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音乐传承文化保护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为国家民委课题的成果之一:基于文化大繁荣背景下河北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经验研究,课题编号:2012-GM-102)摘要:承德满族音乐历史悠远,其中“清音会”已经被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的音乐工作者们、满族音乐爱好者们为满族音乐的传承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与贡献,但在满族音乐的传承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需要有创新对策来解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满族音乐传承文化保护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满族音乐传承文化保护论文 篇1:

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的思考

【摘要】作为满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满族音乐文化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为此,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必须加强对满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视力度,实现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路径,旨在进一步弘扬满族音乐文化,使满族音乐文化遗产得以抢救。

【关键词】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对策

满族音乐文化是满族人民想象力和精神价值最为集中的体现,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音乐文化。在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加强对满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实现满族音乐文化的流传。

一、从政府角度来看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

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要实现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必须充分发挥满族自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作用,将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列入到政府工作议程,并结合满族自治地方城乡发展规划才能够实现。现阶段,满族自治地方的各級政府已经逐步尝试上文中提到的做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以北镇为例,北镇原是满族自治县,满族人口在全县的人口比重较大。为了实现满足文化的传承,相关部门将名字进行变更,建立了具有地域人口特色的满族中学,实现满族中学与沈阳师范大学建立合作,为传承满族音乐文化提供条件。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对于满族音乐文化学习的热情。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法制法规的建设力度,使满族音乐文化遗产得到法律的保护。各自治县应当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制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或部门规章,以提高满足音乐文化传承的水平。以长阳县为例,长阳县通过设立政策与法规的方式,加强了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制化;还应对满族音乐传承人给予保护。各级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满族音乐传承人保护音乐文化的责任意识,调动他们参与保护音乐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要实现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就必须尊重满族音乐文化传承人,使他们能够对音乐文化的内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传承人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从学校角度来看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

实现满族音乐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推广,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作用,将满族音乐纳入到满族聚居地区学校的课程中来,实现满族音乐文化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广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兴趣,对于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学术机构和大中院校在实现满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弘扬和推广满族音乐文化方面,辽宁省北镇市北镇满族高中和沈阳满族中学都做出了巨大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满族音乐文化的推广。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该院校为了实现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专门开设了《说唱音乐》课程,通过课程来实现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播。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机构在满族音乐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成立相应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展示团队。团队应当积极吸收满族音乐的爱好者为团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团员进行满族音乐的学习活动,并利用节假日组织团员进行音乐表演,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满族音乐的特色;其次,建立相应的志愿者基地。以志愿小队的形式进驻到满族聚居区,与满族人民同吃同住,了解满族民众的生活起居习惯,进而对满族音乐文化形成的背景有所了解。

三、从媒体角度看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包括电影和电视以及广播和纸质媒体等。在传承与发展满族音乐文化方面,媒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我们可以以电视台为平台,打造有关于满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节目,通过媒体的方式来衡量和推广满族文化。与此同时,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可以通过建立满族文化传播网站的方式来推广和介绍满族音乐,培养大众学习满足音乐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专题和专栏等方式,加强对满族音乐文化知识的保护力度,在整个社会形成保护满族音乐文化遗产的氛围。例如,各地区可以联合举办满族文化节或满族音乐文化大赛等形式,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从文化旅游角度,看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满族的山歌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山歌种类包括“夸山调”和“爬山调”。“夸山调”这种类型的山歌在满族山歌中,主要是指赞美富饶秀丽山川的歌曲,例如《巴音波罗》;“爬山调”是满族人民在牧童牛背上时所唱的歌曲。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歌曲并没有固定的内容和形式,很多都是民众在劳动之余或闲暇时间触景生情而即兴演唱的。由此可见,满族音乐文化与满族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满族山歌的内容题材非常广泛,涉及满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有赞美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有展现满族人民日常风土人情方面的山歌。演唱形式灵活多样,大多为随口演唱,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逐步稳定下来。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休闲时外出旅游,为了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实现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应当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资力度,在满族自治地方开设相应的旅游景点,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旅游区、文化广场以及纪念馆在传承和保护满族音乐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使民族文化的传统与保护与其他文化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例如,在一些人流量较多的旅游区,开展紫气东来的观光游活动,充分发扬清文化历史资源,使广大游客能够充分地领略满族音乐文化的风采,体会到满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罗马非一日建成,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非一日之功,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实现满族音乐文化保护。在进行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只有各级政府、中小学、高校、媒体及风景文化旅游区等各个主体团结一致,共同承担起满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满族音乐文化才会广为人知,才能真正达到传承与发展的目的,进而使满足音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学校音乐教育和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研究[J].艺术评鉴,2019(3):104-105.

