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从地理位置、地形及气候等方面,简要概括了古碑王湾废弃石料矿的基本情况,从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等角度入手,评估了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强调了综合治理的重要性,重点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法,目的在于减轻废弃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其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论文 篇1:

关于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及灾害防范的探讨

【摘 要】随着矿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越来越重视,并且随着矿山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相关防范对策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与灾害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并且在矿山地质环境与相关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从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这四个方面展开评估,促进矿山的全面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矿山地质;地形地貌;环境影响现状;灾害防治

某开采区主要位于矿区中南部,其长度为207m,平均宽度为70 m,底部采场平台的面积为14525m2。采矿最大标高在矿区的南部,为450m,最小标高在矿区的北部,为310m。本矿区的斑状花岗岩矿体比较厚,呈现带状,产出比较稳定,矿体结构比较简单、稳定,大部分覆盖面积已经被剥离,黑云母花岗岩作为围岩,属于中等稳固岩石。在此矿区进行开采的时候,主要采用自上而下分水平台阶的露天开采方式。

1.矿山地质环境地形地貌

此矿区是丘陵地貌,矿区以及外围主体山脉主要为东西走向,次要山脉为南北走向。矿区的一般标高是300-440m之间,最大高差为280m。此矿区的地形切割比较深,坡度一般均在25°之上,具有自然的排水设施。其地表主要由洪冲积物和第四系残破积组成,覆盖率达到了70%之上。综上所述,此矿区地形地貌属于中等复杂程度。

2.矿山地质环境影晌现状评估

2.1地质灾害影响

通过对矿区的勘查发现,现阶段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与滑坡。崩塌主要指的就是土质边坡剥落崩塌,边坡高度为2-5m,崩塌体上含有较好的杂草,土层成分主要包括石英粉砂、粘土、石英砂等。崩塌体的长度大概是5m,厚度大概在2-3m之间,宽度为6m,呈现椭圆形,体积为20m3,属于小型崩塌,影响范围大概是30㎡。

2.1.1崩塌

(1)位置。

崩塌位置主要位于矿区的西侧,和采矿区的距离比较近,此崩塌基本上就是90°陡坡土体的下坠,落距比较小,属于最近形成的。其土层是第四系残破积层,主要包括粘土、石英砂、石英粉砂等成分,呈现灰黄色、浅黄色,大概厚度是2-5m,具有良好的植被情況,崩塌体体积在3-5m3之间,影响范围大概是15㎡。

(2)现状及危害。

崩塌体后陡壁主要是土质边坡,具有良好的植被情况。崩塌体属于最近形成的,散乱堆积在一起,规模比较小。其产生变形的原因主要包括:强烈的土体风化作用,土质松散,边坡开挖等施工活动影响等等。同时,雨季降雨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冲蚀作用,出现下渗等现象,对矿区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出现崩塌灾害。导致发生崩塌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边坡开挖施工,其次就是强降雨。当发生崩塌灾害之后,会对矿区公路运输以及行人安全产生威胁。

(3)稳定性评价。

此崩塌体均散落在坡底,已经稳定。在后期降雨、风化侵蚀等作用下,时有发生掉块现象,但是规模比较小,危险性也比较小,最终评估结果就是矿区崩塌危险性小。

2.1.2滑坡

此矿区滑坡主要位于北部旧排土场边坡处,矿山地质灾害点现状说明见表1所示。排土场土层主要就是第四系破残积层,主要成分是粘土、石英砂、石英粉砂,呈现灰黄色、浅黄色,具有少量块石。因为在进行排土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与施工措施执行,导致台阶分级施工质量较差,加之土层较为松散,具有很好的边坡角,致使其相对高差超过了15m。在降雨、下渗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其稳定性、土饱和性均较差。在排土场临空位置处形成滑坡体,在坡脚处的影响范围长度达到了20m,宽度为12m,形成了约100m3的滑坡土方量,影响范围大概在150㎡左右,属于小型滑坡。因为滑坡体距离公路与村庄比较远,前面还是排土场的空地,主要就是因为排土堆放不规范引起的,没有出现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具有的危害性比较小。

由此可以看出,在此矿区开采过程中,发生的崩塌、滑坡等灾害规模比较小,基本没有造成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对矿区开采影响比较小,因此,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评估为危险性小,基本不会影响地质环境。但是,需要对不稳定边坡进行监测与处理,保证其安全性、稳固性,避免出现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

