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浅析《蒙古秘史》中女性文学形象

摘要:《蒙古秘史》(也被称为《元朝秘史》,以下简称《秘史》),是蒙古族历史上第一部历史、文学著作,成书年代大约在十三世纪。是一部具有蒙古国史意义的家族史,其中主要纪录成吉思汗出生的孛儿只斤家族的先祖系谱、传说、历史事迹以及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位蒙古可汗的事迹。其中女性文学形象是《秘史》中的一道独特又美丽的风景线,一方面《秘史》中的女性文学形象在参与和推动蒙古黄金家族发展壮大的关键时刻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这些饱满的女性文学形象以其勤劳质朴的生活方式、英勇坚韧的顽强性格、果敢聪慧的灵活头脑、善良宽厚的人格魅力构成了《秘史》人物长廊中极具草原文化特色及艺术感染力的形象系列。 《秘史》不仅是蒙古族的第一部历史著作,还是极具艺术性的文学作品。它对12至13世纪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氏族发展、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生动、极具文学性的描写。语言上,《秘史》汲取民间文学养分,引用大量蒙古族民间谚语和祝贺词,散韵结合,优美精炼,语言短凑、具有节奏感,更具强烈的文学美感和艺术感染力,塑造了一系列活生生的草原人物形象。 本文通过运用原型理论及相关人类学理论,以《蒙古秘史》中的女性文学形象为切入点,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归纳总结《秘史》女性文学形象的特点及成因,力图展现《秘史》中蒙古族女性的独特形象及审美特征。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绪论部分通过对研究现状的考察、分析,力图在前人的研究结果之上吸取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思路,力图用新的、有价值的方法和思路展开论题,得出结论。 第一章以《蒙古秘史》为文本,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对《秘史》中有正面描写的女性文学形象进行分类分析,本章以母亲形象、妻子形象、下层女性、异族女性四类女性文学形象为基础,为下一章节的女性文学形象特征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章分析总结《秘史》中的女性文学形象特征。运用原型理论和女性身份认同理论,主要通过对《蒙古秘史》中的三个典型女性文学形象(母亲形象——诃额伦;妻子形象——孛帖儿;平民女性文学形象——豁啊黑臣)的人物性格进行动态分析,展现草原女性的形象特征和审美特征。 第三章分析形成《秘史》中的女性文学形象特征的原因。通过草原自然环境与社会组织性质、草原伦理思想、草原文化的人格价值观三方面对形成《秘史》中的独特女性文学形象的原因进行详尽分析与归纳。 第四章通过与其它蒙古族文学作品中女性文学形象的比较,展现和描绘蒙古族文学作品中对于蒙古女性文学形象的描写与刻画,展现蒙古女性观上的审美特点。 结论本论文通过对《秘史》中的女性文学形象进行分析,勾画了草原民族女性的鲜明形象特征,进而挖掘出这些女性文学形象特征背后的深层原因。《秘史》中的女性文学形象是草原民族文化及社会生产方式的见证者,但这些女性文学形象更多以氏族整体中的社会身份和性别身份出现的,而极少代表其个人生命而发声,这些女性形象在蒙古民族及草原文化的浸染中散发其独特魅力。这不仅是蒙古女性勇敢、强悍、坚韧、尊重生命的形象特征的深层原因,也是社会发展阶段和民族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必然反映,而《秘史》中的女性文学形象就是在这种矛盾和张力中焕发其独特魅力的。

关键词:《蒙古秘史》;女性文学形象;形象特征;成因

学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研究现状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蒙古秘史》中的女性文学形象分类

2.1 《蒙古秘史》中的母亲形象

2.1.1 感孕而生的阿阑豁阿

2.1.2 英雄母亲——诃额伦

2.1.3 贫民母亲——豁阿黑臣

2.2 《蒙古秘史》秘史妻子形象

2.2.1 生来能干的诃额伦夫人

2.2.2 “面上有光、目中有火”的孛儿帖

2.2.3 性格各异的下层女性

2.4 黄金家族中异族新娘

2.4.1 塔塔儿族的新娘——也速干妃、也遂妃

2.4.2 乃蛮部的古儿别速

第三章 《蒙古秘史》中的女性文学形象特征

3.1 草原上的女性生命力象征

3.2 忠诚与自我间的矛盾与挣扎

3.2.1 对家庭氏族的忠诚

3.2.2 对草原价值观的忠诚

3.3 《蒙古秘史》女性隐逸的个体生命体验

第四章 《蒙古秘史》的女性文学形象特征成因简析

4.1 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影响

4.1.1 作为人类文明开端的母系氏族遗风

4.1.2 以英雄崇拜为特点的氏族社会

4.2 草原伦理道德中的女性认同

4.2.1 家庭道德规范中的《秘史》女性文学形象认同

4.2.2 《秘史》社会风俗习惯中的女性认同

4.3 草原文化中的女性生命

4.3.1 生态文化在女性文学形象中的显现

4.3.2 草原文化的活力因素在女性文学形象中的显现

4.3.3 草原文化生命意识影响下的女性文学形象

第五章 与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女性文学形象之比较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高职德育工作创新论文提纲下一篇:自主学习物理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