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全面阅读活动自开始实施以来,各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播工作与阅读推广工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与学校教育发展背景下,未成年人的文化素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源于现代教育体制与理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在于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增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论文 篇1:

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不断推广草原文化的应用范围,不仅有利于改善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质量,还有利于提高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傳承与发展,防止全球社会成员疾病的产生。本研究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点以及重要性的详细阐述,提出了一些扩大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措施,并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以期为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全球化;草原文化;传承与发展

近些年来,推动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提高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成功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不仅需要草原人民做好充足的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准备工作以及传承与发展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过程中的细心认真,还需要做好后期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以此来达到预期的草原景观效果和绿化效果。这不仅有利于完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式,还能提升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的综合价值。

1.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及意义

1.1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状况

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作为实现全球空气质量净化、环境改善的一项重要工程。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具有生命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还具有自然景观与生态景观的协调性特征。提升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完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目标。[1]这不仅仅有利于保持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稳定性,还有利于实现全球化背景下草原绿化工作的长期保持,因而草原居民需要将全球化背景下的草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相结合。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坚持适地保护草原、合理搭配和草原绿化的基本原则,构建科学的草原生态体系;科学安排好草原的绿化时间,平整全球化背景下草原的发展。同时草原居民应当综合考虑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规律等因素,提升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发展的综合价值,进而实现美化生活环境、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的环境保护目标。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文明的飞快发展,草原文化的全球化正在以一种不可逆的形式无声息地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尤其要实现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发展崛起。全球化背景下异种文化的交流发展使得草原文化历史发展处在不停地发展演变过程中,相对弱势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容易出现被强势文化同化的问题,这不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科学化发展,使得草原少数民族承受着空前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因而,没有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自身发展总是容易出现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使得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不利于为草原文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契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性使得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存在着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巨大改变,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发展使得其提高文化竞争力至关重要。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使得民族未来的发展道路十分不平坦,尤其缺乏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张力,不利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因而草原居民应当在坚守已有文化的同时积极汲取有利于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积极元素。

1.2推广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在进行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应当根据生态环境的理念确定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范围和创新方案,高效合理地利用好自然资源和草原环境,这有利于满足人们对环境舒适、环保等使用功能的需求,达到节能降耗、可特续发展的目的,为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量。在草原的绿化过程中,草原人民应当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深入贯彻好科学发展观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推动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的科学发展,推动我国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实现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的综合发展目标。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发展由性质各异的草原个体因素镶嵌而成,因而不同的草原环境具有不同的草原文化景观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而且草原景观结构与生态功能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作为生物栖息地和人类居住地的草原景观和人文景观处在生态系统的上方,因而具有尺度新和价值多重的特点,即集经济、文化、生态价值于一体,综合性的特点十分突出。为了创建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系统,草原居民不仅要在时间层面和空间层面保持生态景观、草原景观、人文景观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还要提升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景观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负荷能力,实现草原生态系统内部各功能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功能价值,改善草原居民的居住环境,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草原居民在进行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时,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发展特点,综合考虑地理环境、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等因素,合理规划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案。

2.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草原居民推广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在进行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草原居民往往忽视了完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准备工作,使得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法得到科学的完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环节的细节极其容易被忽视。因而提高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水平是保障草原文化质量的首要因素。草原居民不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做好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十分不利于完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不利于完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计划,不利于合理安排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发展的单一性使得草原文化很难实现科学的创新。我国历史上的草原文化往往经历过几次重要的变迁和社会化转型,而且正在以传统自在的方式完成。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发展的每一次变迁和转型往往受到社会条件、人口因素、历史条件的影响,并且在发挥着一种没有超越自在文化创新的发展范畴。明清以来,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入严重影响了传统草原文化的草原居民的信仰,并引导着社会结构和草原居民的价值取向,使得草原居民和边疆居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汉文化对草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人们对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认识不断增多,并出现与日俱增的问题,导致草原民族的风俗民情、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学艺术等诸多要素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多元化全球化背景下的草原文化使得文化形态丰富多样,但形式却不断趋于单一化,使得草原文化无法出现科学的转型。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转型并无法改变草原文化的本质属性和自在特性,使得一些缺乏自觉的文化精神的草原居民很难实现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草原居民往往不严格按照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发展模式,忽略了对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传承性的综合考虑,使得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保存,不利于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发展。草原居民不严格按照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信仰,做好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传承工作的行为,往往导致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无法一并移植到草原居民的生活中,不利于按照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整体美观性和自然性。

