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产品质量检测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位列五大类农产品末端,是质量安全水平相对较低的食品种类,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从各省市公开的检测数据中发现,氟喹诺酮是检出率较高的指标。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独特的抗菌机制而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过程中,但众所周知药物残留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定量检测,并针对性采取监管措施,显得很有必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食品工业产品质量检测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食品工业产品质量检测论文 篇1: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农药残留检测

摘 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与人口大国,农产品不仅是人们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还是社会活动开展的关键。因此,应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农药残留检测策略研究应用的力度,从根本上促进农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提升。本文主要就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农药残留检测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相关监管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農产品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力度,才能在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充分重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 农药残留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意义

农药问题是指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贮存等各个环节中使用农药,导致蔬菜、畜禽、谷物、果品、水产品、土壤或水体中出现的农药直接或间接残留问题。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人工合成有机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含有机氯类杀菌剂、杀虫剂、落叶剂的农药的大量使用对人的肾脏、肝脏造成了严重危害,增加了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病症的发病率。针对农产品安全质量控制策略不够完善的现状,相关部门在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时,应该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各个国家制定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最高限值标准,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加大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数据可视化、透明化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应用的力度,为各地区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体系的建设提供制度和技术支持,同时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提出的要求,促进农产品品质的有效提升,加快我国公共安全战略实施的步伐[1-3]。

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2.1 经典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当前相关部门应用广泛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不但满足了不同类型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要求,同时也使农产品农药检测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在气相色谱检测过程中,为了保证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检测人员必须将介质干扰峰值控制在最低校正水平,通过添加回收的方式降低检测误差发生概率。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目前常用的分辨率较高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与气相色谱检测法相比,具有农产品农药残留数据检测度高的特点。检测人员在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时,应根据农产品生产的特点和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检测技术,确保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高效开展[4]。

经典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检测人员在使用该检测技术时,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①制备样品。针对需要冷冻保存的检测样本,检测人员必须将检测样本运送、存储的温度控制在-20 ℃左右。检测人员在制备检测样本时,将半冷冻状态下的检测样本粉碎为小颗粒并搅拌混匀,避免由于检测样本水分流失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②准确称量样品。检测人员在称量样品时,必须严格按照检测工作的要求,向待检测样品中加入缓冲液后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再将其移入到比色瓶中,为后续检测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③根据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类型,选择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避免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过程中出现仪器设备使用不合理而导致检测结果准确性下降的问题[5]。

2.2 快速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快速检测》(GB/T 5009.199—2003)中规定,速测卡法、酶抑制率法是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技术。检测人员在利用速测卡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时,应利用固化有靛酚乙酸酯试剂、胆碱酯酶的纸片上固化的胆碱酯酶,催化红色靛酚乙酸酯水解为蓝色靛酚、无色乙酸实施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工作。检测人员在进行快速检测工作时,必须按照检测工作的要求,准备pH=7.5缓冲溶液,然后从众多待检测样本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蔬菜样品开展检测工作。检测人员在检测开始前,按照检测工作的要求清除蔬菜上的泥土,选择剪成碎片的蔬菜并加入pH=7.5缓冲溶液振摇静置。使用速测卡蘸取提取液并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对折恒温处理,仔细观察红色药片与白色药片叠合后发生的反应,假如白色药片颜色未发生改变或变为浅蓝色则为阳性,白色药片与空白对照相同则为阴性。该检测方法在蔬菜乙酰甲胺磷、敌敌畏、呋喃丹、久效磷及对硫磷等农药残留检测中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常用的快速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有以下2种。

(1)酶抑制率法。酶抑制率法主要利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有机磷类农药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在分光光度计412 nm的位置进行吸收光度变化值测定,计算出抑制率,并以此为基础准确判断待检测样品中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剂量。检测人员在使用该检测方法时,应该按照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要求,准备pH=8.0缓冲液、显色剂及硫代乙酰胆碱、乙酰胆碱酯酶等检测试剂,然后选择表面泥土清理干净的蔬菜样本剪碎,取适量放入提取瓶中,再加入缓冲液振荡提取静置,最后与加入相同计量缓冲液、酯酶、显色剂和底物的溶液进行对比,并记录反应后一段时间内光度变化值的吸收情况,即可准确计算出酶被抑制程度。

(2)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是目前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快速检测技术,与耗时长、成本高的常规色谱法相比,该检测技术具有检测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选择性强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使用的免疫分析法主要包括荧光免疫分析、免疫层析、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仿生免疫分析及免疫磁珠等。其中,荧光免疫分析、免疫层析等方法作为当前应用广泛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检测人员在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时,应先使用时间分辨荧光微球标记出各个单克隆抗体,再根据抑制反应原理制作荧光免疫芯片,并进行农药残留数据的检测工作,才能得出蔬菜中毒死蜱、克百威、灭蝇胺的准确残留数值,此类检测方法主要适用于大批量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工作。

3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监管措施

3.1 完善农产品生产教育管理体系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作为一项复杂程度极高的系统性工程,农业部门在开展农产品生产管理工作时,应该加强农民群众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的力度,让农民认识到科学化种植与妥善使用化学农药的重要性,要求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先进农业种植技术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在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生产品质。完善农产品生产教育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农民深入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生长机理,还能加深农民们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认知和理解,从而确保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药使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2 加强对农产品种植的监督

