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不良反应处理

2022-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常见不良反应处理

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临床用药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从而探讨临床合理性对策,提高儿科用药合理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儿科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信息进行整理,对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病理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儿中,24例患儿有服药后不良反应症状,其中11例不良反应为皮肤不良反应,多为荨麻疹、皮疹、疱疹;5例患儿为肝功能受损;6例患儿有呕吐、腹泻症状,2例患儿为肾功能受损。用药不合理情况大多为服药剂量过大,服药儿童禁用、慎用药物,联合用药缺乏合理性。结论:抗菌药物滥用,用药剂量过大、药物搭配缺乏合理性等是导致服药后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需对儿科用药不合理情况进行关注,从而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关键词:儿科;药物不合理应用;不良反应

服药期间,患者因有害药,与治疗目的无关药物使用后出现的症状为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必须要对用药利弊做权衡,从而确保药物使用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确保药物达到治疗效果,且安全前提下,做合理应用,是药学的核心理念。儿童身体机能尚未成熟,对药物治疗后的抵抗能力较差,需对药物的相互作用掌握到位,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易发生于儿科,其发生率可达7%左右[1]。本次研究将我院儿科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促进儿科用药合理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儿科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5个月~9岁,平均年龄(4.1±1.1)岁。所有患儿无先天性心脏病,肾、肝功能不全疾病。

1.2方法

将80例患儿的住院资料,用药情况进行做回顾性分析,从而做信息统计分类。儿科病例中,将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进行分类处理,并做详细记录,从而分析其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

1.3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所获得的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不良反应情况

80例患儿经病例分析后显示,其中有24例患儿有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其中11例不良反应为皮肤不良反应,多为荨麻疹、皮疹、疱疹;5例患儿为肝功能受损;6例患儿有呕吐、腹泻症状,2例患儿为肾功能受损。

2.2不合理用药情况

在24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18例为服药剂量过高所致;4例患儿为联合用药不当,药物相互作用引发不良反应;2例患儿服药儿童禁用、慎用药物而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2.3服药后不良反应处理

24例患儿,在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后,及时采取对症措施进行处理,其中23例患儿完全治愈,1例患儿正处于恢复状态。

3、讨论

抗菌药物滥用是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方式,不管是哪种抗菌药物,特性会因其种类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也会有巨大的差异。在多种抗菌药联合使用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提高,不同的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也各有不同。

在临床用药时,医生大多会根据患者检查结果、临床症状进行用药,在临床上,用药剂量超标情况所引发的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极为显著,大多因家长对患儿病情担忧,擅自将服药剂量加大,或者是一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再添加一种,出现盲目的联合用药;家长认为医生开药效果不佳,擅自买药服用,误信广告;用药不规律,不遵医嘱用药[2]。这些用药方式,都会导致患儿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导致体内耐药菌株繁殖,引发肠炎难以控制,即出现腹泻。

在儿科用药中,因医护人员对药物相互作用掌握不准确,在做药物配伍时,易出现相互作用,导致对患儿用药安全性未考虑完善,引发不良反应症状。

在儿科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中,皮肤症状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常见表现。在服药期间,患儿需要在父母监护下用药,对用药剂量、服药规律严格掌握,严格遵医嘱用药。家长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减少因对患儿病情的担忧,擅自加减服药剂量,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禁止擅自在药店买药给儿童服用。一旦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毒性,极易引发其他不良反应,甚至对患儿构成生命威胁[3]。目前,用药剂量超标,是引发患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易导致患儿出现中毒迹象,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归转,极易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甚至留下后遗症。若服药剂量过少,则易导致疗效差,无法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在儿科的临床用药中,必须要对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并严格遵守儿科用药的规范,针对儿童禁用、慎用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4]。同时,在作联合用药时,应该对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行掌握,从而减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必须根据目前儿科临床用药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减少儿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加强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安全用药意识,将儿童用药的正确知识进行普及,使得家长能够加强用药安全性的防范理念,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随着医疗发展的进步,应该将儿科用药安全的重要性向全社会宣传,相关部门也应该对其重视,必须要对儿科临床用药存在的不合理情况,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大投入,使得用药安全性规范能够真正实施到位。

参考文献:

[1] 林郁宵.基层医院儿科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1):212-213.

[2] 张海霞,彭翠英,蒋志平等.125例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1,17(1):46-47.

[3] 朱欣欣,万朝敏.儿童药物性肝损害[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12):896-898.

[4] 何学莲,刘智胜.抗癫(癎)药物所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基因学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 (12):906-908.

作者:吴学君 斯献耿

第2篇: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 目的 在了解某医院儿科药物的应用状况前提下,对临床用药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保证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对策,确保儿科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随机抽查某医院自从2011年1月到2012年5月期间儿科住院病例66例,对临床儿科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统计信息分类,对儿科病例中产生过药物不良反应的儿科病例,进行统计分类分析。资料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在66例儿童患者中,有18例有药物不良反应产生。8例出现皮肤不良反应,有皮疹、荨麻疹等等;3例出现肝功能被损害;1例出现腹泻、呕吐;1例出现肾功能损害。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用药剂量过大、使用儿童慎用或禁用药物以及药物的配伍使用不合理。结论 过多使用抗菌药物及药物剂量使用过大、药物的配伍不合理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均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因此,应重视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关键词】 儿科;药物使用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在用药期间,患者接受的药物正常剂量的过程中,一些有害的和药物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物反应的出现。临床用药过程中,必须根据需要权衡的利弊,然后决定选择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可靠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药物,这是临床药学的核心。与成人相比,儿童不成熟的各种身体机能,对大多数的药物治疗抵抗能力不强。这种情况下药剂之间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不合理的情况下产生的,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更可能发生在儿童,对于婴幼儿,约6%至7%之间的概率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尤其是新生儿的概率高达25%[1]。响应对药物的耐受性,较成人,孩子的差异。与此同时,基层医院的儿童在药物治疗的临床经验相对较差,再加上有些孩子没有自己的感官能力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疗效评估困难,儿童用药的一系列问题在开始服药,不容易将能够对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现将我医院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分析和调查,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1月到2012年5月期间,来到某医院就诊的儿童患者之中,将其中的66例作为研究对象。66例住院治疗的儿童患者,其中男24例,女42例,年龄最小的3个月,最大的8岁,年龄平均为3.3岁。

