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女性现代文学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在当下极为常见。本文通过解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阐明了上海都市文化元素在香港的具体体现,探究了电影改编意境表达方式。近年来,研究发现,《倾城之恋》对爱情故事、时代变迁、都市变革等都进行了大篇幅描写及精神灌输,为其电影改编提供优秀素材及故事内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东方女性现代文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东方女性现代文学论文 篇1: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东方女性美

摘 要: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在众多作家的笔下,女性的诸多优点被不断提起,秀外慧中、温婉可人、自强自立、隐忍坚韧等,这些类似圣母般的华彩倩影,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也向世界展露了中国女性的东方大美。

关键词:东方女性;中国文学;女性意识;女性主体

在中国,女性真正获得了民主自由、享受男女平等是从新文化运动的五四。五四运动后中国白话小说雨后春笋般的突飞猛增,用现代的语言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抒写现代人的生活也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家的份内工作。于是反映新风气的小说不断涌现。新女性也成了小说中的必要情节,作家们不惜笔墨为我们描画了一个个丰姿绰约、楚楚动人、知书达理的中国新女性。

一、秀外慧中

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家中,最早蜚声中外的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是一部中国女性的小百科。姚木兰就是林语堂精心打造的一个中国式奇女子,在她的身上最大化地体现了中国女性的秀外慧中之美。姚木兰外表美丽端庄,比外表更美丽的是宽阔的心胸。战争来临,木兰失去了女儿和好友曼娘,立夫被捕,儿子加入战争洪流,丈夫出轨,这一系列磨难使她心力交瘁,但她依然没有放弃,她一边思考,一边进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从容面对。经过这一番打击和苦痛挣扎,木兰对自由的理解已不仅仅停留在肤浅的生活琐碎上,她的思想得到升华,她开始重新审视生命,从而使心灵渐渐得到解放。

木兰是儒道结合的典范,面对生活的跌宕起伏,她始终以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高姿态享受生活,接受挑战的同时,能够深刻认识生命的真谛,以博大的胸襟容纳万千打击,并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加入逃难的人群,还在途中主动帮产妇接生,收养了3个孩子。为了让“中国人的血统一定要传下去”,她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战争带给她无限伤痛,她却加入战争,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木兰从人身到心灵实现了彻底的自由,这一切在于她能思考,有宽广的胸怀。她的美丽不只是漂亮脸蛋,更是比脸蛋还美丽的内心。

木兰的母亲信仰儒家文化,拥有东方传统女性该有的一切美德。而木兰也决没有因为父亲的鼓励脱胎换骨,变成一个摩登的现代小姐,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采取兼容并蓄的做法,不仅思想开放,在母亲的教导下更是知书达理、贤良淑德,勤俭持家,谦谦有礼,俨然是一个时髦活泼、超凡脱俗的大家闺秀模样。她不仅会做女红,她绣的鞋连曼娘都比不上,而且还会做一手好菜,曾老太太只喜欢木兰熬的花生粥,入口即化。母亲给了木兰传统妇德的生活智慧,使她在嫁入曾家的生活顺风顺水,她游刃有余的扮演着各种角色,是丈夫心爱的妻子,公婆的孝顺儿媳,曾府的管家少奶奶,曾府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不喜欢她。

木兰虽然敬仰父亲,但也孝顺母亲,她听从母亲的谆谆教导,使她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收放有度,适可而止。但母亲那种“世俗的智慧”对木兰又何尝不是一种束缚?母亲那传统保守的“正派思想”束缚了木兰个性的发展,在她追求自己所想的道路上畏手畏脚,委曲求全。

木兰在与荪亚结婚前就与立夫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然而她却甘愿遵从父母之命无怨无悔的嫁给荪亚,并安心踏实的和荪亚过起了属于他们的小日子,做起了曾家人见人爱的三少奶奶。当木兰知道妹妹莫愁也喜欢着立夫,并且要嫁给立夫的时候,她对妹妹没有一丝一毫的嫉妒之情,而是大方的送上真挚祝福,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妹妹指点迷津。木兰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宁愿相信命运的安排,也不愿争强好斗。尤其面对身边的亲人,她更是给予宽容谅解和支持,木兰顾全大局,有成人之美的君子风度,所以她一个人的牺牲成全了妹妹的爱情,也照顾了立夫,保护了荪亚对她的一片痴心,还回报了父母的养育之情。木兰宽容无私,端庄大方,完美的大家闺秀光芒在她身上闪耀。但很明显木兰的苛求完美限制了她自由意识的发展,毁了她追求自由的理想。她内心的矛盾成了她挣脱封建牢笼的羁绊,因此注定她要顾此失彼,瞻前顾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东方“以善为美”的传统观念使作者在塑造木兰形象时,赋予她善解人意、顾全大局的优良品格。所以她理所当然的把母亲教给她的世俗智慧学得样样精通,对公公排斥西洋文化报以理解的态度,心甘情愿的撮合自己心爱的男人和妹妹结婚等等,木兰的选择被东方读者看来是和谐统一,也只有这样才被大家认同。