农作物种植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因此农民必须根据农作物生产种植各个环节的要求,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为农作物生产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农业部门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时,应该通过对农作物种植区域土壤环境温度、湿度等的监督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作物种植管理方案,将恶劣天气与病虫害对农作物健康生长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落实农作物种植生产的相关标准和制度,生产出品质优良的农产品。

3.3 加强对种植环境的监管

农产品种植基地条件是影响农产品生产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品质,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农业部门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种植生产监管工作的力度,通过对种植区域周边环境污染情况的深入调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以免农产品种植区域存在严重污染问题,影响农产品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此外,应加大传统农作物种植管理模式优化改进力度,积极引进优质无公害良种和种植技术,规范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因使用有毒有害农药而影响农产品生产质量的安全。

3.4 强化无公害有机农产品认证机制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业部门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行为监管控制工作的力度,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机制的要求,开展无公害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速度。农民在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时,必须严格按照以政府推荐农产品为主,以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扶持的原则,将解决各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首要目标。政府部门在推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中,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农产品生产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此外,相关企业在生产有机食品时,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导的原则,提高我国有机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为人与自然的和諧共处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构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的水平,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防止高毒高残留农产品销售危害到消费者的人身安全,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宣传工作的力度。通过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农场好评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专业培训活动的方式,促进农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有效提升,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平台,提高政府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此外,各地方政府部门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监测平台建设投入的力度,及时向全社会公开农产品质量监测的信息。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要求,加大质量检测人员专业技术排序的力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完善质量安全监督体系的优势,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水平。

4 结语

相关部门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时,不仅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还应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大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力度,组建一支技术水平过硬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队伍,并要求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避免因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孙涛.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J].农家参谋,2021(23):67-68.

[2]乔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浅析[J].农家参谋,2021(7):29-30.

[3]祁元玲.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能力验证的质量控制与技巧分析[J].新农业,2020(11):71-72.

[4]王娟,魏芸霞,邓舒,等.醴陵市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检测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21(12):73-75.

[5]张舒婷,范春楠,解粉莲.如何准确检测食品中菊酯类农药残留[J].中国食品工业,2021(24):44-45.

作者:郑皓 朱孔利

食品工业产品质量检测论文 篇2:

水产品中氟喹诺酮类药残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控制策略

摘 要:当前,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位列五大类农产品末端,是质量安全水平相对较低的食品种类,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从各省市公开的检测数据中发现,氟喹诺酮是检出率较高的指标。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独特的抗菌机制而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过程中,但众所周知药物残留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定量检测,并针对性采取监管措施,显得很有必要。该文介绍了水产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检测方法,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以期为水产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检测和监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产品;氟喹诺酮;检测方法;药物残留

近几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1],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逐年上升,2017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高达49kg,高于全球20~25kg的平均水平,为城乡居民膳食营养提供了1/4的优质动物蛋白。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让人民买得安心,吃得放心,成为政府工作重要内容之一。通过2020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一季度的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合格率(见表1)发现,水产品合格率位列末端,是质量安全水平相对较低的食品种类,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黄婕等[2]在贵阳市采集检测养殖鱼样品,恩诺沙星和氧氟沙星检出率分别为92.9%、78.6%,恩诺沙星超标率为42.9%。柴丽月等[3]在宁波市采集检测水产品435批次,喹诺酮总体检出率为18.8%,不合格率为2.3%。张秋萍等[4]在苏州市随机采集各类水产品,喹诺酮总体检出率为30.5%。由此可见,水产品中喹诺酮药物残留比较普遍,因此,对喹诺酮类药物定量检测,并针对性采取监管措施,显得很有必要。

1 氟喹诺酮类药物检测方法

1.1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20世纪90年代,在现代单克隆抗體技术和新材料技基础上发展起来新型检测技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Colloidal Gold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Assay,GICA)。该方法与精密仪器检测技术相比,具有易携带、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快速准确、易保存和不受检测条件限制等优点,可以对水产品中的不同药物残留进行快速检测,对其阳性样品进行快速筛选,适用于广大基层检验人员的现场检测需要。宗婧婧等[5]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水产品中15种喹诺酮药物,检测时间为3~5min,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15种喹诺酮药物的检出限在0.3~5μg/kg。赖年悦等[6]运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采集的水产样品中可能残留的违禁药物进行快速筛查,氟喹诺酮的检测限小于10μg/kg。

1.2 酶联免疫吸附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检测成本低,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适合大批量样品的前期快速检测,进而筛选出疑似阳性样品进行复检,适合在基层监测站推广与应用。王强等[7] 建立了检测水产品中6种氟喹诺酮药物(环丙沙星、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沙拉沙星和双氟沙星)残留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6种氟喹诺酮药物的检测线(Limit of detection,LOD)均不超过0.5ng/mL。添加5.0、10.0和20.0μg/kg到鲫鱼、对虾、鳗鲡等3种水产品基质样品中,加标回收率在70.4%~104.1%。杨金易等[8]建立了检测水产品中3种氟喹诺酮药物(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0.107~177.896ng/mL,样品批内和批间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10%、93.70%,检出限为0.0087μg/kg。郑晶等[9]建立鳗鱼中恩诺沙星残留酶联免疫吸附快速检测方法,测试曲线线性范围为0.3~10μg/kg,最低检测线为3μg/kg。向鳗鱼基质样品中分别添加25、50、100μg/kg浓度水平的恩诺沙星,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4.5%、76.6%和66.5%,批内变异系数为7.62%~14.31%,批间变异系数为6.03%~7.00%,灵敏度达到0.3μg/kg。

