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常见不良事件案例

2022-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护理常见不良事件案例

常见儿科输液发生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常见输液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提出防范对策,确保患儿输液安全。方法回顾2008年——2012年50例因输液发生不良事件的类别、发生时间段、护理人员情况等,查找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0例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多为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中午12:00-下午14:00时间段、低年资护士。结论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加强专科培训是降低儿科常见输液发生不良事件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原因;防范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288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1],是儿科临床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在临床护理中,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分析我科2008年——2012年50例因输液发生的不良事件,制定相应措施,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让患儿以最佳的用药方法达到最满意的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0例不良事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3岁15例,3-6岁25例,6-9岁10例,肺炎12例,腹泻25例,哮喘4例,其他9例。

1.2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科室连续4年登记的输液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50例儿科输液不良事件类别及数量见表1。

2.2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见表2。

2.3输液不良事件发生人员情况见表3。

3原因分析

3.1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查对不认真是小儿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换液体时同时拿多个患儿液体,不采用两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有时只查对床号不查对姓名,或者只查对姓名不查对药品名称,导致加药错误、给药错误。另外,儿科患者常出现同名同姓的现象,护士在查对患儿床号、姓名时,由于家长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确认患者床号、姓名不够专心,易出现差错。个别护士责任心差,查对不用心,对医生开具有异议的医嘱,未及时确认,导致用药错误。

3.2人力不足儿科固定床位与护士比为1:0.34,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加床现象严重,实际达不到该比例,上午10:00-12:00是集中治疗高峰期,小儿哭闹、声音嘈杂也容易出错。陪护多,人员活动频繁,容易分散护士的注意力[2]。12:00-14:00是换液、拔针、执行临时医嘱的高峰期,但是在12:00-14:00这段时期往往只有2名护士值班,工作忙中出错。个别患者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为病情较轻,输完液后便离开医院,第二天返院后,便要求护士立即为其输液,干扰护士正常工作秩序,使护士原有工作计划性打乱。巡视患者不及时也是小儿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由于患儿自诉能力差,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与家属做好沟通,并及时正确指导患儿家长如何观察患儿,4例液体外渗中其中2例均是由于未及时发现引起,因为小儿四肢组织疏松,相对肥胖,液体外渗后不易发现,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合理配备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

3.3业务技术不熟练表3可以看出,小儿输液不良事件中低年资护士发生率最高,由于儿科年轻护士较多,责任感缺乏、沟通不到位,基本理论知识较差,临床工作中缺乏经验,对药物规格及小儿用药剂量不掌握,在执行医嘱时未发现剂量与患儿实际年龄不符、体重不符,造成给药错误。

4防范对策

4.1优化工作流程规范制定身份识别流程、处理医嘱流程、加药、换液流程、拔针流程,并将这些流程制定成册,人手一本,组织护士进行学习,并在工作中认真执行。建立儿科用药警示卡,标出儿科常用药物用药剂量及快速计算方法以及儿科常用药物配伍禁忌表,张贴在治疗台旁。在使用警示卡的过程中,对护士进行安全教育及风险管理,在护士中建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病人第一”的理念[3]。

4.2采用弹性排班制护理缺陷的发生与工作量大小及不同的排班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3]。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我们采用了弹性排班制,增加10:00-14:00时间段的护理人员,并设小组长1名,负责中午疑难问题的解决,检查、督促护士有计划地落实治疗和护理。

4.3规范化培训研究表明,护士的素质与能力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直接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的最重要基础[4]。针对问题分层级培训,对上岗1年内护士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内容除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包括儿科专科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如小儿常用药物剂量的换算方法;小儿静脉穿刺方法及流程;小儿静脉输液肿胀的观察及护理;认真阅读相关药物说明书,除了掌握药物的性能、用法、用量,还要熟悉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溶媒选择等相关注意事项。采用不定时提问、检查工作中的落实情况。对实习护生制定完整的带教方案,在临床实习中,老师做到放手不放眼。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33.

[2]李桂芳,孙丽.全程质量控制在门诊输液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6):96.

[3]罗玉萍,汪国丽.警示卡在护理安全用药配制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3):2205.

[4]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缺陷[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

作者:郭珂清 王慧莹

第2篇:护理不良事件的概念与常见的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

常见不良事件:

