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教育比较

2022-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美两国教育比较

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与分析

摘要: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比较分析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异同,借鉴美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有益于增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王金凤(1966-),女,南京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和美国是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有本质区别,因此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理性地借鉴美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1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比较

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并以一定的理论和价值取向为基础。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16号)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集体主义为本位。集体主义思想源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儒家所说的集体是人伦的交织。所谓“人伦”,就是按照一定的高低序列形成的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的交织构成了儒家的集体。社会要和谐稳定,提倡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能以集体利益为重。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公有制决定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依然是集体主义,要求重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尤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近代资产阶级学说基础之上的,其指导思想是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分权制衡论和自由主义,其理论基础主要有政治社会化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实用主义哲学等。政治社会化理论主张各种政治社会化机构要协调起来,发出前后连贯的、共同的、一致的政治信息,这种协调一致性,使主导的政治文化得以传播和深入,使主导的政治观念得以连续和强化。人本主义理论主张“以人性为本位”,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的,以培养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人为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实用主义理论主张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美国公民社会的公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应反映社会,主张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人格”。美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决定了贯穿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个人主义为本位,“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整个意识形态最集中的表现,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基础,也是经济财产思想的基础”。

实践表明,单纯追求社会价值,忽视个人价值,不利于调动个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片面追求个人价值,必然导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滋生。两者都不利于社会发展。当今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开始关注个人价值,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开始强调社会价值,这是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发展趋势。

2教育目标比较

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形式上看,都是服务于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都灌输各自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教育都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最终目标都是要培养符合本国现存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要求的人。但从目标阐述上看,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本质的不同。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美国是多元化的国家,尽管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上表述各异,但其实质都一样,即培养道德上成熟且具有民主思想和美国精神的责任公民。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有差异,美国强调培养学生具有民主意识、民主行为和有责任的公民,以建立和维持一个强大的美国。它要求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注重实效。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立意高,目标远大,不只是培养合格公民,还肩负培养社会主义祖国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对人的政治要求高。不难发现,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政治意图比较隐蔽,而我国的政治意图比较明显。

3教育内容比较

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涉及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但由于两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表现出本质的差异,体现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政治目的。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思想道德观教育涵盖理想信念教育,优良传统教育,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等内容。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旋律。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涵盖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健康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社会信仰教育等。在美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为美国精神教育;大学法制教育主要侧重于研讨法律的形式与演变,其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要说明美国法律的合理性、权威性、神圣不可侵犯性;人格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伦理学中的道德品质、心理学中的气质性格,也包括法律上的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实质上是教人如何按照美国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规范做人的问题。美国政治教育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核心是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概括地说,国民精神教育、资本主义优越性、反共产主义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4教育途径和方法比较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有许多共同之处,譬如,课内课外结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心理咨询,强调社会实践,发挥学校、家庭、社区、大众传媒作用,等等。除此以外,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还有显著不同之处。

在我国,课堂教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给高校设置了统一规范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课时,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高校党团组织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美国各高校没有统一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叫公民教育,或叫政治社会化技术教育。美国是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历史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的旗帜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其最大特点是融合知识传授,渗透于日常生活。美国的课堂教学,除了通识教育课、相关思想政治课程外,专业课中十分注重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专业课教学中,明确要求学生回答好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这门学科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目的是要学生思考与专业相关的社会伦理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还表现在以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上。教师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价值标准或道德模式,而是运用讨论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按照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去思考分析、作出判断,甚至引导不同观点的学生开展专题辩论,从而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判断和选择能力。

总体上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采用正面的、直接的途径,即灌输与认知的教育方法。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采用渗透式、隐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另外,宗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与美国截然不同,这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宗教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

二、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美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坚持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的价值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过度地强调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而忽视了人的价值。借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人本主义理论的合理成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从关注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人、理解人,正确地对待教育客体,尊重其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实把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

2注重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也应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教育目标的高远性和全局性,又要从扎实的基本实践入手,切实把责任感教育纳入日程,使公民勇于承担宪法确定的权力和义务,勇于担起责任。

3以法制教育内容为重点,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法律教育内容相对薄弱。因此,应当注重公民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切实提高公民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的自觉性,能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4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提高思想政治的渗透性

应借鉴美国的做法,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灌输的同时,要善于利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来教育和鼓舞学生;善于创设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场所,譬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来熏陶、教育学生;善于借助各种文化产品,通过不同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渗透;善于利用传统节日和各种仪式进行爱国主义和优良传统教育,提升大学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品位,重视文化育人等。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突出社会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探究”、“行动体验”、“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等教育活动形式,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品德养成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为依托,以科学的调查研究、系列性的实验为依据,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编制成易于操作的程序,或提供详细的应用说明,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把“要这样做”建立在“为什么这样做”的客观依据上,而不是从条条本本出发的主观设计。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进一步探索理想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把“独白”式的授课转变为学生真正参与的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批判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品质,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康宏旭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之比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3]刘耀京,高书文试比较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J]社科纵横,2010(2)

[4]钟晓菁.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比较分析[J]中国商界,2010(4)〔责任编辑:孙凯〕

作者:王金凤

第2篇:中美两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及比较分析

摘 要:爱国主义不但深刻反映了个人与祖国这一庞大集体组织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普通群众对祖国的密切情感,还是整个民族乃至国家增加向心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支柱。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面向学生群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各个国家与地区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国家基本体制、国情以及历史发展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世界各国在高校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意义以及开展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以美国、中国为例,两个国家均高度重视对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与培养,并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各自独特色彩的教育模式。文章即针对中美两国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开展情况进行对比,参考并借鉴美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成果、经验与做法,以促进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美国

爱国主义教育与深化国家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战略目标的实现存在密切关联性。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积极面向高校学生群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由于国家基本体制、国情以及历史发展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世界各国在高校所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意义以及开展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以下即以中美两国高校为研究对象,对比两个国家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差异,希望能够指导和促进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升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水平。

一、中美两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比较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乃至集体组织对祖国的一种向心凝聚力,带有积极性、强烈性的情感色彩。在祖国长期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个人所培养并不断提升的民族自尊心以及自信心正是爱国主义情感最直接的体现方式。无论在任何国家,爱国主义都是无处不在的,这一思想甚至已经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意识形态为载体,影响上层建筑,并对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命运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除此以外,爱国主义还可称之为民族情感维系与连接的最主要桥梁,有着非常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贯穿国家民族发展全程,是整个民族能够紧紧凝聚为一体的民族基因,成为民族发展、国家繁荣的道德基础与政治基础。

对于我国而言,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培养体系中一项非常关键性的内容,有关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与内容经历了一个自逐步提炼至发展完善的过程。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中先后强调: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这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尤其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将高校学生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真谛的领悟作为中心内容,争取培养高校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践行“中国梦”的先锋。

对于美国而言,面向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以公民教育为核心的,所覆盖的内容同样比较全面,包括有关美国法律以及政体常识的教育、对美国公民依法可享受自由与权力的教育、作为美国公民对社会乃至国家应承担责任与义务的教育等等。年满18周岁后,还应通过参加成人仪式的方式宣誓效忠祖国。

二、中美两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比较

爱国主义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可作为评价一个国家民族软实力的重要依据,也在评价国家综合国力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民族还是国家的发展上来看,若缺乏爱国主义,则民族强大以及国家发展都无从谈起。因此,无论什么性质的国家,都将有关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与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高度上。

对于我国而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具有多维度的特点:首先,从政治层面上来看,我国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唤醒高校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与热爱,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制度体系的自信,积极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我国各大高校在面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引導学生在面临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问题下正确的处理方法,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理念。在这一背景下,对于高校而言,必须始终将针对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体系下的育人功能相结合,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豪感,让高校学生主动投身有关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事业中去。

对于美国而言,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同样突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豪感的培养,并以上述方式强化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美国社会在两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即美国精神。美国精神涵盖个人主义与独立精神的统一、务实开拓且积极进取,以及自由民主平等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是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更是美利坚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因此,在美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对美国精神的培养与渗透作为教育意义,以更好地为美利坚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

三、中美两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比较

(一)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面向高校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与方式之一,在中美两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均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我国而言,自2004年以来,在有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规范中就明确提到: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应当具备育人的功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校园文化活动应契合高校办学特色与时代发展风貌,从而形成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在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校风熏陶下,利用国家政治符号,如国庆节、国旗以及国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是我国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最典型的方式之一。全国范围内各大高校每星期都会举办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高校召开各类大型会议以及重大活动时也会安排奏国歌、升国旗的环节,以此种方式升华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除此之外,我国高校还积极尝试利用与思想道德教育密切联系的节假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如清明节、青年节、端午节、国庆节等,在这些节假日中举办与爱国主义教育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

对于美国而言,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美国各大高校同样非常重视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比如,在美国高校开课仪式前,教师会带领所有学生在国旗下庄严宣誓“我效忠于国旗和国旗所代表的美利坚合众国”,并虔诚演唱国歌。同时,高校校园走廊与教室中随处可见历任美国总统以及为美国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画像;美国地图、国旗等也常常布置于显要位置,以营造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校园文化氛围。除此以外,校外还设立有大量的博物馆与纪念馆,从不同角度体现“美国精神”的内涵,面向受众传递美国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这在面向美国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基地性职能。

(二)爱国教育载体

在高校面向学生群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各种爱国主义理念与内容是以不断灌输与渗透的方式影响高校学生的。在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均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都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利用丰富多样的教育载体来强化高校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尤其是网络、微信、微博、影视作品等,这些新型教育载体在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理念的过程中具有渗透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这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我国而言,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是政治宣传的重要媒介之一,已被证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宣传与教育功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上映了一系列以刻画中国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影视作品,着重展现了在艰苦历史条件下中华儿女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历史事迹,展现了中华儿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有一些影视作品着重刻画了历史伟人以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高校可以尝试组织学生集中观看这些影视作品,以弘扬民族精神、鼓舞民族士气,使面向高校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美国而言,国家和各大高校也尝试利用多样化的宣传渠道和载体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例如,美国政府大力宣传并鼓励美国公民购买各种印制有星条旗图案的生活品与日用品,包括服装、鞋帽、食品、玩具等等。在美国公民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星条旗或爱国主义的宣传图案与口号。美国的许多好莱坞大片也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这在面向高校学生群体宣传爱国主义理念的过程中无疑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爱国教育课程

在面向高校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中美两国也均重视从课堂教育的角度着手,面向高校学生系统传授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课程内容。

对于中国而言,我国是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设置中,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引入教材,让其进入课堂。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各类大专院校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的传统文化选修课,开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抓紧组织编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基于此,各高校应当以课程设置为着眼点,进一步完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引导高校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豪感,从而自觉抵御中西方文化融合背景下意识形态中的消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必修课,该课程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围绕高校学生群体开展以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教育工作,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契合。

对于美国而言,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实现与高校的课程开设之间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关联性。在美国,各大高校为了激发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怀,常常以历史课程为载体,结合美国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与重大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举对于学生公民意识以及国家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除了大量运用美国的历史知识外,同时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美国国内的现实问题,并以此种方式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美国各大高校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设了分门别类的公民教育类课程,该类课程以培养责任公民作为最主要目的,以提高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精神,领悟作为高校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需要履行的各项义务;美国各大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还常常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职业伦理以及行业发展史的教学活动中,这种做法也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四、结束语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成就和文化成果的自豪感、对祖国文化基础和发展特色的强烈追求感,对祖国同胞的巨大认同感。无论对于何种性质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均是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高校作为培育青年理念的重要阵地,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对中美两国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涉及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爱国教育载体以及爱国教育课程)这几个方面。通过对比,我们认为,我国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公民教育以及历史教育所占比重,同时增加国旗、国歌的使用频率,逐步让爱国仪式成为常态。同时,我们还應该大力发展高校学生群体中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高校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奉献之情,进而促进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茹,吴燕燕.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思考[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4-79.

