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下物流管理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分析了“1+X”证书制度,以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分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给出目前在“1+X”证书制度下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为探索“1+X”证书制度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英语专业下物流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英语专业下物流管理论文 篇1:

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与实施

摘 要:基于广西城市职业大学为我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本科教育试点”,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研发为切入口,研究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规律,探索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路径,并通过学校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与改革的实证研究,对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实践过程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关键词:职业本科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

Key word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当前我国职教发展进入了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提升的新阶段,课程建设对提升职教内涵、质量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环节,职教领域围绕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实践探索初成规模,但成果质量参差不齐,是我国课程建设与专业教学水平未实现根本性提升的重要原因;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严谨而实用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是从整体上改变这种局面的关键举措,学术领域围绕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研究并不罕见,但大多缺乏深入性与实用性,且针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寥寥无几。在理论思考与论证的基础上,探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编制的实践研究成为本研究的主题。本研究分别基于实地调研与对现有标准文本的理性分析,来呈现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在“量”与“质”层面的成果与不足,探索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编制的实践研究改革方案。

1 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

物流管理的作用在于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物流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物流业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行业企业本身创造的税收、就业等,更在于支撑和促进区域内各相关产业产生更多的税收和就业,有力推动区域经济较快增长。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物流管理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他们能够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于物料管理实践,具备从事物流管理相关的系统规划、设计实施、运行维护、技术服务以及业务管理等工作。

2 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分析

2.1 职业岗位

2.2 主要工作任务

2.3 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依据国家颁发的“职教20条”规定,实行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企业的实践,考取物流管理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本专业建议考取的证书为物流管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仓储与配送专项职业能力、仓储与运输客户服务专项职业能力、报关报检水平测试、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货代员等。

3 職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过程研究

3.1 物流产业发展趋势与课程体系适应研究方法

调研物流行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研报告,物流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核心素养、职业能力,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从而搭建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如图1所示。

3.2 专业教学标准编制研究过程分析

广泛调查收集相关各项标准,比较融合,深入研究国内外高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证体系等情况。注重相关标准的衔接,既考虑与职业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标准、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等衔接,又体现与专业认证标准、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的编制,提升职业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指导和规范,为实现中国特色和水平的职业本科教育提供引领和保障。

3.3 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评价研究

目前迫切需要从凸现职业本科教育为主体的思想观念,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作任务驱动为线索、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典型产品案例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构建,开发出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评价体系,以期对今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内容与学习标准以及相关课程设置要求起到指导作用。

4 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探索——以广西城市职业大学为例

4.1 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特色

4.1.1 角度创新。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研究角度,以物流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各项标准比较研究,来制定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上,增加实践教学的时数,实践实训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多位主讲老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分项目进行合理分工教学,既减轻教师的负担,又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4.1.2 在教学理念上,把握经典,不断创新,加强实践,保持特色,适应职业本科教育事业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新工科建设的需要;在课程体系上,增加实践教学的时数;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实际实训教学的内容,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在教学组织上,成立课程教学小组,实行负责人制度,多位主讲老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年青教师助教与辅导相结合。实践证明,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充分利用教师团队职称高、学历高、项目多的优质教师资源,保证学生所听内容都是最优秀老师的讲解;有利于主讲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上,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实践。

4.2 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要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前7学期主要在学校学习,第2~8学期,根据协同培养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若干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完成企业实践及毕业论文(设计)。

以学生自愿报名并通过企业选拔考核的方式加入校企合作协同培养的综合实验班。在综合实验班学习期间,学生必须遵守协同培养合作企业管理规章与制度,完成在企业开展的教学/实践内容以及校企联合开设的研修课程的学习。

5 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构建分析

5.1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5.1.1 队伍结构

有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年龄、职称、学缘、专业)合理。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不高于25%,兼职教师中来自企业的专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及高技能人才占比不低于50%。

承担本专业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每门课程不少于2人,本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不低于30%,“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50%。

5.1.2 专任教师

本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不低于30%,“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5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不低于80%。任课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3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不低90%。

5.1.3 专业带头人

具有高校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及1名来自行业企业并具有副高以上行业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带头人,有业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主持教学管理工作,有足够的实验技术人员(或实验教师)指導实验课程教学。

5.1.4 兼职教师

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高级工程师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职务),特殊情况也可聘请具有特殊技能,在相关行业中具有一定声誉的能工巧匠或具备五年及以上对口专业的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5.2 专业教师企业背景与水平

