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沐浴每一位学生

2023-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让爱沐浴每一位学生

爱每一位学生

编者按:语文特级教师站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时代特色必然在他们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他们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成功经验对一线语文教师是一笔宝贵财富。近年来,中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队伍在扩大,其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广西语文教学法研究专家韦美日教授对语文特级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体现在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案例中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进行了深入研究。她把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每一阶段的语文特级教师又按其流派分别加以研究。韦教授的专著无疑大大丰富了教师研究领域对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

在此本刊分期节选刊出,以飨读者。

一、于漪的为人风范

1.一个为人景仰的人

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她正直、敏捷、纯洁、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她无时无刻不在镌刻自己,锤炼自己的高尚品德,扬弃非健康的成分,完善自己的独立人格。正是她的独立人格使她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做出突出的成绩。她把伟大的周总理当成自己人生的目标,由此而获得非凡的毅力和勇气。[1]

2.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

十几岁时,上中学的于漪受老师的影响,就萌发了献身民族教育的理想,确立了一辈子做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的信念,带着这一坚定信念,她走上了工作岗位,她坚韧不拔地闯过了人生第一关——业务关。“文革”中,于漪被揪斗、抄家、审查,一切业务成果都被全盘否定,精神和肉体上受到双重摧残。她面临人生第二道严峻关口——思想关、人格关。她说:“我引以为自豪的是没有揭发任何人。人不能为自己贪生而置别人于不顾,任何罪名、处罚我都接受了,是信念支持了我,是国家、教育前途支持了我。”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教育界也出现了“向钱看”的倾向,于漪仍以事业为重,她到老少边穷地区讲学,到先进发达城市交流,从不计较什么报酬,也从不计较什么专家待遇,令人敬佩,她闯过了“金钱关”。于漪说:“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常青的,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做一个铺路石,让学生一届又一届地从自己身上踏过去,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2]

3.一个有无限师爱的人

于漪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70年代初期,于漪带学生下农村劳动,半夜里一位女同学突然发高烧,腿抽筋不能动,当时医疗条件差,交通极不方便,于漪和另一位女同学,顶着寒风,背着生病的同学步行十几里到镇上医院治病。那是于漪刚做了大手术不久,刀痕还疼痛,如果不是把学生放在心上,就很难做到。于漪还特爱清洁,但为了教育学生,她把学生突然呕吐的脏物也料理了。

于漪的独生子先后患过胃溃疡、肝炎等重病,身体极坏,多次病危。于漪夜里陪着,白天坚持上班,不动声色。几十年来,没有为私事(包括母亲病逝,婆母逝世)请过一天假,脱过一节课,她说,这样做觉得心里踏实,对得起学生。[3]

在爱学生的事业中,于漪也过了三关:第一关:难。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于漪爱学生,做到师爱荡漾,即自然和谐,讲求真切,又细雨润物,讲求透彻;而且涓涓细流,讲求持久。于漪的一个学生写作文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于漪把他请到办公室,个别辅导,讲了逗号、句号、分号、冒号等,问他懂了吗?他笑一笑。下次交作文,仍没有标点符号,请他到办公室,他说:“你讲那么多,我怎么记得?”

于漪说:“那是老师不对,今天只讲两种,一种逗号,一种句号,只要用了,就算使用正确。”他点点头,再交作文,标点有了,不过很不规范,继续跟他讲道理,直到他心甘情愿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为止。没有发自内心的爱是很难做到的。

第二关:烦。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思想品德都要管,大事小事都要管,很多孩子不会扫地,地没有扫干净,屋子里却已是灰尘弥漫,必须教他怎么扫,培养他讲卫生的习惯和为群众服务的精神。这都是特别烦人的事情,于漪站在育人的高度来认识这些繁杂事务,她说:搞基础教育的教师,事情有千件万件,如果把它穿在育人这个总枢纽上,就“烦”得其所,乐在其中,就会觉得那些平凡的小事情是那么有意义,因为这是在雕塑人的灵魂。

第三关:偏爱。老师往往喜欢聪明可爱的学生,但教育是无选择的,所有的孩子都应教好。有一个男生,非常调皮,于漪一次次地家访,他父亲说:“这个孩子给你吧,我不要了!”于漪说:“你的儿子,我的学生,大家一起来教育他吧。”经过努力,这个孩子终于教育好了,每年春节都要来拜谢老师。[4]

于漪的师爱三关告诉我们:师爱不只是挂在嘴上的口头禅,而应是教师爱心和事业心的自然流露,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中,是教师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

于漪认为,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蓝图,这个蓝图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培养目标:“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听、读、说、写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是,教师的视野不能只局限于‘文’,教文须服从育人的大目标,为这个大目标服务。”

二是学生的现状。摸准了学生的实际,知之准,识之深,蓝图的绘制才有依据,教学才有依据,教学才会避免盲目性,加强针对性。

三是实现目标的阶梯。语文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是全局,是语文教学的“面”,这个“面”是由初中、高中两个大阶段,六个年级分年要求的小阶段组成的,每个小阶段又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心中牢记分年要求,牢记每个年级要达到的语文方面的培养目标,就能拾级而上,摆脱教学中浑浊笼统,模糊不清的状况。[5]

于漪的教文育人蓝图有长远的目标,即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这些要求落实到语文教育方面,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那就是教文以育人。心中有长远的育人目标,语文教师才能摆脱工具论的约束,自觉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进行语文德育的渗透,达到教文育人的目的。心中没有长远的育人目标,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就就可能演变成了单纯的教学技术,失去了感染人鼓舞人的力量。

长远的目标留在教师的心中,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但是长远目标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教学是双边活动的过程,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教师的教如果不是基于学生的学,其有效性就要打折扣,长远目标的实现就会推迟或者无法实现。长远目标要实现,就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说长远的育人目标是语文教师的教育理想,那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缩短理想和实际的距离,正是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

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教师和其他教辅人员的协作,语文教师作为这个专业系统中重要的一员,必须清醒认识到语文学科在其中的价值和作用,并且要尽可能实现语文教育特殊的育人功能。为了做到这一点,于漪认为要有实现理想的阶梯,把抽象的育人目标具体化到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拾级而上,最终达成育人目标。

于漪的育人蓝图描绘的实际上是教学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方式。她以教育实践家的务实精神和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阐述了语文教师在三个基本要素中地位和作用,启迪人们思考语文教育的理想和教师日常的语文教学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

三、于漪的语文教学风格

(一)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于漪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出了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规律,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语文教学原则。

1.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以

《变色龙》的教学为例:第一步: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找出奥楚蔑洛夫有几变?怎么变?因何而变?并让学生注意一些表现力很强的动词和对狗称呼的一次次变化。第二步:用图形进一步启发学生:在黑板上画一条波浪线和一条直线。第三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说波浪线的波峰和波谷不能等距离,前后振幅应有变化,当主人公确实知道狗是将军哥哥家的时候,巴结拍马的心情更急切了,频率应加快。

2.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指导习作《夏天的夜空》为例:第一步:以语言创设情境:夏天的夜晚是孩子们的天下,打着扇子,在室外乘凉,数星星,讲故事,猜谜语,海阔天空,乐不可支。请同学们想一想:夏天的夜晚,当你仰视天空时,你会看到怎样美丽的景象?当你看到天空中闪烁的群星时,你会想到什么?第二步:展开想象,完成作文。第三步:以《天上的街市》为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四步:结合习作,教会学生想象的方法:如何从眼前实景中找准想象的出发点,拉出想象的线头;想象要有实在的内容,具体生动的场景;想象的内容与眼前的实景衔接自然、巧妙;想象要有时代气息。

3.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于漪注重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她的“零打碎敲”的做法,一方面表现在巧妙地运用教学间隙的分分秒秒,如教一首唐诗,或讲一首宋词,或抄一段名言,或学一则寓言。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结合课堂教学或学生质疑,穿插介绍一些课外的诗文。如教《李愬雪夜入蔡州》前,先教一首唐人王建的《赠李愬仆射》。

又如教《藤野先生》,文中有“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于漪先让学生举出与“标致”相关的同义词、反义词,然后讨论“标致”如何理解,让学生领悟这是反语,学生迅速找出了与“标致”相对应的“恶心”一词,“实在标致极了”是“实在恶心极了”之意。把握住作者对醉生梦死的清代留学生的极端厌恶之情。

(二)培养情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于漪注重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巨大作用。一方面以情商因素促进语文智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又在智力发展过程中,确保了情商的培养。

1.以情启趣。以《最后一次讲演》为例:于漪先在黑板上抄写闻一多的《红烛》,接着介绍背景和作者,然后出示《闻一多传》的封面,以构图的寓意启发学生,与《红烛》序诗对照讲解,引入课文。

2.以美激趣。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和书本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语言,让学生在寻找和发现美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

3.从得保趣。于漪说:“学生上语文课获得了新的知识,听说读写与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内心就会充满喜悦,就会有一种获得精神食粮后的满足,兴味就会盎然,就会持续不断地探索语文知识的宝藏。”

(三)多种教育功能并行

于漪主张语文教学以智育为核心,熔智育、德育、美育于一炉。

1.以智育为语文教学的核心

于漪说:“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时,要有意识地在思维能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锻炼上下工夫。”

2.在智育中渗透德育

于漪自觉将德育内容渗透于语言训练之中: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意;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溅出耀眼的火花;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切入口,激荡学生的感情;创设情境,带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增添情感浓度,形成余音缭绕的气氛;进行反馈,在检验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强化思想感受;鉴别信息,加强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3.在智育中进行美育

一方面,她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蕴含的美,并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来感受美。如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先对其事迹进行分析,再带领学生感受文章语言之美。[6]

四、于漪谈课堂教学设计

(一)一个生动的类比

于漪说,一出戏,同样的剧情,同样的布景,同样的演员,由于导演不同,演出的效果大不一样。老师就象一个富有经验的导演,课前对教材、对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作一番精心的设计,对教学中重点、难点都巧作安排。

(二)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教《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第一步:新颖的导入:一上课就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道填空题:如摇其摇,如摇其摇,如摇其摇。估计学生可以填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第三个词碰到困难,指出如历其境,就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使读者如历其境的文章……

接着介绍作者。

然后分四层设计了若干问题:

1.既然游览两个岩洞,为何要提到朝真洞,又为何要交代不去朝真洞的原因?

