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监测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运用

摘要:近几年,国内的环境监测工作开始得到高度关注,传统手段的应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是并不能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上创造出较高的价值,整体上获得的发展空间也不大。相对而言,生物监测的提出和应用,能够对环境监测的要求积极落实,并且在反馈的信息和数据上是非常多样化的,自身能够获得的发展空间较为显著。文章针对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生物;监测;环境;运用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生物监测的运用,主要是通过生物信息的反馈,充分了解到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是否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进而能够获得较多的参考和指导,这样就可以在环境监测的力度上、范围上获得良好的提升。从理论上分析,生物监测的可行性、可靠性非常突出,可是在实践工作的开展层次上,依然要对生物监测的方案有效设计,针对内外影响因素做出良好的拓展,从而规避问题的反复出现。值得注意的是,生物监测的体系必须不断的健全,在多方面内容上做出良好的协调操作。

一、生物监测的意义

现代化的国家发展当中,生物监测工作的开展,不仅是必要性的内容,更加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其能够对很多地区的综合建设提供较多的参考和指导。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生物监测的意义,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开展生物监测,能够充分了解到不同区域的生物生存情况,按照针对性的方法来开展指导和改善。例如,当生物监测的结果表现为某一物种过于繁茂的情况下,则需要做出适当的削减处理,避免造成生物失衡的现象,其能够对生物的多样性、协调性提供较多的帮助,在各个区域的综合建设方面,减少偏差和不足。第二,生物监测的过程中,还能够对环境的综合保护状态有所了解。现如今的人口数量大幅度提升,如果对环境继续落实无限制开采手段,势必会导致生物监测陷入极大困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安定、团结,也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二、环境监测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对于未来建设工作,依然保持高度的关注,在很多地方的发展层面上,都在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模式来进行干预。经过大量的讨论与分析,认为环境监测的现状及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项内容上:第一,环境监测体系并不健全,很多地方的监测工作开展,仍然是按照老旧的思想和传统的经验来运作,这对于环境监测的进步,势必会造成非常严重的阻碍,根本无法在具体工作的实践上创造出较高的价值,由此产生的缺损无法在短期内较好的弥补。第二,环境监测工作的意识并不强烈。例如,部分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的安排和部署过程中,未选用针对性的技术手段来完善,针对生物监测的引入和操作,還是停留在按部就班的成绩上,需要对此做出良好的改进。

三、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对策

(一)完善生物监测方案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生物监测的开展,对于很多地方的环境监测工作,都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在日后的工作成绩上更好的提升,必须在生物监测的方案上保持较高的完善性,这样才能促使每一项工作的安排和部署,都具有较多的支持和依据,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上更加彻底。首先,生物监测的初期阶段,应针对环境监测的问题和不足,拥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选用正确的监测手段来完成。例如,我国的国土面积较为辽阔,不同区域的生物监测工作开展,存在指标上的较大差异,选用合理的生物开展监测,能够促使环境监测内容更加健全,得到的结果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行性。其次,生物监测的过程中,应结合结果的变化,针对环境监测的效用做出分析,了解到环境保护、环境开发、环境利用等,是否按照预期设想来完成,如果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和漏洞,都要及时的做出改进和处置,这样才能避免环境问题长久积累。

(二)加强全面监测

就生物监测本身而言,其对于环境监测的帮助是非常突出的,为了在日后的监测成绩上取得更好的效果,建议在全面监测方面不断的强化,这是一项必要性的工作,按照单一手段来开展监测,不仅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还容易造成较大的偏差和漏洞现象。例如,一般基于生物监测针对整体的大气环境质量水平有一定的重点监测,基于生物监测能够实现对大气整体质量监测非常灵敏的反应,能够实现非常多样的生物监测方案,其中最为广泛推广应用的就包括动物监测方案、植物监测方案和微生物监测方案,且都是经过检验具有明显可适用性的生物监测技术方案。另外,可以通过采样水中微生物,通过对比选样,能够非常直接的判断水资源环境的变化以及变化趋势;另外还可以实现指示生物监测的方法,通过针对指示性生物在水资源环境的变化中的具体反映,能够基于生物监测判断水资源污染可能存在和产生的影响,能够预测潜在的次生影响。

(三)完善生物监测体系

新时代的环境监测工作开展,通过对生物监测做出良好的运用,很多工作的实施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各方面的内容并没有展现出任何的不足。建议在今后的工作开展上,针对生物监测体系更好的完善。第一,生物监测的创新模式,一定要按照智能化、自动化的理念来落实,并且对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做出良好的融合,这样能够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不断的取得更好的效用,促使未来工作的进行能够创造出较高的价值。第二,生物监测体系的完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方案的有效调整,尤其是在自然环境出现灾害,或者是某些指标出现超标的现象后,都可以在生物监测方面做出良好的优化,由此来适应环境监测的新要求,为日后工作的进步,努力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总结:

现如今的环境监测工作开展,基本上能够与生物监测做出良好的融合,整体上的工作进步幅度是比较大的,各方面的工作目标比较符合预期。日后,应继续在生物监测方面深入研究,不断的提高生物监测的可靠性、可行性,促使每一项工作的安排和部署,都可以获得足够的依据,推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筱璐.浅谈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9):147.

[2]耿鹏森.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6,26(17):156.

[3]王春香,李媛媛,徐顺清.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生态毒理学报,2010,5(05):628-638.

