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

2022-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整合研究

摘要:管理体系标准的整合是21世纪标准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文章阐述了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三个标准不整合给组织贯标工作带来的困难,分析了三个标准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三个标准整合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管理体系:标准:整合

近年来一些企业纷纷宣称建立了“三标一体整合型管理体系”,但由于缺乏在标准层面的统一规范,各个企业在整合的过程中往往漏洞百出。相当一部分只是将EMS和OHSMS整合在一起,有的甚至只是三个体系文件的合订本。也有的企业以卓越绩效等模式为统领来整合三个标准体系,有的根据三个标准体系的条款对应关系进行合并同类项。我国如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上率先推出三标一体的国家标准,必将大大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这也是我国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在管理领域的重要内容。

一、三个体系标准整合是标准发展的趋势

体系标准整合是21世纪管理标准化发展的基本趋势。这是降低组织贯标成本,实现不同管理体系有机整合,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而OMS、EMS、OHSMS这三个目前被各类组织广泛应用并纳入第三方认证,影响最大的管理体系标准的整合更是当务之急。

实际上,三个标准的一体化整合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一直鼓励的管理体系标准设计和建设思想,并贯穿在三个标准制订的过程中。ISO9000:2000的2.11条指出:“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的各个部分,连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使用共有要素的单一的管理体系。这将有利于策划、资源配置、确定互补的目标并评价组织的整体有效性”;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战略咨询组(ISO/SAGE)早在起草ISO14000标准之前,就对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考虑到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均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尽管分别建立体系,最终还会融合在一起,可能会更有效率。因此制订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时。应与ISO9000标准保持协调和相似”:而OHSMS18001与ISO14001基本上采取了同样的管理体系思想、方法和结构。

近年来,國际上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加强了对三个标准整合的研究。2003年以来,欧洲标准化协会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大纲”:英国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框架”;日本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架构及应用”:我国一些研究团队也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而到目前为止,研究比较多的还只是对组织在建立标准体系时如何将三个体系加以整合。其中有代表性的,国际上如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动,由法国、荷兰、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7个国家组成的一个专题研究小组,课题的名称为《管理体系标准的一体化实施》(Integrated Use of Managementsvstem Standards)。国内一些贯标实践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经验探讨,如吴庆善(2002)、陈宁娜(2006)等。

纵观前人的研究,对标准本身一体化的研究大多只是在结构、框架上进行比较、整合,而缺乏从内在机理上加以剖析。这也正是到目前为止没能提出一套完整的三标一体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三个标准的内在联系进行剖析,从标准设计和建设的内在机理出发,提出整合的基本思路。

二、三个标准具有一定的整合基础

也许正是基于在标准制订时对管理标准一体化整合趋势的认识。目前QMS、EMS、OHSMS这三个标准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内在联系,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1 基本思想相同。三个标准制定的基本逻辑思路一致,采用相同的管理体系思想和方法。其核心内容都是根据管理学原理,为组织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组织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的目标。三个标准的内容都体现了“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等管理原则。

2 运作模式相同。三个标准都采取系统的方法,建立一个完整、有效、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并都采用基于PDCA的过程方法,通过识别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视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

3 框架结构相似。三个标准的管理性要求有很多相似的部分。条款具有一定对应关系。如“文件控制”、“记录控制”、“方针目标”、“组织结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要求”、“交流与沟通”、“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

三、三个标准整合的基本思路

三个标准的整合必须是有机的整合。整合应考虑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覆盖OMS、EMS、OHSMS三个标准的全部要求:二是在体系结构中,要保持原三种标准要求和运行模式的完整性,不因整合而使某个体系的运行模式和各项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受到破坏和肢解;三是要充分考虑与现有的以及可预见的其他国际标准(如SAS000、清沽生产)之间的协调,留有接口。

1 以质量管理体系为轴心。标准整合一般应以包含范围广的体系标准为基准。OMS的关注对象是顾客,强调组织对顾客的质量承诺。EMS的关注对象是相关方。但仅强调组织对社会环境的承诺。OHSMS的关注对象是员工,强调组织对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的承诺。尽管三者关注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我们注意到。如果把顾客的概念拓展,让其具有相关方的含义,则可以包容三个体系标准所关注的对象。因此,三个标准的整合可以以OMS标准为轴心,EMS和OHSMS两个标准向OMS标准靠拢。

实际上,早在1996版ISO14001就指出“组织可选取一个与ISO9000系统相符的现行管理体系,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

2 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三个体系标准的管理对象各不相同。0MS管理的对象是产品;EMS管理的对象是环境因素;OHSMS管理的对象是危险源。虽然三者不尽相同,但都可看作是各个相关方对组织提出的需求。因此,三个标准整合可从组织相关方对组织的需求出发,驱动体系各个过程围绕三个标准的要求而展开。以采购过程为例:该过程既需要考虑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方面的要求,又涉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两个体系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控制的要求。对该过程的整合,在确定需求、制订目标、采取措施的各个环节,均可从各个相关方的需求出发加以考虑。

3 以过程管理为框架。三个标准都强调运用过程方法。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也是三个标准整合时可以采用的重要基准。整合后一体化标准的基本过程雏形如图3所示。

在三个标准整合的过程中,立足三个标准关注对象、管理对象,从需求出发,按照“需求——管理方针、目标——管理职责、资源——策划和要求——监视和测量——改进”的思路,充分考虑各个过程的输入、输出(包括涉及相关方的所有期望输出和非期望输出),确定过程的适用程序,并对其影响输出的元素确定监视和测量要求。这样,既能保证全面覆盖三个标准的要求,又能实现三个标准要求在每个过程的有机融合。

而过程方法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方法,也为SA8000、清洁生产等现代管理体系思想所广泛采用,以过程管理为框架进行三个标准的融合,有利于整合后的一体化标准将来能够较好地与其他国际标准相衔接。

作者:陈志和

第2篇:浅析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摘 要: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该标准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来的管理经验。该标准引入我国后,也同样得到了不同企业和国家各级行政管理层的认可,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涉外经贸领域的不断拓宽,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经营产品和劳务为主的企事业单位推行GB/19001质量管理体系、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潮流。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一、国标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地勘单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被动认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导致认证工作前紧后松,忽冷忽热

地勘单位原属事业单位,行业行政性管理制度全面,模式大同小异,富有地勘特色的管理理念更是根深蒂固,迫于在企业化经营中外闯市场竞争活源的需要,地勘单位半主动半被动陆续开展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认证。这就导致认证工作以取得认证证书为目标,一但通过认证,取得证书,则万事大吉,形同虚设。尤其是取证后的认证工作更是忽冷忽热,本末倒置,平时文件入柜,一旦快到外审监督、复评阶段,则高度紧张,手忙脚乱,突击检查、补充完善,使认证工作完完全全成了走形式、走过场,造成了体系认证与单位管理互相脱节。

(二)职工对标准的认识深度不足,难于促进传统管理模式的提升

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标准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融合了诸多优秀企业的管理方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表述方式简洁,用语高度概括,且为原则性用语,翻译为汉语后更是生涩难懂,所指不明确,容易造成员工对标准理解的困难和偏差,加之地勘單位职工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职工对标准的理解深度普遍不足,地勘单位通常只好借助咨询机构和咨询师进行短期培训,才能顺利理解和执行,同时地勘单位采取培训的层次也多集中于部分领导和管理人员,很难达到全员参与学习的程度,也很难树立全员参与管理,从而致使体系建立和运行范围缩小,难于融合到传统管理模式中,更难于对传统管理起促进提升作用。

(三)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标准与传统管理模式中核心问题的一致性导致了地勘单位对标准认证的存在认识上误区

在认证中,当标准被专业审核人员翻译后,再进一步理论(标准)联系实际(地勘单位具体工作)之后,管理者和职工往往发现,质量体系标准关注的产品也就是传统管理模式强调的地质报告,环境体系标准强调的社会责任与地勘单位注重青苗赔偿、杜绝环境污染等工地环境管理是相一致的,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标准关注的职工健康与我们倡导以人为本不谋而合,等等方面的相似性,导致部分人员认为认证工作是多余的,甚至是额外增加某种繁琐负担,从而致使员工主动钻研参与认证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其实管理模式的相似性,并不能遮盖其差异性。

(四)体系运行的环境动力较弱

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管理虽也经历了十多年的市场运作,但总的来说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依然相对不高,现代化管理方法应用水平较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体系有效运行的支撑是相应的管理制度,所以企业的管理制度直接影响着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二、有效运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措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针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真抓落实,防止体系运行的失效。

(一)强化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

企业最高管理层要不断接受更新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战略,真抓实干,真正建立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切实提升企业最高管理层的经营战略决策水平。

(二)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融入到地勘管理机制建设中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全员参与,自觉执行,而地勘单位原有的管理模式属事业性质,行政性管理制度全面、详实,全盘否定后而运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体系也是不适宜的,这就需要职工不断地在两者之间自觉实践,取其精华,进而扩大影响范围,逐步形成自上而下运行畅通的标准执行渠道。地勘文化最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融入到地勘企业文化建设中,不但丰富了地勘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文化建设对职工进行的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也可以促进职工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的认识,从而逐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变被动认证为主动认证,循序渐进地达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所倡导的经营理念,真正提高地勘单位管理水平。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是体系运行的前提条件,体系文件不能脱离地勘单位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首先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策划设计,组建专门的部门,形成策划队伍,结合标准和工作实际,制定适宜的管理目标。其次要充分借鉴同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编制符合自身特点的体系文件。同时要深入现场,广泛积极听取职工意见,确保文件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文件编制过于形式化,达到管理体系与地勘单位传统管理有机结合。

(四)配备合格内审人员,严把内审关,狠抓问题环节,不断促进传统管理与标准管理的有机交融

内审是企业对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充分性、符合性进行评审的系列活动,切实搞好内审工作,一方面需要企业管理者组建一支合格的内审队伍,配以奖惩激励机制,使审核做到严谨、细致、可靠,及时发现体系运行现状存在的重点、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改进管理体系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内审为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有机融合提供了契机,这就需要内审人员充分发挥其作用,主动钻研传统管理与标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矛盾的原因,如何改进才能达到一致,这样就不断地将传统管理与标准管理有机融合在一起,发挥了标准管理对传统管理的促进作用。

(五)正确认识,端正态度,循序渐进,持续改进

地勘单位通过努力取得了认证证书,拿到了“市场通行证”,也或多或少地提高单位管理水平,下一步如何将国际上通行的标准管理体系能运用的游刃有余,主动增强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改进,这就需要广大干部职工正确认识认证工作,抱着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技术改造”的态度,全员参与,潜心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思想,从根本上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三、认真系统执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地勘单位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运行,促进了地质行业勘查项目招投标管理的日臻完善,不但社會地勘项目采取招投标的管理形式,国家、地方基金项目也不例外,由此加剧了勘查项目竞争的愈加激烈,地勘单位面对招投标中严峻的质量、价格挑战,只有充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加快建立完善高效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真执行标准体系,主动提高工程质量,有效预防环境污染、安全责任风险等可能造成的经济、法律方面的损失,才能切实提高地勘项目的管理水平,赢得相应的项目利润。同时,随着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做大做强地勘经济,克服单一煤勘领域,走多元化经济发展的道路,尽快提升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及综合实力已成为改制后地勘企业面临僧多粥少的生存环境,寻求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为此,地勘单位应积极主动开拓国内外地质勘查市场,尽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无论是走出本省竞争国内煤、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等项目,还是走出国门竞标国际地质勘查项目,从近年来资源勘查领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以及签订项目合同的内容及形式来看,项目的最终甲方在工程质量上灵活运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标准制约乙方已成为发展趋势,尤其是国外企业,要求更加苛刻,这就提醒地勘单位一定要具备超前的发展意识,提前与国际接轨,自觉执行国际通用的ISO族标准及OHSAS标准,练好内功,改变我们以往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把传统的管理方式逐步熔入到标准要求的管理体系中去,才能在走出家门、国门后主动适应环境,不断提升企业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地勘单位的经济效益,实现发展壮大地勘单位目标。

