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2022-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综述

[摘 要] 2010年中央第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本文拟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为进一步研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33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研究员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一是他们的年龄在25岁以下,于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与第一代农民工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距;二是他们还不是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而是介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1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献综述

1.1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研究”课题组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和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研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基本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 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已经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②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多数人不再“亦工亦农”而是纯粹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工作勤奋,仍是吃苦耐劳的一代。③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难和障碍[1]。王春光(2001)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务农经历,初高中毕业,职业期望值高。他们进城打工的目的是“闯天下,寻发展”,对他们而言,打工不是为了讨生活,而是为了“享受都市生活,实现都市梦想”。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不断消解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又使他们渐渐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成了既融不进城,又不愿回乡的“边缘人”[2]。深圳总工会2010年的调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占46.8%,女性占53.2%,两性比例基本持平,而老一代农民工中两者的比例则为62.1%和37.9%。任娜(2009)则从思想状态的角度进行了两代农民工之间的差异性分析。她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活跃,对城市的政治生活普遍热情较高,他们迫切希望能参与城市的政治生活以保障自己的权益。文章援引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6年对内地青年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法律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意识也更加强烈,80%以上的制造业青年农民工关注劳动法规;六成以上关注社会保障;三成以上关注子女教育问题;从业观念上,新生代农民工更加重视个人成就并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此外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更为强烈,消费观念更倾向时尚消费型,婚姻观念方面也更显自由和现代化[3]。

1.2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研究

符平、唐有才(2009)研究发现,流动或者说漂泊是新生代农民工从学校毕业到进入社会至今的一个重要的群体特征。不过,虽然流动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断寻找更好发展机会的过程,也体现出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但流动频次与他们的社会流动之间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倒“U”型的曲线关系:在前几次流动中,流动的朝向是更好的工作地点和更好的工种,体现为垂直流动,但到第3或第4次流动之后,无论是流入地、职业类型、流动原因和寻找新工作的途径,都呈现了逆向选择或向下流动的特点。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轨迹总体上来说表现为一种倒“U”型的发展轨迹,过于频繁的流动反而不利于其个人的发展。这同时也说明,越是流动频繁的新生代农民工,越较少具有市场竞争力,也更缺乏从事稳定工作所需的就业技能和资本[4]。程艳敏(2011)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中的新兴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心理定位、外出动因、职业选择、消费方式等均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他们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太多改善,城乡二元化结构、社会保障的不健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等导致了大量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产生。这些势必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5]。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新生代农民工在行业的选择上有更高的期待,他们不愿再从事脏、险、累的行业,而是趋向于工作环境较好、对自身发展有前途的行业[6]。

王春光(2010)进一步深化其对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机会的不平等。从政策看,至少有五大拦路虎:就业政策,农民工失业并不纳入城镇失业率统计范围,因而无法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职业福利缺失;社会保障的碎片化;子女教育的不平等以及住房安全保障权利的不平等。许传新(2007)分别从工作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生活适应3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的现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他们在工作和人际关系适应上处于中等水平而在生活适应上处于较低水平。深圳总工会(2010)的调查指出了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生存困境、制度性歧视等问题。全总课题组(2010)的研究报告指出尽管面临着与传统农民工相同的问题,如工资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保水平以及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问题,但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的新特征和新诉求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又具有其特殊性。

1.3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的研究

张志胜(2007)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权受限制、劳动报酬权受侵害、休息休假权得不到保障、工作环境恶劣、社会保障权缺失等[7]。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6)对内地青年农民工生存状况展开调查,得出的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法律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意识也更加强烈,80%以上的制造业青年农民工关注劳动法规;六成以上关注社会保障;三成以上关注子女教育问题。曾煜(2010)认为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从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向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转变;从忽略生活享受向希望精神需求和生活需求均得到满足转变;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动转变等等[8]李智水(2011)的研究发现,文化利益诉求是农民工精神层面的诉求,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未来发展的必要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走出校门直接进入企业,他们的价值观、职业观、爱情观尚未定型。然而,由于每天工作时间长(调查中46.3%的人工作8小时以上)、社交圈较窄、不同行业男女比例不均衡(船舶制造业男性为主、纺织业女性为主)等特点,很容易使他们精神上产生空虚感和孤独感,他们缺乏自我疏导能力,加之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和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新生代农民工往往以上网打游戏、聊天等方式来排解心中的困惑,有的甚至导致了一定的心理疾病。他们除了每天工作之外,还需要企业、社会提供一定的沟通交流的平台、机会、空间或时间,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9]。

1.4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

许传新(2007)通过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适应、人际适应处于中等水平,而生活适应处于较低水平。他们要彻底地改变既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以完全适应城市社会或许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们可以成为城市人,但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城市性”的人。虽然他们为了适应城市社会,被城市“主流社会”所接纳,已经做了最大努力但还有许多外在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是他们很难跨越的。新生代农民工处于“落地未生根”的状态[10]。张建丽 等(2011)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处于阻碍阶段。户籍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歧视,同时依附于户籍制度之上的住房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制度是目前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11]。曾煜(2010)研究发现,新、老农民工都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例如工资被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水平低、工伤和职业病高发等基本的劳动权益受损的话,那么新生代农民工还面临一些更为突出的问题,例如:户籍制度的制约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以及以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低工资收入水平遭遇城市高房价的矛盾成为他们在城市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导致其在城市仍然多以低薪、不稳定和职业危害严重的就业岗位为主;职业规划的欠缺和职业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他们绝大多数面临着结婚、生育和子女教育等问题[8]。

2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现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代表性文献的梳理发现,现有文献中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角色变迁和利益诉求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未对其角色变迁的过程、特征变化以及利益诉求方式等进行独立剖析。此外,因各种困难,不少研究未深入到新生代农民工中去收集最原始的资料,未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真实生存环境,因此,研究的结果不够全面和详实,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绝大多数研究把新生代农民工看成一个消极的问题社会群体。但是,王兴周(2008)对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性是积极的:他们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个人素质;有理想、有目标;注重市场原则;更有平等意识;独立自主意识更强。这也提示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的定位应该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12]。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要有积极的角度。

(2)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大都是停留在对该群体的特征、生存状况等方面的描述。尽管一些文献提出了要消除歧视农民工的制度障碍等建议,但是假如现有制度障碍全部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市民化,他们依然要面临一些其他的问题,诸如自身学历偏低、无技能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以体面就业问题为核心的问题集。因而需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探讨如何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后续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劳动法规教育等,探讨如何让新生代农民有相应就业能力并实现体面的就业,以此为切入点才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研究”课题组.直面新生代农民工[J].调研世界,2011(3).

[2]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l(3).

[3]任娜.两代农民工思想现状的差异性比较[J].江海纵横,2009(5).

[4]符平,唐有才.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J].浙江社会科学,2009(12).

[5]程艳敏.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窘境及其对策[J].理论月刊,2011(3).

[6]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7]张志胜.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J].求实,2007(1).

[8]曾煜.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诉求及实现路径[J].北京劳动保障学院学报,2010(4).

[9]李智水.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和协调机制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

[10]许传新.“落地未生跟”——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7(4).

