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艺术素养多元文化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变得更加多样化。文化自信成为人才培养的支柱,因此对文化民族性和本土性的解读提出了更高要求,民间美术所承载的乐观、自强、工匠精神均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因此,民间美术教育必将成为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高当代大学生艺术素养,更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生艺术素养多元文化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艺术素养多元文化论文 篇1:

大学生艺术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 大学生艺术团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发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另一方面大学生艺术团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由于认识不足和资源配套不到位等,目前某些大学生艺术团存在作品思想性不突出、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艺术作品创新程度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及作用的发挥。为促使大学生艺术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以美引真、以美导善的作用,为深化实践育人工作提供新的着力点。

关键词: 大学生艺术团 思想政治教育 美育 团学活动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具体到高校美育工作,强调重视美育在校园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2](420)。2017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强化文化育人,努力在校园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发挥团学组织优势,围绕学术科技、文化艺术、公益服务等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正确发挥学生社团的应有作用”。大学生艺术团是在高校团委指导下,由具有艺术特长和喜爱文艺的大学生组成的旨在开展艺术实践和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学生团体,以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存在。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重任,而且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必要性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大众文化的成长,文化的变迁逐步影响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不吝于进行文化消费,有接受审美教育的欲求,除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拓宽知识面外,更多的是基于个人趣味、释放压力、跟风从众等。他们一方面追求实用主义,另一方面往往被社交平台、短视频、网络游戏等包围,面临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脆弱、责任感低、协作能力差等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思想引导下,高校素质教育全面启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艺术团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实现育人,具有以美启德、以美引真和文化创新等功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1.以美启德。

美育的概念最早由席勒提出,他认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3](19)席勒的美学观点基于康德哲学发展而来,康德认为美具有道德属性:“美是道德的象征,并且也只有回顾这一层(这对每个人是自然的,也要求着每个人作为义务),美使人愉快并提出人人同意的要求,在这样的场合人的心情同时感觉到一定程度的醇化和昂扬,超越着单纯对于感官印象的愉快感受,别的价值也按照着它的判断力的类似规准被评价着。”[4](201)大学生艺术团是通过校园文化艺术的先进性和高雅性、育人对象选择的合理性、展演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共同实现的,通过音乐、光影、表演内容和舞台艺术的感染力,学生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学观,在真与善、知与行、外在与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设通达的桥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达到以美启德、以美育人。

2.以美引真。

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要提高大学生分辨善恶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似乎在打开人对世界的看法,经过长期的美的陶冶,會在不知不觉之中,突然感到不良的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恶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之一。”大学生艺术团开展的校园艺术活动不同于流行文化、大众艺术与娱乐性活动,具有自身的原则与使命。作为高校共青团委员会指导下的学生组织,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应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主流先进文化,在内容上吸引人,在思想上引导人,在理论上说服人,发挥示范导向作用。随着校园文化建设整体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形式逐步由单一的文艺节目表演发展为具有德育和美育功能的素质教育活动,活动形式逐步由单一的文艺节目表演发展为具有德育和美育功能的素质教育活动。大学生艺术团通过精心编排,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党和学校的方针政策等融入适宜的节目内容和载体中,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导力和感染力,通过一系列专场文艺活动和艺术展演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确立成长成才方向,最终发挥以美引真、以美导善的作用。

3.文化创新。

创新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加强实践活动环节,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艺术团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新情况、新实际出发,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自觉破除大学生群体中的落后观念和主观偏见,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当代大学生新观念。如三下乡中的“大学生文艺下乡”活动从形式上拓展和丰富了文艺与基层的联系;大学生艺术团员参与组织艺术活动,做好艺术与国家政策、学校规章的宣传衔接,体现了大学生艺术团的宣传方式的转变;通过创新的节目表演、文艺展演和丰富的专场演出等,实现大学生艺术团创新创意形式的改进。大学生艺术团通过创新表演展现的情感是血肉肌理,贯穿始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骨骼框架。大学生艺术团的文化创新活动不仅能发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学风、培养创新意识等良性作用,更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层次、富有生机。

二、制约大学生艺术团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的因素

1.艺术团作品思想性不突出。

从宏观来看,高校对大学生艺术团作用的认识还存在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艺术团的美育、引导、示范及创新功能,对艺术活动的思想性重视不够。从微观来看,大学生尚处于学习成长阶段,选择作品视野不够开阔,难免存在作品主题不突出、思想升华不够、阵地性不强和艺术性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在指导大学生艺术团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中心思想,重视大学生艺术团以美启德、以美引真的功能,面向时代要求及大学生群体需求,丰富时代内涵,提高艺术团作品的艺术素养和思想高度。