作者:邓梁娟

第2篇:水环境监测中的生物监测运用

摘 要: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水资源短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水源的污染与破坏,为此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做好水环境监测作业是极为必要的,而经过科研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实践,发现将生物监测方式实践于水环境监测中,从某方面而言不仅能有效地提高监测质量和监测效率,与此同时在可持续性反映水环境污染变化中也发挥了显著优势。鉴于此,本文主要基于生物监测原理和特点,对其具体应用方式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监测原理;监测手段

一、生物监测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原理和特征

简单来讲,所谓的“水环境监测”是指在工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发展、水资源不断被破坏的当代社会,相关部门为实时掌握水环境质量变化,而定期、连续对水资源进行监测、观察的一种作业模式,是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基础依据,至于“生物监测”则指的是通过利用活着的生物体来测定污染物对周遭环境的影响。

从某方面而言,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两者的统一性和协同进化是环境质量生物监测的生物学基础。与瞬时性特征显著的理化监测相比,生物监测是近年来为提高监测科学性、精准度以及有效性,相关部门而研发的一种现代化监测手段,除了具有监测速度快、监测方法简单以及时效性、综合性、灵敏性及直观性等特点外,这种现代化监测方式还具有如下特征,即一定区域内生物监测可长期、持续反映出生物污染状况,生物监测可有效地监测某些连精密仪器都无法监测的微量污染物,生物监测可有直观、有效地反映出各种污染物对水环境的综合性影响以及生物监测可有效、客观地反映出水体质量。

二、生物监测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一)发光细菌监测法应用概述

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发光细菌是监测方法中一种常见的生物监测方式,与其它生物监测方法相比,能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水环境监测中,而就目前来看,这种监测方式常用于生活用水水源监测,在保障生活用水安全方面发挥了显著优势。

发光细菌监测其实简单而言,就是利用不同污染物遗传毒性、细胞发光特征不同为依据,而后借助相关的毒性检测设备和监测仪器,及时、快速地了解污染物种类,推算出污染物数量,具有简单、快速且准确的特征。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紫外线、荧光等技术与发光细菌监测手段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地监测出水环境中大部分毒害物质,此外还能从根本上提高监测效率和监测质量,具体而言这种技术的监测过程如下“发光菌的培育和保护(固定化的发光细菌处于休眠,要在-20℃储存,在每进行一次水样检测之后,需要再实施一次质控样品检测,其相对发光度≤ 75%)——在线集成(设备融入到水源地水质自动检测系统中,受到上位机的管理,可以达到全天 24 h 的全面监察,通过组网可以达到远程操控、实时检测设备操作情况以及问题判断等目的)——监测结果分析(监测结果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毒物测试。在实际发展中,对不同浓度的毒物实施测试,明确其中蕴含的相对发光度;二是生物毒性和常规检测标准的关联性。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对常规标准中的生物毒性与电导率实施测量信息数据的整合研究)。”

(二)生物行为反应监测法应用概述

众所周知,当生物受到外界的某些刺激时,会做出应激反应,而此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可根据生物行为,了解水体的污染程度以及污染物安全浓度,从而对后期水源防治做出科学依据。相比于其它生物监测方式,生物行为反应监测法的应用,可有效地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污染源种类,最终为后期各项防护作业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生物行为反应监测法应用过程中,不同的生物类型对于外界刺激所做出的趋利避害行为以及生理机能变化不尽相同,而为从根本上确保监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需明确了解不同生物应激反应,从而为后期生物防治提供有效数据。就目前来看,在进行水环境监测中,常用的生物也具有多样性,即藻类(藻类生长代谢过程中对营养盐的需求和反应是不同的,因而可以通过监测水体中藻类的种类、丰度或化学组成判断水体的综合水质状况)、原生生物(原生动物通过对有机颗粒物、细菌和藻类的摄食和吸收,直接将能量进行转化;也可通过摄食作用,刺激藻类和细菌的生长、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加速水体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底栖生物、两栖生物(两栖动物具有特殊的生理学特性皮肤呼吸,故皮肤的渗透性很强,因此,对水污染的反应极为敏感,是监测环境因子变化极好的指示物种)以及鱼类都是常用的生物种类,譬如在淡水环境监测过程中,由于斑马鱼与人类基因有着较高的相似性,故而為反映水体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相关部门可利用斑马鱼作为监测对象,对水体内污染程度以及水源安全度做出合理化、科学化监测,充分且全面了解水环境中的污染状况。

(三)生物测试法应用概述

就目前来看,在生物监测实践过程中,生物测试是一种常见且应用十分普遍的测试方式,具体而言它主要就是利用生物反应来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存在时所产生的环境危害,与生物行为监测法相比,这种监测方式主要是在明确了解水体污染物和污染程度的基础上,获得污染物的毒性大小,以及对于人体所产生的危害,主要用于对污染源的监测,生物监测中的生物测试方案包含两点内容,一是监测水中多样化植物营养素和生长素对实际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二是明确被不同程度的污染源影响后的水质对各种生物产生的毒害反应。生物测试分为两部分,即静水式生物测试和流水式生物测试,具体而言就是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可将检测生物暴露在不同浓度的受试物当中,根据它们的应急行为构建“浓度-效应”曲线图,以此来反映出污染物的毒性。

三、结语

概而言之,随着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改善当前生态环境成为了现阶段国家有关部门的核心发展方向,而在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中,水环境监测质量和效率更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而为从根本上弥补传统理论监测的不足,将生物监测实践于水环境监测中是极为必要的,是物化监测的良好补充,但纵观在当前实践过程中,虽然这种现代化监测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生物监测数据可比性差、专业性生物监测机构少、重要而又敏感功能指标缺乏等问题,为此国家有关机构和相关部门需将生物监测方法与理化检测方法进行有机集合,以此为水环境治理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刘慧慧

第3篇: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以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分析生物监测基本原理以及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合理应用程序,期待能够不断优化生物监测整体应用程序,从而有效提升环境监测效率,为城市发展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物监测;环境监测;土壤污染状况;水资源;大气污染状况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有效提升,对于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标准也随之升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环境监测中先后引进了各种先进性科学技术,这些技术的合理利用已经提升了国内环境监测整体效率。生物监测即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检测技术之一。生物监测本身在综合性强、敏感性佳、经济性高以及连续性好等方面存在着绝对性优势,在环境污染预警、环境监测、风险评估以及总量控制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利用。