2.由金华城到双龙洞一路上见到哪些景物,描绘这些景物时主要用了怎样的写法?

3.双龙洞是怎样的结构?你认为洞中最神奇之处是什么?文中着力描绘其什么特点?怎样描绘?

4.冰壶洞的瀑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文中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为什么要从不同的角度写?

学生细读课文,理解了提朝真洞的原因,理解了“泉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后,立刻促使学生弄清沿途景物。过渡语是:“让我们随着作者游览的足迹去观赏沿途风光。”学生品味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又加温:“沿途景色已如此佳妙,双龙洞、冰壶洞又该是怎样的奇观呢?”

学生思考、争议,领略双龙洞的奇观后,教师就势下推:“双龙洞景色奇特,那么冰壶洞呢?”

(三)抓住关键重锤敲

如上《茶花赋》抓往“心都醉了”的醉,引导学生反复理解:

1.在“醉”出现之前,先扣紧词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线索,然后用感情上的“低谷”——“就搁下这桩心思”的“搁”,来呼唤感情上的高峰“醉”的出现。

2.在剖析作者收藏起来的奔腾感情时,运用学生的旧知识——背诵《题西林壁》、《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大力渲染铺垫,让祖国山河的无限风光在学生胸中激荡,水到渠成地呼出了“醉”字。

3.紧接着用重锤敲打它在文中的含义。

4.继学生初步理解体会“醉”字的妙用之后,要求琢磨“醉”字引出怎样的一个优美的意境,又是怎样在气势上牵动全篇的。

从这个“醉”字的锤打过程,可以看到于漪课堂教学设计的严谨性,突出一个中心,把课内课外,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地联成一体,组成有感情的思维流程。

(四)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

如上《最后一课》这样设计:1.提问:《最后一课》的主人公究竟是谁?是韩麦尔先生?还是小弗朗士?如果是前者,根据何在?是后者,根据又何在?

2.辩论、读书,再读书,再辩论,在读与辩的过程中,掌握了情节、明确了主人公,理解了主题,抓住了关键词语。

这个教例是通过辩论的形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比从背景介绍开始,分析课文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模式更容易贴近学生。

又如上《记一辆纺车》这样设计:1.学完第一段后紧接着学第三、四段。2.提问:既然三、四段已从纺车的重要作用说明“深切怀念”的原因,为何还要写第二段?不写行不行?写,起什么作用?

这是用跳读的方式激起矛盾,引导学生思考的范例。

又如上《秋风萧瑟》这样设计:1.提问: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写游览长城的情景,与“秋风萧瑟”有什么关系?又为什么用它作题目?2.引导学生从主题、构思、线索多方面深入挖掘,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7]

于漪教学案例及评析

于漪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和语文教学风格具体体现在她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以下引用于漪1979 年执教《春》的课堂实录, 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的语文教育思想。

一、《春》的课堂实录

时间: 1979 年4 月2 日(星期一, 上午第一、二节课)

任课老师: 杨浦中学于漪

班级: 初一(1) 班

第一课时

[上课]

师: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同学们把讲义拿出来。

我们一提到春啊, 你们想一想看, 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 东风浩荡, 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 一提到春, 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 有无穷的力量! 所以古往今来, 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我们曾经学过一些绝句, 现在我问一问大家, 杜甫的绝句当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稍停] 有同学知道吗? ——杜甫的绝句,大家想想看。[学生举手] ×××。

生(1):[背诵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gè 读成guò) 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 对吧?[生(部分): 对的。] ——对的?“两” ——什么“黄鹂鸣翠柳”? 这里怎么读啊?

生(1): 两“gè”, 不是两“guò”。

师: 对啊! 两个(gè)。他是从两个黄鹂在青绿色的柳条上鸣啭来描绘春天的美好啊! 再想想看, 王安石也有一首诗是描绘春天的, 这首诗背得出来吧? 谁来背背看。有一个名句, 想想看。他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想起来没有?背背看。“京口瓜洲……” 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 哪一个句子是写春的?

生(集体):“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 哪一个字用得特别好。

生(集体):“绿”。

师:“又绿江南岸”, 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啊? ——从春风的角度。春风一吹, 江南岸边就怎么样?

生(集体): 绿。

师: 绿——绿满天下! 上星期六, ××写我们学校的树的时候, 用了一个好的句子啊! ——“绿满天下”! 他就从这儿学来的。很好。但是, 绝句, 它只有四句, 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 或者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 也就是选取了春天的一个或者两三个景来写春。

(以上3 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这篇散文, 其中写春的内容可多啦! 我们星期六发了讲义, 请同学们看。这里头写了: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我们读的时候要想一想, 朱自清在这篇文章当中, 他是怎样写这些春天的景物的? 他写的春天景物的——姿态啊, 气息啊,声音啊……我们想到没有? 看到没有? 春天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现在正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里。你说对吧? 这正好是阳春三月! 对文章中的这些景物, 你是怎么观察的? 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么写的?

现在, 请同学们读一读, ——读一读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读了以后, 请同学们考虑: 这篇文章是怎么样写春的呢? 首先, 朱自清先生, 他是以怎么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

[边讲边板书: 迎春] 接着呢? 朱自清先生用他的彩笔给我们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边讲边板书: 绘春] 最后,他又满怀喜悦, 歌颂了春天。[边讲边板书: 颂春] 同学们读了以后, 分分看, 哪几节写迎春? 哪几节写绘春? 写颂春?[边讲边指板书“迎春”、“绘春”、“颂春”] 我们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看看谁来读?[学生举手] ××。

生(2):[朗读《春》全文]“《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鸟儿将——鸟儿将——”

师:“巢(cháo)”。

生(2):[继续朗读]“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披着——披着——”

师:“披着蓑(suō)”。

生(2):[继续朗读]“披着蓑戴着笠……领着我们上前去。”

师: 从读的情况看来是读过的。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妥当的吧?[学生举手] 好, ×××。

生(3): 第五节:“跟轻风流水应和(hè) 着”; 他读“跟轻风流水应和(hé) 着”。

师:“应和(hè) 着”。这个“和(hè)” 读得不对了。应该读第几声啊?

生(集体): 第四声。

师:[板书: hè] 还有吗?

生(4): 第三节是“园(yuán) 子里” , 他读“院(yuàn) 子里”; 还有一个是“迷藏(cáng)”, 他读“迷藏(zàng)” 。还有一个是“酝酿(niàng)” , 他读“酝酿(ràng)”。

师: 好。那么, 先把这个解决了:“嫩嫩的, 绿绿的……”下面应该是怎么读啊?

生(集体): 园(yuán) 子里。[有的学生仍读“院(yuàn) 子

师:[板书: 园] 这个字怎么读?

生(集体): 园(yuán)。

师: 园(yuán), 公园(yuán), 园(yuán) 子里。耳朵旁的那个呢?

生(集体): 院(yuàn)。

师: 院(yuàn)。好, 下面她读得对的。“酝酿(niàng)”不是“酝酿(ràng)”。这个字的拼音怎么样?

生(集体): n—iàng——“niàng”。

师: niàng。很好。××,[指生(2)] 自己马上注上拼音。不认识的, 不清楚的, 自己赶紧把注音记下来。“酝酿(niàng)”。接下去。[学生举手] ×××。

生(5): 第四节:“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他读成了:“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师: 语气没有读出来, 对。还有吗? 抓紧时间, 还有吧?[学生举手] ××。

生(6): 第五段第三行:“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他读成了:“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

师: 对, 是嫩叶, 不是绿叶。还有吗?[学生举手] ×××。

生(7): 第六段:“一点点黄晕(yùn) 的光”。这个“黄晕(yùn)”, 不读“黄晕(yūn)”。

师: 这个字究竟怎么读? 快点查字典, 快点查。[几个学生举手] 好, ×××。

生(8): 应该读:“黄晕(yùn)”。

师: 你查过字典了?[生(8): 查过了。] 好。她很有把握的, 应该读“黄晕(yùn)”。为什么那么有把握呢? 因为她查过字典了。[板书: yùn], y—un, 第四声。读错了的就应该把它打个“×”; 掌握不准的, 就应该注音。还有吧?