[11]张健丽,李雪铭,张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与空间分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

[12]王兴周.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特性探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作者:许维利

第2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湖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输出的大省,通过对湖南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分析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从政府、社会、企业、农民工个人四个维度出发,从就业布局、就业制度保障体系、职教培训、就业信息基础平台、社会融合等方面着手解决。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就业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工群体,他们由于城乡二元受制于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难以享受平等就业、公共服务等权力,由此也引发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湖南是农村人口大省,是农民工数量众多的省份之一,他们的就业问题与农民的小康生活、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发展、湖南的富民强省战略息息相关。因而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湖南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及就业特征

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2015年末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9.11%[1]。湖南农民工总量2014年为1707.5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206.8万人,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及以后出生)占同年龄段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78.9%,[1]是湖南外出务工的主力军。

新生代农民工不论是农村长大的还是城市长大的,有了父辈的财富积累,他们的生活和成长环境相对安逸、富裕、多彩,相对于父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呈现许多积极的变化:

(一)综合素质高,务农经验缺乏,成长经历趋同于城市同龄人,更加渴望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突出特点是综合素质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要高些。凭借老一代农民工积累的物质基础,他们普遍受教育的程度比老一代要高,同时受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影响,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更快,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相对于他们的上辈,他们更适应城市生活,也希望城市能真正接纳他们,而是到了学龄就上学,结束学业后就进城务工,基本远离农村和农业生产,对农业、农村、农民、土地等相对生疏,缺乏相应的务农技能。“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新生代农民工一年仅回家一次,还有4.5%的隔几年才回家一次。在农业技能上,43.9%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没有农业技能,18.3%的从未干过农活,对农业劳动技能知识一点也不懂。”[2]他们渴望通过自己在城市的打拼,进入和融入城市社会。

(二)初次从业年龄较低,工作动机由经济型向发展型转变

“湖南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从业平均年龄为18.7岁。其中80后初次外出平均年龄为19岁,90后初次外出平均年龄为17岁;5.9%的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从业时未满16岁,71.1%的初次外出从业年龄在16岁-20岁之间,23%的初次外出从业时年龄在21-30岁之间。”[2]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的期望更高,个性独立。他们不仅注重现实的待遇更期待未来的发展,渴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而找工作不但看重薪资水平,更注重工作环境与职业发展前景,不但要在城里挣钱,更想能在城里体面生活。

(三)生活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更关心国家政策和注重权益保护

一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收入、消费水平较高,基本无储蓄理念,“他们人均月收入比传统农民工整体收入水平高488.6元,但调查中55.1%的新生代农民工每月结余不高于月工资的50%,有9.4%的新生代农民工每月结余不高于月工资的20%,还有3.9%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结余,”[2]基本上是“月光族”。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对文化精神生活需求相对较高,但普遍低于城市总体水平的收入不能支撑他们获取更高层次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只能选择相对廉价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同时更希望被他人尊重与被社会认可,对国家关系到自己权益保护的政策更关心,

(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且主要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从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区看,湖南外出农民工绝大部分还是在东部地区,“2014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占跨省流动农民工总量的93.5%,流向中部地区的占2.2%,流向西部地区的占4.3%”。从外出农民工的就业地点看,“在直辖市从业的占3.36%,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占21.49%,在地级市务工的占44.73%,在县级市务工的占18.45%,在建制镇务工的占9.90%,在其他地区务工的占2.07%。”

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面临的问题

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城市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位与态度仍普遍停留在第一代农民工的基础上,因而其社会地位与生存状态并没有得到明显地改善,处于一个被农村和城市双重边缘化的尴尬状态。

(一)在职业发展上困难重重

1.职业角色认同困惑。新生代农民工非常喜欢城市的生活方式,把自己当作城市中的一员,认为应该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注重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对未来满怀憧憬。然而户籍等制度壁垒和城市社会对他们的排斥,给他们在城市生活与工作造成了诸多问题,如他们自我身分认同为“产业工人”,而城市社会给他的身分定义为“外来务工者”,身分认同差异给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带来了职业角色认同的困惑,同时与城市就业者相比,收入差距是不断地扩大,使他们心理落差特别大,对职业认同更加困惑,身份焦虑感越发强烈。

2.职业适应性相对低下。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适应性有其优势,更自我自信自强,思想更开放,容易学习与接受新生事物。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往往心气高,对工作期望值比较高,却能力又不足;缺乏务实精神与敬业精神,使得他们难以适应城市职场。

3.城市社会资源的相对匮乏。目前传统乡土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的支持作用逐渐弱化,城市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还处构建过程中,在这一构建过程中,取决于两个比较关键性因素,即职业和居住点。而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职业相对不稳定,变数大,居住地一般也不固定,城市社会又相对排斥,要构建好的城市社会网络相当困难,这使得他们难以获得相应的城市社会资源,以支撑他们的职业发展。

4.自身职业素养相对较弱。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工作经验、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等相对有限,其职业素养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严重影响了他们职业的向上发展。

5.职业价值诉求容易错位。因地域的差异、工作环境的不同、地方政策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加上个体之间的认知能力及主观意识上存在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又可分成不同群体,这些不同的群体,人格特征、价值取向,利益观念都有着不同度的分化。少数农民工自利性较强,价值向短视,职业价值诉求重物质轻精神。若不正确引导与规范,久了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涯产生的负面影响。

6.职业期望高而声望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期望自己能找一份工作环境好、工作比较轻松、待遇还可以的比较理想的、有前途的工作。但由于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职业技能较弱,所从事工作的领域基本上是强度高、环境差、收入低的建筑业、制造业、低层次的服务业等领域。这些工作的收入难以维持他们在城市生活的需求,亦难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需求,还要遭受城市社会的歧视排斥。这种职业期望高与职业声望却较低的矛盾,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心理落差,影响身心健康。

(二)就业层次低、环境差,地位低

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大多还处于中低端水平,高端产业发展还严重不足,对高端人才吸纳力不足。面临这样一个就业环境,新生代农民工找工作,不但要和老一代农民工竞争,还要与大学生竞争。与两者竞争中,在吃苦耐劳的精神上,比不上老一代农民工,在能力素质上,又弱于大学生群体,使得他们的就业空间相对较少,就业层次也相对比较低,大多只能从事简单制造业、低端的服务业、小生意等领域。从长期来看,这将导致他们与城市的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在城市难以找到适合的定位,当面对社会中的各种诱惑,他们更容易误入歧途。

(三)就业机会与收入不公,就业权益与保障缺失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经常不稳定,变换工作比较频繁,就业权益容易受侵害。“调查发现,被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次数最少的是1次,最多的是15次,平均达到2.72次。”[3]工作的不稳定使他们在现实中的各项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一是就业权利被限制。受户籍等制度的影响,在很多地方和企业,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获取公平的就业竞争权和自由择业权。二是劳动报酬权益易受侵害。如同工不同酬、工资难以合理增长、工资被拖欠或拒付等。三是休息休假权得不到保障。“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日从业时间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占40.8%,较上年略有下降,但周从业时间超过44小时的农民工占85.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4]四是劳动保障安全缺失。由于缺少相应的工作安全措施与培训,工作安全防护水平低,其职业病率相对较高,工伤事故发生率仍然较多。五是相应的社会保障权较少。由于户籍等制度的制约,新生农民工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很难享受到城市市民相同的待遇公共服务,其公共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是他们想在城市发展却难以逾越的难题。

(四)收入低、情感孤寂、社交圈子窄,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一是收入低,城市生活成本高,难以定居城市。对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能定居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是最理想的归属,但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收入低、生活成本高。“有66%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收入水平问题阻碍了他们在城市定居,有48.9%的人对当前收入水平不满意。”[2]对于以后的去留,“有5.5%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坚决不回农村,有35.5%的表示会尽量留在城市,只有24.3%的表示挣够钱就回农村,11.6%的表示一定会回农村。”[2]

二是情感孤寂。目前在外出的湖南新生代农民工中,总体上是男多女少,且未婚男性占比高,难以找到适婚的对象,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承担成家的相关压力。而已婚者也常常与家人分居,心理、生理难以得到正常的慰藉,另外企业与社会对其人文关怀不足,使他们的情感难以找到依托的平台,孤寂困惑成为困扰这一群体的首要心理问题。

三是生活圈子狭窄,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受收入、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大多处于社会底层,与当地城市市民难以有社交关系,生活圈子十分狭少,很难融入当地城市社会。“调查中有4.9%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没有归宿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2]另一方面,城市市民的淡漠也是新生代农民工重构社会关系网络困难的重要因素。