1、坠床: 一侧有床挡,患者翻身时从另一侧坠床。

2、烫伤:患者喝水、理疗时被烫伤。

3、跌倒:下肢术后患者扶拐摔倒,造成肋骨骨折。

4、自杀: 医生给患者拆线时,患者用医用刀片自杀,制止后,患者趁医务人员离开病房后又跳窗户自杀。

5、给药对象识别错误(输或换错液)。

6、给药剂量或方式错误(化疗药十倍剂量)、镇静药服药到口(避免药品囤积)。

7、使用过期药物。

8、管路识别错误导致液体输入错误(胃肠营养液)。

9、设备问题常常发生在急症抢救时:包括急救时不会操作医疗设备、错误操作、设备找不到或者维护不良等。

10、遗漏医嘱或执行医嘱不及时(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超过2小时者)。

11、侵袭性操作时违反规定程序和步骤。

12、损失或丢失重要标本。

13、护患交流障碍,知情告知不足(检查前后告知)。

14、护理记录缺陷(缺项、漏项、与医疗记录不一致)。

15、泄漏患者隐私。

16、抢救患者时,口头医嘱药品剂量错误。

17、医嘱临时续液,未挂治疗单,输液毕拔针返回,发现还有后续治疗。

18、外带药品,需要加入四支,结果掰开了八支药。

19、医嘱开胃复安入壶。

20、配液后无签名、日期、时间。

21、治疗单3组液体,签字只有2组液体后拔针。

22、头孢类药品无皮试阴性或“继用”字样。

23、输液治疗单无滴数。

24、无上级医师签字。

25、外带,NS250ml,头孢唑釫Bid,继用(无剂量)。

26、交接班清点物品,只签字,不清点。如:插线板(有登记,无实物)。

27、治疗单开vitB6入壶,输液袋上vitB6入液。

28、患者自行调节输液速度。

29、患者站立输液。

30、患者自己上3楼B超。

31、女病人导尿误入阴道。

32、膀胱冲洗夹闭引流袋,冲洗完毕离开时未打开。

33、医嘱开腺苷钴铵1ml肌肉注射(实际1mg),连续注射。

34、静脉留置针输液前未NS冲管。

35、字迹不清,造成治疗单位置放错。

36、医嘱开PN80万单位皮试,按160万配制(无80万单位的PN)。

37、配液时将配液时间写错,与实际时间不符。

38、治疗单涂改含糊不清,剂量有误。

39、静脉液体外渗外漏-多巴胺。

40、住院患者病历记录对头孢类过敏,出院带药头孢类口服。

第3篇: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分类与常见原因

2018.06.06

一、不良事件的分级

根据不良事件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后在病人或医务人员身上所造成的伤害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3级。

1、一级不良事件:指已发生,造成病人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加重病情、延迟康复的事件,或者下列情形之一者,即护理过错行为引发的有效投诉或纠纷;医院感染暴发;手术身份部位识别错误;体内遗留手术器械;病人因意外事件死亡。

2、二级护理不良事件:指已发生并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但对病人病情及治疗效果无影响的事件,并将事件对病人的伤害程度分为无伤害、轻度伤害、中度伤害和重试伤害。

3、三级护理不良事件:指隐患事件,是由于不经意或实时的介入,不良事件未真正发生或事件未涉及病人,或者是非护理行为造成的事件(如公共设施事件、医疗设备器械事件)

二、不良事件分类

1类,不良治疗:包括给药错误、输血错误、医疗感染暴发、手术身份部位识别错误、体内遗留手术器械、输液输血反应;

2类,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走失、烫伤、烧伤、自残、自杀、火灾、失窃、咬破体温表、约束不良;

3类,医患沟通事件:包括医患争吵、身体攻击、打架、暴力行为等;

4类,饮食、皮肤护理不良事件:包括误吸/窒息、咽入异物、院内压疮、医源性皮肤损伤;

5类,不良辅助诊查、病人转运事件:含身份识别错误、标本丢失、检查或运送中或后病情突变或出现意外;

6类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含管道滑脱、病人自拔; 7类,职业暴露:含针刺伤、割伤;

8类,公共设施事件:包括医院建筑毁损、病房设施故障、蓄意破坏、有害物质泄露;

9类,医疗设备器械事件:包括医疗材料故障、仪器故障、器械不符合无菌要求; 10类,供应室不良事件:包括消毒物品未达要求、热源试验阳性、操作中发现器械包器械物品不符。

三、不良事件常见原因 1.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

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 2.执行医嘱不正确

表现在盲目地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 3.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违反操作流程

对一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患者翻身不及时造成压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让家属给患者鼻饲造成窒息等。 4.未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

没有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对病人观察和巡视,没有认真落实病人交接班制度,健康教育宣教不到位,对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无预见性,如未向病人反复强调潜在的安全隐患(跌倒、坠床)。 5.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评估能力不足

未对坠床、跌倒高危因素患者评估及采取预防措施,造成患者坠床、跌倒。 6.消极倦怠心理引起

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病人投诉)。 7.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特别是高浓度药品未有标识和单独放置等管理失误。 8.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差

缺乏护理安全相关知识,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应急能力差。

第4篇: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2 原因分析

2.1 给药差错

发错药、打错针、漏发药、漏注射属护理差错的首位[1]。2010年全院共发生给药差错7起,其中有静脉输液差错3起,漏输液体或量不准确3起,口服药发错病人1起。分析以上发生原因如下:

2.1.1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过程中护士未“三查十对”,造成张冠李戴或看错药名、剂量等现象。

2.1.2 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工作中马马虎虎,漫不经心,查对不认真,对于药名、病人姓名相像时,就错发药了。 2.1.3 交接班不认真,特殊药物给药前没仔细交接,接班护士没认真检查是否还有其他治疗未做,特别是夜班,护士注意力不集中时易出差错,如漏发药、漏注射的时间多发生在14时、20时、24时。 2.1.4 护士的药学知识掌握不够,不能对本科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熟知,常规药品的作用与病人不相符时,护士不知道,就给病人用了。

