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医基础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中医思维培养

(平舆县中等职业学校 河南省驻马店市 463400)

摘 要: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目标,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当传统课堂教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越来越影响卓越中医人才培养,影响学生中医思维培养的时候,我们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期待着互联网推动中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尽早培养出优秀中医人才。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医思维培养

1 中医教学中培养中医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与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体系息息相关,其以哲学思想为指导,思维方式具有抽象性、宏观整体性等特征,这与刚接触中医的学生既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习惯格格不入。学习中医知识的过程中,若学生不能及时转换思维模式,将影响其接受和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与此同时,大多数新生在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学习积极性较高,对新理论、新知识充满好奇,时间也存在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学习目的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多层次性、学习态度的不稳定性等特点。学习兴趣在此时对学生有较大影响,其为学习过程中最强烈、最现实的心理因素,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之一,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动机的确定,对于学习目的的明确,以及积极地发动和维持学习活动有较大益处。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基时,可充分利用其对认知领域里新事物的好奇心,适时展示中医学独特、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条理分明地传递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激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其学习动机,提升其学习动力,端正其学习态度,养成其合适的学习方式。为其长期学习中医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影响中医思维模式建立的不利因素

2.1 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不足,直接弱化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想学好中医必须要有“悟性”。这种“悟性”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源于深厚的傳统文化和人文知识的积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没有为学生们创造一片学习和掌握中医药理论的沃土: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我们就过分重视数理化练习,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并没有很好地将中国传统的“国学”文化引入课程之中。学生们长期缺乏“形象思维”训练,缺乏对建立在直观体验之上“悟性”的培养;进入大学之后,课程设置上除医古文外,其他人文知识课程种类也偏少。在没有充分接触的情况下,学生们难免对中医的取象类比等思维方法存在先天排斥心理。

2.2 现代教学思维方式导致中医思维方式转变缓慢

对于学习中医的学生而言,从小接受的则是现代科学体系的逻辑思维方法训练,加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薄弱,由此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巨大反差导致中医思维方式转变缓慢,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理解、接受困难,对中医学的认同性降低,专业思想不牢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中医思维训练,造成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师不太会运用中医理论思维,直接影响了中医的诊疗效果。并且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甚熟悉,尤其是对中医的精髓,即中医的思维方法很难把握。

3 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为 “启点” 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

3.1 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中医学深深的植根于中医传统文化,其本质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哲学辩证法的思想贯穿在中医思维之中,影响到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人文知识在中医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阴阳、悟性、道、儒、佛、易等,与中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文知识和天文、地理、药物等传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互相交融,构成了中医学特殊的理论体系。古代很多举世闻名的大医家同时也是大儒,这是不无道理的。想学好中医,必须看到中医学身兼自然和人文学科双重性质的特殊性,要重视对中医院校的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开设讲座、课程,组织兴趣小组、研修会等等,内容可以涉及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多方面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讲授中注意结合中医相关内容,创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们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引导他们用中医的视角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要掌握并向世界推广中医理论,就要尽可能准确地解读中医,使学生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而想实现这些目标,前提是学生们拥有牢固的中医思维模式。

3.2 分析中西医思维差异,合理引进中医学校的教学方式

中西医的思维方式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其根本都是“治病救人”,所以在进行思维方式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基本点,既让学生们熟悉西医的微观分析,同时也要对中医的整体分析、综合分析上有足够的了解。可以通过对同一病例进行中西医不同角度分析,让学生们自由讨论中西医在分析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相同点,找到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另外,我们也可以对中医院校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引进,例如对中医穴位认识上的大模型、局部模型、人体模型教学等等。通过多种手段的结合来打造新型的西医学校中医教学,才是正确解放学生们思想的合理方法。

3.3 重视中医经典课程,夯实中医基础知识

熟读经典并灵活运用于实践一直是中医名家的经验之谈。尤其是通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籍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方式,加深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且开设学时以保证学习效果为宜。

3.4 临床病案分析

临证医案学习是中医的一种特殊传承学习方法,它的存在与中医临床诊疗的复杂性和经验性有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好经典医案教学,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历代医家的宝贵经验,使后人在临床中少走弯路,尤其是名老中医的诊疗方法及辨证思路,对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同样,临床病例讨论也是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不同病例的探讨,学生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认识,从更深层次掌握疾病的正确诊治过程,训练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3.5 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有助于中医思维的培养。