3.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现代转型的动力

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草原居民往往忽视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本性的保持。在对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草原居民往往忽略了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标准,从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对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传承工作的有效推进。[2]由于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受地理环境、社会因素的影响比较深远,使得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景观很少出现荒漠化问题,因而在进行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草原居民不能直接继承全球化背景下的草原文化,而要采取扬弃的手段实现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继承,保持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发展的完整性,不利于对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进行有效发展,保持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创新性和多样性,不利于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完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策略,做好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对完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十分关键。为了做好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应当加强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发展需要根据草原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好专项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发展方案,并采取科学、合理、规范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传承措施来实现草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此外,还应当对全球化背景下的草原文化进行全面考察工作,如果发现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发展出现阻力,应当及时寻求解决策略,进而有效预防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出现。

4.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现代转型的传承和发展方向

社会作为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现代转型的文化传承载体,社会应当积极发挥其调解职能,不断拓宽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现代转型的发展路径,实现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现代转型的有效传承,不断拓宽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现代转型的发展空间,使得社会充当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现代转型的保护者的作用。由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传承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因而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积累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作用。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的草原文化法律、规章和条例对实现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现代化转型和草原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保持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现代转型的高度,可以有效改进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生存环境,使得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能有效的实现。草原法律保障给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关保护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现代转型的文化传承等规章制度,能够有效推动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有效执行力,这有利于草原文化的可持续生存发展目标。特殊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发展环境使得草原民族的生活范围处在孤立地位,无法对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生存提供有效的保障。此外,加强草原人民的文化保护意识是实现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认同感的关键举措,以草原文化为重心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引导草原居民恪守信义、崇尚自然、不断实现价值观创新的核心价值理念。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原有草原居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节奏十分紧蹙,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重心,不利于提高草原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草原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同时,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承载的个体也会自动形成一种对草原文化的保护力量,使得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不利于加强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保护意识。设置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保护区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指导经济的良性运行使得社会角色很难弥补因经济发展带来的对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传承的不利影响。因而充分调动社会文化工作参与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的积极性对影响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有利于提升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

5.结语

综上所述,对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工作进行不断完善是保障生态绿化工程的关键环节。草原居民在进行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不同特性等因素。提高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傳承和发展手段,对完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使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范围不断得到扩大,使得草原文化的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挥,草原居民应当将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完美结合起来,提高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整体价值,进而完善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发展工作。这不仅有利于使草原文化的综合价值得以充分发挥,还能够实现全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校红.浅析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究[J].现代科技,2013,(24):96-97.

[2]王迪.浅析我国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J].草原建设,2012,(10):350-351.

作者:澈力木格

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论文 篇2:

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研究

摘 要:全面阅读活动自开始实施以来,各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播工作与阅读推广工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与学校教育发展背景下,未成年人的文化素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源于现代教育体制与理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在于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增强。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更好实施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工作,公共图书馆需要在阅读活动的内容制订、活动设计以及文化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优化与创新,通过复合型的阅读推广工作,使未成年人能够在丰富、具有趣味的阅读活动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养分。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文化;阅读活动

国内关于全民阅读活动的内容制定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开始进行,通过阅读文化的相关主题倡导,推动国民文化知识涵养的建设工作。社会发展到20世纪,中宣部在国民阅读活动的倡导上制定了主题倡议书,进一步指出了全民阅读活动的具体内涵。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历史、艺术与人文情怀的沉淀,在精神传承、品格教育以及艺术观念的形成上需要重视其内涵的育人意义。未成年人在成长阶段上属于习惯、观念与品格教育的关键时期,借由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与内在影响,能够使其在综合素养方面获得较好提升。针对目前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发展情况与内容制订形式等,需要明确活动推广的意义、方法途径以及开展模式等,确保未成年人能够在相应的阅读活动中获得较好的文化素质培养。

一、传统文化与阅读之间具有的联系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体现出该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文学艺术体系与精神文化观念,在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形成精神上的纽带,体现出国家与民族发展上的“根”与“魂”。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代文化教育与知识普及等一系列工作,指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国家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具有密切联系,但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前提下,文化素养与精神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与引导性,能够从精神层面上引领人们投入积极的人生奋斗中,根植于一个民族的信念与自我认知,传统文化无非是具体的象征。

