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

2022-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两部分内容:(1)滑动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虽提出静摩擦的问题,但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对于静摩擦,要求学生只用读一读的形式来了解静摩擦。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本节内容我分2课时上,虽然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现状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太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重难点突破】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和探究过程方面得到培养,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控制变量法”的核心思想:①控制什么?如何控制?②改变什么?如何改变?③观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另外,对于实验前的铺垫讨论很关键,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控制变量法”思想方面来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4个大组(每组6小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器材】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四个钩码、一块木块、一条毛巾、桌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不公平的“拔河”——两人用其中一端涂有洗洁净的有机玻璃棒进行,来体会摩擦力的存在。(师出示课件)

二、新课内容

1.介绍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同桌两位同学:甲同学将手平放在乙同学两手间,乙同学两手压紧。甲同学用力将手抽出(甲同学一只手動,乙同学两只手不动)

师:甲同学在抽出手时除了感觉到压力外,有没有感觉到其它力? 「感受到摩擦力」

师问:这个力是什么力? 生答:摩擦力。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摩擦力。

师追问:怎样让甲同学的手较难抽出?生答:乙同学用手紧压。

师追问:怎样让甲同学的手较易抽出?生答:给手上摸油。

师:这种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师出示课件: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并指出定义中的重点词,如“滑动” 、“接触面”、“阻碍”。

师指出:我们平时说的摩擦指的是滑动摩擦,接下来我们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能否通过刚才的实验,并结合生活中的常识,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并回答: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大小和速度等。

师:请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这样猜想的理由。

师:介绍滑动摩擦力测量的方法P53(强调水平匀速直线拉动;弹簧测力计所测的力不是滑动摩擦力,而是这个力的大小和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后,老师演示测量方法。(因为弹簧测力计水平使用,所以要水平调“零”)

师:同学们,你们每个组都有一些器材,你们能根据这些器材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师:这个实验要用到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介绍控制变量法的核心思想:①控制什么?如何控制?②改变什么?如何改变?③观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师生讨论:

(1)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的关系。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大小来探究。

(2)研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应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探究。

(3)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先让小组代表叙述并演示实验操作,再由各组分别进行自己的探究内容。

(1)学生分组实验。

(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指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3)学生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3.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课前“拔河”现象的疑问(回应与点题)

4.播放几张增大和减小滑动摩擦力的图片(体会滑动摩擦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同时为下节课做铺垫)

三、课堂反馈

例1.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可选择图____与图____进行比较。

(2)比较图甲和图丙中测力计的示数大小,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

(1)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向左拉动木块,使其做____运动。如图所示, 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N。

(2)若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的一半。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压力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在此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1.滑动摩擦力 滑动 接触面 阻碍

2.控制变量法的核心思想:①控制什么?如何控制?②改变什么?如何改变?③观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①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②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五、作业

课后思考:

如图所示,同一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块,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写出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

实验步骤:

根据现象:

得到结论:

板书:

第三节 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

滑动 接触面 阻碍

二、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四、实验结论:

1.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成功之处:较为成功地展示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并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②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从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存在着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设问和适当的分析归纳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有些学生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有些学生用弹簧秤一端连接木块另一端固定后水平放置,再把木板放到木块下面匀速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其次,对实验数据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处理。最后,由学生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集中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2.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①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大小的探究时间较为紧张,有些学生事先没有作充分的准备,提不出建设性的方案。以后在上堂课后布置每个学生课前先预习一下。

②在探究静摩擦力大小时,由于没有对小组内的四名成员进行责任分工,导致在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小组内个别“能干”的学生唱主角,个别学生“无事可做”。建议小组内每个成员分配具体任务,如操作者、记录者、汇报者等使每个成员既能各行其是,又能合作学习。

③有些学生拉木块时不是匀速拉,导致记录的数据误差较大。建议学生多做几次取平均减小偶然误差。

④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连接上,有些地方不太自然,建議以后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让课堂流畅起来。

以下作为参考:

教学反思一 :

本课通过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导入本课研究内容,通过实验、游戏等方法使学生体会摩擦力,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的实验的能力,进而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以数据为依据集体讨论得出结论。通过巩固应用部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并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科学的知识去进行创造活动,为日常生产和生活服务。通过总结与评价活动,旨在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一点激励与启示,给自己的学习一次总结与评价,给教师的教学一个反馈与建议。

教学反思二 :

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与光滑程度有关。

学生的实验准确:说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能有效地掌握知识点,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学生实验后,归纳概括能力差,以后要对这方面加强培养,使学生不但能操作,更要能增强理论基础能力的增长。

教学反思三 :

对于摩擦力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但要上升到力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却感到很困难,因此本节课在考虑到探究的难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猜想与设计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

作者:梅利华

第2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摘要]文章结合物理课程特点,立足于课程资源的运用,围绕《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堂教学

[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各小组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存在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课堂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①电影《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滑倒摔跤的情景;②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二、教学反思

综合上述教学实例,可见,新时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撑,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则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多媒体技术普及范围越来越广的背景下,一支笔、一言堂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多媒体组织课堂,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相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传统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载体是教材、黑板和讲台。从教学模式来看,传统教学以教师为核心,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板书学习知识,在每堂课中获取的知识量受制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思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学习动机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意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完全颠覆了传統教学模式,它将抽象的知识信息以视频、声音、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抽丝剥茧、步步深入,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体来说,多媒体技术削弱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和黑板、讲台在课堂上的作用,转而以更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形式发挥了“新载体”的价值,是新时期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柱。

(责任编辑易志毅)

