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2022-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教2012年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能设计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能搜集数据和证据,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4)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方法.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5)研究与自行车相关的摩擦问题,能用学过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3教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砝码、毛巾、轴承、螺旋弹簧、小车、茶叶桶等.

4教学过程

4.1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图片: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

问:如果老师要参加100 m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作这种选择?

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总结鞋子中还有有关摩擦的大学问呢!)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看一看:有趣的摩擦 (播放画面1——汽车在冰面和泥地里打滑)图中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怎样解决?(安装防滑链、垫上草垫等)

有趣的摩擦 (播放画面2——搬油桶,“移”重如泰山,“滚”易如反掌 )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

想一想:你们想研究摩擦力的哪些秘密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

4.2新课学习

4.2.1摩擦力概念的引入

做一做:(1)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提问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2)用螺旋弹簧水平拉重物,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我们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些“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些调皮的“隐身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这种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

(3)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

总结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4.2.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生活中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学生提出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质量有关;在冰面上行走比在平时的路面上行走困难,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有关;车轮都是圆的,猜想滚动比滑动容易;汽车速度大不容易刹住,猜想速度大摩擦大……

做一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教师示范并用媒体播放: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小组讨论:研究一个物理量可能同时与几个因素有关时,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些因素的关系?

小组交流:(1)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2)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

比一比:看谁的实验做得好.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议一议: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各组实验数据表格实物投影.想想如何分析实验数据表?分析实验数据看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想一想:在探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无法解决?

辩一辩: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学生自由辨论,两分钟时间,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发言: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于有益摩擦,要想方设法增大它,对于有害摩擦,要想方设法减少它.)

谈一谈: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大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学生回答)

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

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学生举例并分析)(多媒体演示.)

大家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思维在这里被有效激活)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回答)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

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试一试: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

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学生操作)

由实验可知: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多媒体演示.)

找一找:你在生活中见到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实例?以自行车为例说明.(可以找一辆自行车,对着自行车,学生讨论热烈)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润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气垫轴承、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多媒体演示.)

练一练:上网搜索一下“摩擦”,看看摩擦在各方面的应用以及相关的课件和文章.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方式、怎么走,一直是困扰课堂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历经多年的艰苦探索研究和有效实践,郧县找到了一条以课题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路,形成了郧县特色的“三维互动,五步导学”绿色课堂模式.本教学设计,在此思想基础之上,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力争在“放”与“不放”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引导补充,将抽象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兴趣始终在课堂上,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让孩子真正动了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解放教学“生产力”,即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执行力,同时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科教学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作者:张永伟

第2篇:短跑运动员髂胫束摩擦综合症康复后冬季训练过程的跟踪与分析

摘 要:本文以山东省田径队运动员的200米跑女运动员刘振静为例,对短跑运动员髂胫束摩擦综合症康复后冬季训练过程进行研究,主要通过对刘振静力量训练、速度训练、身体训练、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分析,了解冬季训练效果,以减少运动员运动损伤。

关键词:胫束摩擦综合症;康复;冬季训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山东省田径运动队的200米女运动员刘振静髂胫束摩擦综合症康复后冬季训练过程为研究对象。刘振静, 1992年出生,专项200米,运动健将,最快成绩23.81秒,全国大奖赛第二名,专业训练年限4年。刘振静是山东省田径代表队的重点培养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外国医学》杂志、中国相关医学会议、国内《田径》杂志等以髂胫束、髂胫束摩擦综合症、运动、短跑、200米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有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在国际田联网站对刘振静的相关比赛成绩进行收集整理;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查阅近二十年来对于运动损伤康复、200米专项技术、专项素质等方面的科研论文资料。

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全程跟随研究对象进行体能康复及冬季训练。在跟随刘振静康复训练过程中记录其伤病情况、伤病原因、康复训练的内容、康复训练的实施情况、康复效果;在冬季训练过程中,记录刘振静的训练内容、训练强度、训练数据、训练具体实施情况、运动员的本体感觉等,为论文的撰写准备好数据资料以及相关文字内容。在记录的过程中,训练内容、方式的名称,都是按照刘振静的体能康复师以及教练员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的称谓如实记录。