2.指导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生艺术团应该是由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热爱艺术和没有基础但渴望艺术熏陶的学生共同组成的,实行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5]。但由于我国艺术教育在高校起步普遍较晚,对于艺术团指导教师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方面,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大学生艺术团的指导教师一般身兼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工作或者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与监督往往侧重于此,对艺术指导工作的出勤率、艺术排练合理性、教师教学实效性等艺术教学工作量缺乏相应的监督鼓励机制,并且在薪资薪酬制度、绩效鼓励机制等方面的配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未能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3.艺术作品创新程度不足。

近年来,大学生艺术作品方兴未艾、百花齐放,以“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为代表的艺术展演形式,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成为展示大学生奋发进取精神风貌的重要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学生艺术团排练的作品仍停留在重排获奖作品和模仿经典节目的阶段,缺少契合本校发展现状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题材的作品,缺乏原创性,创新程度不足。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1.更新美育观念,提高重视程度。

在我国当代教育中“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教育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得到长足发展,人文性却相对淡化,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行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高校党政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更新美育观念、提高思想重视,为大学生艺术团发挥作用提供保障。首先,统筹资源,将大学生艺术团工作纳入学生培养计划,配套艺术教育专项经费,通过集中财力、突出重点的方式支持大学生艺术及其相关项目,建设及维护艺术场地场馆,扶持和资助公益文化活动,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其次,优化举措,加强对指导教师的选拔、聘用、管理和考核工作,制定和完善艺术团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与实际,配套相应的职称评定政策和奖惩机制,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最后,完善大学生艺术团组织框架,明确团内岗位职责,压实管理责任,健全考核机制,在发挥好大学生艺术团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探索健康高效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破解艺术团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难题。

2.加强思想建设,发挥导向作用。

我党历来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应该服务于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助力于高校整体校园文化建设,融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首先,高校应切实加强艺术团指导教师的思想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将美育融入思政课堂,引导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发挥以美辅德的作用,将立德树人贯穿艺术指导的全过程。其次,要加强艺术团团员的思想建设,负责指导大学生艺术团的团委教师应主抓团内党、团支部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党建工作、共青团建设与艺术团建设相融合,将高校专业建设和党员教育纳入艺术团建设中,让大学生艺术团真正发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斗堡垒作用。最后,要重视艺术团作品的思想性,改变普通艺术团重艺术特色轻教育意义的固有模式,不断打磨作品的思想内涵,针对不同时间节点排练富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艺术作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作品创作实践中,推进融入式教学和嵌入式教育,实现育人方式个性化。

3.整合校内外资源,提升艺术团影响力。

大学生艺术团作为校学生会副主席单位,应充分发挥艺术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凝聚力和辐射作用。合理利用学院广播站、微信公众号、艺术云课堂等新媒体平台,对外及时发布大学生艺术团相关资讯和新闻,畅通联系渠道,共享艺术学习资料包括名师讲堂、艺术培训和艺术展览等,分享艺术生活信息如美育专题栏目、艺术公益讲座和高校艺术展演连线等,不仅能加大对大学生艺术团活动的宣传力度,而且要整合艺术资源扩大艺术团在校园美育领域的影响力。另外,大学生艺术团还应积极与校外艺术资源进行交流融合,提升艺术团在校外的影响力。一是要积极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满足学生观演需求,拓宽艺术团成员的视野,接触前沿艺术形式,启发演出风格思路,学习高效组织流程,提高艺术修养。二是要努力提高艺术团作品质量,让艺术团有更多优秀作品走出去,积极建立艺术团社会实践基地,经常性地举办集训、培训等,选送团员外出参加大师课程和专业讲座等,让大学生艺术团更多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下农村、进企业、入学校、到广场,通过舞臺实践磨炼专业、激活团队活力。以规范求创新,以创新促发展,走出一条以艺育人、能力与素质并重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力求成为学校展示大学生素质教育成果的特色窗口。

4.创新活动形式,充实思政教育内容。

校园文化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求大学生艺术团在发展的观念、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勇于创新,体现时代性。“我们生活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新追求,对文艺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题材、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6](756)。习近平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就是优秀作品。”[7]丰富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活动形式,提高趣味性和普及型,能够使美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接接地气”,让艺术团活动及其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应不仅局限于内部,还融入大学生生活中,引导大学生主动求知、探索和实践,切实发挥好大学生艺术团的启迪和创新作用。另外,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生艺术团的实践形式和创作形式,包括演出、比赛、讲座、影视、展览、采风创作等艺术形式,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最后,大学生艺术团出品的艺术作品应坚持精益求精,将基础训练与节目成品排练相结合,筛选升级优秀节目,打造长效化、系列化的校园艺术品牌,如“五四”专场文艺演出、校园主旋律系列比赛等,让艺术品牌活动长期地、持续地在青年学生中发挥思想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德双语版)[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德]康德.批判力判断[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来晶,孙大鹏.独立学院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N].人民日报,2015-10-15.