结束语:

思维方式是中医理论的深层本质,而作为中医学入门課程的中医基础理论,传达的讯息尤为重要。培养中医思维,使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医学理论,不仅要在中医教学中培养中医思维,更要启发学生应用中医思维学好理论、做好临床。中医教学是中医思维培养的“启点”,使学生能够正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迈入中医殿堂,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对中医院校留学生中医思维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 杨莉,于海兵,耿冬梅,谭巍.教育教学论坛. 2014(02)

[2]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提高中医思维的思考[J]. 杨若俊,郭晓梅,周晓娜,刘明星.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04)

[3]中医思维培养与中医继续教育的思考[J]. 安鹏,吴喜利,党慧敏,孙万森,宋诞.西北医学教育. 2013(02)

[4]论中医思维在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中的体现[J]. 洪蕾.时珍国医国药. 2014(12)

[5]中医思维培养在中医药高专院校教育中的作用及方法探讨[J]. 于兴娟.海峡药学. 2014(11)

作者:郭孟凡

第2篇:中医学基础教学初探

摘 要:中医学领域的发展对中等卫校的中医学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医学基础教学中采用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本文介绍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及效果。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 教学方法

中医学基础课程阐述了中医脏象、经络所体现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诊断、辨证、防治等基本理论。由于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较高,这让基础较差的中等卫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较大困难。如何改变中职卫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升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摆在中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介绍自己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中医学习现状

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学生,其特点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中医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基础,而这正是这部分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加之笔者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没有任何有关医学的知识,这就使本来就晦涩难懂的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更加困难。比如在讲五脏的生理联属时,就要讲到大量的临床实例,学生听起来就感觉非常吃力。

二、明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掌握。如对阴阳、五行、气、精、经络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生难以理解,但这些理论却贯穿于所有的中医课程中。二是思维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截然不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同时接受两种医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的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且学生从小接受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西医,对中医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内容容易混淆。中医学习和西医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和西医的解释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另一种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观点。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1.提问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束前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气”时,笔者提出问题:“武打电影中常常出现元气大伤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气?元气又是什么?气分为几类?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提出问题,笔者对问题加以解释,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找出理解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脏腑学说与西医参比教学法

教师在中医学基础藏象教学中,讲授生理功能时,与西医的观点对照讲授。如心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讲述心主血脉时与解剖学联系,可用血液循环途径及心脏的腔室结构来理解心主血脉;讲授心藏神时用日常与心相关的成语来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来说明心与神志有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触类旁通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周围环境入手,触类旁通地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作为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感知,讲解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区分自然现象与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教学法

中医知识抽象难懂,教师讲授时可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使中医学抽象、复杂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讲望、闻、问、切时,多媒体所展现的大量图片、声音、查体手法,会使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中医学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专业课打基础,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基本观点和特点。教师只有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探索、改革,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教中心(西校区)]

作者:李伟荣

第3篇:对中医学基础教学初探

摘 要:中医学基础课程阐述了中医脏象、经络所体现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诊断、辨证、防治等基本理论。由于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较高,这让基础较差的中等卫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较大困难。

如何改变中职卫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升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摆在中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介绍自己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教学;现状;效果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中医学习现状

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招收学生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然而,中医学习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基础,而这正是这部分学生薄弱的环节。

再加之笔者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没有任何有关医学的知识,且学习态度不明确,这就使本来就晦涩难懂的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更加困难。比如在讲五脏的生理联属时,就要讲到大量的临床实例,学生们根本没有医学基础,这使得学生听起来就感觉非常吃力,这也使得教学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明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总结,体会到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1. 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掌握

中医学对于没有医学基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抽象的,学生们很难掌握,中医学本身就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尤其是对于对医学不敢兴趣的同学,更是难上加难。比如:对阴阳、五行、气、精、经络等这些中医必备的常识理论,因为其看不见、摸不着,学生们又是从零开始学起,就感觉比较吃力,学生们也难以理解,但这些理论却贯穿于所有的中医课程中,是打开中医大门的必修课和必要的基本功,想要学好中医学就必须打好基础。

2. 思维差异

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截然不同,中医主强调治根,西医则主张治标,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同时接受两种医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的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并且学生从小接受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西医,对中医容易有排斥心理,同时也有畏难的心理在其中,更加大了其困难和理解度,不利于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医学基础知识。