2 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以及特征

2.1 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

生物监测将生态系统相关理论视作其基础,且生物与之日常生存环境间表现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联系。生物和附近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交换以及物质交换,在生物生存环境被污染以后,生物体内会出现大量有毒物质,且这些有毒物质会不断累积、不断迁移,以至于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环境、生物分布环境、生物生长状况、生物发育状况以及生理化指标等随之发生巨大改变。譬如,在水资源被污染的条件下,水中藻类细胞的光合作用、细胞密度等都会受到一定影响。由此可见,生物对于客观环境存在着各种反应,在对这些反应进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即可实现对环境污染基本状况、整体强度的有效呈现,而这个研究的过程即为生物监测。

2.2 生物监测的相关特征

生物监测本身具备分散性、综合性、繁杂性以及长期性特征,不仅涉及到较多的学科,还涉及到许多目标、许多部门和许多角度,因此生物监测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以环境作为主要对象,生物不仅可以从中提取出各种污染物,同时还可以全程记录环境污染基本情况,同时微生物群、植物以及动物等还能够连续性监测环境,因此生物又被称作监测哨。一般说来,大多生物在生命周期方面都表现出有限性特征,是人们获取各种监测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必须强调的是,生物监测同样存在着许多缺点,不但费用较高、专业性较强,而且涉及面较广,所以见效相对较慢,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因此受到一定限制。

3 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合理应用程序

3.1 土壤污染环境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程序

在对生物监测相关技术进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即可实现对土壤污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在实践程序中不难发现,能够选择的检测方案十分多样。

3.1.1 动物监测方案。动物监测方案属于生物监测程序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土壤污染环境中通过对动物监测方案进行合理利用,即可有效提升其监测效率。在检测对象方面,通常以蚯蚓为首要选择,这是由于蚯蚓整体敏感性偏高,对于土壤内的各种有害物质会产生较强敏感性,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察觉出土壤中的重金属以及农药。除此以外,在对蚯蚓体重的镉含量变化状况进行准确测定的基础上,还可以直接反映出蚯蚓所处土壤环境中的镉含量基本情况。

3.1.2 植物监测方案。土壤污染环境中植物监测方案同样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如果植物所处土壤环境出现严重性污染状况,其新陈代谢就会出现异常状况,并以不同現象直接反映出来。

3.1.3 微生物监测方案。微生物本身属于生物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功能要素,在有效监测土壤内为生物群菌类状况以及数量等情况的基础上,同样能够实现对土壤状况的直接反映。土壤污染环境当中,其主要污染源包括人类粪便以及尿液等,同时灌溉污水同样会直接污染土壤生物,因此在深入研究微生物实际监测状况的条件下,即可准确评估土壤污染实际状况和污染程度等信息。

3.1.4 酶活性监测方案。一般而言,植物根系、动物微生物、植物根系残体以及动物遗骸等都深埋于土壤中,并分泌出大量土壤酶,包括磷酸酶、脱氢酶等,这些土壤酶都具有较强生物活性,可以对土壤内相关生化程序的方向以及强度进行直接反应,因此同样可用作土壤污染基本状况的监测程序中。

3.2 水资源监测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程序

在对水资源环境进行监测时,生物监测同样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实践性。水资源监测中,生物监测同样表现出不同监测方案,具体如下:

3.2.1 PFU法。对指示物种进行选择时,通常以运动范围相对偏大的物质为首选对象,用以对水环境基本状况进行准确评价。一般而言,水体系统内包含着各种微生物群,当水资源被污染以后,这些微生物群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敏感性。因此水资源监测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环节,建议以PFU法为重点监测方案。PFU法强调在水体内放入大量泡沫塑料,且这些泡沫塑料中包含着聚氨酯,采取这样的方式收集水中微生物。PFU法在速度、精准性和经济性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还可用作对工业废水的实时监测。

3.2.2 指示生物方法。指示生物方法能够对水资源中敏感性污染物类型进行准确判断,从而实现对水资源现状的有效分析。一般而言,指示生物方法特征十分突出,除了活动地点具有固定性之外,其生命周期也普遍偏长,因此能够直接反映出水资源内污染物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基于生物分类状况来说,生物监测实践程序中指示动物通常选择无脊椎类动物,在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指示物种往往选择蚊幼虫、小颤藻或者是颤蚓类等。

3.3 大气污染环境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程序

以生物监测为主要方案对国内大气污染环境进行监测的时候,通常以大气环境整体质量水平为重点监测对象。基于生物体系来说,因为植物生长本身具有固定特性,受此特性的直接影响,致使植物长时间处于大气污染环境中,而其生长特征同样决定了植物难以脱离污染物。会对大气造成直接污染的物质包括氯化氢、硫酸雾、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臭氧以及氨等。大气污染环境中生物监测通常具有较为灵敏的反应,具体监测方案涉及到微生物方案、植物方案以及动物方案等。

3.3.1 植物方案。就目前而言,大气监测程序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指示生物即为高等植物,面对大气污染,许多植物都表现出较强灵敏度。譬如,氯气会使绿色的叶尖逐渐变黄,而一氧化氮会使叶正面生成坏死带,且该坏死带贯穿于全叶。

3.3.2 指示植物方案。基于大气污染环境而言,其生物监测所涉及到的指示植物一般包括下面三种类型:(1)二氧化氮类指示植物。烟草、向日葵、柑橘、西红柿以及秋海棠等都属于二氧化氮类指示植物。二氧化氮类指示植物的叶脉间都存在着不规则性伤斑,并以黃褐色、白色或者是棕色呈现出来,部分二氧化氮类指示植物还存在着全叶点状的伤斑;(2)二氧化硫类指示植物。水杉、地木耳、石思仙、落叶松以及苔藓等都属于二氧化硫类指示植物。二氧化硫类指示植物的叶脉间都存在着块状的伤斑,部分植物的伤斑在叶缘位置,并以土黄色是红棕色呈现出来;(3)氟化物类指示植物。梅、十三太保、杏、金线莲、葡萄苔藓、郁金香以及大蒜等都属于氟化物类指示植物。氟化物类指示植物的叶尖都存在伤斑,仅有少部分植物的伤斑在叶脉间,且伤斑多以红褐色或者是浅褐色等颜色呈现出来,同时氟化物类指示植物的健康部分以及坏死部分之间还具有条理分明的界线。