使用摄像机拍摄刘振静康复前后的60米跑动作视频,通过所拍摄的视频掌握刘振静的技术指标,通过对比康复前后的技术指标,分析刘振静康复前后的技术特点以及技术变化情况。两次拍摄地点都是在山东省体育局田径训练馆内。在距离测试起点30米处,放置一台固定在三脚架上的摄像机,摄像机的位置与运动员所进行测试的跑道垂直距离为3米,摄像机的高度为1.35米。在刘振静康复前期的2012年10月18日,以及康复后的2013年2月25日,通过拍摄录像、记录步数以及跑动时间标记刘振静单步的落脚点与蹬伸点的位置,测量出她的步长。

通过访问山东体育局的随队医学专家、相关体能专家,掌握髂胫束摩擦综合症的相关知识,为后期论文的分析打下相关知识基础。访谈刘振静的体能康复师,掌握刘振静的伤病情况和康复的原则、方法。访问教练员,了解教练员制订训练计划的指导思想,各阶段的训练思路、训练内容的选择、负荷控制等情况,为论文的撰写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通过WPS整理训练计划、体能康复计划。利用EXCE将收集到的运动员专项素质、专项成绩、身体机能测试等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三、分析与讨论

冬季训练主要是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主要包括力量、专项耐力、速度、身体训练这四个方面的训练。刘振静在参加冬季训练后,其训练计划和所在短跑队的训练计划一样。本文所分析的刘振静的冬季训练计划,是教练员制定的刘振静所在短跑队的所有200米跑运动员的冬季训练计划,时间从12月3日至次年2月28日。

总结可以看出,冬季训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准备阶段,第二时期主要为专项素质训练阶段。在冬季训练中以力量、速度、身体训练、准备整理活动为主要训练内容,接下来本论文将从力量、速度、身体训练、准备整理活动这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力量训练的分析

力量素质是运动员的基本身体素质之一,它与其他身体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其他素质的发展,是运动员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力量训练时一定要符合运动时的动作幅度、动作速度、功能特点、用力特征和心理特征等条件。

200米跑运动员的成绩主要取决于运动员在完成动作的功率和较长时间保持最高速度的能力,即主要取决于运动中工作肌肉群大强度工作时的肌肉力量、肌肉速度和肌肉耐力。200米跑运动训练中的核心,速度耐力的提高与力量素质的提高、肌肉收缩、神经支配功能的改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200米跑中力量耐力对成绩的影响较大。

在冬季训练过程中,刘振静的力量训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力量的建设时期,第二阶段为专项力量保持时期。刘振静力量训练内容分为最大力量的训练、快速力量的训练、力量耐力的训练。刘振静在12周的力量训练过程中,共进行力量训练20次,在前五周中每周进行两次力量训练,第六周在一周内进行了四次力量训练,第七周减少到三次,第八周减少到一次,第九、十周增加到两次,第十一、十二周一次。每次都进行深蹲、抓举、高翻的训练。在前五周的力量训练为力量的基础建设期,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最大力量是指肌肉在运动中发挥尽可能大的收缩力量的能力),最大力量主要影响加速能力。短跑中的蹲踞式起跑技术,肌肉从静止状态快速蹬离起跑器的过程,运动员需要克服外界阻力是相当大的,这个过程所有用的力量就是最大力量。

在前四周的力量训练中,主要为冬季训练的准备时期,建立恢复刘振静的基础力量,主要用重复训练法,每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训练内容相同,每次训练的负重量由小到大,次数由多到少,负荷强度为70%—80%—85%—90%。第五周开始,相比较前四周,训练内容相互调换。

第六周开始,训练内容与前四周的第二次力量训练课的内容相同,训练内容与训练强度一直到第十周都没有变化,训练的内容主要还是深蹲、抓举、高翻,训练的总重量一直保持在5425公斤。

在第十一周的力量训练中,第一次的训练继续沿用前几周的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第二次的力量训练,由于进入比赛前的训练周期,力量训练突出专项性,只进行下肢力量深蹲的训练,虽然训练内容减少,但是相比较前几周的训练,深蹲的训练负荷强度增加到运动员的110%,为接下来的比赛做准备。在第十二周的训练中,刘振静只进行了一次力量训练,训练内容和负荷与十一周之前几周的训练相同。

2.速度训练的分析

200米跑属于体能主导类周期竞速项目。速度性项目运动的主要供能形式为磷酸盐无氧代谢供能。刘振静200米的速度训练主要为专项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

