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新课标的重要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文章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措施进行研究,旨在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探讨

摘 要: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素养也必然成为公民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也相对比较少,就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来看还有待提高,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提高措施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学生起点上的差异

高中生通过中考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层次是参差不齐的,同时使得他们的学习起点也是不相同的。一些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发展到高中阶段已经能够进行熟练操作,而还有一部分的学生接触的比较晚,也就只能进行一些简单操作,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班级这样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学生对这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信息技术教育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对于这门学科的关注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但是这门学科不是升学考试的学科之一,只是作为一项评价,这样也很难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导致他们认为这门学科学好学坏都一样的思想。

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措施

1.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教授计算机技能了,而是应该立足于当代社会,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上。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信息道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这样能够保证信息技术在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

2.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他们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学生用热情的情绪来进行学习,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来进行教学,比如说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导入新课,利用计算机上的功能来设计图文并茂的课件,这样就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有比如教授学生怎样发电子邮件时,可以让学生发给自己的老师、同学,这样不仅能增加他们体验的乐趣,也能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3.利用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这说的主要是通过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构建出他们的知识体系,在任务的布置中不是任意性的,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上网搜索”这节课的时候,我结合学生的语文课本让他们搜集有关蜂鸟的资料,来写出一篇有关蜂鸟生活习性的报告,这样不仅用到了搜索的知识,还用到了Word的相关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大大完善他们的学习结构。

4.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每个班里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以及知识背景的不同,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层次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要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来帮助掌握得不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学。

对于后进生,教师首先要积极鼓励并耐心指导他们,采取小组学习,切实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还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鼓励,所以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重视他们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信心。

5.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历来是以一门评价性学科出现的,所以就缺少了教学评价这个环节,多数是以学业水平测试作为终结性的评价。

前面我们提出了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我的做法是根据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都分别进行评价并将其达到的要求进行记录,这样的评价不仅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督促还能进行及时的反馈,从而使得我们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研究每个环节,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熟练使用计算机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向永,董玉琦.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9(02).

[2]周华.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出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3).

[3]周玲玲.新课程下回归生活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7).

[4]任晓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02).

[5]郭志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4).

编辑 薄跃华

作者:张榕原

第二篇: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内容摘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把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定位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在教学中就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整合、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等四个方面作了积极探讨实践,获得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價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的基本理念,把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定位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将信息技术教学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我和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注重小组合作、项目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采用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通过确定项目、自由小组组合、确定主题、综合实践、成果展示等环节,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过项目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帮助他们探究数据与计算的知识,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如在Frontpage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一个关于介绍家乡瓜州(旅游、生活等)或自己学校、班级等的网站制作,向他人宣传自己的家乡、学校、班级等。任务布置以后,各小组成员确定网站的主题与框架后分工合作,各自完成一个页面,然后将各成员的作品进行汇总、链接形成一个网站。通过任务的完成,既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提升了信息素养。

二、注重实践活动设计,培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结合课堂教学,在教学之余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校园信息化氛围,促进学生信息技能的巩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如每一学期安排一次大型的信息技术周活动,通过组织作品展览,作信息技术前沿知识讲座,组织信息技术应用类比赛等活动,形成了浓浓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还可以利用校园网、橱窗、宣传栏等展出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给学生提供一次展示才能的机会,在校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组建兴趣活动小组,增强部分学生信息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近年来我们坚持在高一年级开展电子板报、多媒体制作为主要形式比赛活动,高二年级开展以网页制作为主要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完成了“关注少尘暴”“关注西部学子”等一批优秀的课题研究作品并参加了一些省市级的比赛,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知识技能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以较好的培养。

三、注重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目前,党和国家致力于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学校建设标准,随着教育信息化2.0计划落地生效,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迅速推进,教育云平台应用日益广泛,学校计算机网络已进人了每一个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遍布每个教室,开放的学习环境,线上线下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平台整合环境。教师利用先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学校通过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推进网络教学,探索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努力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还是音乐、美术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其他学科学习,也可以引导学生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达成教学目标,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学科学习任务,使学生学的知识更多和更广,还节省了学习时间,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