作者:潘怡

学生艺术素养多元文化论文 篇2:

民间美术教育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影响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变得更加多样化。文化自信成为人才培养的支柱,因此对文化民族性和本土性的解读提出了更高要求,民间美术所承载的乐观、自强、工匠精神均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因此,民间美术教育必将成为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高当代大学生艺术素养,更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基于此,本文通过浅析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开展民间美术教育的必要性,引出民间美术教育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影响。旨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让我国大学生能够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榜样重拾社会使命、重塑工匠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祖国的各项事业做出贡献。除此之外也希望通过本文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优越性,对大学生艺术素养形成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艺术素养;民间美术;教育;工匠精神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相关问题研究”(2017BYS03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构建和谐社会和大众化教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教育背景,全面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成为国民全面发展的基础。其中,艺术素养作为构建学生健康人格的必备条件,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大学生艺术素养水平是国民艺术素养整体水平的体现,国民素质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1],于是艺术素养便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民间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本民族文化受到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是该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必须传承并发扬。因此,民间美术教育是中国大学生培养艺术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

一、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国民文化艺术素养是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核心人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现状和未来。因此,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生活态度、审美水平与价值取向将成为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核心动力。提高大學生艺术素养,构建大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是提升我国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英国艺术教育家赫本·里德曾说:“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可见,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达成现代教育目标的一个良好途径[2]。

(一)艺术素养的概念

艺术素养是指人对艺术的欣赏、感受以及通过个人方式将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艺术素养的培养可以简要的理解为是对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艺术”本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对所有具体艺术门类的统称,是不同形式的作品呈现出的不同效果,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和通过教育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发现、欣赏、创造美的过程和结果。总的说艺术是一种抽象的集合性概念。“素质”常常与“素养”交叉使用,相互替代。在整体意义上看,素质和素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结果的呈现,而后者则强调过程的表达。因此本文将“艺术素质”与“艺术素养”的关系理解为艺术素养培养的结果即为艺术素质。

(二)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来体现。

第一,在大学生自身发展方面。艺术素养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交际能力,丰富大学生活;对大学生语言表达及行为表现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进而发挥艺术陶冶情操、崇尚理想、净化心灵的作用。

第二,在社会发展方面。大学生是国家最具创造力的一代青年,其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艺术素养的形成对大学生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可反映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同时,国民素质的提升也是促进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现代大学民间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艺术素养培养的方式有很多种,20世纪90年代初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3]”。在中国综合实力日益强大、对外开放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继承弘扬发展本国民族文化成为一个国家能长久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必要条件。

(一)从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方面分析民间美术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民间美术教育的发展对现代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来说成为必要内容。民间美术出现在我国农耕时代,通俗地讲就是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作,从民间兴起并流行的美术作品及技法。它是广大民众智慧与技艺的结晶,多反映自身生活状态及艺术审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营造技艺凝练的结果,是独具民族特色的象征符号。民间美术不仅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的民族心理、生活状态以及艺术审美,更是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长期熔铸、积淀,形成的独特艺术语言、艺术形式、艺术风格,使它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民族艺术。

(二)从全球视野分析民间美术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外来文化的疯狂涌入已经对本土的民族文化带来破坏性的影响,甚至上升到文化安全的高度。因此关注民俗文化,保护、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使优秀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内在脉系。在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开设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将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造物情怀、技艺哲理和育人相结合,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路径与方法。由此可见民间美术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中的必要性。

三、民间美术教育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影响

民间美术教育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十分关键,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产生诸多积极意义。在我国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 学生除了必须学习了解基本的艺术技能,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艺术审美及创造力在现在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唯有全面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使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真正达到新时代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民间美术教育在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我国大学美育中最古老的艺术文化形态,我们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古语云,勿忘在莒。让人们懂得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对当下的艺术现状若想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就必须让学生了解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万丈高楼平地起,若想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必须从基础做起,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运用传统艺术技法。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源和基石是由劳动人民创造,凝结了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诉求。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塑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全人格,让大学生接受良好的民间美术教育是必须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民间美术教育对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的艺术追求,多是对自身生活的写照及对生活向往的寄托。因此,民间美术文化所包含的人文性、大众性和民族性更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吸收并与自身融为一体,对大学生艺术素养形成更加有利。民间美术教育不仅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培育健全人格,使其积极向上、面对困难表达出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弘扬传统美德的思想内涵,也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文化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王昕.大学生艺术素养的调查与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83-85.