[2]张桂叶.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87-91.

[3]郑小九.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基本特质与生成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9):15-18.

[4]李金林,袁利民,徐晓峰.大学生爱国主义隐性培养体系的认知与构建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10):81-83.

[5]孟海侠,赵世鸿.微信媒介视角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139-141.

[6]王秀敏.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内涵及实践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7(12):92-94.

[7]谢庆.论爱国主义日常化与爱国主义庸俗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50-52.

[8]陈勇,梅红,王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回顾、基本经验和探索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11-17.

作者:郭培荣 赵鹏

第3篇: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的演进特征及比较研究

摘 要: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迎来了转段升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同时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需求、新进展、新挑战,成为当下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综述了教育信息化2.0驱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追溯了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发展演进特征,深入比较了我国(2017)、美国(2019)《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的主体内容。结果显示:在技术进展方面,两国仍存在阶段性差异;在关键趋势方面,两国迎来共同发展机遇;在重大挑战方面,两国应对复杂程度不同。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发展还需要在科学布局、学科发展和技术驱动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教育技术

一、教育信息化2.0驱动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系统进行全面深刻的转型升级,已经上升为世界各国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美国联邦教育部从1996年开始,每五年发布一次《國家教育技术计划》,从2017年开始转变为每年更新一次[2];德国政府2016年10月推出了“数字型知识社会”的教育战略,内容涉及5个重点行动领域,各领域的战略目标统称为 “数字化教育世界2030”,描绘了未来数字化教育的行动框架[3];英国2016年3月发布了《教育部2015-2020战略规划:世界级教育与保健》,注重推进STEM课程建设,强调ICT与教育的理性融合[4];荷兰Kennisnet基金会发布“四平衡监控”报告,通过顶层设计制定实施ICT应用规划[5];澳大利亚提出了《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成为世界领先的数字经济体[6];欧盟委员会2018年1月发布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旨在推动数字技术在教育和培训领域更好的应用以及提升公民学习和工作的能力[7]。

教育信息化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趋势尤为明显,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大学 2025》则提出了“开环大学”(Open-loop University)的模式;美国的密涅瓦大学提出了O2O式办学体制。法国积极推进基于国家级平台FUN-MOOC的“法国数字大学”发展战略。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扮演“场务”的幕后角色,教育信息化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成效尚不显著。

究其根源:一是教育信息化政策重心倾斜下移,高校成熟的多层次办学体制与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特征,决定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建设自主性,同时教育信息化建设长期以来以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标杆,忽视了高等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内在引领作用,亟需符合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系列政策规划。

二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水平与应用实际相脱节,高校是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体之一,以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高校研究机构,输出政策咨询、标准规划、教育产品、资源环境范例等,成为教育信息化研究示范的主要阵地。然而现实当中往往存在“墙里开花墙外香”、重研究投入轻推广应用等问题,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水平与应用效益不相匹配。

三是重“师资”“大楼”等硬实力建设,忽视以现代智慧教育建设为趋势的内生发展驱动建设,结果导致难以发挥高等教育驱动发展要素的整合优势,影响高校长远战略规划的最终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办好网络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到了2.0发展的新阶段,教育的主题随之转变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8],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迎来了转段升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陈琳等提出了将融合创新、优服全学以及科技引领作为我国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9];郑旭东等提出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的转型方向与实施路径[10];岳瑞凤提出构建以数据为中心、多元数字在场的数字人交互共生的高等教育新范式 [11];杨宗凯指出教育信息化2.0通过再造环境、改变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学习分析与评价,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创新发展[12];孙子文等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MOOCs共享模式[13]等等。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门设置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申请代码F0701)类目,服务于信息技术、多学科与教育的交叉研究,引导教育研究新形态创生。

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跨越了微观形态的操作应用层面,已经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发展的战略愿景与应对发展挑战的必备要素。2017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与美国新媒体联盟联合发布了《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标志着技术开始正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驱动引擎,进而为我国“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发展规划了实施路径。2019年4月,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官网正式发布了《2019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14]。

如何深入发掘美国《地平线报告》最新进展,重新审视我国地平线项目的发展趋势,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2.0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需求、新进展、新挑战,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将追溯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的发展演进特征,深入比较我国(2017)、美国(2019)《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内容,从而为教育信息化2.0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与技术深入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二、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的演进特征

1.我国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的演进特征

(1)以教育信息化2.0为核心的政策驱动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政府政策驱动、教育产业布局跟进、高等院所科研创新、学校阶段性采纳应用的特征。其中,政府政策驱动在引领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起到方向把控、动力引擎、资金支持、红利释放的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完成了从教育信息化1.0到2.0的阶段性历史跃迁,与此同时,技术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创新驱动组成要素的核心地位随之形成。

如表1所示,从2010年到2016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政策引领下,教育信息化长期、中期规划、短期扶植技术应用整合发力,“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初步显现,高等教育技术创新驱动成效初见端倪,从教育信息化1.0到2.0跃升态势明显。2017年3月,我国发布《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标志着高等教育技术创新驱动场域已经形成。从2017年到2019年,伴随我国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到技术赋能教育的创新驱动发展新时代。

(2)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引领

人工智能与纳米技术、基因技术并称为世界三大前沿技术,人工智能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模拟和延伸人脑智能的综合性领域[15]。人工智能助力创生教育系統新生态,教育发展进入到智慧教育2.0新阶段,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主要领域,包括认知智能和感知智能两个方面。智能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教育领域内要有真实可收集的领域大数据,二是领域内要有足够数量的专家参与大数据的应用处理,三是核心科技能够整合大数据和专家智慧,打造智能化学习机器[16]。

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司发布了2019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名单和创建区域培育名单(共10个)。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向社会发布的13个新职业当中,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位列其中。人工智能平台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平台间互联互通交互深度增强,如编程猫正式推出面向中小学的“AI双师课堂”教学服务项目等。人工智能可以打造行业内顶级专家的水平,提供近乎自然语言交互的智力服务,学校的发展形态正在从信息化校园到智慧校园再到“智能+”校园的方向转变。

根据Gartner公司发布的2017年版《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刚刚越过曲线波峰的狂热期阶段,成为体验技术环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18年3月,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了《美国机器智能国家战略》,对于机器智能的未来发展作出了战略规划[17]。2018年4月,我国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指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18]。

人工智能引领的新科技革命推动智能自动化时代的到来,零工经济成为社会发展需要面对的新问题,需要重新架构未来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力、媒体与信息素养和数字胜任力[19]。

(3)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推动其内涵式发展

2017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成功落地,正式进入到实际建设推进阶段。“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切入点就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信息化2.0建设与“双一流”建设融合并进,共同推动高校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首先,教育信息化2.0推动高校现代管理制度建设,助力高校综合改革持续走向深入。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可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分银行建设、学校部门运维绩效等提供数据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科学管理决策依据。

其次,以MOOC为代表的“互联网+”课程建设,丰富了一流学科建设内涵,提升了一流学科建设效益。目前,MOOC建设体现出高水平、宽领域、公益性等多元化特征,已经形成了国家级MOOC平台、商业MOOC平台、区域性MOOC联盟、高校MOOC平台等多层次建设体系。MOOC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以GROOC(面向群体的慕课)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U实验室(MITx U.Lab)为代表4.0建设阶段[20]。

最后,以新维空间站建设为代表的未来智慧学习空间建设,颠覆性地重新定义了高校课堂教学环境,推动高校一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习空间建设代表性的项目包括NC State的SCALE-UP环境、MIT的TEAL项目、UMN的ALCs项目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未来课堂”项目等,建设形态经历了教室、互联网、物联网、室联网的阶段性转变,学习空间建设的目标就是将技术自然地融入到教与学的环境之中,遵循学生的个性化认知水平实现深度学习,从而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4)高校国际化开放、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趋势

规划建设一批瞄准国际一流的高校和学科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走出去”和“引进来”已经成为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是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深入发展,推动了高校跨越国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同受益,校际间正在向着远程授课、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深层次合作领域拓展。二是国际高校间学生、人才交流已经成为高校间互学互鉴、优势互补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创新高校育人环境,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三是教育技术国际会议成为中外教育技术学界深化交流的桥梁。截至2020年,教育技术国际论坛已经连续举办十九届。2018年12月8—10日,“2018国际教育信息化峰会暨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在北京成功召开;2019年3月15—17日,第四届教育技术国际会议在华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2019年3月18—20日,第四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在美国丹顿成功召开。

2.美国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演进特征

(1)学科发展驱动

美国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变革植根于广泛的社会认同、高度发展的教育水平和不断加快的技术革新应用于教育的现实需求。其中,成熟的教育技术学科基础是技术驱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变革的动力源泉。美国教育技术学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三条发展主线,即个性化教学的发展、视听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

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机构依据学科发展的需求,持续对教育技术学定义进行修正完善,形成了以定义为基础的科学发展路径,影响比较大的定义包括:教育技术学94定义、05定义,并在2017年发布了最新的学科定义。

美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以硕士学位研究生为主,本科生和博士生数量相对较少,学制2—3年,博士生需要完成相应的研究课题,学制比较灵活。课程资源建设主要是以公司外包的形式进行高质量的开发管理,依托丰富的网络教学与学习资源,高校开展网络课程教学的比例较高。在美国,教育技术学已经超越学科本身范畴,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予以推进实施,美国教育技术学成熟的学科体系为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的不断更新,提供了可持续的科学理论指导。

(2)问题导向引领

美国历来具有重视科技创新的传统,迁移到教育领域表现为善于运用科技革命的视角审视教育,一是注重反思本国教育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二是注重分析其他发达国家技术引领教育发展状况;三是注重比较本国教育发展所处的地位、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

美国教育发展矛盾显现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美国担忧本国青少年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进入80年代,日本和欧洲教育的迅速崛起更使美国感到忧虑[21]。到了90年代,国际科学技术教育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1993年,美国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行动计划中,将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美国教育着力改革的突破点。进入21世纪,技术驱动教育发展变革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五年发布一次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已经不能满足技术驱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实际状况。地平线研究项目始于2002年,之后新媒体联盟开始发布每年一版的《地平线报告》(包括高等教育版),新版的《地平线报告》都会根据上一年世界范围内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的挑战和趋势进行动态修订,直面发展面临的问题、紧跟发展前沿趋势,对美国高等教育自身生态化自我革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操作框架成熟