2.2 跌倒

跌倒是指身体的任何部位,因失去平衡而意外地触及地面或其它低于平面的物体,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伤害事件。其发生原因如下:

2.2.1 年龄因素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器官的退化,感觉功能障碍、视力、听力减退,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反应迟顿,易跌倒。每年约30%的老年人跌倒1次或多次,而跌倒的概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8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年发生率高达50%[2],据报道,老年患者对预防跌倒认知的差异及意识的淡漠是跌倒难以避免的因素。

2.2.2 药物因素

因病人使用有些药物,如降压药、控制血糖药、安眠药、镇静剂等,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药和麻醉镇痛药,被公认为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

2.2.3 环境因素

病人入院后,对病区环境不熟悉,加上偶有地面潮湿、有积水、光线不足、地面不平等,行走时稍有不慎极易跌倒。同时家具的防范设施不足,如马桶、走廊内无扶手、病床未加床档、床铺过高及座椅过低等均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

2.2.4 护士因素

在这6例跌倒事件中,发生在夜间有4例,占总数的66.6%。夜间时段,上班护士相对白天较少,巡视病房的次数不够,间隔时间长,不能及时发现和帮助患者的服务需求。

2.3 药液外渗

药液外渗是指静脉注射时,药物不同程度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造成软组织肿胀、疼痛,甚至引起软组织坏死。

2.3.1 患者因素

临床中的以下几类病人在输液时易发生药液外渗。 2.3.1.1 小儿、老年患者

烦燥、意识障碍无法沟通的患者,由于不配合 血管脆弱或者感觉、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2.3.1.2 重症患者

如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2.3.1.3 癌症病人是外渗的危险因素

因为癌症患者反复化疗,静脉血管脆弱,难以穿刺。

2.3.1.4.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易发生药液外渗。 2.3.2 技术因素

穿刺的护士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或进对穿刺针的性能不了解,或者穿刺后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都极有可能造成药液外渗。另外穿刺部位重复多次穿刺也是造成外渗的一个原因。 2.3.3 血管因素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处、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4 压疮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的溃烂和坏死。

2.4.1 力学作用

造成压疮的三个主要物理力是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通常是2~3种力联合作用所致。持续性的垂直压力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原因;摩擦力作用于皮肤,易损害皮肤的角质层;剪切力是因两层组织相邻表面的滑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位所引起,与体位有密切关系。我院发生的4例压疮,都是因为皮肤与床铺出现平行的摩擦力,加上皮肤垂直方向的压力,导致剪切力的产生而发生的。

2.4.2 局部皮肤经常受潮湿或排泄物的刺激,出汗、大、小便失禁等使皮肤潮湿,加上尿液和粪便的刺激作用,局部皮肤的酸碱度发生改变,使皮肤表皮保护能力下降,皮肤组织极易破损,形成压疮。

2.4.3 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

此类患者的皮肤较薄,抵抗力弱,受力后易破损;营养不良的患者皮下脂肪较少,肌肉萎缩,一旦受压,局部缺血、缺氧而易发生压疮。本院发生的压疮中,有两例病人营养很差,尽管按时翻身拍背,在骨隆突出仍然出现压疮。 3 防范措施

3.1 给药差错的防范

护士是住院患者用药的直接操作者,又是用药的最后把关者,因此在防范用药差错中起重要作用。

3.1.1 强化培训护士的业务素质

包括各项护理工作制度、职责;还应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使护士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提高风险意识;加强护士责任的教育,不断规范护理行为,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3]。

3.1.2 认真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嘱执行制度及交接班制度。用药前应认真检查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核对病人姓名等,操作后的查对尤其重要,这次查对能使护士本人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差错并及时纠正,可将伤害降到最低。 3.1.3 护士长在病区应随时巡视病房,检查各个护士的工作质量,尤其对新护士,责任心不强的护士,更应注意环节质量的控制。为此护理部规定了护士长每日应至少四次查房,对查出的问题应记入质量考核登记本或查对登记本上。 3.1.4 各科室都建立了药品说明书,各护士长都收集了本科常见药物及抢救药品的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整理成册,并定期对护士进行考核。 3.2 跌倒的防范措施

3.2.1 评估病人

自2011年起,我院护理部制定了“患者跌倒、坠床安全评估预防记录本”,要求护士对入院的60岁以上老年病人,要全面评估病人的既往史、跌倒史、服药情况、睡眠及意识情况等,根据评分结果,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2.2 环境管理

向新入院病人及家属详细做入院指导,如病情允许,扶助患者亲临各处环境,给予提醒安全防范之处,并向家属及陪护人员交待清楚;如离开患者应加上床档;将日常用品放于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并将呼吸器放在床头或