[2]黄向猛.论南侗民间音乐传承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启示——以从江县小黄村为例[J].黄河之声,2017(19):28-29.

[3]姜勇,崔殿钧,罗曼.谈辽宁满族地区中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传承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4-115.

[4]张译文.学校音乐教育和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S1):171-172.

作者简介:杨巍(1978—),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通化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作者:杨巍

满族音乐传承文化保护论文 篇2:

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及创新对策

(本文为国家民委课题的成果之一:基于文化大繁荣背景下河北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经验研究,课题编号:2012-GM-102)

摘要:承德满族音乐历史悠远,其中“清音会”已经被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的音乐工作者们、满族音乐爱好者们为满族音乐的传承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与贡献,但在满族音乐的传承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需要有创新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满族音乐;传承;创新对策

一、承德满族音乐简介

满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的一员,历史源远流长,多年的积累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少数民族。满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满族音乐十分丰富,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集成”和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工作,音乐工作者们整理出了满族音乐文化大致的框架结构,而当今的满族聚居地仍有很多满族风情的音乐需要搜集整理、传承。

清康乾时期,承德成为陪都。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清廷开始于此大兴文教,使“蛮荒之地”成为文化之都。具有特色的满族音乐就是随着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在承德繁衍生根的。

在承德民间流传的满族音乐艺术大致有以下几类:满洲罕都勒春(热河二人转)、满族乌春音乐(民歌:山歌、劳动号子、小唱)、朱赤温音乐(古老的满洲戏曲音乐)、哔喇力乌春(民间器乐曲:满吹音乐、清音会音乐、佛事音乐)、民族宫乐(宫廷乐)。而萨满音乐相对于其他满族音乐更多地保留了满族文化的特色,它集歌舞乐为一体,成为满族音乐灵魂的代表。

满族的乐器也颇为丰富,其特有的乐器多用于跳神的萨满音乐,如单鼓、抬鼓、朗、响铃、腰铃、扎板、响刀等打击乐器。而宫廷乐器的种类就更加复杂了,如:打击乐器包括建鼓、编钟、特磬、杖鼓、云锣、拍板、龙鼓、铜钹、达卜、接足、巴打拉等皮膜类、金属类、竹木玉石类共37种乐器;吹奏乐器包括埙、笙、管、箫、大铜角、笛、巴拉满等边棱类、簧管类、簧舌类、号嘴类共20种乐器;吹弹乐器包括琴、三弦、筝、巴尔扎克、得约总、口琴等板面类、皮面类、金属类共26种乐器。

二、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及做法

承德,旧称“热河”,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承德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因为其关系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承德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与经验上,在传承满族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获得了市政府文件、政策性的支持

在从事满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的音乐工作者们的积极努力下,2010年,承德市政府出台了《加快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承德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全新定位,指出利用“清宫廷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等优势,促进文化、旅游、城市一体化发展。

2012年5月,承德市委宣传部针对政协承德市委员会第十二届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切实加大宫廷音乐保护传承力度、进一步扶植承德清音会发展的建议”这一提案进行了答复,纲要如下:将保护和传承避暑山庄宫廷音乐列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重视并支持承德清音会申请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尽快在避暑山庄内设立展示宫廷音乐文化的固定场所,在市区内提供一处日常排练场地;设专项资金扶植承德清音会宫廷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对清音会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的支持是完成满族音乐文化发掘与传承的重要保证,这使从事这一工作的音乐工作者们更加坚定信心、对承德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了希望。