作者简介:

田焕丽,陕西省一八六煤田地质有限公司。

作者:田焕丽

第3篇:港珠澳大桥建设项目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持续改进体系

摘要:為保障具有多项世界第1的港珠澳大桥复杂跨海通道工程安全性,项目引入了具有良好声誉的健康、安全、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了适合交通行业,包括制度保障、组织管理、应急管控、检查考核、预防预控和培训教育6个模块的HSE管理体系,提出在项目建设中按照PDCA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应急管理、检查整改、评价考核、预防预控、宣传培训、会议管理、文化建设、专项费用、科研与实践11方面持续改进体系,该体系总体上明确了参与主体的职责分工和伙伴关系,阐释了持续改进的机制,健全了施工全过程风险控制,使得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风险处于受控状态。运行结果表明,本项目应用该管理体系能够有针对性的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了环境敏感地点、生物保护敏感地点的生态环境,提高了职工安全意识和职业健康水平,实现了建设期水上重大工程施工和运输安全,说明持续改进重大工程项目工程建设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水平的管理是成功的。本研究对其他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具有借鉴价值。关键词:安全管理学;港珠澳大桥;持续改进;HSE;PDCA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800/j.cnki.xakjdxxb.2020.011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ntinuoussystem in improving occupational health,safety

and environment in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construction project

HU Min-tao1,CAO Han-jiang1,LV Ji-na2,

DUAN Guo-qin1,LIU Jian-chang1,WANG Yuan-qing2

(1.Ministry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Hongkong Zhuhai Macao Bridge Authority,Zhuhai 519060,China;

2.School of Highway,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64,China)

environmentally and biologically-sensitive sites,and improved the safety awareness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level of employees.And it has also realized the constr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afety of major water project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eriod,indicating that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occupational health,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level of major engineering projects is successful

,which provides a guidancefor other project safety management.Key words:safety management;Hong Kong Zhuhai Macao Bridge;continuous improvement;HSE;PDCA

0引言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不到位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为减少安全事故、降低职业病发病率和与之相关的经济损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一体化管理体系ISO / CD14690[1](Health,Safety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简称HSE管理体系)。

HSE管理体系最早出现在石油石化行业。1991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1届油气勘探与开发HSE国际会议使得各个国家逐渐开始认识并接受HSE管理理念[2]。随后,美国杜邦组织、菲利普斯(中国)有限组织、壳牌组织集团、BP集团、挪威国家石油组织都根据自身特点及对HSE体系的理解,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HSE管理制度。其中壳牌公司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出版的《安全管理体系标准》(EP92-01100)和《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导则》,较具代表性[3]。

随着1996年1月《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颁布,我国随即也进入了HSE管理体系的发展阶段[4]。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于90年代初,开始HSE管理体系的探索,1996年10月发布了《海洋石油作业安全管理体系原则》及《海洋石油安全管理文件编制指南》,并开始体系的管理。从1997年开始,逐步实施HSE一体化管理[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为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加工和营销的各种企业建立HSE管理体系提供了标准框架。中国石化根据国外先进的HSE管理体系,于2001年制定并发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健康与环境(HSE)管理体系》(Q/SHS0001.1—2001),这一标准是指导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企业建立和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框架性指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也2001年制定并颁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HSE管理体系迅速在中国发展,表明健康、安全与环境得到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高度重视,表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HSE体系的发展进程正逐渐与国际同步。随着HSE管理体系在石化行业中的广泛应用,HSE管理理念逐渐被其他行业借鉴,如能源、冶金等[6]。

2010年港珠澳大桥项目首次在交通行业引入HSE管理体系进行管理,港珠澳大桥包含的安装工程、土建工程等与石化行业具有相似性,但其还包括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和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建设过程面临台风、暴雨、雷电、高温、海流等复杂条件,高空作业、受限空间作业、水上作业、动火动电作业、高速移动作业、易燃易爆作业等比以往交通土建工程更密集;工程地处珠江口,作业水域航道十分繁忙,通航安全管理难度高;员工常年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长期海上单调施工极易使员工产生孤独感,引发心理失衡等挑战;工程所在地环境敏感区域多,尤其是地处被誉为“海上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要求极高,施工安全组织与环境保护关联且协调难度大。

开工前的研究发现,传统的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未成体系,安全管理经验、管理模式覆盖的广度与深度、规范性、相关管理工作的联动一致性不足,这些不足在小项目运行时存在的风险、可能会造成的危害不会太大,但这些风险与大型跨海桥隧工程建设过程特殊性、复杂性组合后,风险与危害会显著放大,传统管理显然不能满足本项目安全管理可靠性的要求。而HSE管理体系可以更加有效预先分析风险,通过对健康、安全、环境的系统关联分析,更加准确、及时、定量的确定施工自身活动可能存在的危害和不良影响后果,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7]。该体系的系统性、关联性,局部、全局PDCA持续改进的思路和理念,正是港珠澳大桥项目所亟需的。基于以上原因,项目在开工阶段确定借鉴石化行业HSE管理理念,构建并形成适合交通行业复杂工程的HSE一体化管理体系。

严格意义上的“零风险”管理制度或方法几乎不可能实现[8]。当系统安全达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只通过纯技术方法继续提高系统的安全水平[9],这就决定了港珠澳大桥的HSE管理,要不断发现多个方面的问题,按照ISO9000族标准中作为质量管理的8大原则之一的持续改进要求,主动、积极地解决“如何做”的问题[10],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得到根本保证[11]。

基于以上分析,首先总结了港珠澳大桥HSE管理体系实际应用情况,基于PDCA理念,系统构建了包括制度保障、组织管理、应急管控、检查考核、预防预控和培训教育等6个模块的跨海通道工程HSE一体化管理体系,该体系先进性在于“闭环管理”,即基于子模块组成的框架,形成制度建立与安全持续改进的正反2种循环模式,不断改进HSE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持续发展体系空间和改善管理效果。

其次,根据港珠澳建设项目自身特点,提出建设中按照PDCA对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应急管理、检查整改、评价考核、预防预控、宣传培训、会议管理、文化建设、专项费用、科研与实践11方面持续改进的实施方法,以实现“零污染、零事故,在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方面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把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成绿色环保的示范工程”这一战略目标。其中,组织体系的创新和科研的实践更是成为该体系的亮点。组织体系创新方面,为满足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设计、建设期间的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需求,充實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监管力量,提升监管水平,实现主体工程HSE管理目标,管理局邀请权威单位、专家参与技术方案评审,并选聘安全顾问、环保顾问为HSE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科研实践方面,为进一步提升HSE管理水平,在开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研究的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开展相关课题与专题研究工作,并将科研成果相结合,进一步提升HSE管理水平。为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实施HSE管理工作的需要,管理局在HSE风险管控、培训教育、文化、隐患治理、应急管控等方面开展专项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专项报告和成果,为建设期HSE管理提供指导和支撑。

详细阐释了港珠澳跨海通道建设项目参与主体的职责分工,通过建立交通设施建设HSE管理体系文件构架,进一步明确了各阶段重要文件的构成和相关责任人,并基于此形成了HSE管理体系参与主体组织关系结构图,以清晰明确的责权划分,实现HSE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最后,介绍HSE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机制的内涵、特点、原则和途径,并对持续改进效果进行总结,运行结果表明,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持续改进体系确实能够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有效保障工程建设安全,使得风险处于受控状态。

1HSE管理体系框架

根据港珠澳跨海桥隧工程建设管理内容及建造特点,将人员伤亡、装备与结构物受损、环境污染事件三指标作为HSE的目标,将管理工作梳理为制度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应急管控体系、检查考核体系、预控防范体系、培训教育体系6个子系统。按照以上思路,项目构建的HSE管理体系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该模型设有多层的子模块,图中显示第2层次系统组成、制度建立与安全持续改进的正反2种循环提升方法。正反循环形成了2个闭环,正循环表现了从领导到员工的安全管理制度构建与检验、落地,是从高层到基层逐渐细化、完善,可以容许有一定反复修正的PDCA过程,反循环表示员工从进入工地到了解安全相关要点直至整个管理体系,认识不断深化理解和提升的PDCA。在整个项目进展中,按照6方面正反循环分析不同制度方面间的逻辑一致性,分析多个方面链条组合实施后与目标的对照效果、目标落实的效率,意味着可以在不断的工程管理反复中按照PDCA逻辑持续改进。

从图中可见,整个HSE管理体系以HSE管控目标为核心,各阶段在目标指导下开展HSE活动,实现HSE执行情况与目标值尽量一致,可以按照目标-子系统的指标对照,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根据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当体系运行与既定目标值产生偏离时,可通过分析论证,决定是否采取其他措施纠偏,或是否对HSE目标进行适当修改,以确保HSE管理体系的符合性、适宜性、有效性和效率。

模型正循环运行模式先设计HSE管理规章、制度;再根据工程规章、制度落实需要设置组织架构及分工办法,维持HSE管理体系的运行;同时考虑紧急情况发生情景特点与危害降到最低需要,增补设置应急管控系统。通过HSE实施情况监督、检查与考评体系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发现问题对危险源进行预防预控或针对性的加强人员培训教育,完成从制度到全员全覆盖的过程管理。从前往后可以不断根据反馈情况修改规则,实现闭环管理,持续提升管理效能。

反循环模式以进场员工培训为起点,按照接收HSE培训教育、进场先针对潜在的危险源采取措施预防、管控,通过由各部门按照HSE规章组织的现场定期检查与考评来督导好的安全习惯、安全管理措施的全面落实。员工还需要接受出现紧急情况时的应急方法学习、培训、演练,提高采取措施保障人员、设备安全的能力;学习HSE组织中各参与方的地位及作用和制度,更好的融入HSE体系。反向循环也可以从后往前可以不断根据反馈情况修改规则,实现闭环管理,持续提升员工HSE的应对能力。

2体系实施关键

港珠澳大桥建设技术复杂,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管理难度大,HSE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水土不服,制度与执行分离的“两张皮”现象[12]。需要利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PDCA对HSE管理体系的持续不断地完善、修正,将长线式的纵向“大HSE”管理模式打断分化成阶段性的、片段式“小HSE”管理模式。

按照PDCA原理,根据港珠澳大桥项目特点,经过多次反复修正,发现HSE体系关键点散布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应急管理、检查整改、评价考核、预防预控、宣传培训、会议管理、文化建设、专项费用、科研与实践等十一个方面,PDCA需要在这十一个管理工作方面精准把控、持续改进,并根据具体分部分项工程、工艺工序特点,凝聚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持续改进相关工作。