二、温婉自强

对于女性来说,女性的本质就是集女儿、妻子、母性角色三位于一体,而其中的母性是女性最原始、最自然的属性。“原始的、神话的、永恒的、基本的母性贯穿着女性命运的始终,也正是女性的母性,使女性的链条绵延,女性也形成了‘代’的延续。”女性使人类延续,这是女性的伟大之处。在文本中,王琦瑶的母性在女儿、妻子角色淡化的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在《长恨歌》中,王安忆借外婆之口阐述了她对母性的认识,外婆的“生儿育女”的观点是对王琦瑶做“金丝雀”的人生选择做出反思。因此,在文本的第二部中,作者让王琦瑶生下了女儿微微,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女人。王琦瑶的未婚先育,是为当时的社会习俗所轻视、遭周围人非议的。康明逊在探望王琦瑶母女时,王琦瑶的母亲骂自己的女儿:“给你脸你不要脸。所以才说自作自贱,这‘贱’都是自己‘作’出来的。”母女间这次激烈的争吵实际上是王琦瑶正面反传统礼俗的一次对抗。母亲离去留下的红纸包,里面“装了二百块钱,还有一个金锁片”。这代表母亲承认了这个外孙女的存在,这次争吵王琦瑶的胜利,有力的对抗了世俗观念对单身女人的性爱界定,包含着精神自主的内蕴。

王琦瑶的母性意识不仅体现在生养了女儿,也体现在曾经在她生活中出现过的男性身上。母性让她变的坚强勇敢,虽然那些男人获得满足后离开了王琦瑶,但她对他们很宽容没有恨,这是母性力量让她变得如此勇敢坚强。王琦瑶也因此获得了重生。王安忆处处写男女的情爱,但态度始终都是温和的。她本着生活的本来面目着写,没有偏激的直斥男性一无是处来写女性的伟大。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王琦瑶虽然在女性观念上还有种种不足,但最为可贵的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女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女人”,男女是平等的,他们应该自然平等的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女人和男人一样应该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爱情、婚姻与家庭中,女性和男性是平等的,可以一样去付出、去索取。王琦瑶在情爱方面作为一个女人是明朗而突出的,她为爱辛苦奔走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没有做一个好的妻子或母亲,但仍是最纯粹的女人。王琦瑶的一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摒弃传统女性文化中的软弱性、惰性因素,女性只有打破自我的枷锁才能真正自由。

三、隐忍坚韧

小说《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居娘家,她带回的所有积蓄被其兄嫂耗尽后,遭到了兄嫂的冷眼和排挤。正在其心力交瘁之时,她邂逅了同父异母的妹妹的相亲对象——归国华侨富商范柳原。在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这场爱情当中,二人小心谨慎的周旋着。然而在一种偶然的大变动下,白柳二人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似乎是《传奇》中唯一一部结局还算完美的小说,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言:“到处是传奇,可不见得有那么圆满的收场。”但恰恰是白流苏的小心翼翼、收放自如,最终成就了她一直所追求的安稳和幸福。

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鲁氏是承载苦难的圣母,莫言在小说中明确指出:女人们没有人格自由和把握命运的主动权,更是丈夫的附庸。上官鲁氏在这样的时代里却嫁给了一个一无是处没有生育能力的男人,这是她的第一不幸。她为了讨好婆婆和丈夫,还得到处寻找优秀的男人借种,这可能是她的无奈之举,也可能是她主动反抗,无论是什么都说明其人生的不幸。