1.2 研究方法 对某院66例儿科患者住院用药资料及病历表进行通过回顾性分析,将统计信息分类,对儿科病例中产生过药物不良反应的儿科病例,进行统计分类分析。

1.3 统计分析方法 针对本次调查中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版软件做相关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 通过对66例儿科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后发现,其中有18例儿童患者产生过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11例出现皮肤不良反应,有皮疹、荨麻疹等等;4例出现肝功能被损害;2例出现腹泻、呕吐;1例出现肾功能损害。

2.2 不合理用药的不良反应 18例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有12例是因为用药的剂量超标;5例是因药物的配伍方法不当引起;3例是因服用了儿童慎用药物导致。

2.3 不良反应处理 在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18例儿童患者中,16例在用药后不良情况出现后被完全治愈的,其中有2例处于恢复过程中。

3 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

3.1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对于无论哪种抗菌类药物来说,特性也都因其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不一样的反应就出现在患儿的体内;特别是当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同时使用过程中,患儿的不良反应就更容易产生[2]。也就可能在患儿身上发生虽然体质一样但不良反应不同的情况。

3.2 超标使用药剂量 选药时医生往往根据患儿的临床特点和便检结果,并结合孩子的用药史及过敏史等。这类药在临床上的问题比较突出,滥用现象诸多,如家长心急,擅自加大药量;一种药不行,再加一种,盲目联合用药;医生开的药不管用,去药店买广告宣传的药或别人推荐的药,造成重复应用;不规律用药,时服时停,孩子成了试验品。这些做法都属于滥用抗生素,它最严重的后果是肠道菌群进一步紊乱,耐药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药物难以控制的肠炎,即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3.3 药物配伍不合理 在儿童用药意识方面,不少儿科的临床护理人员在这方面认识不够,对于药物配伍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等信息缺乏知识储备,要做到患儿安全用药能力欠缺[3]。而一些医生,当对患儿用药过程中,其之前对一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考虑不充分也不科学,这些都是患儿不良反应产生的重要原因。

4 讨论

通过分析上述18例已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后,其结果当中能够让我们认识到,目前已经普遍存在儿科的临床用药的问题,而这其中皮肤损害为其主要表现。

在参照其他同类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无论是药品的使用时间、频率,还是次数、用量等,都需要父母严密管控。一旦超出剂量,就容易引发中毒,而剂量过少则不易达到疗效。

总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儿科的临床治疗用药情况,有针对性地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将同类事件再次发生的情况杜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儿科相关人员临床用药的安全防范意识,将相关的患儿正确服药的相关知识宣传到患者家长。另外,对国家有关部门来说,也必须对医院儿科临床用药中的存在不足引起足够重视,通过进一步加大投入,达到用药相关制度的规范与工作规范并重。

参考文献

[1] 余文海.抗菌药物在儿科的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5,15(5):11-12.

[2] 李盈,蔡捷,史美甫.儿童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J].儿科药学杂志,2002,8(3):33-35.

[3] 赵瑞玲,吴金红,高明娥,等.儿童用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19):1700-1703.

作者:赵卫芳

第3篇:老年患者常见西药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

[摘要] 目的 对老年患者常见的西药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对其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使用西药出现不良反应的老年患者7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不良反应的表现和防治措施进行总结。 结果 老年患者常见的西药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种:全身性损害为32.86%、皮肤组织和黏膜组织损害25.71%、体位性低血压14.29%,以及耳毒症、精神症状、肝肾功能损害、尿潴留等损害。在给药途径方面,以静脉滴注为主(74.29%);在药物类型方面,以抗菌药物为主(35.71%)。 结论 老年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其预防措施可以从加强医生专业技能、个性化用药、选择合适的联合药物等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 老年患者;西药;不良反应;防治措施

[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老年人逐渐成为药品和保健品的最大消费人群,其消费比例为40%[1]。老年人群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环境都处于不断衰退阶段,各类疾病的发病率都随之升高,这也导致老年人群需要借助大量的药物用于健康和生命维持,但是西药品种的繁多也造成了乱用药现象的普遍存在,使老年人在用药后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杨云莹[2]认为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2.5倍。因此,探讨老年患者使用西药的不良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对保证用药安全、对保证用药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使用西药出现不良反应的老年患者70例,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60~92岁,平均(64.8±5.9)岁,所有患者均没有精神性疾病,使用西药之后均出现不良反应。将70例患者按照年龄段进行划分,其中60~69岁40例,70~79岁18例,80~92岁12例。病例来源:门诊患者13例,住院患者57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资料进行总结,对其相关原因进行探讨,对其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统计本组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所占比例;统计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统计不同药物类型诱发的不良反应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本研究中,在老年患者服用西药的不良反应中,全身性损害23例(32.86%),皮肤组织和黏膜组织损伤18例(25.71%),体位性低血压10例(14.29%),精神症状5例(7.14%),耳毒症6例(8.57%),尿潴留4例(5.71%),肝肾功能损害2例(2.86%),其他损害2例(2.86%)。不良反应症状百分比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给药途径分析

给药途径包括静脉滴注、肌肉注射、口服、外用四种,其中静脉滴注不良反应52例(74.29%),肌肉注射不良反应7例(10.00%),口服不良反应9例(12.85%),外用不良反应2例(2.86%)。与静脉滴注相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59.322、53.717、75.366,P<0.01)。

2.3 药物类型分析

诱发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型主要有8种,包括抗菌药物25例(35.71%),免疫系统药物2例(2.86%),血液系统药物3例(4.29%),心血管系统药物5例(7.14%),内分泌系统药物6例(8.57%),抗癌药物8例(11.43%),消化系统药物10例(14.29%),神经系统药物11例(15.71%)。与抗菌药物相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1.475、18.893、14.464、12.561、9.322、6.701、5.594,P<0.01)。