2.1制度建设

持续改进的HSE管理体系制度,要从业主、承包人和监理人及其他参建单位3个角度进行制定。其中,业主主要制定HSE导则及指导性的程序文件和管理文件;承包人在主体工程HSE管理体系框架下,根据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风险控制文件;监理人及其他参建单位要从建立与之匹配的HSE管理文件或HSE管理制度,落实HSE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和业主HSE管理体系的一致性等方面细化管理相关制度与作业规程。三方在HSE管理体系建成后,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成管理体系的提升工作,对HSE管理体系进行改版、修订。

2.2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目的是从管理局(业主)到监理人、承包人、工区,形成多层、建立健全的HSE持续改进责任保障体系。体系需要配备足额的HSE专职人员,按照“综合监管、直接监管、属地监管”原则明晰HSE持续改进的监管职责,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参建单位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首的HSE委员会,由HSE委员会监督、指导细化本单位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管理评审和持续改进工作;设置从上到下管理对应的专职HSE管理机构,按照“五级联动”(管理局、第三方HSE监理机构、安全环保顾问、相关政府部门、承包人)的HSE监管模式,逐级落实HSE的綜合监管、直接监管、属地监管职责。

2.3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是风险管理的最高阶段。

特大型跨海桥隧工程应急管理应由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应急预案体系、预防/预控体系、应急保障体系、外部应急组织管理及救援体系构成[13]。

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工作小组,按照以人为本、生命至上,首先是抢救人员,其次是抢救国家、集体财产与保护环境,抢救、恢复生产设施及其它的原则配置和组织应急管理。应急处置类别有工程事故/事件、海洋环境污染事故/事件、中华白海豚伤害等环保事故/事件、台风、暴雨、雷暴、大雾、阵风等三防事故/事件和较大涉险事故/事件等。HSE事故发生后,首先确定事故响应分级,各应急工作小组根据应急指挥中心的指令做出应急响应并采取应急行动。应急活动结束后,要根据事故总结经验,对各级人员宣传培训,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2.4检查整改

检查整改是HSE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要定期、分别组织HSE的综合、专项检查,并针对业主、监理方、承包方分别进行评价。要利用HSE信息系统现代化手段简化日常检查,提高监管效率。

要对检查中发现的HSE问题及时通报,要求定人、定措施、定期限地整改,并做好检查记录;要针对整改后的效果,由各总监办/驻地办HSE监理安排复查,确认检查出的问题得到纠正后,才能予以消项。现有的HSE监督信息系统便能实现问题

创建-整改填写-问题审核这一闭环管理工作[14]。

2.5评价考核

开展HSE管理体系评价考核和改进能够使管理绩效不断接近其最佳状态[15]。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在HSE管理系统相关的管理者组织下,审核和检查运行的现行HSE管理系统对生产活动适应程度和效果[16]。评审的内容包括有关HSE管理体系在运行产生的问题和既定的方针、目的以及外在环境发生改变而改变的HSE目标[17]。

评价考核方面主要包括:①年度评价考核,包括HSE流动红旗竞评和平安工地达标创建考核;②季度评价考核,包括信誉评价考核、HSE流动红旗竞评、HSE违约考核;③月度评价考核,做法是根据检查情况每月定期通报;④即时评价考核,主要是HSE违约考核。对各单位检查的问题汇总后在HSE月度例会上通报,并针对问题较多或存在重大问题的单位进行典型问题分析和通报批评,能够督促相关单位举一反三进行整改,从而实现HSE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提升。

2.6预防预控

预防预控主要包括危险源辨识、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企业内部建立完整的安全监控、隐患排查的体系,将每项的责任依次落实到个人,使每名员工、管理者都清楚知道自己的责任;预先制定管理方法和防治手段,识别生产安全风险和隐患、环境影响因素,做到早发现早治理。

跨海通道工程建设工程危险系数较高,可通过业主及各参建单位应组织工程项目建设开工前的静态和建设过程中动态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更新与风险控制策划管理工作,开展静、动态相结合的预防预控管理,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HSE管理效果可靠。

2.7宣传培训

可通过宣传培训,提升人员HSE管理体系知识和技能,为HSE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较高的起点。HSE管理体系培训主要分9类:领导层、管理层HSE意识培训;管理人员HSE管理意识及技能培训;现场管理人员HSE意识培训;新入厂员工HSE三級教育培训;岗位员工HSE意识及技能再培训;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取证(复审)、HSE取证培训、中华白海豚保护取证培训;“三违”人员再教育培训;外来人员培训。宣传培训工作要事先制定相关计划和方案以方便后期执行,而培训计划制定之前,应做好需求分析[18],考虑具有重要风险的岗位的相关人员素质、工作经验、学历。如果是特殊作业,还应考虑国家有关特殊工种取证和复审的要求,这样使得后期培训工作更加全面完善。

要想做好HSE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从调研、教培、学做、考评四环节入手。做到调研环节“四必须,一尽量”,教培环节“五注重”,学做环节“三做到”,考评环节“三落实”

[19]。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培训并及时开展考核、分析、总结,可不断改进提升工程各级人员的HSE应用知识与技能。

2.8会议管理

HSE会议管理,通过每年召开HSE委员会会议、中华白海豚保护总结会、通航安全保障总结会、防台总结会,主体工程HSE月度例会、各参建单位HSE监理例会/HSE月度例会,不定期召开的HSE专题会议,召开专家咨询会议等,为HSE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交流平台,最终实现HSE管理效能的稳步提升。

2.9文化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是HSE本质安全的基础[20]。安全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完善企业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宣传倡导企业安全文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HSE活动等方式开展[21]。港珠澳大桥建设项目HSE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文化建设,是通过顶层设计促进全员参与、主动管理并持续改进,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探讨形成的HSE文化氛围。在HSE管理过程中,业主应不断实践和持续改进,通过顶层设计、宣传培训、检查考核、科研提升大力开展各项HSE文化建设工作,将HSE管理理念层层传达到每一个工点、每一个参建人员,要借助榜样的力量,通过塑造企业典型,推广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经验,消除和减少违章作业,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22],并逐步形成“人人讲HSE、人人管HSE、人人要HSE”的HSE文化氛围。

2.10专项费用

HSE专项费用是保障HSE的管理过程顺利执行的必要条件。建立和运行HSE管理体系以及开展与其相关的各项活动资金的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各个企业都必须对建立和运行HSE管理体系准备、支付足够的资金。可置HSE技术措施费、HSE隐患治理专项资金、HSE风险抵押金、劳动保护费、HSE培训费、HSE奖励资金等,并落实HSE专项资金投入,加强HSE专项费用的管理,保障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人员安全防护物品等符合国家规定,保障HSE措施落实到位。

2.11科研与实践

针对安全管理难点,持续开展安全科研,依托科研成果不断改进,是本项目安全管理的亮点。跨海通道工程建设HSE管理开展了跨境隧-岛-桥集群工程安全环境管理需求与对策研究、构建施工前风险评价、HSE管理后评价等多个专项研究工作。这些科研工作及时总结分析了HSE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为提升跨海通道工程建设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3参与主体职责

高层领导的承诺和参与,各方的需求、期望和利益的统一、协调,服务于一致的HSE战略目标至关重要[23]。港珠澳跨海通道建设过程中,通过管理体系文件将所有参建单位有机的结合为一个共同体,保证参与建设的单位在同一个管理体系框架下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在业主或总承包人的统一组织领导和监控下,完成业主或总承包人赋予的专业活动和规定的HSE管理职责,形成共性通用、特性突出、统一规范的HSE制度标准体系,其逐层分布细化的相关工作内容如图2所示。

在HSE管理方面,需要业主承担HSE管理统筹协调与主导责任,其主要职责为按照各项法律法规要求,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各参建单位,并监督/指导参建各方履行HSE职责。设计/咨询方要为业主提供有关HSE方面的技术服务和支持,并在工程方案设计阶段履行“三同时”设计职责。监理方受业主方委托,要对工程建造过程实施监督管理,其HSE表现及责任亦对业主方负责。承包人为工程建设实施过程的主体责任单位,应该遵循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落实工程施工过程各项HSE措施,完成合同约定工程建设内容,并为所承担工程建设过程的HSE表现负责。港珠澳大桥HSE管理体系参与主体的构建指南的组织关系结构如图3所示。

在HSE管理体系中,建设业主及各参建单位分工是纽带,各参建单位分别编制各自标段工程的HSE管理体系文件,分别按照各自的体系文件进行HSE体系管理。各单位的HSE管理体系相对独立,各有侧重,但共同组成本工程建设的HSE管理体系。各级建立HSE委员会,各级委员会的负责人是单位的第1责任人,管理者代表负责日常工作,通过HSE委员会的沟通和协商,实现整体HSE管理政策的实施。通过各方责权划分,共同实现HSE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4持续改进机制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作为一项大型的跨海工程,其工程难度和复杂性极高,很多工程问题是史无前例的,而这些工程问题也带来了诸多未知的风险,需要及时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执行过程中动态调整,保证体系始终处于持续改进的趋势,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持续改进的HSE管理体系通过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整合,强调预防和持续改进,以减少HSE事故

[24]。持续改进的HSE管理模式具有5大特点:PDCA运行模式、全员参与、事故和污染预防、监控机制和持续改进[25]。持续改进的HSE管理模式应遵循5项原则:成本最优、融于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的综合管理体系、满足主要干系方利益、多层次改进和基于数据分析的改进[26]。持续改进有2条基本途径:突破性改进和渐进性改进[27]。因此,上述这些持续改进理念和要点在本工程中得到了充分应用。HSE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点工作和突出功能是通过不断总结、反思识别潜在的风险及事故发生的原因,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消除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项目进展中,要求业主和各参建单位通过监测、检查与考评来识别提出十一个方面中已发生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跟踪不符合并验证纠正效果,定期组织审核、评审。PDCA要点就是要反复按照该逻辑保障每个方面的正常运行,每一个方面本身都是一个小的PDCA闭环,11个小闭环又共同组合成一个大的PDCA闭环,持续改进的过程就是通过小循环的持续改进,带动大循环的整体HSE效能提升,如图4所示。

以应急管控为例,该要素的持续改进的过程是,成立应急救援小组,制定应急预案,当出现HSE事故时,按照指挥做出应急响应并采取应急行动,响应结束后,立即核实事故伤亡及损失情况,并对应急预案及应急响应过程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修订应急预案,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而对整个HSE管理体系而言,紧急事故处理完毕后,针对紧急事故中发现的问题、隐患对潜在的危险源进行预防、预控,对相关人員进行培训、教育、处罚,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从而形成PDCA闭环,促进整个HSE管理体系效能的稳步提升。

5持续改进效果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过程一直备受世人关注,通过对国际、国内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的总结,并结合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资料,可以发现,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文件化的HSE管理体系运行下,港珠澳大桥项目建设目标基本完成。其中,HSE重点工作计划和方案实施完成率、新入厂员工HSE“三级”培训教育履行率、特种作业人员取证(复审)率、全员HSE培训教育率、作业许可办证率、防范措施技术交底及现场落实率、中华白海豚保护措施落实率、HSE技术措施费足额提取并专款专用率、重大HSE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及定期培训、演练完成率均达到100%.