4 结语

分析与研究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程序不仅是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国家经济发展、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监测本身发展前景十分光明,除了会在宏观领域为相关人士提供各种环境信息之外,在微观领域、推动生态环境朝着可持续发方面不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十分突出。为了优化生物监测整体应用程序,除了需要把握土壤污染环境中、水资源监测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程序之外,还要求相关人士严格把握大气污染环境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程序,从源头上提升其应用效率,从而为国家环境发展创造更多效益。

参考文献

[1] 高琼.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

[2] 程清清.运用生物监测技术对水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研究及进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1).

[3] 阴琨,吕怡兵,滕恩江.美国水环境生物监测体系及对我国生物监测的建议(续)[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24(6).

作者简介:杨宏对(1985-),女,广东普宁人,揭西县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责任编辑:蒋建华)

作者:杨宏对

第4篇: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

摘 要: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某些对环境污染物敏感的植物可以方便快捷、实时低廉的得到环境的污染情况。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早期的生物监测方法主要是观察生物的群落数量、形态变化、习性特征等进行定性分析如:利用细菌总数及粪便污染指示菌监测水质; Ames 实验检验物质致突变性与致癌性; 通过测定水中藻类的数量来进行水质监测或物质的霉性检测。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学科的互相支持,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衍生出了一系列高效、精确地监测技术如:基因工程技术、电泳分离纯化技 术、PCR 技术及DNA探针技术、酶蛋白标志物、免疫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生物毒性试验单细胞电泳技术等。本文通过阅读生物监测相关文献,列举几种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监测;环境监测;应用

利用生物的组分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的监测方法,称为生物监测生物监测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系统理论。生物监测技术诞生于20世纪初,由 Cairns 和 Schalie 最先提出了生物监测革命口号20 世纪 90 年代, 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上信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生物监测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因生物监测具有能直接反映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等作用和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1、生物监测在环境大气监测中的应用

多年来我国对环境毒理性的评价都是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事实上 这一方法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从理论上讲,环境的物理化学过程决定着生物学过程,反过来,生物学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境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对生物的检测来估价环境质量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由环境质量变化所导致的生物学过程变化能够更直接、综合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它比用理化方法监测得到的为数有限的参数更具有说服力。

通过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来监测大气污染,取得与物化自动检测相一致的结果。Pacheco 证明一些高等植物入橄榄树的树皮可被用以替代低等植物(如地衣活苔藓)来监测大气污染,从而解决了低等植物生物量不足的问题。

2、生物监测在农田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在农田生物环境监测上,Lee 认为环节动物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土壤污染监测指示动物,对蚯蚓体内的镉浓度与其所存在的土壤总的镉浓度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且发现蚯蚓队土壤中的有机磷杀虫剂的回避行为实验中发现,蚯蚓队有机磷杀虫剂极为敏感,当土壤中有机磷杀虫剂浓度达到半致死(LD50) 的 1/5 时,引起50%蚯蚓逃避,其灵敏度比利用 LD50 的毒理学检验方法高出5-25倍。Kikuchi 报道一种 Daphnia magma 甲壳类动物 在监测水体有机农药污染时效果明显, 精度可达痕量至超痕量级。Puccini 发现 Chirocephalus diaphanous 淡水小虾在极低水平下也可富集 As(0.46mg/g-3.11mg/g, 单位下同)、 Cd (0.82)、 Cu(2.62-13.00)、Hg(0.01-0.21)、Pb(0.96-8.46)Se(0.29-2.45)与Zn(16.4-50.4) 等重金属, 利用这一现象可用于水产业开发,软体动物入蜗牛可用来监测水体重金属活其他物质受污染情况,只需观察其活动期和休整期的变化情况即可判断。

3、生物监测在城市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

城市环境污染检测植物的基本种类,认为当Cu过量时,罂粟植物矮化,蔷薇花由玫瑰色转变为天蓝色;Ni过量时,白头翁的花瓣变为无色;Mo过量时,植物叶片畸形、茎呈金黄色;而土壤中 Mn、Fe、S 过量时,石竹,八仙花花色分别呈深紫色、无色(原玫瑰色)和天蓝色(原玫瑰色)。而有些植物具有超量重金属积累能力,通常分布于重金属过量的土壤中,此生态习性可以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如萱麻能在富含 Hg 的土壤中分布,早熟禾、裸柱菊、北美荇菜能在 Cu 污染土壤中生存,北美车前、蚊母草、早熟禾、裸柱菊能在Cd污染如让中存活。

