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受到重视,应用型本科高校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院校创新能力的指标。本文简要分析了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并提出一系列策略实现创新2.0模式下新型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令高校科技成果不断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论文 篇1:

产学研融合机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校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提出要进行双一流建设,即一流学科建设以及一流学校建设。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其中转化方式包括很多种如技术交易、产学研融合等。但是在实践中产学研融合机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探究产学研融合机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关键词:产学研;科技成果;转换效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今,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创业,推动创新来引导生产力的发展。高校的教育更要大力响应国家的这一号召,科技成果是高校创新教育的结晶,高校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使之走向现实。近十几年来,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现实和理论总是有差距的,虽然理论已经相对成熟,但是现实出还是出现了层出不穷的问题,亟需解决。

1.产学研融合机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

1.1产学研融合机制的内涵

产学研融合机制顾名思义就是指生产、学习、研究于一体的教育机制,要求高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三者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为我国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高校要承担起培养人才、教书育人的工作;科研机构要承担起深度研发、创新工艺的责任;而企业作为我国产学研机制的主体,则要承担起后续开发、转化的责任。三者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从而加快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1.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

首先是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包括广义上的科技成果和狭义上的科技成果。广义上的科技成果不仅包括技术上的成果,还包括生产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等等;而狭义上的科技成果则专指创新技术成果,通过创新技术成果的应用进而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或者开发出新产品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指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创新的政策,将高校的研究成果进行后续研发以及应用,开发出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等[1]。

2.目前产学研融合机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企业作为产学研融合机制的主体,必须承担起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责任。但是,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产学研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重要性,没有对产学研融合起到推动作用。企业一方面作为市场竞争的主要主体,应大力发展创新,研发新产品,从而提升自己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相比于高校、科研机构来说,是离市场最近的主体,企业对于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是最了解和最敏感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市场敏锐的嗅觉,来决定什么样的高校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什么样的高校科技成果不可以转化。

2.2传统的思维观念

高校是集合了大量的人才和智力资源的地方,是我国创新的主要源泉之一。但是学校毕竟是学校,在现实中学校和实际市场是有些脱离的。学校中有些研究学者可能只是为了研究某一个问题而研究,并没有考虑该项目的社会价值以及该项目是否最终能投入应用。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对于高校教学人员的考评机制大多是以项目或者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为标准的,这就导致了研究者去追求项目的学术水平和是否新颖,而忽略了项目最终是否能转化为现实,这大大降低了高校科技成果的效率。

3.针对目前产学研融合机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的突破策略

3.1企业要提高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

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测试、后续研发等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研究人员通过政府部门申请的项目资金是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理论上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并实际运用于社会的。因此,企业首先要提高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创新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责任,企业也可以借助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等来实现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此外,企业还要加大对于高校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建立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来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3.2优化评价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首先是要优化对于高校教学和研究人员的评价机制,来借此改变研究人员的传统思维。高校不应当仅仅以研究项目数量和新颖度来作为对研究人员主要的考核标准,有的研究项目可能足够新颖,但是它并没有实际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科技成果是无效率的,只有能步入现实的科技成果才能算得上是创新成果。科研人员也要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将眼光放在市场上,立足于实际的现实需要,这需要科研人员亲自进入市场调研了解。其次是实现信息共享,高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三者存在着信息差,应当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三者相互进行交流沟通来让高校了解最及时的市场变化、让企业了解当前最前沿的研究理论,进而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有效性[2]。

4.结束语

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探讨产学研融合机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具体指产学研融合机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目前产学研融合机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問题和针对目前产学研融合机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的突破策略。其中问题主要包括企业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人员的思维观念较为传统落后,面对这些问题企业要提高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学校要优化评价机制并实现信息共享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曲秀琴,吕秀丽.构建\"多维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业家,2013,19(19):186-187.

[2]段丽华,刘艺.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6,000(028):23-27.