3. 内容容易混淆

中医学习和西医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和西医的解释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另一种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观点,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西医的观点。对于容易混淆的地方,要着重强调,重点学习,重点加深记忆。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1.提问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束前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气”时,笔者提出问题:“武打电影中常常出現元气大伤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气?元气又是什么?气分为几类?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初步认识,并做好相关的笔记记录,便于课程上询问老师一边得到解答。

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提出问题,笔者对问题加以解释,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组长学生们讨论、汇总,一起找出理解错误的原因,并再次强调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强化记忆。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通过参与教学中小组讨论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脏腑学说与西医参比教学法

教师在中医学基础藏象教学中,讲授生理功能时,与西医的观点对照讲授。如:心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讲述心主血脉时与解剖学联系,可用血液循环途径及心脏的腔室结构来理解心主血脉;讲授心藏神时用日常与心相关的成语来理解,制定出一定的语境,结合意义进行讲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来说明心与神志有关。医学知识学生们比较陌生,觉得抽象,但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成语学生们还是耳熟能详的,通过理解这写成语的含义在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这样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且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触类旁通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周围环境入手,触类旁通地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作为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感知,讲解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实实在在的体会来区分自然现象与致病因素的不同,这不仅能激发学生们探索的欲望还能促进教学取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讲解一些理解较为困难、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最好是结和现实中学生们能够感知的东西举例讲解,这样以小及大,由浅及深,触类旁通,对于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医学知识点很有帮助。

4.多媒体教学法

中医知识抽象难懂,教师讲授时可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使中医学抽象、复杂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讲望、闻、问、切时,多媒体所展现的大量图片、声音、查体手法,会使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逼真,也能够促进教学现代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总之,中医学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专业课打基础,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基本观点和特点,只有掌握了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好中医学相关知识与理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摩天大楼的修建也是从基础做起。虽然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中医学基础教学也比较难学难懂,学生们的基础底子也千差万别,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的难度。虽教学困难,但为了更好的培养有关的医学人才,作为师者,有义务和责任将这门课程上好。作为师者,需要向同学们传达出这样的正能量信息,困难总是人来解决的,面对困难要积极应对,不要一开始就畏难、畏惧,这样只会止步不前。教师只有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探索、改革,将知识点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向学生们教课。课堂中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投入性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实例、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将难懂的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引发学生投入学习的兴趣,再者也要结合目前其他的教学方法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或者满堂灌教学,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辽阳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 谢宁.中医学基础,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02-01

[2] 彭子益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06-01

[3] 俞雪如、朱抗美、朱新华.中医基础入门,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05-01

[4] 高学敏.中医学-(上.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01-01

作者:柏松

第4篇: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尝试

【摘要】目的: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需要,是现代护理理念的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可以指导辨证施护,提升基础护理效果,促进基础护理发展。在护理教学和护理实践中,可以通过中医护理理论的培训、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基础护理操作,从而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

【关键词】中医护理;基础护理;中医理论

护理的理念历来在中医中占有重要位置,“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充分显示了护理在中医中的作用,按摩、针灸等传统中医方法在护理中的应用也显示了中医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作用。

1基础护理中引入中医护理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健康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人的健康、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1]。护理也已经由疾病为中心转为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整体,以生物学的病人与社会、心理学为整体,以病人与社会及周围的环境为整体,即整体护理。而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整体观念包括了人体、社会环境、心理等各方面,要求各方面的平衡与统一。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相一致[2]。充分说明了中医护理与现代整体护理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医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需要。中医护理能丰富优质护理内涵[3]。中医护理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中尤其是预防和康复护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药、按摩、针灸等均有助于康复治疗,对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命质量都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真正做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预防和康复护理。

中医护理有自己的护理特色和优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这种特色和优势更是发扬光大,中医药技术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2基础护理中引入中医护理的方法