《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一直由美国新媒体联盟(NMC)与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等联合研究发布(2017年年底美国新媒体联盟宣布破产),截至2020年,《地平线报告》已经连续发布18版,该报告在教育技术学界、高等教育学界以及各国高等教育相关机构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项目的权威性得益于具有严格规范的开发流程:

一是新媒体联盟机构成员遍布全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包括亚洲、欧洲、北美、大洋洲等国际知名的高校、公益性基金会、研究中心、博物馆等非营利性机构。

二是成文过程科学权威,每年都会遴选邀请全球数十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并且保证每年新增专家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以WikiSpace作为专家咨询平台,严格遵循 Delphi 质性方法研究流程,依据报告内容维度进行科学的数据归纳分析,最终形成公正、客观、完整的研究报告。

三是报告内容框架成熟稳定,保证了报告内容的前后延续性。报告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內容,其中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部分包括近期关键技术(1年以内)、中期关键技术(2—3年)和长期关键技术(4—5年),每个时间段均由两种技术或实践形式组成。驱动高等教育应用技术的关键趋势包括短期趋势、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新兴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包括可解决的挑战、有难度的挑战和棘手的挑战。

(4)国际影响深远

作为技术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权威报告,《地平线报告》一经发布便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各国谋划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重要参考。《地平线报告》引入我国以来,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关研究包括:①对报告内容的深入解读与剖析,特别是对新兴技术应用现状与趋势的综述。②对历年报告进行比较分析,更为深入地解读和预测技术驱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③基于报告的解读,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对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趋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三、中美两国《地平线报告》的解读与比较

美国《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具有国际视野,主要反映全球主流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现状与趋势,深入研究其内容体系对于技术驱动我国高等教育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以下简称“中(2017)”,由中美两国学者共同研制,既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实际,又能够反映我国面向国际一流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诉求,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通过比较中(2017)、美(2019)《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能够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的拟定提供参考,也对新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2.0建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成功落地提供了保障。

1.高等教育技术方面的重要技术进展比较

每年入选报告(美国)的技术都包含在领域研究的七大类技术中,专家经过多轮次的讨论、筛选、投票最终确定所入选的技术,可以概括为三个大项:一是教与学策略转变,包括数字化策略和学习技术;二是基础设施支持,包括互联网技术、可视化技术和使能技术;三是技术应用辅助,包括消费者技术和社交媒体技术[22]。

为了增强两国技术的可比性,我们将中(2017)版中的技术也划分入领域研究的七大类技术中,并给出了对应技术进展在美国历年报告中的最近出现年份,如表2所示。

从表2中技术类属比较可以看出,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数量上看,中(2017)中总共12项技术,是美(2019)中技术总数的两倍,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技术采纳应用处于跃升期,高等教育技术采纳应用心态全面开放、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技术应用重点尚不突出,美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成熟且阶段性应用重点较为突出。

(2)从所属类别上看,中(2017)集中在学习技术(4项)和可视化技术(4项),美(2019)技术类别除去集中在学习技术(2项)和可视化技术(2项)外,还创新性地作为远期技术首次在互联网技术中进行了突破,并升级了使能技术的发展领域,说明高等教育技术应用趋势集中在学习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美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更为突出了阶段代表性应用的核心技术。

(3)从具体技术比较上看,移动学习和分析技术发展趋势两国报告划分相吻合,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在这两项技术上紧跟国际发展前沿,发展较为迅速;机器学习、虚拟和远程实验室、立体显示和全息显示技术虽然与美国历年报告相关概念近似,但均没有明确提出过,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也具有较为鲜明的本国特色,其余7项技术均来自于美国《地平线报告》(2013—2017)中,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绝大部分技术进展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总体上看,美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具有较强延续性,且不断走向深入,代表了国际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沿水平。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处于阶段性跃升期,多项技术全面发展,既表现出发展的中国特色,又具有追赶国际一流的趋势,且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2.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比较

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以5年为一个周期,包括短期趋势(1—2年以内)、中期趋势(3—5年)和长期趋势(5年以上)。其中,短期趋势往往还没有足够的具体案例来证明其有效性和发展方向,而长期趋势往往会受到教育领导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划分为上述三个层次,有利于根据相关政策、领导能力和实践来探讨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我们将两国报告中的技术应用关键趋势进行横向比较,并给出了对应技术应用在美国历年报告中最近出现年份,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数量上看,中(2017)总共9项,每种趋势包含3项,美(2019)总共6项,每种趋势包含2项,说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具有相对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涉及层面多样、影响范围广泛;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短期、中期和长期具有显著的层次性,说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体系较为成熟。

(2)从具体内容上看,中(2017)与美(2019)有4项同时出现,其中3项包含在2016、2018年度报告中,表明两国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较为趋同,但4项同时出现的趋势中有3项所属趋势类别不同,中(2017)有两项趋势未在美国历年报告中出现,表明两国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仍存在发展侧重点不同的情况。

(3)从差异性趋势上看,中(2017)中STEAM学习的兴起与程序编码素养的兴起两项趋势,同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深入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基础教育技术应用已经从以环境建设为中心向与培养学生素养并重的方向转变;美(2019)日益关注学习测量与在线课程模块化和教育分解度两项趋势表明,美国高等教育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研究深度不断增强,同时注重引入其他学科,共同推动技術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

从总体上看,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前后衔接,能够形成合力助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阶段性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以技术应用发展实际为基础,呈现出多点开花、蓬勃发展的态势,这反映出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发展特色。

3.影响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比较

新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采纳应用并不是拿来即用或一蹴而就的,其应用过程必然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并面临种种挑战。美国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专家组基于德尔菲法通过多轮次的讨论、细化和投票,最终筛选出6项挑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挑战都处于同一个层次,因此将6项挑战划分为三个层次:①可应对的挑战,即我们明白并且知道如何解决的挑战;②有难度的挑战,即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解决方案仍难以捉摸;③严峻的挑战,即尚难以定义的复杂挑战,需要更多的数据和洞察力才有可能找到解决方案。

我们将两国报告中影响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进行横向比较,并给出了对应挑战在美国历年报告中最近出现年份,如表4所示。

(1)从数量上看,中(2017)总共9项,每类挑战包含3项,美(2019)总共6项,每类挑战包含2项,表明我国影响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数量较多,且每类挑战均面向具体解决的问题,进一步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体系建设尚不充分。美(2019)中既有微观的实际问题,也有宏观的发展愿景,表明美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已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

(2)从具体内容上看,中(2017)与美(2019)有一项挑战同时出现,7项包含在2011—2018报告中,且挑战所属类别对应相同,表明两国由于高等教育技术应用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尚存在阶段性不同,同时严峻的挑战中的培养复合思维能力未在美国历年报告中出现,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对于人才培养的深度思索。

(3)从差异性挑战上看,中(2017)与美(2019)有一项共同出现的挑战是重塑教师角色,表明两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着力点正在注重教师角色的重塑以及相关的教学设计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美(2019)有5项挑战在中(2017)中未出现。

从总体上看,尽管两国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项目较为趋同,但由于两国高等教育技术方面的重要技术进展尚存在阶段性差异。因此影响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在有效应对当前挑战的同时,应当对于未来即将面临的挑战提前作好应对准备。

四、中美两国《地平线报告》比较研究结论与启示

1.两国《地平线报告》比较研究结论

(1)技术进展:两国仍存在阶段性差异

美国高等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进入到全方位、创新整合阶段,教与学策略转变、基础建设支持、技术应用辅助方面的七大类技术重点发展突出,核心技术引领性作用强、深度发展趋势明显。在历年报告当中,创客空间(2015、2016)、自适应学习技术(2015—2017)、分析技术(2011—2014、2016)均多次出现,其他技术均有出现或相似。我国高等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学工具”整合、“教学方式”创新和“教学环境”创设[23]的观点和措施共存,整合的层次正在从开放式、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向全方位的课程整合转变,技术整体性方面短板尚未补齐,特色发展方面尚不突出,前沿技术领域尚需拓展深化。

(2)关键趋势:两国迎来共同发展机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对于教育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且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教育发展全球化的态势明显,前沿科技的教育应用早已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中美两国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整体趋同。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更加注重协同效应,微观、中观和宏观技术应用不仅关注技术对于教育的变革性影响,而且还日益关注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潜在推动作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更加注重现实发展的问题导向,技术应用呈现出多元化全面发展的应用态势。

(3)重大挑战:两国应对复杂程度不同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先进技术首先应用于其他领域再应用到教育的滞后性得到彻底改变,教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初步实现了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同步应用和自主创新。美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来自于技术革命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以及应对来自教育外部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面对由于技术进展的阶段性差异所对应的技术发展产生的挑战;二是当前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挑战。相比较而言,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具有复杂化的特征,需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需求,平衡现实性挑战和前端挑战之间的关系。

2.两国《地平线报告》比较研究启示

(1)科学布局:全面发展补短板、突出特色显实效、追踪前沿谋跨越

美国《地平线报告》全球引领示范效应的基础建立在两个方面:一是成熟科学的操作框架对于该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具有极强的现实把握和未来预测的指导作用;二是该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代表了当今较为前沿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发展战略既要有引进采纳的开放心态,又要契合本国发展实际进行科学布局:

一是脚踏实地地补足短板,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同时教育育人的发展特殊性决定了技术应用效应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释放技术变革教育红利的基础是要先弥补由于历史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带来的技术应用欠账。

二是不遗余力地发展特色,高等教育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但又不是完全取决于技术的发展水平,需要立足我国教育实际、整合技术应用资源、创新技术应用模式,打造本土化的技术表现形式和应用环境。

三是高瞻远瞩地瞄准前沿,教育水平的差异将导致人才培养水平的代际差异,循序渐进追赶式发展显然跟不上发展的差异生成速度,需要运用发展中的前沿技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逐渐实现同步发展甚至跨越式发展。

(2)学科发展:着力升级学科定位,创新学科发展生态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产生与发展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是国外专业学科的吸收引进与本土化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于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然而进入到新时代,教育技术学早已完成了培养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如何有效衔接、转型升级从而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发展新要求,教育技术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具体如下:

一是学科重新定位问题。目前教育技术学仍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虽然教育技术学领域专家进行了诸多努力,但仍未改变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的地位。教育技术学发展至今,早已不是单一的教育学、理学、工学能够包容的学科,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推动教育技术学一级学科建设。

二是学科重新振兴问题。从对接教育信息化国家政策到前沿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运用,技术对于教育的变革性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和深远。然而,从事热点问题研究的人员大都是相关学科或新兴学科专家,真正科班出身的教育技术领域专家较少,出现了教育技术外延发展红火,同时与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不相匹配的现象[24],需要从根本上中兴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发展。

三是学科自我坚守与开放融合问题。技术应用于教育需要教育性与技术性充分融合,单纯的教育性阐释无法达到深入应用的目的,而单纯的技术应用无法使技术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一方面要用包容的心态容纳技术方法的超前使用,另一方面也要有学科坚守的理性,保持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本质要求。

(3)技术驱动:融合技术应用的进展、趋势和挑战,打造高等教育发展全新驱动引擎

技术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长期性,即新技术发挥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教与学效果,需要理论的不断积累与实践的持续论证;二是周期性,即新技术引入教育领域都有一个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过早接受、过早放弃、过晚接受和过晚放弃的“陷阱”[25];三是先导性,即新技术往往先于教育性而引入教育领域,需要有新技術使用趋势与挑战的预判;四是革命性,即新技术一旦与教育创新融合,就会对于教育产生深刻的全局性影响,或将进一步助推教育发展阶段的跃升。

因此,教育信息化2.0时代打造高等教育发展的全新驱动引擎,需要重构技术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生态:一是政策支持,加快整合推动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产业跟进,加快发展各类教育产业,推动新技术教育应用先行先试,缩短新技术教育成熟应用周期,减少新技术教育应用面临的挑战;三是科研开放,以我为主,广泛吸纳其他学科有益的工具、方法、理论,深化技术应用的效果与效益,形成新的交叉学科研究集群。

参考文献:

[1]李文昊,肖佳裔,祝智庭.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区校特征分析:智慧教育发展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3-19.