1.3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分析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溶剂和试样消耗少,仪器成本低,选择性强,应用广泛等优点。但这种方法灵敏度不高,检测限较高,兽药中定量分析要求低浓度下仍定量准确,目前较少用于兽药残留分析。陈宗保[10]等建立了一种利用改性纳米金粒子富集与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CE-ECL)法测定水产品中4中QNs残留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用于鳗鱼样品的分析,回收率为94.5%~112%,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大于6.3%。

1.4 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可以将分离、分析一次完成,因具有色谱柱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待检测样品用量少、高灵敏度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待检测样品经过液相色谱分离后,即可利用合适的检测器进行分析检测,常用的检测器有紫外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3种。兰承兴等[11]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配备荧光检测器对水产品中4中氟喹诺酮(环丙沙星、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沙拉沙星)的残留量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4种QNs药物在0.001~0.1μg/m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在10.0μg/kg加标浓度下,回收率为72.40%~83.68%,相对偏差(RSD)为1.30%~6.94%。陈辉华等[1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配备紫外检测器法对鱼肉中5种氟喹诺酮药物(沙拉沙星、恩诺沙星、达氟沙星、环丙沙星、单氟沙星)同时进行测定,方法的检出限为0.011~0.051mg/kg,平均回收率为81%~96%。

1.5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质谱检测器是畜产品中兽药残留常用的检测分析仪器,可以与高效液相色谱或者超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使用。液相色谱和质谱结合后,可实时分析较为复杂的样品,即使是很难分离的样品,也可以通过离子对模式的选择来达到克服背景干扰的目的。梁晶晶等[1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水产品中19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平均回收率为72.1%~119.9%,检出限均为0.5μg/kg,定量下限均为1.5μg/kg。康莉等[14]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产品中8种喹诺酮药物残留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喹诺酮药物在0.20~5.0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最低检出浓度0.50~31.4μg/kg,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99%~5.94%。

与高效液相色谱相比,超高效液相的速度、灵敏度及分离度分别高9倍、3倍、1.7倍,大大地缩短了分析时间。刘建宇[15]比较了8种抗球虫药物残留液在高效液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时间,由30min缩短到7min,大大地提高了样品的分析速度,且流动相的消耗程度也有很大改善,无形中降低了试验成本。周伟光[16]等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水产品中9中喹诺酮药物残留量的方法,结果表明,9种喹诺酮药物在2.5μg/kg、5.0μg/kg、10.0μg/kg 3个加标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5%~110%。

2 控制策略

2.1 建立健全全过程管理制度

2.1.1 加大抽检力度 基层职能部门应围绕风险较大、群众关注度较高和消费量大的水产食品加大抽检的力度,对问题产品及时做好溯源处置工作,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准确性和覆盖面。

2.1.2 开展风险评估 相关职能部门应定期召开风险分析会,研究风险来源,及时掌握风险关键控制点。落实管控技术措施,做好风险防范。

2.1.3 加强渔药投入品管理 相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渔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管理制度;严格投入品经营许可,督促经菅单位建立健全购买台账制度,实行限制渔药投入品定点经营、实名购买。

2.2 整合资源,提升基层队伍素质

2.2.1 加强乡镇监管队伍的建设 乡镇要有明确的机构和人员承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对乡镇监管人员专门培训计划,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和技术水平。

2.2.2 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 组织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上整治水产品中使用禁用、停用药物及渔药隐性添加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水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严防超标产品进入市场。

2.2.3 加强基层检测能力建设 提升乡镇监管机构速测筛查能力,加快速测仪器设备的升级换代,扩大检测的范围、品种和项目实现检测数据。

2.3 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共同治理

2.3.1 引导养殖户树立正确养殖观念 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将农业标准制作成简明挂图、简易明白纸,及时告知养殖户,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树立绿色健康养殖典范,不断提高养殖户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

2.3.2 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共治 积极引导媒体、专家、公众、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广泛参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汇聚起水产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正能量,形成各方参与、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治理。

3 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水产品作为质量安全水平相对薄弱的食品种类,提升检测能力,加强控制力度,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刻不容缓。本文介绍了水产品中喹诺酮药物的各种检测方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策略,以期为不同使用场景提供合适的检测方法,也为水产品的监管和水产品质量水平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林海,尹世久,李锐,等.2017年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研究报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2-27.

[2]黄婕,薛咏兰,徐洪,等.贵阳市场常见淡水鱼体内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7,34(02):139-41.

[3]柴丽月,柳海,梁芹芹,等.宁波市水产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现状分析及对策[J].检验检疫学刊,2020,30(01):25-27,36.

[4]张秋萍,李建,王春民,等.苏州市水产品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水平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10):2417-2418,2242.

[5]宗婧婧,张小军,严忠雍,等.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水产品中15种喹诺酮类药物[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8,54(05):591-595.

[6]赖年悦,钱继银,方凯,等.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筛查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6):10817-10818,10831.

[7]王强,王旭峰,杨金兰,等.直接竞争ELISA法快速测定水产品中6种氟喹诺酮类药[J].食品工业科技,2014,35(08):61-5.

[8]杨金易,张燕,曾道平,等.基于QuEChERS前处理技术的水产品中喹诺酮类药物多残留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食品工业科技,2015,36(01):292-8.

