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科技管理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前,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存在校企管理理念差异大、从学生到学徒的身份转变难、“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育管理方式不够灵活、教育管理主体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校科技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校科技管理论文 篇1:

浅析如何加快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建设

摘要:步入信息时代以来,如何运用好数字化带来的便捷加快高职院校的管理建设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纵观全局,从长远角度来看,尽早构建并完善校园网络设施能够及时为高职学校全体师生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有助于构建和谐高校的校园环境,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提高学生素质以及办学质量。本文根据市地区研究,对如何加快高职院校校园网的网络建设提供相关建议意见,希望抛砖引玉。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建设现代化教育技术;数字教育;资源整合

21世纪以来,以数字化为先导的信息时代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衣食住行乃至教育行业,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更成为衡量大国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数字校园”这一概念的提出,如何尽早实现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便捷化日益出现在各高职学校的教育改革议程中。纵观各大高职学校,为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潮流与社会对数字校园的需求,无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校园网络的建设。但高职校园网络建设的工程量不仅巨大且冗杂,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建设进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取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旨在抛砖引玉,加快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建设进程。

1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为高职学校提供覆盖全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三个不同层次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知识,从而有助于全面实现教学管理、科研指导、校园管理、后勤服务过程的信息化、现代化和便捷化,利用安全、可靠、便捷的宽带多媒体网络为全体在校师生提供一站式、立体的全方位信息化服务。

加快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建设,构建清新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及时灌输新鲜血液,在教学管理模式发生变革的同时促进教学内容多元化和个性化,为自主探究学习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的管理与创新,促进校园管理的现代化,对高职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培养出创新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校园网络建设的工程量不仅巨大且冗杂,部分高校在建设过程中问题横生,阻滞了网络建设进程,从长远看,也不利于高校日后的发展。

2.1观念落后,资源闲置

为早日达成数字校园这一绿色观念的形成,与高质量办学水平接轨,部分高职学校不惜投入重金去建设校园网络,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经实证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校园管理者与参与者的观念落后,未充分重视教育现代化这一先进理念,导致如电子阅览室、网络互动评价机制等资源浪费的现象产生。校园网的建成与完善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与合作,可是,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思路,未能充分发掘新技术的便利去促使教学内容、手段多元化,部分学生也固守书本的局限性知识,未能根据校园网上的资源充分展开自主学习等,都导致了资源闲置这一不良现象的产生。

2.2买椟还珠,厚此薄彼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昂贵的硬件设备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更新、被淘汰。部分高职学校不惜斥重资投入到硬件设备的更新上,却忽视了软件设备(如网上自学平台、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资源库、信息数据库等)的更新,以及教师、学生观念的更新。受传统观念所限,部分学生、教师所拥有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较为匮乏,加之高职学校很少投入资金为其提供相关培训,导致教师较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作,资源不能够被充分、合理地利用,也阻碍了校园网建设的步伐。

2.3人才匮乏,管理缺失

作者在实际调研中发现,阻滞高职学校校园网构建的因素之一是缺乏相关网络管理技术型人才,而高职学校校园网络波及范围宽泛,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素质的人才去科学管理,才能够维护其正常、高效运作。为加快高职校园网络的建成,校方有义务聘请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同时提供相关培训,不断更新其网络技术知识,进而确保网络的畅通和安全。

3 高职学校校园网络建设的实施步骤

作者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及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加快高职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势在必行,但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统筹全局、层层推进、资源共享、纵横拓展、科学实用、安全可靠”的方针来指导高职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

3.1合理规划基础网络设施建设

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重点完成网络铺设,使网络的接入线路覆盖整个校园,完成全校信息主干网与外部网络接入任务。万事开头难,加快高职学校校园网络的建成关键在于合理规划好基础网络设施。基础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结构化的综合布线,合理选择相关局域网的服务器、终端设备、内外连按设备等,各个高职学校应在合理利用现有硬件设备的同时提升软件水平,达到软硬件间的协调与融合,避免资源浪费。