再是缺少组织依托,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新生代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远离了原有的村组织体系,又很难加入到城市的正式组织体系,当其正当权益常常受到侵害时,他们渴望却难以找到一定的组织或机构代表和维护其利益。由于其政治社会参与的途径微乎其微,很难依托组织与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利益博弈,影响政治与社会决策,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中。

三、多措并举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新生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政府、社会、农民工个人三个维度着手:政府的责任首先要从制度、法律上保证农民工就业公平,其次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再是推进城镇化建设,扩大农民工就近就业空间。而社会方面,一是发挥社会力量在落实有关政策中的作用,二是发挥社会力量可为增加社会就业、创业机会上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农民工个人方面,主要是转变就业观念、提升个人就业能力。

(一)做好规划、合理就业布局

1.做好规划设计,分段实施。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需充分研判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做好就业规划,明确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发展方向与推进路径,并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制定各阶段就业的目标与工作重点,逐步推进和落实。

2.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地域布局、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新生力量,其就业布局必须考虑地域、城镇、产业等方面的因素。因而要“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协调好人口分布和经济结构、国土利用的关系,注重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与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匹配,逐步调整生产力布局,努力形成农民工在东中西不同区域、大中小不同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城乡之间合理分布的发展格局。”[5]

3.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促新生代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以县域经济的发展带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因而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新生农民工就业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培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新的技术岗位,拓展新生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继续保留和发展一些环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稳定和提升原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三是发展新型服务业,培育创造更多的就业增长点。

(二)破解制度藩篱,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1.剥离户籍制度上依附的各种利益,还原户籍基本功能。原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上依附了各种相关利益,这些利益的冲突与维护而形成的各种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在城市平等体面就业,因而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首先要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一是剥离户籍制度与各种经济利益的依附关系,让户籍制度功能还原为人口统计、民事权利证明等基本功能,破除城乡二元利益格局,最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二是要充分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的容纳力,出台户籍改革措施。目前中小城镇户籍基本全面放开,难点在于如何有序推进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户籍政策改革,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在这些城市顺利就业与安居;三是做好政策衔接与就业服务。各地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做好工作协调,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完善、便捷的就业服务,才能促使他们在城镇顺利就业安居。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障水平。一要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系,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外来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纳入同一体系,尽快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完善社保衔接机制,给每个公民建立一个终身不变、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号码,劳动者跨区域就业时,其社保关系也能相应转移衔接,使每个劳动者的工作生活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二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险体系。在发挥基本社会保险体系的作用同时,要提高商业保险的对社保补充作用,同时建立多档次的社保,创新参保模式,让农民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及就业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档次的险种、缴费水平、参保模式,获取合理的社会保障。三要完善农民工救济制度。使得在城务工的农工能获取最低生活、职业病等保障以及法律援助、天灾人祸时的紧急求助等,使他们真正享受社会保障安全网的作用。

3.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制度,推进教育资源公平。首先应推行平等的教育制度,剥离受教育权与户籍之间的关系,完善学籍制度,应将随迁的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的教育规划与布局,使其随迁子女应享受与当地市民子女同等的教育机会。其次要优化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机制。简化随学与就地考试的审批手续,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输入地与输出的衔接工作,并把随迁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情况作为输入地学校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推进教育资源进一步公平化。

4.将进城落户的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能安居乐业。一是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兼顾农民工工作特点及收入情况,建设适合农民工居住的保障性住房,并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二是完善相关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支持政策。完善住房补贴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土地供应制度等,使这些住房保障支持政策能惠及农民工;给予在城镇购房的农民工一定的契税优惠,以财政贴息或公积金优贷政策鼓励民资投入农民工公寓建设,确保农民工保障性住房能真正落实。

5.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一是做好城镇规划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与发展张力,让所有的城镇居民及进城务工者都能享受到公平的优质的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二是整合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资源,依托街道、社区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三是拓展基本公共服务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充分满足农民工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就业培训、随迁子女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确保农民工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6.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机制,使农民工能有尊严、体面劳动。一是对农民工实行动态管理。一方面为保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对劳资关系相对稳定的,要按规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对流动性大、用工时间短的农民工可签订简易劳动合同,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要严控制用工比率,严惩违法用工行为;另外劳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与企业要对劳动用工信息及时归集整理与衔接,实现对农民工实现动态管理的无缝对接。二是完善农民工与企业间劳资关系协商机制。一方面要需依托工会组织,让农民工能参与薪酬权益的集体协商,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促进企业建立合理规范的薪酬协商、支付保障以及正常增长机制,建立规范合理、公正公平、和谐稳定的新型劳资关系,确保农民工获取合理的劳动报酬。再是完善农民工司法维权机制,要加强专项法律援助,优化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为农民工维权提供便捷、高效的仲裁与司法支持,通过媒体宣传、法制知识宣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法制意识及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三是建立农民工重大职业病防控机制。对易引发重大职业病的行业,要督促企业严格遵循安全生产规则,为农民工配备完善的职业病预防设施,加强对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知识的培训,完善农民工职业病鉴定与诊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对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农民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档存档,以确保农民工职业病能及时得到防治和救助。四是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破除原有的城乡二元就业制度,制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制,实现公平竞争就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7.健全农民工农村土地与集体经济权益保护机制。农民工进城务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若能在得到保障基础上进行流转获取收益,那么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从而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城市转移。因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并建立健全相应矛盾纠纷的调解仲裁机制,加强流转管理与服务。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与集体经济运营机制,健全与农村土地、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的法律与政策,保障好农民工在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

(三)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并加强其职业心理教育,从而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技能与职业心理素养,积累社会人力资本。

(四)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要加强就业信息基础服务平台建设。要使农民工按产业需求合理流动,就必须要保障他们获取就业信息渠道通畅,因而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快各地区的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平台发布就业信息,使农民工能及时获取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就业信息,从而减少了就业获取时间与成本。二是统筹各类就业信息库,实现城乡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并动态监测企业用工信息,及时掌控农民工就业与失业情况,预防大规模失业危机;三是充分发挥人力与人才招聘会的平台作用。劳动就业服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各层级劳务市场举办人力与人才招聘会,促进企业用工需求与农民工就业需求有效对接。

(五)多方面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

1.要注重正面宣传报道。通过各种网络与传媒的正面宣传报道农民工所作的重大贡献,以及建设便民交流信息交流平,宣传各项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工作的方针政策及农民工正面信息,使社会正确公正对待农民工。

2.引导企业关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企业首先要以人为本,善待、尊重、关心农民工,维护其合法权益,合理规范工作时间、优化工作环境、做好安全生产措施,使农民工能安心、舒心、开心地留在企业工作。二是企业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前景。要注重新生代农民岗位技能的培训与提升,并建立与提供其职业发展的通道,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让农民工形成“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价值观和目标理想。三是企业要站在农民工立场关注其需求,在住房、子女教育、婚姻家庭等诸方面给予关怀帮助,增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

3.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农民工的积极作用。要完善对服务农民工社会组织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民工服务项目。创新与规范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鼓励多方力量诚信、规范、高效地为农民工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

4.加强对新生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生农民工要融入城市,文化融入是关键。因而要改革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其能普惠农民工。首先要完善工人文化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并向农民工免费开放。二是建立"职工书屋",在互联网上创建农民工网络学习平台,方便农民工阅读和学习深造。三是鼓励社会文化资源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服务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适宜的、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其业余生活。

5.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与行为健康的服务。通过政府与社会开展各种关爱活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学习和接受现代城市文明,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调适,提高抗挫抗压的能力,鼓励他们以自信、自立、自强、互助互爱的积极心态融入城市社会。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湖南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hunan.gov.cn/2015xxgk/szfzcbm_8834/tjbm_6941/tjgbzb/201603/t20160318_2964470.html.2016.-03-18

[2]湖南新生代农民工调查:融入城市难精神需求强烈[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11-18/2665531.shtml

[3]张永敏.新生代农民工如何逐步融入城市[J].经济导刊,2010,(10).