[9]郑晶,黄晓蓉,李耀平,等.鳗鱼中恩诺沙星残留量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J].食品科学,2004,(10):247-50.

[10]陈宗保,王星,尹月春,等.改性纳米金富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水产品中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J].分析测试学报,2019,38(02):176-181.

[11]兰承兴,田雪莲,周开拓,等.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水产品中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检测[J].贵州畜牧兽医,2018,42(02):25-9.

[12]陈辉华,戴军,王洪新,等.HPLC法对鱼肉中3种四环素类和5种氟喹诺酮类兽药残留的同时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08(09):951-5.

[13]梁晶晶,徐潇颖,丁宇琦,等.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質谱法快速测定水产品中19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J].分析测试学报,2018,37(02):224-230.

[14]康莉,刘红河,李勇,刘桂华.L/CM/SMS法测定水产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0):1941-1944.

[15]刘建宇.鸡蛋、鸡肌肉和牛肉中八种抗球虫药物残留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确证分析方法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6.

[16]周伟光,伍换,莫喜荣,等.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内标法快速测定水产品中9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J].化学工程师,2013,27(08):31-34.

作者:陶威 王益军 贺燕 田蕴 张苏珍 葛敏 徐颢伟

食品工业产品质量检测论文 篇3:

基于宏微观视角的出口消费品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摘 要:出口消费品是出口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及进出口贸易大国,现实条件下,对出口消费品质量评价具有特别意义。本研究利用经过科学论证的出口商品质量评价的技术体系,以2012年度广东出口消费品12个行业为例,通过对3600家出口企业的抽样调查,取得年度质量评价指数,包括微观质量指数与宏观质量指数。同时,依据宏微观质量评价结果,从企业层面和政府监管层面提出了提升出口消费品质量指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出口消费品质量; 评价体系; 宏观质量; 微观质量



一、问题提出

出口消费品是指用于出口的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产品。出口消费品市场是整个外贸商品市场体系的基础,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体现了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出口消费品质量可以理解为“用于出口的满足一定用途的各种性能的综合及其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程度”(郑方辉,2013)。这一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质量的基本内容是指出口消费品各种性能的综合;二是出口消费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即出口消费品所具有的性能必须符合一定的用途;三是质量的服务对象为出口消费品使用者,这就要求出口消费品质量必须反映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即商品的适用性。

出口消费品质量问题涉及到海外消费者安全,进而直接影响出口规模、层次与国家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能够行销全球,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制造”整体上的“物美价廉”,但我国出口商品特别是消费品质量还不容乐观,家用电器、仿真饰品、玩具、纺织品服装、家具、加工食品等消费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美国CPSC、欧盟REPAX系统通报的消费品质量安全案例中,缘自于“中国制造”的商品占绝对多数。

显然,加强和改善出口消费品质量监管,维护正常的出口贸易秩序,提升出口消费品质量水平,推进产业升级转型是当前全国消费品出口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其中涉及的重要技术问题是:如何基于科学、规范、系统、简便的方法,构建出口商品质量评价体系,进而取得具有动态可比性的出口商品质量评价指数,作为政府提高监管水平的决策依据,并为社会了解和监督出口商品质量提供窗口与平台,进而促进出口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保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出口消费品质量强调产品的内在特性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这个“程度”的最低底线为质量安全,它强调商品质量在“健康”领域的特殊内涵,提出了以“不伤害”为前提的规范要求(黎庆翔,2013)。同时,质量水平的评价有着不同质量层次的评价内容,或者说,质量具有层次性。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2003)将质量分为“大质量”与“小质量”,可以看成是宏观质量和微观质量两个层面,但是朱兰没有明确给出“大质量”的定义。程虹(2010)认为宏观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总体质量,它的构成边界包括产品与商业服务领域、公共服务领域和生态环境领域;微观质量重点研究某一个企业或组织生产/供应的产品或服务的具体质量。关于微观质量和宏观质量的概念和关系还需要深入研究。比较有共识的观点是,微观质量是宏观质量的基础,宏观质量与微观质量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如果说传统的质量概念是微观质量的话,那么宏观质量的概念就应该具备整体性、社会性、超越个体产品的特征(华元果,2010)。为了便于讨论,本文暂对宏观质量进行如下表述: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全部产品或整体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

进一步,从评价的角度,宏观质量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商品质量的总体情况,其研究范畴包括产业结构、行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行业生存环境、行业整体评价等。微观质量以顾客需要为目的,着重于产品符合规格和免于不良,关注的是产品、过程以及服务满足消费者的程度,它追求四方面的内涵:满足标准、产品合格、顾客满意及社会责任。

(二)研究设计

1.指标体系

以质量管理理论和评价理论为基础,结合出口消费品质量评价的特殊需求,从微观、中观、宏观的视角出发,将出口消费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一个在目标层导向下的三个层级架构,或称为三级指标体系,由抽象到具体逐层展开评价目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进行权重本项研究中,专家调查环节成功访问了131位专家。其中,职能部门领导和典型出口企业的负责人分别占比43.9%和38.5%。被访对象中,43.9%对出口商品质量评价领域“非常熟悉”,45.5%的专家“比较熟悉”。调查时间为2011年10-11月。指标遴选过程及指标评分参见黎庆翔、郑方辉和詹少彤著《2013出口消费品质量评价报告》,新华出版社,2013年12月,第23-30页。,如图1。

