不当容易使人们“掉入无形的泥淖——无法选择甚至不敢决策的处境” 〔16 〕。

总的来说,大数据时代下青年思想动态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外部冲击、内部困境和自身局限三个方面,即面对海量多元的数据冲击难以主动应对、面对动态高速的数据更迭难以有效挖掘、面对巨大非凡的数据价值难以客观运用。以上这些研究剖析了传统思想动态管理在海量数据冲击下的被动困境,反思了大数据时代思想动态管理对庞杂数据运用的不足之处和错误诉求,警醒我们要主动接受、积极学习和有效利用大数据,以期不断提高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二)面临的机遇

大数据时代下,大数据所蕴含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实现,信息数据的利用、数据技术的运用自然也给青年思想动态管理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变革路径。归纳起来,大数据时代下青年思想动态管理面临以下一些机遇:

首先,即时性更强,可以快速了解青年群体思想变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青年思想动态管理可以基于教育对象的信息数据进行实时分析、适时引导和全时教育。一方面源自于信息获取速度的提高。教育者通过把握大数据的动态性特征,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数据,有效缩短教育准备过程,从而增强教育管理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源自于数据处理速度的提高,利用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可以对所获数据进行高速处理,即时呈现当前对象思想行为的基本态势,从而提高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17 〕。此外,王绍霞提出,在强调时间效应的同时,更应注重时间期限,即在大数据长期持续的数据支持下,通过不断地评价、反馈和调节等过程,不断巩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18 〕。

其次,针对性更强,可以准确把握青年群体思想状况。大数据为人类生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成为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记录仪。从宏观层面来看,陈晓辉指出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对群体进行整体全面的监测和跟踪,基于所获得的“样本=总体”的全数据模式进行分析研判,达成对民情社情、军心士气的全面认识和深刻了解 〔19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李彪认为,大数据是仪表盘,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了解个体的所思所想;大数据是显微镜,可以细节化、即时化地测量个体的情绪和感情;大数据是沉淀池,可以把握个体现实的交往活动和社交关系 〔20 〕。刘练文和赵威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统一,即通过大数据既可以洞察群体的总体特征,又可以描绘个体的思想状况,从而实现整体全面性掌握和精准个性化服务的有效结合 〔21 〕。

再次,实效性更强,可以有效引导青年群体思想动态。大数据的全面感知、交互共享、预测分析等功能,使得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教育方法更科学、教育模式更灵活以及教育效果更优化。首先,通过分析数据,能够提高工作的科学性。李怀杰和夏虎撰文指出,利用大数据可以量化包括思想、情感在内的学生最自然、最真实状态下的一切信息,通过全样本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克服以往基于经验或直觉的判断缺陷,从而使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实证性支撑 〔13 〕。其次,通过数据共享,能够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大数据的聚合效应将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快捷共享和生动丰富。林平忠建议通过开设新课堂、利用新载体、增加新内容等方式,实现教育引导由单向灌输向互动交流、由抽象说教向形象感化转变,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向多维立体和鲜活高效的方向拓展深化 〔22 〕。最后,通过数据预测,能够强化工作的主动性。大数据的核心功能是预测,黄欣荣指出,借助数据挖掘和预测可以全面掌握学生思想行为轨迹并准确了解其思想变化需求,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趋势进行预测,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3 〕。

上述研究表明,大数据的运用和发展为加强青年思想动态管理提供了全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使思想动态管理由静态化走向动态化,借助数据化进行“望闻问切”;由平面化走向立体化,把握对象性实现“对症下药”;由简单型走向复合型,掌握规律性实现“防范未然”。大数据的运用、发展实现了青年思想动态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管理领域和对象的延展以及管理水平和成效的提升,进而切实提高了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大数据时代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策略和路径探讨

基于大数据呈现出的特点和优势,国内学者们在剖析问题、总结挑战和机遇的同时,纷纷从不同领域、视角积极探索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提出了许多积极有效的策略。具体来说,学者们对大数据时代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策略和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大数据意识,创新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思维理念

首先,要强化数据意识,观念上重视数据。《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指出:“将世界看作信息,看作可以理解的数据的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审视现实的视角。” 〔24 〕胡纵宇和黄丽亚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重定性、轻定量、倡导意会的弊端,强调要增强对信息数据的敏感意识,通过主动收集整理数据信息来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将数据信息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6 〕。

其次,要提升数据素养,思维上转变路径。大数据的不断发展普及引起学术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重新思考。邬贺铨撰文指出:“大数据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方法,伴随大数据产生的第四种科学研究模式,不在意数据的杂乱,但强调数据的量;不要求数据精准,但看重其代表性;不刻意追求因果关系,但重视规律总结。” 〔25 〕基于此,刘辉进一步指出,要警惕“信息茧房”效应,走出固有思维,形成基于整体统筹的全面性思维、基于内在关联的开放性思维和基于大量数据支撑的科学性思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和凝聚力 〔26 〕。

(二)强化大数据运用,丰富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方法手段

首先,要构建专业数据平台,加强数据应用衔接。基于平台构建角度,胡子详和余姣建议,要构建大数据技术、交流和服务平台,尤其是开发专业性数据获取、存储和处理平台,有针对性地去收集、跟踪和分析反映教育对象思想状况的数据,实现思想变化、思想研究与思想教育同步进行 〔27 〕。基于数据处理角度,曲德强等人建议,要扩展数据来源,以完善数据系统,尤其要注重新型媒介的数据筛选和处理,并通过升级数据硬件提升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以支持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8 〕。

其次,整合优质数据资源,挖掘数据承载价值。基于教育引导角度,凌小萍和邓伯军指出,要发挥教育内容丰富优势、聚合信息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动态发展,并创新数据传播形式,在数据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实现针对性、精细化传播和即时性、隐蔽化互动 〔29 〕。基于舆情管理角度,张跃聪建议运用大数据技术来加强网络舆情和行为监测,基于数据分析呈现出来的问题、热点和规律,并通过数据挖掘来把握话语时机和选好话语方式,进行即时性地监管防控和引导教育,从而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30 〕。

(三)完善大数据机制,加强青年思想动态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要完善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制度。关于数据标准化机制,周淑敏提出,要规范数据的积累和使用,建立和完善数据利用的标准化流程,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数据挖掘、数据过滤、数据呈现等步骤,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决策提供有力决策参考 〔31 〕。关于信息保密化机制,胡子详和余姣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指出,抓紧完善大数据收集、挖掘、分析和公布等法规,加大对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特别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确保正确合理使用数据资源 〔27 〕。

其次,要完善数据信息的管理运行制度。关于管理科学化机制,王潇斌指出,一方面要加强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构建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强化管理责任机制,明确管理职责和确保责任到人,以期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高效运转 〔9 〕。关于人才专业化机制,刘辉强调应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着力培养既深谙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技巧,又擅长大数据智能挖掘和分析的人才队伍,并且加强与专业技术机构的沟通合作,不断提升数据分析的可视化和可信度,为青年思想动态管理提供人才支撑和决策支持 〔11 〕。

综上所述,学者们围绕大数据时代下创新青年思想动态管理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策略和路径,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在数据中树立创新意识,提升数据决策的准度和信度;在数据中开拓新阵地,拓展数据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在数据中完善新机制,把握数据使用的维度和限度。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研究关注的重点始终是人而不是大数据这一工具,运用的方法是依托数据而非依赖数据,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行为而非挖掘隐私。笔者认为,相关研究人员只有在明晰这些前提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大数据与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有效融合。

四、大数据时代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大数据时代下青年思想动态管理面临的挑战、机遇和相应的对策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涌现出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于开展青年思想教育、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其中的缺陷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不断探寻研究盲区,丰富研究成果,为加强和创新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青年思想动态管理提供更有深度的学术支持。

首先,研究内容有待充实。当前,国内学界有关大数据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但截至2015年12月31日,笔者以主题为“大数据”且含“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精确检索,仅检索出文献146篇。可见,我国学界对大数据时代下创新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研究总体上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性、整体性研究,形成核心研究群体和理论阵地,进而促进大数据和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深度融合。

其次,研究视角有待丰富。目前,国内关于大数据时代下加强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研究基本上大同小异,挑战方面重复性研究较多,机遇方面停留于形式,对策方面则缺少建设性意见和针对性创新。具体表现为,往往将思想动态管理寓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阐释和分析,甚至将大数据简单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关于大数据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定位、大数据具体作用于思想动态管理的机理分析和案例研究等问题,国内大多数学者都重视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以提出更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对策。

最后,研究方法有待创新。学界对大数据时代下加强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研究绝大多数采用的都是传统研究方法,而缺乏实证化方法的运用,出现了研究大数据却缺乏数据支撑的尴尬境地。大数据首先是数据,大数据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大价值,在大数据时代下创新思想动态管理更应注重用数据说话,通过数据挖掘来把握青年群体的思想行为实际,用可视化技术来呈现青年群体的思想行为趋势。同时,相关研究人员更需要以学科融合的视角将大数据同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和信息技术学等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拓展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深度挖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以有效助推青年思想动态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青年思想动态管理带来了深刻变革,相关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大数据思维,有效整合大数据资源,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及时了解青年群体思想动态,不断增强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探索出一条与大数据特征、青年思想特点、思想动态管理规律相契合的有效路径。

〔参 考 文 献〕

〔1〕张昌旭.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与对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00-102.