(二)立足于对满族音乐的研究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承德的学者及音乐工作者们长期以来积极投入到满族音乐研究中,其中对承德清音会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与音乐工作者们通过大量研读史料,到民间访谈、搜集资料,分析与论证等研究方法,完成了许多论著,如钱树信先生的《避暑山庄宫廷音乐概说》、《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王玫罡先生的《关于承德避暑山庄清音会的由来》、程红菲的《清代宫廷遗音—寻访承德清音会、白晓颖先生的《避暑山庄文化中的承德清音会》、陈毅勤先生的《承德清音会传承史探析》、》等。这些著作和论文对于承德清音会与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向世人呈现了满族宫廷音乐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三)努力发掘并传承、创新满族音乐

众多的学者与音乐工作者们在发掘与传承满族音乐文化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承德清音会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清初形成已有300多年历史,呈现着汉族宫廷音乐与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复合型态,充分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大统一”的政治理念,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遗存,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其得到传承与发展,2001年原清音会的老琴师及高校的离退休老教授等30余人重新成立了清音会,他们潜心挖掘整理了民族文化音乐遗产,整理出包括皇家佛教、道教寺庙音乐在内的清音乐几十首,并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活动展演、文化交流,为宣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承德满族音乐文化传承及创新对策

毋庸讳言,承德满族音乐传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民族文化融合导致满族音乐继承性降低;文化融合导致满族音乐继承人锐减;挖掘、整理及传承面临诸多困难。

因此,依据国家关于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做好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还要进一步创新。

(一)合理选配专业人员挖掘整理满族音乐

需要整理的满族音乐主要包括宫廷音乐、宫廷舞蹈、民间歌曲、民间曲艺等。

一方面,应“走群众路线”,深入到市、县、农村,采集第一手资料,到人民中去,深入挖掘、搜集存在于民间的、活的满族音乐,把采录资料汇集成册、编印成书,使其受到记录、有料可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研究、发展与继承。此发掘整理工作对音乐工作者的专业性要求很强,他们必须是有丰厚的满族文化积累、精心研究过满族音乐文化的人,必须是能锐眼便从民间音乐中识别出有价值的东西的人,他们必须是个有力的专业团体,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承德地区满族音乐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并把搜集整理的音、谱、图、问、像建立数据库存储。

另一方面,在发掘、采录、整理的基础上,对承德满族音乐进行研究、创新、发展、继承。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就要对满族音乐的历史进行动态研究。满族音乐文化在经历了社会的变迁、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动态环境发生改变后,自身发生转变、在变中求存。音乐工作者们要研究满族音乐中各种音乐形式的产生、演变、发展,从中找到其自身变化的规律,发现其文化综合性的特点,使其得到弘扬与继承。

(二)充分利用政策工具保护发展满族音乐

承德当前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打造文化大市。所以在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工具的作用,如管制、公共事业、政府直接提供等。

市政府要将满族音乐的保护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建立健全非物质遗产保护责任制、舆论宣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配套的地方性法规等,推进其科学化、民主化,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促进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将满族音乐文化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其发掘、整理、开发、继承的经费投入。开展好此项工作,需确保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统一,共同做好发展满族音乐文化的工作。

把满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与公共事业相联系,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高等院校的作用,共同开展满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将满族音乐植根于基础教育的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学习满族音乐、了解满族音乐、传承满族音乐,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有效发挥高校资源研究创新满族音乐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院校,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倾斜等办法将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基地设在这里,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对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1.编写高质量满族音乐教材

对于教材的研发必须依靠扎实的理论知识,在音乐工作者采集、发掘、整理的资料基础上进行。清朝时期的满族宫廷音乐文化是蒙、汉、满、回等民族融合的音乐文化,要理清它的脉络,弄清它的历史发展与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考虑整体与分支、科研与教学、教学与应用诸多关系。