[2]陈松云,何高大.新技术推动下的学习愿景和作用——2017《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7(6):21-30.

[3]尚俊杰,曹培杰.“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变革——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初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173-182.

[4]贾同,顾小清.教育信息化战略比较研究——基于美、英、澳、日、新五国的国际比较[J].电化教育研究,2018(7):121-128.

[5]肖君,李雪娇.ICT与教育平衡下的荷兰基础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7(3):44-49+57.

[6]朱益明,顾凤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国际性政策及其特点[J].电化教育研究,2017(8):37-43.

[7]赵森.欧洲教育信息化新进展——基于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的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8(20):6-9.

[8]雷朝滋.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98-103+164.

[9]陈琳,许林.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0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96-101+127.

[10]郑旭东,任友群.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的转型方向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18,39(8):113-120.

[11]岳瑞凤.“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新范式探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1(1):87-96.

[12]杨宗凯.中国信息化 2.0 与教育教学创新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0-22+19.

[13]孙子文,纪志成.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与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模式透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从OCW到MOOCs[J].学术论坛,2017,40(1):155-161.

[14]兰国帅,郭倩,吕彩杰,等.“智能+”时代智能技术构筑智能教育——《地平线报告(2019高等教育版)》要点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3):22-35.

[15]高媛,张琰,蔡沁知,等.发展教育信息化 推进“双一流”建设——“第二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7(10):12-17+29.

[16]王丽娜,陈琳.探讨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创新之路——第16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6):35-40.

[17]曹晓明.“智能+”校园:教育信息化 2.0 视域下的学校发展新样态[J].远程教育杂志,2018(4):57-68.

[18]教技[2018]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Z].

[19]吴旻瑜,武晓菲.教育信息化 2.0 的时代逻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解读之一[J].远程教育杂志,2018(4):4-10.

[20]王文礼.从慕课1.0到慕课4.0:创新和颠覆[J].现代教育技术,2018(7):92-98.

[21]王星,徐影.“互联网+”时代中美两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解读及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2):33-39.

[22]金慧,邵钰,胡盈滢.智能化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创新——《地平线报告》(2018 高等教育版)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8(5):3-14.

[23]蔡宝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进展及未来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8(8):133-143.

[24]王竹立.衰落,还是兴盛?——关于教育技术学科前景的争鸣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7(1):5-14.

[25]胡卫星,徐多,赵苗苗.基于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教育信息化發展热点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8(1):38-44.

(编辑:李晓萍)

作者:王星 李怀龙

第4篇:中美两国法官制度比较研究

封面页 I

中美两国法官制度比较研究

摘要

美国作为世界唯一一个超级大国,不仅在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在司法制度上更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美国司法制度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法官制度,所以就以其法官制度作为本文的论点。而法官制度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范畴,具体包括法官的遴选、培训、考核、保障、职业道德、奖惩等内容。所以在本文中只对法官遴选、法官保障和法官惩戒这三个最重要的方面对中美法官有关制度做一比较,并阐述其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美国;法官制度;比较;

I

The judge system comparison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only superpower in the world, not only in economy,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worthy of our study, in the judicial system is more worthy of our learning and using for reference.In the American judicial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his judge system, so the judge system as the argument of this article.The judge system is a category of the content is very rich,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training, assessment, security, professional ethics,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etc.So in this article only for selection, security and punish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to judge rules and do a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expounds its significance. Keywords:China;The United States;The judge system;Comparison

II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II

一、美国的法官制度.......................................................1

(一)美国法官遴选制度...............................................1

(二)美国法官保障制度...............................................2

(三)美国法官惩戒制度...............................................3

二、中国的法官制度.......................................................4

(一)中国法官遴选制度...............................................4

(二)中国法官保障制度...............................................4

(三)中国法官惩戒制度...............................................5

三、中美法官制度之比较...................................................5

(一)关于法官遴选制度...............................................5

(二)关于法官保障制度...............................................6

(三)关于法官惩戒制度...............................................7

四、美国法官制度的借鉴...................................................7

(一)从优秀的法律工作者群体中遴选法官,并设立专门的法官遴选委员会...7

(二)切实提高法官保障力度,保证法官依法独立审判.....................8

(三)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官惩戒法》,并设立独立的法官惩戒机构..........9 结论.....................................................................9 参考文献................................................................10

0

一、美国的法官制度

(一)、美国法官遴选制度

与美国法官群体的高素质和丰富的职业经验及其崇高的威望相对应,美国法官遴选制度侧重于不断强化法官的专业性和精英性特征,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法官遴选资格和遴选程序。与我国法院体系不同,美国司法系统分为联邦和州两套系统,法官的遴选的条件和程序也有所不同。

首先,在法官遴选资格上,虽然美国的联邦法律和各州的法律并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但原则上,担任联邦法院的法官必须是:(1)美国公民;(2)在美国大学法学院毕业并获得JD学位(在美国,任何大学本科毕业生都可以报考法学院,学习三年,修满学分,即授予JD学位,就是所谓的“法律职业博士”);(3)通过严格的律师资格考试,获得律师资格,并具备担任过律师、检察官、国会议员或在内阁供职经历。而对于前期职业经历的期限,美国律师协会一般认为法官候选人应当有12到15年扎实的法律实践经验。对于担任州法院的法官,特别是州最高法院、上诉法院和具有普通管辖权法院的法官,一般也应当具备上述条件。

其次,在法官的遴选程序上,美国的联邦法院和州法院是不同的。联邦法院法官的遴选程序比较简单,主要通过行政命令产生。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法院系统内的法官,包括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上诉法院法官以及联邦地区法院法官都是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半数以上表决通过后,再由总统任命。如果参议院不确认,总统就要另外提名,再交参议院审议确认。在联邦法院法官人选的提名过程中,政党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被提名的法官往往是符合总统政治观点的本党党员。另外,总统会通过司法部了解情况,物色人选,提出建议。在提出建议前,总统要征求美国律师协会(ABA)的意见,ABA是一个拥有40万律师和法官的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组织,它在美国司法界和政界具有很高声望,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它对被提名的每一个法官逐个排队,认真审查,并提出自己的意见[1]。州法院法官的遴选程序比较复杂,而且由于美国是联邦体制国家,各个州的法律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州法官是由州长直接任命产生;有的州法官由州长提名,然后由州议会批准通过;还有的州法官是通过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但上述这些遴选方式难免会出现诸如行政干预司法的现象和导致许多优秀的法律专门人才落选的弊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当前美国大多数州都采用了一种进过修改的新的遴选方案,因其首次在密苏里州实行,所以称之为“密

1

苏里方案”。这个方案规定,当法官出现空额时由特别提名委员会(由律师界推选三名律师,州长任命的三位公民和首席法官组成)提名三位候选人,州长从中挑选一人为法官,其任期不得少于一年,在下届普选中由选民决定该法官是否留任[2]。如果得到大多数选民的认可,该法官即可以连续任满一届;如果未获得大多数选民的认可,则按同一程序选择另一人为法官。当他的任期届满时,无需对法官重新提名和任命,只要该法官提出书面申请,表示希望列入候选人名单,既由选民决定他是否留任,这些法官可以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来接受选举的考验,而无需与其他候选人竞争。因此,自从密苏里州1940年开始实施这一方案以来,逐步削弱政党和政治的影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的州开始采纳这一方案。

(二)、美国法官保障制度

为了保障法官独立和司法公正,美国规定了一系列较为健全的法官保障制度。一般来讲,法官保障制度包括法官的职务保障、法官的物质保障、法官的特权保障和法官的退休保障四个方面:

1、关于法官的职务保障,美国实行的是任职终身制。美国联邦宪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最高法院与下级法院在忠于职守期间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享受报酬,其报酬于任职期间不得减少。”美国法官任职终身制主要针对联邦法院法官而设立,所有的联邦法院法官一经任命,终身任职,除了死亡、辞职、或退休以外的免职,就只能通过有罪判决的弹劾程序才能罢免。美国各州的法官任职期限不一定是终身制,但一般任期都较长,从4年到15年不等,而且只要“品行良好”便可以继续担任职务,实际上也就是终身制。

2、关于法官的物质保障,美国实行的是高薪制和薪金不得减少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年薪与副总统相同,其他八位大法官的年薪与国会议员、政府内阁成员工资大体相同[2]。在2008年,联邦地区法院法官、联邦上诉法院法官和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年薪分别为17.95万美元和20.81万美元。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年薪为21.74万美元[3],而同一年美国联邦政府普通公务员的平均年薪是6.1万美元。美国的法官薪金不得减少制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法官任职期间薪金不得减少;(2)、不能因为国家经济状况而减少薪金;(3)、保证法官的退休金。

3、关于法官的特权保障,在美国,法官在执行审判职能的过程中实施的行为和发表的言论享有不受指控和法律追究的权利,同时法官对于其在执行审判职能方面的有

2

关事务,享有免负出庭作证义务的特权,当然法官的司法豁免权是相对的,它应保持合理的限度。如果法官1在审判过程中有行为不检或其他触犯法律的行为,他们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美国关于法官特权的保障,除了司法豁免权规则外,还有两项规则:(1)、是禁止对正在进行的审判加以评议的规则;(2)、是禁止将正在被审理的案件或争端列入国会议程的规则。前一规则主要在于防止新闻媒介滥用新闻自由,对法官的审判活动任意评论或妄下结论,避免法官因受公众的影响和左右而无法保持其实质独立。后一规则在于防止法官的审判活动被立法机关随意干预。

4、关于法官的退休保障,由于美国联邦法官实行终身制,因此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法官的退休年龄,但规定在自愿的前提下,法官年满65岁,任法官15年,或者年满70岁,任法官10年,可以带全薪退休。法官退休以后,处于“资深法官”的地位,如果他本人愿意,经批准,可以在除联邦最高法院以外的其他联邦法院继续担任法官职务,享有法官的一切权利和福利待遇。

