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2022-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辨析综述

摘 要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向加速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辨析存在着模糊不清现状,这不仅会影响产业规制政策的制定,也制约着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梳理农村产业融合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辨析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建议,供业界参考。

关键词 产业融合;农村农业;丽水市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15〕93号)提出,农村通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非常重要。

1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特征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尚无具体的统一表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有的认为是以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1]。也有的认为是农业生产经营者统筹利用农村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业多功能性为依托,综合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观光等产业形态,积极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的过程[2]。农村产业融合包括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二是农业产业融合。前者更多地强调区域性概念,后者侧重于农业产业研究[3]。简言之,农村产业融合是发生在农村区域的以农业为基础的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并且具有形成产业链、要素融合创新、构建利益共同体、产业可持续等特点[4],基本路径至少有两条,即国内农村经济探索实践中的自我演化路径和借鉴日本发展“第六产业”或“六次產业化”经验[5]。

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转型逐渐加快,产业分工日益深化细化,打破了产业界限,促使产业融合成为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业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普遍存在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辨析模糊现象。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农产品加工多为粗加工和初加工。虽然因地制宜,依据本地自然资源、传统文化等发展优势,积极打造富有特色的“农+文+旅+其他”相融合的模式,助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带动乡村闲置劳动力的就业率和进城劳动力重返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和功能发挥参差不齐,对产业融合认识的不深入与偏差,对相关政策制度的领会与执行不一致、不深入,导致许多开展农村产业融合的地方出现了融合程度低、融合层次浅、盈利能力弱等问题,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主体发育迟缓、成本不断上升的严峻挑战。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与发展脱节,我国的职业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阶段的变化,没有进行适应性调整,导致创新性的农业人才缺乏。2)科研与发展脱节,现有的产业融合理论框架还无法全面系统地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实践进行科学指导[6],而农村经营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满足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需求。3)体制与发展脱节,由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尚未形成联结利益的农业经营主体。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产业规制政策的制定,还会制约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

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辨析与对策

3.1 科学辨析农村产业融合

3.1.1 辨识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1)从形态表征看,农村产业融合是农业与二三产业在技术、产品、服务、市场等方面相互融合,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而农业产业化是以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在农业产业内部主体之间的分工内部化,从而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6]。2)从市场主体看,农村产业融合是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园区、产业集群和创业平台等,而农业产业化则一般是农工商综合体。3)从经营形式看,农村产业融合是多元体依托高效经营模式,利用工业化、城镇化外溢效应等,创造产业融合新价值[7],而农业产业化是市场主体内部协同或外部协同下的高效经营模式。4)从融合模式看,农村产业融合不仅涵盖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等农业产业化形式,也包括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业产业化之外的内容;而农业产业化则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源头和主要内容[8]。

3.1.2 多元分析评估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一般分为纵向延伸、横向拓展、技术渗透和内部整合四个类型[3],技术、业务、市场融合三个发展阶段。苏毅清等[6]运用劳动分工理论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使农业获益的机制,并建立了观察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状况的分析框架。该框架由程度指标(形成产业公地、发生技术融合、放松管制、形成产品与服务融合和市场融合)、方式指标(纵向融合和横向融合)、目的指标(农民收入增长)三大部分的指标构成,用于辨识农村产业融合类型,区别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具有参考价值。蒋一卉[9]从产业链延伸、多功能性发挥、农业服务业融合、农民增收就业和城乡一体化5个维度、19个具体指标构建了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定量分析,对于分析评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农业与关联产业融合水平、经济社会效应及各子系统产业融合水平,具有实用价值。

3.2 加快产业融合知识传播与扩散

3.2.1 借助产业政策力量,推进产业融合知识传播与扩散

产业政策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支撑,严奇春等[10]研究发现,许多行业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紧密协作与互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并且通过对产业融合过程不同环节分析,发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是知识创新特别是融合创新,从而认为产业融合过程也是知识创新过程。借助产业政策力量,优化产业融合知识传播与扩散的环境,支持基础建设,建立研发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从而加快推进产业融合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不仅包括市场经济有关法律、市场理念、市场秩序等方面的知识,更要注意新老知识的链接与效果、知识创新、交流碰撞和成效。不仅要加强农村经营主体组织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提高农村各类居民学习和识别产业融合的能力。

3.2.2 加大教育科技投入,提升产业融合科技含量

1)制订教育科技优惠措施,如人才引进、科研奖励、金融扶持、财税优惠等政策,包括引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等现代农业人才,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农民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2)因地制宜,通过贷款贴息、实物租赁等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农村企业、农业合作社及农业科研机构等开展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孵化和推广活动,让农民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从而提升产业融合效能,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3.2.3 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多元化培育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联合相关企业和大专院校、农科院所,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借助科技力量、科技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优势,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深度发展的主力军,应利用产学研联合体力量开发农村产业融合的职业教育,通过开展科技送下乡、农村文化礼堂科技宣传、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等活动,培育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国家和各类涉农项目。

3.2.4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市场管制融合

要按照“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的总体要求,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稳固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動经营主体、产业链与生态链等方面的融合,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资金、技术等关键要素的高效融合。多维度构建农民的利益保护机制,激发不同经营主体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不同经营主体之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新格局[11]。优先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农村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体系、部门合作机制、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等改革试验[12]。实现市场化和政府管制融合,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产业市场在政府为其技术革新提供的公平、公正环境下发展;政府既要鼓励和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引领作用,也要运用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千家万户的农民都行动起来,参与其中。

4 结语

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科学辨析农村产业融合,加快产业融合知识传播与扩散,对于进一步深化发展农村产业融合,提高农民收入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22.

[2] 王兴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6(2):30-37.

[3] 郑媛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识别问题及政策应用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9):101-105.

[4] 王乐君,寇广增.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7(6):82-88.

[5] 芦千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4):27-33.

[6]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7] 李治,安岩,侯丽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6):157-164.

[8] 姜长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中的作用[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2):5-10.

[9] 蒋一卉.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经济界,2017(2):83-90.

[10] 严奇春,和金生.知识创新视角下的产业融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55-59.

[11] 姜长云.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拓宽视野[J].中国发展观察,2016(2):42-45.

[12] 夏荣静.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探讨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6(30):46-53.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王烨冰

第2篇: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的融合发展

摘 要: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的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议题。研究发现,电商产业的低准入门槛、产业体系拓展、信息生产和共享机制分别与农村社区的人力资本、社会关系网络、市场机会相互结合,孕育出电商产业与村庄社区交织互动中的发展动力机制。但电商产业在农村社区的嵌入性发展,面临村庄产业环境滞后而导致的资源利益竞争与流失困境,以及生产主义扩张与村庄社会秩序的均衡难题。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应坚持乡村本位,通过市场主体合作、政策制度供给、基层组织建设来形成产业集聚、基层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以推动新兴经济产业与农村社区的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电商产业;农村社区;动力机制;融合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要鼓励大型电商平台开展农村电商服务,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则进一步指出要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以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培育乡村发展的新动能。电子商务与农村产业的结合成为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围绕服务“三农”发展的大局展开,与农村产业融合、乡村城镇化转型等主题结合,关注电商产业在农村社区的发展趋势与积极影响。其中,关于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学界主要有两条解释路径:一是从村庄内部资源供给角度出发,认为村庄的特色产业、社会组织、专业人才是电商产业发展的必备要素[1-2],而村庄的互联网普及率、市场前景、治理秩序、互助伦理、人情网络、网民素质、返乡青年等[3-4],都构成地方电商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二是从村庄外部的制度供给视角展开,认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是系统工程,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国务院和各部委的参与推动以及政策资源的输入等[5-6],构成了当前电商产业发展积极有利的制度环境。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现实困境研究,学界普遍认为电商产业发展面临人才匮乏、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互联网技术推广受限、法律制度支持不足等诸多实践难题[7-8];此外还有学者从商品同质化竞争、消费者信任、交易秩序、金融条件等方面探讨电商产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制约[9-10]。基于电商产业在村庄社区的发展困境,围绕如何提升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学界主要从电商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改进方向[11-12]。

综上所述,学界关于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现实困境及其治理对策的研究已有较丰富的探讨,均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既有研究多从村庄社会资源体系出发探讨电商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对电商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现实困境的剖析偏重于普遍性的结构解释,在推进电商产业良性运行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现实局限。按照经济社会学观点,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系统之中才会带来两者良性的融合发展,电商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经济业态,在乡土社会的落地成长,自然要嵌入村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但同时电商产业在村庄社会落地扎根的过程也是对村庄社会的结构形态、交易形式、组织方式等基础环境进行现代性重塑的过程。该过程中,村庄社会的资源、关系、制度和环境等因素不仅是电商经济产业成长的基础土壤,亦是电商产业发展过程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对象,即电商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嵌入村庄社会基础,亦会对村庄社区产生反作用。因而,忽略电商产业发展与村庄社会之间的复杂关联与互动,单向关注电商产业发展的外部性资源和制度保障,往往难以全面揭示巨变转型时期新兴经济产业的成长机制和运行逻辑,也难于抓住新兴经济产业对村庄资源整合及对村庄内生动力激发的机制逻辑与一般经验。

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的融合发展,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从而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由此,本研究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立足田野经验,从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的互动论角度出发,从电商产业的自身禀赋和乡土社会基础双向着手,探讨电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并从电商产业发展的周期阶段及其对村庄社会的辩证影响入手分析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相应的治理之策,以期推动电商产业在农村社区实现嵌入性发展,并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培育与激发提供新启发。