枕边。夜间打开地灯、保持地面干燥。

3.2.3 加强管理

我院护理部将“预防患者跌倒”纳入质量管理范畴,并不定期进行检查,拟定相应的预防对策,确保执行。尤其对老年人、行动受限、意识障碍等易发生跌倒的高危人群,更应多关心、多问候、多巡视、多观察,确保每位患者的安全。

3.3 药液外渗的防范措施

3.3.1 加强护士基本功的训练,力求一针见血,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避开关节处,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尤其对小儿、老年人或意识障碍的病人,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输液完毕,正确拔针:先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时间为5~10分钟,切忌来回揉动。 3.3.2 近两年来,我们全院推广使用静脉留置针,因为留置针导管软,不易损伤血管,而且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可保护血管。

3.3.3 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严格按护理级别巡视病人,一般要求,扎上液体后半小时之内护士要巡视病房一次,检查穿刺部位及液体点滴是否通畅,以及病人的反应,如发现药液外渗,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是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护士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3.4 压疮的防范措施

3.4.1 评估病人

2011年起我们开始使用“压疮评估表”,从神志、营养、循环、用药等方面对病人进行评估打分,对于高危人群要进行健康宣教及必要的防范措施。

3.4.2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对长期卧床病人建立翻身卡,每2h翻身拍背一次,必要时缩短间隔时间,并使用海绵垫、气垫褥等,使支撑体重的面积加大,减小压疮,对易受压的骨隆突处,可用软枕、海绵垫等架空,以减轻对局部组织的压力。

3.4.3 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保持患者皮肤和床单清洁、干燥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对大、小便失禁、出汗及分泌物多的患者,应及时洗净擦干,局部皮肤涂凡士林软膏;不可让患者直接卧于橡胶单或一次性床单上,保持床铺、被服清洁、干燥、无皱褶、无渣屑。对于易发生压疮的病人,护士每次巡视病房时都要检查床铺是否合乎要求。

3.4.4 加强营养。评估后如病人营养不良,护士应做饮食指导: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不能进食的患者和医生协商,静脉补充营养。 4 讨论

通过对2010年全年发生的四类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实施一系列的护理防范措施,致使2011年全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8起,减少了13起,减少了62%。研究显示:有些护理不良事件虽然难以避免,但如果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加强管理,注意护士队伍的在职培训,尤其是新护士的培训,认真督查各项护理工作制度的落实,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因素,将护理不良事件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唐玉平.14起护理差错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10):1220.

[2]林琳,范文霞,李斌,住院老年病人跌倒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2):215. [3]何洁文,护理行为中的安全问题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2,18(318):2405.

作者简介:张华蕾,女,42岁,本科学历,毕业于西安交大护理专业,主管护师。

第5篇: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在护理管理中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护理管理中采用常规方法,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护理管理中应用了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回顾分析应用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前后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知识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方面,应用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前后存在较大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知识掌握程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随着临床护理服务观念的更新,患者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对护理服务有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对于医院护理管理有了更多要求,尤其是在护理安全方面,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会进一步造成护患关系的紧张。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管理水平,降低临床护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服务质量,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就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室内部共有护理人员24名,均为女性,年龄在21—45岁、平均年龄(31.6±5.1)岁;在工作年限方面,1-5年7人,5-10年9人,10-20年6人,20年以上2人;其中大专学历2名、本科学历22名;在职称方面,副主任1人,主管4人,护师12人,护士7人。在两个不同时间段的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1.2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护理管理中采用的是常规方法,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护理管理中于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应用了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文献检索方式从国内大型网站、报刊等方面收集典型的护理不良事件案例,通过对不良事件典型案例的分类整理,每周在固定时间为所有护理人员就选择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具体分析可通过PPT文档、观看视频、护理管理知识宣传册等完成不良事件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进一步加大对护理管理制度的完善,比如: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交接班制度、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等。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观察指标有:(1)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知识评分;(2)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3)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1.4评价指标

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管理知识评分采用我院自拟的护理管理知识评分,包含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法律保护意识查对制度的执行、安全用药、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护理文书规范书写、不良事件报告情况、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护理操作技能等,综合上述不同项目后换算为百分制,分值越高,对应的护理管理水平越高;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获得,发放问卷100分,回收率为100.0%,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5统计学分析

整理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率(%)表示,护理管理评分使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前者使用卡方检验,后者使用t检验,比较后以P<0.05表示存在较大差异以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2.1不同时间段护理管理评分

不同时间段护理管理评分比较见表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采用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后,护理人员的整体管理水平相对于应用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前,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时间段护理管理评分比较(x±s,n=24,分)

时间段

2014年6月—2015年6月 2015年7月—2016年7月

t P 2.2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2014年6月—2015年6月共接收患者980例,其中有19例出现了护理不良事件,所占比例为1.94%;2015年7月—2016年7月共接收患者995例,没有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在不同时间段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理满意度比较

2014年6月—2015年6月表示满意40例(80.0%)、一般8例(16.0%)、不满意2例(4.0%);2015年7月—2016年7月表示满意的有49例(98.0%)、一般1例(2.0%)、不满意为0,在护理满意度方面,两个不同时间段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管理是保证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护理管理中护理安全管理属于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根据我国不同学者对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报道,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在2.9%—16.6%。其中用药错误为14.9%—28.2%,跌倒坠床为20.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临床