图1 出口消费品质量评价的指标结构

经过专家咨询遴选及论证后,正式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及权重)如表1。

2.指数模型

一是微观质量评价。以H1~H4表示一级指标(指标评分:h1~h4),M1~M9表示二级指标(指标评分:m1~m9),X1~X25表示三级指标(指标评分:x1~x25,权重系数:1~25),那么: 

mj=Q(mj) k=1j,kxj,k(1)

式中: j=1,2,3,…9;xj,k是由二级指标mj分解的一个三级指标,xj,k∈{ x1~x25};Q(mj) 是由二级指标mj分解的三级指标的数量,且有:Q(mj)=25;j,k是三级指标xj,k对二级指标mj的权重系数,j,k∈{1~25}。由此,微观质量评价指数计算公式是:

hu=Q(hu) v=1mu,v(2)

式中:u=1,2,3,4;mu,v是由一级指标hu分解的一个二级指标,mu,∈{ m1~m9};Q(hu) 是一级指标hu分解的二级指标数量,且有:Q(hu)=9;

表1 出口消费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目标层 一级指标(权重) 二级指标(权重) 三级指标(权重)

微观质量评价

满足标准(27.3)

产品合格(29.2)

顾客满意(22.3)

社会责任(21.2)

标准采用 (13.5) X1企业标准认知(4.6)、X2质量控制标准(4.5)、X3产品检验标准(4.4)

标准执行(13.8) X4产品质量检测方式(4.8)、X5产品认证情况(4.5)、X6质量控制成本(4.5)

原材料质量(7.2) X7原材料安全项目检测方式(3.6)、X8原材料质量管理手段(3.6)

半成品质量(10.4) X9半成品检验方式(3.4)、X10半成品抽查合格率(3.6)、X11半成品返工比例(3.4)

成品质量(11.6) X12成品抽查比例(2.7)、X13成品检验频次(3.6)、X14成品抽查合格率(2.7)、X15成品返工比例(2.6)

顾客层次(8.3) X16出口发达市场比例(4.2)、X17顾客群体特征(4.1)

顾客服务(14.0) X18顾客服务机制(4.3)、X19出口产品召回案例数(4.8)、X20出口产品召回应对态度(4.9)

资源环境(13.0) X21能耗水平(4.3)、X22包装循环利用(4.2)、X23环保评级(4.5)

社会职责(8.2) X24与政府关系/企业诚信(3.7)、X25员工流失率(4.5)

中观质量评价行业结构水平(15.20)

行业质量水平(32.05)

行业市场竞争(25.60)

行业社会贡献(27.15)

规模结构(7.9) Y1大型企业比重(4.15)、Y2平均注册资本(3.75)

人才结构(7.3) Y3本科以上人员比重(4.15)、Y4熟练工人流失率(3.15)

领袖企业(11.7) Y5大型企业出口集中度(5.35)、Y6大型企业成品合格率(3.35)、Y7大型企业市场占有率(3.00)

配套能力(5.95) Y8关键原材料配套能力(3.00)、Y9主要零部件配套能力(2.95)

质量控制(14.4) Y1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8.55)、Y11质量事故投诉(5.85)

现实竞争力(13.25) Y12出口市场占有率(8.75)、Y13出口自主品牌比例(4.50)

潜在竞争力(12.35) Y14企业专利量(4.35)、Y15技术创新水平(8.00)

经济贡献(10.6) Y16平均利税率(5.25)、Y17就业规模(5.35)

社会责任(16.55) Y18关联效应(5.25)、Y19环保评级(5.75)、Y20行业协会(5.55)

二是中观质量评价。以K1~K4表示一级指标(指标评分为k1~k4), N1~N9表示二级指标(指标评分为n1~n9), Y1~Y20表示三级指标(指标评分为y1~y20;权重系数为λ1~λ20),那么:

nj=Q(nj) k=1λj,kyj,k(3)

式中:j=1,2,3,…9;yj,k是由二级指标nj分解的一个三级指标,yj,k∈{ y1~y20 };Q(nj) 是由二级指标nj分解的三级指标数量,且有:Q(nj)=20;λj,k是三级指标yj,k对二级指标nj的权重系数,λj,k∈{λ1~λ20}。中观(行业)质量评价指数计算公式是:

ku=Q(ku) v=1nu,v(4)

式中:u=1,2,3,4;nu,v是由一级指标ku分解的一个二级指标,nu,v∈{ n1~n9};Q(ku) 是一级指标ku分解的二级指标数量,且有:Q(ku)=9;

三是宏观质量评价。宏观质量评价指数反映T个行业的质量总体水平。以Z表示行业质量评分,H表示宏观质量指数(评分),T表示行业数量。首先分别计算T个行业质量评分,然后以T个行业的行业质量评分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宏观质量指数(评分),计算公式如下:

H =1 TT t=1Zl=1 TT l=14 i=1kli(5)

式中:l=1, 2,…, T,代表不同行业; Zl为行业l的质量评价总分;Kli(i=1,2,3,4)为行业l的4项一级指标评分。

3.调查范围与对象

2012年度广东出口消费品质量评价年度调查覆盖全省19个市(不含深圳、珠海)的家用电器、照明设备、音视频设备、仿真饰品、信息技术设备、玩具、纺织品服装、家具、与食品接触品、箱包、鞋类和加工食品等12个出口行业。计划有效样本4000家(实际完成3600家),并按照行业性质、区域、规模、监控状态设计配额条件,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点企业、代表性企业调查,以及不同区域出口企业类型的抽样。调查的访问对象为各企业中的主管领导、分管领导或其他熟悉企业情况的管理人员。