在冬季训练中,教练员多采用1/2至全程段落练习,冬季训练专项耐力以100米耐力训练和200米、300米、500米密度练习为主。速度耐力是200米跑运动训练中的核心,速度耐力的提高与力量素质的提高和肌肉收缩、神经支配功能的改善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12周的冬季训练中,共进行了11次的100米密度训练,在前3次的训练过程中,采用间歇训练法,控制每个100米的跑动速度,在第一次的100米密度训练中,要求时间每次控制在13.5秒至12.8秒之间;第二、三次要求每次速度有所提升,控制在13.2秒-12.7秒之间;接下来的8次训练强度提升,用90-100%的速度强度进行训练,100米密度的训练课平均强度由开始的12.87秒提高到最后的12.21秒。100米跑是体现200米跑速度保持能力的指标,刘振静的训练平均成绩的提高,说明通过冬季训练速度保持能力有所提升。

在12周的训练过程中,共进行了6次200米密度的训练,训练主要集中在前三周,第一周进行2次训练,第二周、三周、第八周、第九周各一次。在训练前期,采用间歇训练法,控制每个200米的间歇时间为2分钟。在第二次训练时,成绩比第一次的平均成绩慢1.57秒,分析训练计划,是由于刘振静在训练当天的上午,进行了较高强度的力量训练,随后,成绩慢慢提高。第五次的训练平均成绩较差,是由于在1月18日到23日之间6天进行了身体调整休息、自由活动,在6天的休息后,机体还没完全适应大强度的训练,所以平均成绩变差。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速度耐力训练后,刘振静的200米密度练习的平均成绩提升到28.5秒,训练效果显著。

300米训练是为了提高200米跑运动员的抗乳酸能力的训练,刘振静在冬季训练过程中,共进行300米跑训练12次,比200米的训练频率要高一倍,训练的次数基本每周都会进行一到两次的训练。在第四、六周没有300米的训练,是因为12月24日到30日,也就是训练的第四周进行调整活动,在调整一周后的第五周进行了一次300米的训练,在第六周主要以力量训练为主,在一周的力量训练由平时的一周两次变为一周三次,在力量训练以后的第七周训练又增加了300米的训练,进行了两周的训练后,又进行了一周的调整,随后训练强度又一次递增,训练的平均成绩由开始的45秒提高到训练后期的42秒,平均成绩提升3秒。300米的速度耐力训练为专项成绩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抗乳酸能力的基础。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进行了200米上坡跑、300米上坡跑的训练,通过上坡跑的训练,体会动作的发力模式,增加下肢在跑动中的蹬伸力量,为技术的改进提供了训练基础。

3.身体训练的分析

在冬季训练的过程中,除了力量、速度耐力的训练外,为了巩固伤病康复的情况,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小肌群力量,同时还进行了身体训练。在12周的训练过程中,一共进行19次身体训练,前三周每周2次,第四周身体调整,第五、六、七周增加身体训练的比重,增加为每周3次,第九周调整,第十、十一周为每周1次,十二周之后的3月初进入全国田径室内比赛周期。根据训练周期的划分,赛前训练周训练内容结构与基本训练计划内容相比较有所变化,训练的内容更加趋向专项化,采用的练习更加接近专项比赛的特点。在素质训练方面,一般运动素质的比例减少,专项运动素质的比例增加,所以在3月份比赛之前的训练周,身体训练的比重减小,主要以专项训练与力量训练为主,适应比赛的节奏。在训练过程中,继续延续了在治疗康复期的的训练内容,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为增加踝关节蹬伸力量的提踵练习和皮条牵拉足背屈练习,增加下肢柔韧性的垫上下肢拉伸练习,增加下肢力量的单条跑道间左右单腿跨步蹬伸,增加臀部肌肉力量的迷你环跨步、皮筋弓步蹲起,增加髋部力量的仰卧单腿伸髋练习、支腿瑞士球伸髋练习。通过身体练习,进一步巩固了伤病的康复效果,增加了助于完善技术的身体素质的训练,尤其是增加了臀部肌肉的力量、脚部周围肌群力量、髋关节的力量、下肢韧带,尤其是使髂胫束得到放松,改善了下肢力量不平衡的缺点,为技术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素质基础。通过训练过程中的身体训练,刘振静的伤病康复效果明显,预防伤病的复发,为接下来的比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保障。

4.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分析

与受伤之前的训练准备活动相比较,刘振静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在训练开始前的准备活动,刘振静都会进行30分钟至4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准备活动部分主要是首先进行15分钟的慢跑或者蹬健身自行车的热身,然后开始牵拉韧带,重点是股后、股四头肌和髂胫束拉伸,最后进行专项准备活动。在准备活动期间,有意识地注意肌肉的拉伸预热,很好地避免了在训练中因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的的伤病。