3 讨论

3.1 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3.1.1 全身性损害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内的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药物进入人的身体之后能够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数量减少[3],从而导致血液中的药物剂量增多,从而导致机体药物效应增加,从而引发西药不良反应。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血流量减少,相关酶的活性功能减弱,药物的代谢速率下降[4],使得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增加,从而诱发高热、头晕等不良反应症状。

3.1.2 皮肤组织与黏膜组织损伤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皮肤中的水分也会有所流失,皮肤中的水分含量相较于正常值来说会比较低[5]。在服用西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下,会导致皮肤黏膜和口腔黏膜受到损伤,会导致组织细胞出现脱水的情况,会导致丘疹、红斑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对老年人的正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3.1.3 体位性低血压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调节能力也会有所下降,老年患者机体的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会失调[6]。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降压药、三环类的抗抑郁药和利尿剂进行治疗时,容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症状的出现。

3.1.4 精神症状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脑血流量逐渐下降,脑内酶活性也逐渐降低[7]。如果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比较容易会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影响,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老年人出现焦虑抑郁、精神错乱、烦躁不安、悲观失望等不良症状[8]。

3.1.5 耳毒症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听力功能本身就有所下降,在药物的影响下,前庭症状或者听力下降等情况经常出现,临床证明,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会对听力神经造成严重的损伤[9]。

3.1.6 尿潴留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和中枢抗胆碱类药物会对老年人的神经造成一定的阻滞[10],如果老年患者患有前列腺肥大、膀胱纤维病变,尿潴留的发生率会大大增加。

3.1.7 肝肾功能损害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下降,皮肤、器官、各个组织中的水分会相应地减少,肝功能损害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几率会相应地比较高。在临床药物方面,万古霉素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对肾脏的损伤极大[11],因此,在临床上对这类药物的使用要谨慎。

3.2 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3.2.1 提升医生的专业技能 目前,在临床用药方面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有效的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解决医患纠纷,医院应定期开展讲座、召开会议,开展用药培训,强化医生的合理用药意识、提升医生的用药水平[12]。在对老年患者进行临床用药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老年患者的病情;其次要详细了解老年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最后要根据老年患者的体征选择老年患者适用的药物,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如果有些药物可用可不用,就尽量不用。根据研究发现,对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2.86%,因此,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要慎重。

3.2.2 合理控制用药剂量 《中国药典》在老年人用药剂量方面有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老年患者的用药剂量要控制为成人的3/4,部分药物要控制为成人的1/2[13]。同时,Delafuente JC认为在安排老年人的用药剂量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史、药物特性、体质、药物的耐受性和脏器功能等指标进行个体化安排[14]。

3.2.3 合理使用联合药物 药物有其各自的应用效果,药物联合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患者体内药物的耐受性增加[15],同时药物之间的交联反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这种危害在老年患者的身上会得到更加明确的体现。因此,在对老年患者使用临床西药的时候,要尽量减少联合药物的使用。比如,在使用降糖药的时候,要尽量不使用普萘洛尔,因此,普萘洛尔一方面能够降低血糖,但是另一方面还会将老年患者的低血糖症状掩盖,会增加老年患者的低血糖危害。

3.2.4 遵照医嘱服用药物 (1)人的机体运行会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老年患者在用药的时候要尊重这种生物规律,按照医生嘱咐的时间服药,以免降低药效。Rand在研究中表明,非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在用药的依从性方面要比住院患者低[16]。因此,医生要叮嘱老年人按时服药。(2)不随便使用药物。部分老年人受到广告或者亲友等的影响,对营养品和保健品过分相信,随意服用,结果不仅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还使得内脏受损,引发药源性疾病。因此,医生要嘱咐老年患者不要随意地服用保健药物,要保持健康的心态,科学的饮食,以保证身体健康。

3.2.5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根据研究发现,给药途径不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不同。在四种不同的给药方式中,外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率最低,为2.86%;在非外用药物中,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率最高为74.29%,口服药物的不良反应率次之为12.56%,肌肉注射的不良反应率最低为10%。因此,对于那些非外用药物,要尽量使老年患者通过口服的方式进行服用,减少静脉滴注的次数,以减少老年患者西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其预防措施可以从加强医生专业技能、个性化用药、选择合适的联合药物等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 孙志新. 老年患者常见的西药不良反应及防治研究[J].医学信息,2013,26(30):212.

[2] 杨云莹. 老年人常见的西药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J]. 医学信息,2013,13(20):572.

[3] 邹家龙. 老年人常见的西药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147-148.

[4] 高尚艳. 老年人常见西药不良反应与预防措施[J]. 赤子,2015,21(7):167.

[5] 李盼凡. 高龄患者常见的西药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J].医学信息,2013,17(25):490.

[6] 邵云侠. 老年人常见的西药不良反应与防治策略初探[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9(31):84.

[7] 周延坤. 中西药结合用药造成不良反应因素及防治对策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3):127-128.

[8] 周德胜. 中西药联用所致不良反应的研究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4,12(36):114-115.

[9] 李志坚,冀满丰. 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5):107-109.

[10] 戴劲. 多种西药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110-111.

[11] 林浩. 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不良反应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6):108-109.

[12] 刘庆喜. 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分析[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987.

[13] 顾春涯. 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不良反应分析[J]. 北方药学,2015,13(6):149.

[14] 楚冬梅. 多种西药联用引起不良反应的观察分析[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2):477.

[15] 杨明春. 浅谈多种西药联合应用导致不良反应[J]. 中国农村卫生,2014,6(z2):8-9.

[16] 韩沈平. 多种西药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5):265,286.