生(9):“山朗润起来了”, 读成“山润朗起来了”。

师: 喔, 对吧? 后来呢, 他自己怎么样一一感觉读得不对了, 自己改正了。应该是“山朗润起来了”。同学们听得很仔细, 而××同学[指生(2)], 读得很响亮。因为还没有学, 所以读得还有些疙疙瘩瘩, 有些字还读得不准。有一个字, 同学们注意一下, 就是刚刚给××[指生(2)]纠正的“和(hè)” ——“和(hè)” 的前面的这个字怎么读呀?

生(集体):“应和(yīng hè)”。[有的读:“yìng hè”]

师:[倾听] 重读。

生(集体):“应和(yìng hè)”。

师:“应(yìng)”, 应该是第四声。但是这个讲义上注的第几声啊?

生(集体): 第一声。

生(10): 错了。

师: 错了。——你[指生(10)] 怎么知道错了?

生(10): 我查过字典。

师: 这个注音注错了, 应该第四声。——“应(yìng)和”。

预习的时候, 你们需要认真, 去查查看。现在, 请同学们把讲义上错的改过来。好, 我们刚才读了一遍。请同学们看, 还有些什么问题? 自己查字典的时候, 没有能够解决的, 有吧? ——有没有? 都懂吧?[学生举手] ×××。

生(11): 什么叫“赶趟儿” ? ——是不是就是“赶集”?

师: 什么叫“赶趟儿”?[学生举手] ×××。

生(12):“鸟儿将巢(cháo) 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他[指生(2)] 读成: “鸟儿将chǎo 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师:[板书: 巢] 这个字怎么读啊?

生(集体): ch—áo—cháo。

师: 巢(cháo), 第二声。刚刚那个字读错了, 没有纠正过, 现在纠正一下。还有吧? 除此之外, 还有吧? ——没有了。好, 现在, 我们请同学们考虑一下, 刚刚我们读了一下, 请你们分一分看, 一共是几节? 请你们分一分看。

生(集体): 十节。

师: 十节。那么, 用了几节文字写了迎春的?[学生举手] ×××。

生(13): 迎春用了一节。

师: 好, 怎么分法?[个别学生举手。稍停] 就××一个人知道吗? 分分看, 分错了, 也没有关系。怎么分?[学生举手] 好, ××, 你讲一讲看。

生(14): 用了一节文字写迎接春天的。

师: 你整个地讲一讲看。

生(14): 用了一节文字写迎接春天的。

师: 喔, 用了一节文字是写迎接春天的。

生(14): 第二节到第七节是描绘春天的。

师: 喔, 第二节到第七节是描绘春天的。

生(14): 颂春是第八节到第十节。

师: 第八节到第十节是歌颂春天的。有不同的意见吗?有吧? ——没有。都是一样的。好, 我说, 她这样看是看得准确的, 是这样。现在请同学们在第一节、第七节后面画上符号。我们看起来, 可眉目清楚。

(以上11 分钟)

好, 现在请同学们先把第一节——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节只有一句话。那么我们看一看: 作者是用了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而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 春天还没有来到。这里有一个字, 用得非常准确!

生(部分):[轻声地]“近”。

师: 好, 我们现在一起读一读:“盼望着, 盼望着……”预备——起。

生(集体):[朗读第一节]“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师: 你们看, 作者是以什么心情来迎接春天的?

生(集体):“盼望着。”

师: 大家都看得出来——“盼望着, 盼望着”, 大家睁大眼睛盼望。我说用一个“盼望着”, 可以吧?“盼望着,东风来了……” 可以吧?[生(集体): 可以。] 那么为什么这里要叠用呢?[学生举手] ×××。

生(15): 用两个, 可以加强语气, 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师: 嗯, 这样叠用, 就更能表达作者十分急切的心情,十分向往的心情。向往春天赶紧到来! ——所以用“盼望着, 盼望着”。那么, 哪一个字, 告诉我们了——很准确地告诉我们: 春天还没有来到?

生(集体):“近”。

师: 对, 是“春天的脚步近了”! 你看这个“近”, 用得多准确啊! 这里一个句子, 四个字——用了四个词尾,给我们一个非常柔和的感觉。哪四个词尾?

生(集体): 两个“着”。

师: 两个“着”。还有?

生(集体): 两个“了”。

师: 对, 好。我们自己读一下, 体会、体会。[学生轻声朗读] 你们听我读[表情朗读]“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开始就给我们非常亲切的、柔和的感觉。

(以上3 分钟)

接下来, 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 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一开始哪, 作者就写了非常形象的一笔, 绘出春天的总的景色——总写了一个“大地回春” 或者是“大地春回”, 或者是“春回大地” 的景色, 这都可以。[在板书“绘春” 之右, 板书: 总写大地回春] 好, 现在, 请同学们来考虑一下, 用了哪一句啊? 你们从哪儿知道这是总写的呢?[学生低声议论; 举手] 好, ×××讲。

生(16):[朗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师: 说完整了吗?

生(16):[朗读]“欣欣然张开了眼。”

师: 好, 你把它完整地读一读。

生(16):[朗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读得不大流畅]

师:[微笑] 重读——要读准了。

生(16):[重读]

师: 那么, 你从哪个词知道——这是一笔绘出来的啦?

生(16):“一切”。

师:“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切”, 说明了什么? ——没有一个例外。这就把大自然的景物都囊括起来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欣欣然”, 是什么意思?[学生举手] ×××。

生(17): 高兴的样子。

师: 哪个词是表示样子?

生(17):“然”。师: 哪个是高兴? 哪个是样子?

生(17):“欣欣” 是高兴;“然” 是样子。

师: 好! 我们要理解:“然” 是词尾, 是表示状态的。“欣欣然”, 高兴的样子——张开了眼睛。这是总起来写。[指板书“总写”] 接着就分写, 分别地描述了。[在板书“绘春” 之右,“总写” 之下, 板书: 分别描述] 这节里头,分别描述了什么?[学生举手] ×××。

生(18):[朗读]“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师: 对。这个——我们是容易理解的。请同学们回答:在这一节里分别写了什么? 先写了什么? 然后再写了什么?哪些词用得非常生动?[学生举手] ×××。

生(19): 分别写了山、水、太阳。

师: 分别写了山、水、太阳。对吧?[生(集体): 对。]写了太阳什么呐?

生(集体): 太阳的脸。

师: 太阳的脸。那么, 怎么来写它们的? 用了哪些词?[学生举手] ×××。

生(20): 山用“朗润起来了”, 水用“涨(读成zhàng)起来了”, 太阳用“脸红起来了”。

师: 好, 请坐。他刚刚有个字念错了! ——哪一个?水涨(zhàng) 起来了?

生(集体): 涨(zhǎng)。

师: 对。刚刚音读错了。不是“肚子胀(zhàng)” 的“胀(zhàng)” 啊, 是涨(zhǎng) 起来了, 第几声啊?

生(集体): 第三声。

师: 把它纠正过来。——“水涨(zhǎng) 起来了” 。“山朗润起来了”。这个“朗润”, 我们没有碰到过, 什么含义? 看一下注解:“朗润”。×××[指定学生] 讲一下。

生(21): 润泽。“朗润”, 解释明朗、润泽。

师:“朗润” 解释明朗、润泽。为什么? 因为春天来了!这个“明朗” 跟“润泽”, 到底是怎样一幅情景呢? 请同学们看这一张画:[展示月历片山景彩色照片]“山朗润起来了” ——“朗”, 就是阳光照在上面, 明亮起来,“润”, 因为春风吹遍, 我们刚刚不是背过“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一吹, 山上怎么样啊? 山清水秀, 景色朗润。我们没有学过这个词。我们看一看,(再展示月历片山景彩色照片) 它既有润泽的意思, 还有阳光照在上面的明亮的意思。噢, 前天我们外语课发了一套《Look9and9 say》, 这里头第140 幅那个图画。课后看一看。它是要同学们认清“hill” 这个字——山。那个山, 就是润泽的样子。我们课后对照起来看, 就知道了, 第140 幅。“水涨起来了”。冬天的水是怎样呢?

生(部分): 结冰。[一些学生轻笑声]

师:[微笑] 结冰。噢, 想到结冰。冬天的水是什么样啊?

生(部分): 枯了。[教师板书: 枯]

师: 春天哪, 水就满了。你想想看。

生(22):[应声说] 涨潮了。

师: 喔, 对——对, 涨潮了。我们不是读过:“满川风雨——”

生(23):[紧接着说]“看潮生”。

师: 啊! 对了。有个同学已经想出来了:“满川风雨看潮生”。冬天的水是枯的, 春天的“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红”, 用得非常好! 为什么? 我们可以从比较当中理解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 冬天的太阳怎么样? [学生低声议论] 想想看, 为什么说这个“红” 字用得很好呢? 这个“红” ——就绘出春天啊! 冬天的太阳怎么样? 想想看。生(部分): 白的。[有的学生: 黄的。][师、生笑] 师: 冬天的太阳是白的, 所以春天的太阳是红的? 这个“红”, 是不是就是写颜色呀?[学生举手] ×××。

生(24): 冬天的太阳没有温暖。不仅写太阳的颜色,也写了太阳的温暖。

师: ×××[指生(24)] 讲: 冬天的太阳没有温暖——没有温暖?[师、生笑] 就是热量怎么样?

