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舞蹈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专业舞蹈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舞蹈的灵魂是情感,一个舞蹈作品成功的关键,重要的就是看它有没有情感的表现力。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培养过程当中,一直存在着较多的误区,导致难以合理提升教学水平。

第一篇:专业舞蹈论文

浅析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舞蹈史教学

摘 要 舞蹈史论课作为高校舞蹈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对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有重要作用。由于舞蹈作为视觉艺术具有特殊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一些探讨和思考,寻找一些方法,使教学氛围活跃,使学生喜欢这门课,从而更好的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舞蹈史 教学

舞蹈史作为高校舞蹈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外舞蹈的发展概况,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舞蹈专业的舞蹈史论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好,不能有效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 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

教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够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备课和授课。好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指导性作用。在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目的来制定教学思想,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是:通过该门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舞蹈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把握舞蹈发展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修养,从本源上理解舞蹈动作的意义,为舞蹈实践课的学习添砖加瓦。

二 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讲述式教学方法,把相关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其最终结果是学生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课堂氛围不活跃,课后学生不知道自己学到些什么,感到茫然。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必须把握该课程的教学思想,将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方法呈现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扩散知识面,并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多样的使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且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一)与舞蹈艺术概论基础知识结合

在舞蹈史论的教学中会涉及很多舞蹈专用词语,比如“舞蹈特性”“舞蹈结构”“舞蹈语言”等等,如果学生没学过舞蹈艺术概论,或对这些词语不理解,则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不清楚。

(二)与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相结合

舞蹈专业的专业实践课有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古典舞身韵,民族民间舞和剧目排练等等,不管什么实践课,其基本构成要素都是舞蹈动作和舞蹈风格。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之一便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舞蹈的风格及特点。

(三)与代表性经典作品赏析相结合

舞蹈是一门以视觉为主,视、听综合的艺术,舞蹈史论的教学离不开相关舞蹈作品的赏析,通过赏析代表性舞蹈作品或片段,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所学某时期舞蹈的特点,同时还能调整课堂气氛。 与赏析相结合,并不是单纯的给学生放视频就可以了,应该在放视频前给学生讲为什么选择这个作品给大家赏析,这个作品是根据那一时期那种舞蹈创作的,并给学生提出问题如这个作品有哪些特点及特色,其代表性动作是什么,舞蹈作品的队形有什么特点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赏析作品。在赏析结束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找出问题答案,并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典型舞蹈动作姿态,即兴创作几个八拍的小组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某时期舞蹈特点的印象,还可以开发学生的舞蹈编创意识,这就使舞蹈史论课的知识传授有意无意地与舞蹈编导课的学习进行一定的结合。

三 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门课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学思想为指导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构建的。围绕着舞蹈史论课的教学目的,我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复习—进新课-提出问题—讨论—总结”。由于舞蹈是论课中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量较大,在进新课的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知识点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或知识点展开讨论,最终通过总结使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某一时期舞蹈的特点。

四 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内容

高校舞蹈本科专业的舞蹈史论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舞蹈史和西方舞蹈史两部分。由于课时量的限制,所有内容不可能一概而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应局限于某本教材,而应考虑到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量内最多的交给学生所需要的舞蹈史论知识,并使他们可以学以致用。

除此之外,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备课有着重要的关系,舞蹈是论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备教材要求教师必须将教材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提取出其中的重难点,用自己的理解去讲授给学生,且不能够仅仅将备课内容局限于教材,应根据教学需要多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为授课内容服务,使授课内容丰富多彩又突出重点;备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准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应过深也不应过浅;备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总之,舞蹈史论课作为高校舞蹈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只有任课教师在教学上不断进行思考改进,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该门课作为必修课的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学院(成都大学))

作者:刘慧丽

第二篇:大学舞蹈专业教学中舞蹈意识的培养

摘 要:舞蹈演员能够从内心深处萌发出舞蹈的冲动,而表演的舞蹈作品才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大学舞蹈专业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舞蹈意识为重要内容,本文以大学舞蹈专业中普高生源为主体研究对象,试阐述舞蹈意识的内涵、培养舞蹈意识的必要性,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与总结,从而得出培养学生舞蹈意识的方法,旨在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舞蹈人才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分析和依据。