表2 2013年质量评价抽样计划表

行业 家用电器 照明设备 音视频设备 仿真饰品 信息技术设备 玩具 纺织品服装 家具 食品接触品 箱包 鞋类 加工食品 总计

样本量 400 300 400 200 400 400 400 400 200 200 400 300 4000

三、实证分析

(一)微观质量评价

按既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逐层计算,可取得广东出口消费品微观质量总体得分(百分制),并转换指数(1分制)。结果表明,2012年广东出口消费品微观质量指数为0771。3600家出口消费品企业的质量指数介于0336~0917之间。进一步,将12个行业按质量指数均值排名,由低到高依次为与食品接触产品(0755)、箱包(0756)、纺织品服装(0759)、仿真饰品(0761)、家具(0761)、音视频设备(0766)、鞋类(0767)、加工食品(0774)、照明设备(0787)、信息技术设备(0787)、玩具(079)、家用电器(0791),详见表3。

表3 按行业分类微观质量评价结果

行业类别 企业数量 均值 标准差系数 极小值 极大值

与食品接触类产品 353 0.755 0.1090.472 0.899

箱包 117 0.756 0.0780.606 0.877

纺织品服装 573 0.759 0.0780.553 0.917

仿真饰品 88 0.761 0.1240.336 0.897

家具 403 0.761 0.1050.360 0.880

其他 262 0.763 0.0830.548 0.910

音视频设备 123 0.766 0.0770.633 0.894

鞋类 269 0.767 0.0850.521 0.905

加工食品 188 0.774 0.0700.610 0.896

照明设备 232 0.787 0.0840.373 0.905

信息技术设备 154 0.787 0.0660.674 0.893

玩具 459 0.790 0.0680.596 0.914

家用电器 379 0.791 0.0750.561 0.909

合计 3600 0.771 — — —

对三级指标的原始数据值进行无量纲化和归一化处理,得到三级指标的得分(得分率);然后,计算二级指标得分,即二级指标对应的三级指标得分的加权值。在此基础上,再计算一级指标得分,即各项二级指标得分的加权值,最终得到各项指标得分情况如表4。由于各项指标的权重不同,指标平均得分值没有可比性,故本文使用得分率进行比较分析。

就一级指标来看,各项指标得分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产品合格率(83.22%)、满足标准(75.9%)、社会责任(74.24%)和顾客满意(73.41%)。二级指标评分如表5所示,得分率80%~90%之间的指标有4项,分别是原材料质量、半成品质量、成品质量、社会职责;得分率70%~80%之间的指标有4项,分别是标准采用、标准执行、资源环境、顾客服务;顾客层次一项二级指标得分率最低,仅为69%,进一步反映广东出口消费品长期以来偏低端问题。

表4 各项指标得分情况

三级微观指标 得分率均值 权重 三级指标加权得分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加权得分 一级指标 一级指标加权得分

X1企业标准认知 0.7254.6 3.336

X2质量控制标准 0.7754.5 3.490

X3产品检验标准 0.8264.4 3.635

X4产品质量检测方式 0.7514.8 3.605

X5产品认证情况 0.7894.5 3.553

X6质量控制成本 0.6864.5 3.088

标准采用10.461

标准执行 10.246满足标准 20.707

X7原材料安全检测方式 0.8523.6 3.068

X8原材料质量管理手段 0.8443.6 3.038

X9半成品检验方式 0.7903.4 2.687

X10半成品抽查合格率 0.8083.6 2.908

X11半成品返工比例 0.9203.4 3.127

X12成品抽查比例 0.7832.7 2.114

X13成品检验频次 0.8003.6 2.879

X14成品抽查合格率 0.8312.7 2.245

X15成品返工比例 0.8582.6 2.232

原材料质量 6.106

半成品质量 8.722

成品质量 9.470产品合格 24.298

X16发达市场比例 0.5604.2 2.350

X17顾客群体特征 0.7324.1 3.000

X18顾客服务机制 0.6744.3 2.896

X19产品召回案例数 0.8994.8 4.314

X20产品召回应对态度 0.7784.9 3.811

顾客层次 5.350

顾客服务 11.021顾客满意 16.371

X21能耗水平 0.6584.3 2.828

X22包装循环利用 0.6754.2 2.837

X23 环保评级 0.7454.5 3.366

X24与政府关系(企业诚信) 0.8563.7 3.168

X25 员工流失率 0.7884.5 3.545

资源环境 9.031

社会职责 6.712社会责任 15.743

表5 二级指标得分均值

二级指标 平均得分 权重 得分率(%)

M1标准采用10.4613.5 77

M2标准执行 10.2513.8 74

M3原材料质量 6.117.2 85

M4半成品质量 8.7210.4 84

M5成品质量 9.4711.6 82

M6顾客层次 5.358.3 65

M7顾客服务 11.0214 79

M8资源环境 9.0213 70

M9社会职责 6.718.2 82

就三级指标来看,如表4所示,3600家企业的25项三级指标中,半成品返工比例指标得分率最高(92%),质量控制成本得分率最低(68.6%),各项三级指标得分率均值为77.6%。 