2.开展针对性满族音乐研究

依托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音乐与舞蹈研究室”的资源(包括师资、设备、高校间沟通、调研便利等),制定总体研究规划,采取分步实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整理出版满族音乐和民歌曲调集,作为满族音乐文化的原生态资料库,为开发利用这种资源提供依据;开展满族音乐文化各种器乐的研究工作,培养可以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人才队伍,以继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专业性较强的表演团队,依据开发整理出来的音乐进行创编,使满族音乐走向社会、投入市场、深入大众,在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繁荣满族音乐文化。

3.打造特色化满族文化风情园

承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应开发地域文化旅游项目。可谋划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建设特色化满族文化风情园,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参观欣赏,将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教学、实践的成果由师生共同在园内呈现,形成研、学、产产业链,做大做强,一方面可解决政府对满族音乐文化研究投入资金的不足问题,还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宣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做到一举多得。

(四)积极吸纳多元机构传播满族音乐

民族音乐是一种文化,满族音乐文化来源民间与宫廷,具有大众性。目前,承德能说流利满语的人不足十人,能唱满族歌曲的人更是微乎其微,这种文化的流失应受到大众的重视,而能唤起公众意识的手段依靠政府的宣传。所以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推广满族音乐文化,让大众认识它、接受它、乐于传承它;同时,也不能忽略民间力量,对于民间自发组织的满族音乐研究及表演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帮扶,积极帮助民间演出团体克服各种困难,来共同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做法如下:

1.多措并举加大宣传

举办展览、讲座、论坛宣扬满族音乐文化,使公众更多了解其丰富内涵与特点,尤其是对承德本土加强宣传力度,让市民及游客自觉、自愿成为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播者。

2.深入大众成为亮点

通过发送宣传单、鼓励民间演出团体义务演出(产生费用由政府补贴等形式)号召人们保护满族音乐文化、宣扬满族音乐文化,使满族音乐文化深入大众,将满族音乐做成承德的一块品牌,成为承德文化中的一张名片,使世界了解承德、了解承德避暑山庄、了解承德满族文化、了解承德满族音乐。

满族音乐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自己的变化,但其文化价值就在于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文化内涵,它必须得到很好的保存、继承、发展和丰富,发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使承德的满族音乐得到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钱树信.避暑山庄宫廷音乐[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钱树信.离宫札记[M].内蒙国人民出版社.2010

[3]王珊珊.论满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J].音乐论坛.2011.06

[4]李鑫.满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

[5]白玮.满族音乐的文化定位[J].文化学刊.2006.1

[6]高玉侠.满族音乐及其研究现状[J].满族研究2013.2

[7]尚晶.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文学.2008.5

[8]张蕴华.发掘承德满族音乐,完善文化旅游产业[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作者简介:

柳海荣(1971.10--),河北深州人,汉族,1993年毕业于河北师大,现为承德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

王宏伟(1976-),男,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从事音乐教学的研究。

作者:柳海荣 王宏伟

满族音乐传承文化保护论文 篇3:

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摘 要]

青州八角鼓和挫琴是存在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至今仍在承传的古乐种活态音乐形式之一。我们应尽快探究出一套有关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不断地追溯和延续中认识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为青州八角鼓和挫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提供可持续发展模式和传播经验。向全社会准确、全面、生动、有效地介绍我们青州的传统音乐文化,告诉全社会为什么讲我们青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独特的。

[关键词]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迫切性;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与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因此在传承保护时必须要从活态视角切入,从文化生态系统的视野去发展,才能取得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当前具有紧迫性和现实必要性,虽然国内目前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效,但是总体而言仍然缺乏有效性和适应性,必须要纳入文化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重新反思,这样才能真正找到一条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途径。

一、文化视野下青州推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青州推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紧迫性