(三)、美国法官惩戒制度

为规范法官的行为,美国制定了单行的《法官行为规范》,对法官的庭外活动和庭上行为责任进行了详细规定。为了从组织上保证对法官的纪律的执行,联邦和各州都设有调查委员会或类似专门负责调查处理法官行为不端和违法违纪的组织。对联邦法院法官的制裁由国会的一个委员会受理,委员会可以对被指控的法官给予警告或者停止其工作,但不能剥夺其法官资格,联邦法院法官只能根据弹劾程序,经议会通过,才能剥夺其法官资格。而且在美国弹劾案是很少的,只有在涉及严重的刑事犯罪时才使用弹劾程序,被指控的法官对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上诉到联邦司法会议。“在各州,委员会一般由5到13人组成,成员有法官、律师和一般公民。委员会可以从各个方面听取对法官的指控,有权在调查核实后,给予各种制裁,制裁的方法包括:警告、公开警告、短期停止工作、撤销法官资格。被裁判的法官如不服,可以向州最高法院上诉或者由特殊法院受理这类案件。” 各州也规定了可以通过弹劾程序罢免法官。事实上,由于弹劾制度程序复杂,费用昂贵,在美国要引起对法官弹劾程序是很难的。据统计,自美国建国起的200多年里,众议院仅对13位法官启动过弹劾程序,而在这13个案件中,只有7件最后被参议院确认法官有罪,将法官免职。

[2]黄河,何春华.简介美国的法官遴选制度[OL].中国法院网,2009-03 [3]朱伟一.美国法官的待遇[J]民主与法制,2012

3

二、中国的法官制度

(一)、中国法官遴选制度

中国法官遴选制度包括遴选资格和遴选程序两部分。

1、在我国,对法官遴选资格的法律依据是《法官法》的第九条和第十一条,规定初任法官必须具有下列条件:(1)年满23周岁;(2)具有法律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到三年的法律工作经历;(3)德才兼备,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等。我国自从2001年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以来,从法官队伍“入口”处杜绝了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入司法领域,保证了司法队伍无论在法律专业素质上,还是在学历要求上大体有一个共同的基点。这对于提高法官的遴选资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2、关于法官遴选程序,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有两种:一是选任制;二是任命制。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各级法院的院长由相应级别的人大选举产生;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产生,但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的选任权限在本院院长。就我国法官产生方式的实践来看,无论是经权力机关选举产生还是任命产生,法院在法官产生的过程中起不到主要作用,起实质性作用的是人事部门和党政部门。

(二)、中国法官保障制度

1、关于法官的职务保障,我国法官法并未对法官任期作出明确的规定,对免职的理由也作出明示,开除公职的理由也较为宽泛。实践中罢免法官的现象多由地方一把手启动,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实际上强化了司法对行政的依附。特别是在事关本地方的局部利益问题上,往往以党委“指示”、“决定”来干预法院行使职权,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凡法院受理外地当事人告本地企业的案件,要经本地党政领导人批准,或责令其按党委意图判决。如果敢有依法违抗者,就说:“你有你的独立审判权,我有我的人事调动权! ”对本该由人大任免的法官,由党委擅自加以调职或免职。而一些法院的法官慑于外来权威的压力,不是认真地“只服从法律”,而是违心、违法地执行地方保护主义的“指示”,以致对本地企业的违法行为作枉法裁判。

2、关于法官的物质保障,我国没有实行高薪制,法官的物质待遇与普通公务员适用同一标准,而且法官实际享受的待遇甚至普遍低于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

3、关于法官的特权保障和退休保

4

障,我国法律均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目前我国关于法官退休年龄实际的做法是仿照国家机关公务员的退休年龄,即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法官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金和其他待遇。

(三)、中国法官惩戒制度

我国对法官惩戒制度的规定,被分别规定在《刑法》、《法官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实施的《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裁判责任法》(试行)、《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对法官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应当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法官的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受撤职处分的,同时降低工资和等级。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对法官的惩戒的职能部门是各级人民法院的监察部门,由其负责对违法审判线索的收集、调查和对责任人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惩戒。

三、中美法官制度之比较

(一)、关于法官遴选制度

在法官遴选制度方面,中美两国虽然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在法官遴选资格和遴选程序上依然存在着较大差异。

首先,在法官遴选资格上,中美两国都要求初任法官必须具有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但两国在初任法官的法律实践经验的要求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在法官遴选资格上强调必须具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才能担任法官职务,“如美国律师协会通常会坚持法官候选人必须具有12年到15年以上扎实的法律实践经验。”所以美国的大多数法官都从优秀的律师中选拔。在美国,从一个法学院的学生到律师再成为一个法官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而我国只求通过司法考试并具有一到三年的法律工作经历即可。与美国的法官遴选资格相比,我国对法官的实践经验要求不高,相应的初任法官的年龄偏低[4]。其次,在法官遴选程序上,美国无论采用选举制还是任命制都要经过一套较为复杂、严格有时近于苛刻的程序,并且对于候选人的司法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颇为重视。我国则对法官的遴选程序重视不够。在实际运作中,法官的选任遴选程序大致是:由党组织的组织部门或法院党组织提出法官候选人名单,经同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由拥有法定提名权的机构或人员,正式提交给同级权力机关,再由

5

它按照法定程序选举和任命,权力机关在选举和任命法官时,往往仅凭候选法官的个人简历来投票表决,而对法官候选人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等方面根本没有或基本没有详细了解的渠道和途径,起不到真正的审查作用。而且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我国人大制度实施的不完善性,法官的选举制可谓是名存实亡。与此同时,对于一般审判人员的任命实际依靠法院内部的提请,无疑加剧了法院的行政化运作模式。

(二)、关于法官保障制度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法官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1、在法官的职务保障方面,美国实行的是任职终身制,这一制度可以彻底消除法官对总统的后顾之忧,保障法官独立审判案件。虽然他们的法官职位可能是基于总统的提名,但是他们上任之后,总统在理论上就丧失了对他们的控制权,他们就可以依靠自己的法律素养在法院系统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在我国,司法独立指的是法院独立而不是法官独立,法官作为法律的实施者和最终裁判者,由于他的人事任免权完全由地方党政领导掌握,随时都可能有被调职或免职的风险,所以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官独立审判案件。

2、在法官的物质保障方面,美国实行的是高薪制。实行高薪制的必要性在于:(1)、是法官收入构成的单一性;(2)、是法官职业的辛苦以及风险性;(3)、是法官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上的年长、经验等。此外,高薪制也有1利于强化法官对自己职业的自珍、自爱,从经济上强化法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赋予法官应有的社会尊严。在我国,法官的物质保障与普通公务员适用同一标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低于普通公务员的工资待遇,这不仅不利于法院吸引优秀人才,也不利于在职法官队伍的稳定和廉政建设。在2009年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中,王胜俊院长就指出“一些法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基层法院办案经费短缺,人才流失、法官断层等现象依然存在。”可见我国法官工资待遇较低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法官制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切实提高我国法官的物质保障已经成为当前法官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

3、在法官的特权保障与退休保障方面,与美国相比,我国在这方面法律缺少明确的规定。近几年来由于媒体监督的迅速发展,媒体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报道、评论的情况大量存在,而且经常使用一些带有诱导和倾向性的话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官的独立审判。此外,由于司法腐败的严重存在,社会要求人大对司法进行监督 [4]江萍.关于美国法院司法公开的考察报告[OL].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内网,2013-10

6

的呼声很高,但具体进行监督的法律规定又不健全,因此,人大对个案进行监督时,有时会对正在审理的案件加以过问,甚至提出具体办案意见。这种做法违背了直接言辞原则,且严重损害了司法独立。对于法官的退休保障,美国规定法官达到一定年龄并具备一定工作年限的,可以带全薪退休,而且退休年龄比普通公务员高,并尽量推迟法官的退休年龄。但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法官退休年龄与普通公务员适用同一标准,所以我国法官的退休年龄比美国法官的退休年龄要年轻得多,这就难免会造成法官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关于法官惩戒制度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法官惩戒制度在法律依据方面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1、在法官惩戒制度的法律依据方面,美国有一部系统的专门约束法官行为的《法官行为规范》。我国约束法官行为的法律依据被分别规定在众多相关的法律规范中,虽然这些法律规范比较全面地规定了关于法官惩戒的事由以及应当惩戒的方法,但是这些规定是凌乱而不系统的。我国关于法官惩戒制度的规定如此凌乱而不系统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不能对法官起到警示作用。

2、在法官的惩戒机构的设置方面,美国的做法是设立独立于法院之外的调查委员会或类似的专门负责调查处理法官行为不端和违法违纪的组织。这些惩戒机构完全可以从各个方面取对法官的指控,有权在调查核实后,给予各种制裁措施。与美国相比,我国没有建立独立的法官惩戒机构。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对法官的惩戒的职能部门是各级人民法院的监察部门,由其负责对违法审判线索的收集、调查和对责任人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惩戒。但是由于监察部门是设在各级人民法院内部的职能部门, 由它们负责对发生在本院的违法审判的法官进行调查处理,极容易对本法院的某些法官的违法犯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这些违法法官得不到应有的惩戒[5]。

四、美国法官制度的借鉴

(一)、从优秀的法律工作者群体中遴选法官,并设立专门的法官遴选委员会

7

从优秀律师群体中遴选法官在美国已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法官遴选制度。律师不仅具有与法官相同的接受法学教育的背景,而且精通法律并积累了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以我国目前的条件,要实现这一步,也有充分的可能性,大批的法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律师行业,可以为法官的遴选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并为从事法官工作奠定坚实的经验基础,避免了直接从司法考试合格者中遴选的法官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弊端。不止是在律师中挑选法官,在大学教授中挑选法官也是非常可行的。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经表决,任命陶凯元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6]。而陶凯元副院长在进入法院系统前,就是暨南大学法学教授。因此,从优秀的律师中遴选法官对于提高我国法官的素质,加快法官职业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为了保证权力机关真正了解法官候选人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保证其行使法官任命权不流于形式,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在法官遴选中由特别遴选委员会提出法官候选人的做法,在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专门的法官遴选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由法学教授、律师、公众代表和资深法官(法院院长或庭长)组成,由他们分别从法官候选人的法学理论水平、法律业务素质、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根据严格的挑选程序和标准,进行公开遴选,并将结果予以公示,然后将最终选定的候选人名单交由权力机关批准, 从而克服现行法官遴选程序流于形式的弊端,选出真正符合法官条件的人员。

(二)、切实提高法官保障力度,保证法官依法独立审判。

从依法治国,保障司法独立和实现1司法公正的角度而言,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的法官终身制。但鉴于我国目前法官的素质普遍不高,有些法官不能胜任现职工作的现实,如果断然实行法官终身制,必然弊大于利,所以目前在我国实行法官终身制的时机还不成熟,但在对法官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和严把法官准入关后,逐步实现法官终身制是完全有可能的。关于法官的物质保障,以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还不足以承担高薪制的运作,但是提高法官的经济地位,以彰显其职业尊严的做法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另外,为了保证法官独立审判,完全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有必要从源头上将法官的工资来源从地方财政收归中央财政统一划拨。有关法官的特权保障,我国法律没有具体的规定,建议法律明确规定,法官在依法审判过程 [5]崔锡猛.中美法官制度比较研究[N].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2,第22卷第1期 [6]王浩成.陶凯元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OL].中国新闻网,2013-12-28

