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省现代农业产业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科技金融是国家科技创新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本文针对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融资需求特征,依据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相应对策研究,以解决农业科技发展融资瓶颈、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大省现代农业产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大省现代农业产业论文 篇1:

甘肃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措施研究

摘要: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是解决甘肃省“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对现阶段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结合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对发展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进行思考,提出对策。

关键词: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对策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经济相对比较落后,部分农民仍处于温饱的边缘,整体素质偏低。正视甘肃省情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省份农业职业教育的经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构建适合甘肃省情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对推动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城乡差别较大,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农业职业教育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就甘肃省而言,落后的经济状况、国家宏观职教政策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时出现的失真现象以及地区的传统文化惯性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甘肃省乃至全国在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思想观念始终存在误区。首先,地方政府没有给予职业教育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普遍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忽视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带来的后果是技能型人才短缺,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其次,承担农业职业教育的学校对自身肩负的使命与重任认识不到位,学校发展定位不准,缺乏对农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改革和发展思路偏离本行,没有在“农”字上下工夫,这对本来就处于边缘化环境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极为不利。再次,传统的重工轻农、重商轻农的思想根深蒂固,“上学不种田,种田不上学”的落后观念依然占据着人们的头脑,大部分农民送子女上学就是为了“跳农门”,而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服务于“三农”的人才,大量的受教育者需要扎根农村,不能到城市就业,因此,学生及家长主观上不愿意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缺乏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热情,“以农为主”的农业职业教育对广大农民青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导致农业职业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

政府投入不足,经费来源单一虽然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就农业职业学校而言,经费增加的幅度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在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能力等方面所需的经费严重短缺。农业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其培养成本大大高于同级的普通教育。而现阶段的农业职业教育,除了学生的学费,政府的投入是学校唯一的经费来源渠道,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格局,缺少引入资金的机制。办学经费的不足,不仅制约着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会导致学生接受教育的成本加大,增加受教育者的负担,从而影响学校生源。

办学定位不准,师资力量薄弱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受“精英教育”的影响,仍存在办学定位不准确,职业特色不鲜明的状况,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不能完全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地方农业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结合度不高,办学模式与普通教育趋同,教学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导致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差,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得到彰显。另外,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师资短缺,能结合社会需求、教会学生从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更为匮乏。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差,很难培养出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强的学生,因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为适应市场和扩大生源而开设的一些专业,由于缺乏符合条件的师资,教师只能现学现教,甚至出现非专业教师教专业课的现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有的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深造与培训,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手段落后,极大地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育人与用人相脱节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或专业定向教育,旨在造就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现阶段,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距离,相互联系不够密切,学校没有完全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存在育人与用人相脱节、需求与供给相矛盾的现状。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差,缺乏专业精神、从业意识与社会竞争能力,不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从而导致一方面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农业人才又非常缺乏的现象。

发展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

职业教育是关系到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2006年11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国家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9.98%,因此,甘肃省应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将农业职业教育作为重点优先发展。