关键词:意识 舞蹈意识 素质教育

近年来各高校对艺术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不乏大量的普高生源,这些学生虽然在文化课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舞蹈专业课上就略显基础薄弱。对于这一类学生的专业课教学,要从培养其舞蹈意识开始,而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教师总会忽略舞蹈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缺少舞蹈艺术应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舞蹈意识的含义

意识的科学定义是“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是人脑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的机能”。“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起巨大的反作用。”

舞蹈意识可以这样理解,它是指“舞蹈演员从事舞蹈表演和舞蹈创作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意识。舞蹈意识又被称为舞蹈感觉,是舞蹈演员对舞蹈各部分要素的基本认知,对音乐与舞蹈关系的认知,对身体表现力的认知等。”正如上文对于意识科学定义的阐述,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起着巨大的反作用,舞蹈意识实际上会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舞者对舞蹈认识的程度、方法和方向。舞蹈的每一动作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舞者的情感,每一特定动作的设计是否具有新意,每一人物形象的表达是否生动,都是由舞者或是舞蹈创作者的舞蹈意识来决定的。

“意识是由存在决定的,客观事物的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因此,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育背景,决定了舞者舞蹈意识的方向。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学生所受的教育水平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舞蹈意识水平会有一定的差距,即会产生较好和较差的舞蹈意识;在这样的前提下,舞蹈意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可以通过不断地训练和反复的练习而得以提高的。因此,作为大学舞蹈专业的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一个引导人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环境,那么学生的舞蹈意识必将产生质的飞跃。

2 培养舞蹈意识的必要性

大学舞蹈专业中普高生的特点,决定了对于他们的培养首先要从舞蹈意识的训练开始,现对高校舞蹈专业中普高学生的舞蹈教学现状作如下分析:

舞蹈专业生源素质和专业程度参差不齐。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于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很少一部分来自于中等艺术专业学校或者文艺团体,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在入校前,未经过正规的舞蹈专业的系统训练,更不具有培养舞蹈意识的条件和环境,这给大学时期的舞蹈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舞蹈学习意识淡漠。正如上文所述,普高学生入校前未接受或较少接受专业舞蹈的训练,再加上舞蹈基础课程内容相对枯燥和辛苦,使得学生舞蹈学习意识较差,很难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得呆板。 通过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可以感受到由于大部分的舞蹈教师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基本上会采用模仿教学的方式,加上受自身專业舞蹈经历的影响,比较重视舞蹈素材的教学,实用性的舞动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大学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内容的理解,造成联系实际的应用不够,从而使得强化专业舞蹈意识的教学不足,影响到学生舞蹈意识的培养。

3 培养舞蹈意识的方法

3.1 对舞蹈认知意识的培养

普高生源往往具有很好的文化课基础,对于舞蹈和舞蹈文化的认知度较强。但这只是局限于对某些固定词语含义的理解和某一段文化的了解,并未深刻体会其中内涵。培养舞蹈认知意识,首先就要培养学生时空方位艺术的认知,一个好的舞蹈演员必须具备时空方位意识,在对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中,特别是其中基础较为薄弱的普高生,时空方位意识的培养也凸显期基础性作用。舞蹈可以认为是舞者的肢体与空间的交流,强化学生的舞蹈意识,首先就要让学生对其所处的空间方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让其将周围的空气想象成是可以看见的带有色彩的气体,色彩即是舞蹈所表达的意境,让肢体的划动留下运行的轨迹,这样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实际的教学中,当学生练习芭蕾的七位手站姿时,要让学生体验手臂和空间微妙的关系,后背线条和身体直立的空间感受。其次还要加强对舞蹈的情感和生命意识的培养。舞蹈艺术的三大永恒主题,即是舞蹈的本质:“生命、情感、美”。“人体外部的舞蹈动作创造,来源于人体内部精神情感的需要,又自然地、不可避免地表现着这种精神情感。”拓宽舞蹈教学的艺术空间,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让舞蹈意识成为学生提升生命境界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激活舞蹈教学的活力。