5.2.1 专业教师企业背景要求

专业教师近5年内具有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本专业企业实践经历,工作不满3年的教师,每年到企业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顶岗实践的经历不少于1个月。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背景,承担过实际物流项目经历的教师占比不低于本专业教师的50%。专任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或高技能人才中引进。

5.2.2 专业教师业务水平要求

授课教师应具备与所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和从事物流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端正师风;应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并通过学习、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应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坚持教学与科研互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应积极开展并不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5.2.3 专业教师指导实践教学要求

指导教师应具备所授课程相匹配和物流管理的实战经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接到实践教学任务之后,根据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的要求,将教学任务分解为若干章节模块单元,再以章节模块为单位编写实践教学教案。教学教案应按照规范进行编写,要讲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任课教师应于开课前一周编写好两周的实践教学教案,送学校教研办公室或教研室主任审签,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现象。

5.3 教师发展环境

本专業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和企业工作实践锻炼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培养。

学校拥有良好的物流管理—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专业与课程企业工作实践提供基本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学术研究与交流和社会服务,鼓励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实行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师承担的课程数量和授课学时数应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教师有一定时间和精力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学术活动和企业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教学能力。

6 结束语

职业本科教育近年试点推行,建设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是依据国家职教二十条建设要求,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改革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规范教学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国内物流行业逐步朝着专业化、高效化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物流业同样对其管理专业提出严格要求。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过程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形成优势互补、产学互动办学的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等“七个共同”达成了合作共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建成一大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1] 孙善学. 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72-76.

[2] 蒋代波. 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时代背景、制度功能与落地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2019(12):13-17.

[3] 谢锦霞. 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应用机制的建立与探索[J]. 数字教育,2017(4):10-13.

[4] 常红梅,王月会. 《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顶岗实习标准》解读[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0):20-22.

[5] 刘炜杰. 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J]. 职教论坛,2019(7):47-53.

[6] 李海东,杜怡萍. 建立我国国家资历框架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77-80.

[7] 卢琳. 物流管理专业“全程全真”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6(52):247-248.

[8] 肖鹏程,郭扬.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的功能作用[J]. 职教论坛,2015(13):76-80.

作者:唐臣 黎其健

英语专业下物流管理论文 篇2:

"1+X"证书制度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摘 要:文章分析了“1+X”证书制度,以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分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给出目前在“1+X”证书制度下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为探索“1+X”证书制度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1+X;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我国物流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培养了很多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但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又难以得到真正满足。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每个学校都在进行不断地探索。

一、“1+X”证书制度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7个方面20项政策举措(简称“职教20 条”),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去获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X”证书是一项制度设计,“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特色体现。“1+X”证书试点是深化职教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就业的重要抓手,能够真正培养出国家急需的高质量物流管理人才。

二、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以服务就业为导向,实行“项目导入,实战演练”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热情,以实景演练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建立校内物流一体化实训室,引入京东校园派产教融合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化的实习实训环境,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有效对接。加强校企合作,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要求构建“实训+实战”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校外进行实战演练,第一学期到企业开展认知实训,第三学期到第五学期分学期到企业开展苏宁物流实战、京东物流实战等教学实践项目,完成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实现工学交替,让技能训练和实习就业无缝对接。

(二)课程结构现状

2019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公共课程(15门)+一般专业课(13门)+核心专业课(6门)+实践技能课(7门)+拓展课(4门)”五位一体的课程结构。这种课程结构,使纷杂的课程形成一个有机的职业知识整体,满足职业社会对不同岗位物流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2019级物流管理专业中开设计算机基础、应用写作、职场英语等公共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开设管理学基础、现代物流基础等一般专业课为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提供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开设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从事物流管理与服务第一线领域的职业能力;开设物流沙盘、物流一体化实训等实践技能课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开设电子商务、沟通技巧等素质拓展课,增强学生对相关专业领域的了解,为职业能力的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将知识、技能、素质融会贯通,形成岗位能力。

(三)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有专职教师4名、兼职教师4名。通过培训、下企业锻炼以及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所有专兼职教师均具备本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并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在校生与专任教师之比为16:1。所有专任教师均具有中级职称,“双师型”教师比例为100%。兼职教师应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

三、1+X证书制度下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2020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采用“公共课程(13门)+一般专业课(13门)+核心专业课(6门)+实践技能课(6门)+拓展课(4门)”五位一体的课程结构。但是针对“1+X”证书制度我们做出了相应的变化。