(收稿日期:2015-09-08)

作者:董震海

第4篇: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患者输注血液或血制品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都要警惕为输血不良反应。

1、发热反应:

发生率为2.9%,占输血总反应率的52.1%。在输血期间或输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1摄氏度以上并有发热症状。

2、过敏反应:

发生率为3%,占输血总反应率的42.6%。输血后可发生轻重不一的过敏反应,轻者只出现单纯的皮肤痛痒、局部红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关节痛。血液中嗜酸性细胞增多。重度:支气管痉挛、发绀、呼吸困难、肺部有喘鸣、脉快、低血压、胸骨下痛、胸部压迫感、休克、喉头水肿以至窒息。

3、溶血反应:

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占73%。溶血反应是输血后红细胞受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分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这类反应多半在输入数十亳升后发病,表现为寒战、面色潮红、呼吸困难、低血压、创面渗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尿少,尿闭以至发展成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常于反应后1-2周变得明显)。患者可突发休克,可发生广泛渗血及凝血障碍而进一步引起DIC。迟发性反应:主要属于血管外溶血。常见于Rh血型不合,偶见于其他血型系。在经产妇或有输血史者,输血后数天或数周发生原因不的发热、贫血、黄疸,症状轻微,网织红细胞增多,球形红细胞增多,结体珠蛋白降低,可有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尿少见。

4、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轻者以发热为主。重者于输少量血(10-20毫升)后突然病情加重,极度不安,发生剧烈寒战、高热、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干咳、发绀、面部潮红,皮肤粘膜出血,腹痛、腹泻,血压下降、脉细弱等,严重者可发生休克、DIC和急肾衰而死亡。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和肺部并发症。一般情况下,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是常见特征。休克为温暖型,皮肤潮红而干燥。全麻患者可能只有血压下降和创而渗血,而无寒战与发热。

5、循环负荷过重:

大量输血或受血者心功能不全时,输血可致心衰、肺水肿,严重者则可在数分钟内死亡。这是由于输血过多过快、超过患者的正常血容量所致。输血中或输血后 1小时内患者突然心率加快、心音变弱、脉搏微弱、呼吸困难、胸紧、头痛、头胀,发绀、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直坐时颈静脉怒张、肺部出现湿性罗音,可发生心房颤或心房扑动,严重可于数分钟内死亡。临床症状加上收缩压迅速增加6.7kPa以上时,可作此诊断。

6、枸橼酸盐蓄积中毒:发生率很低。

临床输血中的血液大多用ACD 或CPD抗凝,当大量输血或换血时,血浆中的枸橼酸盐很容易达到中毒水平(约1g/L)。正常情况下枸橼酸钠在肝内很快代谢为碳酸氢钠,故缓慢输入不致引起中毒,但大量输入时枸橼酸钠可与钙结合,导致血钙下降而抑制循环出现脉压小、血压下降及低血钙所致的手足抽搐,所以每输1000ml血时,常规给钙剂1g预防发生低血钙。

7、高血钾:

全血和红细胞在保存期间,随着库存时间的增长,其血浆中的钾含量也逐渐增多,这是由于红细胞中K+外溢。大量输血可引起钾中毒,患者血浆中钾浓度达到8毫摩尔/L时,可引起心电图显著改变,约为10毫摩尔/L时,可认为是即刻死亡的原因。

8、氨血症:

随着血液贮存时间的增长,血中氨的浓度将逐渐增加,贮存到3周的血中氨的浓度可约等于新鲜血中氨浓度的8-9倍,所以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应给大量贮存血。

9、酸碱失衡: 需大量输血者常有休克及代谢性酸中毒,大量输血可加重酸血症,可考虑每输500ml 加入5%碳酸氢钠35-70ml 。

10、体温过低:

大量输入冷藏的库血,使病人体温迅速下降,而发生心室纤颤(特别在低钙高钾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故大量输血前将库血在室温下放臵片刻,使其自然升温;一般主张温度 20℃左右再行输入。

11、输血后紫瘢:

是输血后发生的急性、免疫性和暂时性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年龄16-80岁不等。发病机制与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有关。由于抗原阴性患者输入抗原阳性的血小板,产生同种抗体,破坏血小板。

12、肺微血管栓塞:

血液在贮存过程中,由白细胞、血小板、细胞碎片、变性蛋白及纤维蛋白等形成大小不等,直径为20~80μm的微聚物。在大量输血时,这些微聚物可以通过孔径为170μm的标准输血滤器进入病人体内,可广泛阻塞肺毛细血管,造成所谓“输血后肺功能不全综合征”(又称肺微血管栓塞)。病人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突然烦躁不安、呼吸困难,严重缺氧,甚至死亡。心脏手术施行体外循环时,微聚物可直接引起脑部微血管栓塞,造成偏瘫。

13、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发病率约为0.02%。是发生于输血期间或输血后的并发症,以急性缺氧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点,是导致输血相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输血后白细胞激活或聚集在肺微血管,释放出的细胞内生物活性因子诱发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和肺水肿。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输血6h 内(通常1~2 h 内) 出现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与体位无关的、突发的、进行性呼吸困难。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紫绀、咳嗽、发热、烦躁、低血压等,极少数患者也可较迟(48 h 后) 出现上述症状 。

(14)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是输血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为0.01%~0.1%它是受血者输入含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后发生的一种与骨髓移植引起的抗宿主病类似的临床征候群,死亡率高达90%~100%。GVHD的发生必须具备3个条件: ①输入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中有免疫活性淋巴细胞。 ②受血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损。

③供、受者白细胞相关抗原(HLA)不相合。TAGVHD一般发生在输血后1~2周(2~30 d)时。主要症状为高热,热型不规则。发热1~2 d后,面部和驱干皮肤出现红斑和丘疹,随后出现水泡和皮肤剥脱,可蔓延至肢体。严重者全身红皮病,大水疱和大量皮肤剥脱。消化道症状有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腹泻为水样或血样,量多至5~8 L/d。严重者可出现肝、脾肿大和肝区疼痛、黄疸、转氨酶增高。骨髓抑制至全血细胞减少,出现贫血、出血,常死于严重感染。骨髓衰竭致全血细胞减少是TAGVHD终末期的重要特征。症状出现后、患者多在1个月内死亡。

第5篇:中药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

疼痛:出现在静滴后或者静滴过程中,注射部位或者沿静脉走向部位可能出现疼痛,大部分的疼痛如针刺样疼痛。

对策:首先要请护士查看,排除是否因护士操作不当所致,一般在调慢滴速后可以缓解。不能缓解者,可以一边静滴,一边热敷,基本可以缓解。

发热:发热常发生在药物输注30分钟之后。

对策:减慢滴速,或者停止静滴,给予抗过敏药和退热药,并采用物理降温,让患者多饮水;做好鉴别诊断工作,若患者的发烧不属于不良反应,而是属于输液反应,应保留剩余药液送检。