进一步将各项三级指标得分率划分为三个区间:高分区间(得分率80%以上)、中等得分区间(得分率70%~80%)、低分区间(得分率70%以下),并统计各项指标得分率在各个区间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三级指标中,中等得分区间的指标项数最多,有11项。其中,企业标准认知(72.5%)、顾客群体特征(73.2%)、环保评级(74.5%)三项指标得分率低于75%。高分区间的指标项数次之,有9项,大多都是质量检验相关的显性指标,如:产品检验标准、原材料安全项目检测方式、原材料质量管理手段、成品返工比例,这些指标能够直接反映出口企业的质量水平,一些指标涉及强制性检验项目。上述指标得分率较高的原因:一是消费品进口国加强了对消费品质量管理的措施,提高了质量水平要求,促使出口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生产控制;二是检验检疫部门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管机制,加强监管力度,驱使出口企业加强质量控制。低分指标区间项数有5项。主要与市场营销(发达市场比例、顾客服务)及环境保护相关(包装循环利用、环保评级)。

(二)宏观质量评价

理论上,宏观质量评价是国民经济整体质量,技术层面由行业(中观)质量所构成。根据行业(中观)质量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将各指标得分按其对应权重进行逐级加权综合,并转换1分制,得到12个行业出口消费品行业(中观)质量指数为0.730。其中,信息技术设备行业质量指数(0.784)居于首位;玩具行业(0.762)次之,仿真饰品行业(0.687)最低。12个行业标准差为0.029,相当于平均值的3.97%,总体上,12个行业出口消费品行业(中观)质量总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差别不大(见表6)。

表6 12个行业的行业(中观)质量指数

行业一级指标总体指数 行业结构水平 行业质量水平 行业市场竞争 行业社会贡献

〖BHDG1*2,WK8ZQ,K10,K8。4DWW〗家用电器 0.751 73.2978.5874.3372.65

照明设备 0.732 71.7175.6671.3373.00

音视频设备 0.728 71.5977.3870.0870.75

仿真饰品 0.687 68.7468.4266.3171.20

信息技术设备 0.784 83.0981.9375.2574.51

玩具 0.762 70.9382.5972.5675.01

纺织品服装 0.694 70.1973.0661.6072.03

家具 0.724 71.3373.1871.7272.58

与食品接触品 0.720 71.6674.1469.7271.83

箱包 0.709 68.7773.6670.0269.72

鞋类 0.705 72.4473.2163.5572.94

加工食品 0.758 75.1276.3577.0874.34

平均 0.730 72.4075.6870.3072.55

标准差 0.029 3.80 4.01 4.60 1.58

进一步,针对一级指标,如表6所示,12个行业一级指标得分率均值最高的是行业质量水平(7568%),其次是行业社会贡献(7255%)和行业结构水平(724%),行业市场竞争指标(703%)得分率均值最低,四项一级指标得分率极差为538%,离散程度较小。针对二级指标,12个行业二级指标得分率均值最高的是配套能力指标(8068%),其次是质量控制(7649%)和人才结构(7631%),得分率均值最低的三项指标分别是潜在竞争力(6749%)、规模结构(6879%)和经济贡献(7192%),极差为1313%。见表7。

表7 12个行业二级指标得分率情况一览表(单位:%)

二级指标行业 规模结构 人才结构 领袖企业 配套能力 质量控制 现实竞争力 潜在竞争力 经济贡献 社会责任

家用电器 69.8776.9975.3780.9080.2275.8172.7571.6573.29

照明设备 65.9577.9572.7083.0375.0274.0068.4771.3074.09

音视频设备 68.0875.4070.6081.2881.2872.8967.0870.9970.59

仿真饰品 66.5471.1171.3278.4161.9369.8962.4770.4571.67

信息技术设备 84.9781.0579.2581.5484.2776.8373.5574.5774.47

玩具 68.4473.6274.0181.5689.9878.1766.5573.2876.12

纺织品服装 65.6975.0671.1378.9872.1967.3055.4971.2972.51

家具 64.9578.2370.2481.7072.0575.1768.0171.4873.29

与食品接触品 66.4877.2670.4379.3575.0072.6466.5969.7673.15

箱包 66.8770.8270.5478.7874.0863.7376.7674.3666.76

鞋类 68.7976.3870.4981.4772.0065.7961.1572.5273.20

加工食品 68.9081.8569.6181.1079.8582.6971.0671.4076.22

平均 68.7976.3172.1480.6876.4972.9167.4971.9272.95

标准差 5.313.412.811.447.215.475.841.482.53

针对三级指标,如表8所示,12个行业三级指标得分率均值最高的是环保评级(82.93%),其次是关键原材料配套能力(81.06%)和熟练工人流失率(80.60%),另有三项指标得分率在70%以下,分别是行业协会(64.67%)、技术创新水平(66.87%)和大型企业市场占有率(67.51%)。

表8 12个行业三级指标得分率均值及标准差(单位:%)

