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

2023-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

读《文化苦旅》有感900字

第一次读得这本书时是在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上无意间看到,便借回宿舍阅读,只记得读完整本书后,被余秋雨先生严肃深沉却又辽阔邃远的笔触深深折服。之后这本书便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再后来,大学毕业前夕逛书店时购得此书,心里甚为欣喜。如今,我再次翻开此书,又重新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

书中,余秋雨先生透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名胜古迹,比如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等等,写出了中国人心灵中的纠结,同时这也是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文字,描述了中国深沉的文化,并抒发自我的情感。

他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转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写至境外南洋的叠叠从冢。写下了《那里真安静》、《莫高窟》、《五城记》、《夜航船》、《道士塔》、《酒公墓》、《华语情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许作为一个文人,杯水车薪,不愿去找旅行社写出一些乏味的旅游观感之类文章。由此便决定了他的文化旅行成了种"苦旅",浪迹天涯,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筋伤骨,这不可谓之不苦涩,再没有这般的创作魄力了,也可谓是真正的苦旅了。

然而,真正的苦旅,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他对文化无休止的追思和探索。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景但有蕴藏着人生的感悟。比如:"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池。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一生都在忙碌的所谓公务和事业,很可能不是你对这个世界最主要的贡献;请密切留意你自己也觉得是不务正业却又很感兴趣的那些小事。"等等,无不尽显余秋雨先生的智慧,读了这些语句,使读者瞬间对生活大彻大悟,找到人生的目标。

正是余秋雨先生的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我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规划,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但是这对我的人生规划已足矣,很庆幸自己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来源: 都匀公路管理局

作者:刘 丹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余秋雨散文读后感余秋雨经典语句余秋雨的话余秋雨经典语录

第2篇:读《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

426班 张欣萌

我慢慢合上书本,心头满是震撼。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起初,我认为这是一本讲山水,谈人情的书,可当我开始阅读时,才发现并非我所想象的。

于“文化苦旅”四个字,我最先抓住的便是“苦”,我认为,这里的“苦”,不是旅途艰辛操劳之苦,而是作者内心的苦,为国家的灿烂文化瑰宝流逝而苦,为古往今来的名人遗憾而苦,为佳作无人欣赏而苦。我读着读着,竟也感到了苦,可与此同时,我也是快乐无比的,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又一幅的画卷,有金碧辉煌的莫高窟,也有天地间一片茫茫的沙漠,有宁静而优雅的江南小镇,又有凄清寂寞的天柱山,我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那文化遗留,岁月沉淀带给我的震撼。

我细细品读这本书,发现余先生仅用有限的笔墨描绘景色,但却靠一个又一个的名人故事,或是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将各地景色描绘的饱满而厚实。塔中的道士,李冰建造的都江堰,,李白苏东坡向往的天柱山,苏小小一生惦念的西湖,故事动听,却又发人深省。

还记得翻开第一页的《道士塔》,我为王道士发现国家的文化宝藏而感到惊奇万分,这个土道士对自己拥有的财宝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但是,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了这笔可观的财富,愚昧的道士伸出了贪婪的爪牙,他用中华的文化瑰宝,换来了一箱又一箱的钱币,他站在道士塔口微笑着送别一队又一队的洋人,然后转身离去,不带一丝眷恋,他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丢失了如何的一笔文化宝藏。他是多么可恨,而又可悲啊!

而像这样的时间,从古到今比比皆是,被强取豪夺后烧毁的圆明园,国内珍宝却在日本被拍卖,我们想要将属于我们的瑰宝带回,竟要高价购买,每当我想到这里,就忍不住捶胸顿足,也正是因此,我们更要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再让它白白流失。

再往后看,我便发现整个人的眼界,都更加开阔了,()我独自走在雪地上,感受这阳关雪的洁净无瑕;我站在白莲洞里,感受中国文明的衍生和发展;我站在苏州古城中,感受这座城的宁静和别具风情。

我仿佛变成了余先生,走在这广阔的天地间,感受中国之美,世界之美,于是,在我的眼中,山便不再是山,水也不仅是水,它们被烙上了“历史”和“文化”,变得别具风情而又不失纯粹,经过历史的洗涤,它们变得更加可爱了。

余先生一步步走过的,不仅仅是一帧帧风景,更是见证中华五千余年风风雨雨的一本厚重的史书,站在这些美景前,与古人对话,为他们的欣喜而快乐,为他们的悲伤而遗憾,以他们的惩戒来自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和富有?

