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引言

水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人的生命不可一日无水,其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是全社会都重点关注的能源之一。水资源的质量直接关乎到人们的生命健康,水污染整治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课题之一。生物监测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式,利用生物学对水污染进行检测。

1生物监测的概念

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环境的破坏将会给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生活环境的改变直接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生物监测是有效利用生物学和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水质环境的改变,对长期存在于其中的水生物变化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进而判断出水源的现状。如果水体遭受到其它有害物质入侵,势必会影响自身系统内的生物正常发展,这些污染源进入到环境后,经过传播分散后,被监测生物有效吸收后,对这些生物的生长变化造成一定的影响,有效提取这些变化的数据后,对比得出结论,从而有效判断出这些污染源的类别,以及其对水质的污染程度及危害大小。

2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水生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源,在其内部保留着大部分的生物群体。当污染物进入水源后,这些生物的生长状况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根据生物的生长变化数据来分析水中污染物的种类。

2.1生物毒性实验

对于污染物毒害测验,通常分为静态水测试和流动水测试。当水生物的生存媒介受到破坏后,污染物对这些生物体的内部构造和生长结构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它可以给研究者提供很多的有用信息,比如,生物的生长习性变化,污染物的主要成分等等,通过这种生物监测手段对于污染物进行细致分析,便于对水环境整改提出合理方案。这种生物监测的手段便于国家制定相关的污染物整治标准,从而有效改善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2.2生物群落检测法

这种生物监测手段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生物群体收集整理,通过对整个生物群的内部生长结构和主要性能参数统计分析,经过对比分析水质的污染状况。生物群落监测,可以有效判断水体中的有毒废物和污染物来源,为后期整治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2.3指示生物的生存状态监测

对特定的生物的生存情况进行检测对比,这里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的水生动植物。对指示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行监测,通过其生长中的结构变化,对水质污染作出综合判断,是目前常用的监测手段。通过分析水质中生物种群的变化,判断水质中主要污染物。这里的指示生物群大致分为水中的鱼种群、一些浮游生物群体等等。

2.4水生生物法

这种监测手段适用于水中有害残留物质含量较少的情况下,如果沿用传统的监测工艺很难得到精确的结论。由于水体中较低的污染物质,经过生物体内后,由于自然界生物链的特殊性,在食物链的传输过程中,该物质的含量就会逐步提高,因此,水生生物法依托于这种富集功能实现对水中有毒化学物质的检测。

2.5硝化细菌测试

在不同水质污染状况下,采用不同的监测手段,硝化细菌测试也是常用的监测手段之一。该检测手段主要利用硝化细菌自身的两大菌类群体完成,通常分两步实现:第一环节状态是对氨氧化菌的状态经过化学变化,转变成亚硝酸群体。第二环节是在通过氧化反应,再将其转变为硝酸。表面上看这两种化学转化差异较大,但是实际上却是整个监测工作的必要环节,缺一不可。

2.6生物传感器

这里的传感是依托于特定的细胞以及起到催化作用的反应酶,通过这种新型固化酶技术,利用生物学敏感物质,实现对检测对象的性能辨别和感受,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转换,最终形成其它可识别物质。

2.7DNA生物传感器

DNA传感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高速、准确、价格低廉,对于水体中的各种污染源进行快速检测。该传感器将水体中的源生物进行监控,并结合特异原理选出DNA探针,结合化学制剂的作用下,检测出最终的水环境现状,全面了解水质污染情况。

2.8聚合酶链反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生物监测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提升,试验结果表明,聚合酶链反应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并被广泛运用于各项监测中。其工作原理是根据聚合酶链的作用,形成DNA技术,在聚合酶的快速反应下,推动DNA的加速形成。

3生物监测技术进展剖析

3.1建立健全生物标准化体系

从我国监测技术现状来看,尚处在婴幼儿时期,技术的成长和进步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起步较晚,很多技术还在沿用过去的模式,技术落后,未形成固定的标准模式,大规模运用起不到任何实际的意义,因此不利于大力推广,需要在发展中不断研发,逐步寻求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

3.2构建生物监测早期预警系统

虽然国家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单从工业生产来看,对于排放污染物的治理还未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导致工厂周边水质污染严重,各种毒害化学成分仍然无法有效解决。如果提前采取应对方案,比如实现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发现污染物并进行有效处理,将水污染情况降到最低。

3.3建立生物监测数据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性。数据监测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优势,事项动态监管和数据统计分析。结合存储数据变化实现对污染源的动态分析,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资源。资源的公开和共享特征,对于水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能够快速识别,借助高效的数据处理系统分类存储,便于后续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结束语

现代化科技的带动下,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但是由于环保意识的不足,传统的重工业给自然界带来了一定的损害,随着社会文明的深入发展,国家对环境整治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尤其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水资源中,对于废弃物排放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水污染治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为前提,不断提升水质,更好地维护自然界资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

摘要:生物监测是通过个别的生物体、类别等对自然界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来分析目前环境的现状,从生态系统和生物学的角度去分析水环境的污染因素。检测结果表明,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收到破坏时,污染源入侵到自然界生态系统内使其发生本质变化,影响自然界的生物正常生长。该技术的运用,能够对于环境污染源作出直接的反馈结果,成为气候整治的重要参考数据。

关键词:生物监测,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污染源,整治

参考文献

[1] 潘陈燕.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8(35):173-174.

[2] 黄楠.生物传感器在水质监测上的应用进展[J].当代化工研究,2018(11):10-11.

[3] 盛亚麟,盛晓花,胡恒星.水生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18,44(10):219.

上一篇:市政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下一篇:基于传统文化景观概念的传统村落保护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