二、田野经验与研究方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电子商务与村庄产业的结合,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农村电商产业按照产品来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内生型。基于村庄内生的一二三产业或地方特色产业进行生产和供货,依靠互联网技术和电商平台进行流通销售的新经济形态和产业模式,是包括生产供货、平台销售、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模式。另一类是外输型。即本地并不進行商品生产,主要依靠电商平台对外部输入的资源和服务进行整合,形成以平台销售和物流配送为主的电商产业。本研究中主要探讨依靠村庄内生资源进行生产供货的电商产业的发展机制及现实困境。

本研究的经验材料来自山东省B县的实证调研笔者于2016年3-12月期间对山东省B县大湾商圈的电商经济产业进行了累计约120天的田野调研。按照学术规范,已对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进行匿名处理。。B县是与阿里集团合作的农村淘宝试点县,县域范围内基于传统工艺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形成了以草柳编和手织粗布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B县的手工艺品就通过外贸渠道销往国外,2005年开始随国际市场需求的下降,国内市场需求显现,产品由外贸出口逐渐向内销淘宝转型,2008-2014年阶段B县网店数量剧增,地域社会内基于村庄传统形成了明确的生产分工体系,围绕产品生产的中心村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电商产业群,建立起多个区域性的电商圈。笔者重点以B县大湾商圈为表述对象,大湾商圈以H村为核心,辐射周边十多个村庄,以草柳编手工艺品和木器加工制品为特色产业基础,形成了生产供货、线上和线下经营、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该商圈现有网店商800多家,物流商20家左右,有力带动了该地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是县域范围内发展最早的电商产业群,所在乡镇亦是全国淘宝镇的典型代表。因地理区位、资源环境、人口基础、技术条件、市场机会、年轻人带动、国家互联网政策的落实等多方因素的共同驱动,凝聚出强大的发展资本和关系场域,合力使该地区电商产业迅速推进。由此,在案例地区具体发展动力的基础上探讨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互动发展的一般机制及现实困境,无疑对全国其他地区新兴产业在农村社区的嵌入性发展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在全面了解村庄社会的基础上,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具体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主,对经验地区的电商产业经营活动进行参与观察,对电商产业的各类市场主体、乡村干部、普通村民等不同群体进行深度访谈,通过观察资料与访谈资料的相互结合来深度解释案例地区电商产业与村庄社区的发展融合机制及其现实困境,以期为新时代农村电商产业的落地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内驱振兴提供经验借鉴。

三、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阿里集团《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7)》统计,2017年全国共形成了2 118个淘宝村和242个淘宝镇。作为一种新兴经济业态,电商产业的迅速拓展直接带动了农民家庭生计和村庄经济结构的转轨,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与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发展动力相互契合,因深嵌于村庄社会基础而展现出巨大的成长空间。

(一)电商产业的低准入门槛与村庄人力资本相结合

电商经济模式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经济交易形态、生产组织方式和产品销售方式[13]。与传统企业模式相比,电商产业准入门槛较低,其生产、销售和物流可以成为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部分单独运营。以调研地区为例,电商产业的发轫一般是在销售环节拓展市场,对于在销售和物流环节进入的初始经营群体而言,一般不需要大规模的预期投资,只要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均可开设网店,货源供应依托本村及周边村庄的特色手工业。当地外贸出口的产业基础和实体店经营的现实基础共同构成了生产供货环节的稳定性,即村庄内部形成线上与线下经营相结合的商业模式,而稳定的货源供应和灵活的在线销售决定了电商群体创业阶段失败的成本小。电商产业的低门槛进入和低市场风险性,使其成为一种可复制的产业模式并在村庄年轻群体中广泛传播,即只要会电脑操作就有成为网店店主的可能,正如村民所言“人人可以当老板”。电商产业具有广泛的群体进入性,具有对主体能动性的激活能力,这是其他实体产业模式不具备的属性。由此,电商产业唤起了村庄年轻群体创业的活力,并给予了普通年轻群体实现自我发展的低成本机会,他们通过从事电商产业经营,可以获得等同或超过外出打工的收入。结构功能视角下,电商产业对于年青人而言,社会发展体系中的经济文化目标与达至目标的合法性手段能在农村社区实现有机匹配和统一[14],于是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大学生回乡创业开始成为新潮流。

大湾商圈最早的电商带头人就是2006年一小批毕业后回村创业的本村大学生。伴随村庄特色手工艺品网上销量的迅速上升,与之配套的生产、物流、美工、客服等相关行业也逐步跟进和完善,2010年前后大湾商圈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供销一体化电商产业链条。该产业链上,年轻群体多从流通销售、网页设计、美工拍摄等与互联网相关的技术环节获利,中老年妇女群体多在家庭作坊从事生产编织,中老年男性劳动力则多在物流行业从事打包发货等基础工作,各年龄阶段的群体均能在电商产业链条上实现创业或就业。由此村庄内部形成了相对有序、环环对接的社会分工,商品生产与流通在村庄内部完成,市场经济的刺激和小农家庭生产单位的弹性共同促成了村庄经济的现代变迁。

农村产业结构和村民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与均衡,是农村社区内部首要的经济社会问题[15]。电商产业将青年群体的创业机会以及家庭妇女、中老年群体等辅助性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相结合,使新兴产业结构与村庄就业结构相互契合,一方面使電商产业的发展获得了核心生产要素,即人才和人力资本的驱动,这是电商产业在村庄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反过来,电商产业的发展又使村庄社区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吸引青年人才返乡,使村庄内部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的人在本地实现就业,在保持家庭结构完整的基础上获得家庭再生产资源,且本乡本土的生产和生活使村民与村庄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物质和精神利益关联,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电商产业的低准入门槛和由此衍生的就业创业机会与村庄社区的人力资源相结合,使电商产业和村庄社区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双向互动式发展。

(二)电商产业体系与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互构互建

家族关系网络是电商产业扩展的重要资本。麻国庆通过对中国建构性社会关系的研究,认为人们从事生存和发展性经济活动时,多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形成家族企业及带有浓厚家族行为的企业,其组织管理和生产运作则依靠联系家族成员的血缘纽带[16]。费孝通在对苏南模式的研究中,也曾经非常精辟地指出:苏南模式中的社区所有制,其发生、经营方式、招工和分配原则,在一定意义上均是家庭所有制的发展[17]。互联网时代电商产业链的广泛拓展,亦是在传统社区关联的基础上,借助核心的血缘关系在家族脉络中延伸拓展,结成了一张张生产之网,它将村庄内部的传统工艺、内生的天然资源、剩余劳动力、社会关系以及地理空间等要素激活并组合起来,形成了地域社会内的生产体系。

依靠家族关系扩展的生产经营网络,内部有一定的组织性,有抱团发展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信任、合作、共赢是其基本属性。由于家庭或家族成员之间信任成本低,合作关系网络容易建构,且相互之间可以实现低成本的高效合作,这是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网络优势。村民往往在核心血缘关系形成帮带互助后,再逐步扩展到同辈群体中的趣缘群体,基本遵循“差序格局”式的人际扩散规律,以己为中心,根据与自己的亲密程度依次外推递减,村庄网店的集群发展逐步成型。在村庄血缘、地缘和趣缘关系的黏合中,内生的电商产业既有市场经济理性效率的一面,同时也兼具熟人、半熟人社会的伦理道义。比如在日常经营运行中,商家自家备货不足的情况下,村民之间可以相互串货,在资金暂时短缺时,相互之间亦可临时帮衬,正如村民所言“不能只认钱,不认人”。电商群体不仅要从生产经营中获取收益,还要注意在村庄长久生活的为人处世之道。由此,电商产业体系在村庄内的落地扎根,不是单纯的遵循发展经济学理性和竞争的效率原则,还要契合村庄内部的道义伦理,要嵌入村庄内部的文化网络。

综上,传统社会关系网络与电商产业体系互构互建,实现了村庄社会网络与经济网络相互嵌入式发展。具体而言,村庄固有的家族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是电商经济产业在村庄实现集群发展的拓展脉络和重要依托,亦是农村电商产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实现低成本循环发展和有效风险应对的基础。反之,从村庄社区的角度讲,施坚雅强调了中国农村市场体系的社会文化意义[18],电商产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拓展,亦孕育着村庄文化网络和人情网络的编织过程。在该过程中,村庄原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在电子商务发展中变迁重组,村民互动关系的范围正在由传统血地缘关系向血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并重转变,且村庄原有的熟人关系和亲缘关系因市场利益纽带的联结而实现了组织强化,进一步加强了情感确认,村庄社区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即经济活动增进了村庄公共性的生成与再生产,这是农村社区实现振兴发展的关键。此外,电商经济活动与乡土社会关系网络亦在相互依托基础上相互激活,进而推动了村庄新兴产业的迅速拓展和传统关系资本的现代性转化。

(三)网络信息共享与村庄市场机遇相互推进

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往往具有天然的脆弱性。自近代市场经济体系诞生以来,农民就是市场的主要受害者[19]。在我国,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利地位既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宏观制约,也有传统小农保守、规避风险的性格约束,更为重要的是信息资源的不对等。电商产业模式的拓展,提供了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平台,市场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均质传播,使城乡之间的地域界限模糊化,市场经济不仅只局限在城市空间内部再生产,村庄社区亦成为回馈市场信息和市场需求的重要生产场。