护理管理得分 60.7±10.5 85.9±7.3 37.216 >0.05 护理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护理风险较大。

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就是结合医院的护理实际,从国内搜集整理相关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典型案例,并通过向护理人员的讲解以及深入剖析,让护理人员看到护理不良事件对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院等造成的影响,让每一位护理人员切实认识到护理管理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意识,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水平,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中通过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结果显示,护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同时护理服务质量也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在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知识掌握程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小英,徐玲芬,李敏.根原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4,14(01):28-30. [2]翟兆欣.根因分析法在急诊急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9(06):422-424.

[2]

第6篇: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准确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及减少差错或事故这种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对待护理缺陷,所以现以护理不良事件来进行表述。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的,对病人直接或间接产生了影响。

1 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查对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1.2 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1.3 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1.4 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1.5 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 表现在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1.6 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2 预防护理差错事故措施

2.1 严格执行护理三查七对制度。

2.2 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以外。

2.3 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专用账册医学|教育网整理,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

2.4 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

2.5 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和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2.6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

2.7 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氧气应有“烟火勿近”字样,保证病人安全。

2.8 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9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

2.10 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等。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2.11 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护士在医学发展和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护士面对的是生命的延续和生存的质量,因此,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成为每一个护士自觉行为,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第7篇:护理不良事件

013年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总结

一、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汇总:

项目 护师例数

护士例数

合计 医嘱执行漏签字

0 2 2 多收费 1 8 9 漏费 2 9 11 执行错误医嘱 3 9

12 宣教不到位 0 4 4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3 75 78 患者投诉 0 1 1 违纪处罚 1 4 5 未及时更换消毒液

0 1 1 给药错误 0 1 1 漏测血压 0 6 6 比率

8.3% 91.7% 130例

二、事件类型图表分析:

0 1020304050607080医 嘱执 行 漏 签 字 多 收 费 漏 费 执行 错 误 医 嘱 宣教 不 到 位 护 理文 书 不 规 范 护师护士 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图表1

急诊科2013年不良事件图表2

2013年急诊科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11项,合计130例,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发生例数最多的是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其次是执行错误医嘱,护士发生率较高,护师发生率明显低于护士;其他不良事件包括多收、少收等。

三、 原因分析

1、 护士不认真,责任心不强。

2、 汉语水平较低、理解能力差,对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虽然进行 了学习,但仍不能准确掌握。

3、 查对制度流于形式、查对不仔细,错误的遗嘱不能及时发现。

4、 对护士工作站系统操作不熟练,不了解收费标准,医嘱录入 后未核对,造成少收费或多收费。

5、 在护理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工作中没有认真落实病人交 接班制度、健康教育宣教不到位、观察病情不仔细

6、 护士长现场督导不力,对一些经常犯的错误重视程度不够

四、整改措施:

1、认真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护理核心制度,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执行医嘱时必须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确保医嘱执行准确无误。

2、科室定期组织培训学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不定时抽查护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核心制度做到人人掌握,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3、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针对危重病人悬挂安全警示卡,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意外。

4、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病人对相关疾病知识能基本掌握,降低护理风险。

5、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定期召开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会,对阶段时间内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讨论,达到安全警示作用。

6、护士长加强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急救药品、器械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急救物品做到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修、保养,抢救物品、药品处于备用状态。

2012年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析

总结

一、2012年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汇总:

事件类型 例数 比率 液体外渗 1 10% 漏执行医嘱 2

20% 发错药 1 10% 用药宣教不到位 1 10% 护理书写不规范

5 50% 合计

10 100% 2012年全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0例,液体外渗1例,漏执行医嘱2例,发错药1例,用药宣教不到位1例,护理书写不规范5例。

液体外渗医嘱漏执行发错药 宣教不到位护理文书错误

0 123456液体外渗 漏执行 发错药 宣教不详 文书不规范 1 1 1 1 5 1 护士护师

2012年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10例,发生例数最多的护理不良事件是护理文书不规范,其次是医嘱漏执行,其他不良事件包括液体外渗、给药错误等。

按发生不良事件当事人职称分析,发生例数最多的是低年资、低职称护士。

二、原因分析:

1、病例书写不规范,不完整。

2、巡视病房不到位,观察不认真。

3、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查看医嘱不仔细。

4、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欠缺,常用药物基本药理不知,未很好的与病人沟通。

5、上班期间会客,没有巡视病房,造成液体外渗。

三、整改措施:

1、严格按照《病例书写基本规范》书写病例,组织学习培训。

2、加强巡视病房,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各管路是否通畅,观察到位,确保患者安全。

3、认真落实查对制度,医嘱查对做到班班查对,下班查对上班医嘱,护士长每周参加大查对。

4、加强护士理论、技能知识培训,提高护士业务水平,做好患者的用药、宣教工作。

5、上班期间严谨会客,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

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性强。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加之患者家属对突发事件难以接受,对病情变化难以理解,易发生各种纠纷。因此,培养急诊科护士必要的应急能力、熟练的抢救技术、敏捷的处事方法、良好的沟通素质,对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纠纷、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保障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急诊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