作者:赵亚琴

第3篇:回望中韩三次农产品贸易摩擦案例的始末及其启示

本文通过三次典型摩擦案例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梳理其对中国农产品发展的启示,分析在中韩自贸区协定框架下减少中韩农产品摩擦的路径,供中国农产品经营企业参考。

2015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正式签署,这一高水平、全面的中韩自贸协定将为中韩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共同市场,也将会对中韩农业产品贸易产生深刻影响。中韩农产品贸易一直是韩国敏感话题,摩擦不断,本文通过对中韩农产品三次贸易摩擦的回顾与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深入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还要探讨在自贸区协定思路下减少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的路径选择,为自贸区良性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一、回望中韩三次农产品贸易摩擦与纠纷

(一)2000年大蒜引发中韩贸易大战案

1999年11月18日韩国贸易委员会根据农协中央会的申请对中国大蒜进行产业损失调查,认为韩国国内大蒜价格的下降、大蒜产业遭受损失与进口增加有因果关系,11月18日韩国财政部规定对中国大蒜关税从30%加征到315%,中韩双方一系列协商破裂,2000年6月1日韩国财政经济部最终决定对中国大蒜征收为期3年的紧急进口关税。2000年中国还没有加入WTO,中国贸易争端解决体系并不健全。大蒜摩擦整个始末完全由中国政府处理,中国具有强大的贸易摩擦报复能力与条件。按1999年价格计算,韩国针对的是820万美元的中国大蒜进行出口限制,中国则是针对从韩国进口数量激增,金额高达5亿多万美元的手机、聚乙烯进行了非对称性报复,2000年6月7日中国政府决定暂停对原产于韩国手机(包含车载无线电话)、聚乙烯的进口。至此,中韩大蒜贸易摩擦开始。2000年6月29日中韩在北京开始对大蒜进行协商,最终在2000年8月1日达成大蒜协议,三年内韩国分别以30%、50%的关税率向中国进口32000吨、333728吨、35448吨大蒜,中国恢复对韩国手机、聚乙烯的进口。2001年4月18日,大蒜协议规定的截止日,韩国并没有完成协商条件下对中国大蒜的进口,中国正式通报韩国对其手机与聚乙烯停止进口。大蒜摩擦引发第二次中韩贸易战。2001年月韩国由农林部出资1/3完成协定规定的对中国大蒜的进口(尽管为了保护本国市场转售到其他市场),2003年取消对中国大蒜的保障措施。大蒜引发的这场贸易大战的韩国损失惨重。

(二)2005年中韩泡菜风波引发韩国泡菜第三方市场萎缩案

2001年韩国进口泡菜为393吨,2004年达到7.26万吨,4年增长了185倍,这其中99.9%来自于中国。从2005年6月10日韩国农林部专门开会讨论如何对抗中国泡菜对韩国市场的冲击,捍卫韩国泡菜产业与文化。2005年9月25日韩国国会议员高京华指出中国泡菜铅含量超过韩国泡菜3~5倍,引起消费者恐慌,引发韩国市场大白菜价格飞涨,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厅10月10日对外宣传中国泡菜不存在安全问题,泡菜销量上升。2005年10月21日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厅称对中国九种韩国市场上的泡菜检测出3种寄生虫卵,对中国泡菜采取了回收与禁售。2005年10月31日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韩国生产的10种泡菜、烤肉酱、辣椒酱中检测出寄生虫卵,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停止相关产品进口。

与此同时,中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生产质量,对输入韩国泡菜的生产企业全面进行排查清理,从原料种植到生产加工出口全面质量管控,淘汰落后企业。中韩积极交流合作,建立中韩质检磋商合作机制,通过友好协商妥善解决问题,制止了摩擦滑向贸易大战。2005年11月2日当时任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的潘基文表示不能让泡菜贸易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影响两国贸易。当月两国领导人会谈是对“泡菜风波”提出尽快激活有关食品质量监督的检验检疫高官协商体制,妥善解决食品卫生问题。2007年8月韩国同意将对具有卫生证书的中国泡菜抽查检验比例从100%降到20%,2008年1月7日恢复到了10%常规抽查比例,至此历经两年的“泡菜风波”结束。

(三)2014年山东大蒜遭韩国拒收退运案

2014年11月山东蒜农中标韩国政府向中国招标的2200吨大蒜,收货方为韩国政府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在韩国政府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专职人员全程检验、监装、铅封装箱,12月中旬分两批发运到韩国釜山港口。韩国食品医药安全处进行动植物检疫,检验结果为合格;韩国农管所实施质量检验,因重缺点超标结果为不合格。虽经韩国当地一家具有检验资质的第三方质量检验合格后,韩国农管所仍以强硬态度退运大蒜。整个事件有山东蒜农国际贸易知识的匮乏、风险防范意识非常欠缺的原因,但是韩国利用软性条款、蒜农未知的招标全部条款与检测程序等正常及非正常手段牢牢掌控主动权,完全映射的是韩国农产品贸易特征:根据国内市场需求情况决定是否履行合同。与2000年中韩大蒜摩擦、2005年中韩泡菜风波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在积极解决的同时声明尽量避免激化矛盾,2015年2月4日商务部外贸司回应此次事件定性为合同纠纷问题,提出应该积极采取双方都能接受的国际通行纠纷解决方式,比如更多利用中韩间已经建成的诸如中韩商事争议调解中心等涉外法律渠道,更多发挥境外商会的协调作用等敦促履约、调解、仲裁等方式。由于釜山港口高昂的存储费用,蒜农只好暂时先把大蒜运回兰陵县,蒜农开始走上维权之路。