青州八角鼓也被称为“八旗鼓”,是满族古老的乐器之一,在艺术说唱时候进行伴奏使用。满族人喜爱说唱艺术,说唱时为了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感,用八旗鼓进行烘托气氛、渲染情绪。青州挫琴是另外一种古老乐器,它主要在青州地区流行,造型奇特,失传已久。在非遗普查过程中被无意中发现后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青州挫琴拥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演奏特性,它的发现证明了中国拉弦乐器比西方早了整整1500年,可谓是真正的音乐活化石。根据调查,目前青州八角鼓和挫琴在民间仍然有存在痕迹,有一些艺人仍然靠此为生,通过祖传的演奏技法和曲谱,为我们展示优美的青州传统音乐文化。以青州挫琴为例,青州挫琴的曲调十分优美,乐曲种类数量惊人,主体内容多元;曲式结构工整;演奏气势庞大,在上千年的漫长发展当中夹杂了众多音乐元素,展现出了丰富的音乐魅力,因此研究青州音乐对于我们认识古代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对其进行更好地传承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都是采用了国外的做法和经验,实践以后发现,这种做法和经验并不是十分适合国内情况,而且走了许多弯路,对国内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学界重新进行反思,最终认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还是要立足国情,从国内实际需求出发,基于传统音乐本身特性进行有效传承。

任何民族的音乐遗产都有自身的文化正统性。有人认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大杂烩,谈不上什么文化正统性,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文化正统性的根本是文化稳定性,而不是简单地从民族视角出发去区分。众所周知,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拥有巨大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足以吸收和消化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如果非要从西方种族视角去看待民族音乐文化,那么是不适合中国历史逻辑的。消化异质性音乐文化需要极强的文化自信。当前我们文化自信仍然不足,远不如漢唐时期的那种豪迈博大,对外来文化也缺乏平等意识,总是觉得外来文化比我们的好,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自身的优越感迟迟没有建立,反倒被危机感所替代,因此半主动地接受了外来文化,甚至主动[KG(0.1mm]排斥本土文化,以外来文化同化为荣。这也是汉唐音乐文化交流与五四以来的最大区别。当前我们仍然把二胡这些器乐叫做舶来品,这其实就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二)青州推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许多地方更加重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深入挖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加强保护利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离我们的预期目标远远不够。外来文化的根深蒂固影响,成为了制约当前音乐文化受重视程度和保护效能的最大障碍。政府重视,社会不重视;专家重视,民间不重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相关的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许多年轻一代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传统器乐也不感兴趣,我们不能让珍贵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埋没,应该在各方面都加强传承意识,改造、发展传统艺术文化的宣传与行动大大强于保护传统音乐的微弱呼声。[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是民族古老生命活态基因的记忆;是构筑民族脊梁的精神食粮,守护、传承、发扬它,我们任重而道远。研究与追溯中国古代的音乐发展史,必然不能忽视目前仍存活于民族民间的活态音乐形式。[2]青州八角鼓和挫琴正是存在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至今仍在承传的古乐种活态音乐形式之一。祖先给这一活态音乐形式注入了厚重的人文、历史以及音乐文化的烙印。几代历史学家、探险家、考古学家、文化学者、艺术家和艺术史学者等近百年来为探究它的“行迹”、揭示它的内涵、再续它的价值而孜孜以求。但由于当今社会文化生态的重大变化,青州八角鼓和挫琴的传承正面临着后继乏人、命悬一线的状况,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危机。为了挽救濒临灭绝的青州八角鼓和挫琴,继承和传播灿烂的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的文化瑰宝再现生机,论者认为,应欢迎更多有识之士的加盟,通过大学、乐社、社会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向青州八角鼓和挫琴优秀的传承人潜心学习,保持原古老乐种风格,使保护、传承、利用各有所依,为了青州八角鼓和挫琴延续和再度复兴、让它更贴近当代社会生活,以行动来护卫华夏文明的璀璨,是我们的历史职责。

