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疫情席卷而来,全国人民都在努力抗疫,教育界也进行了第一反应,“慕课”“微课”“直播课”等技术,第一时间在互联网教育机构和社交媒体的自救行为下迅速作出了反应,且远远提前于学校开学时间,然而从中也看到了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行道树教学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道树教学管理论文 篇1:

60载植树故事染绿校园

对于城市而言,植被覆盖率,是彰显一座城市人们生活品质与健康状况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衡量这座城市生命力的一个指标。校园又何尝不是?有人说,走进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就能感受到一种情意。而这一种情意,定少不了蓬勃在枝头上的明媚葱绿。

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占地300多亩的衢州二中,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树多、安静、空气好,是个值得安放书桌,静心读书的好地方。

穿行在儒风習习的校园,挂着树牌的古树、名花到处可见。学校操场边有一棵黄檀,已有170多年树龄,号称镇校宝树。靠近宿舍区有棵短叶罗汉松,树龄120多年。

一江清水,鹭鸟齐飞,以“博闻猫”、松鼠为代表的野生动物随意在校园里游荡,与师生和谐相处。

学校图书馆后的树林里,藏着一幢苏联风格的古朴教学楼,这是建校时的第一批建筑,像这样上了岁数的老房子,校园里还保留了四五处。这些老屋寂静不语,就像专心做学问的老先生,昭示着师生清静治学、一心求学,给校友们指引了回家的路。

这座绿意校园默默承载着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对一座校园无法割舍的情感以及不断的乡愁,细诉着一座绿意校园的故事。

捡种子,翻山越岭采集苗木,移植爬山虎……一起感受,这座校园的追绿史。

藏在每棵树后的故事

谁也想不到,今天浓密绿荫掩映下的衢州二中,在1953年建校前,校址所在地浮石堆乱坟成堆,荆棘丛生,荒草遍地,满目荒芜,校园里几乎没有树。

二中的绿,离不开一代代二中人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持续不断植绿的传统。

1954年,建校之初,学校以每棵1元钱的价格从杭州采购了500根大拇指粗细、一人多高的法国梧桐树苗,发动第一届高一学生栽种在学校大路边和操场四周。学生们细心地用树枝把树苗支撑保护起来,风雨袭来时,同学们常冒雨跑出来护树。而今,围在操场四周的法国梧桐树已经一人可抱了。

上世纪60年代,衢州二中原校长王毅生号召全校师生植树,用绿树美化校园,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植绿传统。学生的入学通知要求带锄头一把,学校每周有劳动课。学校师生坚持不懈植树造林,育花种草。王毅生校长带领有关人员选择绿化树种,规划绿地。在他带领下,1966届4个班级同学在高一时,利用农忙假期在学校行政楼前挖了一口池塘(后命名为“雅池”),所挖泥土用于修筑学校围墙。

1964年,王毅生校长指定方延生老师负责学校绿化。学校没有专门用于绿化的钱,方延生老师动脑筋,四处寻找便宜的甚至免费的苗木,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断为校园增绿。

学校里种下的法国梧桐一直没有修剪过,枝条杂逸,树形散乱。方延生老师了解到,巨化公司刚建设好,需要大批绿化苗木。他和巨化园林大队联系,请他们无偿帮助修剪400米跑道周围的法国梧桐树,作为交换,将修剪下来的枝条送给他们用于育苗。

1964年,学校从柯城区华墅林场获赠一批香樟树。方延生老师每天早上6点多出发,拖着平板车去六七十里路外的华墅林场一车车地拉树苗。一个多月时间里,运回二三百根樟树苗。

上世纪60年代末,龙游寺后公社有个农场停办,农场里剩下一批雪松没有人要。学校买了下来,并请衢州机场派卡车拉了三四车。现在学校食堂门口的那批雪松就是1982年左右移植过去的。学校行政楼后的一棵雪松是上世纪70年代从学校隔壁的渔业大队买回来种下的,当时只有不到一个小孩拳头那么细的树,现在已经高过两层楼了。