〔2〕李德才,黄大庆.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十种方法〔J〕.青年研究,1996(2):48-49.

〔3〕王 涛.加强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6):79-80.

〔4〕赵树清,寇冠峰.如何做好思想预测工作〔J〕.政工学刊,2004(3):22-23.

〔5〕赵景文.思想动态预测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J〕.探索,2002(1):93-95.

〔6〕胡纵宇,黄丽亚.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64-66.

〔7〕宋富军.论高校师生思想动态研判〔J〕.湖北社会科学,2011(5):190-192.

〔8〕李 鹏,王艳杰.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73-75.

〔9〕王潇斌.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16.

〔10〕崔海英.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实现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33-34.

〔11〕刘 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的现实困境与诉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5(9):62-63.

〔12〕梁家峰,亓振华.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3-67.

〔13〕李怀杰,夏 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5):48-51.

〔14〕周 翔,刘 欣.数据垄断的困境与隐忧〔J〕.人民论坛,2013(5):20-21.

〔15〕冯登国,张 敏,李 昊.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计算机学报,2014(1):246-249.

〔16〕吴维忆.云端的霸权——“大数据时代”的双重隐喻批判〔J〕.探索与争鸣,2015(4):93-96.

〔17〕谢继华,法鸿洁,黄飞凯.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137-141.

〔18〕王绍霞.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23-26.

〔19〕陈晓辉.大数据助推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发展〔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5(5):108-110.

〔20〕李 彪.大数据视域下社会舆情研究的新境界〔J〕.编辑之友,2013(6):13-16.

〔21〕刘练文,赵 威.大数据时代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J〕.军队政工理论,2015(2):69-71.

〔22〕林平忠.以网络思维推进政治工作方法创新〔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15(10):18-21.

〔23〕黄欣荣.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变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94-101.

〔24〕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 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26.

〔25〕邬贺铨.大数据思维〔J〕.科学与社会,2014(1):1-13.

〔26〕刘 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4(6):81-85.

〔27〕胡子详,余 姣.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革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2):74-77.

〔28〕曲德强,李陈财,韦 彪.大数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机遇与对策〔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0-94.

〔29〕凌小萍,邓伯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62-67.

〔30〕张跃聪.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体行为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68-72.

〔31〕周淑敏.浅谈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124-126.

责任编辑 芳 晔

作者:李晓阳

第2篇:变革时代的教育技术创新与发展:唐纳德·伊利教育技术学思想研究

【摘要】唐纳德•伊利是一位国际知名的教育技术学者与学术领袖。该文评述了伊利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等方面的主要贡献,对其学术生涯与学术思想进行了重构和解读,探讨了其职业生涯与学术思想对未来的启示,并指出了其学术生涯的历史局限。

【关键词】唐纳德•伊利;教育技术

唐纳德•伊利,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荣休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始人之一、美国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信息技术数据交换中心(ERIC/IT)创建者、国际知名的教育技术学者,曾任美国教育技术传播与技术协会主席,先后获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三大主要奖项——国际贡献奖、杰出服务奖和终身成就奖,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广泛影响和极高声誉。

Technology is the answer, but what was the question?

—Donald P. Ely

一 唐纳德•伊利的学术思想与实践

在教育技术领域并不太长的历史中涌现了为数众多的杰出人物,而在群星璀璨的美国教育技术界,其中一颗耀眼的学术明星就是雪城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创始人唐纳德•伊利(Donald Ely)。作为一位国际知名的教育技术学者,伊利一生致力于技术促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教育技术学思想,并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1 教育技术是什么——伊利的教育技术理论研究

作为一位学术兴趣广泛的著名学者,唐纳德•伊利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其五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对教育技术学的思想史研究、教育技术的哲学观研究、教育技术领域的界定等诸多课题都进行了深入而持续的思考与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深刻影响着教育技术理论的变迁。

(1)伊利的教育技术思想史研究

伊利通过对教育技术领域发展历史的准确把握和敏锐直觉,第一次系统考察了教育技术领域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影响力的系列人物,为教育技术学术思想的发展描绘了一幅清晰而又鲜活的图景,也开启了教育技术学思想史尤其是人物思想史研究的先河。他1970年撰写的“教育技术哲学观探悉”一文在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上首次对脱胎于视听教学运动的教学媒体专家之学术思想的代际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个从W. W. Charters发端,由Edgar Dale奠基,经Charles Hoban, Jr.丰富,最后由James Finn大成的思想演化之“家族谱系”。[1] 可以说,他对教育技术学思想发展的这种追根溯源奠定了教育技术人物思想史研究的基本范型,因而被David Hawkridge誉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考察。[2] 有关教育技术领域历史的著述迄今为止已有不少,尤其是Paul Saettler的两本著述更是成为其中的扛鼎之作,然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仅限于对教育技术实践活动以编年史方式进行的简单记述,能够超越实践层面而从观念形态上对教育技术学发展历史进行总体考察的成果却实属凤毛麟角,大多只是于繁杂的教育技术实践历史事件记述中穿插只言片語之点评,远远达不到系统化的程度。

(2)伊利的教育技术哲学观研究

教育技术的哲学观研究也是伊利学术理论版图上的重要篇章之一。在教育技术领域,最早涉及哲学问题的是James Finn,而第一次对教育技术的哲学进行了系统与深入思考的人则是伊利。与通常意义上晦涩的学院派哲学研究不同,伊利认为哲学乃是“一个人对其生活与工作所持之个人化的态度与信念”、“是一个给予信仰、观念与看法的复合陈述,而个人之目标与发展方向正是源于这些信仰、观念与看法”,[3] 因而他对教育技术所进行的哲学思考具有鲜活的实践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伊利在教育技术哲学观研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他在1970年代提出的关于教育技术领域的四个基本判断:教育技术仍然还不是一个学科;行为科学的教育技术观依然优于自然科学的教育技术观;“技术”一词继续为教育技术这一领域的发展及其向一个学科的演进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组织性概念;任何关于教育技术的陈述还都应该是尝试性的。这四个基本判断历经三十余年,一一经受了历史的检验,今日观之仍不失其思想之光华。[4]

(3)伊利与教育技术领域的界定

伊利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的界定,矢志不移,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他在年仅31岁时就主持了历史上对教育技术的第一次官方界定,推出了著名的DAVI1963年定义,1972年又主持了AECT对教育技术的第二次界定,并在其后的岁月里时刻保持着对领域界定之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关注。[5] 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对教育技术领域名称的转换、对系统过程与系统方法思想的推崇为历次教育技术定义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笔者认为,伊利正是通过对该领域持续不断的界定,来帮助来自不同研究领域、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主体逐渐对教育技术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解,从而促使这一交叉领域不断走向统一,不断向一个成熟学科迈进的。由于在教育技术领域界定方面的重大贡献和重要影响,伊利与James Finn和Robert Heinich一起,被视为对教育技术的界定影响最大的三个人。[6] 1994年,Barbara Seels与Rita Richey在正式发布AECT1994年教育技术定义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一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此书献给唐纳德•伊利,感谢他自1960年以来对领域界定的持续关注。”[7]

2 ERIC/IT的创建与发展——伊利的教育技术实践创新

伊利并不是一个只安坐于书斋之中的学者。他在广泛的学术研究之余,还积极参与利用技术促进教育的实践,有力推动了教育技术实践的发展,提升了教育技术的学科形象和实际影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原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信息技术数据交换所(ERIC/IT)的创建与发展。1977年,伊利在联邦政府的资金支持下依托雪城大学信息研究所创建了ERIC的信息资源(IR)数据交换所,后来易名为ERIC/IT。这个数据交换所把原来的教育技术与图书馆科学整合在一起,一跃成为ERIC旗舰级的数据交换中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教育信息技术资源数据库。1992年11月,雪城大学信息研究所创建了AskERIC。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系统,主要面向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及学生。用户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所要询问的问题,AskERIC会将这些问题转发给相关领域的专家,由这些专家对其做出回复。AskERIC甫一推出,就受到了广泛欢迎,用户人数持续增长。在AskERIC运营的十年间,AskERIC网站平均每年的点击次数超过三亿五千万次,使全球不计其数的教育工作者受益。2005年,美国教育部对ERIC的组织架构进行了巨大调整,撤销了原来的数据交换所,把它们整合成一个统一的ERIC平台。然而,由伊利创建的ERIC/IT在雪城信息研究所全体同仁的努力下,改名为教育工作者参考网(The Educator’s Reference Desk)继续运营,为全球的教育技术工作者们继续提供信息服务。