2.2含水层影响

此矿区开采底层界限处在侵蚀基准面上,其含水层主要为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具有较弱的富水性,采坑还没有露出含水层。通过相关野外调查分析,流经地表的水的pH值是7.5,矿化度要低于1g/L,属于淡水。现阶段,矿区开采还没有导致含水层结构出现变化,同时也没有出现水体恶化、水位下降等不良情况。所以,矿区开采对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非常小,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轻。

2.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

此矿区主要为丘陵区,其地形基本为西南高东北低,具有良好的植被情况,矿区周围没有风景名胜与自然保护区等。在进行矿区开采的时候,主要就是露天开采,在进行开采的时候,必然会对其植被情况产生破坏,对原来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影响程度非常大。因此,其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评估为严重。

2.4土地资源影响

此矿区已经开采了很多年,破坏面积达到了5.6h㎡其中采矿区的面积为4.8h㎡,原有的排土场面积大概为0.8h㎡,职工生活区、道路等均会占有一定的土地面积。通过对矿区现场的勘察,大部分破坏土地为林地。

2.5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情况,对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差异性与地质环境问题分布、危险性等进行考虑,并且分析其受影响程度与社会经济属性,进而对矿区分段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明确其量化指标,在“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原则的条件下,运用半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予以等级分区。在进行实际划分的时候,一定要对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这四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对其程度予以明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如下:当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轻度时,针对地质灾害而言,其表现为:灾害规模小,发生几率小。对分散性居民、小规模工程设施产生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较低;针对含水层而言,其表现为:矿井的涌水量低于3000m3每天。矿区含水层水位下降幅度较小,不会影响周边生活、生产用水;针对地形地貌景观而言,其表现为:对原来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小,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交通等的影响程度也较低;针对土地资源而言,其表现为:占用破坏林地、草地的面积不超过2h㎡。当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中度时,针对地质灾害而言,其表现为:灾害规模中等,发生几率较高。主要对城镇与村庄居民、交通、主要工程设施等产生影响,出现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针对含水层而言,其表现为:矿井的用水量在3000-10000m3每天。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比较大,呈现半疏干状态。对周边生活、生产用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地形地貌景观而言,其表现为:对原来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大,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交通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土地资源而言,其表现为:占用破坏耕地2h㎡以下,占用破坏林地、草地2-4h㎡。当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严重时,针对地质灾害而言,其表现为:灾害规模大,发生几率高。对城镇、村庄、交通、主要工程设施的影响较为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比较大,并且会出现一些人员伤亡;针对含水层而言,其表现为:矿床含水层结构被破坏,出现导水通道。矿井的涌水量超出了10000m3每天。地下水位出现下降的情况。矿区周边含水层的水位也在下降,或者呈现一种疏干状态,出现地表水渗漏的现象;针对地形地貌景观而言,其表现为: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交通等产生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针对土地资源而言,其表现为:破坏了基本田地,占用破坏耕地2h㎡以上,占用破坏林地、草地4h㎡以上。

3.评估区矿山环境问题的防治难度评述

3.1地质灾害影响防治难度

在此矿区中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发生崩塌等灾害的时候,会对现场工作人员、机械设备等产生一定的威胁。此时,可以通过种草植树、土钉挂网植草等方式进行加固,避免发生崩塌等灾害;同时,也可以在边坡台阶上植树种草,有效提高土层的稳固性。这些防治措施非常简便,防治难度也比较小。针对泥石流灾害而言,可以通过规范堆土场、压实、修筑截水沟与排水沟、种草植树等方式进行防治。其防治措施比较简单易行,相应的防治难度比较小。

3.2地形地貌景观影响防治难度

在此矿区开采中,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主要就是由矿山露天开采导致的,在进行开采的时候,容易形成高陡坡,不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还会影响边坡周围的美观。并且,在矿区开采、破碎的时候,一般均会产生大量的裸露地表、粉尘等,非常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对矿区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绿化措施、分区湿式凿岩、洒水抑尘等方式进行治理,可以有效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相应的难度也比较小。

3.3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

在此矿区内,矿山开采、道路边坡、旧排土场边坡等均具有小规模的崩塌、滑坡现象,矿山开采的含水层影响程度评估为轻度、土地资源影响程度评估为严重、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评估为严重。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现状评估结果,可以对其进行预测评估:矿山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中崩塌、滑坡灾害的危险性比较小,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小,其评估为轻度;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比较大,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大,对矿山地质环境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其评估为严重。矿山开采对含水层影响程度为轻度;对地形地貌影响程度为严重;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为严重。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矿山开采规模与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其地质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重视。在矿山开采中,一定要對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这样才可以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并且全面了解矿区的地质条件,为矿区的高效开采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在实际开采过程中,一定要对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其影响程度与防治难度,保证矿山开采的有序进行,实现矿山开采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何芳,徐友宁,乔冈,刘瑞平.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区域分布特征[J].中国地质,2010(05).