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走出国门,对外交流的角度看,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也具有现实必要性。当前我国经济硬实力不断提升,文化等软实力却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长此以往,对于我国对外形象是不利的。在西方文化强势渗透的背景下,加强音乐类非遗挖掘和开发利用,有利于系统化梳理民族音乐文化现状,整合相关资源,向国外展示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就是这样的一个绝佳机遇窗口。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非遗走出国门,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展览、文创活动等多种形式拉近了文化的距离,让更多的外国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但是后续工作的开展却始终缺乏系统化的规划,导致这种交流形式成效不足,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是民族文化自信中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也是对艺术管理能否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的考验。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对民族文化自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研究可以充实民族文化自信的思想理论。另外,在对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深入了解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对民族文化自信带来了哪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去看待和应对,为今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哪些有益的思考。增进民族文化自信现状的基础上,基于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背景对民族文化自信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更好地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实践参考,尤其在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背景下,为民族文化自信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提供借鉴。

二、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策略 

(一)充分发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要特别注重透过音乐技艺培养学生从地域文化诸形态中领悟地域文化之神。我国浩如烟海的民歌、器乐音乐、说唱艺术是历代遗留下来的辉煌灿烂的音乐文献,更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民间音乐都不能与之比拟的。它们是无比丰富和多姿多彩的音乐珍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民族优秀传统精神,具有自己的民族魂,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传统,理解他们的民族魂,才能在中西互补中充实自己和发展自己,才能在这种双向掌握的基础上吸取外国优秀传统与现代的表现手段,成为发展地域音乐文化的时代音乐家。当代一些优秀的中国青年音乐教育家的成长和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3]地域音乐文化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传承与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部分地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已经受到不同程度地破坏。需要通过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与发展。

对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不仅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即专业师资力量,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相应充足的专业指导,同时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建设,长期形成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培养机制,教育内容的体系化、教育方式的集约化和教育手段的规范化等无疑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音乐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人后继无人的状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青州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向音乐专业及全校普通专业大学生开设当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课程,如“青州音乐史”“青州八角鼓研究”“青州挫琴研究”等必修课和选修课,组织学生参观青州挫琴、八角鼓艺术的表演,同时与校社团结合,开展“走出去,请进来”艺术实践,增加学生对青州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和锻炼学生专业能力,通过师生教学相长,推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学校人文特色建设。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當代社会的传承发展不能离开高校音乐教育这个重要的平台和载体,高校自身通过音乐教育改革,可以加强大学生群体在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参与和融入。[4]

(二)提高消费价值是传承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原发的动机

在很长的一个阶段中,艺术的发展都受到了消费观念的影响,某种意义上,市场价值决定了艺术价值。如果纵观艺术发展史,就会看到艺术的兴亡盛衰极大的受到了消费价值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很难察觉的,但是其内在联系却十分紧密。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变化、欣赏口味变化都会对艺术价值产生很大的影响,历史上很多盛行一时的艺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就是很好的例子。消费价值是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管理重要的工作之一。加强消费价值不仅对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的推动,也对非遗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非遗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的非遗项目管理机制。从长远看,消费价值质量关系到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研究创新的水平高低,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衡量质量指标,虽然没有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却处处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消费价值始终与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本质联系在一起,高质量的消费价值可以内化为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的核心目标、方法、内容、形式,规范着全体成员,产生恒久的价值推动力,不断地熏陶社会群体的优秀品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通过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最终认为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该从“发挥社会主体作用、完善政府管理制度保障、深化传承手段使用的科学引导、完善传承环境建设、营造减少西方外来文化负面影响的外部环境”几方面积极开展消费价值构建。在消费价值的刺激下,社会群体对非遗传承的兴趣会更高,传承的积极性会更大,通过良性的社会机制运转,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整合传承资源,有利于提升传承的质量和效率。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起步较晚,但是未来前景值得期待,相信在政府大力倡导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势必会将非遗财富转化为消费需求,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效应。

结 语 

综上,青州八角鼓和挫琴是山东省青州民族历史与思想的真实写照,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对民族精神信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进行有效信息传递,将古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当代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内容,为当前文化自信助力,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者:贾增辉 王娅琦

上一篇: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竞职演讲稿下一篇:民族复兴与科学发展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