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认识到中医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重视中医知识的学习,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是做好中医护理工作的基础。《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明确要求,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在中医医院工作三年内完成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00学时。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中医护理技术,必须有中医护理的理念,有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护理操作规程要在这些理论基础的指导下进行。其次是在基础护理的教学中引入中医护理。护理院校的学生时期,是打好基础的时期,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中医护理的理念和提高理论基础,并将中西医护理相互结合,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两来从事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促进社区医学与全科医学护理的发展。再次是要护理人员进行中医护理与基础护理操作培训。在护理操作培训中,要结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将中医护理中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康复训练护理、饮食调护等护理方法融合在基础护理操作中。让护士正确理解预防与治疗的原则,树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观点。理解观察在护理中的作用,了解心理护理对治疗的作用,多于患者沟通,帮助病人克服负面情绪,“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既来之则安之”,使患者保持乐观、平静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在饮食调护中,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食谱,教会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对口舌生疮的患者,除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的外用药物外,还要嘱患者忌食油腻煎炸食物,以免心火亢盛,心火上炎。同时在情志护理上,嘱患者不要有激动发怒等过激的情绪,以免火上加火,使病情加重或者拖延治愈时间。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膳食护理,并且有时还可以代替药物的治疗[4]。尤其是在病人初愈,脾胃功能还未完全恢复时,应少食多餐,以促进病人的康复。第四是要将中医护理的知识融入基础护理实施。如长期卧床的病人,可运用康复护理的理念,为病人进行背部和肢体按摩,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在测量脉搏时,可利用脉象形成的原理,从脉搏的次数、节律、浮脉、沉脉、数脉、缓脉等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等[5]。

3将中医护理的特色融入基础护理

在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过程中,将中西医进行结合,各取所长,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如压疮护理时,在常规压疮护理的同时加用中医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护理效果,缩短疗程。如首先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可用浸泡中药红花、紫草、丹参的酒精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发生。压疮发生后,可以用中药涂抹、清洗、TPD烤灯照射,有利于压疮的愈合。

对风湿性关节炎、骨退化性病变等骨质疾病可通过药浴加按摩,过药液的有效成分刺激相关穴位,达到气血调和、经络疏通、祛邪扶正的作用。

总之,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和精华。在辨证施护前对病人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解,在护理中综合分析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辨清疾病的性质、部位、原因,结合个体性别、年龄、体质及气候的变化,结合情志调节选择合理的护理技术,如针灸、推拿、药物薰洗等相应的护理技术进行疾病防治。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可以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增加基础护理效果,促进基础护理的发展,提高护理人员观察疾病的能力,丰富优质护理的内涵,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黎娟兰.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尝试[J].内蒙古中医药,2013,(12):163-165.

[2]冯明英,熊玉华,黄琼芳.医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探[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382-383.

[3]陈超.中医饮食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22):12-15.

[4]楊翔宇,成翼娟.护理质量评价中医院感染评价标准的构建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1):29-31.

[5]高倩.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8):302.

作者:张家瑛

第5篇:《中医基础理论·寒邪》教学设计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本文从教学目标、学生特点、重点难点、教学活动、教学媒体、教学反思、教学改革七个方面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视设计怎样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寒邪;教学设计

为实现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逐步实现从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重要的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着重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三方面进行讲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培养自主能力。除传授理论知识以外,还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等育人工作,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期望学生以下几方面均有所收获。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寒邪的概念;

2.掌握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3.了解感邪的环境。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建立中医“类比”的思维能力,使之能准确判断致病因素是外感病因或是内伤病因,根据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的致病特征,学生能说出生活中可从哪些方面判断寒邪存在,会通过临床表现来确立寒邪病因的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理论正确指导人们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以期更好地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正确的预防保健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探究自然,被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魅力深深吸收,激发学生学习中医思维及中医的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主动运用已有的对自然六气属性特点的认识水平,判断患者是何种致病因素,使学生感知运用“审症求因”方法认识六淫病因对临证思维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建立主动运用中医认识病因这一特有的思维方法的态度;

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使学生感知“道法自然”的重要性,感悟到天地对自然万物及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自觉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从而树立主动顺应自然的思想,并提高运用中医预防疾病的意识。

二、学生特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学情分析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1.学生的知识基础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学生有了《中医基础理论》前面内容的学习,初步掌握了中医学相关的理论基础。但学生缺乏对临床疾病的认识,及缺乏对中医思维的系统培养。

2.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通过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对整体观念、中和思维有了初步了解,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由于教學对象是具有现代思维意识的大一新生,对中医抽象的理论和思维难以理解。针对这一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问题设置讨论,师生互动,积极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使之获得质疑灵感和解疑方法,并适时以言语、目光和示意对学生所提的问题给予鼓励赞许,对价值不大的问题也不轻易否定,使学生消除思想包袱,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探索知识的信心,迸发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所以教学中需要形象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还有些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没有掌握或出现知识遗忘,所以有些内容需要回顾性的去讲述,使新旧知识衔接起来。因此,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学习有一定难度。