安全方面,为满足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规定,分辨项目潜在风险,优化工程建设方案,提高港珠澳大桥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水平,大桥管理局邀请中交一公院、中交二公院等权威单位及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施工组织方案等的评审工作,并邀请安全、环保顾问提供技术支持。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HSE管理体系的主体工程段发生的重大事故总量仅为未使用HSE管理体系的香港段的1/3,且事故与工程后期人员流动性大、HSE管理体系执行有所松懈有关,总体来说,持续改进的HSE管理体系可以有针对性的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此外,通过安全风险管控,积极协调,精心组织,项目安全完成了3次伶仃航道转换工作,实现了建设期水上交通安全“零事故、零伤亡、零污染”的三零目标,切实保障了水上施工安全。说明交通土建工程遵循现代管理理论的这一次重大实践获得了成功,这一次管理变革的灵魂就是持续改进的HSE管理体系得到了遵循,针对性的避免或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6结论

1)在跨海通道工程建设中实行基于持续改进理念的HSE管理,能够很好地应对多目标要求、多法规体系、多属性组织的复杂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有效保障工程建设安全,使得生态风险处于受控状态。文中构建的HSE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总体上明确了责任分担、伙伴关系和管理机制,健全了施工全过程风险控制,使得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风险处于受控状态,适用大型跨海通道工程建设。

2)文中构建的HSE可持续改进管理体系也有一些难题和不足,如管理体系尚缺乏信息化、智能化系统研发;管理体系工程介入时间节点较晚;HSE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对监理人的要求不是特别统一等。

3)在进一步推广和应用HSE管理体系时,交通行业可以进一步固化HSE应用过程中的经验和优点,并对HSE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的细化和研究,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ZHOU Qing-wei,MENG Jie,WANG Xiao-yong,et al.Establishment on HS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oceanographic research vessels[C]//OCEANS 2016-Shanghai,IEEE,2016.

[2]Azadeh A,Fam I M,Khoshnoud M,et al.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fuzzy expert system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an integrated health,safety,environment(HSE)and ergonomics system:The case of a gas refinery[J].Information Sciences,2008,178(22):4280-4300.

[3]蔡福刚.炼化企业基层单位HSE六个一管理模式建设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CAI Fu-gang.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SE six management mode in the grassroots units of refining and chemical enterprises[D].Dongy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2015.

[4]Farshad A A,Khosravi Y,Alizadeh S S.The role of HSE management system in improving health,safety and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in an Oil Organization[J].Iran Occupational Health,2006,3(3):6-11.

[5]王乐凯.HSE管理体系在胜利油田的应用改进[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6.WANG Le-kai.Application improvement of HSE management system in Shengli Oilfield[D].Lanzhou: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2016.

[6]彭飞.SEI在施工现场的健康、安全及环保(HSE)管理[J].石油化工建设,2005,27(2):37-41,45.PENG Fei.SEI management of Health,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HSE)at construction site[J].Petrochemical Construction,2005,27(2):37-41,45.

[7]韩婧,梁伟,张来斌.基于BP算法的模糊Petri网HSE绩效评价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27(9):116-121.HAN Jing,LIANG Wei,ZHANG Lai-bin.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HSE with fuzzy Petri nets based on BP algorithm[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17,27(9):116-121.

[8]Patrick Hudson.Implementing a safety culture in a major multi-national[J].Safety Science,2007,45(6):697-722.

[9]Saari J.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n company safety work:from informational to motivational strategie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ccidents,1990,12:107-118.

[10]全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Secretariat of the 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Quality Management and Quality Assurance Standardization.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00 edition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M].Beijing:China Standard Press,2001.

[11]吴士权.持续改进——ISO9001:2000的精髓[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2(5):14-15.WU Shi-quan.Continual improvement is the quintessence of ISO9001:2000[J].World Standardization & Quality Mangement,2002(5):14-15.

[12]王大放.HSE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两张皮”现象分析与对策[J].新疆石油科技,2015,25(3):76-78.WANG Da-fang.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wo skins” phenomenon in the operation of HSE management system[J].Xinjiang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25(3):76-78.

[13]段国钦,胡敏涛.特大型跨海桥隧工程建设期应急管理需求及对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10(6):203-207.DUAN Guo-qin,HU Min-tao.Research on emergency management demand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 of extra large-scale cross-sea bridge and tunnel engineering[J].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2014,10(6):203-207.

[14]谢竹.HSE监督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2):47-48.XIE Zhu.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HSE supervision information system[J].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2017,20(12):47-48.

[15]陳全,温贺,陈波.HSE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2):123-128.CHEN Quan,Wen He,Chen Bo.Research on maturity assessment of HSE management system[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8(2):123-128.

[1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危险化学品目录汇编[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

Chemical Registration Center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ork Safety.Catalogue of hazardous chemicals[M].Beijing:China Petrochemical Press Co.,Ltd.,2013.

[17]吕丽.用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方法确保施工安全[J].化工管理,2015(2):205.LV Li.Use the Health and Safety Environment(HSE)management method to ensure construction safety[J].Chemical Management,2015(2):205.

[18]于风清.夯实体系基础避免“两张皮”现象[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6,6(5):6-9.

YU Qing-feng.Consolidate the system foundation Avoid the “two skins” phenomenon[J].Safety,Health and Environment,2006,6(5):6-9.

[19]王军波.HSE教育培训流程改进研究[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4(5):50-53.WANG Jun-bo.Research on HSE education training process improvement[J].Journal of Beijing Petroleum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2017,24(5):50-53.

[20]刘春勇.企业安全文化是HSE持续改进的基础[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8):68-69.LIU Yong-chun.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is the basis for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HSE[J].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2009(18):68-69.

[21]王金伟.海洋石油平台HSE体系中安全文化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5):235-236.WANG Jin-wei.Construction of safety culture in HSE system of offshore oil platform[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view,2019,16(5):235-236.

[22]王禹川.石油化工企业HSE体系化管理建设实践浅谈[J].化工管理,2017(24):20.

WANG Yu-chuan.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e of HSE system management in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J].Chemical Enterprise Management,2017(24):20.

[23]李正權.论如何克服持续改进的阻力[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2(3):32-36.LI Zheng-quan.Discussion of how to overcome the obstacle of continual improvement[J].Printing Quality & Standardization,2012(3):32-36.

[24]Azadeh A,Mohammad F I,Nouri M A.Integrated health,safety,environment and ergonomics management system[J].Scientific & Industrial Research,2008,67(6):403-411.

[25]陈蔷.SQS和OHSMS整合途径的探索和实践[C]//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128-131.

CHEN Qiang.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SQS and OHSMS[C]//Proceedings of the 2007 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ssociation.China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ssociation,2007:128-131.

[26]曹银鸽.企业HSE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CAO Yin-ge.Study on continual improvement model of HSE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D].Beijing: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09.

[27]GB/T 1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GB/T 19004—2000,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a guide to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Beijing:China Standard Press,2000.

作者:胡敏涛 曹汉江 吕纪娜 段国钦 刘建昌 王元庆

第4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我公司从编制引入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按程序办事的工作思想已深入人心,。不仅强化了公司的管理机制,增强了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客户满意度,为员工创造了安全、温馨的工作环境,而且树立了较好的企业形象,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管理上较原来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现将近年来体系运行的情况总结如下:

1、目的

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起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使用文件的有效版本。

2、适用范围

公司、项目部及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场所。

3、职责

3.1办公室主控本程序,并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管理公司颁发的管理类文件,组织、编制受控文件总清单。

3.2总经理负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的批准与发布。

3.3管理者代表组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方案的制定,负责组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写,负责管理手册的审核、程序文件的批准发布。

3.4公司质量技术处负责质量技术文件的控制和管理,编制技术文件清单。

3.5公司其它责任部门和项目部设专职或兼职文件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文件的控制和管理。

4、主要内容:

针对建筑安装企业的特点,从体系文件的建立、记录控制、产品实现、运行控制、内审、管理评审方面阐述了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就其体系运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发展,不能不关注工程施工质量、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优质的工程施工质量是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良好的环境保护和有保障的职业健康安全是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企业只有满足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虽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要取得稳定的良好效果,或者想要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企业就得寻找更好的施工管理模式。

GB/T 19001—2000、GB/T 24001—2004和GB/T 28001—2001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般标准的管理模式。我国许多企业引进这一标准模式,并开展了贯标认证的活动。然而,开展贯标认证活动,企业未必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企业如果忽视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管理体系文件没有以全体员工的实际行动落实到管理活动中,那么就不会取得实质性的良好效果。

1 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确保符合建筑安装企业的活动特点建筑安装企业施工队伍是流动的,承接施工项目是分散的;有的施工项目远离公司总部,工程内容繁杂,施工周期短,施工人员和施工机具的调动比较频繁,项目经理部班子的组合也随着项目的竣工而变化。建筑安装企业的这些特点,给贯标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形成管理体系文件,既要符合标准的要求,还要适应建筑安装企业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体系文件的可操作性,才能达到企业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目的。

2 将企业贯标的目的定位在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上,追求创新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贯标认证的最终效果表现在取得认证证书,那不是我们贯标认证的目的。取得证书并不必然表明管理水平高,而只能说明所引入标准要求的管理模式达到了标准的最低要求。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需付出更多的努力。要实现体系有效运行,满足标准要求的方法,要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企业做好一项改进不难,难的是不断改进,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企业中一个人关注持续改进不难,难的是人人关注持续改进,人人参与持续改进。如果一个企业每个人都参与实施持续改进,那么该企业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持续改进”机制。

3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要重视闭环控制无论是GB/T19001—2000标准,还是GB/T24001—2004标准和GB/T28001—2001标准,都要求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建立持续改进标准要求重视“策划”过程,“策划”是持续改进的重要一环,只有策划出了最佳的方案,才为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策划”形成了最佳方案,方案转换为结果。必须经过“实施”这一环,“实施”不能偏离“策划”形成的方案,要保证不偏离方案,实施者就必须了解方案,把方案变为实施者的行动准则,才能把最佳方案转化为最佳结果。方案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检查、测量才能判断,需要经过评价才能知晓。因此,“检查评价”环节又是“实施”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环节。经过“检查评价”环节,发现和找出存在问题还不能达到目的,还要将这些问题改正,以达到最终的最佳效果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改进”又是“检查评价”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改进发现的问题,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要解决这个课题又需要“策划”改进方案,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闭环:P(策划)一D(实施)一C(检查)一A(改进)一P(策划)。闭环在控制下运行,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会不断上升。

4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要抓好企业的几项“持续改进”活动 4.1 “管理评审”是企业最高级别的“持续改进”活动

4.1.1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必须是“管理评审”活动的主持者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适宜企业的特点,其运行是否有效是最高管理者高度关注的问题。管理评审要对企业体系的符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管理评审活动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各个环节都需要最高管理者参与,做出决定。

4.1.2 管理评审活动环节管理评审活动需要策划。最高管理者根据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需要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立即做出决定,但有些重大问题则需要最高管理者集中广大管理者的智慧,充分论证,在有成功把握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最高管理者把这些需要集中论证的问题对主控部门发出指令,贯标主控部门根据最高管理者的指示,结合标准的要求,运用体系文件的规定策划形成管理评审计划。为保证计划的适宜性,需经过管理者代表的审核,还要经过最高管理者的批准,批准的过程就是最高管理者对管理评审活动的再策划,有些内容要修改,有些内容要补充,使管理评审的内容真正代表最高管理者的意图和愿望。