1.1 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意识也明显增强。患者要求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和不稳定性缺乏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不够,卫生资源的分布和匹配的合理性存在某些不足,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卫生系统的形象,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故意制造纠纷。

1.2 医院条件欠缺所致的风险急诊科患者多,护士缺编,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工作效率下降;医疗条件差,抢救仪器设备不全,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抢救和留观患者不能及时收住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急诊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技术力量薄弱,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这些都是导致纠纷的隐患。

1.3 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风险1.3.1 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抢救工作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有章不循,对危重患者抢救不及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2 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抢救仪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提高了急救护理水平,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抢救仪器无专人管理、摆放凌乱、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故障等都是导致护理纠纷的隐患。

1.3.3 抢救记录不规范,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只注重抢救措施、速度、效果,忽视了抢救记录,有的抢救记录不全面、过于简单、时间有错误、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甚至涂改,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抢救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1.4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1.4.1 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近年来急诊科护士趋于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有的护士对患者的提问不能耐心解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

1.4.2 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风险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操作是由护士独立操作来完成的,如:急诊护士的分诊、护送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输液、输血、给药、使用抢救仪器等等,这些都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会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

1.4.3 护理职业损害引发的风险急诊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马上救护。不能确定患者是否有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在急救过程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

1.4.4 护士心理损伤引发的风险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质的人群,护士是暴力发生的最危险人群。这些会对护士的心理、身体、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1.5 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且普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和消极的求生欲望,都会使护理风险上升。

2、对 策

2.1 医院各部门要支持急诊工作急诊科设一线、二线值班人员,24 h待命,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当大批患者来诊时,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医务处(院总值班),迅速启动医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就各位进行抢救治疗。急诊科制定了突发大批车祸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传染病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集体中毒的应急预案等,在抢救患者时整个科室工作协调、人员互助,可大大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医学|教育网搜集。

2.2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要增强法律意识,谨言慎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

2.3 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2.3.1 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必要条件,是正常护理操作的保障。护士必须纪律严明,坚守岗位,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具有团队精神,在护理操作中循章守制做好抢救工作。

2.3.2 及时总结经验护士长和护理业务骨干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我们总结出了科室存在的2O余种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供护士学习和借鉴。如:危重患者外出检查、住院途中发生窒息、心跳骤停;医疗护理文书丢失或记录失误;分诊漏诊;各种抢救操作的损伤;给药错误;抢救仪器不到位;医务人员损伤及感染;医疗护理纠纷;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低下;服毒患者的再自杀等等,这些都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

2.3.3 制定可行措施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具体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于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如吸痰、洗胃等要履行告知义务;要将进行的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以达到配合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知情的需要,最终目的是降低纠纷和投诉的发生 .护送危重患者到手术室、重症监测室、病房后,急诊护士要与接诊护士详细交接并签字。

2.4 强化科室管理意识2.4.1 抢救仪器的管理急诊科抢救仪器多,全部由护士使用操作,每台仪器要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包括各部件的完整、运转情况以及清洁消毒和保养,发现故障立即通知护士长和设备科。要求全科护士都能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掌握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洗胃机、头部降温仪的性能及操作规程,并将这些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供给护士学习。

2.4.2 护理文书的管理急诊护理文书是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的主要依据。护士在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及时、客观、清楚、准确、完整,不得涂改。内容包括:患者就诊的时间、病情,采取的急救措施及效果、病情的转归等等,这些文书要妥善保管,漏记、错记等都会造成日后争议的法律问题。

2.5 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2.5.1 加强基本业务的培训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是急诊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加强护士培训包括:法律意识、服务礼仪、沟通技巧、急救新技术等,提高护士的服务质量和救护水平,通过每月进行的护士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定期培训和考试,使护士掌握危重疑难病例的观察要点、护理要点及处理方法,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急诊抢救护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予以总结_3】。认真做好急诊护理的每个环节,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5.2 加强急救技能的培训对急诊护士要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急救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危重患者急救技术等。如动静脉穿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等,提高抢救成功率。护士长督促低年资护士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高年资护士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对常用急救药品的使用、其药物的作用机制、常用剂量、使用方法、毒副作用都要熟练掌握。