ERIC/IT及其以后的教育工作者参考网是教育技术领域最重要的文献数据库之一,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与学科教师提供了研究与教学上的便利,其重要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与教育技术学相关的其他教育科学学科对教育技术的认同,而伊利在此过程中实在是功不可没。教学设计专家、有“第二代教学设计之父”之称的David Merrill曾说:“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创建了ERIC,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源来源地。今天,由于因特网的存在,这项服务可能不再如此地必需和重要了,然而在当时却是一个价值无法估量的服务项目。”[8] 雪城信息研究所主任David Lankes对此评价说:“(ERIC/IT)的一切都始于伊利及其于教育技术领域内的创新性工作……我们以他为骄傲。”[9] 著名教学设计专家Michael Spector则认为,仅ERIC/IT的创建就可以使伊利跻身于对教育技术领域最有贡献的学术领袖之列。[10] 而青年学者Brent Wilson也认为,伊利对教育技术领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也是其为教育技术领域内乃至教育领域内的专业人士所熟知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主持创建了ERIC/IT。[11]

3 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伊利对教育技术创新实施的探索与思考

教育技术创新在教育实践中的推广与实施必然会引起整个教育系统的重构,使系统内部各利益集团对利益进行重新分配。[12]在这其中,变革的阻力几乎不可避免。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创新实施的探索与研究,以指导教育技术创新的实施,减少其间的阻力,就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在实践层次上向深入推进的一个迫切要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伊利以福布赖特学者的身份在智利与秘鲁工作期间,就开始接触教育技术创新实施的现实问题。20世纪八十年代,伊利在智利与秘鲁以及其后在印度尼西亚工作期间,开始进一步关注教育技术创新实施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思考。1985年,伊利赴荷兰特温特大学从事学术访问与合作研究。在此期间,他与Tjeerd Plomp合作在《国际教育评论》上发表了题为“教育技术前景的再评估”的著名论文,详细分析了一些教育技术创新在实践中实施失败的根源之所在。[13] 这为其在教育技术创新实施研究上最终提出“八个条件”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伊利认为Everett Rogers的创新推广理论以及Michael Fullan、Gene Hall等人的变革理论解决的都是一项创新成果如何在实践中“推广”与“采纳”的问题,而对于“推广”与“采纳”之后的“实施”问题,则没有给予很好地考虑。[14] 在教育技术领域,各种教学开发的模型,无论是早期的IDI模型,还是现在专注于计算机辅助学习的模型,无一不包括“实施”阶段。但是,教育技术领域却鲜有学者对教育技术创新如何实施的问题进行过研究。针对这一问题,伊利认为现在是开始对教育技术创新实施研究进行突破的时候了。基于自己与Tjeerd Plomp合作对教育技术项目失败原因所进行的考察,伊利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并提出了教育技术创新实施成功所必须的“八个条件”,它们分别是:对现状不满;知识与技能;充足的资源;时间的保障;回报与激励;多方参与;责任感;领导力。[15]

伊利的“八个条件”是教育技术领域内有关创新实施研究的第一个原创性理论成果,在教学创新实施的研究上具有开创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意识到了伊利“八个条件”的价值之所在。David Ensminger和Daniel Surry等人认为“伊利可能是在教学创新的实施这一领域中被引用最广泛的作者”[16]、“为数不多的对教学创新实施进行过广泛研究的人之一”,[17] 他们在一项研究的结论中建议“任何想在组织中促进创新实施的人都要以伊利的八个条件为指导,”[18] 甚至还成立了一个名为“实施阶段研究计划”的研究小组,以伊利的“八个条件”为理论基础并专门在研究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19] 笔者认为,尽管在AECT1994年教育技术定义中,创新推广与实施被作为教育技术利用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子范畴,且目前已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就创新推广与实施做了研究,但伊利提出的“八个条件”却是由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第一次提出的关于创新实施的系统理论成果,对教育技术创新的推广与实施具有更加适切的指导意义。

二 唐纳德•伊利学术思想评介

1 伊利学术生涯与思想的重构与解读

要想真正理解伊利的学术思想,对其学术生涯的重构与解读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伊利在高中时期就在学校视听俱乐部做放映员,开始接触视听教育,大学时给学校视听教学中心主任做助理,对视听教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进入雪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与教育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其职业生涯中,伊利有幸得遇James Brown、Charles Hoban, Jr.、James Finn这样的学术名师和良师益友,时时受到他们指点与提携,最终成长为一代学术领袖。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学术领袖,他积极投身于学术组织与领导工作以及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表现出来了卓越的学术领导力,其学术身影活跃于各大专业组织,学术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此外,作为雪城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伊利在成为一个世界级学者的同时,也对雪城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笔者认为伊利教育技術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层次是伊利教育技术学思想的基本构成,即伊利对教育技术某些方面的认识;第二层次是伊利对教育技术本质的基本理解,即伊利的教育技术观,这是伊利教育技术学思想的集中抽象与升华。在第一层次上,纵观伊利数十年来的职业生涯,我们可以发现其学术思想的形成主要依托于理论研究、实践创新、专业建设这三个基本方面。这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依关系:专业建设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得以施展的平台,而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则是专业建设得以成功的支撑。而创新实施作为沟通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二者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又使得伊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得以互动,并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共同发展。伊利学术思想的孕育与形成得益于以上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此外,在伊利教育技术学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国际学术交流为其上述诸种学术实践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国际化的背景,也正是这一宏观背景使得伊利的学术思想具有了不可多得的国际视野与高度,并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同时伊利所具有的卓越学术领导能力也正是在这一舞台上得到了最精彩的展现。

而就伊利所从事的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而言,他对教育技术领域学术思想的历史追溯、对教育技术的哲学反思、对教育技术领域的界定这三个部分构成了其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模块,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联:首先,正是出于对领域界定的需要,才有了对领域历史的考察,有了对领域历史的考察,哲学的反思才获得了历史与现实之基础;其次,对领域历史的追溯与哲学的反思有力地推动了对领域的界定,领域的界定是一个综合性工作,对领域思想变迁的把握是领域界定的历史基础,而对教育技术的哲学反思则为领域的界定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指导思想;最后,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解是上述三方面工作的共同实质。总之,正是基于历史的追溯、哲学的反思与领域的界定,伊利才形成了自己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解与认识,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技术观。

作为其学术思想的精华与集中体现,伊利的教育技术观构成了伊利教育技术学思想的第二层次。伊利的教育技术观是在对伊利在上述诸领域活动与思想进行概括与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伊利对教育技术本质的基本理解与认识。笔者认为,伊利教育技术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即伊利的教育技术观是:教育技术中的技术不仅包括有形的媒体技术设备,还包括对这些设备的设计与使用,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教育技术要基于学与教的有关理论,在实践方法论上以系统方法为指导,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以对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的设计与使用为手段,以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为目的。[20] 伊利的教育技术观既源于伊利对教育技术某些方面的认识,同时也对其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也唯因如此,伊利教育技术学思想的两个层次才构成了密切关联的一个有机整体。

2 伊利学术生涯与思想的未来启示

伊利在教育技术领域五十多年来的从业历史正如一部敞开的大书,向人们诉说着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风风雨雨,其中也必然蕴涵着诸多对整个教育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尤其是对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来说有益的启示。首先,在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上,尽管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一直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取向,然而通过对伊利从事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考察,反观今日教育技术领域理论研究的种种现实,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颇具价值的教益。

在学科发展的過程中,研究主体毫无疑问都会遭遇到不同程度的身份危机。长期以来,教育技术学的短暂历史使得研究主体们普遍缺乏历史感,而这种历史感的缺失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研究主体的无家可归与心浮气躁。心浮气躁的结果无疑部分地导致了教育技术领域研究主体视野的狭隘、目光的短视以及研究成果的功利与肤浅。这已经严重危害了学科的进一步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逐渐培养研究主体的历史感?伊利对教育技术学思想发展史的追溯与解读不仅为我们昭示了教育技术学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而且为我们指明了研究的方向,那就是要加强对教育技术学发展历史、特别是学术思想历史发展的研究。

George Kneller曾指出:“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21] 伊利对教育技术哲学观的研究启示我们,教育技术领域的健康发展需要哲学思维的观照与反思,教育技术需要加强哲学层次的研究,从教育技术学学术思想的历史发展中汲取养分,形成科学的教育技术哲学观。在中国教育技术领域,鉴于独特的发展道路以及研究主体独特的学术背景,哲学研究长期以来都没有能够引起应有的关注,哲学研究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内的合法性长期得不到保障。因此,对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工作者来说,有必要提升教育技术的哲学研究,加强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哲学修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技术观。[22]

对教育技术学这一个正在不断发展中走向成熟的年轻学科来说,基础理论研究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理论底蕴的匮乏常常使得研究主体有一种无从下手的茫然之惑。而伊利数十年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的界定工作则启示我们,对教育技术领域的界定——即对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研究是推动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建设的一个关键点与突破口。正是从教育技术领域的界定开始,才有了对教育技术学历史发展的系统回顾与梳理,才有了对教育技术领域中若干关键概念的探讨与分析,才有了对教育技术学理论框架的搭建与完善,从而才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建构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其次,教育技术实践构成了伊利学术生涯的重要篇章,也是其学术思想的现实来源,因此伊利的学术思想不可避免地关照着教育技术的现实,对教育技术的实践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1970年代,伊利领衔创建ERIC/IT时整合了雪城大学乃至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多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吸收了当时的图书馆学专业即今日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有关力量。时至今日,承建ERIC/IT的雪城信息研究所(IIS)已经成为横跨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管理两个领域的研究重镇。在创建ERIC/IT的初期,正是教育技术学和图书馆学专业在实践领域中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如果没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与广阔的视野,跳出自我的狭隘圈子,伊利是不可能勇敢地与图书馆学专业联起手来的,当然也就更不可能有后来ERIC/IT和IIS的辉煌了。在教育技术实践的发展上,伊利创建ERIC/IT的工作对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似乎在于:教育技术领域的实践需要一个更为开放的心态与广阔的视野。唯有如此,才能从狭隘的部门利益中摆脱出来,与其它学科专业携起手来,从一个更高的高度来看待问题,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推动教育技术实践的发展,在合作中开创共赢,而不是在对抗中导致双输。