4.1.3 管理评审活动的实施环节最高管理者批准的管理评审计划,由主控部门登记发放到各位领导,及各部门、各单位和各项目部的管理者。管理评审活动进入实施环节,收到管理评审计划的人员和单位就管理评审计划中列入的课题,组织相关人员实施评审,就这些课题组织讨论,收集相关信息作为论据,形成每个人员和部门的意见。在适当的时候,最高管理者把收到管理评审计划的部门、单位的有关人员集中起来,对管理评审计划中提出的课题,进行较大范围的集中评审。各位人员将各部门讨论和论证的意见在会上发表,主管部门派做详细地会议记录。最高管理者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后,形成最后的决策,对重大问题做出最终安排,要求各部门对决定贯彻实施。主管部门根据会议记录,编写管理评审报告,对最高管理者的决定做出实施安排,并提出实施改进的时间要求。

4.1.4 管理评审的“检查”和“改进”环节管理评审报告经管理者代表审核后,送交最高管理者批准。最高管理者认为无误,符合自己的想法后,签发,而由主管部门发放到公司各领导,各部门进行贯彻落实。到了规定的时间要求,由管理者代表组织相关人员到各个部门、各单位对管理评审报告的贯彻落实的情况进行检查,主控部门派人做详细的记录。所有部门、单位都在检查之后,由主控部门根据跟踪检查记录编写管理评审的跟踪验证报告,把这次管理评审活动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汇总,指出还存在哪些问题、什么原因等,并在跟踪验证报告中阐述清楚。管理评审的跟踪验证报告,要作为下次管理评审活动的输入信息,提交下一次管理评审对存在问题的改进策划,使管理评审活动形成P—D—C—A—P闭环控制。

4.2 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是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的全面持续改进的活动内部审核要结合建筑安装企业特点进行,由于施工项目分散,可将内部审核活动和企业传统的综合安全大检查结合进行,确保每个项目都在内部审核覆盖范围之内,当所有的项目部都经过内审之后,公司可以集中对公司总部实施内部审核(包括最高管理层),从而确保内部审核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4.3 不合格品控制是各单位日常的持续改进活动当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不符合要求的环节都属于不符合和不合格品,要有发现者对其性质做出评价,责成责任部门整改。对于性质严重的要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消除产生问题的原因,确保不合格品的重复发生。

4.4 数据分析是企业深层的持续性改进活动数据是广泛的信息的代名词,要重视建立,保持体系运行中的记录。记录是证据性的文件,记录是数据的载体,是实施数据分析的基础,凡是标准要求建立和保持记录的环节,必须建立,收集相关的数据,形成记录并予以保持。贯标主管部门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和保管的部门,提出数据分析和安排,提供持续改进的决策信息。要利用统计技术的有效工具,得出发展趋势和苗头,发现潜在的不符合项。

4.5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是最高境界的持续改进活动对于存在的不合格而尚未出现不合格品,但发展下去会出现不合格品的可能的环节实施控制,预防不合格品的发生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理想境界。按照体系文件的规定实实在在去抓,必然使企业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产生质的飞跃。 5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安装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要结合企业的特点,不能出现“双轨”现象,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采取持续改进的有效措施,从而实现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事实证明:科学的、先进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我公司运行是有效的、适宜的、符合的。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按照ISO9001:2008 标准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积极开展过程控制、客户满意度的测量、服务、纠正预防措施等有效的持续改进工作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我们相信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们会克服种种困难将体系的运行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5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手册

深圳市XXX科技有限公司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手册

拟制: 审核: 批准:

0.1 目 录 0.1 目录 0.2 前言 0.3 公司概要 1 术语和定义 2 范围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4.2.2 管理手册 4.2.3 文件控制 4.2.4 记录的控制 5 管理职责 5.1 管理承诺

5.2 以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为关注焦点 5.3 管理方针 5.4 策划 5.4.1 管理目标 5.4.2 管理体系策划 5.5 职责、权限与沟通 5.5.1 职责和权限 5.5.2 信息沟通 5.6 管理评审 5.6.1 总则 5.6.2 评审的输入 5.6.3 评审的输出 6 资源管理 6.1 资源提供 6.2 人力资源 6.2.1 总则

6.2.2 能力、意识和培训 6.3 生产设备设施 6.4 工作环境 7 产品的实现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7.2 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有关的过程 7.2.1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7.2.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7.2.3 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沟通 7.3 设计和开发 7.3.1 设计和开发策划 7.3.2 设计和开发输入 7.3.3 设计和开发输出 7.3.4 设计和开发评审 7.3.5 设计和开发验证 7.3.6 设计和开发确认 7.3.7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7.4 采购 7.4.1 采购过程 7.4.2 采购信息 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确认 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7.5.4 顾客财产 7.5.5 产品防护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7.7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

7.8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应急准备和响应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8.2 监视和测量

8.2.1 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 8.2.2 内部审核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8.2.5 环境的监视和测量

8.2.6 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 8.3 不符合控制 8.3.1 不合格品的控制

8.3.2 事故、事件及其他不符合的控制 8.4 数据分析 8.5 改进 8.5.1 持续改进 8.5.2 纠正措施 8.5.3 预防措施 9 附件

0.2 前 言

深圳市XXX科技有限公司管理手册是按GB/T 19001—2000(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24001-2004(idt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和GB/T 28001—2001(OHSAS 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之要求, 遵从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现行条例, 遵照客户之要求而编写。

本手册由深圳市XXX科技有限公司管理代表组织人员编写。经管理代表审核,最高管理者批准公布。

本手册之制(修)订、发放﹑换版﹑回收和处置由公司总裁办管理。手册之发放包括书面版及电子版,在满足使用要求之前提下,应尽可能以电子版形式发放, 并以此电子版做为最新和有效文件之标准版本。

手册分受控版本和非受控版本,以书面形式发放时应严格进行登记,受控版本发给相关部门及人员。仅受控版本之所有者可得到最新版本。

书面形式发放之受控版本之所有者得到最新版本时,应将旧版上交发放部门,由文控中心加盖“作废”章后妥善处理。

手册持有者应妥善保管,不得丢失﹑复制﹑外传﹑涂改﹑拆册。

本手册之适宜性和有效性通过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得到验证。 0.3 公司概要

公司名称:深圳市XXX科技有限公司

Company:Shenzhen XXX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 公司地址: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 Address:

1 术语和定义

GB/T 19000、GB/T 1900

1、GB/T 24001和GB/T 28001所确定的术语和定义均适用于本管理手册。 2 范围

本管理手册按GB/T 19001—2000(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GB/T24001-2004(idt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和GB/T 28001—2001(OHSAS 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国家标准,规定了深圳市X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组织机构,规定了公司管理职责和权限,制定了公司的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阐述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要求。

本管理手册确定了公司运用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国家标准规定的八项管理原则,采用过程方法,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包括了GB/T 1900

1、GB/T 24001和GB/T 28001规定的全部要求,本管理体系覆盖HYT无线对讲机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和服务过程。

本管理手册是公司实施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它证实我公司有能力生产出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以及适用的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本管理手册用于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公司管理体系的审核,更重要的用于加强公司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管理。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管理手册的引用而成为本管理手册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管理手册,然而,鼓励根据本管理手册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管理手册。

GB/T 19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GB/T 19000—2000,idt ISO 9001:2000) GB/T 19001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 19001—2000,idt ISO 9001:2000)

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idt ISO 14001:2004) GB/T 2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GB/T 28001—2001, OHSAS 18001:1999) 4 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公司按GB/T 1900

1、GB/T 24001和GB/T 28001国家标准及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建立、实施并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公司应确保:

a) 公司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公司中的应用,包括建立管理方针和目标,识别相应的环境因

素、危险源及其所需的控制措施等;

b)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明确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关联影响,使其达到预

期的控制目的;

c) 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d)确保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和对其实

施的监控;

e) 监视、测量和控制这些过程;

f)公司各管理层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各过程进行策划,通过内部审核、管理

评审等保证对这些过程及相关因素的持续改进;

g) 公司应对所选择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包过程进行识别和控制。

以上一体化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应当包括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有关的过程。 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是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可以起到沟通意图,统一行动的作用。公司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包括: a) 《管理手册》(包括形成文件的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

b) GB/T 1900

1、GB/T 24001和GB/T 28001国家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c)为确保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如: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其它有关技术性、管理性文件,国家、行业、地方颁布的有关规范、规程、标准); d) GB/T 1900

1、GB/T 24001和GB/T 28001国家标准所要求的提供客观证据的记录。 文件可以采用任何形式或类型的媒体,如纸张、磁盘、光盘、标准样品或其他电子媒体以及它们的组合形式。 4.2.2 管理手册

公司管理手册具体由总裁办负责组织有关人员编写,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裁批准后予以发布。管理手册的内容包括: a) 确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范围; b) 公司组织机构和职责与权限的描述;

c) 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所需的形成文件的程序,见附件1; d) 一体化管理体系内容的描述。 4.2.3 文件控制

总裁办编制和实施《文件与资料管理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a) 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 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 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 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文件按其性质分为管理体系文件、技术文件和外来文件;按其受控状态分为受控文件和非受控文件。

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4.2.4的要求进行控制。 4.2.4 记录的控制

记录是符合要求和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记录应保持字迹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生产技术资料是产品档案资料,应按《文件与资料管理程序》要求执行。

总裁办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记录管理程序》,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作废和处置所需的控制,以提供符合要求和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5 管理职责 5.1 管理承诺 总裁为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总裁通过如下活动对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并提供证据:

a) 向公司的全体员工传达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以及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 负责组织制定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管理方针;

c)根据公司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负责组织制定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管

理目标和指标;

d) 主持管理评审,以确保管理体系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e) 确保获得必要的资源,以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5.2 以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为关注焦点

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以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公司总裁要遵循并向公司全体员工贯彻以增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为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对公司的要求,确保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并力争超越顾客的期望。

国内销售部和海外销售部要通过市场调研和预测,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直接沟通的方式,了解和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并在公司内部进行沟通,以便调配资源、明确职责和予以实施。

确定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关爱员工及其他相关方的健康安全。 5.3 管理方针

总裁负责组织制定公司的管理方针,并确保管理方针满足以下要求: a) 与公司发展宗旨相适应;

b) 包括对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c) 提供制定和评定管理目标的框架; d) 在公司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e) 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管理方针: 质量方针:

让我们的顾客更满意! 环境、健康安全(EHS)方针 关爱环境,珍视健康。 我们承诺:

a) 持续优化EHS管理体系,改进EHS运营绩效,满足或超出所有相关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及

安全的法律法规要求; b) 增强员工EHS意识和责任感;

c) 在产品开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一切经营活动贯彻EHS理念,杜绝环境污染,节约能资源,建

立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d) 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关注员工职业健康,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e)与员工、客户、政府、社区及公众等相关方进行信息交流,共同致力于全球环境的改善。 5.4 策划 5.4.1 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是公司总裁在公司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并保持公司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