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实行政策引导,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与农村经济有着紧密而直接的联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在农业职业教育中,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理顺农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对农业职业教育的管理,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劳务市场招聘用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职业教育新体系和新机制。在推动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要加大统筹力度,宏观上加以调控,政策上给予支持,资金上加大投入,真正把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的战略措施,把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群策群力,真抓实干,注重落实,把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在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上用足用好,全面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整合资源,建构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新体系农业职业教育要结合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立足省情,着眼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构建省、市、县三级并存的以高等农业职业院校为龙头、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为依托、县级职教中心为基础的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要以提高质量和就业率为重点,培养既有专业技术,又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要大力培养专业技术好、实践能力强的中等职业人才;县级职教中心要大量举办各类有利于培养农民科技能力、紧贴农民需求的科普培训,将其建成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大力发展职前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行非学历教育与培训,健全职后教育和转岗培训机制,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存,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并举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运行科学合理、方式灵活多样、深受社会尤其是农民欢迎的农业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系,为培养、培训适应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面向市场、面向农业、面向农村的各类实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结合省情,深化改革,加强教育教学内涵建设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科学定位是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核心。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甘肃省的基本省情。因此,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省情,在多元化教育质量观背景下,转变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科学定位,提高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意识,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的劳动者为目标。面向农民、农村和农业办学,既要培养为农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又要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善创新的新型农民。同时,要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普及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重视专业建设是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根本。专业是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点,是人才培养的依托,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与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职业教育只有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促进与之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才能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点,提高办学质量。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必须以现代农业的观点统筹规划,拓宽学科专业领域,注重发展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增强专业综合性、创造性、预见性,使专业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化结构及劳动力流向一致。同时专业建设应主动适应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将农业职业教育的功能延伸到第二、第三产业,扩展自身的功能和服务范围,拓宽发展空间,保持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现代农业服务。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省情,重视发展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养殖业和科技含量高的精品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籽种农业所需要的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改造和淘汰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陈旧专业。通过专业调整,培育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而带动整个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方面,应树立现代农业的理念,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围绕知识与技能的“双高”培养目标,精选课程、整合课程、凝练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动手创造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农业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师资短缺的情况下,一要增加教师编制,大力引进专业教师,扩大专业教师数量。二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通过培训、进修、深造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拓宽教师视野,及时更新知识。三要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造就“双师型”专业教师。针对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专业教师每年应至少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深入到农村、农场或农业科研院所参加调研,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四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农业方面的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要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科教兴农的各项活动,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学术交流活动,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五要建立开放型的师资管理模式,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原则,聘请一批适合学校教学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事教学或辅导工作,推行教师专兼结合制。

4.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农业职业教育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结合“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实施,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拓宽实践教学领域,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与经费投入。通过参加生产实习、农业调研、服务农业生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加快培养爱农业、学农业、懂农业的全面型技能人才。

实现产学研结合,着力推动甘肃省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业职业教育要坚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增强全面服务意识,面向区域经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拓展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机制,实现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建立与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推动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一要加大为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力度,根据农民致富和创业的需要,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和科普知识讲座,开展技术服务和农业生产服务活动,宣传、推广、指导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运用,不断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和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二要根据农业经济对人才不同层次的要求,实行灵活的办学体制,采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三要紧密联系地方农业科研部门,积极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努力开发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与科研成果。

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努力构建多元化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多元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多方面、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是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有效途径。农业教育部门要转变办学观念,更新思想,改变完全依靠政府,在办学经费上“等、靠、要”的习惯,要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多方寻求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之路,在合作中求发展,在合作中求效益,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改革与创新,推进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激发农业职业教育的活力,实现教育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一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加大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政府投入能基本满足办学需要。二要争取社会支持,承担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培训任务,推行“订单式”培养制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三要加强科学研究,培育各类成果,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让。四要扩大与加深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范围和内涵,拓展生产服务与技术指导的领域。五要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发展民办农业职业学校或开办相关专业,大力开创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的局面,逐步形成适宜于本地区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参考文献:

[1]梁修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

[2]吴晓昱.甘肃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柯妍.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4,(4).

[4]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1-14.

[5]陈至立.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N].中国教育报,2005-11-24.

作者简介:

赵伟(1973—)女,辽宁人,硕士,兰州交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作者:赵 伟 刘 颖 刘慧明 桑维军 白元儒 邵璀菊

农业大省现代农业产业论文 篇2:

湖北省农业科技的金融支持现状与对策

摘要:科技金融是国家科技创新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本文针对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融资需求特征,依据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相应对策研究,以解决农业科技发展融资瓶颈、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关键词:农业科技金融 湖北省 现状与对策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持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对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农业增效有着深远意义,有利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摆在首位,加速创新的步伐,指引并激励社会资金、金融机构参与到科技创新领域中去。中国在201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许多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了70%[1]。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融资机制、政府支持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的协同效应,激发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

湖北省是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科技金融是试点省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湖北省是农业大省,有着实力雄厚的现代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农业科技近年来发展较快,多元化融资需求呈现增长趋势。区域金融对湖北省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然存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政府机制未充分发挥、社会参与机制不足的问题。本文针对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融资需求特征,依据湖北省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相应对策研究,对解决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融资瓶颈,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机制

1.1 市场的融资机制

市场调节可以满足不同成长阶段农业科技主体融资需求,科技资本市场、科技贷款、创业风险投资与科技保险等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作用[2]。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经历研发、推广、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阶段,投入比较大、周期较长、风险较高。有相关研究表明:从完成研发到产业化,一个农业新品种平均需要近7年的时间,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也需要3-4年。