3.2 对舞蹈动作意识的培养

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舞蹈专业课大多是模仿老师的动作,或者是在老师的要求下,从单一的动作开始,到摆造型、练动作中体验肢体感受、记录身体动作。因此要改变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对动作意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外在的肢体控制能力。对于舞蹈的初学者,熟练掌握外在的体态手势和肢体动作,才能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逐渐掌握舞蹈其他方面。大多数的普高生,他们缺乏舞蹈基本功训练,几乎没有身体的意识,无法在舞蹈练习中养成“挺胸、收腹、抬头”的动作意识。这种挺拔的意识,是舞蹈演员独特的艺术气质,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也可以试着通过以下方法逐步练习:(1)建议学生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睡觉时去掉枕头,选择相对较硬的床,平躺其上,这样可使整个身体处于平直的状态,在休息中挺拔身体;(2)提醒学生在日常舞蹈练习的过程中养成从镜子中看动作的习惯,学生透过镜子纠正动作,无需低头看自己的脚下。表面上看这是两种简单的生活习惯,但是对于培养学生规范优美的舞蹈架型起到重要作用。

3.3 对舞蹈心理意识的培养

舞蹈既有外在的动作架型,更需要有内在的情感支配,情感是内在心理和外在肢体的统一。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舞蹈的肢体语言表达一些快乐的、哀伤的、激动兴奋的和欢天喜地的情感,一方面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来体会内心情感和外在的肢体的统一和结合。传统的学习舞蹈的方法,通常是通过动作去寻找情感的归宿,而成熟的舞蹈演员会是以情感作为出发点,借助动作去表达情感。总之,人体的空间是有限的,而心理空间则是无边际的,只有让心理作用于肢体时才能拓展心中的艺术空间,即外在和内在达到统一。“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最好的图画,”这是许多舞蹈大师的观点,都说明了舞蹈心理意识的重要性。

作者:李苗苗

第三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

摘要:舞蹈的灵魂是情感,一个舞蹈作品成功的关键,重要的就是看它有没有情感的表现力。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培养过程当中,一直存在着较多的误区,导致难以合理提升教学水平。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的研究了当前阶段舞蹈教学当中舞蹈表现力不足的具体体现,同时对提升学生舞蹈表现力的主要对策和方案进行了概述式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更进一步的提升舞蹈教学的水平,为现代化的教学工作不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幼师学前教育; 舞蹈教学;舞蹈表现力;培养研究

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感,观众在观赏到有情感的舞姿中,受到舞蹈情绪的感染而得到美的享受。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求表演者有较强的舞蹈表现力 因此,幼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不是单纯模仿美,更不是模仿别人心中的美,应在训练学生舞蹈技术、技巧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的舞蹈文化素质,身心合一地去表现舞蹈,养成学生参与和不断探索舞蹈的学习观,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构建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取向。

一、学前教育舞蹈表现力的内涵

舞蹈表现力指的是舞蹈表演人员通过自身的情感去全面理解舞蹈的基本内容以及舞蹈当中所体现出的深刻内涵,通过运用自己的舞蹈动作,将整个舞蹈的内涵深刻的、透彻的展现出来,使得舞蹈的美感可以上升到一个极致的境界。一个好的舞蹈,除了有好的编导手法外,还必须在用规范动作去展现舞蹈的风格、动律的同时,能够通过学生内心对舞蹈内容情绪的体验,用激情把舞蹈的美充分表现出来,使观众在观赏到有情感的舞姿中,受到情绪的感染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满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舞蹈感受力和表现力。

二、舞蹈表现力不足的具体体现分析

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学生们可以非常熟练的掌握各种舞蹈动作以及娴熟的舞蹈技术,并可以将整个舞蹈的流程非常顺畅的呈现在观众眼前,但是整个舞蹈动作在表演完毕之后,似乎总是缺乏一点内在的感情,诸如在民族舞蹈的表演之中,表演者穿上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服饰,舞蹈的动作也极具民族特色,但是观众似乎觉得仍然没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表演者自身的舞蹈表现力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连贯的舞蹈动作以及娴熟的舞蹈技巧,只能够使得观众看出表演者自身的舞蹈功力如何,但舞蹈表演人员如果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舞蹈动作的内涵,没有感悟到舞蹈技巧内在的思想感情,使得自身的情感可以与舞蹈动作相互融合在一起,就难以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难以影响到观众的情感。一般来讲,舞蹈表现力的影响因素有两个方面,即先天因素以及后天因素,先天影响因素指的是舞蹈表演者自身的形象、气质以及性格、个人的生活学习经历等等,而后天的影响因素则包含有教学课程的设置安排、教学模式的基本规划以及在舞蹈过程当中逐渐养成的习惯等等。很好的对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进行培养和提升,有助于进一步的增强舞蹈的艺术性。