总裁应确保在公司管理方针给定的框架内制定公司的质量管理目标、环境目标指标及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相关的目标由公司在每年的年底制定下一的目标。相关的目标应考虑其合理性和可量测性。必要时,管理者代表在管理评审会议时,可组织公司相关部门对目标进行评审,提出改进意见,由职能部门制定新的目标,报公司总裁批准,并贯彻执行。 5.4.2 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负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协调,并确保: a) 管理能力与实际需求相适应;

b) 管理体系应在受控状态下,做到持续改进,并保持其完整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c) 保证提供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5.4.2.1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为了保证实现公司制定的质量目标,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 保持质量管理能力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对有从事关质量管理的人员、物资、信息和交通 工具等的需求进行策划,要保证满足质量管理的要求;

b) 质量管理体系要做到持续改进,应在受控状态下进行,在改进期间要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

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5.4.2.2 环境管理体系策划

总裁办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及控制策划程序》,用来识别环境因素,从中判定哪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并及时更新环境因素信息。

5.4.2.2.1 公司各部门应对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编制、实施相应的

管理方案,以便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5.4.2.2.2 公司各部门识别环境因素的范围,必须覆盖公司范围内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

相关方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5.4.2.2.3 环境因素的识别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及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通

过识别这些特征,以确保环境因素识别的正确性及完整性。 5.4.2.2.4 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以下类型: a) 大气的污染; b) 水体的污染; c) 土壤的污染; d) 噪声的污染; e) 废物的污染; f) 能资源的消耗; g) 其它环境问题. 5.4.2.2.5 对环境因素的评价,应考虑对环境影响的范围、严重度、发生的频次、持续时间、与法

律之相关度、客户关注、公众形象、股东收益、技术可能性及经济可行性等。 5.4.2.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策划 总裁办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危险源辩识、评价及控制策划程序》,以持续对危险源的进行识别、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 5.4.2.3.1 危险源识别的范围包括:

a) 本部门生产、活动、业务和服务中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b) 进入工作场所的所有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c) 工作场所的设施。

5.4.2.3.2 危险源的识别应考虑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发生的可能及结果等方面的特点,为

危险源的风险评价提供条件。通过识别这些特征以确保危险源识别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5.4.2.3.3 识别危险源主要可能的类型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

淹溺、灼烫、火灾、高空坠落、坍塌、透水、放炮、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中毒和窒

息等。

5.4.2.3.4 总裁办负责组织各部门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

5.4.2.3.5 当生产、服务活动发生较大变化及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变更时,应及时对危险源进行补

充识别和评价。

5.4.2.4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总裁办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外来文件、资料控制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应遵守的要求,以及获取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渠道。 5.4.2.5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总裁办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EHS目标、指标及其管理方案控制程序》,以实施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职业健康安全持续改进的承诺。

5.4.2.5.1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控制的对象; b) 要达到目标和指标;

c) 针对目标和指标所采取的措施、方案、方法、技术要求。 d) 明确完成的时间;

e) 规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职责; f) 资源配置的要求。

5.4.2.5.2 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发生变化,或方案中的措施不适应新的环境因素,或

职业健康安全运行出现新的情况,而需要更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时,由总裁办组织监

督各部门及时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进行修订。 5.5 职责、权限与沟通 5.5.1 职责和权限 5.5.1.1 总裁:

a) 向公司全体员工传达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及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并认真贯彻实施;

b) 制定管理方针,确保全体员工理解,并认真贯彻实施;

c) 确保管理目标的制定,并在公司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管理目标; d) 提供开展管理、执行和验证活动所需要的资源; e) 落实组织机构,确定职责和权限; f) 批准、发布《管理手册》;

g) 任命管理者代表,授权建立、实施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h) 主持管理评审,确保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i)主持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公司办公会、质量和生产等分析会,协调和布置工作,推进质量、环境

和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的正常开展。 5.5.1.2 管理者代表

总裁在公司领导层指派一名管理者为管理者代表,除履行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外,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

a) 负责组织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c)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司全体员工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参与意识;

d) 代表公司就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关事宜与外部联络。

e)建立文件化程序,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不加贴强制性认证标签。

5.5.1.3 ISO专员(副管理者代表) a) 协助管理者代表工作;

b) 管理者代表不在时,履行管理者代表职责。 5.5.1.4 员工代表的职责和权限

总裁在公司员工中指派一名员工为员工代表,除履行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外,员工代表的职责和权限:

a) 监督公司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落实;

b) 代表公司全体员工向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反映职业健康安全问题; c) 参与涉及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管理方案、作业指导书的评审、讨论工作; d) 参与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及管理方案的制定; e) 负责员工与公司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的沟通,反映员工要求。 组织架构、部门职责参见公司红头文件。 5.5.2 信息沟通

公司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程序,以确保员工和其它相关方就管理体系的信息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

总裁办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信息交流管理程序》程序,并保持其持续有效性。同时也是体系信息的综合管理部门,其它部室负责相应业务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并与总裁办配合做好信息交流工作。 5.5.2.1 内部信息交流

a) 正常信息之处理:各部门依据相关文件规定,直接收集和传递日常信息。总裁办按照相应程序文件规定,传递方针、目标、指针、内部审核结果、更新之法律、法规等信息。 b) 相关方之意见﹑建议或投诉的处理: (1) 各相关部门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负责本单位意见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及时的将征集的意见﹑建议或投诉,不能处理的,反馈给总裁办。

(2) 公司总裁办负责汇总各部门收集各的员工关于环境和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的信息,从而有效解决。

(3) 对于员工所反映的问题,须在接收到后三个工作日予以回复,一时难以解决应说明原因,给出解决期限。重大事项应予以记录,以便后续跟踪、统计及改善,记录表格见<<内外部意见建议记录表>>。

(4) 对于员工的投诉,涉及到环境和职业健康与安全不符合的,按<<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处理。

c) 不符合信息之处理,详见<<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 d) 其它内部信息,以正常之程序或书面数据,进行传递和处理。 5.5.2.2 外部信息交流

a) 总裁办负责收集和反馈安全卫生、环保、监测、检测等部门监测检查之结果信息,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再传递至相关部门。若监测或检查结果出现不符合项,按<<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进行处理。

b) 各相关部门负责与其工程合同方、供货商、废弃物回收方等进行信息沟通,对他们的环境和职业健康与安全行为施加影响,对来自上述相关方之投诉处理按<<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进行。

c) 各部门也可直接或间接从外部获取信息,如环境和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的技术、管理信息等,并尽快以相应之书面资料反馈至总裁办。 5.5.2.3 员工与其它相关方的沟通

公司应确保员工就相关职业健康安全信息进行相互沟通。公司将员工参与和协商的安排形成文件,并通报相关方。 5.6 管理评审 5.6.1 总则

公司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程序,按其规定的时间间隔,由总裁主持对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管理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总裁办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5.6.2评审的输入 评审的输入是为管理评审提供持续改进的信息,输入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内部审核、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及守法性评价结果; b) 顾客反馈(包括对顾客的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及顾客投诉等);

c) 品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异常原因及预防、纠正措施所采取的改善对策、预防方法、改善方法的记录和执行的绩效;

d) 过程业绩和产品符合性(符合顾客、法律、法规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目标的达成情况);

e) 预防和纠正措施的实施和跟踪验证情况; f) 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的实施情况;

g) 可能影响管理体系变更的各种变更(包括法律、法规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等);

h) 采购、培训、合同履行情况; i) 过程、产品和管理体系改进的建议; J) 资源配置(人力和物力)情况和合理性。 5.6.3 评审的输出

管理评审应以管理评审报告形式输出,目的是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使管理者对管理体系及方针、目标等做出决策,管理评审报告要有以下内容: a) 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措施;

b) 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有关产品、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改进;

c)为适应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司的发展而导致对资源需求的变化。 6 资源管理

总裁应当确保识别并获得实施公司战略目标所必需的资源。资源是建立、实施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6.1 资源提供

公司应确定并提供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 实施和保持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b) 通过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6.2 人力资源 6.2.1 总则

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公司招募政策及相关制度,《培训管理程序》、《内部讲师管理办法》,对从事影响产品设计、生产以及服务工作的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经验,以确保胜任其工作。 6.2.2 能力、意识和培训

通过培训或采用其他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树立让我们的顾客更满意的意识,以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具备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能力。公司应: a) 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和服务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 b) 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 c) 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d) 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管理目标作出贡献; e) 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影响。 f) 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

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6.3 生产设备设施

制造中心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设备管理程序》,确定、提供并维护达到产品质量符合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所需的以下基础设施: a) 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 b) 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 c) 支持性服务(如运输或通讯)。

设备设施是公司实现产品符合性的物质保证,应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基础设施,并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 6.4 工作环境

总裁办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环境因素辨别与评价控制程序》,确定并管理为达到产品质量符合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中的各项因素,以确保工作环境对员工的能动性、满意程度和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以提高公司的业绩。

工作环境是公司实现产品符合性的重要支持条件,应不断地改善工作环境,并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 7 产品的实现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研发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产品开发设计程序》,对特定的质量要求作出规定,确保产品符合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

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公司应确定以下方面的适当内容: a) 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b) 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c) 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d) 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产品实现策划的输出是针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的管理体系的过程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称为质量计划。

7.2 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有关的过程

国内、海外销售部负责编制和实施《客户沟通及满意度调查分析程序》。 7.2.1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公司应按《客户沟通及满意度调查分析程序》、《信息交流管理程序》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主要包括:

a) 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服务;

b) 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 与产品有关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的法律法规要求;

d) 公司全部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的合理要求; e) 公司确定的任何要求。 7.2.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公司对已识别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同公司所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一起实施产品要求的评审。评审应在产品投标和签订合同之前进行。在接到招标文件后,销售部会同研发部组织相关部门参加对产品的质量要求、生产周期、技术特点、生产环境条件及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进行可行性评审。评审完毕,确定投标后,由市场开发部组织制造中心人员编制生产组织设计,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参加投标。 评审应确保:

a)产品要求得到规定;

b)当顾客没有以文件形式提出要求前(口头),公司在与顾客签订合同前,应对这些要求予以书面 确认;

c)经合同评审后,形成一致意见,由国内销售、海外销售部同顾客洽谈,并拟订合同,若双方对某些条款有异议时,经协商解决,并再次对合同进行评审;

d)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国内销售、海外销售部负责跟踪和记录合同执行情况,根据需要及时与顾客和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准确掌握顾客对产品质量及服务满意程度的有关信息; e)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因顾客原因或公司原因,合同条款改变时,由国内销售、海外销售部与顾客协商一致,拟定补充协议,但在补充协议签订前,由国内销售、海外销售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评审,补充协议签订后,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认真实施;

f)当合同条款更改涉及产品要求更改时,相关部门应确保相应文件得到修改,并将更改结果通知有关人员。制造中心对更改要求,通过评审予以确定,确认结果必须得到顾客的签字认可;

g) 所有评审工作都应有书面记录,与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记录包括因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实施记录;