从公共图书馆的“公共”二字就可看出,国家对于人民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推广方面的重视。从历史发展的因素上看,早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因素,使得人民生活一度起伏不定、風雨飘摇,近代历史社会上存在许多“落后就要挨打”的案例,从中可以看出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上,传统文化教育更多起到育人、涵养人的作用,优秀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涵,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

阅读活动的本质是精神与思维上的共同成长,未成年人作为当代“少年强,则中国强”口号的主体对象,通过阅读的形式获取成长上的养分,能够使其具备较好的独立人格、价值评判标准与艺术审美,这也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在现阶段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上需要注重阅读的传播,使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未成年人、广大社会公众乃至国家的一种行为习惯,由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提供较好的发展模式。

从联系的角度上看,公共图书馆是当前传统文化推广与传播的重要社会机构,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就针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相关意见,指出该建设项目是促进社会文明与传播知识的重要工程项目。

在功能性上,公共图书馆具备存储文化、提供文化资源以及保护文化资源的作用,在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上起到“文化堡垒”的作用。阅读活动的推广需要公共图书馆,而反过来,公共图书馆也需要相应的传播推广活动,这是发挥其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在职责上,公共图书馆还承担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责任,通过公益性的机构属性,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与阅读服务。可见,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推广、宣传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能够发挥较大作用,应在当前社会文化资源的建设工作中研究其阅读推广方式与文化资源的高效应用形式。

二、阅读推广存在的相关问题

1.系统化设计缺乏全面性

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工作在现阶段的设计形式与开展模式上,公共图书馆一般通过文献资源收集、阅读活动组织以及数据库技术应用的形式实施,在系统化、全面管理以及相关标准制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包含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源于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评价,公共图书馆在面向外部评优工作与开展活动的满意度调查工作中,该系列工作需要进行的考核评估工作一般需要较长的周期,但在阅读推广活动与相关竞赛项目制订所需要的周期与外部的评估周期存在较大的矛盾,前者需要经历立项、评审、试行、决策与实施,而评估工作每逢一至两年就需要根据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进行相应的评审,先前进行确定与实施的阅读推广工作没有得到充足的开展时间,而又开始新阅读推广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导致总体的活动质量较差;内部因素主要源于活动外包,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工作面向的群体较为庞大,在针对未成年人进行文化推广工作时,也需要进行专属的项目制订。为缓解人员不足等问题,公共图书馆通常会将阅读推广活动进行外包运营。若外包工作没有较好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活动推广意义,则容易误导成年人乃至未成年人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理解,进而使传统文化的阅读活动成为“彰显”文化素养的肤浅活动。因此,在该方面的活动设计工作中,需要进行完善的系统化处理,使不同社会群体能够理解阅读推广活动的实施目的与意义。

2.质量反馈缺乏合理性

阅读推广活动的质量反馈调查、统计与分析工作中,对于活动开展质量的评估缺乏合理性。公共图书馆在现阶段的阅读推广工作质量的统计与分析上,主要通过数据库技术与线下调查的方式实施。在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上,仅通过选购量的数据统计进行阅读活动的效果评估,而没有对点击量、下载量与阅读时长等方面进行统计,使得阅读活动的开展缺少针对性的数据支持。另外,在线上阅读活动的网页数据统计工作中,存在通过网页排版、配色与模块数据掩饰等形式隐藏阅读活动推广数据信息的情况,造成阅读活动的推广质量缺乏真实性、可参考价值较低。但从数据库的信息统计工作上看,数据库采集到的活动数据较为表面,没深入到文献采购数量、选购数量与阅读数量、效果等方面数据。线下调查活动主要通过自愿参与式的问卷调查进行阅读推广活动的实施质量评估,参与问卷调查的对象范围较少,大部分情况下仅面向馆内读者,对于普通民众缺乏调查数据。活动开展的相关数据资料与质量评估没有得到较好提供,容易造成阅读推广缺乏合理性与针对性。