学校里的银杏树,大多来自孔氏南宗家庙。上世纪70年代,方延生老师赶天亮之前,去孔氏南宗家庙捡拾银杏种子回来繁殖。有一次,方延生出差去江西玉山,在玉山招待所看到有种树的树形很漂亮,种子掉了一地。方老师找到招待所管理人员,打听到这树名叫喜树,就问是不是能把掉落在树下的种子带回家。得到肯定回复后,他用扫把扫了一大堆,用衣服包着抱了回来。交给学校团委组织学生繁殖,并种在操场看台西北面,取名“清风林”。

当时的衢县林业局也送来川莲、柳杉、檫木等很多树苗。到上世纪70年代末,学校里树木已经颇为繁茂了。因为学校绿化工作做得好,学校还被作为绿化造林典型,经常迎来兄弟单位参观学习。

校园里原先荒废的坟砖用来修砌花坛和围墙;四处找苗移植栽培成林;校园绿意就这样星星点点浓密起来。年复一年,因着师生们爱绿、护绿的情谊,一棵棵树木就这样与这里结缘,蔓延为一片满目茏葱的绿洲。

一枝一叶总关情

二中的绿,离不开师生们的精心呵护。学校生物教研组老师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加入到校园绿化中来。学校里的桂花最早购自万田乡王家,生物教研组老师组织学生成立果木嫁接小组,用女贞作为砧木嫁接繁殖了一批桂花。以后,学校绿化就用上了自己扦插繁殖的桂花苗。

生物教研组的方应珊老师利用假期,和方延生老师一起到柯城区石梁张溪等地山里挖来竹柏、木本红茅、紫色杜鹃花、草乌伤药、苦槠、十大功劳、六月竹等植物。这些植物计有百余种,都种植到了学校植物园内。

衢州二中的老师们都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校内的树木。校园里的木兰树是方应珊老师去山里采回来的树苗繁殖起来的,方老师还特地给这棵木兰树取了名字“千山木兰”。

1965年春,为了扩大校园绿化面积,增添绿化树木品种,生物教研组方应珊老师牵头合议,提出方案,学校派徐万伦老师去杭州天目山林场(西天目山)采集名贵树种苗木。徐万伦老师翻山越岭,一路风尘,在林业专家的指导下,采集到20多种名贵树种苗木,如金钱松、银杏、柳杉、马尾松、桂花树等。他把这些树苗用麻袋小心翼翼捆扎好,既怕折了,又怕损了,一路肩挑背扛,历经挫折,终于将这些“宝贝”毫发无损地运回学校,种在校园里培育。现在学校图书馆后面、校史陈列馆西边绿化地里的金钱松树种,就是当年徐万伦老师从天目山引进的。2017年4月,学校为离退休教师办祝寿会,学校请老师们选校园里自己喜欢的角落拍照留念。徐万伦老师就手捧鲜花站到了已经高过屋顶的金钱松树下。

上世纪80年代,时任校长张金锵从国外考察回来,将国外在树下种植草坪、开展立体绿化的理念带到校园里。学校从江苏买回两个平方马尼拉草用于校园绿化。最初在行政楼前面试点,通过花工的精心培育,校内绿化不久就种上了马尼拉草,还有剩余的用于以绿养绿。社会上很多单位都来学校购买草皮,在市内颇有影响,衢州机场的草地就是从学校里拿的草皮。

学校还从金华师专要来了一批菊花苗,扦插成功后,在学校举办了面向社会的菊花展。800多盆不同品种的菊花争奇斗艳,几乎一售而空,当时售出菊花的钱都用于补贴学校的苗木采购费用。