四、注重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化社会中每个公民都要尽到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方面的责任,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学生信息责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案例,让学生针对案例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如教学“信息安全与信息社会责任”一节时,通过信息系统中个人信息泄露与数据安全方面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真实的案例的学习与内省,感受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在讲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知识产权”时,设计“发生在周围的由于被他人侵犯知识产权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实例”、“你所了解的由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遭到起诉的事件”等,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所提的要求,自己上网去查阅相关的内容,从而建构这两小节的知识体系。通过案例教学提升了学生信息安全和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的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信守信息化社会道德和伦理准则,较好的达成了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000.11.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04.

(作者单位:甘肃省瓜州县第一中学)

作者:张录

第三篇: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析

摘 要: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新课标的重要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文章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措施进行研究,旨在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提高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信息为重要宗旨,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信息获取、加工、管理以及交流的能力,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掌握技能,更好地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

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 提升学生素养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

在21世纪,信息素养是普通公民的基本素养。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为了有效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较高的人才。

2. 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技能。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提高教育水平的表现,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缺乏信息素养的人才是难以找到立足之地的。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先进的技能,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推动自身的发展,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升华。

3. 提高高中生整体素养的需要

当前,对于高中生来说,信息素养着重体现在学生应用网络通讯工具或者信息娱乐工具中,学生对于信息的选择能力比较低,分辨信息的能力就得不到保证。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让学生在信息时代有更加出色的表现,就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锻炼。

二、培养学生素养的具体措施

1. 采用任务驱动法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习的知识,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任务驱动法是针对学习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一同努力探讨,从而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保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例如,在学习“网站设计与评价”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网站设计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共同完成任务。这样,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好胜心的驱动下,会更加想要完成这个任务,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信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才会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效率才会得到保障,最终实现自身信息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学习“网页制作”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作品当作例子进行分享,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欣赏到优秀的作品。这样,就会在班级内形成一种争优的风气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当中,使信息素养快速提升。

3. 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千篇一律,就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教学。例如,在教学“因特网的使用”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基础,在每节课上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基础水平的学生对应的就是一些基础的概念,中等水平的学生对应的就是掌握应用技术和使用方法,较高水平的学生对应的就是利用获取的信息进行交流,学以致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可以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中心,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倬霖.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6).

[2]何兰.高中信息技术课重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作者:戴文静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策略

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技能训练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教师的教,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视野开阔,志向远大的现代素质。

课改以来,新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尽可能有宽广选择机会和自主学习空间;如何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结构的信息技术教学管理模式等问题是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这种改变一方面需要广泛借鉴其它学科和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广大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灵活恰当选用教与学的方法。

一、整合教学目标,注重提升基本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选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的意识。

二、明确教学任务,注重培养基本技能

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由于本身的操作水平不一样,有些学生感觉老师讲的已经会了,就自己操作电脑,不听老师讲解。所以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解决问题的各环节及效果,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在教学“表格信息加工”的内容时,教学的重点是借助数据加工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出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放在EXECL软件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上。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如在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后,可根据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给学生提供没作统计的考试成绩表等。让学生学会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同时体会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优越性,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比较、分析数据,发现、提炼出蕴含于数据中的信息,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数据信息处理的过程和方法。

三、选择教学工具,注重培养基本能力

在新课程教材中介绍的软件繁多,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以一到两种软件为主,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提升出信息处理和交流的一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和特点、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探究,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比较分析各类不同工具特点,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理解和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并能迁移到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四、选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创新意识

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是什么呢?是捕鱼的方法,是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多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能把学到的知识汇总、统计而找到其中的普遍规律;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尝试新方法,能够自己解决或试图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请教老师,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后把自己所设想的解决方法融在问题中来请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勤奋耕耘后收获的快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合格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发现学习。传统教育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循规蹈矩,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发现学习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中归纳出结论,并用其来解决新问题。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例如,在“表格信息加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一份成绩表为例,提出问题求两个人的成绩总和,学生会采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将求和的项依次累加迅速得出结论。接着提出求20人的成绩总和,采用刚才的方法是否太繁锁?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利用EXCEL软件中“∑”求和,完成操作。接着及时指出,在Excel中提供了许多现成的函数,这些函数就放在“f(x)”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求20人的平均分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接受学习”,而是启发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应强调的是,发现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自学或接受学习为基础。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及时的点拨,让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五、倡导自主合作,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这些形式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研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学合作,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操作中形成技能,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契机,它给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为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的整体运用能力、整体素质合格的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者:董艳梅