3.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有待提高。一方面要需要将部分枯燥的内容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4.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学生自尊心强,不喜欢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多鼓励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运用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归纳,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根据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立了重点。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已渗透到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是阐释人体生理病理,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的基础。因此,基于整体观念、中和思维、象思维来掌握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强化重点上,首先在课件上加以标注,引起学生关注;力求在时间安排、授课语气、教学策略设计上突出重点;其次提出问题,强化重点,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最后通过图片、箭头示意等方法强化学习。

2.教学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判断,整体思维和中和思维都是较抽象的思维方法,因此学生对“审症求因”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较难实现的教学目标,由于学生对自然现象观察的认识程度不同,“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运用也是需要训练学生逐步构建的,是本节课的难点,将在后续知识的教学中不断强化和固化。通过课堂观察图象、影视、gif等,辅以形象的解说促进感性向理性的升华。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

1.教学内容。本课程采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入门课程,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各科及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通过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该内容,对提高中医认识病因“审症求因”能力及临床诊断、思维时运用“比类”“演绎”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本次教学内容位于第六章病因,第一节六淫,寒邪。

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寒邪的概念、及性质和致病特征;要求掌握寒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另外在传统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①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中寒的气候变化之象,来理解寒的性质,增强感性认识;②引入中医思维学中的整体思维、中和思维理解寒邪的概念;③导入临床症状之象,运用“比类”“演绎”的思维方法,培养中医思维,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根据《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本科)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要求,《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第一节六淫,寒邪教学安排20分钟。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注重古代东方特有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就必须弄懂中医学理论中所包含的哲学内容和思维方法,做到这一点,才能深刻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本质和特点。

2.教学活动。总的教学程序安排为20分钟:设疑引趣,导入新课(2分钟)→明确目标,构建新知(15分钟)→小结提问,课堂反馈(2分钟)→教学评价,提高升华(1分钟)。

(1)设疑引趣,导入新课。首先导入临床常见症状,患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打喷嚏的患者小倩,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开始本节课的学习。(2分钟)。

(2)明确目标,构建新知。然后回顾上节讲课的内容,重点强调“中”的重要性。若处于“失中”的状态,正气不正就成为对人体不利的致病因素。即《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再强化六气的概念以说明六气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让学生进入四时情境,思考“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认识到天地是自然万物包括人类的化生本原,同时又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若“失中”则成为邪气。这时六气就不能称为六气了,则为六淫之邪。领会“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思想精髓。同时引出问题探究:“寒气怎么成寒邪的呢?”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淫了怎么就成为邪气了呢?”引导学生回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得出:其是自然维持生态平衡和人体保持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

教师结合多媒体授课,力求生动活泼。借助“象”的思维方法,给出图象、gif等直观演示法以设问导入,引导学生归纳自然界“寒”的一些特点,引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再根据中医“审症求因”的辩证思维,以列举法、举例法举出性质类似的临床表现,如举痛痹出现关节冷痛等,运用比类的思维方法,指出病因多为感受寒邪,并反证寒性凝滞;举感受寒邪出现脉紧,头身疼痛等表现,反证寒性收引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同时培养学生“取象比类”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能力。余见表(教学过程设计)。(15分钟)

(3)小结提问,课堂反馈。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与提问,考核评价学生对本次课内容的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及培养学生自觉运用中医思维指导临床诊断的能力。(2分钟)。

(4)教学评价,提高升华。通过课堂检测,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开展课后评价,布置适当的作业和实践探究题,同时提供学生本课程的教学资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资源及辅助教材的相关信息[1-6],以加深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深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分钟)。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多媒体引入中医的教学,使宏观、抽象的《中医基础理论》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课堂传递的信息量大大提高,刺激学生的感知兴趣,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培养学生认识的能力,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提高。

六、教學反思与自我评价

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就是学生能动地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指明教学方法时,力求起主导作用,促进而不替代,启发而不越俎代庖,“授之以渔”,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两点: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作好笔记、及时复习。⑵充分利用教材和现代教学媒体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本次课也是通过教学策略的诱导,运用探究法来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观察法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归纳法将有关知识进行总结,对比法将相似又有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比较,解答法来解决学习上似懂非懂的问题,讨论法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一种团队精神,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结合临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乐学的目的。