校园里的绿,离不开花工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呵护。15年前,花工王征明发现教师公寓员工宿舍后面,一排十多棵十多年树龄的桂花树出现叶子发黄情况,而且越来越严重。他发现那里的地面比较潮湿,熟知桂花有喜干怕湿特性,判断是因为树根长期浸泡在水里导致的。找人将桂花移植到了其它地方,不久,这些桂花树就恢复了生机,现在桂花树径已经超过15厘米。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方应珊老师开始为校园里的树挂自制木质树牌。上世纪90年代,方应珊老师又制作了白色的铁皮树牌,用黑漆写上更详细的树名信息。再后来,学校又更新过一批树牌。2017年,校园里挂上了最新一代树牌,通过手机扫二维码就能联通百度,方便师生、市民更全面地了解和树相关的知识。四代树牌内容一次比一次充实。树牌,成为一代代学生和来访者学习校园内丰富植物知识的直观教学资料,让二中成为一座随时可以学习生物知识的植物园。

藏进树里的回忆

今天的衢州二中校园因一代代二中人坚持不懈的植绿而美丽。学校曾被省内媒体称为“浙江最美重点高中”,2016年,学校入选浙江省教育厅授予的“浙江最美校园”。校园里有品种多样,数量繁多的树木,但对不同年代的二中学生来说,留在他们记忆里的回忆因年代差异各有不同。

解放后,曾经风靡一时的法国梧桐是我国的主要行道树,也是建校之初衢州二中校园里主要的景观树。学名悬铃木的法国梧桐具有遮阴面积大,生长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善于吸收有害气体等作用。但因为法国梧桐容易生虫害,飘絮对师生健康有影响,1986年和1987年,学校把东、中、西三条大道的行道树由法国梧桐替换成了大苗广玉兰,当时种下共549株,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上世纪80年代,樟树又逐渐替代了广玉兰成为学校行道树。建校后数年间全校师生种植的树林,大多数已经更换。

校园里除了树木,在很长一段时期还种过农作物。学校创建后15年间,住校学生每日菜金才0.10元。为了解决蔬菜自给,改善学生伙食,也为了提供劳动基地,学校利用空地,办起了农场、畜牧场。蔬菜种植面积30亩。学生劳动时间列入课程表,高中每周8小时,初中每周6小时。各班除了种植粮棉油作物和蔬菜外,还进行种植试验。1970年,学校将校园内可以种植土地改造为水田,种植水稻。学校里还建造了抽水机渠,校园内筑西、南两大渠道,从衢江抽水灌溉校园内高地和数十亩水田。校内还种植了大豆、大麦、小麦和棉花等。当时,学校把收获的棉花卖给国家,换来纱布做成蚊帐发给学生使用。种植的番薯等农作物交给食堂补贴学生的餐费。几年后,学校又将水田改为90亩桔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校园里的树木主要以经济树木为主,当时学生的社会实践记忆和树木紧紧联系在一起。1978届女学生种有成片的茶树,取名“三八茶园”。1979届学生中有“青年林”刺杉1000多株。1980届初中少年先锋队员,种有“我与树比成长”树林。1980屆高二(2)学生,种有“雷锋林”刺杉1000多株。许多班级都营造“毕业纪念林”。

从1980年开始,学校营造果园、苗圃,以提高经济效益,以弥补学校经费不足。经过几年努力,先后种植椪柑、蜜柑、胡柚、刺杉、水杉、茶树、香樟等经济林。1998年后,随着学校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农场停办,柑橘园退出校园。

2003年上半年,学校种植草坪2.9万平米。生物教研组老师成立花卉栽培、果木嫁接小组,还为兄弟学校师生提供实习场地。为团市委提供茶树千余株,供绿化烂柯山景区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学校从杭州引进了爬山虎,种在博文楼和校内其他建筑周围,夏天到来,满墙便被绿叶覆盖。风吹过时,爬山虎墙上厚厚的叶片在阳光下随风摆动,犹如波浪此起彼伏,在抵御热浪同时也起到了立体绿化的作用。