(一)基于电商物流专业群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的指引,我们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不再是独立的专业,而是和商务英语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合并为一个电商物流专业群,开设中国商贸文化、新媒体运营、财税基础等商科类的通识课程,打造学生全面的商科理念。

(二)基于“1+X”证书制度下课程结构探索

根据北京中物联物流采购培训中心编制的教材,我们针对教材内容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具体有以下七个方面的转变:

(1)职业基础。针对《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教材(职业基础)》,我们没有单独开设课程,而是将内容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当中,这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的整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需要慢慢地去探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

(2)物流市场开发与客户服务。针对《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教材(中级)》教材(以下简称“中级”),我们将原有的《客户关系管理》和《市场营销》课程合并,整合为一门课程——《物流运营管理》,拟定64课时。

(3)仓储与库存管理。我们将在原有的《仓储管理》课程授课内容加上相关中级教材内容,原本的《仓储管理》就有理论及实训课程,目前教师需要调整授课内容,具体安排为《仓储管理》64课时,《仓储管理实训》24课时。

(4)配送管理。我们将在原有的《配送管理》课程授课内容加上相关中级教材内容,原本的《配送管理》就有理论及实训课程,目前教师需要调整授课内容,具体安排为《配送管理》64课时,《配送管理实训》24课时。

(5)运输管理。我们将在原有的《运输管理》课程授课内容加上相关中级教材内容,原本的《运输管理》就有理论课程,目前教师需要调整授课内容,具体安排为《运输管理》64课时。

(6)数字化与智能化。根据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也根据商学院特点,我们增加一门通识课程,里面包括中级教材相关知识,课程为《智能物流信息技术实务》,共32课时。

(7)成本与绩效管理。我们没有《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综合考虑,我们不再单独开设课程,而是将之前所有内容进行查漏补缺,整合为一门课程,增加《物流职业技能实务》课程,共64课时。

(三)基于“1+X”证书制度下教師能力探索

在“1+X”证书制度下,教师不仅仅是授课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授课。还需要成为企业培训师,“X”证书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引入企业员工培训,教师转变为培训师,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培训,增加“X”证书的适应性。这对于在学校里,课堂上的教师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对于教师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进行有效的身份转换。

总之,大部分高职院校在“1+X”制度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发现“1+X”证书制度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人才培养新的对策。另外,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如何将湖北省职业技能大赛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中,进行“1+X”证书、大赛与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融合研究也是一个可以继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杏玲.1+X证书制度下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246-247.

[2]吴竞鸿.浅谈1+X试点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变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1:194-195.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作者:王虹 张炎华

英语专业下物流管理论文 篇3:

电商普及时代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的构建策略

[摘 要]在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電子商务物流体系,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创新。文章对电子商务普及时代“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简要分析构建“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重要价值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存在的制约因素,最后就如何构建“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推动电子商务物流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8.155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已经步入电子商务普及时代,这也对电子商务物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大力推动“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从电子商务普及时代“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到位的方面,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优化和完善,努力使“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这就需要深刻认识到电子商务普及时代构建“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大力推动“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为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撑。

1 构建“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的重要价值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物流模式改革和创新,需要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的历史条件下,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当中,大力推动“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需要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构建“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能够使物流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特色化,如在货物仓储领域方面应用“互联网+”智能物流,能够使货物仓储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而且智能化水平更高,对于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如在货物仓储报表管理、报表生成、统计、备份、查询、分析等诸多方面都能够行动完成管理任务,进而使货物仓储管理智能化水平更高,并且能够极大降低管理成本;构建“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进而为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智能快递柜”的发展,通过对物体进行管理、监控、存储、识别,通过与PC服务器进行互动,可以有效采集相关信息,并且为使用人员提供更加高效的快递服务,并且能够在快递终端维护、调配快递、查询快递等诸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构建“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还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电子商务与物流的深度融合、系统融合和有效融合,如通过大力发展云配送电子商务物流,可以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科学配置,使第五方物流模式、消费者自提模式、自营物流+消费者自提模式、第四方物流模式等得到有效的应用,这对于进一步降低电子商务物流成本、提高电子商务物流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2 构建“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的制约因素

2.1 智能物流共享平台建设薄弱

要想使“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发挥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在构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方面下功夫,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的问题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建设。有的在构建“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的过程中不注重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特别是在运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现代技术方面不够到位,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功能相对比较薄弱,必然会制约“互联网+”智能物流功能与作用的发挥。有的则不注重强化各类平台的有效协调与对接,如不注重将智能物流平台与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有效对接,在物流资源配置方面缺乏融合性与互动性,因而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智能物流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2.2 智能物流发展机制不够健全