第三,教育技术实践的发展呼唤加强教育技术创新实施的研究。技术对教育变革具有革命性力量,技术进入教育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必将引起既有教育与教学系统的重构,从而引起教学系统中不同利益集团诸如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当局、教育技术专家等对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尤为重要的是,教育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必然会破坏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学材料与教师之间的共生关系,影响他们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抵制。当前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主体想当然地认为研究成果自然而然地转化成教学的生产力,却没有考虑到教育技术一旦进入教学对既有教学系统的权力结构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冲击,没有考虑到教育技术对教学系统中既有利益集团的利益所造成的损害,更没有预想到这些人所可能采取的对教育技术的种种拒斥行为,这或许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对创新实施研究重视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伊利能在如此薄弱的领域内做出系统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固然在于变革理论的支撑;但更为重要的是有大量的实践工作,尤其是以组织与管理工作为基础。

最后,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一种国际化实践与全球化视野。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伊利的学术足迹遍及了全球多个国家,推动了大量的国际合作项目。与同时代的其它学者相较,伊利从事的国际学术交流要频繁地多,这构成了其学术生涯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正是通过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伊利才得以成为一个在国际学术界广为人知的学者;而美国教育技术领域也正是因为有众多伊利式的学术领袖,才能成为全球教育技术学术研究的中心,才能赢得世界声誉,才能引领全球教育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我国教育技术事业重新起步以来,也在执着地追求着国际化与全球化。然而,由于语言与文化等各种原因,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国际化与全球化步履艰难。国际化与全球化是一个互通有无的过程,是双向沟通的过程,但对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来说,国际化与全球化目前更多地还是意味着引进与吸收,而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与全球化。南国农在《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一文中曾经指出,我国教育技术界对西方教育技术界或多或少地也存在着“依附现象”。[23]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部分原因恐怕在于我们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引进来”的多,而“走出去”的少。在日益国际化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改变单纯引进的做法,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努力展现中国教育技术领域的风采与面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教育技术领域迈向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必将会出现象伊利这样具有国际声誉的中国教育技术学者,而这样的学者也必将会为中国教育技术领域带来世界声誉。

3 伊利学术生涯与思想的历史局限

伊利在其“教育技术哲学观探悉”一文中曾经指出,教育技术领域的知识基础主要来自三个领域,他们分别是教育学、心理学与传播学。[24] 而考察整个美国教育技术领域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则不难发现,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主体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阵营,其中之一即是源于早期视听教学的教学媒体专家。而在教学媒体专家之外,另一研究阵营则主要由具有浓厚心理学背景的学习心理学家构成。从三十年代的首创教学机器的Sidney Pressey开始,加入教育技术学这一领域的学习心理学家们络绎不绝。

在这两大研究阵营当中,伊利显然属于第一个研究阵营,即源于早期视听教学的教学媒体专家阵营。在教育技术领域近百年的历史上,教学媒体专家历经风风雨雨,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令人扼腕的历史缺憾。而伊利作为第二代教学媒体专家的典型代表,这些历史缺憾在伊利的身上表现得也非常突出。在教学媒体专家众多的历史缺憾中,首要一点就是拙于创建系统的、严密的学科理论体系,这一点在伊利身上体现地非常明显。伊利一生涉及了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诸多领域,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与以Robert Gagné为代表的学习心理学家们相比,其在教育技术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创建上不能说不稍逊一筹。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或许和教育技术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性质、伊利自身的学术背景及其所属的整个教学媒体专家阵营的知识背景与研究传统有关。首先,教育技术领域是一个以技术促进学习的专门领域,而要促进学习,必先要理解学习发生的机制。这反映在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上,就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必然要以有关学习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与前提。然而,伊利自身本就缺乏坚实的学习心理学背景,没有从事过专门的学习心理学研究,不是一个职业心理学家,因而在具有基础科学研究性质的学科理论体系创建上或许有些力不从心。

此外,教学媒体专家阵营整体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学背景,一直以来从事的主要都是应用研究,他们在运用媒体促进教学与学习的时候并没有能够真正地把其自身的工作基于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基础之上,为其自身寻找一个合法性的科学理论基础,因而也不能完成在理论层次上的高度抽象,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只能是基于实践经验,对教育技术实践做一个尽可能完整的经验总结与概括,缺乏科学理论应有的严谨性与完备性。而伊利作为教学媒体专家的典型代表,自然也很难超越这个历史局限。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的一点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伊利的这些局限是与整个教育技术领域在20世纪下半叶的发展历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笔者认为,这些局限与不足不仅是伊利个人学术生涯的遗憾,也是整个教学媒体专家阵营的历史局限,更是教育技术领域在走向学科的道路上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参考文献

[1][24]Donald Ely.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70,1(2):81-94.

[2]David Hawkridge.Thirty years on,BJET!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9, 30(4):293–304.

[3][4]Donald Ely.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thirty years on[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9,30(4):305-310.

[5]Donald Ely.Defining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J] Audiovisual instruction,1973,8(3):52-53

[6]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Globael Resource Network. Summary of major events in the field[DB/OL].[2004-5-25] http://www.ittheory.com/history2.htm.

[7]Barbara Seels,Rita Richey.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e definition and domains of the field [M].Washington,DC: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1994:v.

[8][9][10][11]郑旭东.唐纳德•伊利教育技术学思想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06.

[12]Robert Heinich. The proper stud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J].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Journal, 1984,33(1):9-15.

[13]Donald Ely, Tjeerd Plomp. The promise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a reassessment[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1986,32(3):231-249.

[14]Donald Ely.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s [R/OL]. (1999)[2008-8-10] http://www.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torage_01/0000019b/80/17/5c/c0.pdf.

[15]Donald Ely. Conditions that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9,39(6):23-27.

[16]David Ensminger,Daniel Surry, Barry Porter,Dawn Wright.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2004,7(3):61-72.

[17][18][19]Daniel Surry,David Ensminger.Perceived importance of conditions that facilitate implementation[J/OL].E-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6(1).

[20]鄭旭东.技术是答案,但问题是什么?——解读伊利的教育技术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3-15.

[21]George Kneller.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67:138.

[22]郑旭东.领袖群伦:唐纳德•伊利教育技术学学术思想研究论纲[J].电化教育研究,2005,(4).

[23]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6,(1):6-10.

作者:郑旭东

第3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观念变革与载体创新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作为体验式学习,具有生成性、整合性、情感性、个别性的特点,以此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重新认识课程属性、过程主体、资源构成、服务对象、教育目标,相应的载体创新则体现为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观念变革 载体创新

[作者简介]王宇(1973-),女,吉林白城人,广西工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理论的品牌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社会拓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XJC710002)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承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养的课程教育,是指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组成的课程集群。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更加重视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问题,更加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持续开展。以此为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必须要呈现出满足这一目标需求的观念和载体的创新思考。

一、课程论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本质

课程本质是一个归属于课程论思考的问题,相关的讨论会涉及关于课程概念的探讨。对于什么是课程,教育学家们的观点也是各不相同,仅《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就列出9种不同的课程定义,在此不一一列举。尽管各种定义的出发点有所不同,但都在某种程度上部分地揭示了课程的本质,基本思想是认为课程是教学内容、学科或教材;课程是学生的经验;课程是计划;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认为课程可包含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由于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现代课程的发展来看,广义的课程概念更能体现出现代学校课程的特征与本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课程的内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以下五个发展趋势:现代课程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现实体验,主张学生在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学科知识;现代课程越来越重视在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越来越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整合互动的生长性;越来越重视开放形态下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资源整合;越来越重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学生不仅在课程中学习到计划范围的知识体系和规范,而且还学习到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即隐性课程带来的影响。