2019年度第二批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名称:产学研融合机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课题编号:2019-SG-18)。

作者简介:郑程挺(1982.1-),男,汉族,福建省福清市,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财务管理。

作者:郑程挺

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论文 篇2:

创新2.0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

摘 要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受到重视,应用型本科高校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院校创新能力的指标。本文简要分析了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并提出一系列策略实现创新2.0模式下新型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令高校科技成果不断促进社会经济进步。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评价机制

1 應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1.1 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不重视

我国当下的创新2.0模式指的是,科技创新主体将实现从“产学研”至“政产学研用”的转化,在此种背景下,能够合理消化社会各领域的分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视角下,创新2.0模式可以明确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将高校服务指向更加精准的市场定位,进而令国家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促进社会的发展。虽然当下的一些应用本科已经开始改革自身人才培养方案,对行业市场进行分析,并辅以相应的配套政策,开始大力鼓励培养院校内的创新教育与创业精神。但是由于对科技成果转化不重视,无法适应创新2.0的发展模式。基于当前应用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来看,对于相关成果转化的研究工作与评价体系建立并不完善,不利于应用本科高校的转型,并且缺乏普遍适用性。对科技成果转化缺乏重视导致难以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进而令我国应用本科高校降低竞争意识。由于相关政策制定不到位,令部分高校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理性分析,一些科研项目进行目的令其失去成果转化价值,比如纯粹为了职称评比以及升职而进行的研究项目,从根源已经不具有成果转化价值。

1.2 现有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创新2.0的发展模式之下,应用型高校应以鼓励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为为目的,进行科研项目研究。但是由于高校内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通常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之间难以平衡,高校内对师资力量的投入不足,令科技成果转化无法适应当下的创新2.0模式发展。现有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普遍适用性,此种特性令科技成果转化失去一定创新进取精神,令科研成果无法实现前沿应用。由此可见,应用本科高校内的科研工作与其成果转化具有鲜明自身特点,当下不完善的评价体系,无法实现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适用。只有设置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才能促进创新科研工作的进行,激发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创新2.0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实现路径

2.1 提升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

当前应用型本科应给予科研成果转化足够的重视,迎合创新2.0模式的发展理念,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切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定性方面是指政策上的完善,政策作为转化科研结果的重要因素,需要地方政府与高校配套的政策支持,保障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保证科技成果转化价值。通过政府与高校的积极引导,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领科研工作成果实现正向反馈。在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应充分考察社会需要与市场动向,在创新2.0模式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令应用型高校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可以向中小型企业对接,提升科技成果应用能力,以社会产业化需求为驱动力,满足行业市场的创新性需要。定量方面是指院校内硬件设施的完善建设,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对科技成果转化尤为重要。院校内科研基础设施是学术研究与学科融合的基地,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资金投入力度决定了设施建设的质量,院校需要做长远的资金投入计划,并确保资金得到合理应用。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通常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具有一定复杂性,因此,评级体系的建立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完成,需要足够的专业人才。在推广营销的过程当中,科研人员应具备一定策划营销策略的能力,并且推广成果转化方案,扩大科技成果的市场应用范围。

2.2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设计分析

评价体系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科技成果进行考察研究。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中考察科研结果的先进性,研究其技术创新的价值,以及预估项目投入市场的应用程度。在对科研成果的参考过程中,需根据相关论文、专利以及著作进行项目指标考察。第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考核科技成果能否在市场中实现顺利转化,以及是否满足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要,应以用户实际体验为核心,建立合理的科研项目评价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应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将“产学研”的平台服务情况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将社会效益及贡献、横向项目到校金额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纳入评价体系考核中。第三,评估整体项目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在科研项目的评价体系中,可以采用层析分析法来指征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将各个类型的复杂项目问题划分为不同层次,将项目指标重要程度设置为矩阵。[1]计算矩阵中的不同特征值,通过特征向量对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性分析。避免传统项目评价方法中专家主观偏差性评估,在项目评价中将客观意见与主观评价统一。

2.3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在创新2.0模式发展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需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效性,建立起具有正确导向作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该种体系的建立除了参照相关论文以及项目申报专利以外,还需要充分掌握科研人员的能力与科技贡献,同时引导科研人员将项目研发目标紧随市场变化,令科技成果服务于现实生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应用型高校要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努力成为区域内高级技术人才的供给地,并且通过不断调整学科与专业方向,全面对接地方区域优势产业与科技发展,将科技创新工作作为项目研发的核心。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提供方,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能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2]此外,創建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从院校的制度层面全面保障科研人员自身利益,应作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可以包含对教师的绩效考评、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以及科研成果实际市场转化率。