4、生物监测在水体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目前,由于外来化学制剂如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卤代烃、卤代芳烃合成染料等的大量使用,且这些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及致突变性,以及在环境中的存在持久性,可在生物体内逐渐累积并通过食物链极大地威胁人类健康常规化学检测并不能直接反映其毒害性。由于水生生物对污染物具有富集和积累作用。所以经常利用理化方法监测水生生物体内的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以得到水体的污染情况。例如根据鱼的呼吸变化指示有毒环境,在有污染物存在的情况下,鱼腮呼吸加快且无规律。德国从1977年开始研究利用鱼的正趋流性开展生物监测,在下游设强光区或适度电击,控制健康鱼向下游的活动;或间歇性提高水流速度,迫使鱼反应。如果鱼不能维持在上游的位置,则表明污染产生了危害。通过对长江河口水域鱼群得出下列顺序:Zn > Cu > P b>DDT> Cr >Hg。3 种毒害较大的元素积累水平:Pb > Cr > Hg,其中 Pb 的污染最严重,它的积累最高平均值大大超过食品卫生法所规定的限制值。Cr、Hg 污染的水平虽没有超标, 但已处于临界数量级。DDT 的污染比六六六严重,污染水平较高。生物残毒监测结果反映了被调查水域的生态环境污染状况,包括水质、生物体、底质已长期受7项污染物包括有机氯农药、DDT、六六六和重金 Cu、 Pb、 Zn、Cr、Hg 的普遍污染。实用贻贝和牡蛎在长江河口区分布广泛,对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积累能力强,适宜作为指示生物监测水质。经过对这两种经济贝类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长江河口及以南沿岸海域贝类中 Hg、Cu、Pb、Zn、Cd、Cr、As 的积累量相差悬殊,Zn含量最高,其次為 Cu,最低为 Hg,比锌含量约低 4 个数量级。

环境污染,既作用于生物,必反映于生物。传统理化监测一般只考虑瞬时污染状况,要做到长期连续监测,在经济上往往是不合适的,要了解污染的累积效应采用生物监测是合适的。同时,仅利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值来反应污染程度及危 害也是不全面的,因为,某些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含量极微不等于毒性极微,反之亦然。用生物监测进行配合,充分利用指示生物对污染物毒性反应的敏感性,便能较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污染状况。运用生物的富集作用,也可以提高理化检测的准确性,使得污染物监测更加快捷、方便、高效、经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物监测技术的广泛使用与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政府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重视,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生物监测技术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平 利用生物监测技术监测水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J].北方环境.2011,23(8)

作者:刘曙光

第5篇: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有效运用

摘 要: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生物监测技术应运而生,并在环境监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物监测原理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等对环境污染产生的不同反应来表明环境污染状况,因此生物监测是基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监测提供评价依据的。

关键词:生物监测;环境监测;应用

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源污染物直接转移到环境中,加重了环境污染程度,环境监测可以为环境污染程度提供一种客观的评价手段,在众多环境监测技术中,生物监测是敏感度最高、成本最低的监测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1 生物监测技术概述

1.1 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

生物监测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即生物与其生活的周围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当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后,生物体内部就会随之出现大量有毒物质,随着时间的迁移,这些有毒物质不断积累,导致生物生长指标、分布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如当水资源被污染之后,水体中藻类细胞的光合作用就会出现异常。由此可见,通过合理运用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反应就可以实现对环境污染状况的监测,这个应用的过程就是生物监测。

1.2 生物监测的应用优势

生物监测不仅是其他环境监测方法的补充,更能有效弥补其他监测方法的不足,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应用优势:

①连续性。连续性指生物监测能够动态收集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变化信息,从而提高环境状况分析的系统性。

②灵敏性。生态环境中的一些细小变化无法被理化监测技术所察觉,但是可以通过生物监测的日积月累和和生物富集效应放大这种改变,从而大大提高环境污染监测的敏感性。

③保护性。各种理化监测方法或多或少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应用生物监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保护手段。

④经济性。生物监测无需投入技术、设备、资金等,而且操作起来更加简单,有效节省了人力物力。

2 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范围

2.1 水环境监测

水生生物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水质受到污染,水生生物必然会受到影响,通过水生生物的一系列变化就可以直观监测水质污染状况。水环境监测中两种最常用的生物监测技术就是微生物群落监测和指示物监测。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可以敏感的反映出水质变化,如将泡沫塑料放入水体中,通过分析泡沫块收集到的微生物就可以得出监测结果。指示物监测法主要通过分析受污染水环境中缺失的敏感微生物来达到水质监测目的,由于指示物生存周期长、活动范围小,因此监测结果比较可靠。

2.2 土壤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很多,可使用的生物种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其中,最常使用的生物种类是动物,一般以蚯蚓为监测对象。蚯蚓在土壤环境中的敏感性较高,其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可直观反映出土壤中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此外,植物监测法的应用范围也比较广,这是因为土壤受到污染后植物生长会受到直接的影响,进而出现生长代谢异常,从而反映出土壤受污染情况。

2.3 大气环境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分析大气质量及污染程度,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大气污染是影响范围最广的重要因素,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是使用植物指示物作为监测对象,这是因为植物生长位置比较固定,因此管理起来更加方便,将植物作为监测对象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出大气环境状况。针对不同的污染因素可以采用不同的植物作为指示物,如二氧化硫指示物包括落地松、杜仲、水杉、地衣等,这些植物受到二氧化硫污染后,叶子表面会出现斑块状物质,叶子边缘也会逐渐变成土黄色。

氟化物指示物包括郁金香、杏、梅等植物,这些植物受到氟化物污染后,叶子形状会发生改变,叶面上也会出现浅褐色或红褐色伤斑。二氧化碳指示物包括烟草、番茄、秋海棠、向日葵等,这些植物受到过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污染后,叶脉上会出现不规则的伤斑,叶片颜色也开始发生改变,变为黄褐色、棕色等。

3 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生物监测技术的具体应用特点,本文将举例说明几种比较常见的生物监测模型。

3.1 果蝇生物监测模型装修监测

果蝇是一种多细胞真核生物,具有生存期短、繁殖迅速、反应灵敏的特点,虽然果蝇生物结构简单,但是其生理功能与其他哺乳动物类似,因此经常作为环境污染综合性监测的首选生物材料。果蝇生物模型主要用于室内装修环境监测,通过分析果蝇在室内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就可以评价室内污染情况。新装修的室内空气中一般包含甲醛、甲苯、二甲苯等有害物质,这些挥发性物质主要来自于装修材料和家具,国内外普遍将耗氧量作为还原性有机物污染的评价指标,但是缺乏一种简捷有效的检测手段,因此,需要建立果蝇生存模型。