三级指标 行业平均值 行业标准差 三级指标 行业平均值 行业标准差

y1大型企业比重 67.547.95 y11质量事故投诉 79.89 8.04

y2平均注册资本 70.183.55 y12出口市场占有率 72.832.87

y3本科以上人员比重 71.143.67 y13出口自主品牌比例 73.0611.78

y4熟练工人流失率 80.604.53 y14企业专利量 68.655.52

y5大型企业出口集中度 70.826.46 y15技术创新水平 66.876.57

y6大型企业成品合格率 78.404.50 y16平均利税率 70.611.65

y7大型企业市场占有率 67.515.21 y17就业规模 73.203.45

y8关键原材料配套能力 81.061.25 y18关联效应 70.761.67

y9主要零部件配套能力 80.281.97 y19环保评级 82.931.96

y1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74.169.79

y20行业协会 64.675.57

另外,在12个行业三级指标得分离散程度方面,离散程度最高的是出口自主品牌比例指标(标准差达到11.78%),反映出该项指标评价结果受行业影响程度最大。受行业影响程度较大的还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事故投诉、大型企业比重等指标(标准差均在7.5%以上)。得分离散程度较低的主要有关键原材料配套能力、主要零部件配套能力、平均利税率、关联效应、环保评级等指标(标准差均在2%以下),反映出这些指标评价结果受行业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四、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就微观质量评价结果来看,12个被评价行业的微观质量评价结果总体水平趋于一致,并存在一些特点:一是中小型出口企业质量问题相对较多。例如在各项一级指标方面,企业规模对质量安全的影响有着一致的显著性,此外,在满足标准绩效差和极差以及产品合格指标绩效差和极差的企业中多数为中小企业;二是企业质量管理意识不足,管理手段不完善。评价结果显示,产品固有质量(满足标准、产品合格)有关指标得分不高(一级指标满足标准得分率为75.8%),不同企业的得分率参差不齐;三是出口市场的服务和控制手段缺失。调查发现,一级指标顾客满意度的得分率最低,为73.41%。反映了出口企业市场开发和顾客服务方法和措施的不足。

就宏观质量评价结果来看,12个行业的微观质量指数与宏观质量指数的差别较大,尤其是宏观层面的质量受行业影响较大,客观地揭示出了广东各出口行业发展不平衡、质量水平良莠不齐的基本情况。其次,12个行业2012年出口行业竞争力整体得分为70.30分,绩效得分偏低,反映了技术创新水平普遍不高,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最后,在三级指标大型企业市场占有率(Y7)的得分中,各行业得分普遍较低且分布参差不齐,得分在70分以上的行业只有仿真饰品、玩具、箱包,音视频设备行业得分仅60分,鞋类行业得分为59.53,跌落到不及格水平。

(二)对策建议

从企业层面来看,为提高出口消费品质量水平,企业首先应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树立良好的质量竞争意识。包括摒弃传统的牺牲质量换取价格低廉的低价竞争观念,加强对质量管理所需的人员、资金和硬件资源投入,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高对安全标准的认识等;其次,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关键物料台帐及产品追溯机制,加强对采购物料的供应商情况、主要材质、检测情况、批次管理、使用情况的控制;最后,加大研发设计投入,提高出口商品的自主技术含量和科技含量,同时建立良好的顾客服务制度,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顾客青睐,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政府监管层面来看,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出口消费品质量监管制度和体系。包括尽早建立分类管理合格评定体系、进一步强化检验检疫扶持措施、建立质量风险预警机制等;二是强化出口消费品质量战略,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包括加大出口产品质量的宏观控制力度、建立全面质量评价机制、设置致力于行业质量提升出口质量奖、大力整顿外贸秩序、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技术研发、质量评估、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服务)平台;最后,进一步发挥检验检疫部门的服务职能和把关作用。包括强化监管措施,加大对不端质量行为打击力度;加强对标准和法规的收集、宣传和培训工作,促进企业生产标准的改善和执行标准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促进出口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与转型等。

参考文献:

[1] 陈亚哲、刘桂珍,2010:《基于熵权的产品广义质量模糊综合评价》,《东北大学学报》第2期。

[2] 程虹、李清泉,2009:《我国区域总体质量指数模型体系与测评研究》,《管理世界》第1期。

[3] 戴明著,2003:《戴明论质量管理》,中译本,海南出版社。

[4] 杜广春、王从江等,1994:《宏观质量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第3期。

[5] 龚益民、蔡乐仪、陈森,2007:《质量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6] 何莉,2010:《中国对外贸易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财经科学》第2期。

[7] 李怀林,2001:《2000 版ISO 9000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北京学苑出版社。

[8] 黎庆翔,2009:《对出口商品质量的监管》,《中国检验检疫》第5期。

[9] 黎庆翔、郑方辉、詹少彤,2013:《2013出口消费品质量评价报告》,新华出版社。

[10]潘静娴、许建军,2009:《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状况评价体系分析》,《食品工业科技》第11期。

[11]苏强、陈剑,1999:《质量管理层次机构模型》,《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0期。

[12]杨颖、汤万金,2009:《浅析宏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标准科学》第3期。 

[13]于彭、黄冲等,2010:《消费品宏观质量评价模型与应用》,《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第24期。 

[14]王仁鹏、胡宗武等,2002:《质量管理结构模型研究中的路径分析》,《工业工程与管理》第4期。

[15]张文学,2011:《政府监管在质量体系中的核心作用》,《质量探索》第5期。

[16]Juran, J.M,Gryna F.M and Bingham R.S,1974,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 McGrawHill.

[17]Shewfelt, R.L,1999, What is Quality?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15(3),pp.197200.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 the Quality of Exported Consumer Goods:

Based on the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

Lai linhui,Feng Qi and Zheng Fanghui

■ 责任编辑杨沛

作者:赖琳慧 冯淇 郑方辉

上一篇:村环境保护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工商局注册分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