临床给药护理不良事件归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朱纯敏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1.19.049 凡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均属护理不良事件[1] 。各类护理不良事件中,用药错误的发 生频数占首位 [2-4] ,而用药错误后果复杂,法律风险大。药物 治疗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为防止用药错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各医院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如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加强过程管理,实行双人查对,反问式查对制度[5] ;根据 工作量的不同,采取弹性排班 [6] ;更新护理人员用药知识[7] 等。我院护理部根据各临床科室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根据具体的原因修订、制定防范措施,现将我院在给药治疗中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包括没有损害但可能引起损害的护理意外事件)进行归因分析及不断制定的改进措施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9月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98起,其中给药相关不良事件共35起,占35.71%,发生频数占首位, 对35起给药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对护理差错发生者的工作年限、发生时间段进行列表统计分析。2 结果(表1,表2,表3) 表1 35起给药护理不良事件分类 类型 1.药物用错患者,患者身份识别错误2.加错药、用错药 3.输液未结束或仍有静推药,提前拔针4.忘皮下注射药物、少输一袋液体5.用药剂量错误6.用药时间错7.输入过期溶液8.溶液浑浊 9.空气进入血透管路10.多加一份药物 11.静滴液体更换到膀胱冲洗管路12.过敏反应未及时处理13.输液严重渗漏 14.未做皮试给患者用药合计 差错次数构成比(% ) 1028.56617.14617.1425.7125.7112.8612.8612.8612.8612.8612.8612.8612.8612.

8635100 表235起给药护理不良事发生者工作年限 工作年限 1.实习生 2.1年内轮转护士3.工作2~5年护士4.工作5~10年护士5.工作10年以上护士合计 发生人次 构成比(% )410.261128.201743.59410.2637.

6939 100 表335起给药护理不良事发生时间 班次1.日班 2.中晚连班 3.中班(17:00~23:30)4.夜班(23:30~07:30)合计 差错次数构成比(% )2262.86617.14411.4338.

5735 100 3具体原因、环节问题分析3.1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3.1.1 未核对患者身份 表1显示,患者身份识别错误,致 药物用错患者10起, 其中,相邻床位患者身份搞错4起,迁床后至患者身份识别有误2起,名字相似1起,其他无任何诱因3起。3.1.2 未仔细核对药名 表1显示,加错药、用错药6起,其 中5起因为药名相似未核对出来,如阿奇霉素和阿奇霉素磷酸二氢钠;泮托拉唑和潘托拉唑;另1起为输液瓶贴未写药名全称,导致用药错误。3.1.3 未核对输液执行单、输液卡或核对不仔细 表1显 示, 6起输液未结束或仍有静推药物未注就提前拔针。6起差错中, 2起为临时输液输液卡未及时挂到床边;1起为1年内见习期护士听家属说输液已全部结束而拔针;1起为护士在加最后1瓶液体, 另一个护士看输液篮内已无液体未核对输液卡就拔针;1起是实习护士听到呼叫铃声见输液蓝内液体没有,核对了输液卡,见所有液体已有签名和执行时间就拔针了,拔针后发现输液袋内液体是满的,该实习护士机械工作,核对执行单不仔细,未查输液袋内液体是否滴完就拔针。1起漏注静脉推注药物是未核对输液执行单。3.1.4 未严格查对医嘱 表1中漏一袋输液液体、忘皮下注 射药物、 多加一份液体以及用药时间错,均为医嘱查对不严。其中3起为转抄输液贴未有第二人核对,另1起为夜班护士漏皮下注射药物,除未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外,下班前未仔细检查本班工作完成情况。 · 29·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年第8卷第19期(上半月版)

