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餐桌文化礼仪

2022-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西方餐桌文化礼仪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人会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表现出内心最深处的一面,事实上虽然餐桌上本应该是人类最放松的时刻,但是由于餐桌礼仪的存在,导致不论是座次安排还是餐具的使用或者是就餐氛围以及话语差异都会让轻轻松松的一餐过的不那么轻松。笔者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对比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想要给大家一点建议,那就是文化无优劣,不论是面对自己的文化还是别人的文化,能够以宽容、客观的心态尊重对待我们自己和异国的文化,并能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做到得体恰当,做到不卑不亢、谦和有礼。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宽容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而诸多差异中由于习俗的差异,也就是文化差异中最重要的部分,往往对交往的影响更加直接。希望在本文中通过笔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展示各自文化的特点,从而能使更多的人能够客观的理解、认识汉文化,并且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认识西方文化,提高自身素质,便于跨文化交流,学彼之长,避己之短。

对比中西文化,西方文化注重的是“个体意识”,而中华文化则更关注的是“族群意识”[1]。所以自助餐式party起源于西方,而中国的多人聚会则大多聚在一张桌子上高谈阔论,觥筹交错。所以,如果面对陌生的文化,且需要交际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平衡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希望对读者能有帮助。

一、餐具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筷子与刀叉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餐桌上的礼仪最明显并且最根本的差异。东方的进食工具以筷子为主,而西方则以刀叉为主,这和生存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最早的筷子以竹制和木制为主,所以要发源在有大量竹子或树木生长的地方。我国北方多产木,南方多产竹,祖先们所以就地取材,把竹子和木头都做为华夏最早的筷子原料。刀与叉的出现则要比筷子的时代晚很多[2]。根据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生活在马上,需要随身带刀具,这样就造成他们往往将肉烧熟,割下就吃的习惯。大约在15世纪,欧洲人为了革新用膳时的姿势,才逐步使用两个尖的叉子。到了18世纪已经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使用刀叉或者筷子,不止造就饮食习惯的不同,还制造出东方人与西方人在生活观念上的区别。刀叉带来分食制,而筷子与家人围坐桌边进餐相配。西方人从一开始就分吃,进而促使西方人产生讲究独立、在子女长大后就必须独闯世界的想法与习惯。而东方人的合餐制,突出了老少家人围坐一起的家族单元,从而使东方人有了坚固的家族观念。笔者提醒大家,在使用餐具时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类似的规范。如中餐不允许玩耍筷子(用筷子敲碗是非常没有礼貌做法),更不允许用筷子指人。当然,绝对不可以把筷子竖插在米饭中(这类似葬礼上的香烛,是十分不吉利的)。西方人在使用刀叉的时候也同样有一些类似的禁忌,比如说手里拿着餐具时不可以指手画脚。交谈时,应把刀叉放在盘子上才可以说话。不可以用自己的餐具给别人夹菜,东方人会用给对方夹菜来显示自己的热情,而西方人遇到这样的情况通常会说“Help yourself!”。餐具掉在地上不可以弯腰拾捡等等。

二、从座位安排上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不论东方或者西方的餐桌上都讲究在正式宴请活动中的座次安排。传统中国人请客喜欢用圆桌。在对门的位置是上座,上座的两边是偏座。宴请宾客的时候,年长者、地位高的人或者第一宾客坐上座,陪客或者男女主人坐下座,其余宾客按照顺序坐在偏座。而西方人设宴则惯用长桌,男女主人则分坐长桌两端,然后依照男女主宾和普通客人的顺序安排座位,即男女要穿插安排,从女主人一侧的座位为准安排,第一宾客要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第一宾客的夫人则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lady first”的西方绅士,都会积极表现出对女士们的殷勤。而在中国,则由固定的尊位,即左为尊位,右为次位;上为尊位,而下为次位;中为尊位,偏为次位。而在西方,则恰恰相反,右为尊位,左为次位,千万不可弄混,否则就会闹出大笑话,主宾都下不来台。作者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西餐入座的基本礼仪:最恰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能驻在桌面上,不可跷二郎腿、不能在进餐时中途离席(如的确有事需要离开应当向左右的客人轻声打招呼)[3]。

三、 从餐桌言谈上看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

中国人在宴请宾客的时候,讲究的有菜式的花样还有菜品的数量,至少要有八到十道菜,偶数为佳,寓意好事成双,如果是盛宴的话,主菜甚至会更多。客人会从菜品的名贵以及奇特程度上来判断自己在主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主人的殷勤程度。中国人一贯以“贬己尊人”的原则处事,所以餐桌上明明菜肴丰盛、十分美味的情况下还会说出类似“今天菜一般,大家慢慢吃”或者“菜做的不好,多担待”之类的话,如果客人把菜吃光了,那对于主人来说是非常没有“面子”的,即使大家都吃的非常好,那主人也会感觉自己怠慢了客人,准备的不够充分。