2014年12月的“大蒜退运风波”定性为合同纠纷,其实质都知道大蒜检测不合格超过规定的2%是质量问题,根本不是根本性违约,只能请求损害赔偿而不能解除合同,显然韩方的真实目的不是大蒜的缺点而是韩国2014年国内大蒜丰收,为保护韩国蒜农的利益是真实的根本原因。但正值中韩自贸区实质性谈判刚刚结束,中国并没有采取前两次的报复行为,而是定性为合同纠纷问题,其实质高度借鉴了以往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经济教训。深入探究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是实现中韩农业深度合作,充分发挥自贸区更大的经济效应的前提条件。

二、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韩国方面原因分析

(一)韩国农产品关税保护力度超高

韩国将农产品分为初级品、加工品和制成品,在关税保护政策中,关税逐步升级。这反映了韩国为获取廉价生产原料从而促进国内食品加工制造业发展的目的,此外限制国外制成品的进入,也可以保护本国的食品制造行业,另外韩国依据WTO《农业协议》与《关税法实行令》设置的特别紧急关税制度对其整体关税水平的提高也有显著影响。该制度规定韩国对某些商品进口激增或进口价格下降,对生产同种有竞争关系的商品的国内企业造成可能的损害时,可以提高该商品的进口关税来限制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2000年中韩大蒜贸易大战就是援引特别基金关税制度引发的。根据商务部刊发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3年韩国最惠国农产品简单平均关税税率由2012年的48.6%达到2013年的52.7%,2013年韩国水果蔬菜植物最惠国平均适用税率为58.7%,最高税率却保持在887.4%。

(二)韩国频繁使用弹性关税平衡国内市场需求

韩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相关产业,通常根据进出口贸易与国内供需情况对关税进行调整,形成弹性关税。韩国使用弹性关税有:双反税、配额关税、调节关税、紧急保障措施关税、特别紧急保障措施关税、物价平衡税。

在乌拉圭回合中,韩国获得了对大米、玉米等67种农产品进行关税配额管理的许可,目前韩国仍然对60大类的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对配额外部分的农产品征收高达百分之几百的关税,2005年韩国曾对配额以外的农产品征收高达600%的关税:芝麻630%、大蒜360%、绿豆607。5%、大枣为611.5%、绿茶513.6%。韩国也会根据市场需要反向使用关税配额,2012年韩国将干辣椒、猪腩肉的关税配额期限从2012年3月31日延长到6月底,以保证这两项商品韩国市场的供应,平稳国内市场价格。2013年增加了马铃薯、玉米种子、绿豆、红豆等的配额,延长了树薯片、加工用玉米等关税配额有效期。2013年韩国降低了杂麦、酿啤酒用的麦芽、米糠油等大量农产品的配额。韩国还对部分关税配额实行非常严格的招标制度,标准异常严格,企业往往会不敢参与竞标或中标后不敢正常出口。2013年1月1日,韩国企划财政部对中国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适用调节关税调整幅度较小。

(三)韩国检验标准严格、繁缛

韩国的《食品安全基本法》、《中药材中农残和重金属限量及测试方法的建议修正案》、《国际贸易中的木质包装材料管理准则》、《韩国进口食品安全管理政策措施》等有近万种限制性条款,标准构建起韩国复杂的合格评定程序与质量认定制度。对入境的农产品实行非常严苛的检验检疫,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设定了许多发展中国家无法达到的质量标准,而且强制性标准占比不断增加,农药残留一项检测指标就规定了202项的许可基准。取样、检测程序复杂,绝大多数标准超过国际标准,出口到韩国的水果认证需要至少4道手续。韩国自2000年开始对部分农产品实施通关前审查,其理由为防止“低价报关逃税”。目前,实施通关前审查的农产品增至18种,延长了通关时间,变相阻碍了产品的进口。此外,韩国农产品抽检率也较高,且其实施缺乏透明度。延长通关时间对鲜活农产品影响重大,不仅增加了运输费用,还破坏了产品的鲜活程度。

(四)韩国检测机构经常前后不一,监管不成熟

韩国对于出口国的试验和认证不予承认,检测标准与程序会根据需要进行修改,以阻碍农产品贸易。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韩国会片面增加检验项目、提高检验标准,为未达标的加征附加关税、禁止进口或是退运,即便到岸货物也不列外。质量问题就成为了韩国拿捏的命名。2005年的泡菜风波前后原因不一,以偏概全、指责证据不足,最后韩国食品药品检查部门又证明无大碍,这些问题在韩国自身产品中也存在,充分暴露了利用技术贸易壁垒制造国内舆论抵制中国农产品的冲击。2014年底遭韩国退运的2200吨大蒜就是改变了检测程序、标准,在政府间检测结果不一致情况下还坚持了退运,虽然定性为合同纠纷问题,其实质是韩国2014年大蒜丰收而导致的贸易摩擦。

(五)韩国对进口食品标签与包装的过度要求

食品标签与包装的严格规定也是韩国农产品贸易市场准入的有利工具。韩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细节繁缛,标准不定、修订补充频繁,要求对品名、原料名称、净容量、详细生产日期、生产厂商、经营商、原产国、食用期限、保存方法、烹饪使用方法、储藏条件等内容详细注明,还要有营养商标与法律相关的商标等。从2008年起,韩国对包含香蕉在内的七种水果要求每一单个表面都要标注原产国。