在农业科技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资金的支持[3]。市场化融资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了不同的渠道。种子期的农业企业和项目资金主要以政府扶持和内源融资为主;处在创建期的农业科技企业与项目资金依赖的是风险投资、融资租赁,或者申请政府创新基金;成长期的农业科技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仍然以风险投资资本为主,有少量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成熟期农业科技企业和项目信用程度较高,有多种融资手段可供选择:发行债券、股票,银行贷款等,风险投资会适时地退出。所以,合理的市场内在机制能够吸引较多资本投入到农业科技。

1.2 政府的支持机制

政府对市场提供服务、加强引导、进行补充和监督,这些都能够从宏观上调控与引导农业科技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重要资金之一就是财政资金。中央财政有专项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省级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有支持农业科技的项目资金;省级及以下财政有对区域特色农业科技的资金支持。财政投资也引导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政府可以完善农业科技信用体系、建立政策性担保公司、搭建农业科技融资平台等发挥其职能。政府对科技资本市场、农业科技贷款流向进行监管,以保障合法收益与公平竞争。

1.3 社会的参与机制

完善的社会网络给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农业科技相关企业的信用评级、农业科技信息的共享、在农业合作社内部之间的资金互助、农业产业链主体间拆借、天使投资等融资网络构建都需要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创新和诚信的社会环境有助于缓解农业科技金融市场失灵。民间农业科技信贷市场建立、农业合作组织间的交流,都有助于农业科技主体间的互保、联保。广泛的社会参与有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宣传,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意识,完善农业科技和金融的统筹联动机制。

综上所述,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应由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协同,从而解決农业的融资问题,让各机制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2]。

2 湖北省金融支持农业科技的发展现状

2.1 湖北省农业科技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中央一直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强调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持。从“十二五”以来湖北省就一直支持农业科技的发展。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基础雄厚。湖北省有12个高新区,排名全国第4,有33所农业科技园,省级重点实验室40多家。湖北省科研投入也在不断增长,如图1所示。

湖北农作物新品种2018年已有70个。“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开展了农民系统化培训,参加人数达94.91万人,农机推广人员培训人员达2.5万人。建立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队伍达321人,师资达3235人。这些有力推进了农业系统人才培养,成为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2.2 湖北省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状况

农业科技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是向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的支持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尤为重要。湖北省涉农贷款余额截至2016年3月末达8240亿元,同比增长20.1%,比平均贷款增幅要高1.6个百分点。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为全省723家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项目提供90多亿元,农业科技产品研发方面贷款达7.63亿元,如表1所示。

湖北省有着较为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这些农业金融机构为湖北省农业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金融支持作用。

2.3 湖北省农业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状况

湖北省在传统农业方面发展较好。集中在谷物加工、种植、饲料等传统产业。湖北省百禾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珍友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鲁氏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都以上市获得资金支持。但是在湖北省,以上市融资的农业科技企业所占比例还是偏少。

农业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上市获得大量发展需要资金,在发展各个阶段如果资金缺乏就会限制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湖北省也越来越重视农业科技企业的上市,加大力度扶持重点龙头农业科技企业通过上市融资。

2.4 湖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

农业保险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截至2014年底,湖北省农业保险已覆盖13个市州、86个县区、804个乡镇和18112个村,参保农户累计达5551.39万户次,实现保费收入共34.01亿元,受益农户达到3145.21万户。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得到较快发展,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如表2所示。

湖北省在农业保险方面的发展使湖北省的农业科技企业从中受益匪浅。提高了农业科技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拓宽了融资渠道,满足了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户需求,进而不断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

3 湖北省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

3.1 市场机制中的问题

农业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处于种子期的农业科技型企业难以提供像房产这样传统的抵押物,一些新型抵押物如知识产权抵押、住房产权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均缺乏相应的评估和交易市场,金融机构也会要求额外的担保条件,从而增加了融资成本[4]。农业科技企业通过直接融资的比例比较低。很多湖北省农业科技企业上市的门槛条件不够。通过上市融资的基本都是各地农业龙头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市场主导的农业科技风险类投资机构还没有形成聚集效应。政策性保险的目的主要是抵御自然灾害,缺乏农业科技方面的保险。