果蝇生存模型需要设置对照试验,生活在正常环境下的果蝇寿命在36~54 d之间,平均寿命为43 d±3 d,而生活在刚装修完毕环境下的果蝇寿命在23~35 d之间,平均寿命为29 d±2 d,通过统计学检验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经测定发现,实验组检测空间装修后空气中的甲醛、苯等有机物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由此可以看出,果蝇生存模型的监测效果比较好。

3.2 卤虫生物监测模型毒性监测

卤虫是水产品养殖中的一种常见饲料,来源稳定,其在环境监测中的优势主要取决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明显,易于观察,卤虫幼体对毒性异常敏感,因此美国国家环保总局将其列为毒性试验生物。国内也有应用卤虫进行废水毒性监测的报道,但相对而言较少。卤虫幼体对油田生产水样品的敏感度较高,由于卤虫生长发育的身长值与毒物浓度呈负相关,因此,通过分析卤虫发育龄期可准确区分出样品毒性差异。

4 结 语

生物监测可用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环境监测,与其他环境监测方法相比,具有连续性、保护性、灵敏性、经济性等几大优势,其主要用于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监测,单项技术应用范围较广。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加大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环境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对策,因此,加大环境监测对于强化环境整改力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生物监测发展时间较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多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和交融,生物监测技术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比较得到显著提升,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 戴舒雅,余俭,丁波,等.生物监测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J].污染防治技术,2013,(5).

[2]张平,利用生物监测技术监测水平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J].北方环境,2011,(8)

[3] 许凡.发光菌法测定生物综合毒性与其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J].环 境,2011,(S2).

[4] 郑雪松.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高新技 术企业,2015,(11).

[5] 白琦锋,王文华,袁涛.同步辐射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及生态毒理研 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12,(7).

[6] 刘红,张清海,林绍霞,等.遥感技术在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监测中的應 用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3,(1).

作者:叶映如

第6篇: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伴随而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尤其是环境污染,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就成为国家十分关注的一个难题。在我国,随着生物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可靠、准确的数据,为环境污染的防治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治理我国的环境污染。

关键词:生物监测;环境监测;应用

1生物监测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1.1生物监测技术的概念

生物监测技术,实际上就是将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利用,从而去测定环境污染程度一种监测技术。生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感知非常灵敏,当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时,生物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性,和各种身体的生理指標都会随之而改变。生物监测技术正是通过分析这种生物改变来确切地掌握环境的目前状况。

1.2生物监测技术的基本特性

在环境监测中使用的生物监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基本特性。事实上,生物监测对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自身有着一定的破坏性,我们可以通过检测生物自身掉落的物质或者自身产生的物质来进行环境的监测。然后整个生物监测技术还具有一定的持久性,他可以长时间的监测说考察环境范围内的各种质量变化,收集动态信息,避免对环境状况的模糊性掌握。最后,生物监测技术的灵敏性非常高,这就可以强于一般的物理化学监测技术,从而可以精准的找到环境的污染物,一般采用的方式都是监测生物的分布,或者放大生物以及生物的一些累积效应来查找。另外,生物监测技术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技术资金,而且也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设备成本资金,同时,该技术自身还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的生物监测技术有很多种,大多数都是根据生物的生活习性,生物自身的层次等方面进行监测。在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多的生物监测方法也在不断的涌出,那么,就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更多的监测方法。

2将生物监测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

2.1生物监测技术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状况越来越严峻,所以要对大气污染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那么现在我们经常用生物监测技术对大气的污染程度进行监测。由于植物自身对大气的感知非常的灵敏,所以我们经常采用植物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我国对大气的监测通常是二氧化硫,含氟气体等物质进行监测,对于二氧化硫物质的监测经常使用苔藓,梅树等植物,当环境中的二氧化硫物质超标时,这些植物表面会出现黄棕色和土黄色的斑点,同时,这些斑点大多都是块状,分布在植物的叶子周边;对于含氟气体,通常使用大蒜,郁金香等植物进行监测,当大气中的含氟物质超标时,这些植物就会在表面上出现褐色的斑伤,而且这时候植物的叶子一般是尖形的;对于二氧化碳监测植物一般是西红柿植株,向日葵等,他的壮壮同样是出现斑伤,班上的形状大多数点状的,同时还偶尔出现不定形状的斑伤,颜色大多数都是白色或者是一些褐色的深色。

2.2生物监测技术在土壤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土壤是我国农业的基础,是支撑我国居民生活的重要物质,但现在我国的土壤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地方的土壤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那么就应该对土壤的污染状况进行精准的监测,从而更好的制定策略来缓解土壤污染。事实上,土壤一般都是通过其他的物质而被污染的,那么,在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监测时,就要通过其他的物质,比如从农作物自身,地下水的质量,当地居民的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监测。若将生物监测技术应用到土壤污染监测中,那么就可以直接对土壤所含的微生物和土壤所培育的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监测,通过这些生物的生活状态来分析该土壤的污染程度。在使用动物监测法时,蚯蚓是一种首选的监测生物,蚯蚓自身对土壤当中所含的各种物质含量非常敏感,同时,蚯蚓体内还含有镉物质,那么就可以根据土壤和蚯蚓自身的联系性,去监测土壤当中该物质的含量。在使用植物检测法时,可以直接观察植物外表的变化,同时也可以分析植物新陈代谢方面的变化,比如对植物本身的物质构成,经过光合作用以后植物的物质变化,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监测。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布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监测,通过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状况,包括其生物结构和生物数量,可以对土壤中各种菌类等污染物含量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该土壤的污染程度。

2.3植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将植物应用到环境监测中,可实现环境状态的有效判断。比如:在抵抗污染时,不同种类的植物,会呈现出不同的反应,通过分析植物的不同反应即可判断出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在大气污染监测中,某一种植物对不同的污染物有不同的反应,主要机理是一旦植物生长环境发生大气污染,会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活动。