8

中实施的行为和发表的言论享有不受指控或法律追究的权利,对于与执行审判职能有关的事务,免负出庭作证的义务。同时,我国还应制定相关的规定明确禁止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评论,人大对案件的监督应当是事后监督。关于法官的退休保障,我国法官的退休年龄在目前我国法官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是合适的。但是,随着我国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如果我国法官的退休年龄仍然与国家公务员的退休年龄一样,无疑是对我国法官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在我国法官素质普遍提高以后,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做法,适当提高法官的退休年龄。

(三)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官惩戒法》,并设立独立的法官惩戒机构。

针对我国目前法官惩戒制度凌乱而不系统的规定难以对法官起到警示作用的弊端,我国有必要对这些规定予以系统整理,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官惩戒法》,将惩戒主体、惩戒事由、惩戒措施、惩戒程序等问题予以系统化、明确化。这样法官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对照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法官惩戒法》的规定,是否应当受到惩戒并应受到何种惩戒以及受到惩戒如何行使申诉抗辩的权利等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另外,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做法,设立独立的法官惩戒机构。笔者认为,可以在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专门的法官惩戒机构,负责对法官违反职务方面的不当言行予以处理,对于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于没有构成犯罪的,由其负责处理。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各级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权力机构,人民法院的工作对其负责,作为设置在人大常委会的法官惩戒机构就有权力对法官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理,这既是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和职责,同时也是它们行使法定监督权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原因是在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法官惩戒机构,可以有效避免惩戒委员会的人员与法官可能会存在工作上或职务上等各种各样的利害关系而不能够严格按照法官惩戒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惩戒的情况。

9

参考文献:

[1]范冬明.中美法院法官的选任和惩戒制度之比较[OL].广东法院网,2009-12-21 [2]黄河,何春华.简介美国的法官遴选制度[OL].中国法院网,2009-03 [3]朱伟一.美国法官的待遇[J]民主与法制,2012 [4]江萍.关于美国法院司法公开的考察报告[OL].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内网,2013-10 [5]崔锡猛.中美法官制度比较研究[N].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2 [6]王浩成.陶凯元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OL].中国新闻网,2013-12-28

10

第5篇:中美两国国际收支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国际收支比较研究 美国国际收支结构具有“逆差+顺差”的特点:

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而金融项目长期呈现顺差状态。

其中,经常项目的次级账户收益及服务项目总体均表现为顺差

状态,因此,经常项目逆差主要源于商品贸易的长期逆差。在

金融项目中,直接投资项14 年中有9 年表现为逆差,其余年

份均为顺差,且该账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1年~1996

年持续逆差,1997 年~2001 年持续顺差,2002 年以来,又开

始出现净对外直接投资流出,且呈现逐年扩大之势。另外,证

券投资账户主要表现为顺差状态,且顺差额逐年扩大,成为支

撑金融账户长期处于顺差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

美国国际收支结构相比,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具有“顺

差+ 顺差”的特点。具体来讲,经常项目长期顺差,与美国形

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次级账户收益项目长期处于逆差,因而抵

消了部分经常项目顺差。另外,资本和金融账户长期处于顺

差,成为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与美国经常项目长期逆差相比,中国经常项目长期

处于顺差状态,反映出以出口导向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可能面

临巨大的风险

第二,美国投资收益账户总体呈现顺差状态,而中国投资

收益账户除1991 年及1992两年为顺差外,之后一起表现为逆

差,反映中国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

第三,同样是金融与资本项目的顺差,但美国与之对应

的是经常项目长期逆差,而中国则是长期顺差

哪些国家存在国际收支危机

越南经济面临以下五个主要问题:一是超过2 位数的通胀率;二是政府财政赤字规模过大,综合赤字达GDP 的12%至17%;三是货币供应和信贷仍过宽松;四是经常项目逆差规模过大;五是越南盾持续贬值。

第6篇:中美两国物业管理比较分析

发布日期:2013-07-17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成为美国新移民,来到大洋彼岸购房居住;也有人来美国购买了自己的度假屋,每年与家人过来享受假期;更有人将目前的美国房产作为投资佳选,一掷千金。无论什么目地的美国购房者,在心满意足拥有了完美的房屋后,想到的便是今后的居住,小区的管理。

美国的物业费相对中国是比较高的,例如迈阿密著名的滨海公寓Trump Tower,物业费每个月近人民币28 元/平米,一年的物业费占到房屋总价的0.9%。而上海著名的高档小区世茂滨江花园每月的物业费仅人民币5 元/ 平米,只有房屋总价的0.4%。面对如此高昂的物业费,很多人不理解,也很不情愿。在中国许多居住区的物业管理纠纷时常发生。例如服务质量常有不令人满意,个别居民拒付物业费,物业管理公司运作困难,服务质量进一步下降,对于继续缴纳物业费的居民是相当得冤枉。

所以,美国相对高昂的物业费,很多人总有迟疑。对于这一点,可以说,专业化管理是美国物业管理最显著的特点,业主的每一分钱都会花得让人心服口服,绝不冤枉。我们可以从中美物业管理的模式对比来看出个所以然。

关于业主委员会的性质

中国——民间组织,由业主自发票选出,监督物业公司的服务的群众组织。组织结构随意,管理模式较为松散。

美国——有限责任公司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运作,运作管理严格规范。

美国有些州规定业主委员会要拥有自己的网站,将业主委员会每月或者每季度召开董事会的会议上传到网上,让人们可以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

几乎所有的业主委员会都购买意外责任险,若发生大的法律诉讼,把可能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关于业主物业费拖欠问题

中国——物业公司交涉、追讨。不交物业费的业主,继续享受服务以及公共设备,导致更多业主也不交物业费,物业公司只有上诉程序追讨物业费。

美国——强制缴费如果有的业主拖欠物业费,业主委员会有权通过司法听证,将业主的产权进行拍卖,或是在业主将房产挂牌出售时,将房产扣留,不允许出售,直至业主付清物业费。有些州,例如得克萨斯州,业主委员会甚至不需要经过司法程序就可直接将拖欠物业费业主的房屋进行拍卖。

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

中国——基本物业配套服务。大多数小区物业公司的职能是维护绿化,安保,公共区域和设备的维护。游泳池、会所、健身房等都需额外付费才能使用

美国——免费、额外的高端服务。安保、车辆保管、绿化养护、洗衣熨衣、看护儿童、护理病人、代订代送报刊,通报天气预报和股市行情等贴心服务。

高档寓所有五星级酒店式服务,例如本文最初提到的迈阿密的Trump Tower,提供包括24 小时管家服务、海滩服务、客房服务、游泳池、会所、健身房、spa、商务中心、发送传真、打印,甚至可以可举行会务活动。很多物业公司定期组织业主郊游、聚餐,营造邻里之间友好融洽气氛。所有设施服务均不需再付费,已包含在物业费中。

应该说,中国大多数业主并不是不需要物业服务,不愿意交物业费,事实上他们是希望能享受到更高水平的服务,只是中国的小区物业管理以及制度等还不健全。相较而言,美国小区的管理各个环节的法制完善,业主委员会的运作方式同任何企业一样规范和专业。每个业主必须要交纳物业费;物业公司必须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把业主委员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力给予最精心的服务;业主委员会则保证业主享受美好的生活良好的环境,争取小区地产保值升值。

第7篇:中美教育的比较

听过美国教师的题为Education in American的报告后,我学到了乐很多东西。虽然虽然这次报告只持续了不到一个半小时,有些内容也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只要我们够虚心够细心,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的学校对不同年级的划分,我认为美国孩子5岁就开始上学比较合理。在中国一些农村学校都要求八岁上小学一年级,导致有些上学早点的孩子连续读很多年的幼儿园。而且开始上学年纪大毕业的年纪就会较大,经济独立就会比较晚在以后的人生中就会面临更大的压力。所以我希望我们尤其是农村地区放宽一下多入学年龄的要求。

然后老师又介绍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学校。主要有Public School, Private School, Charter School, Magnet School and Home School..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Home School. 父母可以在家里教育孩子而且还不影响工作。但是可能对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有很高要求。

以上是关于美国教育的理解,让我对美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一个更好的而理解。但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这次讲座让我受益最深的是后面同学们提问以及老师回答的关于教学的话题

1、 惩罚学生:听老师说美国的老师很少对学生实施体罚。如果学生只是犯了一点小错误 老师通常会制止他或者让他改正。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可能会召开一个referral.

2、关于考试:根据同学们的问题美国学校大体的考试有两种,一种是纸质的试卷另一种是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做一个项目或模型。这样的考察检测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避免了学生局限于书本上的死知识。

3、关于作弊:美国学校对作弊的处罚要比我们严厉得多。他们监考的人人也比我们多得多,一般像逸夫楼那种大考试都会有10多个监考老师。而我们在这方面我感觉就有点欠缺。监考老师的人数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是对作弊学生的处理。在美国作弊会在全校通报而且只能得0分。严重的还会令其退学。而就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每次考试都作弊却从老没有没抓住及时被发现也没有什么处分。我们考试的内容很多在书上作弊的人很容易得高分。这对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真的很不公平。

4、让我很欣赏的另一点是她说她不会把学生分成好学生和坏学生,因为如果一个同学不擅长写作他可能很擅长数学(原话)。

最后老师说了做一名好老师的秘诀:没有完美的学生,你自己也不是完美的。这句话我很认同,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什么都能做得像我们要求的那样好,我们也要承认自己有时会犯错误。

虽然这次报告只持续了不到一个半小时,通过认真地观察和记录我收获了很多。不只是以上内容,还有很多潜移默化的熏陶,相信这都是我以后人生中值得仔细回味的宝贵财富。

第8篇:中美基础教育比较

中美中小学教育,多年来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发展特色。从不同角度对中美基础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各自特点及发展趋势。经济、科技实力居于世界一流的美国一直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的比较对象。作为科技人才培养主渠道的美国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中国教育的参照系。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差异,发现美国基础教育中有些地方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美两国具有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国情,这就决定着中美两国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基础教育进行比较,大部分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究竟是“学”好还是“悟”好?20世纪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培养人是个极其复杂的题目„„对这个问题只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决没有普遍适用而简单易行的办法。”每个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的成长情况,其不单单是由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所决定,因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和个体四者共同起着作用。因此,我们不能仅凭着部分学生的发展情况,来断言整个教育体系的合理性,这样显然是不合理的。

一、行政管理体制比较

教育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学校内部的管理。学校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内部的机构设置,领导成员构成和职责权限划分等。各国的中小学行政管理体制,大都是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