3.2 政府机制中的问题

针对农业科技金融领域方面的政策较少,大部分政策是针对科技金融的。针对农业科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门槛较高。农业科技贷款虽然受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是门槛比较高,要求比较多。此外,风险投资很难成为农业科技的重要融资渠道[5],农业科技金融的信用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农业科技企业的信用信息覆盖面比较小,没有将农业科技企业的信用信息共享。科技金融发展需要农业科技金融发展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湖北省引进的高层次同时具备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和金融类人才比较少。

3.3 社會机制中的问题

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民之间、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松散,这使得各农业主体之间的资金拆借、担保等难以实现。农业科技技术管理人员、农业科技金融人员和农户的交流互动比较少,这些都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宣传和普及、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缺乏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也使社会机制在治理农业科技金融市场失灵上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

4 湖北省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引导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倾斜

农业科技企业的贷款融资需要根据其生命周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信贷方面的支持。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农业科技企业建立差异化的管理和考核。政策性银行,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也应该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发展。金融监管部门对资本与拨备充足、风险成本计量到位、农业科技企业金融服务较好的金融机构,其考核指标也可以进行差异化监管。

4.2 创新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工具

农业科技企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上市融资面临的障碍更大。资本市场可以适当降低上市门槛,实行差别化监管。对于大部分农业科技企业,他们都不具备进入中小板或者创业板的条件,所以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满足他们的融资需要。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灵活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的融资工具。可以探索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6]。允许农业科技企业组合信托贷款与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式融资;组合“银行+担保”“银行+保险”“银行+保险+财政补贴”等工具。也可以对信用良好、生产经营稳定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信用贷款。

4.3 建立良好的农业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与农业科技金融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技金融联系制度;营造出农业科技金融信息的共享平台,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通过宣传、征信网络的建立和相应的政策支持等实现农业科技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2]。维护良好的农村科技金融市场秩序。推进农业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的开展,对农业科技的信用评级、知识产权评估、成果转化和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4.4 加强农业科技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

可以重点培育湖北省本土的人才,具体地,依托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农科院等高等教育院所,设立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科技金融等专业课程,在教育资金、资源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培养出本地农业科技金融亟需人才。同时建立农业科技金融培训和交流制度。定期主办农业科技金融方面的人才招聘和人才交流,通过农业园区创业孵化器、社会培训机构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进行培训,尤其是毕业生和农业科技金融人员。采取多样形式的人才交流合作,如通过农业科技金融展示与交流会等[7]。对于农业科技金融方面的人才引进,尽量给予优惠的条件,以稳定人才队伍。

4.5 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保险可以针对农业科技产业化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和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保障。涉及农业科技方面的项目风险比较大,很多涉农科技保险业务都是亏损的,需要国家给予补贴,加大政策支持,弥补农险公司亏损并提高其积极性,积极支持商业性、专业性保险机构和公司进入农险市场,增加农业保险市场供给。应积累科技保险风险方面数据、科学厘定保险费率,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保险新险种、进行试点,开发出适合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险产品。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应优化保险服务、创新保险品种,进而扩大保险对于风险的补偿能力。

参考文献

[1]黎红梅,汪邹霞.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J].世界农业,2016(1).

[2]寻舸,尤文佳,朱婷婷.湖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2).

[3]李梅兰.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模式与路径探讨[J].农村经济,2013(5).

[4]刘玉春,修长柏.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J].农业技术经济,2013(9).

[5]王斌,王建忠.风险投资进入农业科技企业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2).

[6]罗启国.农业科技企业金融支持研究[J].中国农村科技,2018(5).

[7]刘培欣,唐五湘.科技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9).

作者:曾小艳 郭兴旭

农业大省现代农业产业论文 篇3:

浅谈农业展览对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山东是全国第一农业强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大省,农业在山东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积极发挥农业展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论述了农业展览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推广,加快山东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宣传推介的举措。

关键词:农业展览;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新技术;新市场推广

山东是全国第一农业强省,同时还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大省,实施展览带动战略,可以向国内外展示山东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特别是扩大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山东省农产品营销渠道,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塑造山东农业开放、精品、特色、生态的新形象。