经过一代代二中师生的栽培、护养,当年的小树苗与二中一起茁壮成长,现已根深叶茂、绿叶成荫。到了秋天,天高气爽,银杏树上金黄色的叶子与累累果实相映生辉,一眼望去非常漂亮,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景观。再加上金钱松、桂花树等其它树木花草搭配,感受到更精致的绿化景观,既提升校园生态环境,又彰显校园文化内涵。

把绿意写进入青春

学校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生物学习资料。到上世纪80年代,校内光种子植物就有400多种,繁多的植物又直接或者简介哺育了校内的各种昆虫、蛙类、爬行类、鸟类和小型兽类。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巩固书本知识,生物组老师们在方应珊老师带领下,从1987年开始办起了“生物知识窗”。

“生物知识窗”设有“生物专题介绍”“中草药常识”“考考你”“生物题诗”等栏目。“生物知识窗”从1987年到1992年,共举办了109期。它把书本知识和校园生物紧密结合起来,使书本知识和校园生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010年2月,学校把握时代趋势,提出“打造绿色校园,践行低碳生活”的理念,将“绿色低碳校园”纳入特色校园文化,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构建了“必修课渗透、选修课强化、活动课参与”的教学网络,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在每年不断增加校内树种同时,学校就地取材,以校园内的植被为样本,精心编写了《衢州二中校园植物档案》《绿意无言》等校本课程,并开设《二中植物园》《常见植物的识别与标本制作》等选修课。其中,刘春生、刘惠震2位老师和花工王征明,3人合作2年,于2013年出版的《衢州二中校园植物档案》,找到树木161种,图文并茂,很受欢迎。学校每年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都组织师生开展植绿等相关生态主题活动,践行低碳理念。学校还通过讲座、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国旗下讲话、申报“绿色行动实验班”、评选“节俭寝室”、拍摄二中校园版《大禹治水歌》、指导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成立“绿色宣传队”等方式,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如今的衢州二中,校园里有了公共自行车租借系统,图书馆楼上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雅池里流淌着引自信安湖的湖水,师生们身体力行践行低碳环保的理念,无意间融入了这片绿色中。

在实施校园生态建设中,衢州二中意识到,清新而宁静的校园环境、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书香氛围,除了让人赏心悦目之外,更重要的还可以涤荡心灵,让人修身养正,市民向往的人文高地、精神高地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

2016年,当衢州吹响“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号角后,衢州二中主动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发挥优势,谋划校园变景区行动,开放校门与社会共享生态成果。市民只需经过简单的预约和登记,都可以徜徉校园,分享这里的美丽环境。

学校于2016年以景区的标准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提升。游客来到衢州二中景区,不仅能看到参天的古树,与鹭鸟和松鼠等动物亲密接触,还能在教育国际陈列室、校史馆、创新实验基地感受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获得崭新的生态与人文体验。目前,衢州市旅委已经将学校纳入衢州市对外旅游宣传的推荐景点。截至目前,已经有50余批游客近2000人次通过预约的方式享受到了衢州二中对接全域旅游的成果。

光阴如轮,四季恒转。在这座60年来日渐被绿意包围的校园里,人来人往。人们在转身离去前,总会在不经意间被校园里的绿意熏染,不间断地书写一个个与绿色相关的生态故事。绿色,不光成为了一座校园的基色,更深深浸润为这座校园里每个师生的人文底色!