3.1.5未严格查对药物的剂量表1显示, 2起用药剂量有错, 其中1起医嘱氯吡格雷75mg(进口)口服,而药房发的是国产的氯吡格雷25mg,护士未仔细核对剂量,就给患者服下。另1起为儿科护士药物剂量计算错误,造成少加10倍剂量。3.1.6 未核对溶液的有效期 表1显示,输入过期溶液1 例,1袋10%葡萄糖溶液,有效期为2008年12月,而在2009年1月3日给患者输上,虽未有不良反应,但造成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极度不信任,引起纠纷。3.1.7未核对溶液的质量 表1显示, 1起溶液浑浊而给患者输入。 3.2 未严格落实输液巡视制度 表1中空气进入输液管理, 输液严重渗漏、过敏反应未及时处理均为巡视制度落实不严。输液渗漏造成患儿整个手背、前臂肿胀,护士在巡视时未发现患儿离开输液区域,事先未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过敏反应未及时处理1例, 患者局部发红发痒,未及时发现,至局部皮疹、瘙痒严重才发现予以处理。另1例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输液巡视不及时,空气进入管路,机器报警才发现,至患者情绪紧张不满。3.3 管道无标识 表1中显示, 1起静脉滴注液体更换到膀胱冲洗管路,除护士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外,未有醒目的管道标识也是安全隐患。3.4 年轻护士责任意识不强 35起不良事件中,有28起当 事人为工作5年内护士。表2显示, 39位事件当事人,5年内护士(包括实习生)32例, 占82.05%。表1中未做皮试就给患者用药事件,是因为一工作3年的护士,核对医嘱时,发现皮试结果未签, 未问清皮试是否已做,就在医嘱上签了“阴性”,安全责任意识极差,另一位输液护士,核对输液医嘱上皮试结果后, 未询问患者皮试是否已做,就给患者输上了液体,所幸未造成不良后果。4防范对策 4.1通过安全知识培训、差错分析,强化护士安全责任意识4.1.1 增强安全知识的教育 各科室每月对护士进行安全 知识教育, 如各科制定《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患者安全目标》等,增加护士安全护理知识。4.1.2 增加法律法规、核心制度的学习 护士长定期组织科 内人员特别是年轻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及核心制度作为轮转护士出科考核以及其他护理部组织的理论考核考试内容之一,保证人人知晓。4.1.3 加强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 科内对发生的不 良事件及时进行原因分析,讨论防范措施;每月在护士长例会结束后, 进行安全工作会议,对本月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汇报科室分析的原因及讨论的防范措施,以及护理部提出的改进措施等,并要求将会议内容传达到各科每个护士,全院一起分享经验教训,防止发生同样的错误。安全管理小组定 期检查护士对本科发生的不良事件及整改措施的掌握情况。4.2 增加查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频度,强化护士查对意识安全管理小组每月3次下病房,跟随各班工作,检查护士在各个环节中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护士长例会上通报检查结果, 并对当事人进行相应处理,通过连续5个月的检查,护士查对意识增强,使查对成为一种习惯。4.3加强用药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业务素质4.3.1 请专家授课 请药剂科主任给护理人员讲解本院常 用药物的理化性质、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等,共讲课3次,每次2.5~3h,使护理人员了解了相关方面的知识。4.3.2 学习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具有法律效应,各科收 集本科常用物品说明书,认真学习,特别是新药,对药品的药理作用、常用剂量、用药方法,作为晨会提问内容之一,要求人人掌握。对非本科室常用药物发药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有疑问及时询问相关医师。4.4增加标识、标记的使用,减少差错隐患4.4.1 防止溶液过期 大液体按批号顺序放置,每周查对有 效期,1月内过期的溶液,贴上红色醒目标识,并将以上措施补充到药品质量管理标准内,科内质控员每月进行检查,安全管理小组抽查。4.4.2 防止溶液通路错误 针对静脉滴注液体更换到膀胱 冲洗通路, 我院加制了“膀胱冲洗”(粉红)、伤口冲洗(大红)、鼻饲(白色)三种醒目标识,防止溶液输入通路发生错误。4.4.3 防止静推药物未注,提前拔针 静脉推注药物的瓶贴 一律用红色夹子夹住,放在输液蓝内,防止丢失,也起到警示作用;在最后一袋液体上, 贴上另一个静推药物瓶贴,拔针之前可提醒护士,还有一支静脉推注药物要执行。在给患者输液时,告知患者和家属今天有几次推注药物。4.5修订、制定工作流程、工作制度,规范护理行为4.5.1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流程的修订 查对制度中,增加 了“必须两种方法核对患者身份”[8] ,其中一定要核对患者住 院号, 且要求床头卡住院号一定要醒目。清醒患者核对姓名时, 一定要让患者复述姓名,防止患者未听清而答应护士,造成错误。对昏迷、危重、小儿、70岁以上老人、听力障碍患者使用腕带核对患者身份。根据迁床后发生的多起差错,制定了《迁床流程》,防止患者身份搞错及其他差错的发生。4.5.2 溶液的质量、剂量查对制度的补充 根据护士漏查溶 液剂量、质量等项目的问题,修订了输注药品安全管理制度,规定了查对的顺序,防止遗漏,一查药名,二查浓度,三查剂量,四查溶液质量,溶液质量检查包括一挤(输液袋)、二照(对光)、三倒转、四复照。4.5.3 防止液体未输完提前拔针等相关流程的修订 增订 了《更换补液流程》、《拔液体流程》等,规范护理行为,防止差错发生。

为了使病人及时得到运送和救治,在拨打120时要注意:

1、确定对方是否是医疗救护中心。

2、在电话中讲清病人所在的详细地址。如"XX区XX路X弄X号X室",不能因泣不成声而诉说不全,也不能只交待在某厂家旁边等模糊的地址。

3、说清病人的主要病情。诸如呕血、昏迷或从楼梯上跌下等,使救护人员能作好救治设施的准备。

4、报告呼救者的姓名及电话号码,一旦救护人员找不到病人时,可与呼救人联系。

5、若是成批伤员或中毒病人,必须报告事故缘由,比如楼房倒塌、火车出轨、毒气泄漏、食用蔬菜中毒等,并报告罹患人员的大致数目,以便120调集救护车辆、报告政府部门及通知各医院救援人员集中到出事地点。

6、挂断电话后,应有人在住宅门口或交叉路口等候,并引导救护车的出入。

7、准备好随病人带走的药品,如衣物等。若是服药中毒的病人,要把可疑的药品带上;若是断肢的伤员,要带上离断的肢体等。当然不要忘了尽可能带足医疗费用。

8、疏通搬运病人的过道。

9、若在20分钟内救护车仍未出现,可再拨打120。如病情允许,不要再去找其他车辆,因为只要120接到你的呼叫是一定会来救护车的。

10、选择去哪个医院有两个准则。一是就近,二是考虑医院的特色。但首先是“就近”的原则,因为对于需抢救的病人而言,争取时间尤为重要。

上一篇:班主任发言稿家长会下一篇:出纳2019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