在课程论的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和观念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本质问题,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课程的本质呈现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学习作为体验式学习具有生成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师生协同互动、创造教育情境、体验教育生活、建构教育整合结构的过程,其中固然包含知识性内容的间接学习,但也包括了直接学习的经验因素,体现出生成性,表现出一种“未完成态”、一种“进行时”。思想政治素质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首先有赖于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思想互动的广度和深度。生成式学习的特点反映出教育过程中的非直接传递性、不可控性以及学习结果的不确定性。在信息社会中,简单化的、直接灌输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因为其具体方式缺乏对体验式学习特有的非直接传授性的关注而缺乏更有效的内化途径。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相比在内容、方式、手段和载体上应该体现出一定的抽象性,但也应同时以丰富的道德体验作为基础和氛围。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作为体验式学习具有整合性。学习从内容上说,包含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基本类型的学习,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认知类学习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课程达到教育目标,而对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的关注和研究则相对缺乏。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和需要状态、学生在行为中是否获得一定的行为方式并形成稳定的行为规范等方面一直以来的研究是不够的,也正是基于上述欠缺,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个性特点、人际互动、生活方式中表现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特点以及时代与国情的特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很现实地摆在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隐性课程建设是现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阶级性与社会性、主导性与普遍性、稳定性与变动性共存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它所具有的隐蔽性、变动性更利于在保持适当张力的氛围中达到教育目的,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性更为凸显。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作为体验式学习具有情感性。没有情感投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学习是无法达到教育效果的,孤立的认知学习和行为学习不但毫无意义,而且也是有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学习都需要丰富的情感累积作为规范内化的必要途径。思想政治素质养成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不可直接传承的,因为情感作为个人的心理体验有很大的内隐性和个性化色彩,只能通过体验式活动而不断累积,这就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在宏观上具有的价值传递性的同时,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在具体方式上体现出非直接传授性。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作为体验式学习具有个别性。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实现社会规范的个体认同与实践。如同所有的教育过程一样,对个人的差异性与个别性的充分尊重是教育过程中主体自由与解放的需要。在特别强调主体,『生的当今时代,缺乏个体尊重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脱离实际的,也是无法满足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要求的,因此,教育能否触动大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是考量教育途径与方法适用性的标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其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观念变革

基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质的上述认识,其课程教学改革的观念变革必然超越课程本身的思考而呈现出更广阔、更开放的视野。从人的主体视角观察,教育的目的要远远大于知识教学本身的内容,“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德与智慧的完

满与自足,知识是生命获得完满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只有让知识与价值、认知与情感、智慧与道德同步发展,生命才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观念变革主要体现为五个“重新认识”,以此对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要素、教育目标和途径进行反思。

重新认识课程属性。课程的性质和属性是不同领域的两个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属性是在教育学科课程论领域的内容,就属性而言,是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养成的载体、手段和媒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服务于教育内容、服务于教育对象、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可塑性,简言之,课程属性是服从于课程性质的。

重新认识过程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体系中的各个具有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个体要素都是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课程人力资源的意义上都是主体。需要指出的是主体地位的分担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并不矛盾,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是教育有效性的基础,真正的受教育一定要体现主体的过程参与。

重新认识资源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各高校社科部的教学工作,也是学校课程集群建设的组成部分,整合学校内外的学科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和社区、城市和所在区域的地域优势,如,中文系的文学经典研究优势、理工专业的科技伦理、经济伦理研究案例,实现校内整合、地域融合。

重新认识服务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中,受益者是学生,但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决定的,要结合区域发展中的社区文化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建设等目标,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影响,培养一支立足大学、服务社会的专家团队,展现大学的文化魅力,立足学科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动力。

重新认识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就项目而言,目标是建设精品课程;就学校而言,目标是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观念的变革;就领域而言,目标是提高学校在全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中的影响力和好评度;就成果而言,目标是使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修养、认同核心价值、确证文化底色,形成积极人格和健康心理,从而终生受益。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载体创新

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建设,会顿感载体建设滞后的压力。事实层面中的载体缺失需要通过创新来弥补。

第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各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展现的精神风貌、职业素质、民主素养、国际意识、人文品位、价值判断等都会对学生的“三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并间接影响到学生对制度文化的理解。教师本人不仅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尊重、平等、民主的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对社会规范的信任和归属感,以及确立人际交往的规则。在课程改革中可以通过文化热点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网站建设、宿舍文化和个人网页建设,把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生活结合起来,提高课程影响的保有度,要充分利用学生来源广泛、专业互补、文化多样、本群体认同程度高的特点和优势,为课程网站搜集文本和影像资料、积累典型案例,体现出在参与中受教育,在实践中促成长的教育本质。根据学生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到讲理论先讲事实、讲结论先讲过程、讲规范先讲系统、讲政治先讲人文、讲社会先讲人生。总之,教学视野要宽广、课程导人要切身,把宏大性的内容讲扎实,把规律性的内容讲亲切,把规范性的内容讲细致,着力避免直白、空泛、粗线条、低响应的无效灌输。

第二,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综合化、网络化、实践化是当代学校德育的必然趋势,关于实践活动有两种层次的理解,从广义上说指学生参加的一切社会活动;从狭义上说则仅指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为了完成某种学习任务或从实践中进行体验以帮助某项学习任务的完成的校内外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就是要把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而把校园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基础,就是本土的价值观,即适合本国社会需要的政治思想观念。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有:教学实习、劳动锻炼、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公益劳动、社团活动、合作交流、参观访问等,还包括社会风气、校风学风、学校管理、校园景观、家庭关系等环境体验。社会实践教育既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又有学校教育的属性,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联结,是学生通达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影响是各国教育模式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如日本的劳动教育活动、美国的学校企业双元式商业实践及社会服务活动等。

第三,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一方面根据大纲要求撰写富有特色的教案和专题讲授体系;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通过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以情境促认同,展现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和当代魅力,引导学生确证自身的文化价值谱系。因为“无论我们自己多么现代化,无论我们的世界多么全球化,我们都不能不记住我们自己来自何处。只要我们记住了自我认同的文化根源所在,就不会忘记我们的历史,不会漠视我们各自的异质性和差异性。差异并不排除同一,异质并不意味着丰富多彩,意味着个性创造和自由竞争,意味着真正健全的人类现代化和全球化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由于构成大学生文化生活实践的主要空间和时间都是占据文化生活大部分的课外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影响和期望由课堂教育的场景和时间拓展渗透到音像制品、简报、标语、学生文体活动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生活中就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文化体系中,大学生社团活动的设计和管理中体现了学校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理解,也反映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水平。“有助于培养一种作为集体一员的感情,一种合作感和独特的创新感”。针对大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在校园文化中不间断地展示传播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征的文化载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隐性德育价值。大学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场所,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学校应在环境设施建设、校园文化视点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和引导,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文化角色的关注、关怀和引导,培养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亲和力。定期推出经典电影展演和影评沙龙以及各种常规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展现课程教师团队的风采和优势,提高教师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在场度”,引导教师成为课程教育中的主导者和校园文化中的共建者,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万俊人.全球化心态中的“现代心态”与“文化乡愁”[J].科学中国人,2002(1).

作者:王宇

第4篇:思想汇报格式: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敬爱的党组织:

党的建设在过去六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在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学判断这些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我们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但要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我们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依据。同时,我国发展呈现出境外国外因素与境内国内因素相互交织,网上互动与网下互动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这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应对国际形势的挑战和风险,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中国的历史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饱受世界列强凌辱、分割、掠夺的历史,近代虽然也出现过不少志士仁人进行变革和维新,但都以失败告终。自从诞生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过上了富裕安宁的幸福生活。随后又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的实践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世情、国情、党情对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特点更加突出。深刻认识“三情”的新变化,科学判断这些变化对党的执政环境带来的影响,全面把握这些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我们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有重大意义。

世情方面,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呈现出以下五个动态性特征:世界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转化,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主要大国对外战略出现重大调整,相互合作与竞争更加明显;国际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各种国际力量博弈更加复杂;国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重大动向,软实力之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世界发展趋势,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国情方面,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第5篇:大学生思想汇报: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敬爱的党组织:

党的建设在过去六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在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学判断这些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我们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但要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我们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依据。同时,我国发展呈现出境外国外因素与境内国内因素相互交织,网上互动与网下互动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这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应对国际形势的挑战和风险,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中国的历史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饱受世界列强凌辱、分割、掠夺的历史,近代虽然也出现过不少志士仁人进行变革和维新,但都以失败告终。自从诞生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过上了富裕安宁的幸福生活。随后又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的实践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世情、国情、党情对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特点更加突出。深刻认识“三情”的新变化,科学判断这些变化对党的执政环境带来的影响,全面把握这些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我们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有重大意义。

世情方面,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呈现出以下五个动态性特征:世界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转化,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主要大国对外战略出现重大调整,相互合作与竞争更加明显;国际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各种国际力量博弈更加复杂;国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重大动向,软实力之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世界发展趋势,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国情方面,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党情上,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众多党员的执政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六个方面。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等各方面的考验,都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好政更不容易。长期执政的最大危险是容易脱离群众,领导干部容易官僚化,甚至与群众形成某种程度和形式的对立;容易滋生惰性,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失去创造力和感召力;容易使党的肌体受到权力的侵蚀,产生各种腐败现象,等等。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开拓进取,清正廉洁,这是执政的考验。

改革开放中,如何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这是改革开放的考验。

如何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宏观调控的优越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同时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不给权力寻租留下空间,使党既能领导好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市场经济的考验。

如何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洞悉发展先机,研判各种风险,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牢牢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如何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又有效抑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维护执政安全,既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拒绝一切腐朽的东西,是我们面临的外部考验。

这些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因此,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汇报人:好范文