作者:范少杰

行道树教学管理论文 篇2:

教育好大一棵树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疫情席卷而来,全国人民都在努力抗疫,教育界也进行了第一反应,“慕课”“微课”“直播课”等技术,第一时间在互联网教育机构和社交媒体的自救行为下迅速作出了反应,且远远提前于学校开学时间,然而从中也看到了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第一,基础教育在线课堂的反应更多的是一种早已存在的贩卖焦虑,教育部门要求的“停课不停学”,迅速发酵成为全社会的“停不停课学”。被困在家里的8岁孩子从大年初一到初十学会做了八道菜,看了十几部好电影,正准备读几本名著(这些都是以应试为指向的学校远远不能给予的),然而初十开始,学校的教师动员起来,区教育部门动员起来,市教育部门动员起来,家长群、班级群全部动员起来,小黑板、QQ、微信、在线直播、有线电视、空中课堂,原本好好的一个假期,提前进入到打卡补课模式。原本我想让她读几本名著,学几门手艺,管理好自己,锻炼好身体,可马上前有任务,后有追兵,一个8岁的孩子每天从早上八点开始听直播,到晚上七点作业还做不完,原本从学校收回的难得陪孩子在一起的教育责任,又被焦虑收回去了。

第二,其實,这些知识学生不听也罢,我想无论到哪个时候复课,都不可能直接接着这些网络课程讲,难得的自主学习和经受时代教育的锻炼机会,被“远程教育”替代。而最值得警惕的是,投入教育信息化较大的学校(无论是高校还是基础教育),几乎没有能进去的网,“信息办成为信息化的阻碍力量”一语成谶。既然学校的投入打了水漂,互联网公司就完全接管了在线学习,可是几乎没有适合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管理的教育让这种空中课堂如脱缰的野马,即使有所谓的诗词和素养课程,也都被所谓的比赛和考级类目标明确替代。混淆学习与教育是这次疫情中教育的最突出表现,教育工作者原先的“教书育人”体系全部被打乱,本来好好的一个与父母一起体验和深度分享的难得的机会,被事实提倡的“补课”体验完全替代。

第三,教育即社会,学校即社区,难得的疫情实战面前,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孩子将来长大做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了这个职业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努力,这些努力由什么学校的岗位来承担?这些岗位的教师如何起到作用?面对封闭的环境与过剩的信息,孩子与家长如何一起面对?原本一场上苍给予我们深度扎根的修行,演变成为了复课而随时冲刺的比赛,而在这场比赛中,最缺位的是学校。

第四,回顾社会的历史和教育的历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兵荒马乱或者其他原因创造的任何一个安静的时间、一个修行的时间里,往往会出很多大师,能够做很多大事和进行深刻冷静的反思。而如今,由于网络和信息化,有了过剩的信息,成年人在各种群里如饥似渴地吸吮着和转发着毫无意义的焦虑,孩子们原本在实体校园还相对丰富的教育生活被语、数、外完全替代。我在想,信息是什么?教育又是什么?不断翻转的网络疫情消息与不断翻转的教育部门的声明相互呼应,大家都在想办法“出城”,但又不知道城外有多少临时“检查站”等着他们,说好的岁月静好,并不完全是被疫情打乱,还被恐慌打乱。

今天我就重新回顾和梳理一下我心目中的教育,哪怕把这种心境稍微往回拉那么一点点。

我用“根茎枝叶”这些比较浅显的比喻,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教育,也藉此来给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以及慌作一团的家庭一个安静的缓冲吧。

● 教育之叶

杜威说,教育的目标是“让教育继续下去”,陶行知说,“教育即生长”,我更喜欢杜威的原意。什么是好的教育和成功的教育,杜威曾经讲过一个例子,说如果灾难突然降临,好的教育就是让教育能够继续下去,就如同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在没有任何教育资源的情况下,他还是能够拿起三年级下的数学书,继续三年级上的课程,并且喜欢和能够继续。杜威认为,教育是一棵大树的树叶,每年长出来才是教育,每片树叶自己能长出来才是教育,活着的才是教育。如果没有生命的活性,死的知识是配不上活生生的学生的。也许来年的树叶并不是这么旺,但是花开了,花落了,树叶掉地上了,又重新长出来了,这才是教育,正如我有两个女儿,可我从来不认为她们是简单的重复,也不认为她们的教育目标是为了长大成为什么。树叶的存在在于长青,孩子们的教育也在于青,在于人生最美好的年龄就是学习的年龄,为什么美好的东西的目标是追寻不美好年龄的目标呢?因此,我更希望,这棵教育之树的树叶,就在这里,享受这里的阳光,也许今年的阳光不如去年,但是孩子的意义在于,遇到这样的阳光,照样希望与父母交流,与学校交流,甚至感受严寒,这就是树叶的用途。有朝一日树叶枯死了,装上假的叶,那是一棵更好的树吗?我不这样认为。