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进了乡村地区的信息化变革,促使村庄的市场机遇和社会关联开始在更广的区域范围内织网,超越地方性限制的市场机会和关系网络正成为村庄和村民的重要社会资本。具体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时空抽离”和“空间虚化”得以可能“时空抽离”和“空间虚化”是吉登斯视野里展现的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两者均与脱域机制相联系,强调的是社会关系和信息沟通从具体的时空条件中抽离出来,在新的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情境中实现再组合。参见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4-26.,依托匿名信任延展出无限度的交易网络。与面对面的及时交易不同,电商产业模式下的互联网平台交易,买方和卖方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等系统,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与贸易,依托网络信息传递和匿名信任系统,实现非面对面的关系建立和贸易成交。在电商交易过程中,网店的信誉级别和买家评价的积累,是顾客初次购买该店铺商品的主要选择参考。可以说,网店卖家的信誉符号,类似于脱域机制中的象征标志,它是买卖双方相互潜在交流的媒介,它将信息有效传递开来,如村中网店商所言“店铺的信誉级别就是宣传名片”。当买家收货,对产品满意,发生继续购买行为和推荐其他买家购买的行为时,依托符号的匿名信任就已经得到巩固,交易关系网络开始扩展。正是依靠对网络信息的弥散化利用,市场的供需信息、买家和卖家双方的评价信息得以快速传递和生产,跨越时空限制的信息共享成为常态,由此无限延展出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交易网络,且在互联网平台实现可持续性的巩固、生成和再发展。在此经济模式下,信息流动不再单向以城市为中心,农村社区的市场空间得以最大化拓展。

可见,在网络信息和匿名信任与延展性市场机遇的相互推进过程中,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市场要素、信息资源处于平等均质的流动之中,互联网平台将虚拟社区与城市和农村真实社区之间的经济交易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网络信息化的深入和匿名信任系统的发展使电商产业获得本地市场与外部延展性市场相结合的交易空间,这是产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另一方面村庄市场机遇的广泛拓展,使农村社区和农民家庭可以参与到市场交易体系之中平等获利,这是农村社区产业兴旺和内生动力培育的核心抓手,电商产业发展的市场驱动和农村社区发展依托的市场机遇相互结合,在兩者相互增益中共同推进。

综合来讲,农村电商产业的高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转型发展互为动力。农村社区的人力资本、传统技术、自然资源、市场体系等为电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要素,同时农村社区的城镇化趋向和转型目标则为电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场域;而电商产业带来的乡村工业化和产业化,为在村劳动力提供了创业就业的机会,使传统的血地缘关系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进一步实现组织联合,并且使农村社区在流动开放的信息场中获得充分的市场机会,这些要素均构成了村庄就地城镇化的新动力,即农民不用离土离乡,在家庭结构和村庄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获得了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城镇化转型的新路径,电商产业也因此在村庄社区的扎根成长与农村社区的自我发展相互激发,在相互推动中融合发展。

四、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学界在对农村电商产业的迅猛发展的动力进行探讨和积极评价的同时,也普遍认识到当前农村电商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区别于已有研究对电商产业发展的资源限制、制度不足和经济要素制约的分析,本研究从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的互动发展出发,探讨其在村庄发展的不同周期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并从电商产业对村庄社会的辩证影响来探讨其嵌入村庄社区的结构制约。

(一)电商产业发展阶段进程中的困境难题

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面临相异的互动对象,亦面临不同的发展困境,需要分别探讨。(1)生产和销售环节同业竞争激烈,整合能力不足。我国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往往依托地域社会内的特色产业,形成分散经营、各自为店的生产和销售模式。有学者研究发现,在电商平台的交易中,有悖于中国传统商文化的经营行为屡见不鲜,虚假营销、售卖假货、服务缺位、重利轻信等不胜枚举,并指出电商竞争的恶俗化与白热化背后,既隐含着低度嵌入互联网的发展困境,也折射出其市场转型的迫切需求[20]。在大湾商圈的电商经济发展中,因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商家都存在刷屏制造假销量来积累人气的违规做法,这已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也有少数网店以次充好,用泡沫代替橡胶来填充蒲团坐垫,生产—销售环节村庄内部同业竞争激烈,亟需规范整合。(2)运营环节依托外部电商企业,核心利益外流。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精英大户电商运营的核心环节一般都外包给村庄之外的运营公司,由运营公司负责网店的网页制作、产品宣传、活动推广以及产品销售的技术路径和营销策略等,电商产业发展中互联网技术环节的核心利益大量外流,村庄成为供货基地和物流转运场所,滑落到利益链分配的底端。(3)发展环节相关要素保障不足,统筹规划缺位。电商产业发展环节主要面临如何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在该环节往往需要技术创新、政策支撑、资源支持等诸多外部要素的合力保障,且各要素之间需要合理统筹规划。目前电商产业的发展环节和生产-销售环节类似,都处于分散和分化状态,核心竞争力提升不足。

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困境具体表现为:生产销售环节,村庄同业群体之间存在恶性竞争与产品模式的低水平复制;运营阶段,网店商与外部平台公司之间面临利益分配窘境;发展阶段,在网络市场体系中的竞争力不足。究其根本,电商产业在村庄社会发展阶段进程中面临的各种困境,是村庄社会的产业环境、基础条件与现代新兴产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错位与偏差造成的,因此要不断提升村庄社区中的品牌意识与创新能力、核心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二)电商产业发展与村庄社会秩序之间的均衡难题

电商产业全面激发了村庄内生生产要素的活力,调动了本地范围的社会资源与经济体系,但资本扩展的生产主义逻辑不可避免地渗入进乡村生活,冲击改变着村庄社区的运行秩序。即乡村的日常生活开始在生产主义的视域中体现和重新组织[21],资源竞争、理性算计等市场原则侵入非经济的日常生活领域,给村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

在生产主义的体系中,电商经济的发展将村庄内外可供利用的资源有效激活的同时,也将它们作为生产要素进行市场化配置。其中时空要素作为与日常生活最紧密的关系元素,亦在生产主义的资源配置中对村庄生活带来现代性冲击。张嘉欣等学者从村落空间中产业形态的变迁着手,发现淘宝村发展阶段村落空间已成为资本化空间,资本和权利关系的变迁导致乡村新空间的博弈与再生产[22]。伴随电商产业规模的扩大,村落内部的生活空间开始兼具生产功能,以家庭作坊、物流仓储、生产厂房为主的生产空间迅速扩张并出现无序化,房前屋后、自家承包地、村庄内部的公共土地都开始转变成为工艺品的生产、存放、晾晒空间,由此造成错综复杂的村落空间利用的纠纷和冲突。从时间要素来看,生产主义的发展重塑了村民的时间观念,村民开始用货币对时间进行标准的统一量化,日常时间、休闲时间和生产时间开始合为一体,进而对村庄的社会交往产生影响。比如,以前村庄中换工合作的形式已经被市场机制代替,村民认为现在每个工一天工值很高,欠工的人情随着工值的提高而加重且难以轻易偿还,市场化的付工资做法更易为村民接受;仪式性人情酒席的时间越来越短,村民表示“农村你搞仪式时间太长了不行,人家都急着吃饭,吃完后都急着做活,现在吃酒席就一会功夫,新人敬完酒就散了”。村庄生活时间的快节奏和最大量的向生产时间倾斜,是生产主义在村庄扩张的重要表现,村庄社会关系嵌入经济体系后,时空观念、社会交往等都受到全面的波及。

另外,电商产业的发展是对村庄资源和关系网络的动员过程,在该过程中,社会分化与村庄的利益分化如影随形,处于社会结构上层的精英群体因其关系、资本、活动能力较强,在村庄公共资源的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位置。利益分配的失衡进一步造成村庄公共性的流失和村庄政治公平性的受损,引发村庄秩序失衡。比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村庄土地资源的利用、项目资源的分配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电商精英俘获现象。所以,在电商产业发展中,如何保证农民主体的权益,如何维系电商产业发展与村庄社会秩序运行之间的均衡,是当前电商产业嵌入村庄社区的结构性难题。

综上,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困境,一方面源于发展进程中村庄社会基础不匹配导致的资源和利益的竞争与外流,另一方面来源于其在农村社区嵌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产无序扩张与社会秩序的失衡问题。因此,只有从电商产业的发展过程及其落地的社会基础双向着手,才能有针对性地破解其发展困境。

五、电商产业嵌入村庄社区的治理对策

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的融合发展需要坚持乡村本位,可以通过强化村庄内部各市场主体的合作、增强制度诉求的回应能力、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措施改变电商产业在乡村“水土不服”的困境;在电商产业带来的村庄现代转型发展中,要从村庄社区的凝聚力入手破解工具理性对日常生活侵蚀的难题。

(一)加强市场主体合作和组织协同,建立区域性电商产业集聚地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电商产业的集聚发展成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创新的重要模式。究其实质,电商產业的集聚不仅仅是空间和地域范围的聚合,更重要的是组织集聚和内部多元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集聚。在电商产业发展过程中,网店商、物流商、生产商、平台商是其有序运作的核心互动主体,他们之间的合作效率和合作成本直接制约着电商产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建立区域性的电商产业集聚地,形成电商合作圈,打破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壁垒,在打造区域品牌基础上实现共生发展,不仅可以遏制生产销售环节的同业竞争,实现运营环节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共赢,还可以在网络市场经济体系中提升区域产品的竞争力。