2.4 建立中小型企业需求系统

在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其科技成果转化很多是向企业生产系统的转移。一直以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单向化转移,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无法起到实质性作用,难以发挥科技成果自身的价值。只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提高项目转化效益,量科研工作紧贴企业的需求,才能在创新2.0模式下完成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因此,高校内应建立起中小型企业需求系统,坚持以人为本的科研创新工作。中小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活跃群体,具有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响应了行业市场内“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近年来,国家已经不断提出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科技技术支撑,高校也需要落实科研成果转化,所以二者开展有效合作,结合双方的优势,能够从源头上降低创新创业的风险。因此,院校建立起中小型企业需求系统,紧随其实际发展需要,能够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进而建立更加优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

2.5 创新科技成果服务平台

近年来,我国对于高校的科技转化成果已经逐渐重视,科技成果服务平台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强化,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的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9月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大学科技园享受的免征房产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范围扩大至省级,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也可享受。[3]”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立需要经济与科技相结合,政策上的保障也尤为重要。高校在建立创新服务平台时,需要充分了解企业与社会的需要,设置完善的高校科技处、科技咨询机构以及信息中心等部门。创新服务平台的功能应体现出多样化,比如,制定相关科研政策并有效落实,将资源配置合理整合与利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应该与政府进行对接,安排相关管理人员带领完成工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需要借助创新服务平台来了解企业所需,借助此平台高校将更加明确科研目标。比如,在开发区或者街道成立科技服务中心,此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懂得利用各种国家先进政策和保障,是应用型高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媒介。科学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需要科研项目自身不断积累经验、资源以及资本,高校内优质的技创新服务平台可以将多方资源整合,令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更加完善。

3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应用本科在创新2.0模式的推动之下,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需要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创建科技创新体系,并且立足于中小型企业的实际需要,革新科技服务平台。只有打破传统评价机制的弊端,提升高校执行能力,才能够实现科学、准确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建立。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和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8WQNCX223);

广州工商学院2018年度科研项目“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路径探究”(项目编号:KA201816)

参考文献

[1] 谢玲,帅辉明,朱俊,朱娴.创新2.0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22):253.

[2] 谢玲,帅辉明,朱俊,朱娴.创新2.0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9):77-78.

[3] 王明浩,赵娟霞.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培养路径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8(19):77-78.

作者:代青霞

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论文 篇3:

创新驱动战略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研究

摘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历了起步阶段、鼓励发展阶段和系统发展阶段。随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步入到发展的第三阶段,我们需要把握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回归的理念之维、从自由探索导向向市场需求导向转变的方法之维、从单向鼓励向系统规范演变的制度之维等三个改革维度,进一步强化政府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推进高校强化创新动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形成符合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关键词:创新驱动战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在新时期确立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继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后,十九大报告又继续将其纳入进来。高校作为新产业新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能有效激发科技创新原动力,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创新驱动战略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功能保障

追溯“创新驱动”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管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将经济发展划分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本世纪以来,从日本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4”、德国基于“工业4.0”的创新战略,到美国“创新战略”系列计划和法案,创新驱动已作为各国保持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心剂,让大家感受到移动互联、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从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来看,“创新驱动体系”内含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体、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全过程、包容并蓄的协同发展性,而高校作为创新、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内含创新驱动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中,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高校在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功能构成。美国创新经济学家理查德·R·尼尔森曾说过:“大学在技术进步中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培养产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地方,而且是与产业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的研究发现和技术的来源”。随着科学发展进入到了大科学时代,高校的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源头作用愈加突显,有效提升中国的原始创新能力,更好发挥了科技创新引擎引领作用。

一是高校具备较为完善先进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体系。自有高校以来,科研便与高校办学活动密不可分,即便是教学型的大学,基本的科研设施建设和科技研发活动也成为其辅助教学的必要手段。我国高校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以研究院、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为基础,涵盖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创新体系。