[4]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

[5]汪志洪.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重大任务[N].中国改革报.2013.-04-15.

责任编辑:叶民英

作者:王雪珍

第3篇: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关系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城市化的进程等。但是由于二元户籍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我国的政府制度等制度性障碍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组织程度水平低等非制度性障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不容乐观。要加强制度建设,破除非制度性障碍,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政治参与 权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明确“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新生代农民工,也被称为农民工“二代”,主要是指“80后”、“90后”农民工,他们目前占到农民工总数的60%左右,大约1亿人。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受教育水平比较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渴望融入城市。他们的政治参与诉求也日趋强烈,政治参与是公民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的活动,它是现在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政治参与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是重要现象,它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意义

首先,政治参与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政治参与是一种契机,借此机会让农民工与城市社会和居民交往互动,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全面发展奠定社会基础,“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政治参与为他们相互交流和学习创造了机会。从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这将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会和居民的接触,通过政治参与,加强了与市民的沟通与交往,培养政治素养。另一方面,政治参与能够实现个人能力与他人能力互补,在政治参与中向市民交流学习,增强自身的整体能力。“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让你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

其次,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表达意愿和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政治參与是公民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的活动,它与一个社会的权利分配和政策形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代农民工的一系列权利的缺失无不与政治参与不足有关。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工资拖欠、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的产生,一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在政治上无话语权。所以,应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给他们创造一个表达意愿的平台,让政府获取农民工的呼声、听取农民工的利益诉求,让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民主、符合民意。同时这也是他们享受自身权益的过程,每个新生代农民工都是我国的公民,让他们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

第三,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融合,转变为市民的助推器。农民工市民化,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是扩大党的阶级基础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到农民工的60%左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农民工市民化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障碍、思想观念障碍、制度障碍、农民工自身素质障碍,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进一步向市民的转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需要破除重重障碍,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公共事务的关心,有机会参加到政府的决策中,体现自己阶层的意志,加快对城市的认同感。一方面,可以消除政府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政策;另一方面,通过政治参与,可以增进农民工与市民间的沟通,互通互信,共建友谊,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第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政治参与的状况反映着一个社会政治体系的内容和质量,也是该社会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3]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广大新生代农民工没能有充分的机会参与政治,这不仅侵犯了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权利,也不符合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关系到中国政治发展。

二、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我国民主政政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治参与的社会阶层进一步扩大。大量的农民工加入进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知识素质较高、思想开放、维权意识增强,大批的新生代农民工渴望政治参与。但目前,由于制度性障碍和非制度性障碍,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严重不足,呈现一种边缘化状态,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很少或根本没有参与过政治活动。

(一)制度性障碍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它塑造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参与的次序和环境。我国一些制度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活动。

1.二元户籍制度,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路径。

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把我国公民机械地分为两个不同的社会团体——农民和市民。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一制度,对我国的发展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农民工。他们户籍在农村,在城市务工。我国的实行的是以户籍为核心的选举登记制度,这就造成了农民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选举,如果要参与居住地政治参与资格,需要取得户籍所在地的证明。这些都在时间和经济上给农民工带了阻碍。因此,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选取权的虚置。现行的户籍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造成政治参与边缘人的重要原因。

2.法律制度的缺失,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权益的无保障

我国宪法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和其他宪法规定的权益。但是,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还有因为法律法规落实的不到位,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权变成了纸上空谈。一直以来,正是因为法律和制度的支撑不到位,农民工在城市只能扮演被管理的角色,即使有些临时性的政治参与,也极有可能因城市管理决策者的主观偏好和随意性的影响而改变,新生代农民工无法进行常规的政治参与,再者,法律尊严无法得到有力的维护,我国的法律执行过程缺乏公正。丧失了新生代农民工对法律的信任,最后,法律援助不到位,新生代农民工属于我国弱势群体,他们收入低,无法支付请律师的费用。维权意识淡薄到当政治权益遭到践踏时,无法像市民那样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这就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3.政府精英决策体制,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被轻视

受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一些官员形成了官本位思想,民主的缺失,造成了政府权利集中在政府精英手中。政府的决策过程不是多方利益诉求的结果,而是政治权力精英掌控着决策权。新生代农民工处在社会分层的底层,利益诉求无法上达,或者传到政府精英那而不被采纳。久而久之,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政治参与,即使参与了政府也不一定会采纳。造成了这一阶层对政治参与的冷淡和漠视。

(二)非制度性障碍

1.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热情的缺乏

人们之所以参与政治,是在物质利益基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通过政治参与来影响政府政策,以便更好的实现经济利益。而不是出自“本能”、“理性”、“理智”这些虚无缥眇的精神原因。新时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追求较好的经济收入,但是从进城农民工整体状况来看,他们多是在次属市场就业,加之城市居民和政府的歧视,新时代农民工的收入很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片面的把市场经济理解为“赚钱经济”,“金钱万能”思想逐渐抬头,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把主要精力用在赚钱和省钱上。对政治参与产生了漠不关心的情绪,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自身素质的欠缺,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无奈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初高中占很大比例,也有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许多障碍和问题,难以获得政治信息,政策理解的偏差等,再加上政治素质和热情不高,他们对政治的认识不准确,他们对我国的民主与法制还不是很了解,对社会主义国家赋予它们的政治权利更是模糊不清。由于自身的素质,新生代农民工对政治参与的全部内容和途径不是很了解,所以,即使有政治参与的政治参与的冲动,也应为自身素质的不够而搁浅。

3.组织化程度较低,

分散的、流动的新生代农民工只是个体的劳动力,组织程度相当低,即使有些组织也是亲友或老乡组织起来的,靠感情来维系。维权是一种博弈,而博弈需要力量,只有组织起来才能较好的维权和政治参与。正是因为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农民工兄弟的政治权益经常遭到践踏,拖欠工资、劳动条件恶劣、无薪加班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形成许多利益集团,这些集团或多的或少的参与社会政策的形成和政府事务。参与了社会政治进程。但是这些集团里很少有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也没有自己的组织和集团,他们的个体诉求无法通过组织的形式上达。

三、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路径和措施

(一)破除体制性障碍,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度性保障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还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国民待遇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关系上采取的是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硬性的把公民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上采取不同的政策。改革开放已来,国家对城乡不同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但是调整是有限的。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民工政治参与障碍的重要原因,这一制度也造成进城农民工在医疗、教育、就業和社会保障方面和城市居民不同。所以进一步破除户籍制度障碍迫在眉睫,只有打破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选举制度,并代之以居住时间为依据的选举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户籍制度给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带来的障碍,还新生代农民工国民待遇。

2.完善法律制度,形成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法律保障

首先,加强立法工作,确保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有法可依。立法部门要加强立法,起草符合时代要求和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改革不合时宜的法律,特别是修改和完善选举法。破除以户籍登记制度为依据的选举法,制定适合流动人口的选举登记制度。其次,严格法律执行,要按照法律的要求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是政治参与权利,维护法律尊严。使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相信法律,遵守法律。不仅要在法律实体上实现公平,也要在法律的执行上实现公正。最后,提供法律援助,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全方位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多属于弱势群体,不管在法律知识,还是经济能力,都处于弱势地位,当他们的政治权益遭到忽视或践踏时,他们不能像市民那样保护自已,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增强他们对我国政治的信任,以及对政治参与的信心。