3.1.1合理配置综合布线方案。

综合布线方案在校园网网络建设中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布线方案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日后网路的畅通与否。科学合理的校园网网络布线系统从长远来看不仅有利于日后校园网的维护、检修故障,更有利于内容扩充和结构升级。因此,在校园局域网络的规划中首先应因地制宜,针对校内地上地下建筑物的特点合理布线,在选购市场口碑高,品质好,性能稳定的产品的同时,还需注意选择千兆主干到校园,百兆交换到桌面,楼间光纤联结,楼内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布线,以利于日后网络的拓展延伸。

3.1.2逐步升级相关硬件设备。

数字时代带来技术的日新月异,硬件设备也常常处在淘汰的边缘,因此,从科学和经济的层面来说,高职学校在校园网络建设伊始不必配置高端硬件设备,避免资源限制和资金浪费。一如校园局域网络所需的服务器的购置配备方面应根据现行网络规模和数据流程相配备,中心交换机档次稍高,只要能实现三层或以上的路由交换即可,不必要一次性配置完善,阻滞日后的升级与更新。

3.1.3合理优化校园网络设备。

随着各种教学及办公软件的更新与升级,校园网工作站也需要更新与升级,在此期间很容易由于规划的失误造成重复投资带来的资金流失,不利于学校长远的发展。因此配备工作站的时候,建议在购置部分多媒体设备的同时采取Windows2000无盘工作站的途径合理升级原有中低档计算机,避免资源闲置,这样,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在室内工作站与室外电视网络的数字连接过程中如果能通过巧妙设置数据转换接口的措施进行科学连接,使各个工作站通过中心交换机访问资源管理器,通过代理服务器访问远程网络资源,不仅能降低成本,更能加快远程教育平台的实现,从而大大促进校园网络建设进程。

3.1.4科学设置链接路径。

作者结合高职校园内部的实际需求总计如下:①高职校园局域网总体说来属于覆盖面需求量大,带宽适中的中型网络规模;②涉及应用面较广,节点较少;③须谨慎考虑远程连接需求,合理设置内部网。综上所述,星型拓扑结构较为适合高职校园的发展特点及需求,同时利用千兆中心交换机和多台可堆叠二级交换机模式有助于创建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连接平台、数字评价平台、多媒体备课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各教室、餐厅、学生宿舍、多功能演示厅和网络管理中心,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高职校园网网络的构建进程。

3.2健全完善校园资源管理体系

校园网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在校园网平台上,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确保学校行政和教学管理的网络化,提供学校教师制作课件的环境、备课工具和资讯,确保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充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让计算机进课堂,为学生的交互式、自主探索学习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

3.2.1远程链接,促进资源共享。

众所周知,互联网上有大量免费的、及时更新的教育资讯以及教学管理资源,在加速校园网络的构建进程中我们不妨大胆地“走出去”,在专业技术认识的协调下创建良好的资源搜索引擎,使建好的资源库发挥充分的作用。将学校内部的局域网服务器与众多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或友好合作,建立全部或者一部分的镜像,以期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便捷化、专业化与无纸办公的现代化。

3.2.2自力更生,与时俱进。

在加速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力量。我们应该组织各个学科教师代表参与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在熟练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课件的同时根据学科知识特点及时更新课件及素材资源,同时利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督促教师与学生对于校园网的合理利用,提高校园网的使用率。

目前高职校园里仍存在信息更新滞后,资源容量狭小等妨碍网络建设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对症下药,要制定跨操作系统跨业务系统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起覆盖全校的校园资源管理体系,确保学校行政和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促进师生互动的同时加强人事、学工、教务等职能部门的信息建设,促进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便捷化;在远程教育平台上,建立多媒体课件资源库,提供教学最新资讯,优秀教学素材课件等,确保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充实、提高教学质量,及时更新教学资料、生源信息、图书信息、教学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和促进信息同步;健全完善校园资源管理体系的可应用性,强化实现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图书管理、后勤管理等多种功能,实现远程链接的顺畅无阻;及时更新新闻办公信息,为学校领导作出长远规划提供合理依据;健全完善校园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操作培训,引导师生积极运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师生积极上传最新的有益于教学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多媒体资料,为师生提供一站式的综合信息服务。在技术层面上则可以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引进先进技术,与专业的网站建设公司合作,由他们负责校园网网络的构建、维修工程以及日后的检修、保修,促进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快速发展。