美国教育行政管理是比较典型的以地方分权为主的自由化管理体制。美国法律规定,联邦政府没有直接管理教育的权力,它的主要职能是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向地方划拨教育经费,收集教育信息,进行调查研究等。对教育拥有直接管理权的是州政府及教育委员会,其次是地方政府和学区教育委员会。近年,由于兴起校本管理,各地方的教育决策权正在转向学校。中小学在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普遍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行政的主要负责人。学区教委的职能,是决策和审议学校中的重大问题,编制预算,向学校推荐应聘干部和教师等。校长的主要责任是执行学区教委的决定。美国实行的地方分权管理体制,有利有弊。利是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弊是各地自行其是,无统一政策要求、规划和目标,使教育发展出现极大的不平衡。 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多年来,这一体制的运行基本上是正常的,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中央集权的现象比较突出。尽管提出权力下放,加强地方管理职能,而实际并未完全落实。按规定,中央政府的职能是实行宏观领导、教育立法、教育督导、教育拨款和制定教育规划等。我国政府拥有的教育管理权和权威性是美国政府所不能相比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是分级管理本地区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学校内部领导体制,主要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其构成要素的职能是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这种体制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比美国多一层党组织的作用,而美国没有政党组织参与。我国校长有决策权和执行权,而美国校长主要有执行权。

二、教学观念的比较

教育改革是与教学观念的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正在经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而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则是基础教育回归基础学科,强化考试的地位。

我国传统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填鸭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受到压抑。由于我国传统的人才选拔机制是通过中考或高考来实现,因此,教学大纲作为“质量基准”在中小学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试”在衡量教学质量方面占有核心地位,成为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最为看重的尺度。我国由此形成了应试教育模式。长久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着“三多”现象,课程门类多、课外作业多、测验考试多,根本原因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的思想。应试教育给人才培养带来很大的弊端,严重束缚了学生和教师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本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1994年1月,国家教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在改革,要求学校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严格课时,控制考试。“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探讨的热门话题。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并将之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由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以此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改变应试教育的根本在于评价体系的改变。只有改变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制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此,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在评价制度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例如,自2004学年开始,上海市开始实施《上海市中小学学生成长记录册》,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注重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综合评价,逐步建立数字化学生学习档案。 目前,这方面的改革仍在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中。

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则是强化考试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美国传统中小学教育一向以重视学生参与的交互式教学著称。但随着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考试在检验学生学习质量中的作用。这导致美国中小学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自1821年波士顿建立了第一所近代意义的学校———公立中学、近代基础教育开始确立以来,美国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人文精神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众国公民”。但在20世纪初期的所谓“进步主义”时代,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出现,美国原有的社会知识结构发生了改变。在实用主义、进步主义的指导下,各州对课程的设置采用多种方式,参差不齐。例如,各州的社会课程名目繁多,如能源教育、环境教育、枪支管理训练、性教育以及其他一些适合短期社会目的的课程,美国中小学教学目标上由传统的人文精神转向了社会控制,功利主义的色彩非常明显。美国中小学支离破碎的课程设置无法保证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公民整体文化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下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化的挑战,美国将重塑美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因此,基础教育回归基础学科,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前总统布什将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确定为5门核心课程,用传统的人文精神教育重塑美国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此后,克林顿、小布什政府时期也相继进行包括制订课程标准、加强核心课程的内容、增加考试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

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颁布后,有了可参照的“质量基准”,教师也同样面临学生知识检验(考试)的压力,这使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得到重新的确立,填鸭式教学越来越多地取代交互式教学。虽然考试作用的强化受到了美国教育工作者比较多的批评,认为其压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但在当前美国基础教育阶段,考试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手段有日益强化的趋势。

三、教师队伍比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振兴教育的希望和保证。

建立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世界各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美国近年来,由于几届总统重视发展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回升。有的州通过立法规定“教师为国家公务员,而非一般雇佣者。教师享有公务员的一切权利和义务。”美国现有中小学教师280万,平均年龄44岁,存在数量不足问题。国家规定,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聘任制度。新任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再接受1-2年的教育专业训练。在职教师中已有一半以上达到硕士学历,获得教育专家资格的占4.6%。教师评聘定期进行,不合格的予以辞退。

教师工资待遇,依据学历、教龄和工作表现确定。长期以来,教师工资一直低于其他行业,进入90年代有较大提高。初级教师年薪2.6万美元,高级教师5.6万美元,平均年薪为3.8万美元。为弥补工资的不足,有39%的教师,在社会上兼职。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随着教育价值的提升,近年正在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大都毕业于高等或中等师范院校,受过良好专门教育,参加工作后,通过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学历起点低,与美国教师比普遍低1-2个层次。不合格教师小学占3.1%,初中占12.9%,高中占31.6%。教师队伍结构存在不平衡,许多城镇过剩,而农村普遍短缺,教师工资待遇近年有明显改善,由1978年的年薪559元提高到1998年的7 000多元,同有些行业相比,有了较大进步。目前,全国正在推行教师资格制度和聘任制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将会出现新局面。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比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的任务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简化教学结构及活动程序。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美国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年来基本上是采用了杜威和布鲁纳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1)实行以创造式教学模式为主的多种教学方式。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如选用发现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等。由于组合的教学模式不同,则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责任不是包办和限制学生,而是重在启发和引导,以表扬和激励为主,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索问题。

我国中小学教学与美国明显不同的地方,集中反映在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深。目前,课堂教学,虽有一些现代的东西体现,但更多的表现依然是陈旧的做法,主要特点是:(1)大都实行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知识老化,满堂灌和死记硬背成为教学的最大特征。学生总是围着教师转,处于被控制的地位,没有学习自主权,缺少自由选择的空间。(2)实行素质教育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应试教育仍大有市场,许多学校还是把追求升学率作为至高无上的目标,学生课业负担重,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基础教育这种局面,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要从过去以教育体制改革为重点,转移到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上来;要从推进教育规模和速度发展的方面,转移到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上来;要从重视知识传授,转移到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上来。

五、考试评价比较

建立什么样的考试评价制度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衡量教育质量高低,主要是通过考试评价来进行的。确切地说就是对学生经过教育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进行分析与价值判断。实行考试评价,有利于检查教育教学质量,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改进工作。各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考试评价方式和做法。

美国中小学的考试评价,有其自己的理论和特点。平时和阶段检查评定学科成绩及教学效果,主要采取三种做法:一是平时检查作业、测验评分占50%;二是项目考试占25%,学生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门课时,要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设计或制作,教师评出成绩;三是阶段与期末考试,每学年大约5次,评分占25%,重点考试,各州统一编写学科考纲,统一组织进行。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等级评定A占2%,A-占14%;B占34%,B-占34%;C占14%;F占2%。大学选录时着重看申请学生的三个条件:一是看学生高中阶段每学期各门课的总平均成绩,必须达到B以上才有录取资格,这是必备条件(学科成绩A为90分以上,B为80分以上)。二是看学生参加全国SAT的统考成绩,这是参考条件。学生在高中阶段,自愿参加英语、数学统考,以最好一次成绩作为申请大学的成绩。两科统考成绩满分为1600分,达到1400分,可申请名牌大学;达到1200分以上,可申请州立大学;达到1000分左右,可申请两年制社区学院。三是看对学生的推荐信,这是附加条件。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由所在单位评出成绩,写出证明信。从这三条不难看出,学生升大学,虽有一次统考,但要求不那么严格。主要是着平时成绩,其他只作为参考。我国中小学考试评价,同美国不大一样。近几年经过改革,产生一些新做法。对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评价,多数学校的做法:一是看平时测验、作业的成绩,二是重点看期末考试成绩。少数学校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升学考试与美国不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实行直升。初中升高中,各省市组织统考,做法各异。高中升大学,国家采取3+X的考试办法,竞争激烈。

六、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抓基础。2001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一项教育改革法案,拨款240亿美元加强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与管理,要求所有中小学必须举行阅读考试(近似我国的语文考试)与数学考试,学生必须考试合格方能毕业,只有学生成绩达到合格要求,学校才能得到联邦政府的额外拨款。如果连续3年不合格,校长和教师就要走人。该项法案以绝对优势得到通过。

只有比较,才能借鉴;只有借鉴,才能提高。美国已经行动起来,我们也应该赶紧行动起来。可以看出,美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弥补基础。中国的基础教育传统上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求同思维,而没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所以我国的教育应该是在基础的基础上加大创新。

(一)课程设置和课程要求

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儿童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智力和心理发育的阶段性、渐进性。不同时期的学生应该具有不同的学习任务,不能片面的追求知识而过多的设置课程,要知道知识的掌握是无止境的,知识的来源也是十分丰富的,不能把眼球只锁定在教材上,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给那些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足够的个性化发展的自由,为他们提供足够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学习指导,让更多得钱钟书诞生。

美国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但各州、郡甚至学区都可以自行编订课程标准。从总体上看,美国的课程设置相当灵活,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所占的学分较多,内容广但不深,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课种类众多,主要是依据学生升学、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去选择,取得规定的学分即可。 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完全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强调生活的基础,关注生活经验,引导多元发展,更多的从社会需求和学生生存需要的考虑,设置符合我国国情的课程标准来。 (二)教材

我国的教材相对于美国来说,就枯燥的多了。拿美国的《文献》来说,文章的内容有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各类题材,而且,每一题材也都由若干篇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风格的不同的文章组成。文章之外,还配有背景报道、作者介绍等相关内容。此外,每一课还专门列有相关文章的文献网址,从而方便学生的课外阅读。国外体裁之多、内容之广,这都是国内语文课本无法比拟的。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材注重知识面上的拓宽,轻视对知识深度的过分挖掘;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轻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重视学生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培养,轻视求同思维的过分培养,从而对我国教材内容、编排等进行改革。

同时,美国的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我国在教材排版上也可以吸收它这方面的经验的。

(三)课堂教学

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容量大、要求高,课堂氛围比较严肃。这样虽然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美国课堂氛围自由、宽松,上课期间学生可以随意走动,自由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的吸收美国教育的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即何克抗教授提出的主导--主体教育模式,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具体措施有:

首先,优化教学目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将来就业需求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方案,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次,调整课堂结构。突出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思想,克服学生等着教师“喂”着吃的教学现象。

然后,加强教学方法。要循循诱导、正确引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师应转变角色,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成组织者、促进者,由管理者转换为引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转换为合作者。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使用适合该课程的各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比如探究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等。

最后,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融洽的、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教师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和制作计算机教学辅助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能实现信息化和课程的整合。 (四)其他方面

在加强以上方面的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七、结语

通过上面对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最理想的教育是将中美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相融合,这样将即有扎实深厚的基础又有创新。但是由于这两种教育模式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所以融合起来有着相当大的难度。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目前确实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美国的教育确存在着许多优点和先进之处,值得中国教育借鉴和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教育改革就要完全以美国教育为榜样,全盘吸收,要知道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是根植于两国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的,无论谁都不可能完全吸收对方的精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适宜美国现在的教育方法并不一定就完全的适合中国的教育。因此,中国的教育必须是建立在适合中国的国情基础上的,它反映的是中国的社会文化内涵。那么,如何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是我们今后教育研究的重心所在。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5. [2].陆钧.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基础教育参考,2004.6. [3].上官子木.创造力丧失在基础教育中.中小学教育.2004.10. [4].上官子木.中美教育的比较.神州学人.2002.8. [5].文妍.美国不是中国教育的参照系.中国青年报.2003.11. [6].编辑.杨振宁谈中美教育的差异.光明日报.2000.12.