三、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策略

(一)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表现力教育的目标

舞蹈艺术表现力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舞蹈动作与情感对应的体验能力。我们在舞蹈艺术表演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让受教者掌握一些纯肌肉的力学技巧动作,而应当努力发掘具有特定风格的人体动律及其情感对应。二是培养学生舞蹈意向与想象对应的体现能力。在舞蹈表演学习体验中,受教者的想象要在施教者的引导下,通过对舞蹈表演内容的审美理解而对己有的审美经验进行重新组合。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舞蹈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凝练、最经典的创造活动,集中体现着人类的精神风貌,是人类审美情感、精神境界的直接显现。通过对受教者实施舞蹈艺术表演教育,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高尚超凡的精神境界。

(二)强化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识及了解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它的最终体现目标是让观众在舞者的一举一动中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内涵以及精神,其能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及历史的影子。一个真正舞者的伟大之处,从来就不是因为其本身的高超舞蹈技巧,而是她在舞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带给观众由衷的震撼。而这种震撼就是源自于舞蹈表现力。舞蹈,就是通过舞姿来将艺术形象化,表现出舞蹈作品背后的无价情感。它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语言,可以通过说话人的一吐为快来将其完全表达出来,只能在日渐一日的培养中加以强化和体会。所以,舞蹈学习者可以在舞蹈训练中的肢体训练中自我强化,由动作本身出发,去探索神情背后所蕴含的艺术含义。在舞蹈中,同过自身的舞步与五官神情的自然结合,由心构筑舞蹈艺术的实体形象,给人以真正意义上美的享受。

(三)强化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在舞蹈动作当中逐步强化学生的情感以及舞蹈动作的想象能力。在专业的舞蹈教学活动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使得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舞蹈技巧以及舞蹈动作,还需要注重学生对于舞蹈的内在情感的理解,对于舞蹈内涵的掌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并且使得整个舞蹈动作可以深刻的诠释出舞蹈的深刻思想内涵,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所以,在教學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整个舞蹈情景当中,将自己想象着进入这样一个舞蹈的环境,与整个舞蹈的气氛和氛围相互结合起来,将自身深厚的思想感情融入至整个舞蹈技巧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视频课件或者舞蹈图片等,使得学生可以领悟其中的感情,掌握舞蹈的背景,将自身的情感与舞蹈的背景思想结合在一起,增强舞蹈的表现力。

(四)注重对舞蹈音乐的把握,以情带舞、以舞传情

舞蹈艺术不是单纯独立存在的,它往往配合着音乐而更深层地表现其内涵,因此,音乐可以说是舞蹈的灵魂,也可以说舞蹈是对音乐内涵的诠释如果没有音乐,舞蹈就会枯萎,这两种艺术形式是相辅相成的。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的灌输和音乐素养的提高,是推动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基础。高中的必修课中有音乐鉴赏这门课,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不同风格的音乐,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力,进而准确把握音乐,提高舞蹈艺术表现力。舞蹈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肢体语言,是通过运动状态的、有形可见的人体动作,去展示那些无形可见的思想、感情、观念、精神和感觉。整个过程通过动作、节奏、线条、姿态、平衡和处于变化之中的对称与不对称的构图,构成“有意味的”舞蹈艺术形式。把舞者内心情感通过外部形态动作表现出来的。因此,无论舞蹈采用何种舞蹈形式进行表演其本意都在于通过对舞蹈所表现特定生活内容的表述,抒发舞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并使欣赏者在享受中为之动情,进而受到陶冶和感染。

(五)加强舞蹈技巧的训练。

第一,加强基本功训练。基本功训练是所有舞蹈训练的基础,主要包括软度训练、蹲、腰、腿功部分的训练。第二,舞蹈技巧的形成,舞蹈技巧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运动动力定型的过程。首先通过一定的讲解、示范或影像资料等,舞蹈演员对技巧有了初步的认知,经过舞蹈训练的反复练习,不断体会技巧的内涵;这些听觉、视觉和动觉上的反应会刺激大脑不断地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在舞蹈中形成“熟练动作”的反应,即动力定型。第三,舞蹈技巧增强舞蹈表现力。这种技巧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跳”“转”等,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就加强了舞蹈作品的表现力。舞蹈演员包含激情的表演、纯熟的舞蹈技巧魅力,辅之以优美的舞蹈意境,必定造就富有表现力的成功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公兰.影响中国舞蹈演员表现力的自身因素研究[J],2010(09).