[2]王飞,吴浩,刘灏.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防治[J].科技致富向导,2011(21).

[3]郭维君,崔晓艳,肖桂元,吴萌.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J].金属矿山,2010(08).

[4]武强,陈奇.矿山环境治理模式及其适用性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06).

[5]游东泉.关于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及灾害防范的探讨[J].勘查与测绘(建材与装饰),2012(02).

作者:吴卡

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论文 篇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综合治理研究

摘要:本文从地理位置、地形及气候等方面,简要概括了古碑王湾废弃石料矿的基本情况,从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等角度入手,评估了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强调了综合治理的重要性,重点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法,目的在于减轻废弃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其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治理;古碑王湾废弃石料矿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3.029

Key words: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onument Wangwan abandoned stone mine

我国大部分矿山地质环境均较差,加之长期开采,废弃矿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对其进行综合治理,是减轻其影响,确保矿山能够得到优化利用的主要途径,是有关领域及人员关注的重点。

1 古碑王湾废弃石料矿概况

1.1 地理位置、地形及气候

安徽省金寨县古碑镇王湾废弃石料矿矿山位于金寨县古碑镇王湾村,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2′09″,北纬31°27′14.5″[1]。矿山开采矿种为建筑石料矿,开采规模为4.5万吨/年,废弃停产时间为2008年。治理工程区区域地形较起伏,高程为160.2m—485.6m。分为高丘和低丘。治理工程区分两个地块,分别为A区和B区,地貌类型均为高丘,微地貌为陡坡。工程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征:气候温和湿润,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区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5.7℃,历史上最低气温-20.1℃,最高气温为41.2℃[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09.7mm,降雨主要分布在6~8月,地表水系主要为一条冲沟,自北而南纵穿治理区,流入其南侧的姊妹河。

1.2 岩石、构造及水文

出露地层为侏罗纪毛坦厂组上段(J3m1),岩性主要为灰、灰绿色中-厚层安山岩、粗安质角砾凝灰质夹安山岩等。构造单元为秦岭地槽褶皱系北淮阳地槽褶皱带,治理工程区内无断裂通过。新鲜基岩隔水层分布于全区,下伏于基岩风化带以下,新鲜基岩岩层致密、完整、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少数部分风化裂隙水通过局部裂隙下渗,但影响程度較小。

2 古碑王湾废弃石料矿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2.1 对周边地区形象的影响

受长期开采的影响,矿区形成的采坑和开采宕口较大,使得山体损毁比较严重,形成裸露的山体面积较大,森林植被、生态环境、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并且该矿区南侧100m左右为六武高速公路,在高速公路上可见露天采坑,对周边居民及过往车辆、行人造成极大的视觉污染,影响安徽省的形象,该治理区已纳入安徽省“三线三边”治理工程。

2.2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废弃石料矿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严重,废弃石料矿矿山治理区,应通过平整、覆土、植树绿化,增加林地面积,促使自然生态环境有效恢复。

2.3 地质灾害

调查显示,治理区内部分开采宕口的边坡较高较陡,存在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对王湾废弃矿山的治理,可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使得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损失,为当地居民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影响长远的公益事业,对创建和谐社会是非常有益。

2.4 对公路等工程建设的影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根据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统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专题调研会议要求,以“三线三边”(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为突破口,以“四治理一提升”(垃圾污水治理、建筑治理、广告标牌治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提升城乡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本工程南侧100m左右为六武高速公路,该项目已纳入金寨县“三线三边”废弃矿山环境,对上述工程施工不利,负面影响较大。

3 古碑王湾废弃石料矿综合治理方案

3.1 技术方案

将动态监测技术应用到矿山治理中,监督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实施,保证随时了解项目建设的情况,保障治理工作顺利实施。引进、推广现代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先进方法,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综合效益。