区域性的电商合作圈作为庞大的产业综合体,涉及到内部组织体系的协调、交易规则和合作规范的制定等诸多操作问题,有学者认为应该以核心企业和平台商圈为核心建立集聚发展模式[23],但是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本质在于推动乡村社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在于带动农民群体致富,在核心企业和平台商圈的引领下,电商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社区的发展很容易变成油和水的脱嵌关系,村庄和村民成为产业发展的载体而非产业利益获得的主体。2018年中央1号文件和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要坚持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解决的就业、获得的收入留在农村”。所以,农村电商产业的集聚发展,应将组织协调和规则制定的权力下放到村庄和参与村民的手中,形成以村庄为本位的电商产业集聚发展路径,才能保证电商产业发展的核心利益留在农村社区,才能推动电商产业的良性运行和村庄社区的有序发展。

(二)强化政策制度供给,完善电商产业发展的基层保障体系

从2005年以后,历届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予强调和政策支持。2015年,商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具体提出了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系列政策。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则对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进行顶层设计,基本形成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政策支持体系,营造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和制度空间。不过,我国地域社会结构和社会基础差别较大,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很不均衡,电商产业成长落地的实践环境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背景下,除了宏观政策体系的支持,自下而上地回应不同地区电商产业发展各阶段产生的合理政策诉求,为电商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障体系,才是乡村社会电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于此,要将宏观指导与微观实践结合起来,政策制度的供给要深入基层社会才能克服电商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进而完善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基层保障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保障体系的建立,关键是要激发基层社会对电商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政府对电商产业的支持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政策宣传和对外传播的层面,而是要深入到电商产业发展的阶段进程中,切实回应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突出难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基层政府责权利的相互匹配是核心。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电商公共服务的统合平台

当前我国农村电商产业多是在农村精英带动下社区村民自发发展的结果,普遍面临经营效率低下、生产规模分散、经济利益分化等复杂问题。具体而言,电商运营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需要电商主体有较高的互联网操作技能、市场信息掌握技能、互联网交易平台的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村民电商个体很难完全掌握这些技术技能,从而限制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提高电商群体的运营技术和村庄的组织化水平,是提升村庄电商产业竞争力和应对经济分化对村庄社会冲击的关键问题。在乡村社区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村自身的组织能力是社区实现有效资源整合和自主发展的关键,而村庄基层组织作为集体性的公共权威,则是提供村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因此,加强村庄内部的统筹规划和组织能力建设,以村庄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提供电商公共服务的统合平台,解决单靠个体能力难以解决的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产品创新等关键问题,有助于提升村庄内部电商从业者的科技能力,从而实现其利益最大化。

村集体组织作为统筹乡村协调发展的基层单位,还应在村庄层面的产业合作中发挥统合功能,将村庄内部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在村庄层面整合起来,使村集体组织成为村庄内部生产经营组织的协调者和统合者;同时加强电商协会、生产作坊等职业团体建设,增强电商组织对村庄内外政策资源和项目资源的承接能力。此外,还应加强村社集体组织与各类协会组织的对接能力,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动员和外部资源的有效吸纳。简言之,要以村庄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提供电商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本,使电商产业价值利益最大化,并使之回馈农村社区发展,建立村庄内部资源利益利用和分配的公共规则,这是抚平电商产业发展带来村庄社会秩序动荡的关键,亦是实现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

六、结论与反思

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乡村经济尤其是乡村工业是推动中国乡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带动农村社区城镇化转型的重要实践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与乡村社区的城镇化、现代化转型紧密契合互动,现代技术体系与乡村社区传统的产业资源、手工艺技术、社会关系网络等相互激活,建构出电商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形成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过,电商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模式,在乡村社区嵌入性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阶段性发展困境,产生与村庄运行逻辑难以有机协调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以村庄为本位的电商产业发展模式,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形成电商产业发展的组织体系。首先对电商产业发展进行统合,提升农村电商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与风险应对能力;其次将电商产业发展产生的利益最大化地留在村庄社区,从而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振兴不是走单纯的经济本位的农村现代化路径,因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关注农村社会发展,维持乡土社会的秩序稳定。

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和发展基础,并非所有的农村地区都适合发展电商产业。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我国淘宝村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乡村地区电商产业的发展是依托村庄内或周边地区的产业基础,农村特色产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程度以及互联网平台的营销策略,直接关系到电商产业的前途和效益。可以说,脱离了产业依托与平台运营,电商经济将是无源之水。同时,电商主体培育、产品创新与核心网络运营技术的推广,是农村地区电商产业走出低水平复制的重要因素,要善于发挥村庄社会结构中熟人社会、乡土精英、创业青年等社会性因素的作用[24]。总之,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与村庄社区的资源禀赋密切相关,不能脱离乡村社会的具体环境而盲目推进。电商产业的发展只有与村庄内生资本激活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的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

参考文献:

[1] 史修松,魏拓,刘琼.农村电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空间涉及差异研究——江苏淘宝村的调查[J].现代经济探讨,2017(11):118-125.

[2] 李艳菊.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J].求索,2015(3):84-88.

[3] 寇光涛,卢凤君.“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实践总结与创新路径[J].农村经济,2016(8):30-34.

[4] 崔丽丽,王骊静,王井泉.社会创新因素促进“淘宝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浙江丽水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4(12):50-60.

[5] 胡天石,傅铁信.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5):23-27.

[6] 李丽,李勇坚.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17(10):52-60.

[7] 洪勇.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促进政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4):169-171.

[8] 王沛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6(9):43-47.

[9] 舒林.“淘宝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困境及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18(3):79-84.

[10] 伍聪. 金融支持不足是农村电商新经济的掣肘[N]. 经济参考报,2018-12-05(05).

[11] 董坤祥,侯文华,丁慧平,等.创新导向的农村电商集群发展研究——基于遂昌模式和沙集模式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6(10):60-69.

[12] 曾亿武,万粒,郭红东.农业电子商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村观察,2016(3):82-93.

[13] 王曙光.中国农村——北大“燕京学堂”课堂讲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03-305.

[14]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6-247.

[15] 陆学艺.内发的村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

[16] 麻国庆.传统的惯性与社会的结合:人类学中国研究的方法论的讨论[Z].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课件,2018.

[17] 费孝通.四年思路回顾[M]//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费孝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01-305.

[18]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0-45.

[19] 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74.

[20] 张军.网络空间的低度嵌入与深度融入:电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J].江海学刊,2016(4):109-115.

[21] Keith Halfacree.From Dropping Out to Leading on? British Counter-cultural Back-to-the-land in A Changing Rurality[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6(3):309-336.

[22] 張嘉欣,千庆兰,陈颖彪,等.空间生产视角下广州里仁洞“淘宝村”的空间变迁[J].经济地理,2016(1):120-126.

[23] 郭承龙.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J].经济体制改革,2015(5):110-115.

[24] 陈辉,赵晓峰,张正新.农业技术推广的“嵌入性”发展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80.

作者:韩庆龄

第3篇:以创新理念引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兴旺的新引擎,在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驱动作用。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存在创新短板。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是对产业融合发展内涵要义的丰富,也是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深度推进,要把握制度创新是根本、科技创新是动力、主体创新是核心、模式创新是关键的发展路径,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关键字:创新理念农村产业融合

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科学精准的战略性政策和保障措施,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做出了统筹部署,奠定了政策基调,明确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具体工作措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既是创新产业业态、产业模式和产业载体的过程,也是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化重组的过程。创新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标签,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主体创新和模式创新上下功夫。

一、制度创新是根本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合理的顶层设计进行有效保护、有益补充,激活产业融合创新动力,激发产业融合发展活力。制度创新层面,土地制度、金融制度、人力资本制度创新是重要内容。

(一)土地制度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重点支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对用地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做好土地利用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农业用地、产业用地,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率先用于农村地区产业融合互动项目,确保产业融合项目用地指标充足。充分考虑产业融合发展特点,合理整理土地,避免出现产业用地分散化、零碎化,使土地规划适应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其次,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产业融合用地往往要考虑土地面积、地理位置等因素,涉及土地供需双方更多利益问题,更要遵循自愿流转原则,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保障土地流转的合理性、合法性。最后,要建立土地利用的监管制度。产业融合发展不等于土地无限占用、无尽扩张,要在满足基本农田供地的前提下,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基础上,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功能多样化,盘活土地资源。

(二)金融制度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金融资本数量更大、周期更长,依靠产业主体难以满足资金需求,融资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增设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构建更加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积极融入互联网金融革命,创新融资模式、丰富融资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开发金融产品、优化金融业务,确保产业融合发展资金流稳定。同时,政府应加大支农投资,地方政府每年划拨专项资金支持产业融合发展,出台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产业融合领域,形成社会资本和财政资本助推产业融合发展的合力。此外,要完善商业性农业保险体系,探索农业保险新形式,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保险理赔机构。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支持,很难实现补贴全覆盖,并且会增加财政负担,因此需要商业保险机构的补救,保证将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人力资本制度

人才是决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是要重视本土创新型人才的挖掘和培育,加强农村科普教育,提升农民对产业融合发展的认知水平,帮助农民树立融合观念,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内生动力。二是吸引外出人才回流,通过创设人才发展空间,增强环境引力,对返乡人员在税费缴纳、资金借贷、土地流转、技术指导、创业培训等方面予以优待政策,克服城市“虹吸效应”,突破人才瓶颈。三是着力培养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带头人,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与涉农高校、涉农科研院所共同培育既了解农民需求又掌握农业发展规律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着力解决专业人才与用人需求错配问题,提高人力资本回报率,为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生动力。