[2]降美虹.谈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大众文艺,2010(03).

[3]黄娟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贾岚

第四篇:形体与舞蹈课程对高校非舞蹈专业学生的影响与作用

【摘要】近年来,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课程体系设置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尤以艺术类课程的占比提升情况最为明显。在学校层面、社会层面,都对此给予了足够重视。各个高校在开展艺术性课程改革工作中,已经将舞蹈形体方面的课程设置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化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通过对学生进行形体和舞蹈方面的训练,可以对学生形体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更好的提升其整体综合素质。为此,本篇文章在综合了相关调查和研究之后,从形体与舞蹈课程对高校非舞蹈专业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和现阶段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其解决措施进行浅要分析,希望可以对相关人员产生一定启示。

【关键词】高校;非舞蹈专业;教材教法;实用性

引言

从舞蹈分类角度来看,其可以根据不同划分方式分为不同种类。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在进行形体和舞蹈训练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其塑造较为完美的体型,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其身体素质,对学生审美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舞蹈表现形式特点来看,其丰富性特征较为明显。在现阶段教学工作中,已经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如果可以让非舞蹈专业学生进行该方面的学习,则可以让其进行情绪的传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在现阶段艺术教育活动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导致其教育积极性并未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有效发挥。由此可见,研究形体与舞蹈课程对高校非舞蹈专业学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一、高校开展形体与舞蹈课程的积极意义

当高校开展形体与舞蹈课程时,首先就需要有较为宽阔的训练场地。在该场地中,需要有足够教学设备和相关实施。当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各项任务和要求。从舞蹈学科特点来看,其特殊性特征较为明显,其中一些动作经常根据学生情绪、所播放音乐的节奏发生相应变化。针对该方面内容来看,教师在进行动作要领讲解时,便需要严格贯彻落实“张弛有度”的方法。学生在基础能力方面可能会存在着较大差异,教师便可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基础能力方面的训练。待其身体素质和能力有效提升之后,再对他们开展身体协调性方面的训练。唯有此,学生才可以彰显出舞蹈艺术的魅力。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共同成长。

当前阶段,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全面素质教育在推进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许多人的重点关注。而形体与舞蹈课程便是对高校非舞蹈专业学生所开展的一项重要课程,对其未来发展和成长都产生了直接影响。相应的,这也成为全面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和实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从高校学生特点来看,其在思想上和其他年龄段学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此时的学生在心智上、生理上已经呈现出一种成熟态势,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现阶段,信息化特征较为明显。学生不仅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完成较为繁重的学业任务,还需要根据自身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和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寻找到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当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时,会对其心理和情绪产生较大影响。就目前现状来看,学生逃避现实、长期躲在家里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形体与舞蹈课程的积极作用,便可以帮助学生缓解该方面的问题。具体来看,学生在进行形体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在身体上、心灵上的彻底放松,帮助学生培养较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价值观和态度。如果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出现了较为麻烦的问题,也可以对其冷静处理。另外,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散注意力、缓解内心焦虑情绪。帮助学生塑造较为完善的人格,使得学生可以健康成长。

二、当前阶段高校形体与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对舞蹈形体课程注重度不高的问题

在现阶段教学工作中,仍然有很多学生对形体与舞蹈课程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对自身成长的影响认识不足。结合相关数据调查报告可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高校中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从其原因分析,还是因为学生未在训练过程中感知到形体与舞蹈对其身体和心灵所带来的作用。在课堂上,懒散情绪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内容简单传统的问题

据了解,因前期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不够科学。高校在开展形体与舞蹈课程时,并未配备较为专业化的教师和科研队伍。在教学内容方面过于简单,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部分学校和教师一味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学习兴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学生自身条件限制的问题

