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不愿上幼儿园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孩子为何不愿上幼儿园

面对孩子不愿上幼儿园

面对孩子不愿上幼儿园,建议家长尝试以下办法:

1.要消除潜意识中“宝宝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意念,想办法化解因入园带来的焦虑。宝宝入园是走入社会的第一步,由于环境的转变,宝宝或多或少有些不适应,因此一想到宝宝入园,家长就会产生焦虑,潜意识地担心,这些都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中,对宝宝产生影响,使宝宝通过家长的言谈、情绪,用家长对自己关爱、心疼的情感,达到不上幼儿园的目的。因此,家长要有意识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宝宝,让宝宝喜欢上幼儿园。

2.了解宝宝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原因,寻找策略,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宝宝不愿意上幼儿园是有原因的。有的宝宝不会与同伴交往,没有玩伴感到孤独;有的性格内向,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有的宝宝偶尔受了小朋友的欺负;也有的是新入园因不适应产生的分离焦虑。家长要找出自己宝宝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原因,对症下药。

3.与班级教师联系,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表现,尤其是要了解宝宝的闪光点,回到家后要向家人宣讲宝宝的闪光点,帮助宝宝树立自信。要与教师配合,发现和利用宝宝某一长处,让他在集体中显示出来,当他受到教师和同伴的赞扬时,便会有信心,也能与同伴自在地相处了。

4.多与宝宝谈谈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活动,引发宝宝对幼儿园、对老师、对小朋友的兴趣。

5.不可对宝宝不愿意上幼儿园的行为进行强化。当宝宝萌发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意念时,家长应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尤其是不要当其他人的面重复提起宝宝不愿意上幼儿园的事,而应淡化。

第2篇:孩子的心里话为何不愿对父母说

面对面聊天、写日记、网聊、没人时自言自语,是中小学生最常用的4种倾诉方式;75%以上的中小学生想说心里话时,首选倾诉对象不是父母;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最想向父母倾诉学习上的收获或困惑„„

近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对全国2087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以“倾听孩子心声”为主题的问卷调查。针对上述调查结果,专家表示,虽然现在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家庭教育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忽视了亲子间心灵的交流,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远大于学习成绩。

说教+唠叨——

孩子不愿主动与父母交流

派派是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在父母的要求下,他每天放学后要上奥数、剑桥少儿英语等各种培训班,周末还要练钢琴、学画画。“我太累了,而且培训班太没意思了。”派派最喜欢制作轮船模型,可父母却认为这是“玩物丧志”,每次上培训班用派派自己的话来说“就像上刑场一样”,“一点儿效果也没有”。

当记者问派派为什么不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告诉父母时,派派说:“唉,他们理解不了我的想法,我说了也白说,反而会被他们借机发挥训我一顿。”

派派的例子并非个案。“倾听孩子心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万多名中小学生中,只有26.73%的人表示自己有了心里话最想告诉的人是父母,同时49.56%的中小学生最想对关系好的同学、好朋友说心里话。此外,有13.84%的中小学生选择把心里话埋在心里,5.61%的孩子选择跟网友倾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扮演着重要的教育与社会化的角色。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看来,当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或者有困惑时,最先想到的倾诉对象肯定是父母。如果家庭缺少交流,孩子的心里话没有渠道倾诉,长期如此容易导致亲子间的隔阂。“因此,父母应该平时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和状态,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交流沟通。”

调查还显示,在倾诉方式上,面对面聊天、写日记、网聊、没人时自言自语是中小学生最常用的4种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上聊天、写网络日志、在博客空间留言等,都是孩子们常用的交流方式。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孩子有了心里话会首选同学、好朋友的现状。”卢勤表示。

父母的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和唠叨,是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近九成中小学生愿意对别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其中58.47%的孩子愿意说心里话并能找到人说,31.75%的孩子愿意说但找不到合适的人。

对此,北京史家小学原校长、特级教师卓立认为:“我们的大人往往都是高高在上地听,只有平等、友好地蹲下身子,孩子们才愿意跟你交流。”

简单+粗暴——

家庭关系中缺乏平等宽松的环境

当孩子有机会向父母倾诉心声时,他们通常会选择什么样的话题来倾诉呢?