3.3整合优化网络队伍技术力量

校园内部网络队伍技术力量的优胜与否直接决定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现代化教学管理运作的优劣。校园网络的日常稳定和安全与技术管理人员的维护关系密切,人才就是力量,因此,校方在硬件设备投入重金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软实力,需开设相关课程,从教师和学生内部挑选人才进行网络管理、故障排除、视音频多媒体制作、网络线路维护的相关培训。这样,既无须花费多余资金聘请外部人员,充分实现信息化办公、无纸化办公,提高校园网的性价比,又可以使内部人员相互促动学习,以提高教师、学生学习和使用校园网的积极性,提高校园网络的利用率,从而促进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向现代化转变,加快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建设。

3.4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构

高职校园网的有序高效的构建离不开领导层面的支持和引导,但在构建过程中我们应确保网络管理组织机构职责明确、运行高效。

3.4.1统筹帷幄,科学引导。

在高职校园网络的构建过程中学校高层领导应明确分工,及时督促施工进程,负责并处理好必要的协调和进行集体决策。

3.4.2技术为帆,乘风破浪。

高职校园网络的构建过程离不开先进技术作强有力的后盾,学校应组织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技术工作组,聘请相关顾问提供建设性意见,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浪费,达到性价比最优的网络构建方案。

4 结束语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的构建虽不能一蹴而就,但必须总结以往的校园网络教学经验,切实结合现行的校园网络教学环境,进行有益探索,从而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校园网络学习平台,促进教育管理模式的现代化、科学化,促进教学效率、信息化办公,从而提高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捷.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

[2]高述涛.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设计[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27).

[3]罗冬梅.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9).

作者:陈海英

高职校科技管理论文 篇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困境及出路

[摘要]目前,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存在校企管理理念差异大、从学生到学徒的身份转变难、“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育管理方式不够灵活、教育管理主体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出路: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提高教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协助学生向学徒身份转变;盘活校企资源,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发挥各教育管理主体的作用,整合教育管理主体的合力;重视学生骨干培养,发挥学生榜样作用。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双师型”教师;学徒

[作者简介]林燚宁(1983- ),男,广西陆川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23)黄小钊(1983-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08)张俊青(1979- ),女,山东定陶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广西 南宁 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高职课堂革命‘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GXGZJG2021B054,项目主持人:林燚宁)、2020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SZ152,项目主持人:林燚宁)和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DSZ001,项目主持人:黄小钊)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做好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于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的三大板块之一,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产教融合不仅为我国高职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新的载体,也为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同时给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新特点

1.产教融合的发展思路要求高职教育管理主体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传统职教模式下,高职教育管理主体主要是院校,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产教融合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是“职”,即高职教育要体现“职业性”。高职教育应贴近并反映产业行业的教育需求,实行由行业企业主导的举办体制和以产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协同育人,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共同设计学生管理目标、内容和评价机制,形成对接产业需要的教育管理方式。

2.产教融合的管理模式要求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由制度管理转向人本管理。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提出,对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及教育目的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个人的价值、尊重个人的需要,以及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为培养人才提供了重要指引。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实习工作的核心点是学生与学徒角色的转换,因此,高职教育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或学徒。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域,需要坚持对学生实行人本管理,将每个学生当作具有独立情感和个性的个体来对待。因此,高职院校需建立符合学生需求的服务机制。

3.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特点要求高职教育管理情境从单一化走向复杂化。产教融合,“产”在前,“教”在后,也就是说,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产业(企业)是第一主体,是人才的需求者,更是人才的培育者。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是横跨教育界和经济界的教育,这决定了高职教育管理情境的复杂化。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具有宽广技术知识的人才,更要立足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面向社会、经济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无论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如何逼真,也无法取代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因此,高职教育管理情境不仅包括学习情境,也包括工作情境。只有营造与现实职业技能岗位相对应的职业情境,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困境

1.校企管理理念差异大。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虽然都是管理,但由于学校与企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组织,其管理理念自然存在较大差异。第一,管理对象存在差异。高职院校管理的对象是在校学习的学生,企业管理的对象则为在岗员工。第二,管理目标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最终以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标准;企业关注的是员工通过不同的岗位工作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最终以企业的成本、收益和利润作为衡量标准。第三,管理方式存在差异。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管理方式是非市场化的;企业作为盈利机构,其管理方式是市场化的。第四,管理结果存在差异。学校管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社会领域、教育领域,企业管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