三、三次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业的启示

(一)开展农业合作社提升中国农业国际运营能力

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解放生产力,释放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到城市,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而且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农村的劳动力结构与人才素质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也不适宜于机械化大生产。散户生产的小农经济进一步恶性循环,集体团队意识淡薄,没有能力预测国内、国际行情、产业结构发展变化,价格听任于中间商,种植、生产、加工程序与规格缺乏标准化,更缺乏培养自己产品的品牌意识,大多数山区农业收入逐渐淡出农民的主要收入范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小农经济生产弊端更加凸显出来。在现有农业运行体系下,快速提升散户生产、运营的国际竞争力几近无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微弱的服务也不能落到实处。农业技术、科技难以推广、科研成果转化低。

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有其历史使命的原因,当前要真正提升其竞争力必须从源头抓起,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成立农业合作社,协同汇聚散户力量、提升运营能力、国际信息获取能力与市场预测能力,农业产业一体化,实现“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浙江省临海市西兰花合作社就有效应对了日本的技术贸易壁垒。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内引外联搭建协同平台

鉴于中国小农经济生产的农户的思想意识,政府要协助成立行业协会,协会上下贯通、国内外协调。以协会为纽带搭建好社会各界服务农业的平台,把相应机关单位、科研院所专家与农业问题对接起来,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工作。2014年山东三位蒜农的惨痛教训自身风险意识不足的原因,在各地农民身上普遍存在,更主要的是在自己能力不足时没有及时求助有关部门进行咨询,这反映出协会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还没有树立起来。协会要主动密切与农户接触,深入农户了解他们的生产状况与困境,把政府政策与国内外产业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农民,有助于农民做出理性选择。鉴于农民国际市场运营能力几近无有的状况,要对农民及时传授国际市场运营知识、讲解国际贸易各个环境存在的风险,防范风险的知识。协会积极主动把当地农产品对接的主要国际市场信息、检验检疫标准、程序、认证体系、相关政策、贸易协定等及时传递、讲解给农户。

(三)建立农产品出口服务信息体系

中韩三次贸易摩擦的真实原因都是韩国市场需求变化导致的。韩国是中国大蒜与泡菜的主要出口市场,韩国占中国大蒜海外市场的99%,市场集中度非常高,各种影响韩国市场的因素都直接深刻的波及到中国,而中国小农经济散户生产性质决定的几近为零的抗国际市场风险能力,使中国农户在市场中的被动局面。中国政府应责成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协同建立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建立信息库,密切关注主要贸易伙伴农产品政策法规最新动态,国外相关产业协会、商会的最新统计市场信息与发展变化动态,并及时对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对风险、潜在风险策划出规避方案建议,积极协助企业、农户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分散风险。

(四)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中国曾出现出现的食物加吊白块、面粉加增白剂、鸡鸭饲喂激素、甲醛浸泡海鲜、大白菜,水果使用催熟剂、膨大剂,蔬菜上残留剧毒农药,误用、滥用添加剂等案例。不仅仅是韩国,国外市场对中国食品安全颇有微词,许多国家对中国食品都加大检查力度,中国食品的国际形象严重影响了国际市场地位。以201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加强中国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制度体系,执法力度,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产品质量、检疫标准体系。做到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落到实处,社会各界协同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针对农民现有水平状况要建立农业投入品基层信息员、管理员制度,定期对农民进行知识的讲解辅导答疑。完善的法律制度、信任体系会倒逼增强农产品生产部门的食品安全观念意识,消费者也能够理性对待一些媒体报道,建立媒体、政府的公信度,避免草木皆兵状态,杯弓蛇影效应。彻底扭转中国食品在国际上的形象与地位,食品安全不要成为市场风吹草动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朴允善.中韩两次农产品贸易摩擦研究及中韩农产品贸易合作方向建议 [D].山东大学,2014年6月.

[2]《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4-韩国》http://www.fdi.gov.cn.中国投资指南.

[3]郭素玲.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与未来趋势解析[J].世界农业 2015年1月.

[4]柳兰.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3年4月.

[5]陈丽妮.浅议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J].农产品加工  2015年4月.

[6]《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协定》http://fta.mofcom.gov.cn 中国自贸区服务网.

作者:康学芹

第4篇:《运动与摩擦力》教学案例

多巴镇丹麻寺小学 陈树梅

我在讲授《运动与摩擦力》这节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物体相互摩擦的现象,例如,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人走路时, 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汽车车轮与地面的摩擦…… 然后就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认识叫摩擦力:

请同学们将手按在桌面上向前拖动,再离开桌面拖动。说说两种运动时,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将手按在桌面上向前拖动比离开桌面拖动。运动得更慢,感觉有种力在阻止手向前运动。(如学生回答不准确,师可请学生再次重做,体会是否有什么阻止手向前运动?)

明确:由于摩擦,物体运动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A、我们将手按在桌面上向前拖动,用力小,拖动得快,用力大,拖动得慢,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用力小,摩擦力小,用力大,摩擦力大。

B、我们用橡皮擦字有时用力大,摩擦力大,磨损就较大;用力小,摩擦力小,磨损就较小。鞋底和轮胎表面在接触地面时用力大,摩擦力大,磨损就较大;用力小,摩擦力小,磨损就较小。

C、物体受到的大小不同的摩擦力和它的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小,它就运动得快;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它就运动得慢。 D、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摩擦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假设。 (通过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假设。) E、两手分别拿表面粗糙的和表面光滑的木块这两块木块的表面有什么不同?

一块是表面光滑的木块,一块是表面粗糙的木块。

F、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粗糙程度有关系吗?