生(集体): 比较弱。

师: 那么春天的太阳呢? 我一开始不是讲了阳光——

生(集体): 明媚。

师: 明媚, 就红起来了, 给人们非常温暖的感觉。所以这“朗润” ——“涨” ——“红” 起来了, 非常确切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我们读一遍, 把它背出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 自己读, 读了我们马上背。

[学生各自轻声朗读第二节。]

好, 我们一起背背看。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第二节]

师: 好, 这一段背是背出来了, 但是有一个字总是读不准——哪一个字呀?“涨(zhǎng)”。

生(集体):“涨(zhǎng)”。

师: 涨(zhǎng)。好, 跟我读一读:“涨(zhǎng)”。

生(集体):“涨(zhǎng)”。

师:“水涨(zhǎng) 起来了”。

生(集体):“水涨(zhǎng) 起来了”。

师: 注意啊, 别再读错了! 重来一次, 再背一遍。“一切……” 预备——起。

生(集体):[再齐背第二节]

师: 好, 这一节总写了以后,[指板书“总写”] 立刻写山、水、太阳。然后呢, 一步一步地写得很细, 很细。我们看: 接下来第三节是写小草。这节写得很细。你们要了解怎么细写, 请一个同学把小草这一节读一读。谁来读?[学生举手] 好, ×××。

生(25):[朗读第三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有些学生对某些读音低声议论]

师: 喔, 她读的时候很注意, 读的语气很柔和, 就是一些字读不准。嗯,“草” 不要翘舌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zuān) 出来”, 不是“钻”(zuàn)。“嫩嫩的” ——“嫩(nèn)”。请同学们看, 写小草怎么写的? 一开始啊, 就写出它的很旺盛的生命力! 大家看, 用哪一个词表现的?

生(集体):“钻”。

师: 好, 把它圈出来。一开始就写它的旺盛的生命力——钻出来! 很强的生命力, 从泥土里头钻出来。这个词用得非常好! 春回大地啊, 人盼望着春天, 草呢?

生(集体): 也盼望着春天。

师: 也盼望着春天。我说先是写生命力; 接着呢, 你们看, 就写这个草是“嫩嫩的”。“嫩嫩的” ——是写它的什么呢?

生(部分): 形象。

师: 形象。对吗?“嫩嫩的”, 写它的质地。“绿绿的”是写什么呢?

生(集体): 颜色.

师: 颜色。刚刚是写生命力——它的旺盛的生命力;然后呢, 再描绘它的质, 再描绘它的色。[在板书“分别描述” 之后,[板书: 生命力、质、色。] 接着看:[朗读]“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绿的。” 喔,这个“满” 字用得很好! 满是绿的! 这句写什么呢?

生(部分): 很多, 很多。

呵, 是写很多很多, 就好像××作文里写的什么?

生(集体):“绿满天下”。

师: 这是它的“满” 的范围, 怎么样?[在板书“生命力、质、色” 之后, 板书: 范围]

生(集体): 很广。

师: 这个范围呵, 你们看, 具体是怎么写的? ——怎么叫细呢? 是从它的生命力, 从它的质, 从它的色, 从它“满” 的范围来写。还不够, 人没有辜负春色, 没有辜负小草长得这么好, 所以怎么呢? 你们看——我们一起读:“坐着, 躺着……捉几回迷藏。” 预备——起。

师、生(集体):[齐读]“坐着, 躺着……捉几回迷藏。”

师: 草长得这么好, 人怎么样? 很欢乐。我们下星期要去春游, 去体会体会: 在这个柔软的草地上, 打两个滚,踢几脚球呵, 赛几趟跑呵, 捉几回迷藏呵, 味道是很美的。接着我们看, 还具体描绘了什么? 我们一起读, 预备——起。

师、生(集体):[齐读]“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师: 又写草了,“软绵绵的”。——写它的什么?

生(26):[接着说] 姿态。

师: 喔, 写姿态。××[指生(26)] 说得很好, 是写它的姿态。[在板书“生命力、质、色、范围” 之后, 板书:态] 它的姿态怎么样? ——“软绵绵的”。平时, 同学们写作文, 有时候感到写不出来, 这个草嘛, 就是草了, 哪有那么多东西好写? 你们看作者写春天的小草, 写得那么多,而且写得那么细! ——写得很传神。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每天走进这个校园里, 知不知道这杨柳什么时候绿的? 知道吧![生(部分): 不知道。] 都好像没有感觉到, 没有看到它怎么又绿了, 又大起来了。因此这儿用了一个什么词呢?

生(集体):“偷偷地”。

师: “偷偷地”。这“偷偷地”, 是不是那个“偷” 的意思?

生(集体): 不是。那么, 是什么意思啊!

生(部分): 悄悄地。

师: 悄悄地, 不知不觉地。——在人们不知不觉当中,小草钻出来了。确实就是这么个样子! 所以, 这里写得非常细。——我说, 描绘得很细。这就因为是从各个角度,从多方面来描绘, 写它钻出来的旺盛的生命力; 写它嫩嫩的质; 写它绿绿的色; 写它的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然后再写人与草的关系。这样, 小草长出来后, 人们非常高兴, 当然孩子们更高兴, 有趣的是“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还做什么啦?

生(部分): 捉迷藏?

师: 喔, 对,“捉几回迷藏”。只有孩子会捉迷藏, 大人不会捉迷藏, 对吧? 然后还写:“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所以, 我说这里写得非常细! 好, 现在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下。[指定学生] ×××——她在朗读的时候, 其他同学默读, 把它背出来。

生(27): [朗读第三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 绿绿的……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师: 好。[学生举手] ××。

生(28): 应该是“打两个滚”, 他说打几个滚。

师: 还有吗?[学生举手] 好, ×××。

生(29):“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她读成:“风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师: 喔, 应该是“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对, 还有什么吗?[学生举手] 还有什么读错的? ×××。

生(30): “嫩嫩的”, 她说“嫩嫩地”。

师: 好。[学生举手] ×××。

生(31): 应该是“嫩嫩的(de)”, 她读成:“嫩嫩地(di)”; 应该是“绿绿的(de)”, 她读成:“绿绿地(di)”。

师: 那么, 你把它归纳一下, 好不好? ——它们是什么词?

生(31): 结构助词。

师: 结构助词。这里她[指生(27)] 读错了, 应该读什么?

生(集体):“的(de)”。

师: 我们现在再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看, ×××。[指定学生]

生(32):[朗读第三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师: 基本上读对了。现在我们自己读, 读了背出来。[学生各自轻声朗读第三节。教师巡视、指导] 好, 我们一起背背看——一起背背看。“小草……” 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第三节。教师依学生背诵的内容, 分别指板书“生命力”、“质”、“色”、“范围” 和“态”]。

师: [有的学生把“打两个滚”, 背成:“打几个滚”]为什么这个“打两个滚” 容易错呢? 因为后面, 都是“几”。你看看——仔细看看: “踢几脚球……”

生(部分):[紧接着说]“赛几趟跑”。

师: “赛几趟跑”。

生(部分):“捉几回迷藏”。

师:“捉几回迷藏”。所以就以为都是“几” 了! 实际上, ——是“打两个滚”。它是“两”。记好了! 好, 再背一遍。“小草……” 预备——起。

生(集体):[再齐背第三节]

师: 好。下面我们就学第四节。

小草在春天是如此的美啊! 那么下面呢, 就是花呀,树呀……也是写得很细。请你们自己分析分析, 为什么说写得很细呢?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再写什么? 自己读,读了分析。[学生各自低声朗读第四节] 好, 刚刚××同学问了:“赶趟儿” 是不是就是“赶集”? ——刚刚不是有同学问了这个问题吗? 什么是“赶趟儿”?

[学生低声议论。生(有的):“赶趟儿” 是争着凑热闹。]噢, ××,[指生(33)。生(33): 我照别的同学讲的。] 你跟同学讲的? 我还没有听到呐, 你说说看。

生(33): 凑热闹。[学生笑声]

师:[笑] 凑热闹——噢, 凑热闹。“赶趟儿” 究竟是什么意思? 凑热闹。有道理, 不是完全不搭界的。“赶趟儿”, 这是北方话, 我们南方没有这种话。“赶趟儿” ——争先恐后地, 赶上什么? 赶上趟儿。“趟”, 就是这一趟。××同学[指生(11)] 问, 是不是就是“赶集” 的意思?如果是赶集, 为什么不用“集” 呀!

[学生议论]

是不是“赶集” 呀?“集” 是什么意思呀?

生(集体): 集市。

师: 噢, 集市。赶集——人赶集, 去买东西, 或去卖东西, 叫赶集。这儿不是赶集。“赶趟儿” 呢, 就是我们刚刚讲的: 争先恐后地, 要赶上这一趟儿。——这一趟儿。这里就是赶上什么啊?