7.2.3 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沟通

国内销售、海外销售部应通过当面交谈、调查表、电话方式或邮件等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a)在合同签订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顾客和相关方对产品的要求信息,向顾客和相关方介绍公司的生产业绩,回答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咨询。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变更时,及时联系沟通和传递;

b)在合同执行中,接受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合同执行情况的问询。发生问题或顾客提出意见、建议时,与顾客协商处理。发生修改时,及时回复顾客和其他相关方。

c)产品交付后,收集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信息反馈,组织回访,接受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反馈意见,妥善处理投诉事件;

d)要保存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沟通的安排和进行沟通的记录,对顾客或其他相关方来电、来函、传真、电子邮件等问询和咨询,设专人解答并记录,以证实公司与顾客或其他相关方之间双向信息沟通是畅通的;

e)当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不适用时,及时以书面形式报告顾客,协商解决。 7.3 设计和开发

开发部和技术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开发设计程序》、《工程更改控制程序》,确保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7.3.1 设计和开发策划

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公司应确定: a) 设计和开发阶段及其任务和要求;

b) 适合于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规定活动的时机、参加人员 和要求;

c) 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

公司对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组之间的接口进行管理,以确保有效的沟通并明确职 责分工。随设计和开发的进展,在适当时,策划的输出应予更新。 7.3.2 设计和开发输入 设计和开发输入应包括: a) 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b) 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c) 适用时,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 d) 设计和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

应对这些输入进行评审,以确保输入是充分与适宜的。要求应完整、清楚,并且不能自相矛盾。

7.3.3 设计和开发输出

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应以能够针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包括: a) 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

b) 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适当信息; c) 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

d) 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确使用所必需的产品特性。 7.3.4 设计和开发评审

在适宜的阶段,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系统的评审,以确保: a) 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b) 识别任何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

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的代表。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7.3.5 设计和开发验证

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及任何必要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7.3.6 设计和开发确认

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确认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7.3.7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应识别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并保持记录。适当时,应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更改的评审包括评价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的产品的影响。

更改的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7.4 采购

采购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采购管理程序》、《供应商开发评审程序》、《供应商发展程序》,评价和选择供方,确保采购的产品和服务符合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规定。 7.4.1 采购过程

7.4.1.1 公司应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采购的产品控制的类型分为重要产品、一般产品和辅助产品。

7.4.1.2 公司应根据供方按公司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评价选择供方,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起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7.4.1.3 采购部根据产品质量、生产能力、环境行为、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交货进度和产品价格以及服务等对供方进行调查,将比较结果逐一列入初选名单。

7.4.1.4 采购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依据评价准则进行评审,确定合格供方名单。 7.4.1.5 采购部负责建立合格供方档案,根据供货记录以及供货市场变化和评价准则,重新对其进行评价。 7.4.2 采购信息 采购信息应包括:

a) 供方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批准要求; b) 供方人员资格的要求;

c) 供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在与供方沟通之前,公司应确保所规定的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 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公司应确定并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确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

当公司或其顾客拟在供方的现场实施验证时,公司应在采购信息中对拟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作出规定。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国内销售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内客户服务程序》,品质管理部负责编制和实施《标识管理程序》,制造中心负责编制和实施《制造管理程序》,总裁办负责编制和监督实施《EHS绩效测量和监视控制程序》,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的提供,以确定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适用时,受控条件包括: a) 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b) 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 c) 使用适宜的设备;

d) 获得和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 e) 实施监视和测量;

f) 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 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确认

公司应对生产和服务中的特殊过程实施确认。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公司应对这些过程作出安排,适用时包括: a) 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 b) 对设备的性能和人员资格进行鉴定;

c) 编制相应的对策、规程、控制方法和作业指导书; d) 对过程实施必要的监控并记录; e) 再确认。

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标识管理程序》,确保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使用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以防止混淆和误用,并在有可追溯性要求时实现必要的追溯。 7.5.4 顾客财产

制造中心实施《制造管理程序》,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在公司控制下或公司使用的顾客财产。若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的情况时,应及时报告顾客,并保持记录。 7.5.5 产品防护

制造中心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制造管理程序》,在生产全过程对产品进行防护,这种防护应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防护,以防止产品的损坏和丢失。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测量仪器管理程序》、《设备管理程序》,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要的监视和测量装置,以确保监视和测量的结果符合要求。 为确保结果有效,必要时,测量设备应:

a) 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 b) 校准或检定(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检定的依据); c) 进行调整或必要时再调整; d) 得到识别,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e) 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

f) 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公司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公司应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保持。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必要时再确认。 7.7 环境和职业健康运行控制

总裁办负责组织编制和监督实施《EHS绩效测量和监视控制程序》,对影响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运行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环境和职业健康安符合规定的要求。

7.7.1总裁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生产、办公、生活和服务中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进行策划。

7.7.2 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严格按策划的管理方案及其作业指导书执行。 7.7.3总裁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管理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检查,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进行改进。

7.8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应急准备和响应

总裁办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对可能出现的危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其他灾害事故进行控制,在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时作出快速反应,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损失,确保生命和财产安全。

7.8.1 制造中心负责组织有关部门根据适用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结合公司的实际识别紧急情况。

7.8.2 行政办公室负责组织有关部门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并认真落实。

7.8.3 当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制造中心负责组织有关部门按应急准备进行应急处理。 7.8.4 行政办公室负责组织有关部门研究防止再发生对策,以减少或避免再次发生。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公司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与改进过程: a) 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b) 确保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 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上述策划时,应包括对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 8.2 监视和测量

8.2.1 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 国内销售部、海外销售部负责组织实施《顾客沟通及满意度调查分析程序》,作为对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公司应对顾客有关公司是否已满足其要求的感受进行监视,并确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以评价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识别可改进的机会。 8.2.2 内部审核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内部审核程序》,公司应按策划的安排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管理体系是否:

a) 符合策划的安排GB/T 1900

1、 GB/T 24001 、GB/T 28001标准和3C规定的要求以及公司所确定的管理体系的要求; b) 得到有效事实和保持。

公司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并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证性。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负责受审核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措施,以消除所发生的不合格及其原因,并对所采取的措施进行验证和编写验证结果的报告。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总裁办负责组织编制和监督实施《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公司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这些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当监视或测量的结果未达到所策划的要求时,应采取有效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制造中心组织编制和实施《制造管理程序》, 公司依据其所策划的安排,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对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已得到满足。 公司应保持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记录应表明有权放行的人员。

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策划的安排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得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 8.2.5 环境的监视和测量

行政办公室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按《EHS绩效测量和监视控制程序》的规定,对公司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 8.2.5.1 环境监视和测量的主要内容:

a) 公司的环境表现,如采取的预防污染措施的实施效果,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效果等; b) 公司有关环境运行结果与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比较; c) 定期的守法性评价。

8.2.5.2 对测量活动各有关部门应根据环境因素确定监测点、监测项目、监测方法和监测频次等。必要时,委托环保监测机构进行。

8.2.5.3 行政办公室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按《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的规定,使用和维护环境监测设备。

8.2.5.4 监测结果超标时,应按《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的规定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8.2.6 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

行政办公室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按《EHS绩效测量和监视控制程序》的规定,对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进行监视和测量。

8.2.6.1 职业健康安全监视和测量的主要内容: a) 公司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情况; b)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管理方案执行情况; c) 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的实施情况。

8.2.6.2 总裁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职业健康安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测量分为主动性和被动性测量。

8.2.6.3 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 8.2.6.4 总裁办负责保存对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的数据和结果。 8.3 不符合控制

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以防止不合格产品非预期使用或交付,以及防止或减少事故、事件和其他不符合的发生。 8.3.1 不合格品的控制

8.3.1.1 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不合格品进行识别。 8.3.1.2 公司应通过下列一种或几种途径,处置不合格品: a) 采取措施,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

b) 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 c) 采取措施,防止其原预期的使用或应用。

8.3.1.3 应保持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让步的记录。

8.3.1.4 在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应对其再次进行验证,以证实符合要求。

8.3.1.5 当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公司应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8.3.2 事故、事件及其他不符合的控制

8.3.2.1 当事故发生时,发现人应立即保护现场,并及时报告或报警。

8.3.2.2 行政办公室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或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再发生。

8.3.2.3 行政办公室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工伤和职业病患者及时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再发生。

8.3.2.4 针对环境事故应根据采取与有关问题和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相适应的措施予以处理,防止再发生。 8.4 数据分析

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统计技术使用基准》,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数据分析应提供以下有关方面的信息: a) 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 b)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符合性;

c) 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d) 供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将上述信息提供给管理评审、内部审核和有关责任部门等。 8.5 改进 8.5.1 持续改进

总裁办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EHS绩效测量和监视控制程序》,利用管理方针、管理目标和指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总裁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价,对确认富有成效的改进按本管理手册4.2.3的规定进行文件控制。 8.5.2 纠正措施

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纠正与纠正措施程序》,分析已发现的不符合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防止不符合再次发生。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 评审不符合(包括顾客抱怨); b) 确定不符合的原因;

c) 评价确保不符合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d)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e)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f) 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价,对确认富有成效的纠正措施按本管理手册4.2.3的规定进行文件控制。 8.5.3 预防措施

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分析潜在不符合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防止不符合的发生。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 确定潜在不符合及其原因;

b) 评价防止不符合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d)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e) 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价,对确认富有成效的预防措施按本管理手册4.2.3的规定进行文件控制。 9 附件

附件一 程序文件目录 附件二 行政组织机构图

附件三 质量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附件四 环境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附件五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

第6篇:2014安全职业健康环境体系完成情况报告

(2015年1月 日)

安全办今年主要完成了“二级安全标准化”13本台账资料存档;各类安全职业健康环境材料、总结的上报工作;“职业卫生”6本台账初步建设;职业卫生预评价;安全现状评价等。工艺设备部安全办在年初安全责任书的基础上,制定了《2014年公司及各部门安全职业健康环境体系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在安全职业健康环境体系的运行当中,安全办对各部门的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确保了安全职业健康环境体系目标基本完成。现在将具体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安全方面

1、自2013年公司通过“二级安全标准化”以来,本安全办一直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管控,严格按照“标准化”文件汇编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执行,并完善各项制度、台账及现场管理等工作,达到了年初制定的安全生产目标。

2、完成“安全现状评价”资料提供工作。我公司通过与重庆磊恒化工设计有限公司签订合同。进行安全现状评价期间需提供大量文件资料等都由安全办进行提供与沟通并于8月通过考评完成安全现状评价工作。

3、完善台账。根据标准化要求建立了13本台账《安全生产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投入》、《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培训》、《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隐患排查》、《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并根据台账明细进行存档。

4、检索、收集了与我公司应遵循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如:2014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法》、2014年8月31日第十

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

5、累计共完成安全职业健康环境内部培训18期,培训人数1000余人次。完成外部培训5期,培训人数100多余人次。通过培训达到了公司对员工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

6、安全检查、巡查工作。本为加强生产现场的安全管控能力,从生产副总、各部门负责人到专兼职安全员共计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专项检查等40余次,安全员进行巡查400次。

7、根据政府部门或农机院文件要求完成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等如:“季度、安全总结”、“安全生产互查自查”、“安全生产月”、“打非治违”、“夏季、冬季及节假日安全检查活动”等。

二、职业健康控制方面

1、2014年10月31日完成“职业卫生预评价”工作。期间曾多次与责任委托公司“重庆惠能标普科技有限公司”沟通交流,先后8次为其提供相关资料。

2、制定“职业健康工作计划”定期对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符合性进行评价,对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定时、不定时对现场工作人员劳保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巡查。