2.从学生到学徒的身份转变难。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兼具双重身份,一是在校学习时的学生身份,二是在企业培训时的学徒身份。由于校企利益诉求的不一致,导致学生学徒身份的转变存在较大困难。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上以个性化发展的“公益性”为目标,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目的是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但由于学校在实训教学方面存在不足,造成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而企业则以“功利性”为目标,往往不会将核心工作岗位安排给学生,导致企业实习流于形式。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空间切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3.“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不再只是从事与人才培养有关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竞赛辅导与教学资源开发,还要承担更多与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相关的研发与社会服务。因此,高职院校要求既有理论型教师,又有“双师型”教师,二者共同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理论型教师负责基本职业技能理论的教授;“双师型”教师则负责实践教学部分,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双师型”教师短缺。

4.教育管理方式不够灵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改革教育管理方式。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以工学交替为主要培养模式,将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在企业的实践技能提升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校方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寻找合作企业难;校方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学生成绩评定、纪律管理存在弊端。因此,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方式不灵活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5.教育管理主体没有形成合力。职业教育管理主体,即指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目标,使学校、教学工作持续、稳定、优质、高效运行而在一定的原则下科学地组织、协调、使用各种职业教育资源的人。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管理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主体既包括学校,也包括企业。当前,校企职责不明确,没有形成合力。学校本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导致学校无法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作,也就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因此,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中角色发生改变时,就很难落实责任的主体方,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涣散,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出路

1.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职业人。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凸显。学生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核心,唯有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情与珍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有意义地生活”和“终身学习”,而学习意义的建构需要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基于此,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需要立足“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一,校企协商成立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共同搭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框架,制订培养方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第二,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考核制度,采用德技融合培养、赛教融合培养、“双创”融合培养的模式,着力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第三,积极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从学生大一入校到大二工学交替再到大三顶岗实习乃至毕业后的就业跟踪等环节,都要有效整合校企资源,采用“双导师制”,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实现由学校在校生到企业职场人的无缝衔接。

2.提高教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协助学生向学徒身份转变。“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院校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主体,其数量及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已成为衡量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强弱的关键性指标。建设一支不仅具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而且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做好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立足实际优化教师队伍。第一,制订“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计划。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作为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要给教师提供更多企业实践的机会,如选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或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和培训,增强教师对行业前沿知识的认知;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第二,从企业引进实践型教师。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企业师傅,发挥企业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徒身份意识的转变,使学生顺利成长为职业人。

3.盘活校企资源,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需盘活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建立校企之间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学校与企业组织的异质性,决定了它们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功能。唯有明确学校与企业在教育管理中的权责,才能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高职院校需强化对产教深度融合的理性认识,梳理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融合参与者的实际角色责任,构建双向合作驱动的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内部的改革与治理,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换而言之,学校作为主要教育主体拥有优质师资、教学等资源,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要素,拥有实践场地、设备等资源,要做好学生在企业工学交替和实习实训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

4.发挥各教育管理主体的作用,整合教育管理主体的合力。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发挥好各教育管理主体作用的关键是建立校企互动机制,即将企业管理要素引入高职院校。当前,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困扰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问题亟待解决。为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有序运行,需要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作为产学交互学习与协同创新“场”的作用。因此,引入企业管理要素,不仅是职业教育跨界属性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教育管理质量、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第一,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安排“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打造“职校教师+企业师傅”的“双导师”制职业培训体系,建立高水平、高质量、高规格的职业再教育培训体系。第二,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参观走访、企业工匠典型代表访谈等方式,推动校企共育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在毕业班学生企业顶岗实习阶段要明确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及企业师傅的工作职责,完善学生实习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企业考核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增强企业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5.重视学生骨干培养,发挥学生榜样作用。高职教育是跨越教育界和经济界的教育,因此学生教育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即使院校加强对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管理,仍不可避免会有疏漏。而作为具有营利性质的企业,其在管理中更多的是聚焦于学生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较少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权益。为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骨干培养,具体方法如下:第一,针对学生“学员+学徒”双重身份特点,强化学生骨干的身份意识,培养他们及时向学校汇报学生的实习情况、向企业反映实习中存在问题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第二,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提高学生骨干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朋辈效应。

[参考文献]

[1]陈丽君,陈雪萍.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Nvivo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1):5-12.