二是高校是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建设科技强国,关键是要有一支创新人才队伍,而高校以培养人才,为国家各行业创新发展服务为根本任务,同时拥有一支具备教学科研能力的优质教师队伍,具备了创新体系赖以生存的智力资本、人力资本,发挥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高校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大。高校是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的重要获奖机构,据统计分析,2017年,全国共有113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共获得157项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获奖数占216项通用项目总数的72.7%。其中,有64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数为114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52.8%,同时,还获得本年度仅有的两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一。高校创新成果多,2017年,高校专利授权量为13.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5.7万件,超过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三个发展阶段。有研究指出,“高等教育系统有其内在的秩序,而这一秩序的形成则是基于对其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理性选择的组织化过程”,因此,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一定要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符合教育价值理念,这是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对接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既不能将高校等同于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也不能只局限在象牙塔里做研究,孤立的自我发展。因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当客观、科学地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根据国家及区域科技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科研载体、科技平台等科技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将科研成果进行开发、应用,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企业生产力的有效转化,切实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教育、科技、经济的和谐互动发展,人才和科技政策的变迁,追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历程,可以初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主要以国家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标志,以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作为发展方向。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科学技術是生产力”,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将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结束了科技工作与经济工作相对脱节的历史状态,从而迈入了互促共赢、协同发展的共生恢复期,并最终凝练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在此期间,国家制定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等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出版涉及12个领域的技术政策蓝皮书,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政策体系。但是,高校人才仍因原有计划经济的深度影响,特别是高校教师都是传统意义中的“编制内”的人、科研成果均为职务成果属学校所有,由此个人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高校所具有的知识、人才和市场之间未能充分互通互融。

(2)鼓励发展阶段。以“科教兴国”成为国家战略方针为标志,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价值的规定,这是从体制机制方面着手的创新性改革。1993年颁布《科学技术进步法》,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开展科技研发,明确规定对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1996年颁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进一步规定了企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标准。1999年颁布《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其中第二十六条、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了高校成果转让、许可或自主实施时,可以提取或奖励的形式和比例。这一系列规定是高校科技人员分配政策的重大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并赋予兼职兼薪的合法性。

(3)系统发展阶段。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列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标志,以世界科技强国为国家奋斗目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入系统发展阶段。2006年,国家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发布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重大战略任务。2013年,党的十八大正式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写入大会报告。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为主线,加强创新驱动系统能力结合,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将高校放在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所在的创新链中,“一盘棋”地解决好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评价制度,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系统性的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 创新驱动战略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之维

随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入第三阶段,在取得成果转化突飞猛进的成绩,获得经济社会发展长足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科技成果处置难、评估难、收益难等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产生了高校科技资源与经济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主导产业的技术支撑力度不强等现象。为进一步提高创新驱动战略下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应当从理念、方法、制度三个维度,进一步深化改革。

1. 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回归的理念之维。创新驱动战略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形成多元协同性创新的根本理念。因此,应当充分发挥高校自主研发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投入的主体性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协调政府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引导高校及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建立风险分担和收益共享机制,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活力,形成多元参与、协同创新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保障体系。

2. 从自由探索导向向市场需求导向转变的方法之维。当前,国家对高校投入大量科研经费,高校科技成果丰硕且与日俱增,但实用性偏弱、产业化率偏低。例如专利的运用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高校有效专利实施率、产业化率分别为12.9%和2.9%,远远低于企业的59.2%和44.5%。高校专利运用能力不足,阻碍了高校专利价值的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专利权人专利研究的方向性问题,闭门造车的多、与市场接轨的少,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甚至有的为了获得晉升、荣誉,申请“问题专利”“垃圾专利”。因此,需要突破研究方法的瓶颈,将高校应用性研究从自由探索导向往市场需求导向转变,真正将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融合到科研成果中,在遵循教育科学研究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升高校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和贡献度,形成经济与科技互动共赢的良好局面。

3. 从单向鼓励向系统规范演变的制度之维。创新驱动战略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与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保障具有紧密关联性。强化制度建设,首先应当理顺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元协同机制,明确各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分配;其次应当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构建投入、研发、转化、收益中涉及到的科技创新规划体系、多主体联合创新体系、市场调控体系、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等全过程全方位的制度体系,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创新动能。2012年至今,国家连续颁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制度基础。但科技成果转化实践表明,仍然需要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高校内部制度上加大改革力度,突破思想瓶颈,为科研“松绑”“助力”。