2.4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微生物也是生物环境监测的主要技术,微生物监测环境的主要机理是:通过综合利用微生物资源,来展现环境污染变化情况、污染种类、污染程度等。就目前我国微生物环境监测发展现状而言,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有核算探针、聚合酶连式等反应技术,都是比较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这些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是通过对一些细菌、病毒的监测,来获知他们生存环境的污染和污染变化情况,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技术愈发先进,技术种类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核算杂交技术,在水体环境病菌监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监测出水体环境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病菌,为水体污染治理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

结语

总而言之,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已有很大改进和完善,但其监测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尚不能满足进一步改善环境污染状况的需要。以上主要介绍了各种生物监测方法在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监测方法相比,生物监测技术所需的费用较低,操作更简单,从而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和全面性。为了使生物监测技术更充分地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作,我国还应进一步提高其水平,并对其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从而使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恒.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及监测中的应用[J].环境与发展,2018,30(05):235-236.

[2]董韵.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乡村科技,2018(01):92-93.

作者:魏国龙

第7篇: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以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分析生物监测基本原理以及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合理应用程序,期待能够不断优化生物监测整体应用程序,从而有效提升环境监测效率,为城市发展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物监测;环境监测;土壤污染状况;水资源;大气污染状况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8-010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8.055

1 概述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有效提升,对于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标准也随之升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环境监测中先后引进了各种先进性科学技术,这些技术的合理利用已经提升了国内环境监测整体效率。生物监测即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检测技术之一。生物监测本身在综合性强、敏感性佳、经济性高以及连续性好等方面存在着绝对性优势,在环境污染预警、环境监测、风险评估以及总量控制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利用。

2 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以及特征

2.1 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

生物监测将生态系统相关理论视作其基础,且生物与之日常生存环境间表现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联系。生物和附近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交换以及物质交换,在生物生存环境被污染以后,生物体内会出现大量有毒物质,且这些有毒物质会不断累积、不断迁移,以至于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环境、生物分布环境、生物生长状况、生物发育状况以及生理化指标等随之发生巨大改变。譬如,在水资源被污染的条件下,水中藻类细胞的光合作用、细胞密度等都会受到一定影响。由此可见,生物对于客观环境存在着各种反应,在对这些反应进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即可实现对环境污染基本状况、整体强度的有效呈现,而这个研究的过程即为生物监测。

2.2 生物监测的相关特征

生物监测本身具备分散性、综合性、繁杂性以及长期性特征,不仅涉及到较多的学科,还涉及到许多目标、许多部门和许多角度,因此生物监测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以环境作为主要对象,生物不仅可以从中提取出各种污染物,同时还可以全程记录环境污染基本情况,同时微生物群、植物以及动物等还能够连续性监测环境,因此生物又被称作监测哨。一般说来,大多生物在生命周期方面都表现出有限性特征,是人们获取各种监测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必须强调的是,生物监测同样存在着许多缺点,不但费用较高、专业性较强,而且涉及面较广,所以见效相对较慢,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因此受到一定限制。

3 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合理应用程序

3.1 土壤污染环境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程序

在对生物监测相关技术进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即可实现对土壤污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在实践程序中不难发现,能够选择的检测方案十分多样。

3.1.1 动物监测方案。动物监测方案属于生物监测程序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土壤污染环境中通过对动物监测方案进行合理利用,即可有效提升其监测效率。在检测对象方面,通常以蚯蚓为首要选择,这是由于蚯蚓整体敏感性偏高,对于土壤内的各种有害物质会产生较强敏感性,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察觉出土壤中的重金属以及农药。除此以外,在对蚯蚓体重的镉含量变化状况进行准确测定的基础上,还可以直接反映出蚯蚓所处土壤环境中的镉含量基本情况。

3.1.2 植物监测方案。土壤污染环境中植物监测方案同样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如果植物所处土壤环境出现严重性污染状况,其新陈代谢就会出现异常状况,并以不同现象直接反映出来。

3.1.3 微生物监测方案。微生物本身属于生物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功能要素,在有效监测土壤内为生物群菌类状况以及数量等情况的基础上,同样能够实现对土壤状况的直接反映。土壤污染环境当中,其主要污染源包括人类粪便以及尿液等,同时灌溉污水同样会直接污染土壤生物,因此在深入研究微生物实际监测状况的条件下,即可准确评估土壤污染实际状况和污染程度等信息。

3.1.4 酶活性监测方案。一般而言,植物根系、动物微生物、植物根系残体以及动物遗骸等都深埋于土壤中,并分泌出大量土壤酶,包括磷酸酶、脱氢酶等,这些土壤酶都具有较强生物活性,可以对土壤内相关生化程序的方向以及强度进行直接反应,因此同样可用作土壤污染基本状况的监测程序中。

3.2 水资源监测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程序

在对水资源环境进行监测时,生物监测同样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实践性。水资源监测中,生物监测同样表现出不同监测方案,具体如下:

3.2.1 PFU法。对指示物种进行选择时,通常以运动范围相对偏大的物质为首选对象,用以对水环境基本状况进行准确评价。一般而言,水体系统内包含着各种微生物群,当水资源被污染以后,这些微生物群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敏感性。因此水资源监测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环节,建议以PFU法为重点监测方案。PFU法强调在水体内放入大量泡沫塑料,且这些泡沫塑料中包含着聚氨酯,采取这样的方式收集水中微生物。PFU法在速度、精准性和经济性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还可用作对工业废水的实时监测。

3.2.2 指示生物方法。指示生物方法能够对水资源中敏感性污染物类型进行准确判断,从而实现对水资源现状的有效分析。一般而言,指示生物方法特征十分突出,除了活动地点具有固定性之外,其生命周期也普遍偏长,因此能够直接反映出水资源内污染物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基于生物分类状况来说,生物监测实践程序中指示动物通常选择无脊椎类动物,在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指示物种往往选择蚊幼虫、小颤藻或者是颤蚓类等。