二、科技创新是动力

近年来,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但仍面临产业融合质量亟待提高、融合模式单调、资源环境束缚严重等挑战。破解这些难题,要重视农业与科技的融合,着力提升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融合提档升级。

一是要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农村创新基础薄弱、创新要素匮乏的问题突出,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农村的科技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与现实需求相符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科研投入,用好财政资金,协调高校、科研院所就地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针对产业融合过程中的难点,组织科研攻关,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融合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保证科技成果输出有效,避免出现科技资源浪费。

二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强化科技成果与生产力的对接。科技创新不等同于产业融合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政府要完善政策法规,形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提升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科技成果转化也离不开专业机构的帮助。为此,要开办一批高层次、专业化的农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缩短科技成果转换周期,为科技创新向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铺路搭桥,保障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技术转移相协调,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创新的有效协同。

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升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营造崇尚科研、尊重科研的社会氛围,厚植创新土壤,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科研人员首创精神。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实现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配合,政府激励和市场激励互补,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交叉;不仅要有评优评奖、升职晋级方面的激励,更要有经济待遇、物质保障的提高,做到科研人员付出与社会认可度、与物质报酬相对等。重视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为科研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学习进修的机会;优化绩效考核标准,开辟多元晋升渠道。

三、主体创新是核心

近年来,以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显著增加,发展势头迅猛。相较传统个体农户,他们具有更加新颖的经营理念、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更加规范的运行模式,更适合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要准确把握不同经营主体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区分不同经营主体的组织属性,正确引导、分类指导,凸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弱功能。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生产效率高、组织程度高、市场衔接度高的优势,发挥其在产业融合中的重要引领作用。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是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法替代的,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流通环节还是销售环节,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很容易出现交易秩序混乱、交易不成规模的现象。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吸纳普通农户参与产业链运作,走市场化、集群式发展道路,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打造地区主导产业。

二是培育农民合作社,支持农户以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入股,集合农户力量,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成果,承担起扶弱的社会职能。鼓励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外部资本之间进行联合,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开发新的合作对象,扩增规模合力,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带动更多主体参与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培育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以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直销等方式延长产业链条。要立足家庭经营单位,适度控制经营规模,升级运营模式,优化管理服务,寻找与市场、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的契合点,将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引入家庭农场建设中,促进家庭农场走品质化、特色化的融合发展之路,让农民从二三产业中赚取更多利润。

四、模式创新是关键

当前,农业发展环境正向着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的方向改变,农村产业融合正迸发出巨大潜力,探索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利益联结模式和管理模式,是主动适应新情况新条件的必然选择。

(一)产业融合模式创新

产业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流水线作业,更没有固定的标准化模式,要从传统的“接二连三”融合模式,向合同制联合模式、电商平台模式等组织模式转型,拓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互联网+农业”等现代新型业态,开发产地直销、订单农业等新模式,摆脱产业融合发展就是延长产业链的固化思维。秉持多元化发展理念,鼓励创新产业融合模式,让农民有机会改变初始禀赋的束缚,有能力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有效增强农业在产业价值分配上的谈判能力,强化产业集群效应。产业融合模式创新也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禀赋,关注自然条件差异,尊重社会文化差异,重视经济基础差异,打造“一村一品”,杜绝“千村一面”,避免融合模式同质化。在此基础上,借鉴示范案例经验,结合国家政策和地方发展规划,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推动资源跨界配置、要素交叉重组。

(二)利益聯结模式创新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涉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通农户等诸多利益方,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模式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议题。利益联结模式不能简单理解为利益分配模式,要结合各利益主体的特征,把握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目的和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要明确分工、相互扶持,增进利益联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形成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之间,要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探寻多种密切联结形式,为普通农户参与市场竞争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探索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长效、公平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广大农户分享产业融合发展成果,同时也要避免农户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附属品,防止利益分配边缘化。

(三)管理模式创新

农村产业融合不是单一的经济领域的变化,也包含着管理模式的变革。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跨足三大产业,涵盖多个领域,按照传统的产业分类配置政府机构难以适应融合型业务发展的需要,必须以全局思维进行整体谋划、统筹规划,打破部门分割,消除行业壁垒,探索创新管理模式,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外部保障。要成立专门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管理机构,根据中央指示和政策部署,结合当地情况,立足发展定位,因地制宜编制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的适宜性、可行性,把握总体方向,谋划长远发展,明确部门职责,细化部门分工,强化部门联动,防止职能交叉、互相扯皮,提高行政效率,做到统筹有力、协调有序。同时,要创新监管模式,做好产业融合发展的动态监控、跟踪分析,对产业链全流程进行严格把关,提升产业链质量。

参考文献:

[1]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02).

[2]郭军,张效榕,孔祥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基于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案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9(03).

[3]姜长云.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拓宽视野[J].中国发展观察,2016(02).

[4]王乐君,寇广增.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06).

[5]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

[6]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04).

[7]朱信凯,徐星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8]余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及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20(11).

[9]黄祖辉.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增加农民收益[N].农民日报,2015-08-14(001).

[10]张义博.农业现代化视野的产业融合互动及其路径找寻[J].改革,2015(02).

(马新宁,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魏广成,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作者:马新宁 魏广成

第4篇: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通过党校学习,在农委徐功学副主任的授课下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本人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做一下个人小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新的加速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好形势。但也必须看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很不牢固:一是从农业资源看,不仅空间潜力有限,而且部分主产区土壤地力长期透支、质量持续下降、重金属超标、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突出,已对农业稳定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威胁;二是从农村社会看,农业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向城市迁徙,不仅导致农村人才等资源严重流失,并引发了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农村人员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主要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二是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三是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目前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四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下,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民的技能素质低下,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强调和始终坚持一定要把农业作为基点,将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务农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我们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点放在农业以外的其它方面,最终可能会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但也可能会侵害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只有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点从一开始就明确放在农业上,始终把农业和农民放在突出位置,融合的方向才不容易出现大的偏差;才能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青干班五组

第5篇:公共基础知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咋保障

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设施农业……近年来,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兴未艾,用地问题是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个需求“痛点”。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去年12月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否意味着大量新增建设用地?做好用地保障应坚守哪些底线?国家发改委及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不意味着要大量新增建设用地

《通知》明确提出“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并围绕计划指标安排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红利。 在规划方面,充分适应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布局分散的特点,允许预留少量(不超过5%)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考虑到各地自然条件和产业特点差异较大,《通知》提出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用地控制标准,加强规划实施监管。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通知》体现了用好增量和盘活存量的有机结合。为了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或用于小微创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地区,有关地方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庄少勤强调,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在农村实行规模扩张,大量新增建设用地。必须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有效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风貌和生态环境。

防止设施农用地“非农化”

近年来,各地设施农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由于设施农用地形态布局分散、使用周期短、类型界定模糊,也成为管理难点。既存在现有设施农用地范围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要,也出现一些地方借设施农用地名义违法用地的情况。

中公教育

《通知》进一步扩大设施农用地范围,将农业生产的配套设施由“规模化粮食生产”延伸为“规模经营必须兴建”范畴。如蔬菜种植等农作物种植园的看护类管理房用地,临时性烤烟等农产品晾晒、临时存储、分拣包装等初加工设施用地。

同时,针对一些地方“钻政策空子”、借设施农用地名义实施违法用地的行为,《通知》从三方面强化用地监管:一是明确省县两级职责,规定省级国土部门管理重点为设施农用地的规划安排、选址要求、使用周期,以及结束使用后要保障恢复原状;县级国土部门负责具体监管事务。二是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降低监管成本。首次提出县级要设立设施农用地标示牌,接受公众监督。三是注重设施农用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将设施农用地信息纳入综合监管平台,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和土地督察,防止设施农用地“非农化”。

鼓励农村土地复合利用创新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土地利用方面体现出的重要特点就是复合性和多样性。《通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和土地复合利用。

明确因地制宜保护耕地,允许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仍按耕地管理。

鼓励土地复合利用,对农用地,在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农地农用的前提下,可以复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教育、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功能;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可以复合民宿民俗、创意休闲等功能。

中公教育

第6篇:2017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推动产业融合

2017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推动产业融合

文件摘要

2017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中公解读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突出亮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作出重要部署,必将推动正在蓬勃发展的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在广袤田野上异军突起。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需求结构升级,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品质、品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需求呈井喷式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抓好农村三产融合这件事,就抓住了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牛鼻子”。

[必要性] 我国农业技术、管理和物资装备水平都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解决“三农”难题完全具备条件。当前的问题在于涉及面太大,而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城市居民收入的1/3左右,很难有能力改善现代技术管理装备。而政府又不能包办,导致再好的现代化技术、信息化管理都无法推广开来,基础设施建设也跟不上去。

如果农村没有新的产业,农民只有往城市里跑,甚至很多出身农村的大学生也都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所以,关键是三产要融合发展,建立新的大农业产业,而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农民增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收问题。三产融合,让农民得到第

二、第三产业的附加值,便有了改善技术、管理和装备的资本。

[对策措施] 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着眼于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着力解决从村到乡镇物流配送的“最初一公里”问题。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必须打造有效的载体和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返乡创业园是集聚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些园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第7篇: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项目