通过课堂检测,反馈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布置适当的作业和实践探究题。

七、教学改革

本节的教学设计根据本科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联系中医学专业特点,以引导、合作、探究为主旋律,同时使用多种教学策略,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临床思维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钻研的兴趣。与以往传统教学相比,本节课教学内容、方法的革新点有:

(1)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学生与教师真正处于平等地位。在教学策略、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探究。采用问题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注重师生互动。教学互动特别强调在教师授课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反馈,为学生提供参与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确认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遇到的问题,进而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注重中医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中医思维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的特点。本节课教学内容重点渗透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审症求因”的思维方法。

(4)注重情感渗透。课堂中通过直接讲授或潜移默化地引导,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用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使命感。

(5)注重教学手段改革。教学中各种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利用多媒体并非仅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2]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专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8.

[4]邢玉瑞.中医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0.

[5]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6]何裕民.中医学方法论——兼作中西医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梁永林 余磊 李兰珍 刘稼 任红艳 成映霞 孔令娟

第6篇: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框架构建探索

摘要:近年来,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和支持,取得一些成绩,但在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所建立的标准还不能有效解决临床和科研的实际运用问题。其最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的建设。本文为此做了相应的探索,为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框架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框架研究;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基础标准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2.003

Exploration on Construction of TCM Information Basic Standard Framework XU Ji, SHI Yi, YUAN Min, ZHANG Yang, YANG Shu-jing, DENG Hong-yo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201203, China)

Key words: framework study; TCM information; standardization; basic standards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近年来,这项工作更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标准化工作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中医药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和个体化诊疗,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中医标准化工作。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许多中医药标准,但在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有标准不能很好解决临床和科研的实际运用问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4692103400)

通讯作者:邓宏勇,E-mail:dephew@126.com

题,如已建立的中医药标准之间同一概念存在不同表达方式[1],造成标准难以统一等。这些问题实质上是因缺少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建设所致的。对此,笔者首先确定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的研究内容,然后尝试进行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框架建设,并提出构建思路和设计方法。

1 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的研究内容

基础标准是具有广泛适用范围或包括一个特定领域的通用条款的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通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医学信息标准指在医学事物处理过程中,对其信息采集、传输、交换和利用时所采用的统一的规则、概念、名词、术语、代码和技术。中医基础标准是指在中医理论形成与实践过程中广泛通用的标准,如对中医药术语、符号、代码、编码、计量单位、信息传递等所做的统一规定[2]。参考中医基础标准与中医药信息标准的定义,我们确定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的研究范围为: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是中医药信息标准化过程中广泛通用的标准,是在中医药事物处理过程中,对其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交换和利用时所采用的统一规则,包括概念、名词、术语、分类与代码、计量单位等,这些内容均属于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研究范畴。

2 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三维框架设计

2.1 构建思路

目前的标准体系框架常用二维结构进行描述,但二维结构只能描述2个维度要素之间的联系,框架存储容量受限。魏尔曼最早提出了标准体系表三维结构思想,他将标准三维结构分为标准层次、专业序列、行业门类三维,分别对应X、Y、Z轴。3个属性维(X、Y、Z轴)相对独立,三者相互结合构成的空间立体区域就是标准体系的内容范围。在魏尔曼三维结构中,每一维都可继续增加小门类,使整个框架结构空间得到扩展,以达到增加标准存储容量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该方法近年来在中医药标准研究领域中也有应用[3-4]。

2.2 框架设计

目前,标准分类方法有层级分类法、对象分类法、性质分类法等,按性质分类法,可将标准划分为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4大类[5]。本研究主要对中医信息基础标准进行研究,属基础标准研究领域,根据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的定义,确定其研究内容,也就是框架所包含的范围。

构建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顶层框架的难点在于,要保证顶层框架模型完备但又不会过于笼统,使各标准都能在框架中找到一席之地,既不缺失,又不交叉重复,真正达到充分指导实践工作的目的。通过对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标准体系构建的最新进展和要求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整理,结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和要求》(GB/T 13016-2009)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文件的学习和梳理,笔者在完整性、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可扩充性的原则指导下,按照科学的方法对中医药信息进行归类,并借鉴魏尔曼的三维结构模型的思想,应用标准化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描述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框架(见图1),以保证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顶层框架的完整性、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扩充性。