美丽的山水,大好的风光,是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朴实财富。余先生走过这些山水,将美景与自己的想象和见解巧妙的融合,再以生动的语言文字加以表述,于是就有了《文化苦旅》。

它是中国文学文之坛中众多璀璨的星星中的一颗,也正是因为这颗明星,让我想要去走一走那万水和千山,看一看那风土和人情。

待我亲自走过那大江大河,青山绿水,待我亲自悟过那多彩丰富的传承和文化,才更会有深一层的领悟和感触吧。

第3篇:读《文化苦旅》有感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题记

有人说余秋雨的文章有着儒生的清绝,却又不失那磅礴的力道,笔力千钧,一派奔流不息的洒脱。借山水之景、风雅之物,寻求文化的灵魂直至生命的真谛,让人叹服。也因此和老师的推荐我拿起了这本获得了无数赞誉的好书。

在书中,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文弱但却富有远大情怀的余秋雨,在断垣残墙或莽莽苍苍的人文山水前,一会儿静静沉思,一会儿喃喃自语,欲步却又停留……他惊叹、震憾、婉惜、叹息。书上说:他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行状:“我就这样边走边想,疲惫地伏在边地旅舍的小桌上涂涂抹抹,然后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出去……”

读到这我想,古人读书时所崇尚的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境界,也定不过就是诗人现在所描绘的情景和他走过的那无数的路了吧!他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转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写至境外南洋的叠叠从冢。这又何止了万里,最让人敬佩的还是他那引人入境的文笔了,自他的笔中,我仿佛看到了被外国人拿走属于自己的文物时,我们的祖国母亲的恨与无奈;我们的研究家们在研究无数属于中国的文物却散落在外国,在研究时的悲伤和苦痛,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读着《文化苦旅》,让我渐渐地明白了很多东西。读《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但是读着读着,便会有所收获。我想,要是以前的话我绝对不会去想读这种让人悲伤的书的,但是在我读完后,才知道这样的书是多么的好,以后我还要继续读下去!

第4篇:读文化苦旅有感

走过之后

——读《文化苦旅》有感

杭州服装职高

设计116班

金娜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不知不觉已经在书桌前坐了一天。轻轻合上手中的书,仿佛对待珍宝似的小心翼翼,心中像是微风吹拂下嫩绿的杨柳枝条,微微荡漾。静坐稍许待心绪慢慢地沉淀下来。似乎是对那段旅程的依依不舍,难以从中抽离。若那只是一段旅程也就罢了,只是为何他穿梭了时空记下的点滴都足以令人叹息;若那只是一处风景也就罢了,可为何他经历了千百年的沉积留下的竟是另一种生命的意义;若那只是一扎游记也就罢了,可又为何他游在现今的空间书写的却是古时的山水与文明。余秋雨踏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他更深层的视角,洞悉着那些我们所已知或未知的精神世界,剖析着我们所明了或不明了的文化底蕴。

余先生似乎就是有这样一种文人的魔力,读他的《文化苦旅》,不会有很大的情感波动,但就是那样一份温柔细腻,轻而易举的就将你带入书中的世界,和他一起走过大江南北,体验人生百态。沉浸与书中,历史的洪流把我吞没。莫高窟里的王道长,他正在用他那愚昧的无知的眼光,打量着一座座艺术品般的佛像,他正在粉刷他的石洞诋毁着那些瑰宝,他正在开启那把破旧的却锁住千年敦煌文化的锁。那一辆辆马车正载着文物,远离我们华夏的土地,而此时那些官僚却沉浸在他们纸醉金迷、骄奢淫逸的世界中,他们不是不懂那些文物的价值,只是他们除了自己还顾得上别的吗?我想是顾不上了吧。书看到了这里使我感到了懊恼,不,是十分懊恼,懊恼于王道士的无知,懊恼于官僚的奢靡,更加懊恼于这些事件的发生,使得守了千百年的敦煌,流落在了外人手里。但是敦煌文化依旧在我们中国,走过千年敦煌的文化是厚重的。不管怎样,迈过千年的时光,今天,敦煌的文化只存与中华民族的土地上,让我们感受着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生命力与层累性,并且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至今。

“君山岛”坐落在洞庭湖上的一座小岛,在看此书之前从未听说过。这座小岛,他复杂,他神秘,他难解,他见识过秦始皇的雄威,寄存了娥皇、女英的美貌,目睹过吕洞宾的仙风道骨,听到过杨么部队里钟(作为军号)的鸣响,还见证了刘毅那传奇的恋情。让人不禁惊叹:就这么大的一座小岛他能容纳多少故事啊!也许这岛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传奇于他拥有的传奇。这岛从不疲惫于吸收时空赐予他的文化风景,乐此不疲的接待着一波波的游客,或许又会有哪个游客的到来为这创造又一段的历史与传奇,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那笔记忆。

清淡、朴素、不华丽的辞藻似乎是余先生的文章的一种通性,特别平实,让人看着看着就爱不释手。以至于以后读到类似风格的文章也经不住喜欢上了。比如初中时学过一篇古文《小石潭记》那是柳宗元被贬至永州时所写的,此文虽描述了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可结尾却是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之后柳宗元又被贬到了更为偏远更为荒芜的柳州终在柳州病逝。柳宗元仕途坎坷,却正因为此使其身心全寄托山林水泽间,将其失意困窘的心境藏于字里行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以及不少的诗歌、辞赋、散文和寓

言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代文豪他的一生不甘甜,他的一路充满艰辛却也成就了他独有的傲气,思维与文学风格。而在今天他的生平,他的诗文依旧影响着世人。