将“互联网+”与智能物流进行有效结合,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智能物流发展机制,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智能物流发展机制创新,但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如在开展物流运输的过程中,不注重将无线射频技术应用其中,在对物品进行监管方面还存在针对性和特色化不强的问题,直接导致“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的整体水平不高。智能物流发展机制不够健全,也表现为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之间还没有建立比较科学和完善的战略合作机制,如从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在发展云配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方面还缺乏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县、乡、村三级组织还没有形成合力,第三方物流尚未完全深入村镇和乡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面临“长物流链+低消费密度”困境,这也直接导致云配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3 智能物流管理模式缺乏创新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要想推动电子商务普及背景下的“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建设,还要在加强智能物流管理模式创新方面狠下功夫,但由于“互联网+”的应用相对比较有限。智能物流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突出表现为在智能化管理模式建设方面还不够到位,如没有建立移动、联通、电信全方位“互联网+”接入解决方案,“互联网+”智能物流的综合效应还没有显现出来。智能物流管理模式缺乏创新,也表现为物流企业之间不注重加强有效的沟通、交流与互动,而且在合作平台建设方面也缺乏持续性,特别是在载体、信息、技术、人才共建、共享、共用等诸多方面相对薄弱,如物流基地的综合应用相对有限。智能物流管理模式缺乏创新,还表现为行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与配合,甚至由于“恶性竞争”而无法形成统一性、融合性和互动性。

3 构建“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的优化对策

3.1 强化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要求物流体系与之相适应,同时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相关管理体制,使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融合更加紧密,进而不断提升物流效率。这就需要在构建“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切实加强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现代技术的运用,同时还要将传感器技术应用于智能物流管理当中,为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信息识别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与其他平台的有效对接,同时还要在数据共建、共享、共用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实现智能物流信息的综合利用,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智能物流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智能物流管理成本、提高智能物流管理效率具有基础作用。要在利用嵌入式智能技术方面下功夫,就是依托计算机技术,对于图片及语音进行处理,进而满足“互联网+”软件技术对于智能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实际要求。

3.2 健全完善智能物流发展机制

将“互联网+”应用于智能物流体系建设当中,还要在健全和完善智能物流发展机制方面取得突破,努力运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推动智能物流取得更大突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设计,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各项技术的有效整合,形成“价值链”体系。要大力加强对无线传感技术的应用,使其能够在优化和完善智能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既有利于确保物流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对其真实性进行审查,并且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分析的基础上强化物流运营监管工作。要运用“互联网+”推动智能物流运行机制的系统性、全面性和互动性,特别是要在物流资源整合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物流信息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整合与应用,如可以无线射频技术快速传输各类信息,智能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则会进行有效管理,这对于提高智能物流运营效率至关重要。

3.3 推动智能物流管理模式创新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融合性、互动性和渗透性,将其应用于智能物流体系建设当中,应当大力推动智能物流管理模式创新,努力在资源有效利用、推动降本增效、提高电子商务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为基础,强化物流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推动相关方面的技术合作,如在信息、技术、平台等方面强化合作,既有利于构建全面、系统的智能物流管理平台,也有利于通过战略合作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要构建移动、联通、电信等全方位“互联网+”接入解决方案,最大限度提升“互联网+”管理平台的综合效应。切实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能够对“互联网+”技术有更加清醒的理解和认识,在应用“互联网+”技术方面更具有针对性,最大限度提升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要大力发展云配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模式,也要更加高度重视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投递等的有机协调,通过集中管理与运营,为各方物流用户提供高效的快捷服务,推动各方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强化云配送电子商务物流虚拟化、拓展性、动态性以及全程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电子商务普及时代,对电子商务物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能够为电子商务的科学和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需要适应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构建“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着眼于解决电子商务普及时代“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重點在强化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健全完善物流运输监管机制、推动智能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等诸多方面努力,推动“互联网+”智能物流体系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祥平.“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商智能物流体系研究[J].知识经济,2020(18):42,44.

[2]叶莉媛.“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商智能物流体系研究[J].中国商论,2020(1):18-19.

[3]徐军峰.“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商智能物流体系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9(21):26-27.

[4]何亿.“互联网+”背景下邵阳地区智能物流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20):46-48.

[作者简介]刘晓彬(1992—),男,汉族,北京,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英语专业,文学学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互联网+智能物流方向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互联网+智能物流。

作者:刘晓彬

上一篇:信合员工工作总结下一篇:技术学院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