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整合探索

【摘 要】从自身的教学研究实践出发,简述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整合的探索过程,得出了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结论:开展两种技术课程的教学整合,可以小范围内开展“课程”层面的整合,可以大面积地以通用技术学习内容为任务来驱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实践,还可以经常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提高技术课程学习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整合

高中新课程方兴未艾,作为一名担任通用技术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一直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技术课程教学效益。通过近几年的学习与研究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是一种工具,也可以是学科课程的一部分。近两年,从“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教与学的工具”和“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两课程融为一体”两个层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在此简要总结。

一、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教与学的工具

研究开始时并没有考虑信息技术是一种什么样的工具,只是先在通用技术必修1中开始整合实践。在“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古代造纸的流程”和“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引导学生分析技术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动画呈现“一个人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然后他的身上缠上了白色的布,布的颜色变成了黑色,随后布不见了,他穿上了衣服……坐上了轮船……打起了电话……”,让学生自主分析动画中人的变化需要的技术以及人们发明这些技术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融入到了老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思考着、分析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后来通过分析发现,这样一个看似很自然的设计,让我对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的定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不再是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工具,还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工具。

教学中,我既坚持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还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探究。在“体验设计实践”表达与交流设计时把上课地点改到了微机室,要求学生“用信息技术方式展示设计方案”,任务一出,学生们立即行动起来。学生有的用Word软件中的自选图形绘制设计,有的用画图软件绘制方案,有的用数码照片记录方案,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展示方案,还有的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网站交流设计过程与结果……由于高一学生的技术水平的限制,电子作品虽有较多不足,但都能够实现表达与交流设计的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有效地学习环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益。它贯穿在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中,既是教师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的认知工具,还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工具。

二、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两课程融为一体

在通用技术必修1“体验设计实践”的表达与交流设计探究活动中,学生虽然用电子作品实现了表达与交流的目的,但电子作品有较多不足,如果能提高一下学生的技术水平再做这个电子作品就更好了。随后决定实践另外一种课程整合的方法:将两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达成通用技术学习目标,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完成两个学科的教学任务,同时达成两个学科的教学目标。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这个实践首先选择在高二年级学习通用技术必修2时进行。通过分析发现,必修2的四个章节相对独立,便把“流程与设计”拿出来与“信息获取”整合后先学习。我首先研究确定了整合教学目标:①理解流程的涵义。②分析信息获取的流程,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③分析信息搜索的环节与时序,绘制流程图,改进流程设计,提高信息搜索效率。

有了明确的整合目标后,借助微机室教学环境开展整合实验,以制定“国庆节旅游计划”为任务,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制定旅游计划,理解了流程的涵义和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分析了流程中存在的环节与时序,并通过亲手绘制与修改自己获取相关信息的流程图,加深了对环节与时序两个概念的理解,同时分析出自己信息搜索过程中的不足,进而改进流程提高了信息搜索效率。整合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既学习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依据科学流程合理处理问题的意识。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可以通过整合实现“教学过程共享,教学目标双赢”。整合内容的选择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条件、教学的进度等多方面的因素,不然很难摆脱为了整合而整合的尴尬境地。

三、总结

一系列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可以整合,而且整合效果显著。但在整合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技术基础,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条件所限,不一定会有前面实施整合研究中的条件与机会来开展整合教学,但我们可以灵活决策,小范围内开展“课程”层面的整合,大面积地以通用技术学习内容为任务来驱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实践,经常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提高技术课程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庆华,史舒人,张爱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作者简介:

贾红玲(1975~),女,山东莒县人,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

作者:贾红玲

上一篇:高级经济师论文下一篇:规划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