3.2 组织与管理方案

为了加强该矿山地质环境项目工程质量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该治理工程由金寨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形成由项目业主、承建商、监理单位直接参加的“三方”管理体制。按照上述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体制实施治理工程,使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的业主、监理单位、承建商通过承发包关系、委托服务关系和监理被监理关系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工程项目组织系统,在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规范地、一体化地运行,顺利完成工程项目。既有利于加强治理工程的宏观监督管理,也有利治理工程的微观监督管理。

3.3 施工方案

3.3.1 边坡清理

边坡设计人工结合机械的方法清除边坡表面松动的岩石,对A区和B区的边坡进行清理,削坡清理后坡度在63°,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岩质边坡坡度与高度参考值,本边坡岩性为安山岩,弱风化至强风化,且节理裂隙较发育, 30m以内的边坡坡度约为1:0.5(63°),采用赤平极射投影和数值分析等两种方法进行评价,结合两种方法的评价结论并最终确定5处支架基础边缘的斜坡稳定性,结果显示,经过边坡清理后基本能满足边坡稳定性要求,清坡的工程量为1000m3,其中A区630m3,B区370m3。

3.3.2 底盘区平整土石方开挖

对于A区和B区的底盘区采用人工结合机械的方式进行放坡整平,其中A区按标高224m,B区按219m标高进行整平,两处底盘区土石方开挖总方量在2000m3,其中A区1260m3,B区740m3。

3.3.3 客土覆盖

对工业场地Ⅰ、工业场地Ⅱ进行覆土,将场地治理成耕地。客土来源为古碑镇开发区一耕地征地处,距离在5km左右。该地块原为农田,现已报批置换为建设用地。覆土厚度为0.5m,总面积5520m2(其中工业场地Ⅰ面积为1592 m2,工业场地Ⅱ处面积为3928m2)。共需自然沉实土壤2760m3。

3.3.4 护岸工程

由于B采场覆土区东侧的冲沟受水流冲蚀影响严重,局部形成小规模的岸崩及底部掏空现象,局部已形成小规模的水沟堵塞,为了使治理区的水流顺利排出场外,对其两岸采取护岸治理,见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图所示,设计采用浆砌石护岸,直角梯形断面,顶宽0.2米、高1.2米,底款0.25m,总长度160m。

3.3.5 绿化

由于边坡进行放坡等工程措施后,植被破坏严重,本次设计边坡坡脚处种植杨树、爬山虎等藤蔓植物起到边坡复绿效果。根据边坡长度,每隔2m種植一个爬山虎,共购置90颗爬山虎。根据种植间距1.5m×1.5m,可确定种植杨树67颗。

3.3.6 开凿宕穴

对于爬山虎挖穴深度0.2-0.3m即可,杨树挖穴深度0.5m,宽0.8m,选择阴天或傍晚进行移栽提高成活率,同时爬山虎以2-3年苗龄为佳,杨树苗龄选择两年苗,苗长规格2-3m,总共挖穴在45m3。

3.3.7 警示牌

对A区和B区采场有安全隐患的部位应设立醒目便于观察的警示牌,警示牌统一使用金属制作,规格为长100cm,宽70 cm,厚6 cm,金属立柱固定,基础埋深在50 cm。共设计6个警示牌,其中A区3个,B区3个。

4 结论

以古碑王湾废弃石料矿为代表的废弃矿区,对周围自然以及人为环境影响较严重,且易已发地质灾害发生。有关部门应加强重视,应用先进技术,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对其进行综合治理,确保矿区能够被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谢永彬,毛煜露. 广西灌阳方解石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治理恢复措施[J].山东国土资源,2014,(4):78-81.

[2]李钟.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综合治理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3):154-155.

