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多元文化视角下中职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多元文化是世界各国业已存在的文化事实,多元文化间的相互融通是时代的潮流与趋势。多元文化是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是人的文化素养,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文化是艺术的本体,艺术是文化的精华,艺术教育必然跟随文化的嬗变发生合理的应变,实现人与社会的价值。“适者生存,美者优存”的社会发展趋势使得中职教育不能局限在狭隘的技术教育层面,而应重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注重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统一,实现“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用艺术审美精致专业技术,从粗憨、实用转向追求精细、美感,培养精益求精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中职学生始于求其“适”,进而求其“美”,从“生存”转向“优存”。2013年,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明确将公共艺术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艺术课程是艺术教育的核心,艺术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艺术教育教学质量,而现有研究中关于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研究较少。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为艺术课程设计提供广阔的研究视角,反之,艺术课程设计能使多元文化成为可能。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视角下讨论中职公共艺术课程设计问题迫在眉睫。除绪论部分,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部分,探讨了多元文化对艺术教育的影响。首先,多元文化促进艺术教育思维方式的变革,即从一元思维转向多元思维,讨论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以及艺术与美学的关系,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实际内涵了艺术课程与师生、艺术课程与文化、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艺术课程与美学文本的关系。其次,多元文化推进了艺术教育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促进艺术教育目标的扩展与深入,注重人文情感性与社会功利性的平衡;保证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连贯性与综合性,保持“纵向有序,横向丰裕”的状态;促进艺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以及艺术教学评价的主体性与过程性,保证艺术教育的动态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生艺术化”的实现。第二部分,展开对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本研究选取云南X中职学校为调研学校,因为该校十分重视公共艺术课程,其课程设置较为合理,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并且根据国家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及国规版教材,结合地区和学校特点开发了公共艺术教材。课程只有涉及人时才会存在,教师与学生是课程最重要的主体。为了深入调查,分别设计师生问卷、编制师生访谈提纲。文中详细论述了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实证研究设计。围绕教师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认识,针对艺术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以及其它文化基础课程教师三类教师展开调查;对于学生层面,基于“三维课程目标”,围绕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效果展开调查。运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较为详细的调查结论,并分别分析教师层面与学生层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原因。第三部分,确定多元文化视角下中职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在课程与人(师生)、文化、美学文本关联性的基础上,从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一体”的文化自觉理论,提出个人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人的文化自觉性首先体现在人对自身的认识,人总是按美的规律塑造自己,“美”使认识自我这一过程得以实现。“以人为本”是公共艺术课程观念和价值追求,“审美”是艺术的核心与本质,艺术、课程同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学生需求、学科特性,确立生命美学与生活美学为公共艺术课程设计价值取向,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理想的可能,实现“各美其美”的诗意人生到“美美与共”的和谐社会。第四部分,建构多元文化视角下中职公共艺术课程设计路径。以生命的完整性与现实性为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以“间性”基础上多元主体的交往与对话为过程考量,以追求生命之美与生活之美为课程设计的理想归宿,确定了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思路。通过对“三维目标”、“五i”与“七i”课程观辩证地认识与借鉴,基于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分析,确定了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要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方”与“圆”的偏好,构建了“外圆内方”的公共艺术课程目标模型,设计了详细的“六i”课程目标,即智慧(intelligence)、交往(interaction)、兴趣(interest)、直觉(intuition)、想象(imagination)、理解(interpretation),其中“智慧”为总目标,是真善美的统一、理想人格的体现;交往、兴趣、直觉、想象、理解为分目标,也是达成智慧的要素。交往是根本,兴趣是动力,直觉、想象、理解既是审美的三阶段也是审美能力的结构。基于“六i”课程目标,确定了“博”、“雅”、“通”的课程内容三原则,强调公共艺术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审美性、完整性。设计了“多维度比较组织”、“按主题组织”、“按工作任务组织”三种组织方式,并针对三种方式设计了具体的案例。第五部分,论述多元文化视角下对中职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思考和建议。首先,提出了“以人为核心”、“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生成性过程”三个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重点问题,为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提供启示性与选择性。其次,结合实地调查与设计经验,为公共艺术课程设计者提出了两点建议,任课教师作为最直接的课程设计者,为促进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注重知识积累与美学素养提升的同时,也要注重多角色转换与多主体的交流。