说完古人看看今朝的中国,火车、地铁、飞机、电视、电脑、电话、手机一个信息科技的时代地球被称为“地球村”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融入了其他各国的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更为繁复,更为新颖。又不知多少年后这便成了历史,这便成了曾经,这便成了回忆。《文化苦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化和史学功底,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历史使人明智:也就是历史能告诉人们种种不可能,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这大概是作者的初衷吧!望古人念今朝中华民族的文化之路还在继续,应由我们迈步前行,在深埋千年文化的土地上我们不怕跌倒,面对中国文化我们何所畏惧!这条路没有目的地,将会一直延续。

第5篇:读文化苦旅有感(模版)

读《文化苦旅》有感

在假期中,我有幸读到了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这是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密谛,搜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阳关雪”和“柳侯祠”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和历史的深邃苍凉,“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把清心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的形神俱佳,“寂寞天柱山”和“青云谱随想”则直接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书中还包括早已传为名篇佳作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以及充满文化感想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许多平时没有听说的地方,了解到了许多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了解到了众多的人物和其事迹,了解了历史中的种种......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我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这本书中第一篇文章叫“道士塔”,讲的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箓。他将许多莫高窟中的壁画用石灰刷白,砸掉了中间的塑像,并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换给了外国的“强盗”,从而得到了一笔“资产”——口袋里的化缘化不到的一些银元。文中写道:

略略交谈了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设想好的种种设想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枚纽扣换一篮青菜。要详细复述这笔交换账,也许我的笔会不太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去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波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国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

道士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因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他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银元,这是平常化缘时很难得到的。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不同的人读这篇《道士塔》,感觉可能都是相同的,就是余秋雨先生的那三个字的感慨:“我好恨!”恨那位愚昧无知的王道士、愚蠢透顶的王道士。恨他看着被人把文物经书带走,还深深的鞠躬,送出一程,他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竟然还感谢这些人!;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抢走”、“偷走”;恨那些贪官污吏随意的糟蹋那珍贵的文物;恨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但是,无论恨还是不恨,那珍贵的,充满历史价值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于中国了。中国用这些文物经卷换回来的,只有还须用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

那位日本学者虽然说:“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但是,中国所蒙受的损失不是这几个字,一个学说的所有所能代替的。

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用得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磅礴有力。一声憨厚的笑、一具无知的身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缕尖锐的炊烟、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抹凄艳的晚霞、一片颤抖的清单,还有一群为了敦煌文献倾入一生心血的专家。

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第6篇:随笔三则——读《文化苦旅》有感

方雅静

杭有湖兮,名之西湖

西子湖畔,两三行人。

我猜想现在并不是来这儿的最好时节。正值五月,阳光微灼。初夏的粉莲尚未长开,全然无了六月的旺盛艳丽。

漫步北山街口,不难想象得出南宋的杭城是极尽怎样的富丽堂皇,实在是称得上"一步一风景,一景一传说"的美誉。

"没有了西湖,杭州也将不复存在。"

第一次接触这个名字,是在小学的文化课上。还不识字,用不标准的拼音念出苏东坡三个字,然后慢慢会一笔一划地写在纸上。

苏东坡作为诗人,文采惊世;作为朝臣,忧国忧民。或者可以说,在苏东坡后,才有了容光焕发的西湖,才有了极度奢华的南宋国都,才有了许仙白蛇的传说。

我很难忘记结局并不圆满的故事。漫无目的地走到堤边,在这里可以看见断桥,可以看到雷峰塔。总是惊艳于她的一袭素衣,惊叹于她的为爱痴迷,惋惜于她的百年孤独。

寺庙晚钟

"衰的,静的,冷的,是吴山庙;荣的,动的,热的,是学校。"

搬家前,我并不在这座校舍里。

记忆稍有些模糊了。大概是很久以前,还在老家的时候,住在一条小巷子里。

巷里的人并不多,所以邻里都互相认识。巷里有间小校舍,说是校舍其实有些夸大了,实际上也只有七八个五六岁的孩童和一个老校长。

校舍挨着座寺庙。同样也很简陋,庙没有名字,只有四五个僧人。校长和僧人是老友,得空就去看看。

说来也奇怪,校舍是没有散学铃声的。几个学生掐时间掐得极准确,一到点上,老校长正摇头晃脑讲得兴致正高,"唰唰"就闪个没影。老校长自然是信不过我们的,请了隔壁的老僧整点撞钟。不过结果还是差不太多,老校长讲得唾沫横飞,少得可怜的几根头发甩来甩去,底下的学生闹得起劲,纸飞机飞来飞去。"当当当"一阵响后,学舍又只剩了老头儿一人。

那段时间我一直期待着寺庙震耳的晚钟声响起来。整一天寂静的寺庙因为晚钟声热闹了起来,清脆的木鱼声,和尚念经的声音,寺庙因为这变得稍显活力了些。

读到余秋雨先生书里的这篇寺庙,突然想起了很多。

西出阳关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上一篇:村支书任职表态发言稿下一篇:治理庸懒散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