而西方人的盛宴也就四至五道菜,分量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夸张,以刚好吃光或者稍有余量为佳。如果是在家里,能吃完所有的菜品,则女主人会非常高兴,即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上面体现的是西方人“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所以西方的主人一般会说出“今天倾尽所有招待诸位”的话,而不是像中国人那样一味的谦虚。并且在宴会上西方人会避免说出令人作呕的事,甚至连toilet都不愿提及,他们会说类似“Where can I wash my hand?”或者“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之类的话。另外,请大家注意,避免问一个西方人,“你吃饭了没有?”这类的话,因为在一个西方人看来,你这样问是莫名其妙的,除非你想请他吃饭。

四、 从餐桌氛围上看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

这个对比就非常明显了,中国人喜欢在餐桌上表现出一团和气的样子,所以中国人不论是在正式社交场合还是在家宴上,都是热热闹闹的,如果有人表现的十分安静,反而会给主人一种招待不周的感觉。而西方人恰恰相反,西方人在餐桌上只与左右认识的宾客交谈,而且声音特别轻,吵闹的人会给人一种没有礼貌的感觉。

总结:

文化的差异导致价值观的差异,但是世界上没有完全优秀的文化,除去某些被淘汰的文化也并没有完全劣等的文化。所以面对平等的文化,我们应该做到的是避免过于主观,完全用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去评判别人的文化。同时,也不应该盲目去追随异国文化,因为文化正是因为差异才显得璀璨夺目,而不是因为所有的文化都一样才光彩无比,借用一句英文“Help yourself!”

参考文献:

[1]吴忠齐.避免交际误区——从就餐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12).

[2]宛梦君.从餐桌上的文化冲突看中西文化差异[J].現代交际,2011(09).

[3]朱世梅.从就餐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6).

作者:陈宏亮

第2篇:浅谈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餐桌礼仪

摘 要:餐桌礼仪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不断扩大。餐桌礼仪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对于增强双方的交流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餐桌礼仪,中西

1.1中国的餐桌礼仪

中国的餐桌文化渊源流长,据历史记载,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很好的餐桌文化意识。到了汉代,就已经有了完善的宴饮礼仪程序。中国餐桌礼仪发源和形成于封建时代,封建时代的浓厚的等级观念对中国餐桌礼仪影响深远。在中国餐桌礼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西方外来的餐桌礼仪文化的影响,在一些高档的派对和大型的宴会上餐桌礼仪会呈现一些西式化的特色,但总体上中国的餐桌礼仪与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甚殊。中国的餐桌文化受等级观念的影响比较大,因此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尊卑观念较重,这是形成中国餐桌礼仪文化的核心所在。这种尊卑观念对中国餐桌礼仪中的不同客人的座位,餐桌上的敬酒文化以及整个用餐过程的氛围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餐桌礼仪同时也受到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倡导仁爱、有序、和谐,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浓厚的集体观念,大家共同而食,长者出于爱幼给小孩夹菜,晚辈出于尊老给老人夹菜,这其实是一种和谐的集体观意识。受道教的影响,中国餐桌礼仪中具有许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禁忌。这些禁忌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因此一般很难被西方理解。例如吃鱼时鱼头和鱼尾最好不能动,是为了象征年年有余;吃饭时筷子不能插入饭中,是为了避开类似祭拜仪式的动作。

1.2西方的餐桌礼仪

西方的餐桌礼仪和西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广义上的西方国家之间的餐桌礼仪差异也很大,这里所谈论的西方是主要指英美两国。影响西方餐桌礼仪的首先是西方的宗教信仰,例如基督教徒在过去就会在餐前有个简单的感恩仪式,在胸前划十字以感谢上帝的赐予。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对西方的餐桌礼仪影响很大。在西方的餐桌上,一般都是各自吃各自的,主人很少会劝客人吃菜,更不会出现相互夹菜的现象。西方是独自而食的饮食习惯,每个人有每个人独立的一份食物。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尊卑观念不如中国那么强烈,因而西方的餐桌饮酒文化不如中国复杂,客人比较随意,不会有强迫敬酒的尴尬更不会将整个餐桌的氛围控制在某个重要人物的手中。

二、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西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差异很大,因此中西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1座次安排的差异