(课件出示)(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状况(光滑、粗糙程度)有关系;

3、进行探究:

A、(拿出小车,再在小车上放上砝码)这两次的重量有什么不同吗? B、两次重量不同,小车运动起来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会一样吗? 不一样。 C、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吗? 可能。 D、(课件出示)(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E、摩擦力的大小是不是与上面的三种因素有关,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4、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根据上面的研究,议一议: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如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酌情引导)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状况(光滑、粗糙程度)有关系: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与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系:相同条件下一般在滚动状态下比在滑动状态下产生的摩擦力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第5篇:高中物理新课程《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摩擦力》教学案例与教学策略分析

高密一中 孙洲元

一、教学理念:

(1)立足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多元学习方式相结合 (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生活、社会与物理的关系。

(3)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4)重视物理与科技前沿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5)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策略分析: 1.导入课题-----讨论与交流

教师提问与指导:摩擦力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力,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你能说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摩擦力和防止摩擦力的例子吗?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这一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典型例子,教师又给学生举出更多的关于摩擦的实例,如我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要经过大气层,和大气层的摩擦使船体外层达到二千多度的高温)。

教学策略分析: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习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了,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即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新课教学-----实验与探究、讨论与交流 (1)摩擦力的分类

教师提问与指导:你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摩擦力的问题,从其产生的角度来看,大家觉得这些摩擦力有什么不同?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摩擦力分为几类呢?(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对照学生回答的例子,做进一步的引导、帮助与提示,让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前面板书的例子分为不同类别并标注出来,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摩擦分别称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教师提问与指导:我们在这里主要研究滑动摩擦和静摩擦,这两种摩擦有什

1 么不同?什么条件下产生滑动摩擦力,什么条件下产生静摩擦力?(教师先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学生认为产生滑动摩擦力的物体是运动的,而产生静摩擦力的物体是静止的,这时,教师加以引导、启发、讲解,教师给出一些反例,如吃饭时,筷子夹起食物送入口中,食物受的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又如黑板擦在黑板上擦动时,黑板擦受摩擦力,黑板受不受摩擦力,这个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用这些例子激起学生思维上的矛盾,让学生自觉地修正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总结出产生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条件: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并有相互挤压时会产生滑动摩擦力,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并有相互挤压时会产生静摩擦力)。

教学策略分析:当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问题讲出来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类,通过反例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在学生学习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个概念的过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化身,只给学生提供帮助、组织、引导与启发,不做学习过程的控制者,而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这里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主体”关系。

(2)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提问与指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我们刚才列举的这些例子中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们开始的回答是不全面的,也有是错误的,如说成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教师没有去告诉学生错在什么地方,而是当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实例,如汽车起动时,放在车箱中的木箱,或是把黑板擦放在课本上,猛力一拉,黑板擦就从课本上掉下来,这些实例与学生的回答是不一致的,这时再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最终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教学策略分析:这里教师为学生理解和认识摩擦力的方向提供了思维的材料,这里有力地体现了教师的作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创造性的,是学生认识问题的基础,这些材料与学生的原有认识相悖,使得学生不得不修正原有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提高认识,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有创造性的材料。

2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

教师提问与指导:我们既然把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种,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大家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会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会给出很多可能的因素,如物体的重力、物体间接触面的大小与粗糙程度、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间的挤压力等,教师全部记在黑板上,以备下面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去验证)。

教师提问与指导:利用课桌上的器材(弹簧称、几个不同的砝码、木块等),我们怎样来研究滑动摩擦力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弹簧称去测量不同情况下的摩擦力)

教学策略分析:问题解决总是从猜想与假设开始的,猜想与假设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要求,教师抓住教材上的关键点,让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进行猜想与假设,充分展现学生的想法,教师并不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进行评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方案设计,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让学生说出他想怎么做,尽管这里遇到的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教师的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种良好思维习惯,适应新课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的要求。

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以帮助,掌握学生探究的进程,当绝大部分学生探究完成时,教师将学生的探究结果集中板书要点。

教学策略分析: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去探究,而不是直接给出结果。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注意不要介入得过早,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也不要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而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教师提问与指导:大家分析一下我们实验得到的结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种大小关系怎样用公式表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的关系公式和理解滑动摩擦系数的概念)

教学策略分析:对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与分析,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评价学生探究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上,教师没有越俎代庖,而是让 3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如何分析、评价探究结果。教师做适当的分析与讲解,帮助学生将探究结果上升到理论水平,即完成对新的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4)研究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教师提问与指导:我们已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和摩擦系数的乘积成正比,那么,静摩擦的大小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课本上举出的静摩擦的例子,人拉木箱的力越大,则木箱受地面的静摩擦力也越大,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其它外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提问与指导:人拉木箱时,拉力越大,木箱受到的静摩擦力越大吗?(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是这样呢?引导学生得到: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不是无限大的,当拉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就要拉着木箱运动了,就不是静摩擦力而是滑动摩擦力了,也就是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有最大值,教师趁机给出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策略分析:在学习了滑动摩擦力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很流畅地给出影响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把一个复杂的概念通过实例具体化,从而变得使学生容易接受。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不是以学生能否咬文嚼字地背诵出来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将概念和规律纳为自我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因此,通过问题引导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自己获取概念和规律是实现学生认知同化与顺应的有效手段。

教师提问与指导: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怎样?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用你课桌上的实验器材(弹簧称、几个不同的砝码、木块等)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与假设?(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对于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关系,学生有不同意见,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去验证。由于学习滑动摩擦力的经验,多数学生说出与压力和摩擦因数有关,但是,这个摩擦因数是滑动摩擦因数吗?教师要让学生去思考去验证,由于实验条件限制,这个问题在验证上存在一定困难,教师提供的帮助与引导,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在拉动物体 开始运动的瞬间拉力大还是拉物体匀速运动时拉力大?学生能过推动课桌体验两种情况下力的大小,有的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去验证,最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因数略大于滑动摩擦因数,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和静摩擦因数成正比)。