一、促进党的农村政策宣传与贯彻落实

农业展览的积极推进有利于党的农村政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同时也是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速山东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摸清市场需求和农业资源两张底牌,搞好科技和资金两个支撑,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农业信息平台,从而进一步优化和合理配置农业市场、生产、人才、科技、资金等各项资源。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加快郊区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山东在全国现代化农业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东粮食、棉花总产量位于全国第二位;花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总产量均居于全国第一位;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6900多家;涉农企业从业人员中农业人口占90%。为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促进现代农业生产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实施展览带动战略作为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的创新举措,有利于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有利于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提供合适的承接载体;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投入,以及发展多种类型的设施农业,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投资效益;并能带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加快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同时能够发展各种合作组织,为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开拓了新路,农民还可以优先在园区就业,实现资产(土地股权)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双提升。

实施展览带动战略,还能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和产业开发,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效的科技研发、推广及人才培训等创新体系。

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山东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强省,农业十分发达,已成为全国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多,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山东农业正成为富裕农民、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强势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用工业理念抓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创新发展是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寿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改活农”的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中心,以寿光现代农业开发区为重点,切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农业园区化发展之路。

实施农业园区化发展战略是推动农业转型提升的现实要求。农业要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就必须适应科技型农业特点,实施展览带动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生产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以功能组团为依托的现代农业园区化发展新格局,形成园区型、科技型、品牌型、生态型、服务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农业展览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的不断拓展,促进了政府从发展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定规划、搞服务、抓招商、创示范和优化环境上,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综合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同时促进农业业务技术人员向既抓技术又抓管理、抓招商、抓政策研究转变,培养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农业展览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推广

实施展览带动战略,通过农业展览会,山东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推广进程明显加快。以山东寿光为例,每年一届的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带动了当地农业快速发展,比如高新农业新技术的快速引进与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及应用,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循环。寿光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蔬菜高科技生产基地,体现了现代农业的产业竞争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展示农业、体验农业更拓展了农业的多元功能。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系,通过农业展览会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展览,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得到快速及时的应用和推广。发展绿色食品,体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市场化进程;扩大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管理、农产品国际贸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保障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农业展览为相互借鉴、加强合作,共谋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对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四、加快山东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宣传推介

实施展览带动农业全面发展战略。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为应对农产品市场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山东省政府于今年5月在深圳举办了山东省名优农产品洽谈定货会。山东500多家名优农产品企业携带5000多种产品到会参展。他们冲着深圳而去,瞄向的是华南、港澳台及国外更大的市场。三天的展览产品销售成交额突破20亿元,协议额达到28亿元,招商引资达到10亿元。像这样的展会山东省近几年在上海、深圳共举办了四次。每年一届的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山东省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积极选派名优企业到会参展,向国内外宣传、推销山东农产品,同时制订出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纳海内外资金投入到山东高新农业建设上。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依托国有资产解决企业融资难,是做大做强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向国内外宣传企业的优势,展望美好的前景,是农业展览十分重要的工作。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步伐加快,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经济已成为有机互动的整体。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通过展览宣传,鼓励支持科研单位、专家学者、企业在种植业、养殖业、水资源管理、数字农业、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基因工程以及农业生产支撑体系等领域加强交流,扩大合作,才能更好的走出去,实现更大的发展与效益。

五、结语

要发挥以上作用,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国家财政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新闻媒体热情地帮助推介,有关办展机构及人员具有专业水准,同时要选准合适的展览场地。农业展览会要打好国际化品牌,要积极按照营销学的思路进行推介,作为一个成熟产品,通过市场划分,把农业展览会逐步推向市场。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来满足政府官员、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和农民等不同参会者的需求愿望;要增强办展会的危机感,加强对农业展览会市场化的深入研究,切实做好农业展览会城市环境和外围环境的治理;进一步明晰农业展览会的发展目标,按国际化水平办一流展会。农业展览要采取市场准入制,质量无保障,达不到一定水平,摊位费出得再高也不能进入展厅。所有参展的农产品均为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参展产品展前进行质量抽检,不合格产品一律拒之门外。按照“高、大、全、广”的思路,将农业展览向高度、深度和广度推进。坚持创新,做大品牌,做大规模,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

山东是全国第一农业强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大省,农业在山东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积极发挥农业展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业展览的意义更加突出。

作者简介:张玉泉(1956-),男,山东鱼台人,山东省农业展览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大型展览筹办及管理。

作者:张玉泉

上一篇:小学度工会工作总结下一篇:部门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