教育之叶就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既有主体被教育者的生长目标,也就是杜威所提倡的“教育无目标”,又有教育捐助者、家长、政府、社会对未来人才的目标,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期的期待。突如其来的危机和灾难最能真实暴露一个文明的差距,在这一点上,信息的充裕不但不能方便地让人找到前景,反而更多地让人迷失。

● 教育之枝

每棵树有每棵树的形状,每片叶有每片叶的枝头,没有了枝,叶就没有了营养,就成了死的或者假的存在。教育之枝是专业,是学科,是社会的角角落落是大千世界的灵魂伸展。支撑叶的是枝,完成教育之枝的是教师,每片叶子都相似,每个枝头也类似,但是它们的源头与基因绝对不同,这就是专业,这就是不能忽悠之处。每年树叶掉过一茬,每年病枝也会被淘汰一些,然而教育要想继续,就需要教师,需要枝头连着根茎,去重复输送营养。

有人说互联网会取代教育,有人说速成的假树比真树还漂亮,我认为,一棵树之所以有价值,是枝分得好、叶长得青,是蜜蜂来采花,是小鸟来做窝,一棵活的树,是千万根活的枝生长的支撑,每根枝条都不是重复的,都是可以替代的,这就是真树与假树的区别。

● 教育之茎

实体的校园与校园的管理,尤其是教务管理、实验管理、成长管理、学科管理,是教育之茎,是连通枝叶与根的营养的支撑。没有茎的树成不了大树,没有茎的枝长不成相互连接的形状,浮萍一季,大树千年。大树向枝叶输送营养,就像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向教师、学校进行结构化的信息供应,教务系统、学生系统、考评系统、实验室系统、后勤系统,一个个单调的茎里面,都是鲜活的高浓度可复制的信息。

有人说互联网能替代学校,又有人說学校剥夺了学生个性化的土壤,是的,植物有很多种,但作为维护生态环境最最重要的树,始终是大自然的植物中最让人难忘的主流。教育与学习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习者可以有自己的自由,但是要做景观树和行道树,就一定要有茎的规划。实体校园、教学管理、教育考评、教育预算,冷冰冰的教育背后不一定是顶尖的教育和个性的生态,却是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结构的钢筋。

教育管理部门不可能围绕每个孩子形成成熟的“教育即生长”的100%的满意,但如果是技术官员管理的教学,则不会偏得太离谱,就会围绕阳光进行自身的笔直的矫正。这种矫正的支持系统是六个字:资源、活动、评价。资源包含信息化、课件、教师、营养传输系统;活动包含各种排课、预约、师资供给、后勤供给、学生更新;评价包含围绕外部目标而进行的考评、考试、证书。如果教育之茎在危机来的时候不把自己的主业聚焦在以上的资源、活动、评价上,而是放任临时导向的互联网教育去主导、剥夺家庭的时间,去做原先教师的枝的事情,则是舍本求末。

● 教育之根

对于一棵树来说,树叶可以掉落,树枝可以砍掉,树茎可以折断,只要把根留住,假以时日就会重新发芽,几乎长出一样的枝叶。因此我们看到,只要教育的根在,文化就会复苏,学校就会复校,那么,什么是教育之根呢?