在每天的训练结束后,刘振静都会进行40分钟左右的放松整理练习,整理活动中首先会进行800米左右的放松跑,然后进行肌肉的放松梳理活动,主要的肌肉放松手段是梳理棒的肌肉梳理、垫上的肌肉拉伸、队友间的相互放松按摩。通过梳理棒的梳理手段对各个部位的肌肉进行梳理,重点对股后、股四头肌和髂胫束进行梳理,使肌肉的肌纤维顺畅;垫上的肌肉拉伸和队友间的相互按摩,可以减少训练过程中的乳酸堆积,使肌肉得到放松,有利于训练后的恢复,为下一节的训练课打好身体基础,避免因为放松不及时导致的疲劳堆积、肌肉紧张,从而避免伤病的复发以及新伤病的产生。良好的整理活动,有利于运动员的训练疲劳恢复以及训练效果、比赛成绩的提高。

通过对刘振静冬季训练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专项化方法,采用的具体训练手段体现了集中核心训练手段,刘振静的教练员的训练方法对短跑运动员的冬季训练计划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结论与建议

在短跑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髂胫束以及股后肌群的训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针对髂胫束以及股后肌群的训练,可以采用文中脚趾抓地练习、臀中肌练习、仰卧单腿伸髋练习(加平衡垫)、壶铃一点水、直腿瑞士球伸髋、皮筋弓步蹲起、壶铃三点水、哑铃弓步走等练习。

冬季正常的训练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为专项训练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为力量的建设以及速度耐力的发展时期,力量训练量较大,为专项成绩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力量素质基础;第二个阶段主要发展运动员的速度素质、专项力量、专项耐力。

通过冬季训练,刘振静的技术有所改进,训练基本成绩恢复到以前的成绩水平,训练效果明显,可以较好地完成教练员安排的比赛训练任务。刘振静的训练内容体现了教练专项化突出的训练指导思想,采用了集中核心训练手段。

短跑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髂胫束以及股后肌群的拉伸,建立正确的发力模式,注意掌握正确的跑动技术。

短跑运动员冬季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力量、速度、专项耐力、身体柔韧性、专项技术。力量训练主要包括抓举、挺举、高翻、上肢小力量、下肢肌群力量训练;速度训练主要分为一般速度训练和专项速度训练;专项耐力训练主要有300米密度训练、500米密度训练;柔韧性训练主要有肌肉的拉伸和梳理训练;专项技术训练、上肢小力量训练和下肢肌群训练主要采用一些功能性训练手段。

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要提高对准备活动及整理放松活动的重视,做好每次训练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活动。训练前的准备活动以及训练后的整理放松活动,使得肌肉充分活动适应较高强度的训练以及使得处于疲劳紧张状态的肌肉得到很好的放松梳理,避免疲劳的累积,从而避免伤病的复发以及新的伤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付阳.影响我国优秀男子200米跑运动员成绩的主要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2]闫俊涛,张怀川,宫超.短跑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2013:8.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20.

作者:李奎

第3篇: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家里有没有帮爸爸妈妈打扫卫生的爱打扫吗?拖过地?

生:有。

师:前两天,老师也在打扫卫生,分别在这两个地方朝一个方向拖地,一个是在水泥地上,一个是在瓷砖上,你们认为老师在哪个地方拖地相对来说累点? 生:水泥地上。

师:真聪明,还真被你猜对了,拖完地老师觉得是水泥地上比较累,为什么是水泥地上会相对累点呢这是为什么呢? 生:水泥地粗糙。

师:嗯,这个大家在生活中都有感触,你觉得我在粗糙的水泥地上拖地比较累的原因是什么? 生:有摩擦。

师:这摩擦对于我往前拖地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阻碍。

引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运动与摩擦力。 板书:运动与摩擦力

师:生活中你有感受到摩擦力吗?并请你演示一下。 生:走路。。。。

二、摩擦力的测量

师:摩擦力无处不在,那我们能不能把这摩擦力测出来?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看看他是如何测量摩擦力的。

师播放视频

师:那老师要看看检验大家有没有仔细观看视频了,在这段视频里,她在介绍操作方法时,还强调了一些注意细节,说说看测量摩擦力时要注意什么?

生:水平拉、慢慢拉、刚拉动时读数。

(如果学生说不出,再看一遍视频)

师出示注意点,师:老师标注的红色字体一定要注意。

师:现在老师让你们来玩一下,但是有要求:利用桌上给定的材料,想办法使小木盒获得最大的摩擦力与最小的摩擦力。

生开始游戏。

生汇报最大摩擦力和最小摩擦力,并询问如何得到。

师:在这个游戏中,你觉得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光滑程度。

师: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生: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师: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什么关系?