3.文化资源应用缺乏充分性

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工作还存在主题内容与文化核心方面的缺失,对于推广模式与相关活动质量的标准评估等存在较强的随意性,认为阅读推广的活动内容仅以传统文化作为主题即可完成相应的工作指标。从文化内核与区域性的角度上看,传统文化的构成具有较为浓厚的区域性色彩,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具有多种的表现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带有区域性质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独特的风土人情与生活习俗。

基于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目的与意义,针对未成年人这一主体对象,应在活动内容上加强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通过耳熟能详的文化故事、艺术作品以及民间传统手工艺等进行联合展示,使未成年人能够从生活视角上认识传统文化,以此理解阅读推广活动的主题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活动组织工作中,由于存在资金供给不足、人员分配不合理以及缺乏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得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活动在文化资源的应用上缺乏充分性。

4.文化传播途径固化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该技术也在社会生活、社会生产以及商业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影响到当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观念。在以往的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公共图书馆一般采用馆内宣传的形式进行介绍,面向的读者用户较少、影响范围较窄。当前虽然拓展了线上推广平台,如微博、公众号以及门户网站等,但在活动推广的内容制订、节奏掌控以及多元化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一般情况下,未成年人主要在成年人的指导下进行相关阅读活动,由于信息推广的不到位与重点内容不够突出等方面原因,使得成年人没有意识到未成年人文化观念与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面对现阶段快速发展的线上平台,公共图书馆需要在活动推广方式上积极进行转型,不能通过固化的文化传播途径限制自身的活动推广质量。

三、相关优化思路与活动推广策略研究

1.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以往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过程中,部分公共图书馆单位存在推广模式固化、单一等情况,使得推广活动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可通过加强现代技术的应用,使阅读推广活动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渠道的拓展,确保面向的工作群体能够获得较好增加。未成年人在现阶段的社会生活中,电子信息技术的接触较为频繁,相关方面的数据信息推送也较多。公共图书馆通过线上推广平台的构建,可按月、季等时间段进行“古籍推送”活动,通过线上渠道增大活动的推广范围,同时可在活动的奖励上进行相应的奖品设置,根据未成年读者的传统文化书目阅读情况进行相应的奖励,如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书签、杯具或者其他纪念商品等。在一系列的活动进行中,现代信息技术主要起到增加阅读活动推广范围的作用,同时还可在相应的平台上进行历史讲堂等直播活动,针对未成年人的用户群体,将部分生涩难懂的传统文化知识以一种未成年人能够较好进行理解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普及活动。信息技术在功能上的便捷性,能够较大程度上节约阅读推广活动的时间成本,并且相较于线下的人力成本,线上推广的形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减少活动成本支出,同时简化、提升阅读活动组织方式、质量水平。

2.加强文化资源的应用

不同地理环境在文化的构成上受到历史因素与区域因素等方面影响,传统文化更是经过时间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基于此,针对未成年人的阅读推广活动可从本土化的文化资源应用上,以一种平和、自然、亲近的方式,使未成年人能够较好理解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比如,在民族风俗、民间手工艺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上,可面向未成年人进行内容相应设计,引导该年龄段读者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传统文化因素,使其可以在“恍然大悟”的精神状态下逐步形成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兴趣。地方性质的传统文化还能起到涵养未成年人内在的作用,在该方面的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此外,还可组织阅读活动与民俗体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使未成年人可以通过文字阅读与体验活动的形式加深传统文化的理解。

3.加强阅读活动的数据审核与内容评估

公共图书馆在活动数据采集、整合与分析之前,需要先设计完善的数据库架构,通过未成年人的参与人数统计、阅读书目统计以及阅读情况统计等,为阅读活动的方案改进与模式优化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支持,避免出现活动内容无法较好吸引未成年人的情况。通常,用于活动数据审核的数据库系统,需要根据传统文化的类别进行相应的数据采集与统计。比如,在国学类书籍科目、美术类书籍科目以及古典诗词类书目等类别上,分别实施相应的数据资料统计,确保阅读活动在分区上可以根据统计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完善,最终结合全面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对阅读活动的开展质量进行评估。在以往的活动数据调查与效果的审核评估上,由于数据统计工作没有进行统一、集中、合理的分类、整合与分析,使得阅读活动的项目开展质量缺乏相应的质量参考标准,以至于没有及时调整阅读推广活动的模式,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与阅读活动的重点内容缺失等情况。因此,需要在该方面的数据信息采集工作中采取多种优化手段,使其能够在传统文化的推广活动进行中得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4.加强社会资源之间的相互应用