3.发展民主政治,拓展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路径

政府要改变管理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人为本,构建服务型政府,当前一些政府官员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忽略了民主,他们觉得政府决策是自己的事,民众的参与只是一种形式。所以,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加强民众参与,还政与民,真正做到人们当家作主。想方设法托宽民众参与的途径,特别是要让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进来,给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把自己意愿传到政府,以便使政府决策能够很好的照顾到这一群体。

(二)破除非制度性障碍,

1.加快发展经济,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提供物质支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充分发展了,农民工的经济收入便好了,他们不在为衣食住行而烦恼时,他们就会把关注点转移到政治参与上。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是缩小反而拉大。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为生活而忙碌。忽略了政治参与的权利。总之,要加快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工富裕了,挣钱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而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这时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就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2.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比第一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有加大提高,但是与市民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政治参与程度。政治参与的很多项目都需要文化来支持的,如选举、竞选、提议审议等。所以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首先,加强农民工基础文化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通过教育提供外出务工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其次加强法制教育,让新生代农民工懂法、用法。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特别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制教育,民主意识教育、政治技能教育。全方位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能力。最后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让其有一技之长,能够在人力市场经得住优胜劣汰,有个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为政治参与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加入工会和发展自身组织,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集体话语权

“全体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应当保护自己,而我们则应当利用这些工人组织起来保护工人免受国家的侵害,同时也应该利用它们来组织工人保护我们的国家”。[4]中国工会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国工会虽然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农民工加入工会的很少。他们的诉求没有办法通过组织向政府表达。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化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加入现有的工会组织,各级工会要积极参与立法、政策制定和推动落实。从源头上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成立新生代农民工自己的工会组织。如农民工之家、农民工协会等。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的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参与政治,切实维权。最后,新生代农民工流入地的政府应鼓励当地的工、青、妇联等组织向新生代农民工覆盖。当地基层党组织应广泛吸收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使其成为农民工阶层政治参与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5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95页

[3] 郑传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不可忽视》,《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5期,第73页

[4]《 列宁选集》第四卷第407-408页

作者简介

夏昊,(1983—),男,江苏宿迁人,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作者通信地址

湖南大学天马学生公寓三区19栋420室 夏昊收 邮编:410082电话:15084779498

电子邮箱:274639125@qq.com

作者:夏 昊

第4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在分析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改善其中的就业机制进行探索,以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 参考 。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90后农民工,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即受 教育 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1]。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工,具有更加明显的特点,如更加注重个人享受,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的认同,更加向往城市生活。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该群体的逐渐壮大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渴望城市生活,希望能在城市里扎根落地,被城市所容纳,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首先选择在城市就业,如何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值得全社会思考。

1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面临的问题

1.1面临社会排斥

首先,物质条件的匮乏使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偏远的厂房或者廉价的出租房内,从而在住所上和当地的正式居民隔离,无法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这种地理隔离对新生代农民工有心理和现实的双重影响,加剧了其心理上作为“外来人”的感觉,现实中则限制其获得当地知识和联系的机会,阻碍其在当地扎根并获得认同;其次,新生代农民工有强烈的愿望参与当地的 政治 活动,却无法得到满足,政府往往对此持漠视态度,甚至有的政策还在加深这种差距。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平等社会待遇,虽然有些城市正在改革地方户籍制度,允许更多的农民工落户城市,但是往往落户门槛太高,一般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凭借自身力量逾越[2]。

1.2生活无保障,福利差

大部分人认为农民工对当地 经济 发展 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却是不对称的,由于受到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限制,没有当地土地股份或社会身份的农民工进入当地社会参与利益分配格局障碍重重,最基本的居住条件都不能保证。调查显示,有31%的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18%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出租屋里,15%居住在工作地点,10%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5%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回农家居住,只有11%居住在厨卫齐全的房屋里。在生活无保障或者福利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农民工容易积累恶性的不满,甚至通过极端的方法发泄,以致于有时会给当地带来犯罪等社会问题,从而使当地居民对其产生心理上的排斥,致使这种矛盾长期恶性循环。

1.3就业途径受局限,缺乏专业职介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中,熟人介绍、老乡介绍、亲属介绍3种途径所占比例较高,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就业方式,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帮助的基础上,私人关系占据主流地位。学校推荐也是最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优势是就业层次相对较高,跟新生代农民工所学技能有较高的关联性。但是,目前政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专门设置的职业介绍体系相对缺乏,缺少关注与引导,信息 网络 不健全,用工信息发布不及时,缺乏调控。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反映的问题就是公办劳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而民办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则又收费过高,信息不可靠。

1.4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安全缺失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超时现象十分普遍,加班加点问题普遍存在,周末双休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也难以实现。例如,在苏州的新生代农民工一般工作时间都较长,每天工作9~10 h的占38.0%,11~12 h的占54.0%。收入低是导致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3]。调查发现,月均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占21.0%,月均收入在1 000~2 000元之间的占62.0%。其次,在当前体制下,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其劳动价值得不到公平体现,许多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从事和正式工同样的工作,付出相同的劳动量,却得不到同样的报酬,“拖欠”问题更是没能得到根本解决。此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最基本的劳动安全保护,有些 企业 只顾眼前利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给其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也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导致其职业发病率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

1.5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就业

大部分农民工选择城市就业,不愿意回到家乡从事耕种活动。但在一些地区当 农村 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得到改善后,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回到家乡,从事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后可以获得相对较高收入的农业劳动,如反季节养殖[4],因其需要掌握一定的 科学 技术,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吸引了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还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开始从事运输、餐饮等行业,进行小规模的个体户创业,或者有的利用外出期间所学习掌握的技能和经验募集资金进行创业,还有些则回到家乡的乡镇企业再就业。

2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机制探索

2.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制约 中国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首要因素,因此,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必须进行户籍改革。其改革关键在于消除户口管理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地居民在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上真正享受平等的待遇。然而,在户籍制度背后存在着大量由城乡身份决定的经济租金是制度改革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的 历史 问题。目前,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取消把公民划分为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两大类,这就要求各地方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用地域代替职位作为划分居民性质的主要标准,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应有的权利,被城市所接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镇化,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在全省推介的中山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不以户口为标准,从而将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与户口脱钩,是引导进城农民工“软着陆”的科学机制,值得各地方政府学习。

2.2有赖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其次要解决住房、子女教育问题,这些均有赖于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期望较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都非常高,绝大多数人对子女学历的期望都是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三者合计达89.1%,其中希望子女将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高达38.8%[5]。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是很多地方政府正在探索实施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家庭的团聚,有利于维持家庭的稳定,并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及其子女教育等提供了基本的保证,有利于其融入城市。2009年11月23日,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的《关于修改〈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决定(草案)》提出,今后退回宅基地到城镇居住并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农民工,可以在居住地申请廉租住房或者购买经济适用房。

2.3加强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职业要求较高、职业期望值较大的现象,调查显示,有17%的新生代农民工有技术,75%的农民工有要求进行技能培训的欲望,仅有8%的农民工没有考虑过。因此,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 法律 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和城市归属意识;其次,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6]。要指导农民工根据自己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工种进行培训;最后,应以实现稳定就业为技能培训的目标,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实行免费的技能培训鉴定和就业推荐。如2009年河南省刚刚启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百日培训计划,计划在5月底前的100 d内,完成10万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为了该计划的实施,河南省将安排培训补助资金5 000万元。

第5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研究和关心的话题。在就业严峻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为了对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本文概括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的特殊的就业群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外来人口面临社会歧视和巨大的工作压力。因为制度和法律不完善,限制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由此新生代农民工会产生心理问题,造成社会危害。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就业 现状 原因 对策

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农民工是指有农村户口的在城镇工作、生活的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他们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

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同时,农民工也有高学历人才,不从事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的打工者。

新生代农民工是80,90后一代的人群,他们生长在农村,不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新生代农民工几乎没种过地,渴望城市的生活,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标。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对农村没有依赖感。许多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早早进入社会,却游走于城市和乡村之间。 2.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