生: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在猜测中打2个问号。

三、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师: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而已,老师有桌面上这些材料,想想如何用实验来验证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的猜测是否正确?

生:用砂纸,木板,砂纸的反面来分别拉小木盒,看看测力计上的读数是多少。

师:那请同学们摸一下,这三个面的光滑程度是怎么样的,如何给它们排序?

生:砂纸最粗糙,砂纸的反面最光滑,木板较粗糙

统一三种材料的光滑程度排序。

师:这是你们改变了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生:物体的重量。

师:我们统一3个钩码。

师:你觉得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提醒同学们?

生:固定这三个面,水平拉动,刚好拉动读数,记录并分析,整理器材。

师:很好,请同学们把数据记录在记录单上。Ppt,并分析数据写出你们的发现。

生实验,师巡导。

师请几组学生汇报,同时展示数据。

师:所以你们刚才对于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的猜测是正确的。擦掉问号改打钩。

四、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师:验证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这个实验根据上一个实验,你们能否自己做呢?

生:可以

师:谁来说说这个实验当中的改变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生:不变的条件:接触面光滑程度。改变的条件:物体重量。

师:你打算在哪个面上实验?

生:砂纸上。

师:物体重量打算怎么改变?

生:0个、2个、4个钩码

师:好,我们就按照这同学的说法进行实验,都统一在砂纸上做实验,分别放0、

2、4个钩码。同时完成你们的记录单。

生实验,师巡导。

师找学生汇报。

师:所以对于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的猜测是正确的。擦掉问号改打钩。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课后思考

如果老师穿着轮滑鞋与你拔河,你有信心把我拔赢吗?

板书:

运动与摩擦力

接触面

光滑

粗糙

摩擦力

物体

阻碍运动 大 小

第4篇:《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会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

2.用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四、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砝码,能拉动的小车、木板、毛巾。

五、教学过程

1.创景激趣

引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更难拉住学生的思维,引发思考。教学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如PPT图

5、图6)。先让两位同学把两本书的少部分页码交错在一起,让这两位同学拉这两本书,他们很轻松的就拉开了。接下来,再让这两位同学把两本书的全部页码交错在一起,让两位同学拉。这个时候,无论这两位同学费了多大的力气也拉不开这两本书。这时,老师追问: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神秘的力量使这两本书拉不开呢?就就是摩擦力的力量呀。从一个小游戏,引出摩擦力,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

2.学习概念

初步感知

学习摩擦力的概念和感知摩擦力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如PPT图

7、图8)。让两位同学把手放在空中,移动一段距离。在让这两位同学把手紧压桌面,移动相同的距离。让他们比较一下两次手移动距离的难易程度,这两位同学感受到,手紧压桌子运动时,受到了阻碍,移动起来比较困难。其实,这个时候是产生了摩擦力,所以手移动起来很困难,从而得到摩擦力的概念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会产生摩擦,这时产生的力我们把它叫做摩擦力。

3.提出猜想

设计方案

同学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力的大小的测量,今天这节课又学习了摩擦力。那么你们分小组测量身边物体在桌面上运动时受到摩擦力大小,并记录数据。同学们发现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接下来,我们设计研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 实验一: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 实验二: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实验一步骤如下: (1)在实验前老师先准备实验器具:有弹簧测力计(8只)、能拉动的小车(8只)、砝码、木板、毛巾若干。老师出示材料,学生设计实验;

(2)老师提示:既然是对比实验,那么要改变的是接触面的光滑和粗糙,不变的是物体的重量;

(3)各个小组交流实验方法;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每种测量三次,减小误差,填写记录单); (5)得出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实验二步骤如下: (1) 老师出示实验材料,学生设计实验;

(2)老师提示:既然是对比实验,那么要改变的是物体的重量,不变的是接触面的光滑和粗糙;

(3)各个小组交流实验方法;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每种测量三次,减小误差,填写记录单); (5)得出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4.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实验一结论:(1)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

(2)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实验二结论:(1)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大;

(2)物体轻,运动时摩擦力小。

5.课堂总结 实践延伸

(1)小结:我们知道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量。

(2)在我们生活中该怎样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使之为我们服务。

可以通过汽车轮胎上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来增大摩擦力。或者机械手表戴久了要给它上油,减小摩擦力