[7].杨宁.历史地实践地透视美国教育——读王定华博士《走进美国教育》

有感[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

[8].张楚廷.教育中,什么在妨碍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 2002(6). [9].杨士虎.我们错在了什么地方?[J]内蒙古教育,2006(6). [10].陈隽,晓松.对比中美教育[J].国际人才交流,2004(2).

[11].衢保奎,熊川武.论解读教育——兼论导致我国大陆“零诺贝尔奖”的

主要原因不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12].黄全愈.中美教育比较——关于考试与考试制度[J].中国教师,2004(02). [13].刘丽群.从文化传统看中美教育的差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5). [14].姚丽霞,洪明.美国真的处于危险中吗?——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

基础教育改革主旨探析[J].大学学报,2006(1).

第9篇: 中美高等教育比较

【摘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高等教育的蓬勃向上,并不只是简单的表现为数量的增长,而尤其在性质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先进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志。国际间日益激烈的政治、经济斗争、军事竞争,其关键往往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竞争。从长远的观点和人的因素来看,又不能不归结到培养人才的教育竞争。这一内在的相互联系,尤其明显的表现在高等教育方面。因此教育比较学的很多学者致力于高等教育比较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就此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中美高等教育差异 教育理念 教学模式 教育管理 教育体制

一、传统教育观念和历史国情的比较

(一)、历史国情、文化环境的不同

中美两国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国是一个历史短暂且土著居民甚少的移民国家,其移民来自世界各地。社会的开放性促使美国高等学校摒弃欧洲传统文化中因循守旧的元素,采取兼收众国之长,建立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教育管理制度。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党派并存的国家,美国社会有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但其在文化上却有着很强的包容性。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历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考试自古以来就成为国家选贤任能的重要手段。中国的教育历来重视考试,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而到了现代,考试也成为了人们“论成败,辨英雄”的主要手段。“文革”后,中国恢复高考制度,考试一直是考核学生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二)、教育传统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与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之下,美国教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在实际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权威的质疑习惯,倡导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当今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有1/3是美国人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而美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动”一“静”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而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的精神。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可卓有成效的开发和利用大脑的功能,而美国则注重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息并扩展大脑的功能。从开发创造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束缚,自我控制,以及因为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墨守成规,诚然,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禁这一品质可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现在,美国教育界出现一种新的动向,那就是他们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这一举措是针对美国创新有余但基础不足而采取的,我国的现状与美国恰恰相反——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因此我国教育必须以创新来弥补。

二、教育理念的比较

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重视。美国大学在录取新生时,成绩并不能决定一切,美国中学生参加大学升学考试,都要参加一个学习能力测试考试,学校会根据申请者的成绩并对学生在高中时的成绩、品德和各方面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评,最终决定是否批准申请。在大学学生们一边读书,一边找一份兼职的校园工作,如协助教授带实验课、批改作业或去图书馆整理图书等,这除了能部分地解决一些生活费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的观念。美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各种不同层次的高校能够满足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因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高。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应试教育,通过考试成绩证明学生的能力和天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当这样的办法成为了唯一的途径后,对孩子应试能力的培养便从幼儿园时期开始了,直到中学毕业。孩子们从小就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到了大学教育阶段,当我们要开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学生们已经不习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来解决问题了。另外,很多的独生子女忽视劳动观念的树立,依赖父母和家庭,缺乏独立性。

三、教学模式的比较

美国学生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国学生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教师处于主宰地位,是学生学习的灌输者,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存在不少的弊端,特别是一些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其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比较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得,忽视对学生学习知识所必须的主动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毕业后空有一堆理论,不知如何使用。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性。

四、教育管理的比较

(一)、学校的宏观管理

在美国,高等学校执行董事会管理模式,董事会掌握着管理大学的基本权限。董事会是学校最高权威机构,其主要职权是:决定大学财政方针;任命校长;制订长期教育规划并实施;对学校事务享有最终决定权;确保大学管理高效与财源;教职工管理人员的任命权。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对董事会负责,并对学校负有全部的管理责任。副校长和各部局长由校长提名并通过董事会选举产生。副校长协助校长管理学校,他们和各部局长一起执行董事会决议或通过委任的权限执行大学管理任务。董事会不参与日常事务管理,但校长如果要对涉及到财政、学校机构和教育方面等问题做出重大决策时,都要首先获取董事会的同意。全体教师和学生都有权向董事会、管理部门反映意见,董事或管理工作者定期与师生代表召开会议,以实现对大学的民主、科学化管理。中国高等学校,除了民办学校以外,基本上是国家所办,财产所有权是国家所有制。政府对高校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对高校起到主导作用,高校则处于从属与服从的地位。政府不直接监管和控制高校内部运行的各个具体环节与过程,而是依据法律对高等学校实行宏观管理,对教育经费实行管理和监督,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估。中国高等学校基本遵照行政机构方式来设立管理机构。校长是学校最高权利的代表,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或委派并对委派机关负责。学校按照管理需要,自行设置分机构,并给予确定相应的职位数和级别。但是,总体上我国政府行政机关对高等学校管得过于具体,这使得学校的自主权受到严格限制。

(二)、学生的微观管理

美国的学生管理不存在班级的概念,学生入学后,只要在规定时间取得规定的学分,就可以取得学位,学生选课五花八门,同专业的学生不一定同时上同一门课,不存在班导师一说。而美国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辅导员主要通过辅导项目对学生进行个人或者团体的辅导,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求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社交、如何做人。美国辅导员工作内容重在服务,因此在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能够应用心理学、医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实践为辅导、服务于学生。美国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则在于教学外围的咨询服务。在各高校,辅导员是通过预约制度来进行管理的。需要辅导员的时候,学生可以向辅导中心提出预约。辅导中心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安排具体的辅导员进行个体辅导或团体辅导。尽管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对于学生的求职技巧、社交技巧等服务比较到位,但由于其工作性质的被动性,对于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不及时,而且,由于没有班导师,将学生的个人生活视为隐私,不加干涉,导致了由于美国校方对学生生活不了解而频频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一般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主要是以班(年)级为单位进行管理按班级管理,各班由班导师或辅导员具体管理。班导师或辅导员接受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的领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我国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党和国家时事政策教育等;在管理方面则包括稳定工作、奖学金管理、学生队伍建设、日常班务等;服务方面则包括助学金服务、学生贷款、心理和职业方面的辅导等。同时要接受院系的领导,协助院系做好教学方面的服务性工作。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在于校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均能及时地掌握,如果发现问题,可以与班导师、任课教师等进行多方联系与沟通,及时解决问题,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是,我国学生管理中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非常专业化的服务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起步比较晚,工作人员和辅导内容方面都还没有专业化。

五、教育体制的比较

(一)、公立与私立学校存在差异

公立、私立大学并驾齐驱是美国大学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很多私立大学比公立大学办得好,美国人极少从公立私立角度来判断学校的好坏,而是从他的师资、课程及历史等情况来判断。但很多中国人认为私立学校不可与公立学校相匹敌,他们从心底贬低或者说排斥私立学校。在对待公立与私立学校上,中国人应该学习美国人,摒弃观念上的偏见,对私立学校做出正确的、合理的评价。

(二)、课程和专业设置不同

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本国经济制度的反映,都要为经济服务。美国为适应社会需求,明确地把教育为经济建设的“服务”与“科研”、“教学”一起列为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服务”体现在课程的专业设置上,就是满足社会需求,开设社会需要的课程和专业,如新增设的学士学位有:财政学士、教学法学士、护理学士、公立学校音乐学士、卫生教育理学士、园林建筑学士、海军学士、图书馆学文学士、演讲学士、家政学学士、职业教育学士等。在中国的高校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校中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缺少变化,没有能跟上社会的需求。近几年来,大多数中国高校都已开始注重对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的改造和更新,以满足社会需要。

(三)、专业课程选择不同

为了适应社会,美国高校开设了许多专业和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选择专业或转换专业和学校。美国高等教育制度极为多样化和灵活,这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是独树一帜的。在中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专业,但在学校里转换专业不是件容易的事,转换学校则更难。在美国高校里,必修课目少,选修课目多。美国高校施行的是一种文理融合的“综合教育”。学生在大学期间可以跨专业选修不同的学科。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知识结构多样化,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但是美国对课程的学习、学习期限及每学期应修读的课程门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没有完成指定课程的选修任务,那么学生的其它选课将会被拒绝。中国大学中必修科目占绝大部分,很多学校(尤其是理工院校)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轻文现象,选修科目较少。中国的大学教育也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专业的自由,但与美国相比,其自由度要小得多。现在的一般做法是,学生在参加完高考后就要对自己想就读的学校和专业做出选择。进入大学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如果学生确实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可以申请就读别的专业,但获批准的名额是有限的。我国本科院校大都实行了学分制,学生可以在教学计划的范围内进行网上选课,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主修读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不同专业的学生交往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当然在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学生自由选课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而这也是目前中国很多高校的真实情况。

(四)、成绩考核方法不同

中美两国高校在学生成绩考核制度上有着显著的差异。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倾向于使用期末考试的成绩与平时成绩的综合作为学生最终成绩。这种判定方法较为单一,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而课程成绩是以该门课程考试的卷面分数为最主要依据,平时成绩只是占一个很小的比例。这往往使得不少学生放松了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在期末考试即将来临的时候才突击式地去识记一些东西,这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美国学校考核学生成绩时主要看重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能力。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兴趣。美国高校在评定学生成绩的过程中参考多种因素,以确保评定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对于一门课程,学生成绩的组成包括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论文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小测试成绩,课堂上的表现情况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就要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保持积极不懈的心态,争取在每一个对最终成绩都有影响的行为中都表现良好。

【结语】通过以上对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转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学校在办学上的主体功能

一方面要执行“政校分开”,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政府只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提高高校科研质量和水平,就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

二、让学生多组织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等教育要为经济社会服务就要贴近社会生活。大学生除了要学好理论知识外,更要有计划地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去体验、感受现实中的社会。学校要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综合发展、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学校教育的成败与否只能通过学生在社会中的表现来加以评判。

三、改革高校学生选拔制度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招录学生主要参考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考试得分,这个制度有一定的有利之处,但也存在不少弊端。一个学生的全部潜力和学习水平仅凭一次考试来衡量就难免有失公平。这样的考试也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一旦他们在考试中发挥失常,就会给他们带来时间、精力和精神上的损失,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造成人才的埋没。所以,应该建立更加全面的人才选拔制度,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尽可能地避免意外因素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这一方面,美国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

【参考文献】

中美高等教育比较与启示 张文英 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杨洋 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 王贤 潘磊 中美两国教育差异初探 胡振东 中外教育比较 刘瑜 何花 赵冬生 美国教育理念之探析 张国骥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研究 李铁绳 浅析中外教育 孙艳超

中美高等教育的若干比较 吕振华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之比较研究 陈绵水 施文艺 付剑茹

上一篇:我得到了什么作文下一篇:校长在家长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