她备受各种舆论和自身罪恶感的折磨,最终在上帝那里才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上官鲁氏还是个活脱脱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伟大慈母,当生活的重担和生存的急迫同时加在她身上,她选择顽强的生活。在战争的年代,饥饿的年代里,她默默地为了子女奔波付出,并给他们撑起了一片蓝天,让他们茁壮成长。她坚信:“有生就有死,死容易,活难,越难越要活,越不怕死越要挣扎的活。”在她的眼里,每个生命都是一样的,无论她是土匪的女儿还是国民党的儿子,只要交给她,她都会把他们抚养成人。

在抗战的日子里,为了孩子们的生命,她宁可走回硝烟弥漫的东北乡,在解放时期里,她可以不顾一切闯入牢房救她的孩子们,在十年贫困时期中,她甘心把胃当做粮食口袋,只为能让孩子们吃上饭……母亲以她的善良和宽厚以及对死亡的无所畏惧生存下来,她怀着对上帝的感恩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路。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人世间充满了磨难,但母亲用无私的爱来回报残酷的现实。母亲是爱和生命的化身,也是一位伟大而真实的母亲。她含辛茹苦的抚育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并视孩子为生命。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人是宇宙中最珍贵的物种,生命的传承和沿袭是人类存在的源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因为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母亲对生命怀着一种崇敬之情,以平凡的身份推动生命的发展。她用爱和生命去化解一切苦难,谱写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四、委婉含蓄的女性抒写

在男权话语空间中,女性只是一个被欣赏者或被描绘对象,仅有的几位女性作家很少有不依附于男性思维创作的。当代的女性作家们做出了反驳,她们开始重拾对女性自身欲望的言说。文革以后最先恢复性别意识的文学审视的女作家是张洁。而对性别意识,特别是女性的性意识作为文学的关注点,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王安忆的“三恋”将性意识作为一个核心话题,被提上文学的议事日程。性意识不再只停留在精神层面,身体在这里又重新找到立足之地。

私人化写作所表达的女性母题是类似的,从性出发来观照女性自我和他者,所拥有的是更为隐秘的张力。林白与陈染的相似处在于一种绝对的女性意识表达和对女性身体的高度关注。身体是性意识的一种委婉语,一种文学性的表达。身体一词的含义是指女性的“性”,特指“性”,不会有人将写女性的面孔和表情也归于“身体”的范围。男女性别的迥异,更深刻的是意识领域的不同,新时代女性的自觉与觉醒从性别意识甚至到性意识开始,利用身体的突围为女性彼时的缺场到此时的出场重振旗鼓。林白在作品《说吧,房间》中率真地创作,没有缺失女性的天性,对在性与爱中女性独特的自我体验进行剖析。如冰心所说:纵然所写的是臆话,是疯言,是无理由的,然而充满了“真”。小说中对丈夫男性躯体入侵的不满、出轨的轻视;对女友荒唐性生活的厌恶到同情,淋漓尽致的描绘了一个女性自我成长的历程。对男性如同动物般可笑的性行为的排斥,更加认可女性的美丽,她们的性也是相对洁净、高级的审美发现。林白曾写下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巴掌自己拍自己,一面墙自己挡住自己,一朵花自己毁灭自己,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女人嫁给自己。”所以林白对于女性的描写不仅打破了性的禁忌,同时以一种反叛的姿态拒绝历史对女性真实生命的异化与掩埋。小说中没有歇斯底里,没有呼天抢地,完全是女性内心中的一种真实的诉说,女性是真正的主角,有自己的价值观与尊严,包括对最基本“性”的追求。

陈染是中国文坛最先进入身体写作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诗意化的笔触表达年轻女性对自己的性及身体的感受,这种表达突破了女性自身身体的道德忌讳,将张洁等人所开拓的当代文学的女性立场从纯粹的精神层面置换到物质层面。《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中的中年寡妇黛二与拗拗有相似的个性,她最喜欢冥想,喜欢禁忌的事物,毫无顾忌地与邻里一个单身男子幽会,追求感官上的满足。陈染为代表的一代女性作家意识进一步自觉,她们注重从女性立场、女性视角出发,表现女性与社会、女性与他人、女性自身以及女性与自然诸方面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女性作为与男性平起平坐的一份子,在这些作家的笔下都成了人间圣母,她们的诸多优秀品质既升华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大美。这不仅是中国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同时也是世界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洪子城.当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张海鹏)

作者:孟凡珍

东方女性现代文学论文 篇2:

试论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都市文化及电影改编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在当下极为常见。本文通过解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阐明了上海都市文化元素在香港的具体体现,探究了电影改编意境表达方式。近年来,研究发现,《倾城之恋》对爱情故事、时代变迁、都市变革等都进行了大篇幅描写及精神灌输,为其电影改编提供优秀素材及故事内容。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影响力最大、艺术价值颇高的文学作品,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女性生活及爱情追求的精神意境,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然而,现阶段有关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都市文化及电影改编(以《倾城之恋》为例)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该问题现状,人们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视听意象体现、现代手法体现、相关元素(如旗袍、电影院、舞厅)等。本研究以张爱玲《倾城之恋》为例,对小说中的上海都市文化及电影改编特点、方法进行解读,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张爱玲小说中上海都市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张爱玲是我国著名小说作家,张爱玲的小说与当时环境背景十分吻合。人们很难从小说结构与描述中发现当时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如民族危亡、社会动荡及革命潮流。张爱玲采用小说形式,以大上海为背景,以人物情感、经历及心理变化为描写内容,并结合自身领悟与情感,用文字对其进行记录。

20世纪40年代,作为我国重要城市,上海经济比较繁荣,都市化水平高,素有“东方巴黎”之称。那里纸醉金迷、情感释放、浪漫华丽,且矛盾激化,也被称为“冒险家乐园”。张爱玲的小说往往以物质意识为主线,通过物质意识的变化带动人物及故事情节,将大上海的繁荣奢华与人物内心的悲凉、沧桑感进行对比融合,进而形成一种另类的阅世哲学。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都市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及魅力。一是小市民、小市井环境营造,张爱玲小说里的上海都市文化包含大量的“小市民、小市井”文化,体现了大都市背景下上海市井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人性化特点及深入塑造,张爱玲小说侧重强调利用环境背景、上海文化等对人性哲理进行挖掘、描述,利用以事带人、以景造事、以景入人等独特文字结构方式,阐明大时代背景下及特殊环境中对人性的考量,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二、以小说《倾城之恋》为例分析电影改编的可行性

(一)视听意象体现

小说《倾城之恋》运用大量现实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小说文字的影像特征。很多读者都说《倾城之恋》是一部“纸上电影”。该评价阐明了张爱玲作品的特征。《倾城之恋》中,视听意象主要利用实景描述进行体现,如白公馆、弄堂、电影院、舞场和老洋房等。这些实景的细致描写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像效果、视觉冲击。将这种意境与视觉效果进行电影改编,二者极为相符。因此,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进行电影改编尤为可行。

(二)现代手法体现

在小说《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运用大量的“现代手法”,突破了传统的小说记录和描写方式。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动词、方位词”的有效运用。《倾城之恋》采用镜头式融入方式,描写弄堂、白公馆等实景结构,就好似电影摄像头的延展及移动,将拍摄手法与写作技巧相结合。同时,通过点、线、面的延展式描述,展现朦胧与意境,读者可以通过自主想象与情景构建来实现精神传达。这种描述手法与电影中的“蒙太奇”十分相似。因此,将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进行电影改编,符合电影拍摄手法及意境呈现。

综上所述,电影与文学的艺术形式必然存在差异,以内容表达与精神体现为视角,如何将其融合一直是当下诸多导演、作家共同研究的课题之一。电影是将文学语言以一种视觉冲击及诠释的手法呈现出来,而针对文学内容的特殊性与读者想象空间的可塑性,其电影改编需要从导演、演员、编剧及布景等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倾城之恋》故事主要发生在香港,将上海文化元素融入香港这个故事背景中,如何融入、怎样融入,这些都需要导演根据小说描述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在《倾城之恋》电影改编中,要将香港的西方文化元素与上海文化元素互相碰撞,展现男女爱恋经历,彰显特定时代中国都市妇女的面貌。因此,从全局角度考量《倾城之恋》的电影改编十分成功。

三、电影改编中上海都市文化元素在香港的具体体现——以《倾城之恋》为例

小说《倾城之恋》将上海文化元素充分融入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中。在电影改编过程中,人们可以运用影像转移方法,将上海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香港都市中,让男女主角在爱恋中通过文化冲击与都市差异等体现双城文化背景差异。小说男女主角的恋爱受地域、风俗、文化等重重考验,影像技术可以全面诠释其实质性和内涵性,本文重点分析了上海都市文化元素如何融入香港故事背景,阐述了文学与电影融合的特点。