自推动教学改革工作以来,形体与舞蹈课程已经成为许多高校中非舞蹈专业学生或者其他艺术类学生一门选修性课程。但对学生而言,因其在前期成长中并未接触过和舞蹈相关的内容,基础能力较为薄弱。加之在自身条件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面临着较大问题。然而教师却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舞蹈形体课程的信心。

三、提升形体与舞蹈课程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

(一)逐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一些对形体与舞蹈课程存在着抵触心理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对其所讲解的课程内容、训练内容进行调整。不断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推动上课形式面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最大程度上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可以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结合相关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中非舞蹈專业学生都存在着舞蹈基础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对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需要着重加强在动作规范性示范和细节性的知识讲解方面,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学生自我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如果发现学生仍然存在着动作不规范的问题,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再次示范,确保学生可以在每一动作、细节的处理,情绪的调动、表情的管理方面,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既定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尽可能避免动作重复示范所产生的影响,这很可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焦躁情绪。针对该方面内容来看,教师在示范过程中,便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用情绪感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可以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舞蹈课程训练的根本性目的来看,主要是想要让学生通过身体上的辅助性作用,提升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特点来看,高校学生兴趣爱好较为广泛。在开展形体与舞蹈课程训练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课余爱好等相关性内容。比如:近年来所兴起的女团舞、男团舞,很多学生都对此产生了较大兴趣。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难以进行该方面的训练。教师可以将该方面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延伸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需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日常授课时,不仅需要为学生讲解舞蹈技巧方面的内容,还需要对其内在构成形式、舞蹈体系发展变化等理论层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关于舞蹈技法方面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对舞蹈内涵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此,便需要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深入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差异性,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不管是对于有基础的学生还是没有基础的学生而言,教师都需要一视同仁。根据学生在训练中所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仅是一味地讲解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便可以一些舞蹈视频的方式,提升课堂活跃度。教师可以在讲解完毕一段内容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训练或者结对训练,教师为其拍摄视频,帮助学生找到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其他学生表现较为优异之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

古人常言: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便是在对日常中的艺术进行了提炼之后,根据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出现了不同舞种。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受的历史不同,其所形成的舞蹈特色也会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这些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了当地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特点。针对该方面内容来看,教师在进行舞蹈动作讲解过程中,便需要为学生进行舞蹈形成历程、文化背景、历史内涵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较为丰富的民族舞蹈知识,更深层次了解到民族舞蹈背后所蕴含的相关性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从内而外将舞蹈动作内涵进行深层次表达,调动学生舞蹈表演的情绪。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节奏感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可以伴随着音乐针对性调整自己的动作,提升学生审美高度。

(三)针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安排

在舞蹈训练过程中,不管是训练方式还是训练内容,都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对学生而言,其在之前并未接受过系统化训练和学习。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学习难度较大,使得其内心产生一种焦躁、抵触性情绪。为了针对性解决该方面的问题,便需要从训练量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能力,对其进行逐步提升。从其影响来看,这可以让学生感知到丰富多彩的舞蹈训练内容。在进行拓展性形体与舞蹈内容讲解时,教师还应该切实考虑到学生兴趣和需求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学生对舞种需求不同,其表现出的兴趣也会存在着较大差异。针对此,便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深入沟通和交流。切实站在学生立场上,提升其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喜欢拉丁舞、有的学生可能会喜欢恰恰舞、有的喜欢爵士舞。这些舞种发展特点不同,其训练方式和舞蹈表现特点方面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对此,便可以让学生对每个舞种进行简要学习。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之处,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四)针对传统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构建

在形体与舞蹈课程深入开展的过程中,一些专家、学者针对现阶段教学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考量的目标。从该方面特点来看,便需要课程教育者具备专业化知识,可以根据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不足和问题,进行及时、针对性指导。但就目前现状来看,经常会有一些形体和舞蹈课程教师为学生讲解一些自认为较为简单的动作。但对学生而言,在之前并未接受过该方面的训练,便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从其原因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课程知识讲解过程中并未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考查。对于學生学习现状、基础能力、身体条件等方面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其所制定的教学计划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也经常性会出现受伤问题。