关键词:多元文化;中职公共艺术课程;课程设计;生命美学;生活美学

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多元文化时代的呼唤:艺术教育的使命

(二)适者生存美者优存:中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艺术教育的质量保障:艺术课程设计的功能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一)国内外艺术教育研究

1、国外艺术教育研究现状

2、国内艺术教育研究现状

(二)中职院校课程设计研究

1、中职院校课程设计理念研究

2、中职院校课程设计的现状研究

3、中职院校课程设计的未来发展研究

(三)公共艺术课程研究

1、公共艺术课程结构的研究

2、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研究

3、公共艺术课程内容的研究

4、公共艺术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四)相关研究的研究不足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多元文化

(二)课程与课程设计

1、课程

2、课程设计

(三)公共艺术课程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第一章 多元文化视角下对艺术教育的思考

一、多元文化促进艺术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艺术与人生

(二)艺术与文化

(三)艺术与科学

(四)艺术与美学

二、多元文化推进艺术教育模式的变革

(一)艺术教育目标的扩展与深入

(二)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连贯性与综合性

(三)艺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四)艺术教学评价的主体性与过程性

第二章 中职公共艺术课程调查与分析——以云南X中职学校为例

一、教师层面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2、研究变量

3、研究方法与手段

4、研究对象

(二)研究结果与发现

1、教师的基本态度

2、教师的交流合作

3、教师的教育观念

4、教师的审美意识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教育研究的缺乏

2、教师美学素养的缺失

3、教师合作意识的淡漠

二、学生层面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2、研究变量

3、研究方法与手段

4、研究对象

5、问卷结构与信效度检验

(二)研究结果与发现

1、学生公共艺术课程学习效果各维度总体情况分析

2、学生公共艺术课程学习效果各维度具体题项分析

3、学生公共艺术课程学习效果的差异性分析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

2、自主学习能力低,学习主动性差

3、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第三章 多元文化视角下中职公共艺术课程设计价值取向

一、生命美学取向

(一)生命主体:存在之美与身心之美

(二)生命活力:创造之美与竞争之美

(三)生命升华:人格之美与真情之美

二、生活美学取向

(一)生活审美化:超越现实

(二)审美生活化:深入现实

第四章 多元文化视角下中职公共艺术课程设计路径

一、多元文化视角下中职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思路

(一)逻辑起点:生命的完整性与现实性

(二)过程考量:“间性”基础上的交往与对话

(三)理想归宿:生命之美与生活之美

二、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确定

(一)公共艺术课程目标模型的构建

1、对三维课程目标的分析

2、“五I”、“七I”课程观对课程目标的启示

3、艺术鉴赏心理过程分析与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要素确定

4、“外圆内方”的公共艺术课程球体目标模型的构建

(二)公共艺术课程“六I”目标:总目标与分目标阐述

1、总目标:智慧目标(Intelligence)——真善美的统一

2、分目标一:交往目标(Interaction)——根本

3、分目标二:兴趣目标(Interest)——动力

4、分目标三:直觉目标(Intuition)——审美直觉

5、分目标四:想象目标(Imagination)——审美体验

6、分目标五:理解目标(Interpretation)——审美升华

三、基于“六I”课程目标的公共艺术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一)公共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1、“博”:公共艺术课程内容多元性

2、“雅”:公共艺术课程内容审美性

3、“通”:公共艺术课程内容完整性

(二)公共艺术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1、多维度比较组织

2、按主题组织

3、按工作任务组织

第五章 多元文化视角下对中职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建议

一、进行中职公共艺术课程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以人为核心:始终关注和创造生命之美与生活之美

(二)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灵活把握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三)生成性的过程:展开有效而持续地多元主体对话与交往

二、给中职公共艺术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一)加强自身知识积累,提升自身美学素养

(二)注重多角色转换,加强多主体的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B 教师问卷

附录C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D 学生调查问卷

上一篇:工程软土地处理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中成药包装设计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