2.2.1就业规模

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0% 以上,而农民工总数2013年达2.6亿人。在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2.2.2素质和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与上一代农民工有所提高,个人素质不高。所受职业技能培训水平较低,与新生代农民工需求不能匹配。 2.2.3就业受歧视和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受到损害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以私营,三资合营为主的企业工作。国有以及大型企业很少会招用农民工,而且多数从事城镇户口的劳动者不愿从事的工作。受到不公平对待,比如经常被要求办理各种额外手续,在生活上办各种证名,缴纳各种费用;同工不同酬;未执行劳动工时制和超时加班现象严重;求职受骗。没有自由择业的权利。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时被强迫要求交纳押金和抵押身份证而无法自由选择职业。

2.2.4 劳动合同领域存在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未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的劳动合同不规范,签约时间短。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时没有支付经济补偿金,工资水平低和工资被拖欠或克扣的现象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2.2.5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之路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像传统农民工一样在就业过程中劳动权益受到损害。但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有所增强。对平等权、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以及话语表达权都有更高的期待。由消极维权向积极维权转变。 2.2.6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劳动权益和保障缺失

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险缺失。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价涨幅过大,在很大程度上已超出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承受力,使得大多数新生代无法安家于城市,这无疑对他们在城市长期稳定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差使农民工健康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与伤害; 农民工享受的劳动福利待遇较少;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没有完全落实 ;农民工在职受训机会少及职业素质提高难 ;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不规范 ;劳动执法和劳动仲裁保护农民工合法权利的力度不足;工会在维护农民工劳动权利方面未发挥应有作用 。 3 失业的危害

可能造成城市社会治安出现紧张状况。新生代农民工一旦失业,不会返乡依然会坚守在城市,造成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可能会对农村基层管理带来挑战。很小一部分失业留在农村的新生代农民工因见过一些世面,便对便对基层管理指手画脚,不满情绪膨胀,增加管理人员工作的难度。新生代农民工在失业后,对社会不公平和工作的不满产生厌恨,从而做出毁坏公物,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 4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背后的原因 4.1人口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和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庞大,而农民工总数2013年达2.6亿人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 基本上为初中毕业水平,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三成,具有职业教育水平的只有两成。但从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素远远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这也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 4.2经济因素

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让所有求职者就业,何况相对于城镇求职者在生活成本,人员素质上优于新生代农民工。再加上我国产业结构是第一第二产业占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小,而大多数新生代民工从事的第二,三产业,而第二产业目前在进行转型和改革。而新生代民工和大多数求职者一样面临适应和改变产业结构调整。而在这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不具备较大竞争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但新一代农民工没有从事第三产业中高端产业,竞争力不大。 4.3制度因素

在我国商品经济体制下,根据市场供求机制。拥有劳动力所有权的劳动者根据劳动力市场价格自主竞争就业,拥有经营自主权的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用人,在市场调节下,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素质和一些企业和社会歧视现象的存在,而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4.4 心理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既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精神,过分追求较好的生活,勤俭节约的品格逐渐淡化。缺乏敬业精神,而且存在心理自卑感。因文化,地域差异和歧视问题对融入城市生活感到困难。 4.5其它因素

社会结构方面:城乡二元制是导致农民工就业待遇不公平的制度根源。导致存在着劳动力市场二元制结构和歧视农民工等不合理政策。

法律方面:立法漏洞使侵犯农民工劳动权利的行为难以被追究,现行法律脱离实际,缺少专项的法律政策的保护使农民工劳动权利被边缘化。 政府重视不够与劳动执法不力。

企业方面:劳资双方地位悬殊且农民工处于不利地位用人单位地位强势,他们以自身利益为驱动,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故意压低农民工的工资。 社会方面:社会信用失守与危机 社会歧视现象严重,工会等非政府组织未发挥应有作用 劳动争议救济途径不畅与成本过大 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繁杂冗长

劳动仲裁独立性难保障 救济成本大使农民工难以承受。 5 对策

5.1制度创新 改革户籍制度。还没有实施的新的户籍制度: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别,为消除城乡壁垒、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建立实施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解决好暂不具备落户条件或者不愿落户城镇人口的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问题;建立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积分落户制度,为公平有序落户提供阶梯式政策通道;同时,为城市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制订公共政策等提供依据。三是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为跨地区人口流动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努力做到人口流动到哪里,服务和管理就跟进到哪里。将从跟不上改变农民工的现有状况。 5.2 完善就业制度 完善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劳动报酬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劳动基准制度。对女性农民工的特殊保护,规范和完善用人单位规章制度, 完善三方协商机制。 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执法

改革和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吸收农民工入会并充分发挥工会的维权作用 。 5.3 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提高农民工素质 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投入,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新闻舆论的作用与影响, 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最主要的是赶快出台农民工权益保护法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4 加强农村城镇化,使农村工业化同城镇化同步发展;在农村增加复种,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使之多元化,发展高效益,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推进农村非农化,加强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特征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5.5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和适应城市生活。 6 结论

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应该继承上一代农民工的优秀品质,勤劳肯吃苦,适应艰苦的就业环境。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政府加快建立和完善保证农民工就业和失业救助的法律 ,切实保障农民工各项合法权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强教育力度关注留守儿童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企业和社会加深对农民工的认识。逐步消除歧视,平等对待,尊重农民工的工作和人格。

参考文献:[1]蒋月等《中国农民工权利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P87-148 [2]辜胜阻《社会经济热点问题探索:辜胜阻建言议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P186-189 [3]杨河清,王守志《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出版社 第三版P247-250 [4]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P69-99。

[5]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第319期刊登文章《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

第6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一、 摘要

在分析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改善其中的就业机制进行探索,以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三、 论文内容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90后农民工,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工,具有更加明显的特点,如更加注重个人享受,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的认同,更加向往城市生活。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该群体的逐渐壮大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渴望城市生活,希望能在城市里扎根落地,被城市所容纳,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首先选择在城市就业,如何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值得全社会思考。

1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面临的问题

1.1面临社会排斥

首先,物质条件的匮乏使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偏远的厂房或者廉价的出租房内,从而在住所上和当地的正式居民隔离,无法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这种地理隔离对新生代农民工有心理和现实的双重影响,加剧了其心理上作为“外来人”的感觉,现实中则限制其获得当地知识和联系的机会,阻碍其在当地扎根并获得认同;其次,新生代农民工有强烈的愿望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却无法得到满足,政府往往对此持漠视态度,甚至有的政策还在加深这种差距。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平等社会待遇,虽然有些城市正在改革地方户籍制度,允许更多的农民工落户城市,但是往往落户门槛太高,一般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凭借自身力量逾越。

1.2生活无保障,福利差

大部分人认为农民工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却是不对称的,由于受到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限制,没有当地土地股份或社会身份的农民工进入当地社会参与利益分配格局障碍重重,最基本的居住条件都不能保证。调查显示,有31%的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18%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出租屋里,15%居住在工作地点,10%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5%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回农家居住,只有11%居住在厨卫齐全的房屋里。在生活无保障或者福利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农民工容易积累恶性的不满,甚至通过极端的方法发泄,以致于有时会给当地带来犯罪等社会问题,从而使当地居民对其产生心理上的排斥,致使这种矛盾长期恶性循环。

1.3就业途径受局限,缺乏专业职介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中,熟人介绍、老乡介绍、亲属介绍3种途径所占比例较高,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就业方式,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帮助的基础上,私人关系占据主流地位。学校推荐也是最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优势是就业层次相对较高,跟新生代农民工所学技能有较高的关联性。但是,目前政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专门设置的职业介绍体系相对缺乏,缺少关注与引导,信息网络不健全,用工信息发布不及时,缺乏调控。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反映的问题就是公办劳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而民办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则又收费过高,信息不可靠。