4 教学策略分析: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因数与滑动摩擦因数的关系是个难点,教材上没有过多说明,学生往往对这两个关系认识不清,形成概念上的错误。教师的工作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实验来探索规律,虽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不一定得到定量的结论,但是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学生完全可以从实验中得到这两个关系,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索的复杂性,物理实验不仅是机械操作的教程,更是一个动脑思考的过程,开始物体运动的瞬间虽然无法精确读出弹簧称的示数,但仍然可以依据弹簧称指针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力的变化。

(5)摩擦力的调控

教师提问与指导: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需要加大物体间的摩擦力,有时又需要减小物体间的摩擦力,你能举出一些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吗?(学生会列举很多这样的例子,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了一些典型实例,并给学生提供一些学生还不知道的例子,如磁悬浮列车就是减小列车与铁轨之间的摩擦来提高速度的,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给出的自行车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教师提问与指导:结合这些实例,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你能总结出增大摩擦力有哪些方法?减小摩擦力有哪些方法?(由于对实例的分析和影响摩擦力因素的研究,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很快得出正确结果,教师帮助学生对每一种方法举出更多的应用例子,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教学策略分析:物理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识记表面问题,这里教师让学生列举一些防止和利用摩擦的例子,不是只讲这些例子中如何防止和应用摩擦,而是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分析、总结出防止和应用摩擦的方法,把这一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 结尾

教师提问与指导:今天我们研究了摩擦力的问题,你能想象如果在我们地球上没有摩擦力存在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吗?请大家课后将自己的想象写成简短的小论文在下节课交流。

教学策略分析: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目的观:知识是教学的载体和手段,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学生学习的目标不应该只是学会某种知识和技能,而应该是通过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创造 5 性思考问题,本节课教师留的作业似乎与知识关系不大,但是通过这种富有创造性的作业,会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策略的总体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积极主动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设计了层层递进的知识系列,向学生提供了能使他们可以自主进行实验的条件,学生既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又要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使他把一次发现的东西与另一次发现的东西相结合,把他自己的发现与其他学生的发现相比较,一步一步深入理解层层递进的知识系列,一次一次地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

本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重新考虑各种观念,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人,而是相互作用的促进者。

第6篇:新理念下摩擦力的教学案例

新理念下摩擦力的教学案例:感受两类摩擦力

一. 背景

我曾经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水平?我们的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我们的教学手段太落后?落后多少?有什么办法解决?新课改给我带来了机会,经过一个多月的新教材学习,新理念培训,我终于想通一个影响我市教育进步的严重问题。那就是:学校教育没有活力,教师教学规则化、程序化、教条化,一个字表述就是“死”。尽管我市教育领导者也提改革,但是由于教师队伍没有创新发展意识,教育改革仍然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区。2008年秋山西省开始新课改,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充分认识到加大实验开发、创设情境、把教学变为学生的体会与感受、讨论与思考,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是真正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于是组织教师全力研读教材,设计教学情境,根据教学需要整合实验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我的这一方法,用于许多抽象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收益很多,教学活动也愉快了很多,教学效果比原来更好,学生也很高兴。

二. 情景设置

例如在摩擦力教学中,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手段,获取了一些有用的经验。关于摩擦力的教学中我总是采用一些图片、生活实例,让学生们理解摩擦力的增大或减小方法。逐步让学生认识摩擦力,理解生活与摩擦力的紧密联系。例如各种轴上加润滑油以减小摩擦;冰面上撒灰渣等以增大摩擦;让学生想象没有

1 摩擦的世界图景等等。然后再分别介绍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概念、规律、使用条件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我总是讲的津津有味,学生也学得饶有乐趣,但是随后总是有一些缺憾,主要表现在学生遇到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时,经常遇到困难或出现判断错误。尤其静摩擦力涉及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令学生感到头疼、教师感到困惑。究竟该怎么教学?怎么引导学生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困惑或者说是师生的“痛”,新课改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实验条件,把实验器材引进课堂,让同学感受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很自然的体会摩擦力的方向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解决了一直困扰摩擦力教学的难题和师生的“痛”。

三. 问题讨论

教学中,引用图片介绍之后按照事先分组,每组发两只弹簧测力计、两个木块、一盒50g砝码、几段细绳等器材。让学生开动脑筋,还可用所给细绳拉动自备物体如钥匙等,同时给出以下思考的问题:

1. 用一只手拖着物体,用另一只手拉着物体运动时你的手感觉到了什么?

2.用弹簧测力计拉手中托着的物块时,在你拉着物块快动、慢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想法?

3.用较小的力拉着被托的物体而不动时,你托物体的手有什么感觉?增大拉力还拉不动时呢?

2 4.一只手拖着物体,另一只手用弹簧测力计逐渐增大拉力,观测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你想到什么?

5.将手托着的物块上加放砝码,重做上一步,观测读数的变化,你又能想到什么?

6.增加物块的质量后重新感觉以上问题。

7.手掌压着课桌面拖手时掌面又会感觉如何?增加压力拖呢?拖而不动时呢?