[2]王爽,刘鹤元.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J].艺术教育,2015(11):100.

[3]王明旨,杭间. 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前途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思路——清华大学副校长、美术学院院长王明旨教授访谈[J].美术观察,2001(9):3-5.

(责任编辑:林丽华)

作者:凌士义 吴莉莎

学生艺术素养多元文化论文 篇3:

民族地区小学生审美情趣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要】艺术素养或审美情趣是21世纪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热议课题之一。本文调查了解了延边朝鲜族地区小学生审美情趣发展的现状,揭示现存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提升小学生审美情趣的有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 小学生 审美情趣 对策

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或审美情趣,未来公民所必需的21世纪核心素养中,艺术素养与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素养、人文与社会素养、运动与健康素养等是基础领域的六大素养之一。2016年9月我国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划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维度,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领域,每个领域又划分为三个基本点、共十八个基本点,其中“审美情趣”是文化基础维度、人文底蕴领域中的一大基本点,明确强调了“审美情趣”素养重点或基本内涵[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与实施,呼唤中小学重视核心素养教育,重视艺术素养教育或审美情趣教育。本文试调查了解民族地区小学生审美情趣发展现状及特点,揭示现存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适应核心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发展的有针对性对策。

一、民族地区小学生审美情趣发展的调查结果

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审美情趣发展未达到良好水平(M=3.87)。小学生审美价值观发展情况最好、处于良好水平(M=4.29),其次是审美兴趣处于良好水平(M=4.10),感受美与鉴赏美能力发展水平一般(M=3.65),学生审美知识与技能发展水平较差(M=3.06),表现美与创造美能力差(M=2.99)

二、民族地区小学生审美情趣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课题以审美教育作为原因变量分析影响小学生审美情趣发展的情况,从学校审美教育和家庭审美教育两大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经调查统计分析,学生审美情趣及其审美知识与技能、感受美与鉴赏美能力、表现美与创造美能力、审美兴趣、审美价值观的发展,与审美教育及其学校审美教育、家庭审美教育之间都存在着显著性相关。也就是说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显著地受到審美教育因素的影响。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审美教育情况一般(M=3.80),学校审美教育未达到良好水平(M=3.93),家庭审美教育情况较差(M=3.43)。

1.学校审美教育对小学生审美情趣发展的影响

学校审美教育(M=3.93)以及教师审美素质(M=3.97)、学校艺术课程(M=3.90)都未达到良好水平。

(1)教师审美素质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影响

教师审美知识掌握情况良好(M=4.13),令学生满意。但教师审美技能(M=3.90)、艺术魅力(M=3.96)、教师审美观念(M=3.89)仍需提升。

(2)学校艺术课程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影响

学生对学校课外艺术活动评价良好(M=4.17),对艺术课程内容(M=3.98)、艺术课程教学方法(M=3.94)、艺术教育环境与条件(M=3.85)方面的评价一般,对艺术课程时间安排评价较低(M=3.52)。

通过访谈部分学生、艺术课程教师,观察学校艺术课程教室、艺术活动室、艺术设备及设施情况等,发现当前小学艺术课程师资水平有较大提升,学校重视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重视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学校艺术活动设施及空间都有显著性变化和改善,为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软硬件条件。

同时也了解到,学生大都有审美兴趣,希望学校给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更多的从事审美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感到学校现有的艺术课程时间安排不够用。原因主要在于学校更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重智轻美”的观念,对学生审美素养这一未来公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2.家庭审美教育对小学生审美情趣发展的影响

家庭审美保障(M=3.71)、家庭审美激励(M=3.66)情况一般,特别是家庭审美熏陶方面很差(M=2.92)。

通过访谈学生、教师和个别家长发现,家庭审美教育不足的原因有:一是家长的人才观落后,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孩子才算有出息,因而不少家长不支持孩子追求艺术;二是有些家长舍得给孩子买书看,但不愿意给孩子买从事艺术活动所必需的器材、备品等,如钢琴等音乐器材、舞蹈服、美术用品等;三是很多家庭的父母迫于经济压力,精力多投入于赚钱,很少陪伴孩子,不但很少陪伴孩子学习,而且更少陪伴孩子从事审美活动。特别是延边地区朝鲜族学校是留守儿童比例高的学校,父母大多去韩国或国内沿海城市打工,根本不能关注孩子审美需要及审美情趣的发展;四是有艺术爱好的父母比例不高,不能对孩子起到耳濡目染的家庭熏陶作用,影响孩子整体审美情趣的发展;五是能带孩子积极参加艺术表演或艺术欣赏的家长不多,也不能对孩子从事审美活动给予积极的熏陶。