1.4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安全缺失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超时现象十分普遍,加班加点问题普遍存在,周末双休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也难以实现。例如,在苏州的新生代农民工一般工作时间都较长,每天工作9~10 h的占38.0%,11~12 h的占54.0%。收入低是导致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调查发现,月均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占21.0%,月均收入在1 000~2 000元之间的占62.0%。其次,在当前体制下,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其劳动价值得不到公平体现,许多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从事和正式工同样的工作,付出相同的劳动量,却得不到同样的报酬,“拖欠”问题更是没能得到根本解决。此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最基本的劳动安全保护,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给其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也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导致其职业发病率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

1.5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就业

大部分农民工选择城市就业,不愿意回到家乡从事耕种活动。但在一些地区当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得到改善后,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回到家乡,从事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后可以获得相对较高收入的农业劳动,如反季节养殖,因其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吸引了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还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开始从事运输、餐饮等行业,进行小规模的个体户创业,或者有的利用外出期间所学习掌握的技能和经验募集资金进行创业,还有些则回到家乡的乡镇企业再就业。

2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机制探索

2.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制约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首要因素,因此,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必须进行户籍改革。其改革关键在于消除户口管理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地居民在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上真正享受平等的待遇。然而,在户籍制度背后存在着大量由城乡身份决定的经济租金是制度改革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的历史问题。目前,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取消把公民划分为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两大类,这就要求各地方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用地域代替职位作为划分居民性质的主要标准,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应有的权利,被城市所接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镇化,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在全省推介的中山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不以户口为标准,从而将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与户口脱钩,是引导进城农民工“软着陆”的科学机制,值得各地方政府学习。

2.2有赖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其次要解决住房、子女教育问题,这些均有赖于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期望较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都非常高,绝大多数人对子女学历的期望都是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三者合计达89.1%,其中希望子女将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高达38.8%。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是很多地方政府正在探索实施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家庭的团聚,有利于维持家庭的稳定,并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及其子女教育等提供了基本的保证,有利于其融入城市。2009年11月23日,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的《关于修改〈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决定(草案)》提出,今后退回宅基地到城镇居住并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农民工,可以在居住地申请廉租住房或者购买经济适用房。

2.3加强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职业要求较高、职业期望值较大的现象,调查显示,有17%的新生代农民工有技术,75%的农民工有要求进行技能培训的欲望,仅有8%的农民工没有考虑过。因此,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和城市归属意识;其次,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要指导农民工根据自己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工种进行培训;最后,应以实现稳定就业为技能培训的目标,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实行免费的技能培训鉴定和就业推荐。如2009年河南省刚刚启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百日培训计划,计划在5月底前的100 d内,完成10万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

2.4政府牵头,实行网络化的人力资源对接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组织调控作用,建立城市和乡村、输出地和流入地、学校和企业及城市社区的信息资源互通和共享,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建立高效、快捷、及时、准确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反映民工供需情况,实现省、市、县劳动力资源的信息互联互通,通过劳务中介机构,实现求职者和用工单位紧密联系,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流动,减少其求职成本;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各地政府间要建立健全促进区域间青年劳动力转移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劳动保障和教育等部门的合作,力求劳动力的供需平衡,做好人力资源的共享与对接,开发人力资源和就业需求对接市场,以及网络化的培训和招工市场,为人才的培养、输送搭建绿色通道。

2.5加强维权组织建设

新生代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作为个体太分散,缺乏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与谈判的能力,缺少来自组织的力量。目前,农民工组织主要是通过“同乡会”的形式进行,当与用人单位发生矛盾时,往往采取“过激”的行为,容易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因此,建议政府在农民工集中的区域建立联合工会。新生代农民工更加追求自由与自我享受,在权利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易跳槽,流动性更强,调研发现第1次就业的流失率高达40%之多,其第1次工作一般3个月就辞职。因此,政府应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协助其通过集体力量和用人单位进行谈判,改变自身在维权中的弱势地位。

2.6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或从事农业就业

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上,一方面,县乡政府应发挥作用,制定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其回乡创业。如给农民减免税费,发展农村信贷业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互助基金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县乡政府应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即带领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利用一定的工程设备,克服自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形响,进行反季节种植(养殖)。设施农业收入较高,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为其就业提供了可能。设施农业不仅效益高,而且能够安置大量的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效率,可以提高农业就业的潜力。如河南省汤阴县重点发展禽肉加工、粮食加工和食品添加剂制造,解决当地农村近万人就业,乡镇农民工大都返乡进场就业,极大地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就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社会群体,其能否顺利的转化为城市市民成为了我国城市化的重点。但是我觉得我们并不能简单的为城市化而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对城市社会不单意味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也不意味着城市化只是单一的规模和区域的膨胀,从它的主体来看,它给所有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贡献价值和技能的舞台,在台上每一个人都尽其所能地展演他们生动的戏剧,在一个没有歧视的公共空间内寻找自我生存的价值。只有在这种意义上的农民工市民化才是城市化所迫切需要的;也只有这样,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下去。

第7篇: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目前,我国这个群体的人数已超过1亿人,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是有“梦”的一代,他们在城市生活多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他们的父辈即第一代农民工已大相径庭。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不愿退回农村,即使回去也做不了合格的农民;他们迫切想融入城市,但又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新生代农民工就这样怀揣着青春与梦想,“漂”在城乡边缘,面临着不少新的困境,因此亟须对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这些困境予以关注。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困境:

(一)脏、苦、累的边缘职业

受职业技能低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即使有心摆脱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风险大等边缘职业,就业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报酬低,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

(二)迫切的婚姻问题

受职业限制找不到爱情。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首选通常是一些脏、累、苦,工资待遇不高,风险大的职业,很难获得异性的青睐,也难以获得与异性相处的机会。职业搭起的围墙正束缚着这些青春萌动的新生代农民工。

(三)非城非乡的身份

当前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虽然户口在农村,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希望能够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但城市并未作好接纳他们的准备,相反既有经济门槛,又有素质门槛和福利门槛,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集中居住在房租低廉、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边缘区、老城区,形成一个自我隔离的孤岛,与主流社会脱节,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境地。

(四)矛盾斗争的心理

新生代农民工一旦进入城市新环境,乡村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凝聚力失散,原有的自律性丧失,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时,在职业技能低、经济收入差、无住房、受歧视、讨不到老婆等的连锁反应下,贫穷和光棍的结合,对城市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并且由于信息网络媒介的发展,他们也更容易被组织起来共同发出声音,社会矛盾更容易被扩大和激化。如果继续将他们排斥在体制外,将他们边缘化,漠视他们的物质、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需求,他们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不利于社会治安和稳定。这值得我们警惕!

二、政府和社会需要采取的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种种差异及面临的困境,对当下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战。并且,这种挑战将日益变得清晰、紧迫。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虽然被冠以“农民”两个字,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农民的关系已不是那么紧密,但户籍这堵墙,却如影相随,羁绊着他们融入城市,阻碍着他们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制约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转型。所以,要破解“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民生难题,不妨先从户籍制度着手,赋予他们“新市民”的身份。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人在哪里工作、生活,就在那里登记,就纳入当地的管理范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实现户籍管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

(二)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的开展就业竞争。要创新农民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加强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能力。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三)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四)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户籍人口,转变到同时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话。

(六)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

要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的大熔炉。

正如同“中国梦”正处于从“国强”落实到“民富”的关键阶段一样,新生代农民工的命运也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性时刻,而对城市和政府来说,是把握历史的机遇,加速改革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让和谐社会建设进入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当然,处理有关一亿人的问题必须慎之又慎,要做到的是真正走入这一群体,用平等和理性的眼光,去发现、把握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

第8篇: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访谈问卷

访谈政府工作人员。访谈对象主要选取相关部门负责人(农业局、人社局、扶贫办、公安、政府研究室、人大政协农办等)和一线具体负

责的政府工作人员。

访谈提纲:

1.您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总体看法?