恶心呕吐:输液后呕吐。

对策:减慢滴速,必要时可以停止输液。根据医嘱使用止吐药,如胃复安10毫克肌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免呕吐物进入呼吸道。

静脉炎:静脉出现炎症。

对策:减慢滴速,如果没有缓解,应考虑换药。

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用药后3~30分钟内出现,表现为气短、胸闷、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

对策:立即停药。对于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可注射肾上腺素抢救,必要时注射地塞米松。对于过敏性药疹则可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扑尔敏)以及泼尼松(强的松)等治疗。

第6篇: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锥体外系反应:

(1)急性肌张力障碍:肌注东莨菪碱0.3mg或异丙嗪25mg; (2)静坐不能:普萘洛尔10-20mg tid; (3)类帕金森症:盐酸苯海索 2mg bid;

(4)迟发性运动障碍:停药,可试用卡马西平、氯硝安定、维生素E;异丙嗪和银杏叶提取物可能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粒细胞减少:利血生20-40mg tid或生白能 碳酸锂0.25mg bid 黄疸或肝功异常:护肝片 2片 tid 癫痫发作:可同时服用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

植物神经系统副反应:便秘(通便),流涎(抗过敏药) 控制急性症状(如冲动,行为紊乱)药物:

氟哌啶醇注射液

10-15mg im bid 缓解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如流口水,手抖,吞咽困难、运动迟缓静坐不能) 药物:针剂:氢溴酸东莨菪碱(海俄辛)

0.3mg im bid 口服药:盐酸苯海索(安坦) 2mg bid po

1. 控制兴奋。

对于年轻患者,处方: 氟哌啶醇针剂 5mg×3,用法:10mg 或 15mg,肌肉注射 1 次;加 盐酸东莨菪碱针剂 0.3mg×1,用法:0.3mg,肌肉注射 1 次

对于年老或身体消耗较大、心电图有异常的患者,可以地西泮或氯硝西泮肌肉注射。处 方: 地西泮针剂 10mg×1,用法:10mg,肌肉注射 1 次;或 氯硝西泮针剂 1mg×2,用法:2mg,肌肉注射 1 次

精神药物中毒一般处理:

催吐:饮温开水500-600ml刺激咽后壁或舌根部引起呕吐;明显意识障碍者不宜催吐;

洗胃:服药6小时内为佳,可用温开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 吸附:洗胃后胃管注入10-20g调成糊状活性炭; 导泻:从胃管内注入20-30mg硫酸钠

促进排泄:补液利尿,可达4000ml/d,并用利尿剂如呋塞米20-40mg im或iv必要时重复。 恶性综合征处理: 1.停用抗精神病药

2.物理降温,无效时用退热药或人工冬眠疗法 3.吸氧

维持血压

4.补液,以生理盐水为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 5.肌肉松弛剂:静注硝呋苯海因50mg/12h,能口服时改用溴隐灵5-10mg tid 惊恐发作肌注地西泮10mg 紧张性木僵:电休克治疗或舒必利静滴100-400mg 抑郁性木僵:电休克治疗或氯丙米嗪静滴 反应性木僵:苯二氮卓类 器质性木僵:针对病因治疗 药物性木僵:输液,对症处理

第7篇: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即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和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的。

一、输血反应应急预案

(一)临床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

2、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 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激素等。

4、过敏反应:减慢、吸氧、肾上腺素。

5、大量输血有关反应:加温 补钙、纠酸、治疗稀释性凝血病等。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并查证:

(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尽早检测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验科进行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检测。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采血送检验科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4)、对侧肢体采病人血(血常规管和肝素抗凝管)及血袋中剩余血( 和血袋一起),送输血科检测分析。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病人血液作细菌培养。

(6)临床上常常忽略的问题:几小时后才采患者的血,影响了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检测;未留第一次尿,影响了血管内溶血的检测。

(二)、输血科处理

1、复核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确保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那一袋(或那几袋)血。

2、复核患者(输血前留置样本,反应后采集的样本)和供者(输血前留置样本,血袋中剩余血)ABO和RhD血型,查看是否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离心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样,观察是否溶血,并比较输血前的血样是否有变化。

4、用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样本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及鉴定。

5、将血袋剩余血送医院药检室检查致热原。

6、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 (1)、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送检验科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2)、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 (3)、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标本、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 ABO、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 (4)、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7、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 (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2)、取血袋剩余血送检验科作直接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 (3)、取血袋剩余血送检验科分别在4℃、22℃、37℃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 (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三)、输血科主任对上述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并记录到病例中;

(四)若调查发现存在血液管理不当等原因时,输血科主任及时向管理委员会汇报并提出整改建议,参与整改;

(五)若调查发现存在血液质量问题由输血科主任向血站进行反馈并记录。

(六)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七)、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八)、医疗科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的反馈率为100%。

(九)、输血委员会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并记录。

(十)、输血委员会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并记录。

(十一)、输血委员会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二、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识别标准、预防与应急处理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1、预防:消除热原、无菌操作、滤白血液

2、处理:停止输血、镇静解热、病情观察

(二)、输血过敏反应

1、预防:筛除有过敏史的供血者、有过敏史的受血者在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胺药、IgA缺乏者输血选用洗涤红细胞

2、处理:轻度:减慢输血速度、抗组胺药或皮质激素 重度:停止输血、肾上腺素

休克者: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升压药、输液

喉头水肿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IgA缺乏者:按休克处理

(三)、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1、预防:严格输血指征、避免亲属间输血、免输新鲜血、使用辐照血

2、处理:对症处理

(四)、循环超负荷

1、预防:减少输血输液量

2、处理:立即停止输血、吸入高浓度氧、应用皮质激素、纠正心衰休克

(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

1、预防:输注不含白细胞抗体的血液

2、处理:立即停止输血、吸入高浓度氧、应用皮质激素、抗组织胺治疗、静脉利尿治疗、机械通气治疗 (六)、急性溶血反应

1、症状和体征:

一般症状:寒战、发热、腰背疼痛、呼吸困难、紫绀、血红蛋白尿和黄疸 严重:休克、DIC、急性肾功能衰竭

麻醉时:只出现手术野渗血或者出血不止、血压下降,是唯一症状,应高度重视。

2、处理:

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受血者(生命体征、尿量尿色、出血倾向)迅速补充血容、尽早实施换血 尽快实施利尿(速尿) 应用碱性药物(碳酸氢钠) 防止过敏休克(氢考或地米) 预防DIC(低右或肝素) 预防肾衰(多巴胺) 贫血者输入O型洗涤红细胞

3、预防:加强责任心,规范各项操作,严格查对制度,避免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错误

三、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

一、血液输注无效主要包含:血小板输注无效和红细胞输注无效。

1、血小板输注无效定义:指受血者在给予合适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输入的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期很短,血小板输注的相关校正计数增长值(CCI)不高的病理状态。

2、血小板输注无效管理措施:首先查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在查明原因情况下有目的输注血小板。

(1)免疫因素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由HLA抗体和血小板(HPA)特异性抗体引起。

(2)非免疫因素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热、脾肿大、DIC、感染等。

3、免疫因素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对策 (1)患者进行HPA、HLA- I抗体检测。

(2)对患者进行HPA及HLA抗原分型。从已知血型库中选择相同供者采集血小板输注。

(3)若没有相同血型供着,可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选择相容供者血小板输注。

二、红细胞输注无效

1、定义:输注红细胞后,患者Hb没有升到应有的数值或者Hb还有下降为红细胞输血无效。

2、原因:不规则抗体引起的迟发型溶血反应;隐形出血等。

3、对策: 输血前后进行Hb检测,判断是否发生了红细胞输注无效,如发生了红细胞输注无效,首先排查原因。

a、有否存在隐形出血现象。有隐形出血首先止血治疗,在此基础上输血。 b、不规则抗体筛查。若抗体阳性,进行抗体鉴定,确定抗体特异性,选择无相应抗原的血液输注,若没有不含相应抗原的血液则进行相容性输注。

申请用血流程、输血管理流程

(一).申请

1、决定输血治疗前,临床医师要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医生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

2、凡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手工分血小板等应ABO血型同型输注,并要做交叉配血试验。机采血小板、冰冻血浆、冷沉淀等只要求ABO同型输注。

3、备血(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手工分血小板等):医生先开出输血申请单、并注明准备输血日期,护士将输血申请单于预定输血日前一天送输血科,输血科采集血标本并进行交叉配血。护士在预定输血日期到输血科取血。

4、当天输血:医生开出输血申请单,护士将输血申请单送输血科,输血科采血并进行交叉配血后通知申请科室来取血。

5、血浆:原则上也需要备血,第一次申请的需要采血,输血科核对血型和抗体筛查后溶解血浆,溶好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需要超过1000ml用量,需提前和输血科约血。

6、机采血小板、冷沉淀等成分:第一次申请的需要采血,输血科核对血型和抗体筛查后负责与潍坊中心血站联系血小板、冷沉淀等成份,血站将血小板、冷沉淀送达后,输血科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7、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10U)的,均需上报医务科审批,然后将审批单和输血申请单一起送输血科备血。同一患者一天累计用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10U)的,用血后必须补办报批手续。并将审批单送输血科保存。

8、夜班用血需审批时,值班医生进行电话审批,输血科以接到申请科室主任或医务科的同意电话后备血。但第二天必须补办报批手续,并将审批单送输血科。

(二)血标本采集与送检

1、输血科工作人员持验收合格的申请单,在病人床前与申请科室值班护士一起核对病人信息无误后,共同在《输血病人身份核对记录本》上签字,输血科工作人员抽取静脉血3 ~ 4ml,并在输血科血标本采集登记本上登记。

2、紧急输血患者采集血样时输血科工作人员与申请科室值班医师、值班护士三人共同核对病人信息无误后,三人在《输血病人身份核对记录本》上签字,值班医师、值班护士在病程记录上双签字(手术病人术前未备血而术中需要紧急输血时由输血科工作人员与麻醉医师、巡回护士三人共同核对病人信息无误,麻醉医师、巡回护士在输血申请单上双签字确认后),输血科工作人员采集血样并在输血科血标本采集登记本上登记。

3.社区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时,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并填写标本接收登记表,签字交接。

(三)交叉配血

1、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2、输血科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

(四)取血

1、交叉配血无禁忌后,输血科通知临床医护人员取血。

2、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3、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C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4、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五)输血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每单位红细胞悬液应在2小时内输完。

(六)手术用血的流程

1、择期手术备血患者,临床医师于术前24小时要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在《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医生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后备血。

2、手术室护士接手术患者时应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床号、输血治疗同意书等。

3、患者在术中需要用血时,手术室电话告知输血科患者姓名、住院号、所需血型、种类和剂量,输血科人员要做好记录并核对与申请单上的内容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应及时通知手术室。取血的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要查看血液标签是否齐全、血液颜色,是否有杂质、沉淀、凝块和有效期等,与输血科人员共同核对血型及交叉配血结果后,签字确认。

4、血液在取送过程中注意保证血液的质量,避免剧烈震荡,取血护士在全血、血制品出库后必须立即送至手术室。

5、手术病人术前未备血而术中需要紧急输血时,由麻醉医师开具《临床输血申请单》,并逐项填写完整后电话通知输血科前来采血。输血科工作人员与麻醉医师、巡回护士三人共同核对病人信息,麻醉医师、巡回护士在输血申请单上双签字确认,输血科工作人员采集血样。

6、在取送血液制品的交接中,认真做好及输血科与手术室之间、手术室与临床科室之间的签收记录。

临床输血考核办法

1、 临床各用血科室对本科室医师、护士用血过程中执行制度和流程的情况每月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查:

(1) 是否按要求签订《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2) 是否按规定完成输血前检查,是否达到输血指征,是否分级审批。 (3) 输血前是否进行核对(送申请单前、采血时、取血时、输血前)。 (4)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与记录是否完整(若有不良反应,则要有处理记录),血袋是否按要求送回输血科,是否进行疗效评价。

(5) 血液是否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开始输注,是否在规定时限内输完。 (6) 输血器材是否三证齐全、在有效期内使用,是否超时使用,用后如何处理。