生(集体): 春天。

师: 喔, 对。大家理解得很好。赶春天, 赶春光, 因此就出现一个百花争春的景色。[板书: 百花争春] 百花争春, 把这个“春” 换一换, 还可以用个百花——什么?

生(集体): 百花争妍。

师: 讲得好, 百花争妍。[板书: 妍] 这“赶趟儿” 就是都要来凑热闹——百花争春, 百花争妍。这个可以理解了吧? 下课以后, 休息一下。

(以上28 分钟)

[下课]

第二课时(略)

二、于漪教学案例分析

我们从《春》的课堂实录中能体会到于漪课堂教学的特色:

第一, 在两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饱满的情感贯穿始终。从热情洋溢的导入, 到引导学生进入朱自清笔下的万象更新的春天, 再到体会用词造句的妙处, 于漪对文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对学生的暗示和引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基于于漪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她不是机械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和程序, 更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 而是根据学生阅读理解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 她对《春》里面的用词造句的有血有肉的推敲分析是超越教参和课文的。能完成这种超越除了教学经验之外, 更重要的是对文本作者的生活体验的尊重和欣赏, 对洋溢于字里行间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由衷赞叹。另一方面, 于漪的饱满情感也来自于对学生的爱和学生的求知热情, 在课堂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于漪的微笑, 她的善意提醒, 都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教学活动富有生气和活力。于漪是20 世纪80年代语文教学情感派的代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丰富的情感投入著称, 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春》的教学活动,在其他课文的教学中也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 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训练。在《春》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于漪和她的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真态度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在要求学生读背课文的过程中,师生都在仔细纠正不正确、不标准的读音; 在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义的时候则强调理解和运用; 在综合概括景物特点的时候又重视思维的条理性和简洁性。于漪对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训练的重视程度是20 世纪80年代语文教学的共性的体现, 那个时候的语文教学对工具性的偏向是一种常态, 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对人文性的偏向一样, 是时代的产物。于漪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她把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当成是达成她的育人目标的阶梯, 是她教文育人蓝图中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 这就使她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那个时代习以为常的为考试而学的功利目标上, 而是语文基本素养的训练, 具有素质教育的特质。

第三, 追求教学内容的细致和周全。在两节课的教学时间里, 于漪带着学生从课文第一节开始, 到第七节, 一一进行朗读分析背诵, 进入文本的细节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精要的板书, 把课文的结构脉络和作者的思路直观地呈现在黑板上, 在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 展示了文章结构和写作的特点。这也是20 世纪80年代最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方式和顺序安排,其侧重点和着眼点是进入文本,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学习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的技巧。区别在于任课教师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和领悟能力, 于漪的敬业精神使她对文本的熟悉程度超过了一般的教师, 于漪从小就喜欢文学作品, 她对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课文的领悟能力也是出色的, 因此, 追求细致周全的教学内容并没有使她陷入满堂灌的深渊, 而使她的教学内容朴素而充实,一如的她的为人, 对学生具有吸引力。

第四, 引导学生推敲词语的能力。于漪在课堂教学中对词语的推敲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抓住文眼推敲词语, 在《春》两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于漪抓住了“春” 字, 总结文本的思路是,“迎春——绘春——颂春”, 重点在“绘春”,怎样“绘春” 是教学重点内容, 因此于漪在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跟学生一起推敲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词语怎样生动形象地“绘春” 的。这是从全文整体思路的角度确定推敲的重点词语, 服从于对全文主旨的理解。其次, 抓住关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推敲, 整整两节课, 除了朗读之外, 大部分时间于漪都在与学生一起就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和讨论, 以期对词义、句义、段义、文义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是解读一篇文章的基本功夫, 也是语文课别于其他人文课程的本质特点, 是语文教学必须落实的基本任务。但是词语的教学很容易陷入纯语文知识传授的窠臼, 使课堂教学僵化, 关键看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于漪虽然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 但她在备课时下的功夫使她的语文基础知识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 可以使她在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时能厚积薄发, 游刃有余。再次,抓住学生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进行推敲, 于漪在教学中的严谨态度也表现在词语教学活动中, 她和她的学生不轻易放过读错的词语, 对每次朗读中的误读都进行周到的订正,因为读错很可能是认知的盲点, 而教学针对的就是认知的盲点, 以完善学科的知识结构。即使一些常见的词语, 像“抚摸”, 学生也有可能理解有偏差, 于漪和她的学生也会借助比较和生活经验, 帮助一部分学生达到正确理解。

第五, 营造了有利于师生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民主氛围。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于漪在《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角色的功能。作为一个组织者, 于漪遵循文章的写作顺序,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纠正读音, 推敲词语, 归纳段意, 欣赏文字运用的巧妙和修辞手法的高明, 把散见于文章中的语文知识进行分析和梳理, 充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作为一个引导者,于漪通过激情导入, 唤起学生对春天美好景物的记忆, 通过背诵描写春天的诗句, 丰富学生对春天表象的感知, 通过朗读课文, 加深学生对春天景物特色的印象, 通过关键词语的推敲分析, 使学生可以进入作者笔下的艺术化了的春天的美妙境界中。这两种功能的发挥既要借助于教学实践的经验, 又要借助于教师的语文教育价值观, 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运用可以使教学技术的运用更为成熟, 但课堂教学的民主气氛的形成和维持却不能仅仅依靠经验, 而是包含在经验里的教师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这才是主宰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内在力量, 于漪的内在力量源于她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真诚的热爱, 这样的内在力量体现在她胸中的教育蓝图中, 落实在她的教学行为中, 我们因此就能看到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这样朴素而又富有情趣, 学生其实很喜欢语文知识, 他们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可以让教学活动更为有效。

于漪评价

《教师之友》2004 年第1 期发表景诵白尘的文章《于漪: 一个曾经的偶像》, 对于漪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大师在当代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发表自己的观点, 认为“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无论是世俗的声望还是学术的成绩, 于漪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于漪对当代教师的影响, 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 都是一言难尽的。” 但是,“对某些陈旧的宏大话语的过分因袭, 可能是于漪的悲剧。因为这种宏大的话语方式压制甚至牺牲了老师和学生的个性。” 还有就是“于漪‘与时俱进’ 的高速度。”

文章对于漪在语文教学上取得的成绩和她在语文教学上的巨大影响力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批评的是于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于漪是以道为先的,有时甚至牺牲文, 以文祭道。” 这样的批评有道理的地方是, 主张教文育人的于漪的确是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 她的育人蓝图也是把培养怎样的人放在首位, 但并没有“牺牲文” “以文祭道”。

在《春》的课堂实录中, 我们看到于漪通过各种教学手段, 围绕着文本设计问题, 营造气氛, 把学生带入朱自清笔下充满生机的春天, 并没有架空文本, 额外增加其他无关的思想内容, 完全是基于文本的认识和理解的需要进行的德育渗透, 比如“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其中写春的内容可多啦! 我们星期六发了讲义, 请同学们看。这里头写了: 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我们读的时候要想一想, 朱自清在这篇文章当中, 他是怎样写这些春天的景物的? 他写的春天景物的——姿态啊, 气息啊, 声音啊……我们想到没有? 看到没有? 春天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现在正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里。你说对吧? 这正好是阳春三月! 对文章中的这些景物, 你是怎么观察的? 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么写的?”既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 又联系学生生活的季节和环境,表达的是与课文的感情基调吻合的喜悦的思想感情, 是文道统一的范例, 是因文解道, 循文悟道。就是在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语文课堂上追求的也还是这样的境界, 这样的效果, 没有过时之嫌。显然,作者想批评的是于漪“对某些陈旧的宏大话语的过分因袭”, 质疑的是于漪对传统道德观念、当代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过分认同, 以为这样的认同势必削弱师生的批判精神,伤害师生的个性, 站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忧虑不无道理。但问题是于漪并没有“过分” , 在《春》的课堂实录中, 甚至找不到“某些陈旧的宏大话语”,如果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的角度去看,《春》的课堂实录的确是一味的赞赏, 没有批判的分析, 比如在课堂最后的小结中“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春光无限好的景色! 同学们回去背诵。开头背出来了, 后面几小节还没有背出来。要把全文背出来, 仔细地体会朱自清先生文章的用词造句的妙处。他写的这篇文章哟, 很清新, 就好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下来一样! 这些词句都从他的笔端流淌出来, 我们要好好地学习, 怎么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他是笔笔扣住春天的景物特点来写的。我们学完以后, 要写一篇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文章。今天课后没有书面作业, 全文要朗读背诵。” 即使是名家, 其作品也并非完美无缺, 让学生认识名家作品中的瑕疵无损于名家的形象, 应该一分为二对待名家的作品。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出发, 不是什么都要批判, 也不是每节课都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以欣赏美为主的课堂, 像于漪上的《春》,就在欣赏春天的景物之美, 作者笔下的文字之美, 为学生观察事物, 描写事物提供样板, 其实也是在表明一种态度,关键是不要以丑为美, 文过饰非。显然在于漪的《春》的课堂教学中没有这样的毛病。再说, 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世界观正在形成, 思想还很不成熟, 容易偏激和冲动, 正面价值观的影响对其成长更为有利。至于说到“于漪‘与时俱进’ 的高速度。”, 主要是指责“于漪转换的速度毕竟太快了。” 语文课程本来就是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包括政治话语的变化, 语文课程跟着变化是常态, 不变才是应该批评的, 显然批评的焦点不在“变”, 而在“变的速度” 之快, 在这个速度中显示的仍然是于漪对现实政治意识形态的过分认同, 和因为这种认同而可能导致的精神价值的贬损。实际上, 于漪并非没有原则的不断“转换”, 她的“变” 是在她自己所期望的育人框架中的, 她没有在自我超越中背离自己的道德原则, 她的底线是非常清楚的, 那就是: 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对教育事业的鞠躬尽瘁, 对学生的真挚感情是永远不变的,作为一个教师, 她追求她所理解的道德和人格的最高境界,而她改变或者修正的只是不合时宜的某些观点, 她在努力地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这既是生存策略, 也是成长的过程, 没有损害于漪的人格和形象。当然, 如果“于漪‘与时俱进’ 的高速度” 与各种名誉和利益相关, 那就应该受到嘲笑和批判, 但于漪的“转换” 与名利无关。当然,于漪在语文教学上也并非无可挑剔, 于漪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势必使她倾向于在语文课堂上, 用她的真诚和热情传扬积极正面的价值观, 而且是在当下的语境中被确认是正确的价值观, 而有意或者无意遮蔽了多元文化视角的不同观点和立场, 从今天的立场来看, 这种定于一尊的价值取向, 就欠缺瞻前顾后的历史观, 因此就有“对某些陈旧的宏大话语的过分因袭”, 就有“于漪‘与时俱进’ 的高速度” 的质疑, 可以说, 每一个时期的于漪身上都有时代的印记, 她努力超越自我, 但她仍然不能完全超越时代, 尽管她的确是那个时代的骄子。