第6篇:浅谈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变革

浅谈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东海

2010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新形势下各级党组织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打造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所以,如何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当前企业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对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 、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强大政治优势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对于这种优势和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相反,越是改革开放,越是经济发展,企业越要发挥这种优势和传统。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形势下,面对机遇与挑战,改变思想政治工作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陈旧观念,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倡导创造性思维,对打造文明和谐富有活力的现代企业起着有力的支持。结合企业实际,凡是有利于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有利

于推动改革和发展,有利于团结干部员工,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都应大胆地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后劲和无形力量。克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做法,弘扬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创新,必然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

二 着眼实际,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企业运营管理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党组织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实际和员工思想实际来设置内容,围绕不同时期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充实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党组织要重视政研工作,建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党群干部为骨干,行政领导和班组负责人参与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网络。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强化研究意识,提高工作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要把业务技能培训和思想政治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加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正面教育,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愚昧的思想及时有力地批判,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适应环境变化需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

三 多措并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意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有

机结合起来,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形成指导合力,企业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也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要由单向性向多向性拓展,形成各部门的多项合力,注意运用思想教育的多向方法,信息传递的多向手段。二是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适应市场经济人们思想自主性强的心理。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群众性的创建活动中。如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对企业历史、现状、地位进行比较等,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对各种企业发展案例了解,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文艺汇演、参观学习等方面的活动,培养员工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三是把思想关心和物质利益关怀结合起来,切实帮助员工群众解决各种实际困难。结合企业的特点,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为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职工发展,努力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结合起来,把员工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企业发展上来。

四 立足长效,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成果要巩固、保持和提高,就要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建章立制,实现长效管理。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人管。要建立起一个以党组织为领导,专职政工干

部为骨干,行政干部为基础和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立体式的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运转。思想教育非常重要,但不是万能的,必须与管理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三是不断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保障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要制度化,规范化,不能太随意,即时性的活动需要,但要纳入常规,灵活性和规范化不矛盾,灵活性是在总体规范下的灵活,是在总体目标和计划下的灵活,不是想起什么做什么,各个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统筹规划。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不断创新开展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可靠政治保障,推动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7篇:变革与创新管理

一、案例:三个和尚

有一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今,这三个观点过时了。现在的观点是“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

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 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 了。这是协作的办法,也叫“机制创新”。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都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挑满了。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了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这叫“技术创新”。

由三个和尚没水喝,到三个和尚通过不同的办法达到共同的目的,关键在于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发扬了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开拓创新的精神。故事新解,给我们新的启发!

二、变革

1、什么是变革

1)人员、结构或技术方面的任何改变 ; 2)变革是一个组织的真实写照 ;

3)变革管理是每一个管理者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管理者的工作变得复杂 。

2、变革的力量 1)外部力量:

市场 – 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政府法律和条例 – 变革的频繁推动力

技术 – 所有行业的变革来源

劳动力市场 –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变革以吸引和留住这些急需的高技能员工

经济 – 利率、预算赤字和汇率的不确定性

2)内部力量:

最初产生于组织的内部运营;

力量可能包括战略、劳动力队伍、新设备和与员工的态度。 3)管理者作为变革推动者:

变革推动者 – 作为催化剂并承担变革过程管理责任的人。 任何管理者都可能成为变革推动者。

外部咨询人员 – 对于更大范围的变革而言带来更急剧的变革 。

3、变革过程的两种不同观点 1)风平浪静观 :卢因的三步骤模型

解冻 – 可通过以下方式为变革提供准备:增强驱动力 ,使行为脱离现有状态;减弱制约力,这种阻挠的力量使行为维持现有平衡状态 ;现状 – 被认为是风平浪静的 ;变革 – 转向一个其他的平衡状态 ; 再冻结 – 确保变革持久使得新状态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将变革看作对组织平衡状态的一种打破 。

2)急流险滩观:更适合不确定与动态的环境 ,与日益由信息、思想和知识主导的新时代的动态环境相适应。管理者必须在不断的急流中保持机智,管理者面临着持续的变化 。今天,管理者必须作好有效且有力的变革管理的准备,因为他们的组织与工作领域面临着变革。

3、变革的三种类型

1)结构:工作专业化、部门化、指挥链、管理跨度、集权化、正规化、工作再设计及整体的结构设计

2)技术:工作过程、方法和设备

3)人员:态度、期望、认知和行为

三、变革管理

1、发动变革:

○1识别需加以变革的组织领域

○2将变革行动付诸行动

○3对变革的阻力加以管理

2、变革的类型 :

1)结构变革 – 组织的正式设计、分配职权以及决定正规化程度

2)技术变革 – 变革工作的开展方式

方法和设备的改变,行业内竞争与创新因素的结果 ,自动化 – 以机械取代人力的一种技术变革 ,计算机化 – 近来最明显的信息系统变革 。

3)人员变革 – 员工工作态度、期望、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组织发展 (OD) – 借以改变人员及人际间工作关系的本质和性质的各种方法或方案,旨在使得个体和群体更有效地合作。

3、应对变革的阻力 : 1)抵制变革的原因

使已知的东西变成模糊不清和不确定的, 威胁到在现状中已作出的投资,顾虑变革并不符合组织的目标和利益 。 2)减少阻力的技术

一系列可用来减少阻力的技术 。 3)组织文化变革

组织文化阻碍变革是因为它是由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因素构成的 。

组织文化会成为变革的一种特别的阻力,对情境因素的认识,使得文化更有可能变革 ,大规模危机出现 、领导职位易人 、组织新而小 、文化力弱。

4、如何实现文化变革?

企业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围绕企业的关键目标和核心竞争力来设计工作流程,信息化使得企业中的沟通和协调更加充分,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层级减少。企业中更多的权利授予基层员工,员工也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决策管理中去,尊重和信任成为企业价值观的重要部分。企业中的管理实践变革,必然带来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挑战,企业文化要随之改变,创造支持变革并使变革维持下来的企业环境。企业是人的组织,只有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改变了,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变革创新。

这是个社会大变革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知识和信息广泛传播共享使得创新和变革活动更加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残酷,企业只有不断的变革创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并获取竞争优势。因此,企业文化的变革势在必行。

企业文化要支持企业技术和观念意识的发展变革,与时俱进。但文化有很强的惯性力量,变革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和阻力,因为现存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管理作风和基础结构都可能成为变革的目标。企业文化变革是人的变革,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改变。

变革对员工意味着未来的不确定性,与生俱来的对变化的恐惧心理和反抗心理形成的文化惯性阻力;企业中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利益受到损害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会反对变革。因此,企业文化的变革会遭遇来自各个层面和各个方向上的阻力。

企业文化的变革阻力是无法完全排除的,但在变革实践中人们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策略,可以将变革的阻力减少到最小。 需要一个全面的、协调的战略 ,展示现有文化是无效的 ,推行新的“做事方式” ,强化新的价值观 。如果能产生变革,那也是迟缓的 。保护新的价值观,以免回到原有熟悉的做法和惯例中。

5、变革管理中的新问题

诸如组织文化变革、员工压力的处理以及如何成功地进行变革等当今的组织变革议题,已成为管理者关注的关键问题。当组织文化不再支持组织的使命时,管理者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组织的文化?管理者可以做什么来处理当今动态和不确定性的环境所带来的压力问题?管理者如何成功地应对发动和实施变革的挑战? 1)持续的质量改进

持续的、小规模的、渐进的变革 ,改进现有的工作活动 ,依靠基层人员参与决策制定。

2)流程再造

使组织开展工作的方式产生激烈的、急剧的变革 ,始于工作方式的全新设计( 确定顾客需要设计、出能满足这一需要的工作流程 ),要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共同参与 。 3)处理员工压力

什么是压力? 一个人在面临与其愿望密切相关的机会、限制或要求时的一种动态条件,结果被认为是不确定且重要的 ,经常与限制和要求相伴随 ,有压力未必就是件坏事情 ,潜在压力转换为现实压力的前提是: 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结果相当重要 。

压力的根源 :存在于与组织有关的因素及员工自己生活中的个人因素 ,任何形式的变革都有造成压力的可能 ,在重大议题上的不确定性 。

减缓压力 :控制某些组织因素 ,员工要有与职务要求相对应的能力 、增进组织的沟通 、减少模糊性 。绩效计划方案 ,明确工作职责 、提供绩效反馈 、职务再设计 、降低工作厌倦与超负荷 。对个人的压力提供帮助,一般的考虑 不易为管理者直接控制 、伦理方面的考虑 。

可行的方法 :员工咨询 、实践管理方案 、举办各种健身活动 。

四、案例分析:HTC的变革与创新

1、HTC简介

HTC,即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High Technology Computer Corporation),也简称宏达或宏达电,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主要产品为智能手机,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台湾省桃园县。HTC公司于1997年由董事长王雪红,董事暨宏达基金会董事长卓火土,与总经理兼执行长周永明所创立。自成立以来,该公司已经发展出强大的研发能力、开创了许多全新的设计和产品的创新,并为全球电信产业的业者和经销商推出技术领先的PDA及智能手机产品。