从学生特点来看,其在成长历程、基础能力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习方式不同,所呈现出的学习效果也会出现差异。有些学生可能会在学习初期想要了解大概内容,有些学生可能是想要了解其背后的内涵和相关知识。对此,便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为其展开针对性讲解。在具体训练过程中,应该将舞蹈形体训练和知识内涵等相关性内容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对自己呈现出的动作进行美化,也可以了解舞蹈背后的知识。比如:在进行爵士舞该部分内容讲解和训练时。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对爵士舞蹈发展历程、发展中的转折点等内容进行详细化了解。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为学生讲解该方面知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爵士舞作为一种西方舞种,可以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当学生对其历史发展根源有了足够认识和了解之后,便会自发增强学习的兴趣。

除此之外,对于形体与舞蹈教育工作者而言,其需要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对舞蹈保持着较高热爱度。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较为坚实的舞蹈基础,甚至有些学生还是零基础。如果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出现了对舞蹈热情不高的现象和问题,也会让学生降低对舞蹈的学习兴趣。针对该方面内容来看,便需要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模式的运用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利用该方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课程讲解。虽然有很多学生都处于同一出发点上。但在经过长时间学习之后,可以发现部分学生有着舞蹈方面的天赋。教师一点就通,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快速提升其能力。然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讲,可能天生缺乏艺术方面的天分,便需要进行不断的训练才可以达到其他学生的起点位置。对此,便需要教师在讲解完动作要领之后,深入到学生中间,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和表现出的优势。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基础能力差异较大,对于同一动作的展示也会呈现出较大差异。如果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了多次训练之后还存在着动作不规范的问题,便可以寻找表现良好的学生为其展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形体与舞蹈课程对于非舞蹈专业学生以及其他艺术类学生成长产生了直接影响。在今后工作中,相关教师需要对该方面内容给予足够重视。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调整,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身体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焦海堃.浅谈舞蹈形体训练课程对高校非舞蹈专业艺术类学生的作用[J].明日风尚,2019(24):124,126.

[2]史佳琪.浅谈非舞蹈专业大学生进行形体训练的重要性[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5):445.

[3]解冰冰.高校非舞蹈专业学生的形体训练方法研究[J].明日风尚,2019(10).

[4]李碧华.探究高校非舞蹈专业学生的形体训练[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5(10):228.

[5]刘迪.试析非舞蹈专业大学生形体训练的重要性[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4):109-110.

作者简介:姜鸿(1970-),大学本科毕业,云南省昭通人,现担任昭通学院艺术学院舞蹈教学工作,讲师。

作者:姜鸿

第五篇: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培养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时代及社会对具有创新性、能动性、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幼师职业岗位对人才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职业需要,适应时代教育特征,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推逬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课程改革,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课程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力图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幼儿舞蹈 创编 舞蹈教学 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教育行业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各高校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强,但由于传统教育形式惯性的存在,使得不少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有限。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为例,舞蹈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目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标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舞蹈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有偏差及学生舞蹈功底薄弱等问题。舞蹈教学在幼儿素质教育占据重要的位置,首先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舞蹈爱好和兴趣,其次,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再者,舞蹈作为一项锻炼性的活动,对于塑造形体,提高身体素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舞蹈教育,是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院校必须逬一步深化舞蹈课程改革,着重加强对学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1 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界定

在本文中,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界定是幼师能够根据幼教工作的实际需求,创编出与幼儿心理、生理特征相符合的,能够适用于幼儿生活、学习及表演的幼儿实用舞蹈。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高低可以反映了幼师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节奏感、艺术审美感及幼儿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需要具备对幼儿生活、学习等基本情况有所掌握,另外,大量舞蹈素材的积累利于舞蹈创编,因此幼师需要注重平时素材的积累。以当代素质教育为背景,幼师自身创编能力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幼儿舞蹈教学与舞蹈作品质量好坏的核心因素,因此幼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舞蹈创编能力才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幼儿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培养的意义探析

2.1 弥补教学工作缺陷,提高学生舞蹈水平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舞蹈素质薄弱。这一点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学前教育招生是凭“成绩”招生,没有对学生专业技能,如美术、音乐、舞蹈等进行筛选与考核,大部分学生对舞蹈都是“零基础”;其二,学院不够重视舞蹈课程教学工作,具体体现在对课程的资源支持不足和教学改革成效不明显,以致于实际舞蹈教学效果与理想效果差距大,学生的舞蹈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因而,为了有效地弥补舞蹈教学中的缺陷,需要加强对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自身舞蹈创作水平,以适应当前社会幼师行业重视幼儿舞蹈教学的大环境。