六、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根据科学课程强调,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精神。课堂教学中,我没对学生进行生硬的科学知识讲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操作,在实验中去获得科学知识与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中这一步骤,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精神;我通过分组实验,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通过对比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整堂教学流畅,教学目标达成,但反观课堂觉得也有缺憾的地方。在实验时,我的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好,由于我的经验尚浅,我的教学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5篇:《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张村中心小学 彭玉巧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能自己设计实验并能通过实验获得有关数据的基础上,作出物体在粗糙表面运动比在光滑表面运动摩擦力大,小车重量越大摩擦力越大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或即将产生运动时,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3、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2、对科学产生兴趣,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摩擦力,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从学生喜爱的拔河比赛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手与桌子之间的摩擦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摩擦的存在,再通过对比新旧鞋底和轮胎然后引出摩擦力,继而通过学生的讨论、演示,认识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并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最后再以拔河比赛结尾,认识到摩擦力在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要进行一场拔河比赛,有谁愿意参加?(两个学生进行拔河比赛)

2、为什么这位同学会输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同学们这节课好好表现,学完这节课我就告诉大家其中的秘密。

3、同学们首先跟老师做热身运动……,当你用力按桌子运动时有什么感觉?(感觉到有一股力量阻挡我运动……)这种力量就是摩擦力

二、讲授新课

(一)感受摩擦力

1.出示新旧鞋底和新旧轮胎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看来摩擦力与运动密切相关,研究摩擦力就离不开运动。板书:运动与摩擦力。

2、讨论:你见过的产生摩擦力的现象。

小结: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力,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的大小该怎样测量呢? 2.大家预习课本,教师演示测量过程。

3.再一次播放测量过程,并总结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刚好运动或保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力。

4布置练习:测量下列物体在桌面上运动的摩擦力。记录

(三)、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同学们猜测一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与物体的重量对摩擦力的影响。

2、讨论探究实验方案,注意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分别是什么

3、小组认真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6汇报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三、知识总结

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下面我们进行一下总结。

四、课堂小练

1、这节课我们学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进行自我检查,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2、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真棒!下面我就告诉大家在刚才的拔河比赛中A力气大的同学会输的原因。(木棒的一侧抹了一层油,减小了摩擦力)

六、课后作业

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导致我们的鞋子穿一段时间就会受到磨损,那我们让摩擦力消失掉行不行?假如有一天摩擦力突然消失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

第6篇:《运动与摩擦力》教学案例

多巴镇丹麻寺小学 陈树梅

我在讲授《运动与摩擦力》这节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物体相互摩擦的现象,例如,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人走路时, 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汽车车轮与地面的摩擦…… 然后就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认识叫摩擦力:

请同学们将手按在桌面上向前拖动,再离开桌面拖动。说说两种运动时,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将手按在桌面上向前拖动比离开桌面拖动。运动得更慢,感觉有种力在阻止手向前运动。(如学生回答不准确,师可请学生再次重做,体会是否有什么阻止手向前运动?)

明确:由于摩擦,物体运动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A、我们将手按在桌面上向前拖动,用力小,拖动得快,用力大,拖动得慢,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用力小,摩擦力小,用力大,摩擦力大。

B、我们用橡皮擦字有时用力大,摩擦力大,磨损就较大;用力小,摩擦力小,磨损就较小。鞋底和轮胎表面在接触地面时用力大,摩擦力大,磨损就较大;用力小,摩擦力小,磨损就较小。

C、物体受到的大小不同的摩擦力和它的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小,它就运动得快;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它就运动得慢。 D、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摩擦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假设。 (通过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假设。) E、两手分别拿表面粗糙的和表面光滑的木块这两块木块的表面有什么不同?

一块是表面光滑的木块,一块是表面粗糙的木块。

F、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粗糙程度有关系吗?