收稿日期:2017-05-10

作者简介:刘传奇(1986-),男,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

作者:刘传奇 朱义

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论文 篇3:

江西省某煤矿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分析

摘要:江西省某煤矿属开采多年的小型矿山。在矿山经营生产过程中引发了地质环境问题,如地质灾害、含水层的破坏等。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分析。

关键词:采煤;地质环境;评估分析

1、矿山基本情况

该煤矿位于乐平市205°方位,直线距离16公里。隶属乐平市乐港镇管辖,矿区交通甚为方便。建于1959年,1967年投产。采用立井-暗斜井开拓。矿井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矿区面积9.12km2,准采标高-50m至-900m。现在生产水平为-600m--750m水平,开采B3煤层。

2、矿山地质背景

2.1地层及构造。该矿区内的地层有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和长兴组、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侏罗系、白垩系及第四系。矿区内主要断层有9条,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强烈,纵横交错,地层构造褶皱强烈,地层产状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

2.2水文地质条件。本矿区地表水系发育,地表径流排泄条件较好,区内岩溶发育。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主要水患为老窑、岩溶水。矿山岩溶裂隙发育,老隆水对矿山的威胁大。大气降水为地下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补给来源。根据矿井充水条件和水患因素,按《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关于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原则,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2.3工程地质条件。矿区内主要煤层围岩及顶底板岩层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岩石稳定性较差。矿床围岩以似层状结构为主,裂隙发育中等。煤层顶底板和围岩稳定性中等。该矿煤层属不稳定煤层,该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分析

煤矿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主要有地质灾害、含水层的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对土地资源的占用破坏四个方面。

3.1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该矿山发生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1.1崩塌、滑坡。本评估区属丘陵地貌,地形起伏不平,评估区海拔标高174.26m—13.50m,区内植被发育。该区除地形低洼地段分布的第四系地层比较松散外,主要地层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和长兴组、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侏罗系下统门口山组、白垩系下统。岩性为灰岩、砂岩等。矿山地面设施和矿山公路均位于矿区缓坡或开阔平地处,切坡未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根据野外实地勘查和以往资料的收集,矿区地表现无明显的崩塌和滑坡现象,历年来未有崩塌滑坡的记录。

3.1.2沟谷泥石流。实地调查和访问,矿区内未发现泥石流,矿山和附件区为低矮丘陵地区,标高多在20~40米,矿山上游无松散堆积物。不具备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该内地势平缓,产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很小。

3.1.3地面塌陷。①岩溶地面塌陷。矿井及周边出露的地层二叠系茅口组为可溶性岩组,该地层岩溶塌陷易发程度进行量化评估。

茅口组硅质灰岩在矿区外南部以及矿区外东部出露,岩性为硅质灰岩夹硅质岩,含硅质成分高,局部见燧石,为可溶岩。根据岩溶地面塌陷易发程度量化评估标准,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相关因子进行量化评估,其茅口灰岩分布区量化总得分为D=26,为地面塌陷易发区。因此,矿区及附近岩溶区易遭受岩溶地面塌陷的威胁,隐伏灰岩区易发生疏干地面塌陷,矿山应留设保护煤柱,以防采动灰岩区而发生井下水患灾害及地表因灰岩水疏干而引发岩溶地面塌陷灾害。②采掘引起的地面沉陷。区内煤层顶底板岩性以泥岩、砂岩、粉砂岩为主,多为半坚硬~坚硬岩组,裂隙不甚发育,整体稳固性相对较好,对矿床的开采影响较小。已建成的坑道历经数年,均未发现冒落、垮塌现象。局部由于层间的破碎,裂隙发育,尤其是顶板岩性的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岩石的稳固性变差,易产生滑塌,对矿床的开采有一定的影响。对塌陷区的处理主要应以加强观测,及时充填裂缝,防洪排涝,并加强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发生,对于矿区地表建筑物等应留设保护煤柱。矿山开采沉陷、移动范围由矿层顶、底板围岩稳定程度而定,根据煤矿采煤规程,本矿煤层上下盘最终沉陷角选取65°。依据目前煤层开采最终标高及煤层开采最终边界位置做剖面。按矿井实际煤层开采情况分别圈定采掘移动带总面积约8.74km2。经调查目前移动盆地未引起地面建筑物的损坏。

3.1.4自然斜坡稳定性。矿区及工程建设附近有2处自然斜坡,根据斜坡对矿山开采的影响程度对矿区存在的两处自然斜坡(1—1′、2—2′)进行评估。①自然斜坡位于矿区东部,坡向约260。,斜坡坡度16°,该自然斜坡段山顶高程89.9m,山脚高程约35m,斜坡高度54.9m,斜坡长约190m,地层岩性以石英粉砂岩、细粒砂岩,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地层产状280°∠34°,斜坡结构类型为顺向坡。岩石强风化深度3m7m,裂隙不甚发育,岩体结构类型为层状。残坡积层厚度较薄,为4—6 m,植被覆盖率80%以上。该自然斜坡现状稳定性中等。②自然斜坡位于矿区东部,坡向约250°左右,斜坡坡度11°,该自然斜坡段山顶高程53.4m,山脚高程约37m,斜坡高度16.4m,坡长约82m,地层岩性以石英粉砂岩、细粒砂岩,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地层产状265°∠32°,斜坡结构类型为顺向坡。岩石强风化深度2m—5m,裂隙不甚发育,岩体结构类型为层状。残坡积层厚度较薄,为3—5.5 m,植被覆盖率80%以上。该自然斜坡现状稳定性中等。