社会资源相对宽泛,在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工作上,通过引入社会资源的形式,能够进一步拓展活动的推广范围。比如,在校园资源、博物馆资源以及民俗纪念馆资源等,公共图书馆可在该方面的资源应用上采取合作推广的形式,使针对未成年人的书籍阅读活动,可以在不同的社会机构进行传播,同时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使未成年人在书籍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实物方面的研究。此外,还可加强与互联网媒体、地方文化管理机构以及青少年活动纪念馆等机构单位的合作,使阅读推广工作能够面向未成年主体进一步增加。社会资源经过不同行业的运营与传递,其信息网络已经广泛分布于现阶段的社会生活中。媒体资源经过信息载体与传播技术的发展,能够在原有的传播手段上进一步拓展信息的传播广度。现在社会在数据信息的传递方式上,已经形成网络媒介为主、传统信息媒介为辅的形式,人们对于数据信息的获取已逐渐转向网络途径。公共图书馆在该方面的社会资源应用上,需要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推广与宣传,使阅读活动的基本信息和部分内容能够得到较好的宣传效果。由于受众主要为未成年人,在利用现代网络资源进行阅读推广活动的宣传时,可设计现代卡通人物形象或者选取某段书籍内容进行活动的推广,使部分未成年人能够通过自媒体平台、公众号平台以及微博平台等获取传统文化活动的相关内容。

四、结语

未成年人的处世观念、价值观念、文化观念以及艺术修养等方面还处在成长、尚待健全与提升的阶段,与具体概念上的教育资源不同,传统文化更具有“无形资产”的价值,通过优秀的文化艺术进行思想上的渗透以及个人品格上的教育,能够使未成年人丰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与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王秋尧.公共图书馆“立体阅读”推广服务新模式的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

[2]陈 琳.“阅读循环圈”理论视阈下公共图书馆青少年阅读推广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7

[3]施衍如.图书馆、出版社、书店协同助力少年儿童阅读推广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

(作者单位:重庆市少年儿童图書馆)

作者:刘清

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论文 篇3:

论网络传媒与传统文化的渗透关系

摘要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的生息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助力和冲击,传统文化的命运与传承、网络文化的走向与未来,成为关乎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拟从网络传媒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结合以及网络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两方面来分析二者的关系,目的是为了探求网络传媒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关键词:网络传媒 传统文化 传承 创新

当今报纸、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特别是网络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进入广大群众的生活,其发展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新的影响。

一 网络媒体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结合

网络传媒是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包括编辑、贮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为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做出了贡献。

1 网络出版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新形式

网络传播媒介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存增加了数字化形态。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典籍、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技工艺等都以不同方式实现了数字化格式的转化,实现“现实”文化资源向网络媒介的“迁移”与整合。

文学作品崭新的传播形式就体现出了网络媒介对传统文化表现形态的影响。现在,许多书籍不仅通过纸张印刷出版,还通过互联网在网络虚拟平台上直接发布。这种传播途径不仅扩大了文化存在的形式,而且提高了文化传播交流的速度。可以想象,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以电子版本的形式被崇尚新兴科技的人群接受,进而体会了阅读的便捷与丰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就潜移默化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了。

2 网络互动及网络游戏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网络传播为传统文化的形式层面开拓了空间,其传播的内容也融会了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尤其是它为传统文化注入了个性、平等的现代意识,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网络社会中的互动体现为人们在各种各样的聊天室、BBS、虚拟社区、论坛中的直接参与。而一个和谐的网络互动交流环境中,每个人都应该以体现传统文化中“仁爱”、“和为贵”的道德观念来规范自己的言论,这样才能使思想得到更为充分的表达。

同时,网络互动在传统文化平等价值观和个性化、多元化色彩方面体现出了创新意识。网络赋予所有社会成员相对平等的传播权利,淡化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不同性别、年龄、职业阶层的人利用网络实现了文化传播和交流创造。自由表达、开放宽容、个性张扬、专业化、利他和共享的博客精神受到了网络社会普遍认同。

如博客将工作、生活、学习融为一体,使整个社会的私人化与公众化主题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全民共享博客文化,不仅意味着“精英”与“草根”之间的文化对接成为可能,而且也意味着现代新兴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体验方式有了全新的改变。