各科室要将以上检查结果计入医护人员个人业绩,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上报医务科。

2、 输血科协助医务科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查: (1) 输血科本科室全面质量检查。

(2) 每月统计申请单审核合格率、分级审批率、用血适应证合格率、成分输血率、血袋回送率、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送率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3) 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每季度对科室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

(4) 每季度对各科室的用血病历进行检查,每科室抽取1-5份。

对以上检查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上报医务科。本科室的检查结果计入工作人员个人业绩。

3、 麻醉科每月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查:

(1) 术前备血情况(是否签订知情同意书、是否进行输血前检查),术前未备血而术中用血情况,要有详细记录。

(2) 输血前是否核对,术中输血记录是否完整,血袋和不良反应汇报单是否按规定送输血科,是否有不良反应(若有,要有处理记录),术中未输完的血液是否与患者所在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交接。

(3) 自身输血是否执行相关制度和流程,并统计每月和全年自身输血率。 (4) 血液是否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开始输注,是否在规定时限内输完。 (5) 输血器材是否三证齐全、在有效期内使用,是否超时使用,用后如何处理。

麻醉科对上述检查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上报医务科。本科室的检查结果计入工作人员个人业绩。

4、 护理部负责以下内容的考核:

(1) 对护理人员进行输血应知应会知识和输血全过程操作技能的考试,必须全部合格。

(2) 每月对各用血科室护理执行输血相关规章制度和流程进行考核。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计入个人业绩并上输血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5、 感染办负责检查输血科和各临床用血科室控制感染制度、流程执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上输血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6、 考核办负责对紧急用血预案涉及各科室工作人员对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的知晓情况进行检查,并每半年进行一次供血管理满意度调查。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上输血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7、医务科负责医院输血管理的全面考核,包括以下内容: (1)临床医师、输血科工作人员、其他医技人员输血应知应会考试。 (2)各用血科室医师执行输血相关规章制度、流程的情况。 (3)输血科执行医院和本科室规章制度、流程的情况。

(4)将各科室上报的检查情况汇总,将临床医师的检查情况计入个人业绩。每季度对全院用血情况进行评价,并上输血管理委员会主任。

8、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全院输血管理情况进行公示,将存在的问题与科室考核和医师业绩相结合,分析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每半年对全院用血进行评价和分析用血趋势,提高管理水平。

血液库存预警及协调机制

1依据我院前三年平均用血情况,加自然增长率,制定全院用血计划和安排当年库存量,每年12 月25日前上报医务科。

2根据我院前三年平均日用血情况,制订常规库存(能满足3天急救用血):

红细胞A、B、O型各在20~30 U,AB型6~10 U 血浆: A、B、O型各在5000ml,AB型2000ml 3每周

二、周五向血站申报用血计划时,A、B、O、AB四型按3:3:3:1比例储备。 4预警状态:红细胞:A 、B、O各型库存低于10U,AB型低于4U;血浆A 、B、O各型库存:低于1000ml,AB型低于600ml即为预警状态。

5输血科库存血达到预警状态时,值班人员必须及时向科主任报告,由科主任联系潍坊血站,并联系院办公室派车去取血。

6血站不能按原定计划供应血液,库存血液得不到补充时,及时报告医务科,向各临床用血科室发出库存预警信息。

7在血液库存预警时期,输血科向各临床用血科室实行控制性输血:严格输血适应证、使用血液替代品、落实血液保护技术、实施自体输血、启动亲友互助献血等措施节约异体血用量。

8输血科与血站加强沟通,建立双方库存预警信息交流沟通长效机制,保证临床紧急用血需要。

9发生自然灾害和群发性事故而造成大量伤亡等需要大量血液的特殊情况下,输血科立即报告医务部暂停我院择期手术用血和非抢救治疗用血,全力保证此类伤员临床用血的同时紧急联系中心血站调配血液,实施输血应急预案,补充库存数量。

临床应急用血预案

一、为确保严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群伤事件后临床大量用血供应,特制定本预案,望各临床科室遵照执行。

二、接诊医师遇到上述情况,要评估总用血量,并开具输血申请单送输血科备血。

三、输血科要及时向潍坊中心血站申请急诊用血,并向医院办公室申请车辆去血站取血。

四、医院办公室每月排好去血站急诊取血的听班车辆,确保在接到申请后10分钟内到位。

五、为满足患者紧急输血的需要,已经递交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用血科室可以电话申请输血,由输血科值班人员在电话记录本上详细记录、签名并存档备查。累计用血超过10U或1600毫升者,为抢救病人可先电话审批,并记入病历,后补办手续。

六、因血站规定血小板、冷沉淀需提前一天预约,输血科接到申请后立即联系中心血站。血站若有库存,立即去取;血站若无库存,去取的时间以血站通知为准。

七、血站不能足量供应时,报院领导和医务科暂停我院择期手术用血和非抢救治疗用血,确保急诊病人用血供应。

七、输血科遇到疑难配血时,将配血标本送潍坊中心血站配血,同时临床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扩容补充晶胶体液,保持血容量,同时术中采取低血容量稀释技术和血液回收技术,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从而赢得疑难配血时间和后续血液供应时间,保障患者安全。

八、Rh(D)阴性急诊患者急需输血而无同型血液时,按照特殊血型应急输血预案进行。

临床紧急用血预案

1 目的

为保障紧急抢救患者情况下临床血液能快速安全输注于临床,制定紧急用血工作预案。

2 编制依据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2 《艾滋病防治条例》 2.3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3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临床紧急用血进行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4 组织及职责

4.1 为做好临床紧急输血工作,确保紧急用血的顺利实施,成立临床紧急用血协调小组。

组长:医务科主任 副组长:输血科主任 成员:各临床科室主任 4.2 职责

4.2.1 医务科主任负责紧急输血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现场指挥。 4.2.2 医务科负责各科室协调与信息上报,并监督执行预案。 4.2.3 输血科负责预案的具体实施。

4.2.4 其他各科主任具体负责各部门的应急工作。 5 紧急用血管理预案

5.1经治医师首先为患者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最好静脉插管,确保通过该插管采集供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病毒筛查试验用的血标本,并同时电话通知输血科做好紧急用血准备。