关于做好2016年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

作的通知

各市(州)、省财政直管县经(工)信委(局)、财政局,省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业:

为加快推进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支持重点军民融合项目建设,根据《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关于印发〈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湘财企〔2015〕18号,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现将2016年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1.申报项目应属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支持范围。重点支持军民两用核能、航空、航天、舰船动力、特种装备、信息安全、特种材料、爆破器材等产业重点项目。

2.国家、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的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3.国家、省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民两用科研项目,军民两用技术深度研发及产业化专项(参照《关于发布湖南省军民两用技术深度研发及产业化重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湘经信军品研管〔2015〕415号)),国防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应用项目。

4.军民两用实训基地重点项目,军工行业人才培训项目。

5.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其它需要支持的重点项目和重要事项。

二、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应符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的申报条件。

2.申报项目应符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已经办理项目核准(备案)等相关手续,项目资金落实情况较好,原则上必须是已经开工的在建项目。

3.每个项目单位原则上选择1个项目申请支持。凡当年享受过国家或省级财政其他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国家要求配套的项目除外),原则上不重复安排。

4.已申报了中央和其它省财政2016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不得重复申报。

5.项目申请单位存在批复项目建设(研制)未达到序时进度要求情况的,或者上经审计发现存在违规使用项目资金情况的,不得申报新项目。

三、申报程序和申报数量标准

1.中央在湘企业项目由中央在湘一级单位直接向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申报。每个企业(单位)限报1个项目。

2.省属企业项目由省直主管部门向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申报。每个企业(单位)限报1个项目。

3.市州项目经市州经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上报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

4. 财政省直管县市项目经县市经信、财政部门审核,上报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同时抄送当地上一级市经信委和财政局。

各企业(单位)要选择优质项目申报,我们将择优支持。

四、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资料提交方式:项目申报资料通过网上填报。项目单位必须通过《湖南省财政企业项目资金管理系统》(网址:http://220.168.30.70:28889/mainPage.jsp)填报并提交《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报告》(产业类项目填报附件1,科研类项目填报附件2)。资金申请报告通过“湖南省财政企业项目资金管理系统”进行网上申报的同时,报送纸质材料2份至省经信委。

2.上报文件要求:各市州、省财政直管县、省属单位及中央在湘单位需上报专项资金申请文件、《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项目汇总表》(附件3)、单个项目的《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表》(资金申请报告中的第二项,须加盖经信与财政部门或省直主管部门公章)等纸质文件一式4份(分别报省经信委3份、省财政厅1份),以及《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项目汇总表》电子版。

3.申报时间:市州、财政省直管县市、省直单位以及中央在湘一级单位向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申报截止日期12月15日,过期不予受理。

4.申报材料保密要求:请各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做好保密工作。如资金申请报告含有涉密内容,请脱密处理后再网上填报,上交省经信委的纸质材料无需脱密处理。

省经信委(国防科工局)地址:长沙市迎宾路238号,邮编:410011。产业类项目联系人:夏立斌,电话:0731-84666005;科研类项目联系人:钟年节,电话:0731-84666054。

省财政厅地址:长沙市天心区城南西路1号,邮编:410015。联系人:刘天学,电话:0731-85165299。

项目库系统技术支持电话:0731-85165438。

第8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汇报

XX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情况汇报

XX,又名大XX,是雪峰山余脉,地处宁乡县西部山区,与安化、桃江交界,素有长沙“小西藏”之称。全乡共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18242人,乡域总面积81.8平方公里,距宁乡县城75公里,距长沙市区110公里。近年来,XX乡坚定“禅都小镇、生态XX”发展定位,以“打造知名养心地、建设特色小城镇、构建幸福新XX”为目标,干群齐心、砥砺前行、埋头苦干、努力作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XX旅游资源丰富

1956年,毛泽东接见时任宁乡县委书记张鹤亭时说:“XX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应该好好保护起来。”深入探讨“XX是个好地方”的命题,挖掘XX旅游资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较为突出:

一是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大XX方圆70余公里,平均海拔700多米,最高处雪峰顶达1100米,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大沩凌云,雄奇险峻、山岭如涛、极目远望、阡陌纵横、屋舍俨然。“日有千人朝贡,夜有万盏明灯”。黄材水库,万亩水面、青山倒映、碧波荡漾,可泛舟击浪,可观鱼垂钓,乐山乐水,尽在其中。仙人桥、镜子石、仙女朝贡、芦花瀑布等三十六景,有秀丽的风光可供观赏,有景点背后

的故事传奇可供玩味。

XX属高山小盆地气候,平均降水1600mm,年均气温12℃,低于宁乡(16.8℃)和长沙(17.2℃),夏天平均气温仅28℃,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无任何工业污染,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每立方厘米可到达87000个单位,为宁乡雨量最多,气温最低,空气最好的地区。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密印景区创评为国家4A级景区。“密印晨钟”获评市民最喜爱的“长沙十大乡村美景”。

二是千年古刹,名播四方。“敕建什方密印寺”是佛教禅宗“一花五叶”之“沩仰宗”祖庭。灵祐祖师开宗立派,相国裴休上奏敕建,唐宣宗皇帝御赐“密印禅寺”匾额。1200余年间,几经兵火,而屡屡劫后重生,灯传不绝;灵祐之后,慧寂、大安、香严、齐己、慧山,一代代高僧大德云集于斯。中华佛教总会会长寄禅、太虚均住持过该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传印均系沩仰宗传人。

早在晚唐五代间沩仰宗法脉即流布于日本、朝鲜、东南亚,清雍正皇帝还组织编辑了《XX语录》并亲为其序;灵祐所著《警策文》被禅宗学人誉为“佛祖三经”之一。回心桥、御香亭、齐己庵、香严岩、白牛精舍,许多历史遗迹虽几近湮没,却仍向人述说着远古的传奇。密印寺现存建筑有山门,万佛殿,后殿,配殿,禅堂,祖堂等,占地共25000多平方米,其中27米高的万佛殿,三尊金色大佛端坐中央,12988尊金佛镶满四壁,传有纯金佛一尊隐秘其中。2005年

9月20日,首届中国宁乡国际佛文化节在密印寺举办,海内外嘉宾云集,盛况空前,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常务副会长圣辉均亲临“密印佛像开光大典”,再开佛海,梵宇重光。

三是名贤结缘,人文璀璨。自灵祐开宗立派之后,引来了大批帝王将相、名贤俊彦,缘结XX。唐相国裴休奏建密印寺,并和其夫人一道皈依佛教,归葬XX。相传还送其子裴文德代太子出家XX,被授法号法海,后创立杭州金山寺。晚唐尚有连帅李景让奏建同庆寺,相国崔慎由皈依XX,户部员外郎卢求简为灵祐撰写碑文,大诗人李商隐为祖师塔题写墓额,尚书左仆射郑愚为灵祐墓撰写碑铭。还有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一批晚唐诗人登临XX,留下题詠。

宋代抗金名相张浚及其子、大理学家张栻双双长眠于龙塘,以至此处被后人称为“官山”。又有南宋状元易祓,宋淳熙十二年(1182)取进士第一,官至礼部尚书,晚年退归林下,多有诗联题咏。朱熹、陆游XX省墓,作文祭奠名儒。郭都贤、陶汝鼐等均曾隐居XX,留下大批诗词文赋。曾国藩多次为寺院题联;王闿运、杨度、李叔同均留连于此,留下佳话。1917年暑假,毛泽东偕同萧子升游学宁乡、安化诸地,在密印寺与方丈畅谈两天三晚,悟出“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的道理,以至40年后,在长沙列车上接见长沙地区省、市、县负责人时仍念念不忘,感慨“XX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要好好保护

起来”。此外,何叔衡、谢觉哉等“宁乡四髯”以及开国上将甘泗淇也都多次上XX。

四是大唐贡茶,香飘四海。“千山万山朝XX,人在XX不见山”,XX属高山盆地,气候温和,相对湿度大,早晚温差大,环境非常适宜种茶,山民历来有种茶的习惯。自密印禅寺建成以后,僧众讲究“禅茶一味”,初创XX品茗历史,茶业得以发扬。自唐以后,XX茶就被作为贡品进贡皇室,据旧典记载,XX茶被列为全国十大黄茶之一。清同治六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建国之初,毛主席品饮XX毛尖后,托工作人员写信向XX乡致谢。刘少奇主席家中常以XX茶款待中外嘉宾。华国锋曾称“XX毛尖,具有独特风格”。王光美曾题词:“XX毛尖,色美味浓”。1986年XX毛尖获名优产品证书,1988年获评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奖;1997年获中国国际茶会金奖。目前,全乡共有茶园基地16000亩左右,除了毛尖外,还开发生产了乌龙茶、红茶、黄茶多种茶品,产品饮誉三湘,畅销全国各地。

二、XX特色小城镇建设情况

2007年开始,随着宁乡创建全国旅游强县号角的吹响,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XX发展步入了大建设时期。2012年9月,XX被确定为长沙市特色小城镇创建单位,在市委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程水泉部长的亲切指导和市财政局、交通局等市直联点单位的鼎力支持下,XX乡按照“把握特色、突出重点、提升规划、乘势而上”的