在本研究中,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框架的三维框架由业务领域(对象)、信息化要素(内容)及层级(级别)3个维度构成。并且根据每一维结构的特性及收录范畴,又增加了相应的小门类,以扩展标准的存储容量,为未来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的发展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在本框架中,业务领域主要指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中涉及的业务主题领域范围,也是信息处理的一般流程领域,包括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交换、共享、服务及应用等内容。

信息化要素是在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元数据、术语、分类与代码、计量单位、图标、标准通则等,这些内容在整个信息标准体系中起着支撑作用,是一些基本的要素。

层级是指在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中标准层次分类,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2.3 框架验证

为了验证中医药信息基础体系框架是否合理,笔者在业务领域选择“信息采集”,信息化要素选择“术语”,层级中选择“国家标准”,以此为例,可得到交集,见图2。

由图2可见,将X轴选定为“国家标准”、Y轴选定为“术语”、Z轴选定为“信息采集”,三者交点是国家标准GB/T 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属于“术语”范畴,也是国家标准,并且在中医药信息采集时需要用到,所以,笔者将交点选定为“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当X、Y、Z轴分别为“国家标准”“术语”“信息采集”时,交点亦可是GB/T 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所以,在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框架中,X、Y、Z轴发生交集时,框架中对应的交点,也就是具体的标准,并非唯一的,但一个标准在框架中只有唯一的位置。

将信息采集域转化为二维框架,当两维内容相交,则派生出一系列具体标准,将目前中医药信息标准领域中相关标准及医学信息相关标准或一些标准化通则进行对应,见表1。

如表1所示,在信息采集域中,信息化要素维构成了框架分类矩阵的行,包括元数据、术语、分类与代码、图标、标准化通则等。标准层级构成了框架分类矩阵的列,包括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等。当信息化要素与标准层级相交时,所对应的标准就一目了然。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医药基础标准发展很不均衡。通过对已经颁布的中医药基础标准进行统计,结果名词术语类有6项,分类与代码类3项,图标类1项。中医药通则类标准、计量单位部分处于空白状态。这说明制定相关中医药信息基础通则标准是当务之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14年首次发布了2项中医药信息国际标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和《中医药文献元数据》[6],但因这2项标准尚未实施,故未在此次框架内体现。

3 小结

以上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三维框架,尝试从业务领域、信息化要素、层级3个维度进行构建,并且每一维结构都可延伸,这为未来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发展储备了充足的空间。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动态发展的工作,需要国家、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理分工、通力协作。它不仅随着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不断扩展,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前锋,尹爱宁,刘静,等.中医药同异名现象与标准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S1):150-151.

[2] 李振吉.中医标准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67.

[3] 李海燕.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7):1593-1596.

[4] 常凯.中医药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

[5] 麦绿波.标准的分类及其关系(上)[J].标准科学,2013(5):34-38.

[6] 冯磊.ISO首发两项中医药信息国际标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和《中医药文献元数据》[N].中国中医药报,2014-08-27(1).

(收稿日期:2015-01-04)

(修回日期:2015-06-14;编辑:梅智胜)

作者:许吉 施毅 袁敏 张洋 杨淑静 邓宏勇

第7篇:中医护理学基础

一、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一门衔接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课程,本科阶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中首先立足吃透教材,将教材的内容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然后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加工和提炼,重点讲解一般护理、辨证施护。讲授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看得见、听得懂,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变被动为主动,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1)问题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精讲难点,解析疑点,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引出新的知识。在教学中,由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病例,并对病例进行设问(针对病例提出若干个问题),围绕病例和设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如饮食护理的教学,教师先从病例导入,围绕病例和设问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包括相关网站、杂志、书籍、报纸等),评估患者,制作PPT、教案,课堂上由学生自己带着PPT发言,讨论,由于导入病例及设置问题,使学生如同面对患者,评估患者病因、病机,确定护理诊断,辨证施护,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方案,使学生们由只听、只看,变成为问题去寻、去学、去钻,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夯实了基础。

(2)讨论教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小组讨论法,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强化学生与人协作的团队精神。在授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给出提纲,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巡回指导,最后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在讨论中开阔了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

(3)案例教学法

根据讲授内容,在教学中,由教师精心设计病例,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如一般护理、危重证的辨证施护、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章节,教师均引人病例教学法,营造临床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4)角色扮演

由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护士,设计好脚本,模拟医院场景,重点训练学生评估患者的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如在病情观察中,让一个学生扮演患者,模拟疾病的表现,一个学生扮演护士,运用望、闻、问、切评估患者。