3、根据“重庆市合川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转发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2014-2015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相关内容的要求建立了6本台账。

4、本人力资源部除入职体检未统计外,另根据“健康检查计划”于11月13日组织31名职业危害作业人员进行了2014年职业危害在岗体检。通过职业健康体检,确保公司员工无职业禁忌症或疑似职业病人。

5、安全办人员根据政府部门要求参加职业卫生管理培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管理知识,并在公司内部对在职员工进行相关职业健康培训,其共计进行300余人次。

- 23 -

第7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学习心得

三体系学习心得

——工程技术部、技术管理部、安全管理部

公司管理手册自5月15日发布实施以来,我技术管理部、安全管理部和工程技术部组织部门成员认真、系统、全面的学习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加深了大家对管理体系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落实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于2010年5月15日正式发布实施。管理体系文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管理手册

三体系管理手册是对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面描述,它是全部体系文件的“索引”,对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有特殊的意义,是管理体系中的A层文件。

公司管理手册确定了公司管理方针:精心设计 诚信服务;预防为主 保护环境;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科学管理 持续改进。并制定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手册的内容包含了管理体系运行的一系列相关的程序描述,和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的界定,制定了管理体系的运行准则。我技术管理部和安全管理部是管理体系运行的主要负责部门,负责管理体系的日常维护、年审和管理体系文件的归档整理。

第二层次: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就是为了完成管理体系要素所规定的方法。在书面或文件化的程序中,通常包括活动的目的和范围,做什么和谁来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做;应采用什么材料、设备和文件;如何对活动进行控制和记录。其内容是描述实施管理体系要素所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的活动,是管理体系文件结构中的B层文件。

公司根据管理手册和公司运营特点,制定了20个程序文件,用于支持管理手册的相关要求。程序文件详细的规定了公司运营中各个部门的过程职责,并指导各项管理工作的实际运行步骤和方法。设计到我工程技术部、技术管理部和安全管理部的程序文件主要有: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获取控制程序、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施工安装管理过程控制程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文件控制程序、记录程序、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不符合事件处置控制程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改进过程控制程序和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第三层次:作业文件

作业文件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一个程序文件可分解成几个作业文件,能在程序文件中交待清楚的活动,就不再编制作业文件;作业文件与采用要素的程序相对应,是对程序文件中整个程序或某些条款进行补充、细化,不脱离程序;国家、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规范不作为作业文件,单独在“标准规范目录”中体现。在作业文件中通常包括活动的目的和范围,做什么和谁来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

做,应采用什么方法、设备和文件,如何对活动进行控制和记录,即5W1H原则。作业文件的内容是描述为实施程序文件所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活动。作业文件是管理体系文件结构中的C层文件。

公司的作业文件由各个部门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制定,用于支持程序文件,使之便于操作。

通过此次的管理体系学习,我部成员对管理体系有了重新的认识,以下是我对管理体系的一些理解:

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的目的在于通过按照标准要求使公司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最终使得公司产品在质量上满足顾客要求,并达到公司自定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在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的整个环节中,过程的概念一直贯穿其中。所以我对过程这一概念有较深的理解,公司的质量、安全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就是按照过程建立。

对单个过程的管理,基本思路是采用PDCA的方法

1) 过程的策划。

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一级活动计划的制定。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制定改进的目标,确定达到这些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其具体步骤为: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制定措施和计划。

2) 过程的实施。

实施就是具体运作,按照策划要求组织实施,使过程正常运转起

来。在实施中,应当对过程进行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或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使问题得到解决。

3) 过程的检查。

对过程的结果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验证,并根据验证结果对过程进行确认。所谓验证,就是对过程输出进行某种方式的测量,然后对照输入的要求,看其是否符合。如果符合要求,说明过程是成功的,如果存在问题,就应该采取纠正措施。

4) 过程的改进。

过程经过检查,发现有问题,就要及时进行改进。也就是对过程的结构、输出、输入、活动、人员及其它资源进行改变,甚至可能导致对过程的重新策划。

对公司内各种过程或部门内各种过程的管理,也是采用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是要求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内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关注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的应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 过程的识别

识别过程可能会遇着两类情况。一是过程已经存在,则仅是过程的识别;二是过程尚未存在,那么此时的识别即为对该项过程的策划。

2) 理出关键过程

企业的过程网络非常错综复杂,不管是对于哪一级管理者来说,理出关键过程,并对其进行重点控制,对质量管理来说尤为重要。

3) 简化过程

过程越复杂,过程的结果、运行成本、管理难度、失控可能性等各个方面就越容易出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过程进行简化,我认为是小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功。所谓简化,一是将过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较为简单的小过程,二是将不必要的过程取消或者合并。

4) 按优先次序排列过程

由于过程的重要程度不同,管理中应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将资源尽量用于重要过程。当然,这并不代表对次要过程可以放弃管理,可以不给予资源保障。

5) 制定并执行过程的程序

要使过程的输出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必须制定并执行程序。没有程序保障过程就会混乱,结果是过程要不未能完成,要不输出达不到要求。我认为程序的类型应包括两种,一种是已形成文件的书面程序,一种是以工作习惯形成的一些潜规则。一个公司的潜规则不能太多,应受到控制,有所节制。

6) 严格职责

任何过程都需要人去控制才能完成。因此,必须严格职责,确保人力资源的介入。

7) 关注过程接口

所谓接口,是上一个过程的输出和下一个过程的输入之间的连接处。如果接口不相容或不协调,过程的运作就会出问题,而这可

不是影响一个过程那么简单。

8) 过程的监控

过程一旦建立、运转,就应对其进行控制,防止出现异常。控制可通过了解过程的信息,当信息反映有异常倾向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使其恢复正常。

9) 过程的改进

任何过程都存在着改进的可能性。对过程进行改进,可以提高其效率或效益。我们所谈的持续改进,其对象主要就是过程。

通过对公司管理体系的学习了解,我部门成员对公司的组织结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分配、日常工作的作业程序和依据、公司总体方针和目标都有了系统的了解。

公司在“精心设计 诚信服务;预防为主 保护环境;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科学管理 持续改进”方针的指导下,确立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我部门结合部门实际情况,制定了部门目标。并实施动态管理,在公司总目标变动后,我部门成员将对部门目标做及时修改。

按照公司结构和职权分配,技术管理部、安全管理部由工程技术部中分立出来,并独立承担各自职责拥有相应权限。技术管理部在此次的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中,负责技术归档、技术指导、内审组织、内审和外审的准备工作。安全管理部负责公司各部门危险源的辨识、不可接受风险的评估;环境因素的识别、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和应急预案。

在日常工作中,本部门也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需要改进的问题:

1) 技术管理部应加强数据收集整理的管理,力求使各个部门的数据收集、整理工作统一化、规范化;同时,技术管理部应加强各部门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工作。

2) 安全管理部应加大安全宣传管理力度,务必使项目现场每位员工心中安全警钟长鸣;同时,全面识别各项目现场的危险源,进行不可接受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项目现场人员设备的安全。

3) 工程技术部应加强项目过程记录的管理,并结合技术管理部做好项目问题的改进。

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尽快解决,并寻求持续改进的机会。

第8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讲稿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

三大管理体系讲稿

一、质量管理体系

1、质量管理体系由来

50年代末,国际上政府采购军品时,不但对产品特性提出要求,还对供应商提出了质量保证要求,大大提高了军品的产品质量和互换性。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和日益国际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收集了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了ISO9000标准。最初1987版,1994年进行了第一次修改,2000年进行了第二次修改,2008年进行了第三次修改。作为全球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依据ISO9000族建立的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

2、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制定标准的依据)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PDCA)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3、ISO9000族的主要三个标准

(1)ISO9000:2005 idt GB/T19000-2008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2)ISO9001:2008 idt GB/T1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体系的唯一依据标准)

(3)ISO9004:2000 idt BG/T19004-2008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4、术语

文件:信息及其承载媒介

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产品:过程的结果

产品分四大类: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服务 顾客:接收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供方: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二、环境管理体系

1、环境管理体系的由来 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商业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利益驱动,使人类不顾一切向大自然展开掠夺,并任意地向大自然排放各种废物,达到了地球无法承受的程度。

a、大气污染突出 b、水体污染严重 c、城市垃圾污染物

1 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到社会政治稳定,影响到人类生命安危。根据此情况,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6年颁布了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2004年进行了修订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依据此标准建立的体系就是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1:2004 idt GB/T24001-2004

2、术语

环境: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产生的背景 (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1992年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正式提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在这种趋势下,企业更加重视的是生产和消费资源的流动速度和突现效果,各国不应由于法规和标准差异而造成非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公平竞争,应尽快采用国际标准。

(2)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

由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步伐的不断加快,致使各类工伤事故和职业性疾病在许多发展国家日益增加。我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事故死亡人数13万左右,有毒有害企业1600万家,受到职业危害人数超过2亿。

职业病分类:尘肺,农药中毒,慢、急性职业中毒,职业性眼、耳、鼻、喉病,皮肤病等。

在此前提下,为保障职工的职业健康安全,各国相应制定了职业健康导则、标准,逐步形成了OHSAS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我国在2001年制定了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作为建立体系的唯一标准,依据该标准建立的体系就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2、术语

事故: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识别: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职业健康安全: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总的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便于组织对与其业务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管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四、建立三大体系的目的

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

b、通过建立、保持体系运行,保证符合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2、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识别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并实施控制。

3、建立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目的

使一个组织能够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改进其纯净。(识别危险源并进行控制,保证员工、相关方健康安全)

五、建立三大体系的步骤

成立三大体系组织—收集法律法规—学习体系标准—编写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三类文件—培训—实施—内审—管理评审—对不符合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第三方认证—继续保持体系运行,并不断改进业绩

复习题:

一、建立三大体系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二、建立三大体系的步骤是什么?

三、建立三大体系各目的是什么?

第9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总结

公司2000年引入IS09001:2000、IS014001:200

4、OHSAS18001:1999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以后,公司一直都严格要求员工按其相关的体系规定来运作。按照公司的宗旨,确切实施好体系对文件相关管理规定,它不但使了我司的管理工作很好地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模式,更搞高了质量安全及客户满意度的进一步提高,具体情况如下:

一、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继续指导我司的安全生产和持续发展,我司紧紧地围绕着这一方针开展各项工作,认真落实好各项目标,推行好安全意识,让责任到位,落实到人,推动了体系的执行和目标的实现,让基层员工的责任心增强。

二、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

1、我司在聘用员工时,要求接受岗前培训,保证其每个岗位的员工都具有相关岗位技能,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生产质量。

2、导入环境管理体系后,我司在进行销售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置,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置率达100%。场点危险固体废弃物统一堆放由公司统一处理,危险固体废弃处置率达100%。

3、我司全力配合各业务部门做好质量、环境、职业健康方面的资金保障,资金满足率100%,2011年1-8月用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的资金共165.8万元。

三、在人力资源方面,现有人员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若有人员流动也按公司相关的人员管理要求作处置及上报,基础设施设备都能满足生产需求。

四、我司按ISO体系文件相关要求对文件进登记和管理,文件基本能适于目前的工作流程。

上一篇:党员三思三观心得体会下一篇:校园火灾隐患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