(课件出示)(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状况(光滑、粗糙程度)有关系;

3、进行探究:

A、(拿出小车,再在小车上放上砝码)这两次的重量有什么不同吗? B、两次重量不同,小车运动起来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会一样吗? 不一样。 C、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吗? 可能。 D、(课件出示)(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E、摩擦力的大小是不是与上面的三种因素有关,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4、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根据上面的研究,议一议: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如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酌情引导)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状况(光滑、粗糙程度)有关系: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与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系:相同条件下一般在滚动状态下比在滑动状态下产生的摩擦力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第7篇:五上四.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四单元第5节

运动与摩擦力

执教者:罗倩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2.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渐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小车(无轮子)、砂纸、钩码、记录单、视频素材、图片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播放一段幽默视频——人在雪地上走路滑倒(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 师:谁能解释一下刚才看到的现象呢? 生1:雪地很滑,人在上面走路容易摔跤。

生2:因为雪地摩擦力很小,所以人在上面走路容易摔跤。 师:刚才同学提到了摩擦,谁能说说关于摩擦的例子吗? 生举例

师总结:也就是说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接触面之间会发生摩擦,此时会产生摩擦力;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运动与摩擦。(板书揭示课题)

二、探究运动与摩擦力

1、感知摩擦力

师:看来摩擦力是可以感受到的,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我们将手平放在桌子上推动,再将手离开桌面推动,感受两个力有什么不同。 生体验

生:我感觉在桌子上推动更费劲,摩擦力更大。

师:我们再来观看另一个摩擦现象,师播放牙刷在砂纸上运动的视频(设计意图:深刻体会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并且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师:当牙刷向前运动的时候,牙刷毛有什么变化呢? 生:牙刷毛向后弯曲。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摩擦力。

师:牙刷毛向后弯曲是由于砂纸会阻碍它向前运动,这个力就是摩擦力也可以说是阻力,摩擦力的方向呢? 生:向后。

师:当向后拉动牙刷,它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 生:向前。

师: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是与运动方向相反的。

2、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师:我们可以测量出摩擦力的大小吗? 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是的,接下来测量一下笔袋在桌面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播放微视频。 师:现在大家会测量摩擦力大小了吗? 生:会! 师:行动吧!

生测量,师观看各小组同学实验的方法是否正确 师:说说你们的结果吧!

生1:笔袋在桌面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是.... 生2:...

三、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推测影响因素

师:看来摩擦力有大小的不同(师板书),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生:物体的重量。

师:怎样的重量摩擦力大,怎样的重量摩擦力小,表达完整。 生: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师随机板书)

生:我认为与运动的物体表面有关,光滑的摩擦力小,粗糙的摩擦力大。 师:非常好,表达十分完整,还有其他猜测吗?

生:我认为还和拉动的速度有关,快摩擦力大,慢摩擦力小。

生:我觉得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接触面积大摩擦力大,接触面小,摩擦力小。 ... 师:各位科学家们都非常棒,只是现在我们只能打一个问号,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这些猜测吗? 生:可以。

2、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师: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请大家根据材料盒中现有的材料说说你们准备怎么做,改变哪些条件? 师:怎样改变,你选择什么材料描述具体些吧!

生:一个选择桌面作为光滑的接触面,另一个选择砂纸,作为粗糙的接触面。

生1:我们也可以选择用砂纸的背面作为光滑面,正面作为粗糙面,这样能够保证接触面的大小都一样,会更好。

师:其实两种方案都可以,有光滑与粗糙的对比就可以了,对比实验只有一个条件改变,那么不改变的条件是什么?怎样保持不变呢?

生1:不改变小车的重量,沿直线匀速拉动小车。 生2:接触面的大小也要相同。

师:很好,大家已经将实验方案设计好了,我们来看看(图片出示)分别让小车在光滑和粗糙的表面匀速运动,当然也可以同时让小车载上同样多的钩码,都可以,只是改变的条件只有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现在大家开始实验吧,最后将你们的票贴到相应的结果上。 生实验,师巡视并指导

生将实验结果张贴到相应的位置。(设计意图:短时间呈现各小组的结论,同时各组编有序号,如果有的组数据和大家不同,可以很直观呈现)

师:各小组实验已经结束,从大家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生:物体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大小与重量的关系

师:接下来物体重量与摩擦力的关系大家可以独立设计并实验了吗? 生:可以!

师:太棒了,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先走设计之路吧(出示课件),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设计你们的方案。 生设计方案

生汇报设计方案:我们先测出小车在桌面匀速运动的摩擦力大小,再在小车上加上两个钩码在桌子上拉小车,观察摩擦力大小,我的汇报完毕请问大家有什么意见和补充吗? 生1:你只能改变物体的重量,所以两次的运动速度要一样。 生:谢谢你的补充。

师:还有和他们方案不同的吗?

生:我们组不同之处是我们选择两次都在砂纸上运动,只是第一次不妨钩码,第二次放两个钩码。 师:请问大家可以吗? 生:可以!