2.您认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异同是

什么?(现状、特点、制度和政策环境、对策等)

3.您是如何看待甘肃省新生代社会融入问题的?(主要是对策)

4.您认为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过程中应该充当什么样的

角色?

5.请谈一谈您在具体工作中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事

例。

6.您是如何理解中央和省上对这一问题的政策措施的?

第9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状况及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长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支新型的劳动队伍,并且现已成长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然而进入新世纪,新生代农民工在其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民工荒”“民工潮”时而出现。笔者依据全国总工会、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公安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等权威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数据,就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作出分析,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对策

2010年两会以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任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以80、90后为代表的年龄在16~25岁之间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在1.5亿外出的农民工中占了很大比重,而目前他们的就业现状很不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关注他们刻不容缓。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相对老一辈农民工有所提高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步增加,尤其针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政策方面国家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大大提高了我国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尤其是新生代的农村子女。 根据去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在25~30岁的占26%,21~25岁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水平的7.6个百分点,相比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的外出务工的人群中仅有10%的比例要高很多。并且,具统计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职业培训的高达36.9%高出老一辈农民工14个百分点。由此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水平和个人素质上都远远强于老一辈农民工。

(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目的已包含到许多精神层面

在老一辈农民工眼里“挣钱、取妻、养娃”是他们外出务工的根本目的,当目的达到后就回到乡里享受天伦之乐,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目的已不再限于此,他们更多的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 。而根据调查,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目的已不仅仅是挣钱了,有高达71.4%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目的是:追求梦想,学习技术,锻炼自己”。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朝气与活力,这也是他们时代性的体现。

(三)新生代农民工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

维权意识淡薄,没有树立起正确积极的法制观是体现在老一辈农民工身上的不足之处,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后,新生代农民工在法律和维权的意识上相对老一辈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提高。 根据国务院政策研究室2006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分别是33.3%和21.7%,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显示,农民工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为39.1%和25.5%,相对2004年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各增加了5.8和2.6个百分点,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个人素质与就业意识上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变。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有所增强,由消极维权到积极维权

根据一项调查,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新生代农民工忍气吞声或害怕因投诉被报复而不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只有6.5%,相对老一辈农民工减少了一半;而采取投诉时,以集体方式进行的,新生代农民工为45.5%,高出老一辈农民工17.6个百分点。数据对比可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有所增强,对平等权、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以及话语表达权都有更高的期待。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所面临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和个人文化素质不高,工作后劲不足

近年来,虽然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及个人素质都相对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素远远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这也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的信息显示,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然而据当前已有的调查数据综合判断,当前只有三层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教育的劳动力,而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而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只有20%左右。由数据可知,随着知识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按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技能水平来看,仅有大约30%的人能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所以,对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仍是一项关键性任务。

(二)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劳动权益受损问题突出

尽管相对过去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拖欠工资的现象少了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的地位也提高了不少。但从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仍相当恶劣,拖欠工资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他们也经常受到歧视,人格上经常受到伤害。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广东新生代农民工遭遇工资拖欠的人所占比例为7.1%;人均拖欠工资1538.8元,大约相当于人均1.5个月的工资。另据一项调查显示,60%的农业流动人口就业于工作条件差、职业病发生率高的低薪、高危行业。调查还显示,当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仅有60%的用人单位为其支附医疗费,而服务业只有47.3%的用人单位做到。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障得不到有效保证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价涨幅过大,在很大程度上已超出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承受力,使得大多数新生代无法安家于城市,这无疑对他们在城市长期稳定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据公安部2007年的调查,按照自身收入水平有74.1%的农民工愿意承受的房价在三千元以内,三千到四千之间的只有19%的农民工愿意承受,仅有6.9%的农民工愿意承受四千元以上的房价。然而,据数据显示,目前房价在三千元以内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县市及以下地区,而非农民工大量涌入的东部沿海城市。据调查,当前东莞市的房已接近六千元每平方米,大多数建制镇的均价也在五千元以上。由数据对比可知,即使农民工的工资增长速度与房价增长速度相同,能在东部城市购房,并长期稳定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超过8%。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等基本权益难以满足

据中国流动人口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中,70.2%随父母一起到务工城市,仅有29.8%留在农村。但是,由于受到户籍制的制约,他们的子女在务工城市入学十分困难。据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消息,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北京为63%,上海为49%,广州仅为34.6%,并且在许多大城市的公办学校还存在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等现象。数据和事例表明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仍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就业的重要因素。

(五)心理问题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上日显突出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更新,各方面压力的汇集,使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心理问题逐渐已变得不可忽视,对社会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据《法制日报》记者从 宁夏回族自治区调查得知,目前,宁夏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其原因多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不稳定,归属迷茫,产生了“边缘心理”;据全国总工会调查可知,新生代农民工自杀率高于万分之三(平均自杀率),其原因归结为“压抑”;再就是据《半月谈》杂志报道,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率程上升趋势,其原因多是由于进入城市产生心理失衡,从而导致犯罪。由此可见,能否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他们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

三、对策与建议

能否在务工城市长期稳定的就业、生活,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能否很好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当前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的在务工城市就业已成为一大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尽快取得新进展。

(一)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投入,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

学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大国,农村人口占到三分之二以上,所以,我国教育是否发展关键是看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是否提高。据统计,我国80%农村人口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所以,他们在就业方面往往竞争力不足,很难找到一份工作,即使找到了,也是工作条件很差、工资很低、很累的工作。而他们并非不想接受更高的教育,很多情况是由于学费太贵,难以支附而选择提前就业的。所以,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学生中高等教育的补助,这不仅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就业,同时也是将我国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的重要举措。

(二)保障物价水平,给新生代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房价、药价是目前民生问题突出的重要因素,是否控制好房价、药价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发展。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他们绝大多数的收入却远低于国家的社会平均公资,所以,在他们这个群体中民生问题尤为重要,也尤为突出。如今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在日益增加,而他们又被目前昂贵的房价和药价所困扰,生活压力十分大。因此,严格控制房、药格将有给新生代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就业与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长期稳定的就业。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法律后盾,创造出一个和谐、正义的法制社会,有利于我国法制国家的形成。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国家完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严厉打击损害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这不仅能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同时也是净化社会空气、维护法律尊严的必要举措。二是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以法律作为人民的后盾和保障,将大大减少人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思想,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树立起法律信念,使新生代农民工由消极被动维权到积极主动维权。所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给新生代农民工坚实的法律保障,有利于他们长期稳定的就业。

(四)完善户籍制度,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据目前各项调查数据可发现,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已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其子女的入学)的很大程度上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了许多不便,给其长期稳定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完善目前的户籍制将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很多方面都受益,如社会保障的满足、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心态上的平衡与满足等等;对国家也是意义重大,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增进城市化进程、缩小城市与农村差距,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迈进。所以,可见完善目前的户籍制将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的就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举措。

(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和适应城市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对于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我们更应该予以他们心理帮助,使他们近快适应城市生活,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密集区设立更多的心理咨询所,及时观察他们的心理动向,定期免费的予以他们心里查询 ,法相问题及时疏导解决;其次,对正在读书学习的农村学子做好心理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并将取代第一代农民工,随之而来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各种问题日益突出,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保障是解决一切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关键,由此可见,能否确保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就业已成为解决当前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朱启臻. 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张艳玲,李鹏. 农民工失业调查[J] 财经. 2009(10) [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4].刘怀廉. 中国农民工问题[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5].腾讯网.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2010年06月21日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上一篇:发生在科室的感人故事下一篇:小学综合实践课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