以上两段对工程有影响的自然斜坡用经验法对其进行自然斜坡稳定性量化评估,评估结果见表3-1-2所示。

根据对两自然斜坡进行稳定性量化评估,对照边坡稳定性分级,结果表明两自然斜坡在自然条件下,斜坡稳定性中等,虽区内历史上也未发生过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现象,但是该自然斜坡稳定性中等,有发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矿山在强降雨天气时需做好监测,预测的措施。

3.1.5人工边坡稳定性。矿山在进矿公路旁侧形成人工切坡两处,编号为QP1和QP2。对此边坡根据人工边坡稳定性量化评估标准,对人工切坡稳定性进行评估。①切坡:坡向为15°,自然斜坡坡高43m,坡度15°。岩性为第四系亚粘土,节理裂隙较发育。基岩强风化层厚度2~3m。基岩表层残积土层厚度4m,切坡坡长约45m。切坡面岩性主要为亚粘土。地层产状280°∠34°,斜坡结构类型为斜向坡。②切坡:坡向为85°,自然斜坡坡高50m,坡度18°。岩性为第四系亚粘土,节理裂隙较发育。基岩强风化层厚度3m。基岩表层残积土层厚度4.5m。人工切坡高约为8m,切坡坡度50°,切坡坡长约55m。切坡面岩性主要为亚粘土。地层产状280°∠34°,斜坡结构类型为斜向坡。

根据评估结果表明,两人工切坡稳定性中等,在强降雨等因素影响下有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

3.1.6矸石堆稳定性。调查发现矿区矸石堆与煤场相距不远,矸石依山堆放,废石松散,松散度为1.3。由于矸石堆放时无进行有序分阶压实处理造成矸石堆比较松散,综合评价矸石堆的稳定性较差,如不进行合理的防治,易发生矸石场失稳。

3.2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

矿山开采对地下含水层遭到一定的破坏和影响,现依次对各含水层进行分析如下:第四系孔隙潜水。岩性主要有残积层、坡积层、红土砾石和近代冲积层,根据抽水资料,q=0.079L/s.m,K=2.492 ndd。矿山开采对该含水组的影响较小。白垩系下统砾岩及砂砾岩裂隙承压含水层。主要含水层在中下部,且含水性不均一。该含水组富水性较强,但其距矿区的主采煤层很远,对矿坑涌水量影响不大,因此矿山开采对该组含水层的影响不大。侏罗系下统裂隙承压含水层为一较弱的含水层,矿山开采对该含水层的影响不大。大冶、长兴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该含水层直接影响到C煤组的开采,根据钻孔水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该含水组与浅部相比岩溶率低,岩溶规模小,富水性差,连通性差。因此开采活动对该含水层的影响弱。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层间裂隙承压含水层为一弱含水层,矿山开采对该含水层不会产生影响。茅口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根据钻孔水文地质资料显示:凡是断层影响或断层直接切割茅口灰岩时,其水位及消耗量均发生异常。该含水组的富水性很不均一,富水性的差异变化很大。目前矿山开采活动对该含水组的影响不大,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必须做好矿坑涌水事故的预防工作。综上所述,矿业活动对矿区含水层的影响程度分级为较严重。

3.3矿山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

矿区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较小,矿区及周边无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等。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轻。

3.4矿山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矿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为主。该煤矿的开发建设不可避免地要破坏及占用原地形地貌和植被。该煤矿生产建设中破坏土地的面积、类型及土地类型见表3-4-1。

综上所述,矿业活动占用林地约7.3公顷,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分级为严重。

结束语:煤矿开采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和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由此引发地质环境问题。矿产资源的开发采用“污染物减量、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使破坏的土地、水域等经过治理,能作为自然资源再具有经济价值。

作者:王康

上一篇:教育工作计划2篇下一篇:医院防疫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