知识是教育之根。根是会更替的,正如知识也会更新一样。知识的寿命是十年,孩子小学入学时掌握的知识,只要等到高中毕业时能够不过时,这种知识就是有用的。互联网上多数不是知识,它们只有三个季度甚至三天的寿命,根本撑不到下一个迭代的周期。十年不过时的知识,随着教育的形成,十年后会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新的生长。知识有深度,也有广度,正如根有范围也有深度一样,教育之根越深就越扎实,教育之根越广就越丰富。

技能是教育之根。无论是大脑思考还是眼耳口鼻四肢的训练联动,知识要变成人的力量,就只有协同肌肉合唱,肌肉记忆力是几乎终身不忘的。二十年不变的技能,是教育的要求,如同树根的生长一样,人与技能的协同是实体校园无法替代的。中小学的音、体、美,大学的实验项目,全部需要技能的训练。技能的训练与树枝的生长一样,成年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也是教育的专业性,也是教育的时间窗口。

体验是教育之根。当学校成为一个景点,与公园没什么两样,实体的校园,就是孩子们青春时代的大观园。教育藏于实体、藏于场景、藏于校园,也就藏于体验,这种体验通过根的给养、茎的传输、枝的支撑,最后到达叶的表达,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全息的孪生,那是因为每一片叶子都来自深深的根的体验。协同中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即体验,教育没有体验,就像树木没有生根,长不高也落得快。

十年种下一棵树,百年才能长成材,说的就是教育,因为总有人拔苗,总有人助长,总有不懂行的试图颠覆,这个时候,“树”不要急,还是要慢慢长它的“根”。

作者:魏忠

行道树教学管理论文 篇3:

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针对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利用项目教学法对园林植物保护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针对岗位工作过程设定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目的是使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旨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项目教学;园林植物保护;应用

Applic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Landscape Plant Protection

WANG Xiao-e, WU Xu-jin, YU Cai-yan

(Xia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Key words Project teaching;Garden plant protection;Applications

職業教育本质特征是职业针对性,是要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两个核心问题,而教学方式改革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1]。近年来,在积极推进内涵建设的高职教育发展中,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已经被许多职业院校学习、研究和应用,许多职业院校在项目化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实施项目教学法极大地推动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全面改革。

园林植物保护是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针对园林植物繁育、养护管理等岗位能力的培养设置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园林公司、园林苗圃、花圃、公园等企事业单位所需的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因此,相关教学活动就必须按照技能型人才的成才规律来进行,必须使课程在内容、结构、实施方式和实施环境4个方面反映技能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构建的要求。所以,实施能充分反映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践活动的实际工作任务要求的学习项目,是从根本上保证技能型人才培养效果的需要。笔者通过近2年来的实践与探索,认为在园林植物保护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2]。

1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让学生使用所掌握的思维方式、策略和提示实施项目,是由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核心是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作项目充分融为一体,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项目教学法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生唱“主角”,而教师转为“配角”,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5个教学阶段进行:确定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获取资料信息、制订计划、项目实施、评价与考核。

2 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

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求,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从诊断识别→调查分析→方案制订的过程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

2.1 确定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环境中的园林植物保护典型工作任务周期较长、形式多样且复杂,为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通过解读高级花卉工、绿化工、植保工的职业资格标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当前园林企业发展,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园林养护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求,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作为选取项目教学内容的依据,从诊断识别→调查分析→方案制订→防治的过程设计能力训练项目,依据技能目标进行工作任务细化,构建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内容,具体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的设计见表1。

2.2 获取资料信息

项目确定后,围绕项目和工作任务,由教师下达任务书,确定完成任务所需的基础知识、工作要求及完成此任务所需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提前准备好各种媒体学习资料、任务工单、教学课件、相关参考资料和网址等,由学生自已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收集、查找和整理,获得相关任务信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由此锻炼了学生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而且能够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园林植物食叶蛾类害虫的防治技术项目,整个任务过程的设计为:学生对害虫鉴别项目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回顾,利用学习资源、参考信息问题,仔细观察阅读园林植物食叶蛾类害虫等相关内容,熟悉蛾类害虫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并通过对校园内及行道树木进行实地调查及文献记载,获取当地食叶蛾类害虫的种类、影响害虫种群消长的重要因素等资料信息。学生结合收集到的信息分组讨论交流,并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进行整合,为下一步防治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使其爱学、乐学。