[2]刘常兴,刘源.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發展及推进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1):20-23.

[3]吕宗瑛.刘微.高校学生管理从智能化走向智慧化的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9):94-96.

[4]陈栋,周萍.一流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创新策略——以J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9(7):67-70.

[5]汤敏骞.省域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逻辑和变革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6):18-24.

作者:林燚宁 黄小钊 张俊青

高职校科技管理论文 篇3:

高校财务管理观念创新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财务管理要适应时代的进步就必须创新,观念创新是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包括树立经济效益观念、财务风险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以人为本观念、竞争观念、财务令关意识、时间价值观念、信息化观念、服务观念、责任观念等。高校财务管理需要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与时俱进,服务于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创新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观念

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要规范高校的财务行为, 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正确处理事业发展和资金供给的关 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学校事业发展。随着高校转 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法人实体的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高校的财务管理也随之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作为高校 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已日益显 现出其滞后性及不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校改革 继续向纵深发展。如何在高校办学与管理体制发生深刻 变革的情况下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已 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道日趋紧迫的课题。因此在客 观上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

一、经济效益观念

高校的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而 应以绩效为导向,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采用管理会计 理论体系中的(成本效益比较)原理进行成本效益管理。 财务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经济效益观念,在筹资、投资及 资金的运营上都要讲究“投入产出比”,尽可能降低成本,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源与节流”并重,更好地实现财务 管理目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高校应建立成本核算体 系,正确考核培养一名学生实际所耗费的资金量,寻求降 低教育成本的最佳途径,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力求用最 少的资金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二、财务风险意识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资观念的转变,国家对教育的投资 越来越少,高校成为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高校间的竞争 越来越激烈,受市场的影响越大,高校的财务管理面临的 风险也越大。一方面是收入来源风险,市场经济中充满了 风险,由于不可预见性因素以及—些突发性环境因素影响, 学校的实际财务收益往往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较大差异, 从而导致学校有经济损失的可能。另一方面,是融资风险, 高校为谋求自身发展,负债运行,如果到期不能偿还本息, 则会产生财务风险。另外,网络技术的应用和从事高科技 产业的风险投资也会给高校带来新的风险。财务管理者 必须有防范这些风险的意识和措施,在进行财务决策时, 应尽最大努力回避风险,减少损失,增大收益。但风险与 效益是相伴而生的,低风险往往是低回报,获取高报酬要 冒更大的风险。如何在风险与报酬之间进行选择,这是财 务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在进行风险报酬决策时要能够掌 握好一个“度”。目前高校的发展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估计黄金发展时期还会延续一阶段,然后进入新一轮调整 时期。如何在这个黄金发展时期把握好一个度,是摆在高 校财务管理者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

三、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等学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总体上要实现学校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一个学校的发展规划是 基于对自身发展远景的展望,是学校奋斗目标在一个时期 内的具体化。一个合理的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是在充分 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充分分析社会经济的要求,适应教 育发展的趋势,既要考虑长远发展,又要考虑现实可能,经 过科学、民主论证。同时又要具有实现规划目标的措施和 手段。一个合理的发展规划,可以激励学校上下凝聚力量, 共同奋斗。我国高校要完成国家、社会所赋予的重任,必 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高校 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从长远发展出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机制的要求相一致,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减少投 资风险,壮大高校实力。

四、以人为本观念

以人为本是高校新时期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是促进 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高校的每一项财务活动 均由人发起、操作或控制,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 知识和智慧及人的努力程度。有了专门的管理人才,运用 先进的管理知识去实现我们的理财目标,我们的财务工作 才能做好。所以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是现代财务管理发 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更要“以人为 本”,将各项经济活动通过人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去实现, 建立起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 的积极因素。以人为本的根本就是尊重人、培养人。作为 财务管理人员,要通过以人为本的观点处理好各方面的关 系,同时要注意财务人员本身能力的培养和捉高。这种能 力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一般能力,即自学能力、应用 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基本能力,即应变能力、表达能力、 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三是领导能力,即组织能力、指导能 力、影响能力、全局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四是适应社会和处理冲突能力,以及热悉与适应外部环境 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实现,能为我们创造良好的财 务管理环境,保证财务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