综上所述, 作为一个有着广泛影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无愧于语文教学名师的称号。她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在语文教育事业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受惠的不仅是她从教50 年所教育的学生, 还有为数众多的全国各地的中学语文教师。她所创造的业绩在语文教师中是一个标杆, 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包括她对语文教学艺术的精益求精的态度, 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生活作风, 她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为人, 她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的处事态度, 尤其是在物质欲望膨胀的时代, 其榜样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1]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

[2]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4-26.

[3]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709-,710.

[4] 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7-8.

[5]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5-6.

[6] 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207-217.

[7] 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172.

作者:韦美日

第2篇:让爱渗透每一位孩子的心田

我们常说“孩子是花朵”。那就是说孩子是嫩稚的、娇小的;但是孩子,尤其是我们这里的孩子的心理世界也是一片未开拓的沃土。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这片沃土上开发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自从我走进幼儿园那片欢乐的天空,走进了自闭症孤独的心田时,我发现自闭症的这些孩子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更值得我们去为他们呼吁。 他们的心窗紧闭着,等待着我们去为他开启;他们的世界很单一,等待着我们去为他描绘!我们知道自闭症儿童的三大特征就是:语言障碍、交流障碍和刻板行为,因而我们工作的目标也就是纠正孩子的这些行为,让孩子早日学会与人沟通,融入社会。

语言,通俗来说就是说话,这对于正常小孩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对于我班的一个自闭症小孩凯凯却是一大问题。他并不是语言功能有问题,而是心理上。家长也反映,小孩在一两岁时就会叫爸爸妈妈,但后来却不叫了。其实这很大程度是因为现在的父母太溺爱孩子,很多时候孩子的需求还未提出,父母的关心与照顾就来了。久而久之,孩子错误地以为语言并没什么用处。任何东西不用都会退化,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的语言功能就退化到不懂如何运用气流发音了。他刚来时,在气流方面就如刚出生的婴儿什么都不会。不会说一个字,教师与同伴和他交谈,他也不开一次口。但令我高兴的是他对我同桌的一个男孩有着极大的好感。在这种情况下,我几乎每天都让他的同桌跟他讲话,并和他一起玩耍,以勾起他更大的兴趣来模仿,皇天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他开始肯自己和同桌讲话了。离学期结束还有半个月,我终于听到他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教师,再见”。虽然声音轻的像风吹过,却也是极大的进步。从这个例子上我懂得了耐心的重要性。

孩子都是纯真的。只要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信心,你就会发现自闭症的孩子是那么地聪明与可爱。认识到这个,我的工作也就不仅仅是工作,它更是一种乐趣与骄傲;孩子与社会的距离也就近了!

第3篇:让爱渗透每一位孩子的心田

让爱渗透每一位孩子的心田

我们常说“孩子是花朵”。那就是说孩子是嫩稚的、娇小的;但是孩子,尤其是我们这里的孩子的心理世界也是一片未开拓的沃土。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这片沃土上开发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自从我走进幼儿园那片欢乐的天空,走进了自闭症孤独的心田时,我发现自闭症的这些孩子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更值得我们去为他们呼吁。 他们的心窗紧闭着,等待着我们去为他开启;他们的世界很单一,等待着我们去为他描绘!我们知道自闭症儿童的三大特征就是:语言障碍、交流障碍和刻板行为,

因而我们工作的目标也就是纠正孩子的这些行为,让孩子早日学会与人沟通,融入社会。

语言,通俗来说就是说话,这对于正常小孩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对于我班的一个自闭症小孩凯凯却是一大问题。他并不是语言功能有问题,而是心理上。家长也反映,小孩在一两岁时就会叫爸爸妈妈,但后来却不叫了。其实这很大程度是因为现在的父母太溺爱孩子,很多时候孩子的需求还未提出,父母的关心与照顾就来了。久而久之,孩子错误地以为语言并没什么用处。任何东西不用都会退化,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的语言功能就退化到不懂如何运用气流发音了。他刚来时,在气流方面就如刚出生的婴儿什么都不会。不会说一个字,教师与同伴和他交谈,他也不开一次口。但令我高兴的是他对我同桌的一个男孩有着极大的好感。在这种情况下,我几乎每天都让他的同桌跟他讲话,并和他一起玩耍,以勾起他更大的兴趣

来模仿,皇天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他开始肯自己和同桌讲话了。离学期结束还有半个月,我终于听到他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教师,再见”。虽然声音轻的像风吹过,却也是极大的进步。从这个例子上我懂得了耐心的重要性。

孩子都是纯真的。只要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信心,你就会发现自闭症的孩子是那么地聪明与可爱。认识到这个,我的工作也就不仅仅是工作,它更是一种乐趣与骄傲;孩子与社会的距离也就近了!

第4篇:弘扬雷锋精神 让爱传遍每一位学子

弘扬雷锋精神

让爱传遍每一位学子

——向患白血病学生爱心捐赠仪式

人间自然有真情,人间自然有真爱,3月16日,为了学习和贯彻雷锋精神,把爱传递给每一位学子,让同学们切身感悟到关爱他人,热心助人的意义公共管理系举行了向患白血病学生爱心捐赠仪式。

出席本次捐赠仪式的主要有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王玮,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总书记﹑市光彩事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赵平,铜陵学院党委副书记崔国发,市工商联副主席田云,铜陵富鑫钢铁公司总经理刘明秀,铜陵市党委副书记方前途,铜陵福建商会副会长曹以辉。捐赠仪式在阮德文主持下进行。

首先,铜陵学院负责人简单介绍了公共管理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患白血病学生张方同学的大致情况,以及得知张方同学患病以后铜陵学院领导及富鑫钢铁公司领导积极组织学生及全体员工向张方同学进行爱心捐助。

在介绍了张方同学的情况后,铜陵市党委副书记方前途向张方同学亲属捐赠73875元,并代表全体富鑫钢铁公司员工向张方同学表示美好的祝愿。接着铜陵学院负责人向富鑫钢铁公司赠送锦旗。

张方同学的朋友代表张方感谢了富鑫钢铁公司及所有帮助过张方同学的领导,老师,同学,朋友表示感谢,并保证张方同学一定会克服万困难,战胜病魔,完成学业,回报社会。

春风化雨,大爱无疆,这是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总书记及市光彩事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赵平对富鑫钢铁公司捐赠行为的评价,他高度赞扬了富鑫钢铁公司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并代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光彩事业促进会及铜陵学院全体师生向富鑫钢铁公司表示感谢,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及学生参与到光彩事业的公益事业中去,把爱心传递下去。

在主持人阮德文对张方同学及全体铜陵师生,富鑫钢铁公司全体员工的美好祝愿下,捐赠仪式完美谢幕。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加美好,在这个学习雷锋精神的三月里,让我们都去做一颗颗小小的螺丝钉,用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用我们的爱去安慰身边身处困境的朋友们。

第5篇:善待每一位学生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班主任的职责就是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必要的扶持、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长身体、长知识、增能力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防止误入歧途。作为班主任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使其经历体谅和鼓励;使其潜能得到发展和发挥,让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成长。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不尽相同,所以性格、智力、能力、体力必然各异。但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父母期待的目光,每个学生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每个学生的现在都将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其意义不可轻视。这就需要我