8.请同学们在动手之后小组交流,以小组总结你们的想法。 十分钟后学习小组交流,接着用十分钟小组代表总结他们的感受。学生畅快的交流与表述,体现出他们感觉到了摩擦的阻碍作用、阻力与压力的关系。当然,学生对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运动趋势的理解都很到位。随后让学生再读教材内容,教师同时给出对两个概念理解的要求,然后给同学五分钟整理概念。 课后通过作业、练习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看,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可喜。充分说明创设情境、学生亲身体会的效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充分说明教育理念革新的重要性。

四. 诠释与研究

在摩擦力的教学中,以往至少需要三课时才可以把概念问题基本完成。而采用这种教学法,当堂一定都可解决问题,课堂效果还很好,学生掌握情况也很明显不错。

不足的地方就是对静摩擦力大小的理解,最大静摩擦力概念的掌握还有差距,学生见识的摩擦作用的情形还有些数量不足。教

3 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过程还有待完善。但这一改革思想有值得推广的价值。比如,在高二年级“自感现象”的教学活动中,我也采用这一方法,教学过程以观察实验为基础,问题引入为主导,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与思考,使教学难点逐个突破,把很难操控、很难展示的实验现象表现无余,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学习效果也非常可喜。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教学法,需要教师课前充分理解教材,整合校有器材、身边方便找寻的器材,更需要备课组积极配合,集中大家的智慧进行课前准备。教师操作实验的能力、学生配合情况、实验中的安全性、实验的可视性、实验的可操作性、对知识形成的影响等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7篇:《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本节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2.探究实验: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科学世界:摩擦与我们。

二、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我们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却并不熟悉,这留给我们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在讲述摩擦力时,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在教学中可以作适当的补充,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学生现状分析:

一、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

二、学生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和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

三、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一些常见的摩擦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及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有关。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初步体会如何合理的进行科学猜想,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探究法和阅读指导法。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选用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

一个弹簧测力计、两个钩码、一个长方体木块、一块长木板、一张砂纸、一块棉布、本节课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先播放一段画面:(汽车在雪地上很难行走,而在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

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什么原因?

二、进行新课

1.摩擦力的概念及种类

请大家观察下面的实验,思考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

播放幻灯片1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5)摩擦力的概念是什么?

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力,这个力就叫着摩擦力。

播放幻灯片2

(简介三种摩擦的概念,指出当两个物体虽相对静止但有相对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可以引导学生,猜想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是凭空的想象,所以要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寻找。)

学生提出猜想后,对一些同类的猜想进行归类,同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要求小组之间通过讨论各确定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一个猜想,并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完成方案后,小组派各一名代表上讲台阐述并画出记录表格。

(1)每个小组对其所选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

(2)实验结束后,各派代表上黑板填上实验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全班一起总结。

播放幻灯片3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摩擦与我们

提醒学生注意开始播放的媒体短片,人们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并要求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再举出一些不同的例子。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做适当的表扬和点评。

(说明:这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对刚刚学过的知识起到了加强巩固的作用,对它们的运用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4.交流评估

(1)摩擦力的分类及决定因素。

(2)物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

5.布置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教学反思:本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帮助,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手脑配合。学以致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自我评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个别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需要加强培养。

同伴评价: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能够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照顾到了全体学生。

第8篇: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新课引入:现在我们进行一项有趣的比赛,同学们推荐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同学和力气最大的男同学进行比赛。(学生推荐后)请两位选手登场,讲台上有一个橡胶棒(一端涂有香油),请两位选手用手向相反的方向拉棒的两端(男生手握涂有香油的一段),看谁的“力气大”,能将橡胶棒从对手中抢过来。待女生轻松夺取橡胶棒后,教师接着问:是男生力气没有女生大吗?是谁帮助女生获得胜利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她自己,而是摩擦力。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摩擦力。(展示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老师创设了比赛情境,从生活现象引入,巧用趣味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激奋的学习状态。

(二)新知探究: 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手放在桌上做三个实验体验摩擦力,学生会感觉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的阻碍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1。 任务二:归纳摩擦力的定义

用螺旋弹簧水平拉重物,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弹簧被拉长了,证明了我们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些“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些调皮的“隐身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这种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摩擦力的场景后,利用该实验直观展示,借助“隐身力”,使学生本来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的摩擦力概念变得浅显易懂。

引导学生讨论:说出三个实验中你的感觉,试着表述这个阻碍作用,试着给摩擦力下定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摩擦力的定义。学生会提到:阻碍手的运动、阻碍手将要运动、产生在接触面上等。都要给与表扬和鼓励。教师总结用物理语言得出摩擦力定义。从而达成教学目标2。 任务三: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根据摩擦力的定义思考: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里?(学生会很快答出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学生猜想不全面,引导学生再做手放到桌面上的实验: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推或拉,感受摩擦力有什么不同 ?用大小相同的力将手平放在桌面上或准备好的棉布上推、拉,感受摩擦力有什么不同?学生就很容易猜想了。)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滚动有关?是否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2、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同学来说他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和表格。

3、探究实验,记录数据。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组织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同学前面的猜想正确的用红笔打√错误的打×以加深印象) 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处理数据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3。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怎么办?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什么。我们以前有没有用到?试着回答一到两个实验。 任务四: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1、自由辩论:刚才通过分类研究,学生对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摩擦有了粗浅的了解,请同学们思考: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2、交流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很多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在学生们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后,组织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参与挑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改变摩擦

猜想因素 不变因素 变化因素 摩擦力 实验结论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粗糙 程度 运动速度 接触面积 的大小 力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热爱科学到科学的意识,从而达成教学目标4。) 任务五: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试着说说将有哪些情景发生。

视频播放工业、科研、国防等各种情况下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磁悬浮列车、气垫导轨、气垫轴承、气垫船、滚动轴承等)

【设计意图】通过“开眼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热情。

(三)达标训练:配套练习册61页:

1、

2、

4、5 【设计意图】通过

1、4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通过2题检测目标4的达成,通过5题检测目标3的达成。