2、宏达的发展战略: 1) 涉及范围广

HTC是国际性的代工厂,其销售客户群着眼全球,目前已经知道的就有很多家,我们常见的包括:

* 国内的DOPOD:一般是6系列和5系列。 * 香港的QteK:名字很奇怪,叫做QteK 7070,8080等,不过其发行数量较少。

* 英国O2电讯:中国香港被英国殖民了100年,英国的商业触角很深,所以O2在港也很牛,在香港就可以方便地买到O2系列了,分XDA若干代子孙。

* 法国Orange:Orange公司是一家法国电信运营商,1994年,该公司正式步入英国市场,2001年该公司的英国分公司,连续四次荣膺英国移动客户满意研究榜首。

* 德国T-Mobile:T-Mobile是一家跨国移动电话运营商。该公司拥有1.09亿用户, 是世界上 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

* 北美AT&T:该公司OEM的产品到大陆的较少,比较有数量的就是SX56(多普达686) 2) 敢于创新

* 2007年底:HTC推出了另一款TyTN II手机,采用了全键盘设计。

* 2008年底:HTC一次发表了旗下三款手机,Touch HD、3G和Viva。后两者标榜平价,HD由于其大屏幕触控设计,再度创造了话题引起瞩目。

* 2009年初:HTC发表了Diamond 2钻石机升级版,提高了一些细节部分,也加强了一些人性化部分,又再度引起话题。

* 2009年底:HTC发表其有史以来引起最大轰动以及争议的手机 HTC Hero。它是HTC第一款支持多点触摸的手机。 * 2009年11月:HTC发表了旗舰机型HD的最新升级版本HTC HD2,使用了1GHz的CPU和电容触控屏幕,将WM手机的硬件配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 2010年4月16日:HTC发布了HD系列迷你版HD MINI,采用了windows mobile 6.5操作系统。

* 2010年6月:宏达电宣布,将投入1100万欧元收购软件开发商Abaxia。

* 2010年10月11日:HTC对外宣布将于11月份推出五款基于Windows Phone 7的机型HTC EVO 4G将在今年夏天由运营商Sprint正式发售,于6月4号正式上市.是全球第一个4G手机。

* 2011年5月21日:HTC首款平板电脑HTC Flyer问世。 3) 种类多、更新多

Htc宏达从97年到至今,多样性一直是宏达的特色,不仅系统更新速度快,机型变化也是快的离谱,引领着每个时尚时代的变化。

* 2011年7月21日:HTC与新浪共同推出了全球首款新浪微博智能手机HTC微客,并正式面向中国大陆市场发布首款平板电脑产品HTC Flyer。

* 2011年9月15日,HTC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的中国联通沃3G战略定制产品HTC灵感正式登陆中国市场。 4) 默的精神

多年来,在全球知名通讯大厂背后默默努力,让这些知名大厂的产品得以在全世界的,市场上发光和发热。

一种默默耕耘的企业文化所带来的企业精神,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企业的根本。

3、HTC发展的启示:

HTC从一个代工厂转变为引领全球的品牌公司,短短不足20年的崛起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成功是需要有一个与自己的发展相对应的策略的。

* 销售的范围广,学会通过合作的方法把自身推广,拓展出去,成功往往取决于对自身在市场的知名度,及分布。

* 敢于创新,市场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要敢于创造不同于市场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下个是市场变化的会是自己。

* 种类要多,更新要快,在市场里,没有什么是回经典不变的,不要妄想跟上市场的节奏,要用自己的节奏去影响市场。

* 企业的文化所带来的企业精神是一种发展和吸引人才的关键,也是一种力量。

五、结合我国情况,谈谈我国大部分所面临的问题及如何去做?

我国企业繁多,但大部分都为代工厂,缺少属于自己的特色及品牌,我们所缺少的是一种属于自己的创造力,而需要的是一次转变。

1、方向——方向是一个企业所需要的,也是企业本身特有的,是企业的发展主心骨。

确定方向需要考察市场,对实现之前的,现有的,及未来的做一个宏观是上的考察。 发展方向在发展的道路上,允许小部位的更改,但不可以影响主体。

2、策略——策略在方向之后,策略分长期与短期。长期稳定不变,短期繁动变化。

3、 特色——特色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也是代工厂所最缺失的。 这是唯一可以坚持的一点,只有属于自己的的特色,才有属于自己的产品。

4、精神——精神是企业的魅力所在,也是我国企业另一个忽略的的理念。这是一种不同于所在的信念,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比例较大的地位,也是我们所值得深思的。

第8篇:组织变革与创新

我的XX家园

——XXXX五周年庆典活动主持串词 暖场

拉歌(25分钟) 领导及嘉宾入场

(主持人话外音:(男)请全体起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领导及嘉宾入场!) 领导及嘉宾入场

外请舞蹈:《鼓动生命》 鼓动生命(3分钟) 主持人开场词(5分钟)

(男)响彻云霄的锣鼓,声声悦耳 (女)热情洋溢的笑脸,张张动人 (男)盛世谱华章 (女)五载铸辉煌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女)亲爱的朋友们 (合)大家下午好!

(女)风雨千年,XXXX从扬帆起程到披荆斩棘,5年的奋战,从繁

星点点到阳光璀灿!

(男)岁月如歌,各路铁军群英荟萃,各路豪杰群起奋涌,铸就四川

这片红土,XXXX的今天!

(女)五年的拼博与奋斗,让我们的思想具有了超凡的意义; (男)五年的光荣与梦想,让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女)今天,暖暖的秋风扬起片片黄叶,穿越春夏秋冬的时空,历经

寒来暑往的轮回,我们欣然迎来了XXXX五周岁的生日。 (男)在这幸福的时刻

(女)在这欢乐的海洋 (男)在这激情的一天

(女)让我们共同祝愿XXXX四川分公司五周岁 (合)生日快乐!!

(男)我荣幸的宣布:XXXX五周年庆典现在开始 领导及嘉宾介绍

(女)首先请允许我们为大家隆重介绍今天与会的领导及嘉宾,他们

是—— „„ (男)让我们用最热情的掌声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由衷的感谢和诚挚的

欢迎!

(合)欢迎你们! XXX总经理致辞 2 女)成功的脚下,凝聚着艰辛,浸染着汗水;荣誉、鲜花的背后, 离不开公司给予我们提供的成长舞台和发展空间。

(男)XXXX每一点滴的成长,都凝聚着领导们的心血和员工们的汗

水,这一刻让我们共同聆听来自XXXX总经理室的期许和祝福。 (女)承诺即是永远,五年只是起点!让我们掌声有请XXXX总经 理XXX先生带来庆典致辞,掌声有请。 (10分钟)

(男)谢谢xx总,我们会铭记总经理室的殷殷嘱托,努力创造XXXX 更为卓越的明天! 诞生篇

(女)总有一种激情让我们感动 (男)总有一种追求让我们前进

(女)20XX年的今天,我们招贤纳士,外树形象、内提素质。我们

将XX的金字招牌树立在天府之国,我们把XXXX优良的企业文化宏扬!

(男)顺应历史潮流而动,从筹建到开业,XXXX严格按照“专业化、

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一路前行。

(女)2004年初,来自不同行业、五湖四海的川分创业先锋们为了 同一个梦想,走到了一起。从„到„,每一步都留下了我们开 3 创的印迹。

(男)这一刻让我们掀起内心的激动,把所有的感动都系在我们曾经

留下的足迹上;这一刻让我们跟随这滚动的胶片,把所有的心情都定格在2004那记忆的深处。 播放分公司诞生篇VCR 分公司诞生篇VCR(5分钟) 创业员工接受表彰 (女)创业艰难百战多,战鼓声急奋欲狂!

(男)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只有亲身体会,才能震撼心灵。 (女)鲜花、掌声,来自创业者全心的付出;

(男)荣誉、喝彩,抒写着创业者生命之旅的历史!

(女)五年的携手共进,1825天的风雨同行,43800个小时的并肩作

战,创业同仁们共同体会着成长的苦与乐,创业勇士们一起感受着磨砺的痛与快,创业战友们一同见证了XXXX的崛起与发展!

(男)五年了,23位创业先锋与XXXX共同走过的1825个日日夜夜,

我们哭过、我们笑过、我们收获鲜花,更多的收获着荣耀与掌声! (女)让生命随着激情一起舞动,让我们一同感受XXXX开拓者的 魅力与豪情,下面我们将对XXXX的创业先锋们进行隆重的表彰! 4 (男)首先有请第一组创业先锋上台接受我们的祝福及公司的嘉奖, 他们是—— „„

(女)有请XXXX颁奖。 颁奖:创业员工 „„

创业员工代表感言

(男)我们依稀又看到曾经走过的点点滴滴,相信每一位见证了XXXX 成长的开拓者此刻都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此时此刻,让我们聆听来自创业先锋代表XXXX的感言与分享。 创业员工代表感言(5分钟)

(女)如果没有艰辛,收获不会如此美丽,如果没有拼搏,便不会感

受成功的喜悦。感谢大勇总、熊丽霞为我们展现的XXXX开拓者的骄傲与自豪。五年风雨路,今朝更辉煌!谢谢你们!感谢创业先锋们! 男生独唱

(男)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昨天的积累,而明天的成

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让我们踏着开拓者的足迹,继续迎接我们成长的历程!