3.3 大气污染环境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程序

以生物监测为主要方案对国内大气污染环境进行监测的时候,通常以大气环境整体质量水平为重点监测对象。基于生物体系来说,因为植物生长本身具有固定特性,受此特性的直接影响,致使植物长时间处于大气污染环境中,而其生长特征同样决定了植物难以脱离污染物。会对大气造成直接污染的物质包括氯化氢、硫酸雾、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臭氧以及氨等。大气污染环境中生物监测通常具有较为灵敏的反应,具体监测方案涉及到微生物方案、植物方案以及动物方案等。

3.3.1 植物方案。就目前而言,大气监测程序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指示生物即为高等植物,面对大气污染,许多植物都表现出较强灵敏度。譬如,氯气会使绿色的叶尖逐渐变黄,而一氧化氮会使叶正面生成坏死带,且该坏死带贯穿于全叶。

3.3.2 指示植物方案。基于大气污染环境而言,其生物监测所涉及到的指示植物一般包括下面三种类型:(1)二氧化氮类指示植物。烟草、向日葵、柑橘、西红柿以及秋海棠等都属于二氧化氮类指示植物。二氧化氮类指示植物的叶脉间都存在着不规则性伤斑,并以黄褐色、白色或者是棕色呈现出来,部分二氧化氮类指示植物还存在着全叶点状的伤斑;(2)二氧化硫类指示植物。水杉、地木耳、石思仙、落叶松以及苔藓等都属于二氧化硫类指示植物。二氧化硫类指示植物的叶脉间都存在着块状的伤斑,部分植物的伤斑在叶缘位置,并以土黄色是红棕色呈现出来;(3)氟化物类指示植物。梅、十三太保、杏、金线莲、葡萄苔藓、郁金香以及大蒜等都属于氟化物类指示植物。氟化物类指示植物的叶尖都存在伤斑,仅有少部分植物的伤斑在叶脉间,且伤斑多以红褐色或者是浅褐色等颜色呈现出来,同时氟化物类指示植物的健康部分以及坏死部分之间还具有条理分明的界线。

4 结语

分析与研究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程序不仅是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国家经济发展、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监测本身发展前景十分光明,除了会在宏观领域为相关人士提供各种环境信息之外,在微观领域、推动生态环境朝着可持续发方面不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十分突出。为了优化生物监测整体应用程序,除了需要把握土壤污染环境中、水资源监测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程序之外,还要求相关人士严格把握大气污染环境中生物监测具体应用程序,从源头上提升其应用效率,从而为国家环境发展创造更多效益。

参考文献

[1] 高琼.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

[2] 程清清.运用生物监测技术对水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研究及进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1).

[3] 阴琨,吕怡兵,滕恩江.美国水环境生物监测体系及对我国生物监测的建议(续)[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24(6).

作者简介:杨宏对(1985-),女,广东普宁人,揭西县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责任编辑:蒋建华)

第8篇:初一生物质量监测试卷分析

初一上学期期中监测试卷分析

2011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已经结束,为了更好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特对本次的生物试卷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地成绩!

本次试卷共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提两个大题。

一、试卷分析

本次初一生物试卷题目设置比较灵活。虽然问题答案都是基础的知识内容,但是考查方式灵活多变,与现实练习紧密,对学生的灵活思考和运用能力进行了重点考查。选择题部分题目如

13、14题存在超纲的现象,难度较大;填空题如23题对学生的语言表述和总结能力有一定要求,25,26对细胞和显微镜的知识进行了重点考查,27题在实验问题问答中对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都进行了细致的考查,28题主要考查学生看图分析能力,29题是针对实验设计的检查。

二、学生题目得分情况和失分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共25题,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题型较活,注重基础。平均得分率60%,失分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比较欠缺,对现象的分析能力比较弱。学生获得的最好成绩做对22道题,失分最多的是

6、

11、

12、

15、23题,有些题目超出了课本范围,所以学生无所是从,造成失分。 第二大题,非选择题。也是考查基础知识。此题分六小题,第一小题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结合实验对操作排序,并回答注意事项,得分率30%。失分的主要原因是:

1、图不清楚;

2、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弱,不能结合图片上相关提示进行思考。第二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动植物细胞知识的掌握,得分率70%,失分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粗心大意,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第三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曲线的能力,得分率65%,大部分学生能够分析出温度对生物生存范围的影响,但对相关概念的描述比较模糊。第四小题,考查学对叶片结构的认识,得分率70%,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叶脉的结构中两种组织的认识不足,在教学中对此的讲解也不够全面。第五小题,得分率40%,第六题,得分率35%,两题都是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设计能力,主要考察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几个实验,大部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都比较薄弱,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不够严密。第五题主要是对图中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表述不够确切和准确。第六题,失分主要是试验设计环节,大部分学生不不能够准确的对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准确的描述,普遍存在着忽视时间和条件的现象,如很多学生设计的实验都是需要几个月、几年的时间,不具有操作性,同时与实验目的要求不符合。

本测试的成绩总体不是很理想,原因除了以上学生出现的问题,还有我本人的原因,如:对某些问题讲解不够深入,部分知识的补充不够好,课后辅导没有及时跟上等。

三、采取措施

从学生试卷可看出,初中生物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与反思:

1、要继续深入钻研课标,加强教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用新课程理念统领课堂。

2、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认为学生会的学生不一定会,要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使书本知识常识化,寓教于乐,把初中生物课上成学生最喜欢的课。

3、适当扩大知识面,教材知识内容太少,而考试时知识面较宽泛,基于这一点考虑,要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加宽加深。

4、多做实验,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体会实验过程,使知识由理性上升到感性,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课后及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巩固课堂知识的了理解和记忆。

以上分析和总结可能还不太全面,但这也对我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通过我们师生的努力,来年获得更好的成绩。

上一篇:三维设计下一篇:输电线路在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