(四)布置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设计意图】检测对摩擦力的认识、及目标

3、4的达成

五、教学反思

1、物理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获得体验。科学探究在需要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因此,科学探究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亲历过程,才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摩擦力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已。本节课,我力求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收集、分析、解释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

2、作为我们物理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收获”不仅是指学到了什么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即使是失败了,学生经历情感上的波动,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学生失败后会反思,会进行再实践,再验证,这也是他们的收获。

3、课堂上会出现很多上课前预想不到的情况,如在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过程中,就有很多组学生由于没有控制好条件,从而得到摩擦力与面积有关的结论,作为教师,这时候不能把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强塞给学生,不要把学生当作一个装知识的容器,而应及时作好指导,让诊断与矫治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走进学生发展的真实世界。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作适时的指导。该什么时候指导,指导的程度如何?这都是需要我们物理教师适时把握的。过早地介入,学生思考得不够成熟,丧失了反思的机会。过迟地介入,学生由于长时间地碰到难题而没有得到解决,会丧失以后探究的信心。

第9篇:《摩擦力》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二是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三是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也是“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素材,课本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来突出这一新课程理念。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摩擦力是初中力学中继重力、弹力后的又一种力,是力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它为今后学习运动和力、二力平衡等内容做好铺垫。通过学习本节知识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实例和实验的观察知道摩擦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通过探究学习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合理的科学猜想、合理的实验设计及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多动脑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实验设计。 难点:实验中使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拉动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四、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以《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巧渡通天河的视频为背景,让学生谈谈走在冰面上和走在普通的地面上的感受。学生气度学习目标,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进行新课

1. 感知摩擦,构建感念

学生活动1:将手掌按在课桌上,向前滑动,感受桌面对手掌的阻碍作用。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哪里?力的方向如何?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学生活动2:让滑块在木板上运动,学生观察木块静止、滑动、滚动的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强调这节课重点学习滑动摩擦力。

引导学生总结滑动摩擦力的感念,从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来认识滑动摩擦力。让学生关键理解物体间的相对运动,通过举例人向前运动的例子,说明强调滑动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而不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2.合作探究、建构新知

第一环节,讨论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此环节,通过回忆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联想是否也可通过测量拉力,用转换法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此时,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加油站信息,找出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大小反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第二环节,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此环节,通过观看两个实验视频,即“筷子提米”和“冰壶比赛”,让学生谈谈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进而启发学生讨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我会将合理的猜想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培养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想。同时变过去的“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最大限度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环节,设计方案、提升自我

引导学生根据猜想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方法。经过讨论,总结出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应采取“控制变量法”。 并参考课本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由优秀的小组代表口述展示实验

一、二的操作方法。 实验一: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实验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实验三: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大小的关系。 实验四:探究摩擦力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蕴藏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适时对学生进行方法教育,同时,本段教学能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

第四环节,分组实验、探究规律

在这里,我对实验器材做了如下改进;在长方体木块的一个面粘贴了一块砂布,这样可以方便的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为了节省实验的时间,获得最佳的课堂实验效果,实验

一、二探究结束后,把实验

三、四分别分配不同的小组探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巡视及时指导。最后,选出小组优秀代表上台将实验

一、二进行操作演示,并对实验过程进行说明讲解,老师对展示小组进行适当的鼓励。

实验结束后,先让同学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得出结论后在交流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的木块难以匀速拉动及出现的指针晃动导致读数困难等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

(1)弹簧测力和木块固定不动,拉动长木板,读出弹簧测力的示数。

(2)用铁架台将测力计悬挂起来,并通过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将水平的力改为竖直方向,这样就很方便进行读数。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组内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用物理语言描述问题的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 3.回归生活,突出应用

先由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增大或减小摩擦的例子,再通过视频资料,展示鞋底花纹、泥坑中打滑的汽车垫草垫的生活现象;气垫船和磁悬浮的科技应用;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4.同步演练、拓展提升

3

1、(双选)在测量摩擦力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一木块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下 列选项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本块受到的重力与木块受的支持力 B.地面受的摩擦力与木块受的摩擦力 C.木块受的拉力与木块受的摩擦力 D.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与木块对地面的压力 若不匀速呢?若加个砝码呢?此时砝码和木块间的摩擦力是多大?

2、如图所示,用10N的力把一个重为2N的黑板擦压在竖直黑板上,黑板擦处于静止状态;当压力减为8N时,黑板擦沿黑板匀速下滑。则在下滑过程中() A.受到黑板的摩擦力为8N B.因为是匀速下滑,所以机械能保持不变 C.黑板由于形变产生的弹力与压力F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黑板擦的重力与黑板对黑板擦的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

3、用3N的水平推力推一个物体,没推动,则摩擦力为 ;

2、用5N的水平推力推一个物体,没推动,则摩擦力为 ;

3、用10N的水平推力推一个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摩擦力为 ;

4、若把推力增大到20N,让物体在该水平地面上运动,则摩擦力为 ;

5、若把推力撤掉,让物体由于惯性在该水平地面运动,则摩擦力为 ?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对掌握较薄弱的地方在小结时加以强调。

这一环节,我将请一位同学总结出本节收获,不全面的可由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我设计了两道作业题:

(1)、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摩擦。

(2)、以“没有摩擦的世界”为题,写一篇科幻小论文。

【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也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延伸与巩固。

五、板书设计

§6.5 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压力大小: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滚动为滑动。④使接触面彼此分离。

【设计意图】摩擦力这节课,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初学者容易感觉混乱。为更好的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我采用提纲式的板书形式。这样的板书,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方便学生记录,又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地位。这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这节是按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将学习的重点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过程。

2、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上一篇:上学期期末复习秘笈下一篇:秋季学期中学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