工作思路,着重抓好旅游资源挖掘、产业培育、管理优化、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有效推进了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1.以规划为龙头,引领发展。我们以筹备创5A级景区为目标,确立“养心胜地、幸福XX”的发展定位,以“打造知名养心地、建设特色小城镇、构筑幸福新XX”为方向,强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理念,并聘请资深专家对XX发展调研论证,坚持以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在规划中融入生态保护、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注入旅游品位、旅游理念、旅游特色。修编了2012年-2030年乡域总体规划和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用地总面积554.03公顷,其中集镇建设用地172.11公顷,人口达到1.15万人;编制了万佛灵山、肖家、太阳庙集居区和沩水景观带等修建性详细规划,根据“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建设”的标准,以建设好万佛灵山公园、仿古集镇和居民集居区为核心,力求打造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名镇。

2.以文化为动力,激发活力。XX积淀千年的历史文化是XX旅游发展的根本所在。XX突出禅茶文化研究主线,支持密印寺深化考察研究XX传统禅茶文化,试创密印禅茶十八式,推动禅与茶的结合;研究黄茶生产技术,延续千年黄茶历史,推进黄茶生产试点,试生产黄茶500斤,打响XX黄茶品牌;对接省宗教局,邀请省茶叶协会专家指导,筹备创立禅茶研究院;组织政府、企业、寺庙召开研讨会,

全力筹备了“结缘福米、平安福果、长寿福茶”等XX品牌慈善文化节活动;做反季节文章,广种梅花点缀景区,打造雪中梅花景观,联合宁乡县摄影协会开展以“踏雪寻梅”为主题的摄影竞赛活动,XX摄影基地挂牌成立。

3.以产业为主体,促富经济。一是强化茶叶产业支撑。每年定期开展春季茶叶生产走访调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臵年度茶叶生产收购和营销计划,开展春茶产前检查;协助茶叶企业提质增效,。二是完善XX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开通了黄材至XX乡村公交和宁乡至XX旅游专线,提高XX旅游可达性、便利性;对接交通部门,勘查研究二广高速连接线仙沩公路XX段立项开工,打通XX高速出口。自来水厂提质工程完成立项;污水处理厂管网正在进行铺设,已完成。三是推动新景点打造。积极进行招商引资,重点引入休闲旅游和符合XX发展理念的精品项目。筹备打造樱花坡、观景亭、裴休墓旅游线,桃花岛、南天门、沩江源旅游线等旅游新线路,解决景区游览时间过短难题。

4.以生态为带动,优化环境。一是打造靓丽生态景观。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深入推进“五年绿色家园”行动,按照“镇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总体目标,大力植树造林,投入600万元打造“樱花坡”、“梅花谷”、“桃花岭”3个生态景观基地;大力推进黄祖沩公路沿线裸露地块整治和生态修复,种植梅花、红叶石楠、杜娟、松树

等苗木10万株,花草草籽100公斤,完成19千米公路沿线裸露坡地整治、公路沿线绿化等工作,打造XX绿色心灵生态之旅。二是着力环保文章。鼓励各村推广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节约”为主题的村级环境卫生“6S”管理模式;引导禽畜养殖场规范化管理、无害化生产;建立沩水源头生态保护区,推进沩水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推广家庭庭院绿化和垃圾分类减量制度;在省内首创“拒塑”品牌,提出“拒绝塑料袋、重提菜篮子、重拎布袋子”宣传口号,全面禁止塑料杯和塑料袋的使用,鼓励村民使用环保袋和竹篮购物。2013年底,XX以湖南唯

一、全国前三的身份,荣获环保领域最高奖项——“中华宝钢环境奖”。XX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生态乡镇”、“湖南省环境优美乡村”、“湖南省两型示范镇”、“长沙市城乡环境十佳乡镇”、“长沙市城乡一体化先进单位”、“长沙市园林绿化先进单位”等国家、省、市荣誉。

5.以作风为抓手,强化管理。强化秩序管理,全力做好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秩序维护、集镇秩序管理、国土秩序整治、旅游市场规范化文章,打造文明景区。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群众工作、党员服务网格化、网络化,通过定岗定责方式,把党员组长队伍建设成为网格管理员、民情信息员、环境保护员、治安联络员、文明传播员。以“五个坚持”、“五个不准”为要求,切实抓好队伍效能建设、作风建设,以市委十

二届六次会议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四比四抓争先锋、两带两为促发展”活动,大力开展“忠诚履职”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增强队伍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提升执行力、战斗力,为发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现实证明,大开发,让XX这颗千年璀璨之星得以重新熠熠生辉,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摆脱了积贫积弱面貌,百姓逐渐富裕起来。但是,地方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并未直接在税收和经济层面受益,相反债务缠身。纵观XX发展,旅游六要素中,“吃、住、购”三要素发展较好,“行、游、娱”三要素有待加强。特别是“游”存在缺陷,是导致人气不旺的主要原因:

一是特色不显。一方面文化和自然,是XX旅游发展的根本载体。当前,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佛教文化、禅茶文化、民俗文化的理解不深,产品开发缺乏个性。如《XX警策》、白牛精舍等独特文化资源未深入挖掘;如XX作为唐代第四大高产诗人、第一诗僧齐己的故乡,找不到任何齐己存在过的历史;灵佑、法海、裴休等历史名人都莫不如此。另一方面旅游方式单一,在禅文化、茶文化体验上,游客参与度不够。除了观光、爬山、礼佛抽签之外,无其他活动,停留时间短,游客参与度不高,难以留宿。例如XX美食研发不够,没有像湘菜一样建立标准,未形成规模、特色和品牌,难称得上高档、精致。

二是市场不活。一方面XX乡域内资金流通,以茶叶和餐饮为税收主体,资金流量小,税源有限;操纵资金流的主体,以本土茶企、门店老板居多,本土化明显;本土资本包揽了XX旅游行业吃住行游购娱等几乎所有方面。活跃在XX旅游市场,且属于县域外的资金基本没有。另一方面XX发展的平台小,位臵偏远,景区各相关单位招商引资方面出发点不

一、政策不

一、未形成共识,使招商引资政策没有优势,这直接导致XX旅游市场较为封闭、无竞争优势,同台竞争力弱,招商引资难。

三是宣传太散。近两年,XX的宣传力度逐步增强。XX乡、旅游局、沩管会等单位都立足自身逐步加大宣传力度,以湘茗、XX茶业等为代表的茶叶公司也捆绑旅游茶叶一并营销,使得XX旅游品牌逐步走出宁乡,渐为人知。但是,XX旅游宣传营销呈现各自为战、分散化、多点发力的特点,力度不强、步调不

一、范围很窄、品牌不响。

四是观念滞后。过去几年的开发建设,使XX人睁开眼看世界,意识观念有所改变。但人心教化非一朝一夕之功。目前,XX人思维陈旧、固步自封、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甚至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缺少一种包容之心、一份理解之情,对开发建设形成的合力还不强。如滥砍滥伐、乱采乱挖、乱搭乱建等破坏生态、自毁前程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在村干部队伍中;部分党员干部,缺乏一种大局意识、是非观念,对事不关己、毫无利益的事漠不关心,对那

些能够有益于自己的事就抢着去做,甚至讨价还价,人心不齐,合力不足。

四、对策和建议

XX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前提。思路决定出路。XX旅游发展至今,XX老百姓虽切实受益,但受益面小、受益水平低;XX何去何从,如何打破当前困局,是困扰XX人的难题。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扭转观念是前提。做大做强XX旅游业,要抛弃几个不正确的观念,才能坚定不移地向前发展。首先,转变大佛开光观念误区。要转变开光后未必就马上游客暴增的思想误区,开光只是打破行政上的紧箍咒,让我们的选择更多、支持更多,并不是打开了市场之门。大佛未开光,信仰菩萨的游客仍会信;开光了,不信仰的游客也未必会信。但开不开光,都不影响它已成为XX最具吸引力景点的事实,现在和未来的游客都将是奔它而来。第二,转变后山种大树观念误区。密印寺后山如今生长的是银杏树、桂花树、樟树,是生长期很慢的非本地树种,即使再补种同类大树,再过十年都难以成林。种植大树,仅仅是弥补过去发展中过急过快产生的些许遗憾,皆只能为XX旅游业锦上添花,能有益于创建5A级景区,但并非雪中送炭,解决不了当前人气不旺的困境。当务之急,要补栽一批符合XX本土特征的速生树木,力争五年之内长成茂密树林。第三,转变开发建设观念误区。

很多人认为,XX投入了这么多,发展得这么好,已经是国家级风景区,应该要保护,不需要再开发建设。其实不然。XX是后起之秀,景点单

一、偏居一隅,不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难以挖掘自身潜力,无法与其它景区竞争。密印景区争创5A级景区,也必然要求进一步进行开发建设,越早开发越早受益。由政府对旅游产品进行简单包装,逐一对符合开发条件的景点以低投入方式进行初步保护性开发,将各景点开发的概念做起来,再吸引外来资本进行开发;但大规模开发主体不能为政府,应交给市场。第四,转变密印寺发展观念误区。如今我们介绍密印寺,注重其历史之辉煌及大殿之壮观,忽视了培育经济基础。沩仰宗发源,农禅道场是基础,实现了经济独立才有历史上的辉煌。纵观当今中国佛教,唯有台湾佛教生机勃勃,其发展充分融合了传统佛教与现代生活;而发展寺院经济和主动入世恰是台湾佛教发展的原因所在。因此,密印寺要在发展寺院经济、入世与现代化上多下功夫,要发展大文化、多做大慈善,把文化与慈善打造成为新时代的品牌;要有自己的茶园,恢复农禅道场,做实禅茶文化;要以密印寺慈善文化节为平台,把密印寺推向慈善文化的前台,鼓励密印寺与大企业合作,打造知名的慈善基金会,做响慈善品牌,把文化和慈善推出湖南、推向全国。