三、 创新驱动战略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选择

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当清除影响创新主体的制度障碍,改革科研管理机制、扩大高校科研自主权、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建立激励创新的容错机制,形成系统的满足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的政策导向和大学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

1. 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1)加大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着力支持高校教师创办科技型企业,制定留岗创业、贷款优惠、创业降税等金融、人才、税务优惠政策,对高校新建创新创业载体、依托国家重大项目等重要纵向项目开展的成果转化给予资助补贴,全面支撑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创业项目。

(2)加大科技“放管服”的推进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自主权,下放科技成果转让的审批权,由高校对校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审核,真正实现由高校对科技成果的自主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同时,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承接主体的责、权、利,形成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连贯衔接机制。鼓励成立多样化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沟通企业、高校的行业协会,强化宣传推广、法律咨询、市场调研、纠纷仲裁等专业功能,形成“纵向联结省、地市、区县等管理部门,横向联结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中介机构,融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体系,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于一体的立体式、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3)加大财政经费的优化力度。进一步完善投入方式和投入结构,在确保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财政科技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同时,对经费预算、使用、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加大优化力度,如可设立高校创新基金,对科研成果大、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有针对性的进行资金扶持,将经费花在刀刃上。

(4)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相关制度,对滞后的内容进行及时修订完善,在制度修订中注重对高校知识产权归属与激励导向的倾斜。同时,提高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聚焦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使用的风险点,加大保护实效性,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 高校——加大创新动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1)整合创新要素,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一是高校应建立以大型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互用的应用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拓展校企合作形式,企业聘请高校教师担任技术顾问,高校引进企业技术专家做访问学者、企业教授等,建立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的校企研发人员互聘流动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对接机制,提升人力资源的合作绩效。三是完善科研成果收集、筛选、跟踪机制,建立涵盖高校科研成果库、专家库、人才库、企业需求库等在内的校企供需交流信息平台,成立综合化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以及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等,全面集中转化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做好技术评价等服务业务。

(2)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收益体系。一方面,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环节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机制,“一项成熟的技术成果成功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其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三者资金投入需成倍配套,比例约为1∶10∶100”。因此,政府、高校、企业可针对进入中试阶段的科技成果,设立专项资金参与投资,形成以政府、高校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其他方式为补充的科研成果转化融资体系,增进产业资本、风险资本和智力资本的互融。一方面,高校建立以资源贡献度和纵横科研同分成的分配机制,以提高科研创新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制定并落实高校教师开展科研转化等服务经济的奖励力度。

(3)深化科研管理改革,为服务创新驱动提供正向激励和政策支持。在学校内涵建設指标中,增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推动科技创新由自由探索为主的导向向市场需求导向转变;推动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完善科研成果验收审查与专利评估机制,建立科研成果诚信档案,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以及实施多主体联合验收。建立开放型的分类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应用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等,避免技术创新目标的学术化倾向。

(4)强化创新理论研究,提升高校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高校作为科技和人才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应当强化创新理论体系研究与战略规划。试点科技成果转化专职研究机构,瞄准本校实证研究、他校调查研究、国家地方政策与制度研究。注重开展高校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研究,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源源不断地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 理查德·R·尼尔森.国家(地区)创新体系比较分析[M].曾国屏,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2.

[3] 何超.高校定位与高等教育系统秩序的形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5-48.

[4] 史丽萍,盛黎明,刘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多元化体系建构[J].管理现代化,2013,(2):92.

[5] 马卫华,袁传思.科研经费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17,(20):101.

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2014SJD104);江苏现代信息服务业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项目(项目号:NYJD217008)。

作者简介:朱箭容(1982-)(通讯作者),男,汉族,江苏省如东县人,南京邮电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行政管理、行政法、教育法;王子敏(1981-),男,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产业经济与管理、创新经济。

收稿日期:2018-09-14。

作者:朱箭容 王子敏

上一篇:小学期末工作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工作思路和安排(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