调查显示,超半数中小学生最想向家长倾诉“在学习上的困惑或收获”。排在第二位至第五位的分别是:对爸爸妈妈提出意见或建议、人际交往中的经历、对未来人生的困惑及对身体发育和生理问题上的疑问。与此同时,另一份在家长中开展的调查显示,近九成的父母表示,自己最想听到孩子倾诉在学习上的心得或困惑。

“学习压力过重、家长对学习关心程度过高、关注方式不当是造成半数孩子最想倾诉学习话题的主要原因。”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主任祝薇表示,学习之所以成为孩子最愿意跟父母倾诉的话题,并不是因为孩子对学习“情有独钟”,而是在就业压力严峻、竞争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父母、孩子自身都在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只要这样的现实环境不改变,学习就永远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绕不开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话题。

同时,父母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关注和不当关注,又会造成对孩子其他成长问题上的忽视甚至漠视。“这折射出在部分家庭中,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一种对等的、宽松的、畅通的倾诉环境。”祝薇说。

在调查中排名第二的倾诉话题恰恰是“想对爸爸妈妈提意见或建议”。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孩子对父母在家中的所作所为有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想表达。祝薇说:“在这些孩子看来,先改变父母的观念和言行方式,接下来才有可能真正敞开心扉,向父母倾诉其他心事。”

吸蓄+引导——

家长要成为吸纳孩子心里话的“海绵体”

“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养了!”在亲子间如何沟通的问题上,家长也有话要说。家住西安市高新区的高女士,女儿今年上初三。她告诉记者:“只要我们问得稍微多一点,孩子立刻就是一脸的不耐烦。有时看到孩子情绪低落,我们也不敢问,生怕哪句话问不对了,刺激了孩子,影响她中考。”

对此,祝薇认为:“每一个家长都是最爱自己孩子的。家长不是不愿意与孩子沟通,只是家庭缺乏沟通氛围,某些家长也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技能。父母要使自己成为吸纳孩子心里话的‘海绵体’,既能吸蓄,又能过滤引导,这才是一种有价值的爱。”

“现在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别老想着玩”;“我们上班挣钱多不容易,你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父母”;“你看看人家某某,这次数学又考了100分”„„这些是许多父母经常“教育”孩子的话。 “面对孩子,许多父母常常会不自觉地变成或居高临下或苦口婆心的说教者,心里话也变成了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这样的话说出来,就算再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孩子又能真正体会多少呢?”卢勤认为,其实家长换一种教育方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卢勤说:“老师是除家长外孩子最熟悉的人,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举办家长学校,不能仅仅是在口头上‘教育’家长,而应是向家长传授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帮助家长根据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正确处理与子女的关系,避免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本报记者 张晨

第3篇: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怎么办

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有各种原因,应该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看看是孩子胆小还是不适应,或者有别的其他原因。一般孩子都不愿意去幼儿园的,不过过一段习惯了就好了,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在家里养成许多不好的习惯,或者祖父母惯出来的毛病,他当然会不适应这种集体生活;但是如果跟孩子们融于一体了就会愿意去了,还有许多问题是应该及时跟老师沟通,查出原因,及时纠正.

有的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很可能与在幼儿园中的不愉快的经历有关,如受其他小朋友的欺负、教师不适当的教育方法等,从而对上幼儿园产生一种紧张恐惧感。要改变这种现状,简单地劝说、鼓励往往是不能奏效的,而采取强行让孩子上幼儿园的方法更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正确的方法是积极引导。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一是消除以往对幼儿园的不良印象。家长应向幼儿园教师说明孩子的情况,让孩子一入园就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小朋友的友爱,就能对园中的活动感兴趣,从而乐意上幼儿园;二是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如让孩子在幼儿园外观看园中的孩子玩耍,给孩子讲幼儿园中有趣的活动,但并不要求孩子去幼儿园,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可能会有入园的要求。

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他对父母,特别是母亲有一种很深的依恋感。在父母身边孩子就有一种安全感,一旦离开父母,便会焦虑不安、哭闹不停。又由于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对孩子具有一定的约束,孩子会感到处处受限制,所以很容易产生不原到托儿所、幼儿园去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也是大多数父母最担心的; 安全感是人的第一心理需求,离开父母、爷爷、奶奶等熟悉的人,前往幼儿园,是对幼儿心理的一次巨大挑战,他会用他所能利用的一切手段来对抗成人这种“不理解幼儿心理的安排”,从而达到满足他安全心理需求的目的。如果他取得了对抗的胜利,他的对抗就会进一步升级,甚至演变成家庭霸王、社会懦夫的角色;社交恐怖症、学校恐怖症的心理路程就是这样的。

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狠”下心来,及早“逼”孩子适应学校、幼儿园的生活,除此之外,别无良策。

上一篇:美工职位说明书下一篇:有一种爱叫放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