2.2 训练灵活应变思维,提高学生教学水平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呈现出了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新面貌,教学活动开展更加注重灵活性,即要求幼师根据具体教学实践情況,灵活地对教学内容或方法做出调整。在幼儿舞蹈教学活动实际开展中,由于幼儿思维较为活跃,好奇心强,幼师如果不具备良好舞蹈创编能力与课堂应变能力,将是难以灵活地应对幼儿们的"变化”,也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以及开展舞蹈教学活动。即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幼师具备较高水准的幼儿舞蹈创编能力,是幼教工作顺利展开与良好实现的重要基础。因而,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幼儿舞蹈教学水平,以满足当前幼儿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培养出优秀幼师岗位人才。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培养的策略

3.1 提高教学模式与学生兴趣的适配性

(1)明确教学目的,强化基础巩固。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学常以提高舞蹈基础为主,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和进行技巧训练是课程教学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对舞蹈创编能力的培養。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如今已经成为幼师行业的必要素质与重要竞争条件。面对行业需要,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将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作为舞蹈教学的重要目标,并将之纳入专业教学体系之中。同时舞蹈教学应注意,学生舞蹈创编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提高幼儿舞蹈的整体创作与表演水平,因而,在舞蹈创编教学课程开展的同时,幼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自身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幼儿教学工作,优先考虑舞蹈的实用性、基础性,其次再要求技巧性、专业性。

(2)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工作教学内容的展开以训练舞蹈技巧、舞蹈理论的巩固和注重舞蹈的实践教学,按照固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教学与考核,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对舞蹈创编能力不足学生的培养,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拓展思维方面会有所欠缺,以致于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容易出现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问题。针对该现象,高职院校在对学前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课程开展时需要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挖掘每个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让学生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与反复的技巧训练之余,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力性与创造力,锻炼自己的舞蹈创编能力。这一过程的实现,要求高校大胆启用新教材,大胆设置新课程,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舞蹈素养;同时积极了解幼师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尽量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情况相适合,避免教育脱节现象。

3.2 强化理论教学与创编实践的统一性

在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明确舞蹈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培养舞蹈创编能力,舞蹈创编能力是舞蹈教学的一部分,而非独立之外的。因而,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将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应该准确把握各教学内容之间的合理安排与衔接,全面提升学生舞蹈综合素质。因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过程中,需要将舞蹈教学理论、创编教学理论和幼儿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与创造力;同时,学生在实践中累积创编经验,反思问题改进完善,对学生应变思维、总结纠错能力也有充分的训练,以后若用到幼教工作中,也能充分保障教学水平。

3.3 重视幼儿心理与舞蹈创编的契合性

在对学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明确幼儿是舞蹈创编能力培养的对象,一般为3至6岁的儿童。因而,舞蹈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时刻以“幼儿”为核心开展,充分了解幼儿心理与行为习惯,创编出适合幼儿身体素质提高以及审美塑造的舞蹈。这便要求,院校舞蹈教学老师在教学中准备充分的幼儿心理或行为习惯案例,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幼儿的特征,同时对教学考核或实践活动的展开,也应该以此建立标准,实现“幼儿审美”与“艺术技巧”的协调。当然,适应幼儿心理的舞蹈创编“低龄化”不等于纯粹迎合“低龄”,还应该包含—定教育意义,能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及健康的艺术审美观念。只有如此,学生的幼儿舞蹈创编能力才能真正符合幼儿教育需求,而不是空泛的为创编而创编,这一点对于以后学生幼教工作的展开是非常有利的。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我国各地高等院校积极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中,寻求最佳教学模式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进步。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而,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激发学生对舞蹈创编课程的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对幼儿舞蹈创编技巧的训练。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时代与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性、能动性、专业性、技术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齐娟.幼儿舞蹈创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 黄虹.幼儿舞蹈创编的策略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7(09):240,242.

[3] 孙宏,王丹,李亚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8):79-80.

[4] 张雯.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J].戏剧家,2015(18):184-185.

[5] 蔡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2):106-107.

作者:孔丽

上一篇:开放式基金论文下一篇:资本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