(5)学生小讲课

让学生参与授课,在学生授课前,任课教师需与学生多次沟通,就上课内容、授课技巧、幻灯制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保证授课效果。学生通过备课、授课提高了对课程的理解、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等。此种方式与问题教学法紧密结合。

(6)双语教学法

课程组正在尝试开展双语教学,在危重症的辨证施护中拿出两个学时进行摸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护理的日益国际化。

2、实训教学

利用实训中心,在中医护理实训室进行中医护理技能训练,结合具体病案,锻炼学生中医护理技能应用的能力,如感冒患者的刮痧法、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拔罐法、痛经患者的灸法、失眠患者的耳针法、哮证患者的穴位敷贴法等。严格按照实训设计进行环境准备、用物准备,参照流程图进行指导。选派讲师以上职称的实训指导老师作为主带教,助教协助主带教老师完成带教工作。带教前主讲老师组织集体备课。课堂上教师认真示教,学生互相操作,练后老师抽查,巩固所学操作技能。学生在学完相应的护理课程后,可以进入模拟实训室进行模拟训练,固定时间派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实训教学建立了多维评价方式,学生在平时训练时可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抽评,课程结束后综合考评。这样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提高护理技能,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中医护理技能的学习兴趣。

3、见习教学

在医院选择典型病例,带学生到临床,接触真实患者,运用整体护理理念,护理程序的框架,从采集病史、护理体检等方面进行护理评估,找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实施护理评价,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理论与实际,课堂与临床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更增加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手段

1、中医护理学基础全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程组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全部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与适量板书结合,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易于接受,也解决了难以在黑板上表达清楚的一些问题,使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显著。

2、直观教具教学。购置和研制了教学设备,如模拟人、舌苔图谱、脉象仪等。通过舌苔图谱、脉象仪反复练习学生病情观察能力。实训中心已全部运用现代针灸人模型、护理人模型、录像、 VCD、挂图、幻灯片(教师自制)等电化教学,操作示范运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护理模型设备以及教师自制的多种实物教具进行教学。

3、信息课堂

(1)网络课程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通中医护理学基础网络课程,将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等内容呈现于网上,充分利用网络教室和学生宿舍中的计算机终端,延伸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通网络答疑系统,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建立教学互动机制。

(2)文献资料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把最新进展作为补充内容,还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扩大信息量,拓展科研思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8篇: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体 质

细目一

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1.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2.体质的构成

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3)心理状态的差异性。

3.体质的特点

(1)先天遗传性: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差异多样性:是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

(3)形神一体性:“形神合一”是中医学体质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

(4)群类趋同性:同一种族或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因为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从而使人群的体质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特点,形成了地域人群的不同体质特征,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类似的特征。

(5)相对稳定性:个体禀承于父母的遗传信息,使其在生命过程中遵循某种既定的内在规律,呈现出与亲代类似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在生命过程某个阶段的体质状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动态可变性: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又使得体质具有可变性。

(7)连续可测性。

(8)后天可调性。

细目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脏腑经络的盛衰偏倾决定体质的差异。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构成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

(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根本。

2.影响体质的因素

(1)先天禀赋

(2)年龄因素

(3)性别差异

(4)饮食因素

(5)劳逸所伤

(6)情志因素

(7)地理因素

(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细目三

体质学说的应用

1.体质与发病

人体的体质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因此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

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

2.体质与病因病机

(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倾,这种偏倾性决定了个体的功能状态,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同气相求”。因此,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2)阐释病变的从化和传变: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可称之为“质势”。

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时,即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且不同的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这种病理演变趋势称之为“病势”。

病势依附于质势,从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之为“质化”,亦即从化。

3.体质与诊治

(1)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的类型。

(2)指导治疗:

①区别体质特征而治:体质有阴阳、寒热、强弱之分。

②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

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

体质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

痰湿质者——宜健脾芳香化湿——忌阴柔滋补

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

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

体质强者——耐受性强——剂量宜大

体质弱者——耐受性差——剂量宜小

肥胖体质者——多气血迟涩,对针刺反应迟钝——进针宜深,刺激量宜大,多用温针艾灸

瘦长体型者——气血滑利,对针刺反应敏感——进针宜浅,刺激量相应较小,少用温灸

③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4.体质与养生

善于养生者,就要修身养性,形神共养,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调摄时就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体质特征,选择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上一篇:在线教育下一篇:中职学校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