(二)战略规划是关键。当前,XX处在人气不旺、文化不活、产业不强的困境之中,直接原因之一是景点单

一、后发竞争优势不强。XX旅游资源丰富,需要我们理清思路,

抓住重点。未来五至十年,从县级层面来看,要拉通XX对接二广高速的快速连接线,突破交通发展瓶颈,助推以XX为龙头打造西部旅游经济区;从XX来看,应以观光、休闲体验旅游为追求,以打造四季XX为内容,实现“春季踏青赏花品茶、夏季漂流避暑养生、秋季摘果登高观叶、冬季滑雪寻梅赏景”的景区建设规划。具体规划:①以打造国家级森林公园为目标,推动生态深度保护。大力植树造林养林造景,建设春游秋游赏林基地,使XX春天花海秋季金色更诱人。②以密印景区创5A级景区为目标,推动密印寺景区扩建,紧靠梅花谷建设禅修院,在普同塔方向建设禅文化体验馆,整体开发打造XX禅茶古镇,建成镇区以禅茶为主题的景观系统。③建设王家湾-XX漂流4A级体验景区。④建设沩水源-九折仑户外体验基地。⑤建设芦花泉4A级观光景区。⑥建设八角溪茶文化体验公园。⑦以祖塔-青洋湖片,打造夜明岛,建设亲水休闲养生区。⑧配套建设回心桥、仙人朝贡、高氏宗祠等小型景点。⑨时机成熟,再恢复同庆寺,建设诗僧齐己纪念园、裴休与法海纪念园等。

(三)招商开发是动力。开放化、市场化是XX必经阶段,也是XX旅游走出湖南与全国市场接轨的必然途径。招大引强、商业开发是XX目前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出路。XX已经拥有很好的发展平台,关键在打开招商引资局面。招商引资思路: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剥离出来抛上全国旅游市场引资,引进大型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把旅

游配套产业留给XX本地人,带动就业,致富百姓。密印景区创5A级景区,建设芦花泉4A级观光景区、王家湾4A级体验景区等景点,由知名的专业旅游公司做,本地人资金实力小、认识水平有限,无法承担开发重任,但能做好投资小、效益快的吃住娱购等配套设施。

(四)文化体验是内核。体验旅游将是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向,谁先抢占体验旅游市场就能抢得先机。要把XX深厚的历史文化,用浅俗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游客都能够体验。体验XX,就是体验禅文化、茶文化、养生休闲文化。禅文化体验要以密印寺景区创5A为契机,推动密印寺提质扩建,实现功能分区,开辟专门的禅文化体验区,让游客能在里面吃、住、玩一条龙式的体验禅文化。茶文化体验,可结合禅文化,做精做细,包装大型茶文化实景演出项目,建设高品质茶文化体验园,使游客走进茶文化公园,能体验采茶、制茶、品茶、赏茶、购茶等所有茶文化。此外,结合打造XX禅茶古镇,建设禅茶景观系统。养生休闲体验,以漂流、避暑、生态观光为主,尽早重开XX漂流,打造沩水源-九折仑户外体验基地和王家湾休闲避暑村庄,提质梅花谷、樱花坡、桃花岭等赏花基地,逐步打造水果采摘基地等。

(五)宣传推广是手段。宣传就是生产力,可以提升品牌价值,优化发展区位,倒逼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宣传也是旅游开发,宣传旅游就是开发旅游品牌。当前,打响XX旅游品牌,做旺人气,最需要做的事就是宣传营销。XX宣传

思路:上下联动,东征西进,远交近攻。上下联动,争取政策支持;即要整合县域内行政、企业资源,抱团宣传、捆绑营销,要齐心协力把XX推上省旅游局,得到省级政策与智力支持,使XX纳入省级旅游发展战略,成为省级旅游推介的重点,力争打造以韶山-岳麓山·橘子洲-XX-安化-岳阳为线路的毛泽东成长主题旅游线路。东征西进,挤进成熟线路;往东与韶山、花明楼、灰汤等捆绑宣传;往西,借道二广高速,与安化梅山、常德、张家界等地捆绑宣传,挤进东西方向的各条省级旅游线路。远交近攻,从时间上和距离上做好重点市场宣传。近攻,时间上指今年起的近两三年每年投入100-200万左右的宣传资金。距离上指重点做好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主体的周末游营销,一年的假期以周末为主,做好周末游是重中之重,也是打破当前人气不足的关键举措。要持续推动长沙人和宁乡人了解宁乡、长沙人和宁乡人宣传宁乡,在把XX打造成长沙对外的“会客厅”之前,必须让长沙人自己先承认这个“会客厅” 的地位。远交,逐步打开武汉和南昌等近省营销,要依托二广高速直达广州的优势,紧抓广东人信佛的特点,打开珠三角市场。

第9篇:打造乡村休闲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工作情况汇报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2月8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依托近近郊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把乡村休闲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植和发展,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的原则,突破性地抓了景区档次向上提升、产业发展向“农”延伸、市场营销向外扩张、战略目标向全国旅游目的地瞄准,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成效

(一)乡村休闲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乡村休闲产业已成为黄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的重要产业。2010年,全区共计接待旅游507.9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0.16亿元,带动全区4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吃上了旅游饭,涉及乡村休闲游产业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乡村休闲游被誉为全省的一面旗帜,武汉农业生态园成为武汉市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园区,农业观光旅游已成为全省最重要的农业旅游精品线路,2010年,我区被省政府正

- 1

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我区已建成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两家,即生态农业园和谦森岛庄园,还有农耕年华风情园、武汉开隆高新农业园、田田生态园、武汉花卉中心等一批以观光为主的农业园区。狠抓乡村休闲游商品加工、包装、销售,开发出了木兰茶叶、木兰葛粉、豆丝、野菜、蜂蜜等土特乡村休闲游商品共有30余种。共有乡村休闲商品销售网点98家,销售网点遍布全区。同时还有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进驻全国各大超市,产品远销省外乃至国外。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使乡村休闲游商品销售成倍增长。2011年全区乡村休闲商品加工产业迅猛发展,产值达2.1亿元,较上年的1.1亿元增长了1亿元,增幅近100%。

(四)乡村休闲品牌创建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区以北部生态资源和南部近郊农业资源为依托,深入推进“木兰八景”开发建设和观光休闲产业发展,以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和锦里沟等景区建设为重点,促进乡村休闲游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增强了旅游核心竞争力,推进了乡村休闲游的突破发展。

二、主要作法

(一)坚持政府主导,引领乡村休闲产业科学发展。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全区旅游发展的方向,科学制定全区乡村休闲游发展的方针,使全区旅游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成立区、乡两级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二是以规划指导发展,先后聘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和规划设计单位制定完成乡村休闲游产

- 3

游办公室切实承担管理职能。一是指导农民按照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搞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二是加强行业规范,对照省市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制度,并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对全区乡村休闲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进行了检查,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乡村休闲游的提档升级。抓好从业农民的培训,每年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训乡村休闲游从业人员300多人次。三是加大对乡村休闲游的整体宣传和推介。区政府和企业联手每年投入资金近千万,在省市主流报刊上登载宣传营销资料,在《湖北卫视》上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黄陂旅游形象宣传,提升黄陂乡村休闲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2012年乡村休闲游工作计划

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上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将围绕旅游兴农富民战略,积极推进全区乡村休闲游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做好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各项工作。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对乡村休闲游进行合理布局,同时根据资源特色,突出重点,树立品牌。抓好扩面串联成片连线开发工作,不断推动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真正使得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2、抓好乡村休闲游项目工作。一是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事业的支持,计划将投入资金近3亿元,完成研子到大余湾、木兰天池到素山寺、木兰天池到云雾山的旅游公路建设,启动黄陂前

- 5

积极走出去营销,在省内外开展2-3次乡村休闲游推介;三是举办一次全区旅游农副产品专题推介会。

8、办好会节活动。一是办好第十三届木兰旅游文化节;二是办好第四届木兰山登山节;三是办好第四届武汉云雾山杜鹃节;四是大余湾油菜花节,五是办好木兰山金秋庙会。同时,积极做好信息反馈和纳入市级绩效目标的乡村休闲游调查统计工作。

三、几点建议和请求

一是加大市政府对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建议建立乡村旅游专项发展基金,以农民为受惠对象,加大农舍住宿设施、农家饮食设备、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完善公交线路、交通道路、停车场、乡村环境、标示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建设。加大对休闲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让乡村休闲游投资商感受到政策扶持力度大。此外,乡村旅游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是用地指标难以落实,受其制约,乡村旅游的建设往往难以落实和操作。乡村旅游的接待设施、活动项目、休息场所、住宿条件、购物商点与旅游设施建设等,也难以得到正常的用地指标,使不少项目不得不延期实施或流产,或项目仅停留在规划之中。请市办协调解决。

二是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接机制 。注重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旅游发展对接机制。建议采取定向发放“乡村旅游消费券”、减免所得税等措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购买“乡村旅游消费券”,或在干部职工福利中安排一定的消费比例,或倡导中小学安排一定课时到具有教育功能的乡村旅游景点,学习和体验生活等,

- 78 -

上一篇:化纤工艺学名词解释下一篇:内燃机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