网络游戏的蓬勃发展已使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更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之一。《剑侠情缘》系列、《大话西游》、《封神榜》、《大唐风云》等均是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中开寻出题材的,这些优秀的网游无不使玩家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游戏人物身上深刻领悟了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优秀品质。许多专家也指出,网游产业回归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从传统文化和历史中找寻题材是有巨大文化价值和市场效益的。

二 电子媒介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

媒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网络传媒一方面给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网络上的许多垃圾信息由于缺乏筛选而给受众带来了消极影响,网络语言本是作为网民们的交流工具而产生的,但它无形中消解了传统文化。

1 网络不良信息及腐朽价值观念侵蚀传统文化

网络环境下,人们的“自由”被无限放大后,逃避社会责任、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破坏社会风气的现象就日益严重。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的大量信息都是通过媒介接收到的,这些信息直接影响着人们以后的行动。但是,网络虚拟化的本质特征使大量虚假、诈骗的信息滋生和蔓延,从而威胁了人类文化的根基。网络流行文化发展呈恶性趋势,性、暴力、黄色语言、娱乐谣传、花边新闻等纷纷成为制造高点击率的热门词汇。

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使西方国家思想文化不断渗透到我国已有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精神空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包含腐朽价值观念的信息大量涌入。种族主义宣传、民族歧视、侮辱性言论等文化垃圾信息的倾销,使那些长期沉湎于网络、不具有是非判断力的青少年人群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民族认同感被不自觉扭曲和侵蚀。

2 不规范网络语言影响传统文化交流传播

在网络交流空间中,人们完全淡化身份意识,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交流对象。但是,在网络中流行的具有明显网络背景和自身特点的语言和独特的符号却使传统文化面临着考验。网络化语言的传播,对规范化语言教育体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许多青少年来说,网络化语言简洁、形象的特点使他们深深着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规范的语言习惯。但是,网络语言中大部分词语以及构词的方法是完全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律的,这对正在接受正规语言教育和规范文字学习的中小学生,会形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另一方面,一些肆意放纵、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后,不仅误导人们的道德取向,而且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比如TMD(他妈的)、S##(神经病)、爆头(打得脑袋开花)、748(去死吧)等不文明的语言不仅在网络世界中横行,而且进入了大中学校等现实交流语境中。许多年轻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世界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性格脾性和行事作风,其表里不一的特征不禁让人担忧整个社会背景下的道德风尚。

三 网络传媒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网络传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媒介全球化的浪潮中,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挺立于世纪潮头,必须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大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保证民族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1 我国的网络建设突飞猛进

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网络建设的财力、人力投资,建立完善而高效的国家网络宣传机构,创办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文化传播产业,将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料放在互联网上,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网络传媒要真正做到结缘互补、互动互惠、相映成辉。网络文化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我们要不断完善网络文化道德体系,建立高效的网络运行监控系统,认真执行“把关人”的应尽职责,坚决抵制不良信息、文化垃圾的渗透和入侵。同时,我们要抵制文化霸权主义。

2 伴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在不久的将来网络会对青少年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网络空间打破了青少年与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使得不同种族、国家间的多元化网络伦理信息与青少年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与碰撞。因此,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形成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其次,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方式的变化,教导他们不能用网络交往代替现实交往,以免形成双重性格。再次,要培养青少年对复杂现象或事件的分析、判断和选择能力,引导青少年学会筛选网络中的内容,远离不良信息的污染,主动汲取网络世界中丰富而健康的信息和科学知识。

随着全球经济化趋势的加强,网络媒体需要与传统文化共荣共进,才能获取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资源。传统文化的交融、传播、创新也须借网络传媒之力。在社会转型与历史变迁的进程中,如何使以传播为存在方式的传统文化延续生命力,是网络传媒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无论网络媒介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机遇还是挑战,它们都将对大众化传播时代下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只要我们充分重视网络传媒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并能形成完善的解决机制,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必定能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王文科、刘新荣:《传媒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刘崇学:《博客的文化意义初探》,《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

[4] 翟霞、田守岗:《网络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3期。

[5] 周小林:《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6期。

作者简介:党子奇,男,1976—,陕西洛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播理论研究,工作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作者:党子奇

上一篇:药监局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扶贫局动态调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