师:都是可以的,只要你控制好只改变重量这一个条件,现在大家开始探究吧! 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生将实验结果张贴到相应的位置

师:通过实验我们的结论和最初的猜测一致,因此当物体越重运动时,摩擦力... 生:越大,物体越轻运动时,摩擦力越小。 师生小结

四、生活中应用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接下来想请大家来帮帮忙——浴室里的砖你选哪个你会怎么选呢?(师出示图片)

生:我选择第一幅图中的砖,因为它的表面比较粗糙,摩擦力大,人不容易滑倒。 师:很好,接下来自行车的链条最近总是卡主或者掉落,怎么办? 生:涂点机油,这样表面光滑减小摩擦力。

师:太棒了!现在你们来说说我们生活当中的物体,哪些设计是在增大摩擦,哪些设计是在减小摩擦?

生1:鞋底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生2:饮料瓶的盖子很多纹路,是为了增大摩擦。 ... 师:所以摩擦力有时对我们有利,有时对我们不利,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来创造出对我们有利的方式。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五、课后思考 师:推动小车(带轮子)这个小车是怎样运动的呢? 生:车轮滚动。

师:和我们刚才实验的运动方式是否不同呢,是否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呢,大家下去思考一下!

六、板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

因素 大 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粗糙 光滑

重量

重 轻

第8篇: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记录、分析数据进行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塑料盒、钩码、条形盒测力计、桌布、光滑的桌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认识摩擦力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新一旧两双鞋,如果你要去参加拔河比赛并且想取胜,你会选哪双鞋?为什么?(预设:学生说新鞋,漂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以。摩擦大)

2、其实啊,我们选择新鞋还是旧鞋是和鞋与地面的摩擦有关的,同学们想知道这位同学选的对不对吗?(生:想),嗯,那接下来我们可要跟随老师一起认真探究本节课的内容《运动与摩擦力》,板书课题。

3、你听说过摩擦吗?谁试着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摩擦现象?

4、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例子,我们发现要想产生摩擦需要几个物体?(两个),现在我们的手和桌面是两个物体,伸出你的手放在空中,感觉到摩擦吗?(没有)那怎样才行?(接触)。也就是说得与物体接触,现在把手放在桌面静止不动有摩擦吗?(没有)那得怎么办?(动)得运动。所以说要想产生摩擦需要几个物体(两个),而且物体必须要(接触)?还得(运动)?这个过程中摩擦在哪产生的?(接触面)。接下来,我们的手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推,再在空气中向前推,对比,哪个用力大?这说明手与桌面摩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是帮助我们运动还是阻碍我们运动的?这个阻碍我们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5、我们一起来看看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摩擦力的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5、提问:现在知道了摩擦力,那么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我们先来研究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我们知道,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用之前首先调零,读数时眼睛要与指针相平,不要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摩擦力可以用它来测量吗?

2、我这里有个盒子,那我怎么使用测力计测量它的摩擦力呢?(说的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测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定要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同时注意测力计一定要与被测物体相平。)

3、各小组尝试测身边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3、小组汇报。

4、同学们测得的摩擦力有大有小,为什么呢?想一想,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选择接触面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量这两个因素进行研究。)

(本环节设计意图: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测摩擦力的方法;二是为了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顺利进入第三个环节实验探究)

(三)实验探究

(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1、请同学们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

2、实践出真知,到底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可以做实验来验证。(教师要详细具体的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改变?不变的条件有哪些?怎样保持不变?)

3、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4、学生汇报实验方案,统一实验方法后教师出示温馨提示。

5、学生动手实验并分析组内数据得出组内数据填好实验报告单。(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6、全班汇报,教师板书每组数据,学生共同分析全班数据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物体间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设计意图: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统一实验方案。结论的得出要以实验数据为依据。所以,实验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是结论得出的关键,所以实验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先分析小组内实验数据,再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由于有了第一个实验作为基础,实验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重量有怎样的关系?

2、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第一个实验教师详细指导,第二个实验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完成实验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四)实践应用

1、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既然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有关,那么生活中我们该怎样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使之为我们服务呢?(学生列举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3、请同学们说一说下面这些做法的目的?(课件演示:汽车在雪地行驶时加防滑练,工人在自行车的转轴上刷油……)

4、我们回到上课开始的时候,听说要举行拔河比赛,那么,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想在拔河比赛中获得更大的优势,还可以做哪些准备?

5、总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相信同学们在拔河比赛中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当中,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利用课堂上学到的摩擦力知识来进行小设计,为日常生产和生活服务。)

上一篇:唱响民族团结的主旋律下一篇:助教暑假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