(一)旗袍

旗袍是一种中国传统服饰,彰显了东方女性的身韵和曲线美。20世纪40年代,上海旗袍被誉为“中国品牌、东方美饰”。从地域層面分析,旗袍一度成为上海的代名词。张爱玲独爱旗袍,她的很多小说都将旗袍作为一种特殊道具进行重点描述。《倾城之恋》故事主要地为香港,小说对旗袍的描述共有三处,一是宝络相亲中的蕾丝衣料旗袍;二是男女见面后,白流苏穿戴的月白蝉翼纱旗袍;三是战争结束后白流苏在家中拾起的蜜合色衬蓉旗袍。三次旗袍描写体现了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上海元素的关注,在中国传统思想束缚下,女性更加渴望获得思想解放,不断追求自由。

在《倾城之恋》电影改编中,白流苏将旗袍的美展现在香港大都市中,一种东方韵味和女性魅力提升了光影效果。影片对旗袍颜色、类型及身材搭配进行集中诠释。影片大量穿插旗袍情节,暗示香港属于中国领土。电影改编方面,旗袍也是推动白流苏与范柳原爱情发展的重要动力。身着旗袍的白流苏深深地吸引着范柳原,身在香港、历经坎坷的范柳原对白流苏的爱意起源于对东方女性的认同与渴望,而旗袍作为一种东方女性身韵的优美载体,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上海文化融入香港背景时,旗袍的作用不容小窥。

(二)电影院

电影院是当时上海的重要娱乐场所,被称为“魔幻场”,人们认为电影院是制造奇迹、产生魔幻的重要场所。张爱玲小说对电影院的描写较为主观,其营造意境时仿佛将自己融入其中。当然,香港也有电影院,作者通过电影院的描述,阐述了上海文化与香港文化的相同性,拉近了香港与上海的城市距离,推动了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发展。在电影改编中,导演将范柳原与白流苏的见面地点设定为电影院。电影院的昏暗环境充分体现了范柳原的心理变化,他对白流苏的感情趋于理想化、虚境化,对这段感情并不确定。

(三)舞厅

同电影院一样,舞厅也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化的重要缩影。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合理利用舞台场景。在上海或香港,舞厅往往是政界名流、商业巨贾与年轻男女的光顾场所。《倾城之恋》中,范柳原与白流苏共有两场舞厅见面。在第一次舞厅见面过程中,范柳原滔滔不绝地与白流苏交流,充分体现情场油条的一面,轻浮又高傲,白流苏当然对其“一句都不信”。虽然小说没有描述跳舞环节,但是白流苏的心理已经变化,暧昧情愫已经形成。第二次舞厅见面后,二人状态都较为饱满,双方分别利用话语进行周旋,主要是对各自心理进行试探及分析,体现了范柳原与白流苏的心理变化,利用语言与心理活动描述升华了二人的暧昧情感。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导演全面呈现舞厅氛围和效果,彰显出大上海舞厅的意境,将张爱玲小说中的“舞厅”进行高度还原、布景设计。电影也将范柳原与白流苏的对话、心理等进行艺术刻画和光影打造,还原了原著所要表达的精神境界。

四、《倾城之恋》启蒙了我国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具有相对的针对性,即非整体性,它可以指某个单一主体,即一女权主义。通过分析《倾城之恋》中的女权主义意识,笔者发现,近代启蒙和五四运动并没能使其产生女权主义的针对性,而是将女权主义以集体形式呈现出来,即集体中的女权主义,而不是独立性的女权主义,这与《倾城之恋》中追求独立爱情和自身自由截然不同。因此,近代启蒙意味的女权主义观念并不具备西方女权主义的内核。在我国,女权主义具有相对泛指性,即非女权主义,而女权主义实际上也存在依附关系,它不能片面地独立存在,而是以组织形式无限放大,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女权主义模式。《倾城之恋》中,女性追求爱情自由是其重要体现。因此,从近代启蒙和西方文化介入角度来讲,《倾城之恋》对我国女权主义觉醒和意识形成尤为重要。

五、结语

本文以《倾城之恋》为例,从视听意象和現代手法角度分析了电影改编的可行性,探究了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都市文化元素在香港的体现和电影改编方法。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都市文化特色鲜明,魅力十足,其中,旗袍、电影院、舞厅等是重要的上海都市文化元素。人们要从多角度入手,分析和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都市文化和电影改编方法,为文学作品影视改编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王秀芹(1967-),女,山东东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影视传媒、广告。

作者:王秀芹

东方女性现代文学论文 篇3:

“2009上海文化事件榜”揭晓

2010年新年伊始,2009年度的各个业态的年度盘点依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化界依然不甘寂寞。相对于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权威机构发布的“中国十大文化事件”榜单以新闻的样式发布,上海艺术人文频道和《新民晚报》社等诸多权威媒体于日前共同推出的“2009 上海上文化事件榜”颁奖盛典,则标志着上海文化界首度以回放与激励的姿态聚焦上海文化领域,作为上海新年伊始的一场文化盛典其本身也成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事件。

在典礼现场矗立着一棵象征着人类璀璨文化的艺术之树,人文是它的根脉,滋养艺术枝繁叶茂,文化旋律生生不息。每一位上榜接受致敬的嘉宾将把一枚金色的“艺术之叶”挂上艺术生命树,象征人文精神的传承,文化使命的发扬光大。

事件一:2009 上海文化体制改革推出重大举措——上海广电制播分离领跑传媒产业、上海文广演艺集团面向市场经济扬帆起航

【媒体推荐理由:

改革创新,才能创造传奇。解放思想,才能解放艺术生产力。一个曾经享有半壁江山之誉的人文荟萃之地,一座今天名扬世界的特大型现代都市——上海,正阔步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路上。

事件二:史诗般气魄的万人大合唱——《黄河大合唱》

【媒体推荐理由:

民族的史诗,不朽的经典。70年前激起保家卫国的热血,70年后唱响民族崛起的强音。它创造了演出史上的奇迹,电视传播史上的辉煌。《黄河大合唱》,我们为新中国六十华诞献礼!

事件三:文化在评论中成长——上海媒体的文化评论栏目确立品牌,产生广泛影响

【媒体推荐理由:

上联:不媚俗不跟风不追捧。下联:大思考大智慧大声说。横批:快人快语。

事件四:宣读上榜的文化事件——海派清口 一票难求

【媒体推荐理由:

上海活宝侃上海事体,上海闲话讲上海噱头—2009年,海派清口实在太火了。

事件五:世博题材成为文化现象

【媒体推荐理由:

世博会给了中华文化全景呈现的机会,也给了上海展现市民风采的舞台。2009年,世博题材已经成为上海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事件六:公益音乐会形成全国品牌 市民走进音乐厅——上海搭建了全国最大的公益性普及性的音乐平台

【媒体推荐理由:

“高贵不贵 ,文化亲民”——让更多市民走进音乐殿堂,品味艺术、享受生活。公益性音乐会为提升城市的文化水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件七:我们和谢导一同战斗——沪上文艺界团结一致,为谢晋名誉维权,反击对谢晋的无端污蔑

【媒体推荐理由:

作为媒体人,我们首先对徐大雯女士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谢晋导演名誉的行为表示由衷的敬意。沪上所有主流媒体和文艺界团结一致对谣言进行反击,有力地鞭笞了假丑恶,弘扬了真善美,表达出了上海主流媒体强有力的舆论良知。

事件八:《中国新文学大系》百卷问世

【媒体推荐理由: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不仅了却了上海文艺出版人的一个心愿,也是文艺出版社镇社之宝,是迄今为止中国级别最高的现代文学选集,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品工程。

事件九:2009 沪上影视票房逆势增长

【媒体推荐理由:

原创动力注入国产电影,佳作不断。2009电影市场逆势增长,成为经济寒流中的“报春花”,火热了票房,温暖了人心。

事件十:一曲浪漫50年——《梁祝》半个世纪的旋律萦绕

【媒体推荐理由:

用音乐谱写的浪漫音符萦绕人间,用情意浇灌的艺术之花绽放魅力——2009年,《梁祝》是经典的,也是流行的。

事件十一:上海交响乐团的荣耀百年——“我们很老·我们很年轻”亚洲最古老的交响乐团

【媒体推荐理由:

由青涩走向成熟,并不断超越自我,上海交响乐团为上海文化高地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这支很古老的乐团正以很年轻的姿态吸引海内外优秀音乐家的目光,筑巢引凤,续写华彩乐章。

事件十二:2009年度致敬人物——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从艺70周年

【媒体推荐理由:

88岁的传奇人生,70年的艺术旅程,她塑造的东方女性之美不局限于光影,更来自于生活与真我。2009年,对她的艺术生涯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她永远是年轻的,也是美丽的。

作者:史学东

上一篇:护理学院团委工作总结下一篇:跟单岗位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