五、竞争观念

竞争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活力,创造了机会,但也 提出了更高要求。计财、审计及高校各处、室、系、部、馆人 员作为财务管理者,必须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学生、学 院、企事业单位学习与就业关系的变化,大学、职院、职校、 高中教育竞争关系的变化,时时会对高校带来冲击,财务 管理者应当不断学习,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不断预测、分析 各种财务状况并随时对各种冲击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强 化财务管理在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投资、营运、收益分配中 的决策作用,并在竞争中不断增强承受和消化冲击的应变 能力,使高校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在知识经济时代,一 方面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 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必然加剧竞争的激烈程度,哪个高 校在信息和知识共享上抢先一步,便会获得竞争的优势; 另一方面,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 的一体化,又必然要求各高校之间要相互沟通和协作,这 就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决策和日常管理中,要不 断增强善于抓住机遇,从容应付挑战的能力,在剧烈的市 场竞争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从而使高校在竞争中发展, 在发展中壮大。

六、财务公关意识

财务人员不要只坐在机关里当账房先生,对外要走出 柜台,多方沟通,特别应加强与财政、税务、银行、物价及上 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以便得到他们的指导和支持:对 内应与校领导、相关处室、部门、办公室、内审等部门加强 沟通,以便在工作中得到他们的理解和配合。由于财务部 门处于监督、控制与服务的位置,往往与经费使用部门的 看法不一致而引起异议,这时,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其 他部门设想达到最佳工作业绩所必须的条件,从而使自己 的财务管理决策更加科学有效。

七、时间价值观念

一定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时点上其价值量是不同的, 资金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时间价值,而资金的时间价值便是 资金成本。而常见的资金成本指的是资金的利息,财务管 理者必须重视利息的存在。在采购原料、新建房屋、购进 设备、进行维修时都要进行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追加投 资等决策中,必须考虑资金的成本,即资金的时间价值,否 则,将会影响科学的投资决策。忽视贷款利息的存在,不 考虑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给学校的持续发展带 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八、信息化观念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数字化技 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 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 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出现了所谓的 “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特别是 财务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信息理财的观念,充分利用信 息资源,认真研究分析预测学校的财务状况,为学校的财 务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网络技术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 之中,是财务管理手段的一大飞跃。会计信息的快速传递、 反馈,会计资料的准确汇总、计算,原始资料的高效储存、 搜索,是工业时代无法达到的。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大提 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拓宽了财务 人员的视野。财务人员必须树立网络财务管理的观念,充 分利用网络技术,合理配置学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利用 有效信息,达到预期目的。

随着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会计电算化及财务网络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现代财务管 理的内在要求。目前,高校财务已经普遍实现会计电算化, 加强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时处理能力,同时财务计 算机网络建设,更好地连接了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 统,极大地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知识经济时代,应把核 算交给电脑、管理交给会计,全面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九、服务观念

高校财务管理说到底就是服务问题,这就需要财务管 理工作人员树立服务观念,与时俱进,服务于高校改革发 展的实际,为各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尽量取得各部门高度 重视和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创新的顺利实施。

十、责任观念

高校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是提高管理水平和避 免财经工作失误的必然要求及有效途径,一套完善的经济 责任制体系,其层次可分为:校院长、总会计师或主管院、 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单位财务 人员等若干个层次,其内容贯穿高校财务工作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在高校办学与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情 况下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编制财务预算以及对预算 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科学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 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和损失,建立健全财 务制度、规范学校内经济秩序、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并 对学校各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已成为 摆在各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而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是完成这些任务的根本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阳晓晖,对高校财务管理技术创新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 学校学报,2004,6(4):58—60.

[2]王诚,毛建荣.公办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华东经济管理, 2004,18(6):220—222.

[3]高戜军.高校财务管理要“以人为本”[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 19(6):45—47.

[4]肖林华.Excel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两个简单应用[J].鹭江职业大 学学报,2003,11(3):25—28.

作者:邱 航

上一篇:美术教师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街道宣传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