1.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十个指头都不会一般齐,何况是人呢?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般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的"发展期"也是不同的,而同一学生个体本身也存在学科之间的不平衡。任何老师教授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上肯定存在着上、中、下。其实学习不好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他们比学习好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他们,真诚地向他们倾注情感,用真心、善意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逐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勇气,并耐心细致的培养他们,以便他们在学习上早日赶上其他同学。班主任只有尊重和爱护"学困生",才能引起师生情感"共鸣",使他们恢复理智和自尊,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从而转变为人们期待的好学生。对于"学困生",班主任一定要深入了解,既要了解自身原因,又要了解家庭原因;既了解生理原因,又了解心理特征,以便对症下药,因此,教育的关键是疏导、迁移,促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他们把旺盛的精力、智力和情感用到学习上。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聪明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其聪明表现不尽相同。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在历史研究方面是个天才,但在数学学习上却差点儿为此上不了大学。"学困生"也肯定有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等积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去发现、去捕促"闪光点",及时的给予真诚的表扬,使他们体验到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感,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一番爱心、诚心,从而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适时地给他们制订出适当的高而可攀的目标,使他们看到努力的方向。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一般都是因为长期的学习习惯不好、不会科学的安排时间而引起的,所以不能指望

一、两次谈心或辅导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反复,深入调查和了解反复的原因,不急噪、不嫌弃,要坚持不懈地作工作,并争取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配合上述工作,考试的试题难度要适中,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成功感。对于考试受挫的学生,要及时地帮他们分析失利的原因,以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2.善待个性特别的学生:人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表现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倾向。就性格特征而言,有的活拨好动,有的沉静稳重、还有的倔强固执、有的坚强、有的软弱……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见,性格特征方面的东西一般来说很难改变。试想一下,如果人没有了个性,岂不就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吗?因为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没有个性的人总是墨守成规,没有个性的群体就像一潭死水。所以,教师必须持宽容态度,并努力优化其个性优势,不断地帮助他们克服不好的一面,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就心理倾向来说,学生的爱好各式各样,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理科,有的喜欢朗诵,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喜欢书法,有的喜欢写作……俗话说得好,"萝卜(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青菜,各有所爱"。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正当的爱好,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并加以重视和培养,实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开发学生潜能,因为爱好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最直接的动力。在这一方面,我主要作了以下一些工作:(1)创造条件,给学生多一片发展的空间。对于喜欢动手的学生,上课时可让他上台作实验;喜欢思考的学生,可在课外多提一些思考性强的问题;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多组织一些体育比赛,让他们经历失败的磨练和成功的喜悦……(2)精心培育,让学生多一份创造。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抓早、抓细、抓实,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多读课外书、鼓励早日见识历年高考题,鼓励自学选修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学期,我们班的学生在校、级举行的各项比赛中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如冯炳辉同学特别喜欢体育运动,我就一方面鼓励他参加比赛,另一方面,要求他安排好时间,不要影响学习。

3.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犯错误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无意的即失误,一种是有意的即明知故犯,我们的学生一般属于失误。要说谁失误最多,恐怕要数科学家了。试问:哪一项科研成果不是经过了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失败才取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不是圣人,在成长过程中有待于我们教师去培养造就,难免会有失误、会犯错误,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教师,而不是警察。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青少年,其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理,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可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难免有失误、难免会犯错误,关键是学生犯了错误以后,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危害,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怎样做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实践证明:只要教育、教学得法,没有一个中学生是不可救药的。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习取得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全体老师的配合下,经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在学习、纪律、及各项校、级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将继续努力,发扬我们班"团结、勤奋、守纪、进取"的优良班风,争取在中考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社会输送更高层次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善待每一位学生。

1、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完全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的“发展期”也是不同的,而同一学生个体本身也存在学科之间的不平衡。任何老师教授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上肯定存在着上、中、下。其实学习不好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尊重与爱护。作为一个班主任,一定要善待他们,用真心、善意去感动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逐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勇气,并耐心细致地培养他们,以便他们在学习上早日赶上其他同学。“学困生”在某些方面也有长处和“闪光点”,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去发现,去捕捉,要及时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给予真诚表扬,使他们确实体验到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乐,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一番爱心、诚心,从而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班主任还要适时地给他们制订出适而可攀的目标,使他们看到努力的方向。要坚持不懈地作工作,并争取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配合上述工作,考试的试题难度要适中,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成功感。对于考试受挫的学生,要及时地帮他们分析失利的原因,以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2、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正当的爱好,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并加以重视和培养,实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开发学生潜能。在这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1)创造条件,给学生多一点发展的空间。对于喜欢动手的学生,课堂上可让他上台操作;喜欢思考的学生,可在课外提一些思考性强的问题;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他参与。(2)精心培育,让学生多一份思维。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抓早、抓细、抓实。(3)善待犯错误的学生。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是正常现象,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第6篇:善待每一位学生

吴文智

摘要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善待每一位学生。只有尊重和爱护"学困生",才能引起师生情感"共鸣",使他们恢复理智和自尊,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从而转变为人们期待的好学生。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班主任的职责就是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必要的扶持、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长身体、长知识、增能力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防止误入歧途。作为班主任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使其经历体谅和鼓励;使其潜能得到发展和发挥,让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成长。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不尽相同,所以性格、智力、能力、体力必然各异。但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父母期待的目光,每个学生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每个学生的现在都将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其意义不可轻视。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善待每一位学生。

1.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十个指头都不会一般齐,何况是人呢?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般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的"发展期"也是不同的,而同一学生个体本身也存在学科之间的不平衡。任何老师教授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上肯定存在着上、中、下。其实学习不好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他们比学习好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他们,真诚地向他们倾注情感,用真心、善意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逐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勇气,并耐心细致的培养他们,以便他们在学习上早日赶上其他同学。班主任只有尊重和爱护"学困生",才能引起师生情感"共鸣",使他们恢复理智和自尊,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从而转变为人们期待的好学生。对于"学困生",班主任一定要深入了解,既要了解自身原因,又要了解家庭原因;既了解生理原因,又了解心理特征,以便对症下药,因此,教育的关键是疏导、迁移,促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智力和情感用到学习上。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聪明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其聪明表现不尽相同。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在历史研究方面是个天才,但在数学学习上却差点儿为此上不了大学。"学困生"也肯定有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等积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去发现、去捕促"闪光点",及时的给予真诚的表扬,使他们体验到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感,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一番爱心、诚心,从而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适时地给他们制订出适当的高而可攀的目标,使他们看到努力的方向。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一般都是因为长期的学习习惯不好、不会科学的安排时间而引起的,所以不能指望

一、两次谈心

1或辅导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反复,深入调查和了解反复的原因,不急噪、不嫌弃,要坚持不懈地作工作,并争取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配合上述工作,考试的试题难度要适中,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成功感。对于考试受挫的学生,要及时地帮他们分析失利的原因,以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2.善待个性特别的学生:人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表现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倾向。就性格特征而言,有的活拨好动,有的沉静稳重、还有的倔强固执、有的坚强、有的软弱……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见,性格特征方面的东西一般来说很难改变。试想一下,如果人没有了个性,岂不就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吗?因为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没有个性的人总是墨守成规,没有个性的群体就像一潭死水。所以,教师必须持宽容态度,并努力优化其个性优势,不断地帮助他们克服不好的一面,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就心理倾向来说,学生的爱好各式各样,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理科,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喜欢书法,有的喜欢写作……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正当的爱好,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并加以重视和培养,实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开发学生潜能,因为爱好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最直接的动力。在这一方面,我主要作了以下一些工作:(1)创造条件,给学生多一片发展的空间。对于喜欢动手的学生,上课时可让他上台作实验;喜欢思考的学生,可在课外多提一些思考性强的问题;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多组织一些体育比赛,让他们经历失败的磨练和成功的喜悦……(2)精心培育,让学生多一份创造。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抓早、抓细、抓实,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多读课外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学期,我们班的学生在校级举行的各项比赛中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3.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犯错误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无意的即失误,一种是有意的即明知故犯,我们的学生一般属于失误。要说谁失误最多,恐怕要数科学家了。试问:哪一项科研成果不是经过了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失败才取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不是圣人,在成长过程中有待于我们教师去培养造就,难免会有失误、会犯错误,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教师,而不是警察。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青少年,其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理,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可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难免有失误、难免会犯错误,关键是学生犯了错误以后,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危害,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怎样做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实践证明:只要教育、教学得法,没有一个学生是不可救药的。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习取得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第7篇:用爱关心每一位学生

立德树人 同心共筑中国梦 用爱关心每一位学生

站在神圣的讲台上,她播种阳光,收获春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是她从教十余年来的座右铭。三尺杏坛上,她脚步坚定,豪情满怀。她就是凤桥小学的广德县模范教师张银环。

她是一名优秀的科任老师。她刻苦钻研教材教法,注重因材施教。课前,她深入了解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课上,她让学生畅所欲言,做课堂的主人。张老师经常说:“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必先正己”。因此,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她总是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以心换心。当她的学生受到表扬时,总是这样说:“是跟张老师学的”。这样温暖的语言,如同最高的奖赏,让她感觉到无比欣慰与自豪。

她也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心灵参与的艺术。她相信和尊重每一位成长中的学生,她陪伴学生们一同成长。在她几十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对于暂时的学困生,她倾注了满腔爱心。上课提问多鼓励,课后辅导要耐心,犯了错误不急躁,错误严重不发火,屡次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这是她转化学困生最深的体会。她经常说:“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要爱。学困生不是差生,他们身上潜藏着我们没有发现的潜能,如同一棵地底下的小苗苗,只要我们深情地灌溉和呵护,在爱的阳光的照耀下,总有一天他会突然钻出来,抖擞在你面前。” 面对全体学生,她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演讲比赛、文娱表演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学生个性。多年来,她带的班级总得到一致好评。

走近张老师,你会发现,无论哪一项工作,她都是脚踏实地,尽心尽责,把工作当成一项心灵的事业来做。她的教学成绩总位居前列,赢得好口碑;她撰写的教学论文经常在市县级论文评比中获得优秀等次;今年暑假,她还被遴选参加省级骨干班主任培训。张老师说:“今天”总是“明天”的起点,她将不断完善自身,勤奋工作,坚守岗位,无怨无悔地耕耘在教育这片土地上,让娇嫩的生命之花绽放夺目的光芒!