2.3 制订计划

计划是指对学习项目对应的学习任务单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比和讨论,制订一个好的工作计划[3]。在教学中,计划阶段主要是指工作小组成员对完成学习任务单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讨论或分析的过程,在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根据获得的信息和资料制订项目工作计划。例如学习食叶害虫的识别与防治项目任务时,通过调查确定当地园林植物食叶害虫种类,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食叶害虫的特点及发生规律,小组组长对每个成员进行分工,设计出不同的害虫综合防治方案。小组成员对多种方案进行对比,再进行组间交流,最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符合友好型生态环境要求的相对较好的防治方案。在制订计划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在巡视指导时给学生以关键步骤的提示和指导,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决策方案应给予鼓励,而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2.4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是指根据制订的计划,确定学生各自的分工和合作形式,并按照制订的步骤进行操作的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实践操作,实验方法及实施的技术手段由学生利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或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设计。实施预定方案,根据工作计划小组独立进行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以任务为核心驱动学习和技能训练,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进行适当的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在学习项目完成后,指导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在园林植物病害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每5人为一组分组观察植物病原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等所致病害,对为害当地树木的病害进行抽样检查,调查病害种类、症状特点、发生严重程度,并采集病害标本。教师现场讲解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步骤和各类病害的诊断要点,并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观察识别病害方案的实施进行自查、互查。然后,教师进行针对性提问,学生回答,依据对病害症状类型的判别、田间症状的描述是否准确以及能否进行初步鉴定等,对诊断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并结合学习小组的团队精神、工作规范等方面的表现做出综合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注意进行比较,从中获得经验,并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记录、数据记录和统计分析,积累好资料。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教学的连贯性,做好协调工作。

2.5 评价与考核

在实施“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中,建立新的、系统、动态的考核体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保证[4]。项目课程的评价应指向学生在项目课程实施中的整个过程,对学生课程的成绩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评价。为此,在园林植物保护项目化教学中,对学生课程的成绩采用阶段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将学生所做的每个步骤进行量化,对个人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取得的成绩等进行打分,学期末结合平时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考核等得出一个总分。

3 实施项目教学的效果与体会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项目教学法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实践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5-6]。

(1)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沉闷模式,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理论补习,主动完成以项目形式出现的各个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在成功完成每一个项目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就能紧密结合实际,凭借所学知识、技能为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并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

(2)由于项目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方式,激起了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增强,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还应当注意学生的两极分化,特别是个别后进生,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容易产生依赖思想,所以要结合推行“一帮一”的措施,安排学习先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及时帮助。

(3)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项目的完成,但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掌握。注意吸取传统教学法的长处,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框架,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个人潜力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实施项目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全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表面上看是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减弱,其实该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首先,进行项目课程开发时,要将职业活动向课程转化并设计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框架,教师都必须发挥核心作用。其次,在项目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扮演好课程的“指导者”“评价者”和“管理者”等角色,引导该过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完成项目工作任务所必须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具备基层一线的实践能力。为此,教师要更加注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个人职业素养,这样才能为学生解决实际运用中的难题,保证项目化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焦泽昌,李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3(4):44-46.

[2] 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刘太刚.对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55-56.

[4] 張仁芳.略論项目教学法[J].科学大众,2008(11):49.

[5] 孟志飞.职业教育项目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J].现代职业教育,2015(24):41.

[6] 卓敏,朱琴.项目教学法在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5,17(1):90-94.

作者:王晓娥 吴旭锦 鱼彩彦

上一篇:学生会女生部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护理实习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