5.2输血科在确认库存血液不足时,立即与采供血机构联系,说明哪种血液不能满足紧急输血的需要。

5.3如果有多名医护人员处理多名伤员,此时应指定1名医师负责血液申请并与输血科联络。每个患者的输血申请单上应清楚地标明患者姓名和病案号。若遇多名无法识别患者(如患者昏迷),可标明无名氏01号、无名氏02号……,避免在确认受血者身份时出错。

5.4如果在短时间内发出另外一份针对同一名患者的《临床输血申请单》,应与第一份《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的患者信息相同,以便输血科人员确认接收的的是同一名患者的申请。

5.5急性失血患者如经液体复苏后收缩压能维持在10.66ka(80mmHg)左右可暂不输血,因为患者维持在许可的低血压状态可减缓出血,防止在伤口处形成的一个不结实的止血血栓被血流冲走。 5.6对于低血压急需手术的患者应尽快送手术室。

5.7特别紧急情况下,需要紧急同型输血时,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标明血液需求的紧急程度,并统一特定用语表达的含义:“火急”:10~15min以内;“紧急”:30min以内。电话通知输血科前来采血。血液输用后,经治科室应尽快到医务科审批补办相关手续。

5.8输血科在接到通知并采血标本后,如病情“火急”且不知患者血型情况下,应在10~15min内发出第一袋未经交叉配血的O型悬浮红细胞(O型红细胞必须正反定型相符),并在血袋上标明发血时尚未完成交叉配血试验。此后,应尽快鉴定供、受者血型并根据临床输血需要,发出经交叉配血主侧相合的同型悬浮红细胞。但在未知患者RhD血型的情况下,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或未成年女性不轻易发给RhD阳性O型红细胞。病情“紧急”应在30min内完成正反定型及凝聚胺法主侧配血。

5.9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不能输注全血,只能输注红细胞。红细胞只要求主侧配血相合,次侧配血不作要求。输注前要与患者或其亲属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说明利弊。血浆和冷沉淀可以相容性输注。

5.10若已输入大量0型红细胞成分后,能否输注与患者同型的血液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当患者原ABO血型的红细胞与新采集的患者血标本血清相合时,可以输注与患者原血型同型的血液(在改输原同型的血液时,须更换输血器)。若交叉配血试验由于ABO抗体所致不合时,则应继续输注0型红细胞。

5.11 RhD阴性患者需要紧急输血时按特殊血型应急输血预案执行。

第8篇: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1.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等。为能及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

2.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人员协助诊断。

3.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通路,并完整的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待查。

4.怀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执行以下程序: 4.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 4.2对症处理,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4.3医护人员要亲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min测体温、血压一次。

4.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要与细菌性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 4.4.1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30min至2h后症状缓解;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4.4.2如停止输血并对症处理2h后,病情未缓解并加重者,应考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及时抢救。

215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5.怀疑过敏性输血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

5.1对轻度过敏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组胺药物,严密观察,若症状缓解可继续输血;反之,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查找原因。

5.2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严重或持续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6.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 6.1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和《交叉配血申请单》 6.2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用于保存于冰箱中中的受血者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

6.3采集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测定。

6.4采集受血者血液,进行血清胆红素含量测试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做进一步坚定。

6.5留取输血不良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7.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治疗医师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

216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7.1迅速补充血容量 7.2应用速效利尿剂 7.3应用多巴胺 7.4碱化尿液

7.5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剂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7.6病情严重者施行换血或血浆置换疗法。 7.7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 7.8DIC的防治。

8.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8.1观察血袋剩余血液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浑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8.2取血袋剩余血液直接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

8.3取血袋剩余血液和患者血液,在4°C此、22°C、37°C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细菌培养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执行《医用洁净工作标准操作规程》。

8.4对受血者进行外周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9.一旦怀疑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治疗原则如下: 9.1及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光谱抗生素。 9.2加强支持疗法。

217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9.3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措施。 10.经血液传播疾病 细菌、病毒、寄生虫、螺旋体均可经血液传播,其中病毒对受血者威胁最大,特别是引起输血后肝炎和艾滋病。

10.1当出现或怀疑输血感染病例时,经治疗医师应及时向科主任报告,并及时书面报告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10.2医务部在接到报告后组织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分析查找原因,做好相关资料的登记,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10.3医务部写出调查报告,认真总结经验,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10.4对可能因数学感染疾病产生医疗纠纷或法律诉讼,我院应保存好相关资料,与相关部门协调积极应对。

10.5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时,要积极通知中心血站,并建立随访制度。

10.5.1献血员随访由中心血站定期进行,随访献血员目前是否阳性,用到其他患者目前情况,当时试验记录质控记录。

10.5.2受血者随访由经治医师定期进行,随访输血前传染病检测指标,近期活动的情况,近亲属输血传染病指标检测情况,有无其他感染情况发生等。

10.5.3通知和随访受血者,要由经治医师严格按照保密制度进行实施,能见到受血者本人时,要单独面对面告知,无法见到受血者本人时,可通过电话告知-0.

218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11.受血者如发生疑难的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经治医师应通知上级医师并及时报告医务部,由医务部出面协调各临床科室对受血者进行联合诊治。

12输血完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医护人员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交输血科保存。输血科统计上报医务部。

219

第9篇: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

一、 发热反应

临床表现:可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患者先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41度,可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二、 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休克表现:出汗、面色苍白、脉速而弱,四肢湿冷、发绀,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或安全丧失,血压迅速下降乃至测不出,脉搏消失,最终导致心跳停止。

与过敏相关的症状:在休克之前或同时出现:呼吸道阻塞症状,刺激性咳嗽,连续打喷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三、 溶血反应

临床表现:轻者与发热反应相似。重者常有如下表现

1、 心血管阻塞表现:头痛、腰痛、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

2、 红细胞溶解:黄疸、酱油样尿

3、 急性肾衰:少尿、无尿

处理:

1、患者发生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

2、病情紧急的患者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予氧气吸入。

3、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4、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卡,上报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的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6、加强巡视及观察,做好抢救记录。

上一篇:作文方格纸700字下一篇:师德爱心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