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黔东南州榕江县忠城镇干烈村,是贵州优质柑橘产业化技术集成与转化项目最早试验基地。初春时节,干烈村5000亩柑橘基地呈现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村民们正在嫩芽吐绿的橘园里剪枝、松土、施肥。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干烈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一直把种植柑橘作为重要农业产业,这里的老百姓也见证着贵州柑橘产业从最早的自然生长到技术转化后带来的变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业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篇1:

定边县农业产业结构研究

摘要:本文以定边县的农业作为研究主体,分析定边区域特点,从调整当地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视角对定边县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定边农业产业结构,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定边县;农业经济;农业产业结构

1 定边县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1.1 定边县农业经济增长特征

定边县农业资源丰富,截止到2012年底,全县完成农林牧副渔总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4.0%。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72.1万亩,同比增长3.7%。全县粮食产量25.8万吨。林业工程进展顺利,实施造林绿化项目15项,完成造林面积11.5万亩,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畜牧业总产值实现9.76亿元,增长1.6%。定边县农业经济虽然稳步增长,但是其农产业结构还不是很合理,种植业和畜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林、副业所占比重远不及种植业和畜牧业,种植业中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1.2.1 种植业 定边县马铃薯播种面积比重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2011年最高达到55.08%,粮食比重虽位居第二,但是粮食的播种面积比重呈现下滑趋势,蔬菜比重略微高于瓜果比重,而蔬菜和瓜果的播种面积比重之和还不超过5%。粮食作物和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占农业种植面积比重的80%,为定边县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蔬菜和瓜果的种植面积的比重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这与定边县近些年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大棚种植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1.2.2 畜牧业 定边县主要的畜牧业品种有:羊、牛、猪、家禽等。定边县近年来畜牧业产值持续增加,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到2012年畜牧业的总产值增加了69249,增长了近244%,增长幅度巨大。羊的总产值所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最高,2011年以及2012年所占比重超过50%。2009年以来定边县利用山区优势,加快发展具有定边特色的现代畜牧业,有效地促进了山区畜牧产业的结构调整。利用山区优势,加快发展具有定边特色的现代畜牧业,有效地促进了山区畜牧产业的结构调整。加强良种推广,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积极争取资金,以扶持国营种畜场为重点,以规模养殖场為补充,搞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广优良畜种,提高畜禽质量和经济效益,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亮点。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和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形成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

1.2.3 林业 由于定边县城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端,时常遭受风沙的侵袭。为了有效防风挡沙,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定边县林业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为改变定边大地生态面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工程的实施,以及封山禁牧的实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林木保存面积303.2万亩,2012年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13.8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1.14,森林覆盖率为29.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6平方公里,蓬勃的绿色逐渐成为定边大地的主色调。

2 结论

只有对定边县农业产业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才能实现定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必须结合定边的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合理规划区域空间结构,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扎实稳步推进产业化开发,着力培育特色品牌,使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呈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发展势头。努力形成马铃薯、玉米、特色水果蔬菜、名优小杂粮、优质油料五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1] 定边县统计年鉴(2000年-2012年).

[2] 张吉松,刘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学,2009.

作者简介:贾丽娟(1988-),女,陕西岐山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和谐社会与区域经济增长。

作者:贾丽娟

农业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篇2:

科技助力产业发展

黔东南州榕江县忠城镇干烈村,是贵州优质柑橘产业化技术集成与转化项目最早试验基地。初春时节,干烈村5000亩柑橘基地呈现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村民们正在嫩芽吐绿的橘园里剪枝、松土、施肥。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干烈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一直把种植柑橘作为重要农业产业,这里的老百姓也见证着贵州柑橘产业从最早的自然生长到技术转化后带来的变化。

1996年,干烈村有800亩柑橘基地,主要种植没有产量竞争优势、没有品质差异的冰糖柑和温州蜜柑。“三毛钱一斤都没人要。种柑橘根本挣不到钱,当时大家基本都放弃不管了。”榕江县66岁的科技特派员、干烈村村民杨秀智回忆说,就在当年,由果树研究专家、贵州大学教授樊卫国主持的“调整贵州柑橘品种结构研究”项目,把干烈村作为研究基地。

经过几年初步探索,干烈村产学研结合初显成效。2014年,杨秀智家种植的20亩夏橙和杂柑,产量4万余斤,“除去林下作业的劳力和购买肥料等成本,2014年大概有5万多元的纯收入。”杨秀智说,“这还不包括另外10多亩脐橙的收成。”

“一个科研项目选得是否好,关键要有技术需求,要老百姓认可。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发表优质的纸质论文,还要把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转化为生产力。”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樊卫国对产业研结合的重要性深有体会。

2014年,贵州科技获奖成果产业化成效显著,应用研究与产业化项目64项,占所有获奖项目的71.1%,贵州大学牵头完成的贵州优质柑橘产业化技术集成与转化项目仅是其中之一。这些项目主要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決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累计新增产值120.6亿元,新增税收14.8亿元,新增利润30.8亿元。