以上可以看出,家庭审美教育是制约小学生审美情趣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学校和家庭的重视。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小学生审美情趣发展未达到良好水平。小学生审美价值观发展情况最好、处于良好水平,其次是审美兴趣处于良好水平,感受美与鉴赏美能力发展水平一般,学生审美知识与技能发展水平较差,表现美与创造美能力差。

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掌握审美基本知识、了解艺术名家与作品、掌握艺术技能等方面都很差;②欣赏美、鉴别美、评价美的能力则差;③学生表现美能力较差、创造美能力差;④学生审美追求一般,生活审美观念则差。

(2)学生审美情趣及其审美知识与技能、感受美与鉴赏美能力、表现美与创造美能力、审美兴趣、审美价值观的发展,与审美教育及其学校审美教育、家庭审美教育之间都存在着显著性相关。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显著地受到审美教育因素的影响。

(3)审美教育情况一般,学校审美教育未达到良好水平,家庭审美教育情况较差。

教师审美知识掌握情况良好,令学生满意。但教师审美技能、艺术魅力、教师审美观念仍需提升。

学生对学校课外艺术活动评价良好,对艺术课程内容、艺术课程教学方法、艺术教育环境与条件方面的评价一般,对艺术课程时间安排评价较低。

家庭审美保障、家庭审美激励情况一般,特别是家庭审美熏陶方面很差。家庭审美教育是制约小学生审美情趣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学校和家庭的重视。

(4)学校审美教育中存在对艺术课程设置重视不足的问题,其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仍具有“唯智”倾向,“重智轻美”,“核心素养”教育意识、审美教育意识淡薄。

家庭审美教育中存在审美激励、审美保障、审美熏陶等严重不足,其原因很多,有子女成才观念问题、家庭结构问题、家庭经济条件问题等,对孩子关注意识、陪伴意识不足是根本原因。

2.建议

核心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重视未来公民审美情趣养成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三位一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审美素养的养成。

(1)重视学生表现美与创造美、审美知识与技能、感受美与鉴赏美等素养

审美知识与技能教育是形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基础,学校审美教育中应加强审美基础知识、艺术名家及其作品、艺术技能等方面教学,引领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追求。

要重视学生欣赏美、鉴别美、评价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艺术尊重与理解力,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的体验和能力。

要重视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多给学生创造审美活动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大胆展示自己审美创作作品,激发学生审美创作的欲望和激情,乐于表现美、创造美并养成相应的审美能力。

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审美追求,逐步养成学生爱美、追求美、会美、表现美、创造美、完美的个性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学校应增强核心素养教育意识、审美教育意识

以往“素质教育”、“新课程目标”等并没有明确学段的具体的素质或者素养的养成目标,造成课程实施中培养目标、课程、评价等没有很好地整合,核心素养教育取向下,使得学段、年级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核心素养养成更具有方向性、操作性,也使得审美情趣或审美素养的教育地位更加凸显,審美教育也突破艺术教育的局限,审美情趣的养成需要渗透于学校各门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学校必须适应核心素养教育的形势,改变“唯智”教育取向,使审美素养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真正养成学生审美情趣这一核心素养。

(3)应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加强家庭审美激励、审美保障、审美熏陶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良好习性的养成至关重要,父母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审美激励、审美支持保障、审美熏陶对培养孩子审美兴趣、激发孩子审美追求、形成孩子审美观念乃至整体的审美情趣非常重要。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审美需要,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审美需要、陪伴孩子从事审美活动。当前家庭审美教育支持存在问题,严重制约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

学校应重视家校沟通与合作,对家长开展审美素养教育培训,增强家长审美教育意识,让家长重视和关注孩子的审美需求,陪伴孩子积极参加审美活动。只有家长重视、关注、支持、陪伴孩子开展审美活动,才能激发孩子的审美兴趣、审美追求,增强学生的审美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具有创造个性的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http//www.baidu.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http//www.baidu.2016-09-13.

作者简介:金黎娜(1997-),女,朝鲜族,延吉市人,延边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音乐学专业本科生;通信作者:朴京花(1971-),女,朝鲜族,延吉市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比较音乐学。

作者:金黎娜 朴京花

上一篇:纠风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下一篇:大学英语报刊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