(女)XXXX就是我的家,家强我更强,家富我更富。有家才有我, 5 有我家更强; (男)我们为家歌唱,我们为生命讴歌;我们为家努力,我们为生命

而奋斗!

(女)请欣赏由XXXX为我们献上的歌曲——《国家》 演唱《国家》(5分钟)

(男)“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正是

有了XXXX不断地发展,才有了我们事业的稳步跨越!伴着岁月的足迹,我们一路向前! 成长篇

(女)迎着风雨,迎着阳光,我们走过五年的征程。 (男)带着希望,带着理想,我们抒写灿烂的人生。 (女)我们是一支勇敢的队伍,我们充满了战斗的豪情;

(男)我们是一支坚强的队伍,我们历经了艰辛与挫折的洗礼。

(女)五年的市场体验,五年的心路历程,语言的组织尚在主旨之外, 真实的声音是为XXXX五周岁的成长记录下点点滴滴。

(男)下面让我们通过大屏幕一起回顾XXXX走过的五年发展历程。 播放分公司成长篇VCR 分公司成长篇VCR(前半部分4分钟) 颁奖:优秀管理者

(男)前期的艰辛创业和摸爬滚打,使我们踏上了航行的轨道 6 (女)峰回路转,不变的是信念,升腾的是理想 (男)斗转星移,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希望

(女)星星眨着双眼,诉说着你的疲惫和辛劳;太阳闪着光芒,承载

着你的幸福和欢笑!

(男)雏鹰的成功起飞需要经过无数次的磨砺。为了公司的发展,实

现公司每个阶段的目标,他们挥洒汗水,他们收获成功,他们收获荣誉,他们收获团队协作的每一份精彩。

(女)恭喜荣获川分五周年庆典“优秀管理者”称号的两位领导,他 们是——,请上台接受公司的嘉奖!

(男)有请颁奖领导,XXXX 颁奖:优秀管理者(3分钟) 优秀管理者感言分享

(男)请领导们合影留念!感谢颁奖领导,请XX回座,请两位获奖

领导留步。

(走到台中间,采访“优秀管理者”) 优秀管理者感言分享(3分钟) 公司舞蹈表演

(女)也许你曾看到,遥远的天空,有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闪烁

(男)也许你会想起,浩瀚的大海,有一滴滴湛蓝的海水在跳动 (女)今天所有川分儿女欢欣鼓舞,我们也要为公司献上自己的这份

深情与祝福。由川分各部门成员代表组成的舞蹈队精心编排了 7 一个舞蹈节目,他们用优美的舞姿抒发了对公司五年走过的的萌芽、发展及跨越之路。

(男)下面请欣赏舞蹈—— 舞动(5分钟) 播放分公司成长篇VCR 分公司成长篇VCR(后半部分4分钟) 颁奖:销售明星 (女)真正的成功是一个过程,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到每天的生活中, 每天的工作中。

(男)真正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是将公司、伙伴、客户记在自己的心 里。

(女)美好的生命充满期盼和感激,光明的前途应该伴随着行动和务 实。

(男)美好的未来装满责任和成就,幸福的生活应该伴随着感恩和祝 福

(女)有一群人,他们在川分业务发展道路上一直冲锋在前,行动在 前。他们将公司装在心里、把目标挂在肩上。

(男)让我们掌声有请出荣获 “XX明星”称号的XXXX上台领奖。 他们是:

颁奖:XX明星 8

第8/12页

颁奖:优秀员工

(女)生命的绿洲需要甘甜的泉水 (男)茂密的森林需要阳光的普照, (女)雨后的天空需要绚丽的彩虹

(男)丰收的秋日需要温暖的祝福

(女)几多汗水,几多艰辛。岁月的磨练在我们每一位员工身上都珍

藏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他们为生命的事业尽心尽责,倾注了满腔热忱。接下来大会将对“优秀员工”进行表彰

(男)让我们掌声祝贺并有请荣获生命川分“优秀员工”的同仁们上 台领奖,首先有请第一组获奖者,他们是—— (女)有请颁奖领导:XXXX 诗歌朗诵 (女)因为执着,所以成就

(男)因为用心,所以收获。 (女)因为有你,公司更强 (男)因为有你,服务更好

(女)成长的日子里有你的汗水,成长的足迹中有我们共同的脚印! (男)成长的岁月里有你相拌,成长的步履中有我们共同的期盼 (女)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后援服务队!我们自豪,因为生命是我 美丽的家

(男)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XXXX儿女!我们自豪,因为XXXX 9

第9/12页

明天会更好! (女)今天,让我们站在华丽的殿堂,以一种深情、一种豪迈、一种

庄严的仪式共同欢庆川分五岁生日、共同祝福川分展翅翱翔 (男)请欣赏,由各机构优秀员工代表为我们献上的诗歌朗诵——《生 命赞歌》 诗歌朗诵(8分钟) 展望篇

(男)我们一路走来,伴着XXXX事业发展的每一个脚步 (女)我们一路拼搏,在XXXX旗帜的带领下稳步向前。 (男)是鸿鹕就当志存高远,是雄鹰定要展翅翱翔

(女)前方的道路有花环和梦想,也有荆棘和沼泽,面对新的挑战、 新的机遇,我们无所畏惧,我们信心满怀!

(男)展望未来,我们激情四溢。生命发展逢盛世,大展宏途慨而慷! (女)生命人在发展的路上并不孤单。强强联合,合作共赢,是XXXX 与优秀同行的理念

(男)XXXX将以更加饱满更加激情的状态去开辟我们共同携手的发 展空间。请看大屏幕!

播放公司未来发展与祝福VCR 播放公司未来发展与祝福VCR(5分钟) 10

第10/12页 合唱:放飞梦想

(女)绚丽的金秋,我们迎来了希望 (男)绚丽的金秋,我们放飞着梦想

(女)因为XXXX,给我们的队伍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男)因为XXXX,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女)昨天,我们才刚刚收获成长的骄傲, (男)今天,我们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女)这里有我们施展才干的空间 (男)这里有我们放飞梦想的蓝天 (女)机遇在前,我们迎难而上,挑战浪尖

(男)责任在肩,我们全情努力,大步向前 (女)今天星光灿烂 ,今天豪情满怀

(男)我们拼搏奋斗,人生定会灿烂辉煌, (女)我们敢想敢干,美好梦想定能实现!

(男)让我们一起《放飞梦想》,实现美好未来 《放飞梦想》(5分钟) 结束语

(女)五年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 (男)五年春华秋实我们一同收获 (女)五年燕来燕去我们一同求索 (男)五年潮起潮落我们一同协作 11

第11/12页

(女)崇高的理想,激情的创造,带给我们振奋人心的喜悦。 (男)燃烧的金秋,流火的时空,带给我们五彩斑斓的遐想。 (女)同树一帜共繁茂,同为一体共辉煌

(男)我们一直相信,未来比历史更激动人心。 (女)让我们的心随着XXXX发展的脉搏而跳动 (男)让我们用坚定的脚步跟着时代的步伐而前行

(女)让我们用震撼宇宙的同一个声音,祝愿XXXX事业的明天更加 (合)灿烂辉煌!

(男)XXXX五周年庆典 (合)到此结束

(女)祝福所有的领导、嘉宾、朋友们心想事成!幸福美满! 尾声

(男)请领导及嘉宾上台合影留念。 让我们掌声欢送领导及嘉宾退场! 12

第9篇:坚忍不拔,勇于创新变革

从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老鹰是寿命最长的鸟,可以活到七十岁。当它活到四十岁时,喙、爪子、羽毛都已经老化,为了捕到猎物生存下来,它决然的飞到悬崖上,用岩石把喙敲掉,让新的喙长出来,把指甲拔掉,让新的爪子长出来,把羽毛拔掉,让新的羽毛长出来,五个月以后重新飞翔。这是多么的励志啊!面对社会的现实,社会的复杂和激烈的竞争,大多数人缺少的不是聪明智慧,也不是勤奋努力,最缺的是老鹰的精神——坚忍不拔,勇于创新变革!

有人说社会太黑暗,物质高于一切,而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现象并非社会本质,我们能做的不是抱怨而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好本职工作;我不怕社会现实,因为我足够坚韧!去年十月我离开学校,离开家乡,到成都实习 ,我从最初的不适应到适应再到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并成为班长,我心理素质提升了许多!在此同时我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执行能力等等也有所增强,而这些收获正是我今后要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血雨风腥,我却想说社会上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托马斯·彼得斯曾说: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车轮不断向前,想要成功,就不能墨守陈规,就不能拒绝激烈的竞争,创新变革才是制胜法宝!我不怕社会竞争,因为我足够勇敢!我渴望创新,犹如雄鹰主动拔羽断喙、重新飞翔。我愿意学习新事物,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无论社会怎么复杂,只要坚韧毅力不减,我们就能生存;无论竞争怎么残酷,只要创新变革不止,我们就能发展。只要我们不断完善自我,就能有所作为!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审查报告下一篇:小学家长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