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贵州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轮新的科技创新浪潮中,和以往政府主导科研项目不同,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独立完成或者以第一完成单位参与的科技转化项目尤为引人瞩目,一批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成果脱颖而出。

由际华三五三七制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等完成的“鞋用橡胶高效硫化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科技成果,2009年在际华三五三七制鞋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全面产业转化与推广。经过4年多的全面推广应用。如今企业胶鞋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提高1倍以上,年产7000万双以上,在全国至少有30%的市场占有率,产品的物理性能提高,胶鞋使用寿命延长,同时又减少了废弃物环境污染。

由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研制的民用航空发动机风扇轴制造技术攻克飞机“心脏”难题,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自主研制民用航空发动机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项目也为贵州形成大型民机制造基地及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基地,从而今后融入国家大飞机制造领域奠定基础。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该项目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此外,贵州科技创新还奏响了大健康产业强音,围绕中药材种植产业,大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3月中旬,由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联合建设的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落户贵州。该平台的成功组建,填补了国家民族药产业发展工程技术研究平台的空白,将为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对贵州经济社会实现加速转型跨越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将成为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责任编辑/喻 丹)

作者:吴文仙

农业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篇3:

常规科研中的知“常达变”

美国科学哲学家T·s·库恩于1962年出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将科学发展过程分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进化的两个阶段。在他看来,“常规科学”是指严格根据一种或多种已有科学成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并且某一科学共同体承认这些科学成就是一定时期内进一步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

常规的科学研究,是一个知“常”一达“变”的过程。“常”,用库恩的话说,乃为“规范”。他认为,在科学研究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一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比如,一些历史学家在“托勒密(或哥白尼)天文学”、“亚里士多德(或牛顿)力学”、“微粒(或波动)光学”等标题下所描述的那种科学传统,就属于常规科学研究。显见,科学研究中的“常”,指的是科学概念、科学定理(律)、科学理论、科学模型、基本原理等。

初唐诗人骆宾王诗曰:“含章光后烈,继武嗣前雄。”知常达变之“变”,是相对“常”而言的“变”。中国古代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玉篇》中说:“常,恒也。”可引申为常规、规律等。“变”是变异、变化之意。在常规科学时期,研究者首先应该知“常”,然后方能达“变”。因而知常就成为研究者的一项基本功。那么如何知常呢?学习教材可谓知常的最便捷途径,精研经典也是达到知常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库恩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至大论》、牛顿的《原理》和《光学》、富兰克林的《电学》、拉瓦锡的《化学》以及莱伊尔的《地质学》等,都在一定时期内为以后几代的科研工作者暗暗规定了在某一领域中应当研究些什么问题、采用些什么方法。

翻开科学史不难发现,那些科学巨擘、学术大家无不在知常上狠下苦功。如英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罗素早年曾对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进行过悉心钻研。他曾说:“我在11岁开始学习欧儿里得几何……这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像初恋一样使人眩晕。我想不到世界上有什么东西会这样有趣味。”无独有偶,爱因斯坦在12岁时就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他说:“谁要是在青年时代没有被这部著作所吸引,那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理论研究家。”

库恩把常规科学研究视为“范式”定向下的日常“解题”活动。这种解题活动,就是一种知“常”基础上的达“变”。比如,解数学题,其常者,为数学定理;解物理题,其常者,是物理定律。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与费希尔关于区域经济增长的“标准阶段次序”——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和服务业输出阶段,即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之“常”。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来说,克里斯塔勒的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模型,就是分析具体地域城市空间结构的参照系,就是一种“常”态。其他如标准大气压、标准海平面、理想气体、理想大陆、理想溶液等等,皆为达变之基一常。

知常是达变的前提和基础,不知常则不足以达变。中医学中的本脉是常,病脉是变。《黄帝内经》有言:“夫脉者……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目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若异于此,则为病脉。

物理学史上第一类永动机和第二类永动机设计方案的提出,盖未充分知常所致。其常,乃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某物质循环一周回复到初始状态,不吸热而向外放热或做功,叫做“第一类永动机”。这种机器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是由13世纪时一位名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能量守恒转换定律的建立,对制造第一类永动机的幻想作了最后的判决。

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历史上首个成型的第二类永动机装置是1881年美国人约翰·嘎姆吉为美国海军设计的。1820年,法国工程师卡诺设计了一种工作于两个热源之间的理想热机—卡诺热机。德国克劳修斯和英国开尔文在研究了卡诺循环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宣判了第二类永动机的死刑。

南朝梁·萧统在《汶选·序》中云:“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常规科学研究亦然:继往开来,踵事增华。但无论开怎样的“来”,增何样的“华”,知常达变都是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惯常之举和普遍行为。

作者:贾文毓

上一篇:高中生自我鉴定(精选2篇)下一篇:个人实践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