用爱浇灌明天的希望

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担任过初中班主任、职高班主任、普高班主任,特别是近三年担任寄宿制初中班主任,工作繁忙,学生思想认识、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是她时刻都在思考的问题。她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先成人,后成才”,牢记班主任工作理念,她的班级管理就有了方向。她积极谋划班级管理,她带着学生创作班歌,设计班徽,规范班级约定,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平等,人人成长。她带的七(4)班渐渐成为班风正、学风浓的先进班集体。

她是位即“勤”又“懒”的班主任。她是一名“勤”班主任,学生早晨6:40到校,她总是6:30到校。学生生活上遇到困难,思想上出现波折了,她总能春风化雨,扶着学生们度过斑斓的青春期。2012年3月份她生病了十几天,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利用上午和夜里去打点滴,顶着寒风每天奔波,导致身体很长时间才痊愈。她又是一个“懒”的班主任,学生能做的事她有意不做,班务工作由班委会自己安排,每个班委各司其职,很多学生有职责。大到课堂纪律,小到乱吃零食都有人管,在学生自我管理下,她的班级在各类班级量化管理中表现优异。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年来,无论是教学教研还是班主任工作,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认可。我们相信卢老师“问心无愧”的教育走进更多学生的心房。

痴心一片终不悔 只为桃李竞相开

--- 记东亭中学王太香老师

社会赋予了教师很多耀眼的光环,教师在领受这些美丽光环的同时,更应该去恪尽职守,努力适应时代的的发展,为这些光环增辉添彩。东亭中学王太香老师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增添着光彩。

王太香老师一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保持着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勤于钻研的拼搏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从教22年来,她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认真备课,潜心钻研教材,积极参加各类研讨、学习、培训,及时进行反思,更新教育观念,使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任职以来所,撰写的十几篇教研论文、教学设计、课例、教育叙事等分别在市、县获奖;主持县级规划课题《任务型教学法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应用》的研究已顺利开题并有序推进;她所任教的英语学科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王太香老师严爱相济的方式,赢得了学生的信赖,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在十几年琐碎繁冗的班主任工作中,王太香老师深深体会到:只有给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她对学困生更是倾注了满腔爱心,对他们,她做到了多谈心、多家访、多帮助、多鼓励,努力寻找和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趁势表扬,促其发光。“上课提问多鼓励;课后辅导要耐心;犯了错误不急躁;错误严重不发火;屡次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这是她转化学困生最深的体会。在班级管理方面,借助于新课堂模式改革引入分层管理,实行小组间合作与竞争;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机制,效果明显。历年来,她所担任的班级被评为校“文明班级”、县“示范班级”、县“优秀团支部”等荣誉称号。

她担任校教研主任后,积极倡导科研先行,带领教研组开展了“课堂观察”、“同课异构”等活动。2012年4月东亭中学成为广德县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实验项目学校。作为校教研主任,她在担任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同时,精心组织全体教师正常开展两周一次的常规业务学习,有效得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组织各教研组在借鉴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东庐讲学稿和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确定了各自导学流程,鼓励教师尝试编制导学案并在实施中逐步提高其实用性;建立了备课组,确定备课组长,开展教研组长负责下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备课人)集体备课活动,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每周对教师的集体备课开展情况、导学案形成及教学反思进行检查登记;组织教师开展的三种课:一节研讨课,一节过关课和一节示范课活动,课后召开交流研讨会,相互取长补短。经过一年多的尝试,东亭中学的教研氛围有了明显改变,教学成绩得到进一步提高,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和家长的认可。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 是她追求的境界。我们坚信在王太香老师辛勤汗水的浇灌下,必定“年年育桃李,岁岁溢芬芳”!

不需扬鞭自奋蹄

罗静老师,2002年8月参加工作。在誓节中心小学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先后担任班主任、数学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罗老师走上教学岗位以来,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县模范班主任”和“县优秀教师”。

在教学中,罗静老师注重因材施教,把新的教育理念和自己的智慧渗透在每堂课中,让每堂课都能出彩;她把对学生的真情灌注在每堂课中,她的课情感氛围浓,婉约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她多次上示范课、公开课、比赛课。2012年到2013年她先后参加了县教体局组织的“送课到校”活动,科学课《观察》和数学课《三角形的特性》,得到领导和同仁的一致好评;她参加县级科学和数学优质课比赛,均获得优秀成绩。她的学生爱她,也爱上她的课。她教的学生学习能力强、还严于自律。罗老师不仅课上得好,还善于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她所设计的《克与千克》教学案例获宣城市教学设计二等奖,《让学生爱上数学课》获宣城市教育教学论文三等奖。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她坚持用爱心教育每位学生。罗老师教育学生严而有度,对学生真诚相待,不偏爱一位好学生,不放弃一位学困生,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罗老师特别注重做好提优转差工作。经常利用中午空余时间给学生辅导,直到他们把问题弄懂为止。为了激励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罗老师还自费购买作业本草稿纸等奖励学生。同时,她还很讲究对学生管理的策略: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取得佳绩时适当地挫挫锐气;对中等生,不断地给予激励、指导;对后进生,想法设法地让他们树立信心,重新扬起奋进的风帆。

作为年级组长,她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年级组形成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积极工作态度。她带头上好每一节研修课,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各项教研工作落实到位,年级组管理工作受到学校的肯定。多年来,她一直是学校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她新拟定的课题《信息技术与几何与图形的整合》已在申报中。

罗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发展,积极建设班级文化,开展各项班级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在小学生经典诵读比赛、班级量化考核都获奖项。她所教班级数学教学成绩一直在全镇名列前茅,曾连续数年获得全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第一名。这些成绩的获得既是她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结果,更是她本人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的收获。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相信她一定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无需扬鞭自奋蹄,在广阔的教育天地中,施展更大的才华!

心血洒职园

育人细无声

——记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王海安老师 王海安同志,大学文化,中学语文高级教师、ERP工程师、计算机操作员、宣城市“双师型”教师。现任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语文教师。

一、安心于教无悔怨

参加工作30多年来,王海安老师先后在山北初中、誓节职高等多所学校任教,担任过校长、书记职务。该同志热爱教育事业,无论在哪个岗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同事,精心教育学生。在教学和管理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多次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

二、用心于教育桃李

多年来,王海安老师的工作职位经常变动,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自觉服从组织分配,努力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是年轻教师的楷模,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从校长岗位退下来调到职教中心(现为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

工作后,他一直坚持教学一线。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王海安老师在语文课或专业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始终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帮助他们的心灵健康成长。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机智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课下,他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中央文明委、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开展的 “文明风采”等系列活动, 2012年第九届“文明风采”全国总决赛中,他指导的学生获得了国家一等奖一人次、二等奖四人次、三等奖一人次,成果丰硕。

教育工作是润物细无声的工作,王海安老师深知这一点,他用情付出用心教育,积极开展企业回访和学生家访工作,建立健全顶岗实习学生的制度和家校共育体系,在学校、企业、家长、学生之间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为提高顶岗实习学生的稳定率和班级学生的稳定做出了积极探索,他所带的10秋学前教育(2)班在校二年期间无一人流失,顶岗实习工作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赞誉。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王老师于2013年3月被省教育厅授予“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不仅如此,他还在10秋学前教育(2)班班级管理中,积极推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见习班主任”制度,营造班级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该班学生朝气阳光、团结拼搏,多名学生获得省级、市、县各种荣誉;班级也获得宣城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荣誉称号。

他爱学生,学生也爱他,他的学生都亲切的称他为“安爸”!很多学生虽然顶岗实习或就业了,对他依然难舍难分!即使是那些离校多年的学生,对王海安老师也还是充满感激之情。安徽省青年女作家王光霞在其《恩师海安》、《用阳光来温暖爱》这些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三、潜心于研获硕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海安老师参加工作以来,不断学习并注重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有四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县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有十几篇文章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文教资料》、《现代语文》等国家、省级专业期刊上。本人也被评为安徽省中职学校首批“教坛之星”、第二批“专业带头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如今王海安老师正一如既往地在职业教育这块土地上倾情付出,辛勤耕耘,为党旗争辉,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奋斗!

上一篇:数控技术生产实习报告下一篇:街道党工委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