由于中国尊卑观念比较重,因此在正式的宴席上,餐桌座次非常讲究。中国的宴席中的餐桌一般为圆桌,正对门口的座位为主宾的位置,主宾的对面,也就是正背对着门口的为主陪。主宾是宴席中最尊贵的客人,一般是宴席的灵魂人物,而主陪则是付账的人。主宾的右手边是次主宾,以此类推。除了餐桌内部的座次有区别外,如果餐桌的数量为多个时,餐桌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而言,离门最远的为主桌,主桌里安排的是主人和最重要的宾客,其它餐桌与主桌的距离决定了其它桌的桌次,离主桌越近,桌次就越高。西方的餐桌一般为长方形。男女主人分别坐在桌子窄的两端,宾客列坐在长的两侧。女主人的右手边是最尊贵的男宾客,左手次之,男主人的右手边则是最尊贵的女宾客。西方的餐桌上,男女岔开坐,以方便交谈。宾客身份的尊贵则视其与主人的远近而定,总体而言,离主人越近就越尊贵。

2.2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中国人是喜欢热闹的民族,这个特点可以从中国的节日氛围以及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举止都可以体现出来,在餐桌文化中,这个特点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论是喜事还是丧事,宴席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餐桌上,中国人喜欢高声谈笑,相互敬酒,为了调节气氛,人们在餐桌上划拳,赛酒是常事,不管怎样,餐桌的场面越热闹越好。因此,在中国的餐桌,人们不喜欢保持沉默或过于安静的宾客,因为不利于调动餐桌上的氛围。西方人在餐桌上则表现的比较安静,人们当然也会相互交谈,但一般都比较文雅,人多的时候,交谈则多是邻座之间低声的交谈,人们不会高声喧闹,更不会有劝酒,划拳等特别热闹的行为。对于个人而言,人们饮食的习惯也体现了他们喜欢安静的性格。他们不喜欢在吃东西时发出任何声音,包括喝汤时也是很安静,不像中国人一样吸着喝,他们一般都是整勺倒进嘴里。

2.3餐桌上取食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餐和西餐使用的餐具不一样,中餐使用筷子,西餐使用刀叉,因此两者在用餐时的取食方法也不一样。中餐是大家集体而食的方式,大家分食同一盘菜。由于这种方式很容易让个人的取食方式影响到其他人的就餐,因此在中餐的取食中讲究特别多。比如夹菜要就近夹,不能用筷子在盘中搅动,更不能把夹到的菜又放下去夹别的菜。取食烫类的菜要使用公勺,不能用自己用过的勺子去舀汤喝。如果是在宴席中,菜上桌后要让主宾先夹菜,每次夹菜不可太多,以免洒落,也避免给人造成贪吃的不好印象。如果想吃的菜离得太远,可以让别人帮忙夹,切不可站起来或离席去夹菜。如果身边有老人或小孩,旁边的人则有义务给其夹菜,以示礼让和关爱。在西餐中,由于大家是分开而食,相互影响较小,禁忌也就不如中餐多。取食物时要用公叉,不能用自己的刀子直接取。不能用自己的刀叉给别人夹菜。吃水果不能整个咬,而要切成小块,去皮后再食用。西餐有的食物是可以用手取食的,如鸡腿,面包等。

参考文献

[1]段洁, 陈谦.餐桌礼仪与口才[M].中 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胡文仲,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7.

作者:陈胜

第3篇: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东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摘要:受到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的影响,东西方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体现。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东西方餐桌礼仪差异进行了分析,并解析了出现差异的原因,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提出了有效减少餐桌沟通方面的交际障碍措施,旨在促进东西方文化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促进餐桌文明实现协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进行分析,人们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化冲突的问题,对交际效果产生影响。而对于东西方餐桌礼仪文化而言,餐桌文明是彰显交际主体素养、促进交际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能更好地认识跨文化交际双方的餐桌礼仪文化,从尊重对方餐桌文明的角度参与到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消除东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引发的交流障碍问题,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综合效果。

1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表现

东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在饮食观念、饮食习惯、就餐用语以及餐桌氛围方面都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下面从跨文化交际视角选取饮食观念和餐桌话语交流进行重点分析:

1.1 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华民族长时间以来一直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文化,中国人请客吃饭,一般高度重视饭菜本身的质量,追求色香味俱全,并且在宴席中,菜肴的搭配也一般比较讲究。即使条件差一点的家庭,一般也会准备鸡鸭鱼肉获得将自己最好的食物拿出来,表达出对客人的尊敬。然而在西方的饮食文化中则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饮食文化体系中更加重视营养,一般追求饮食方面的口味清淡,关注饮食方面的膳食平衡。甚至在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中,只要食品健康,食用后能产生身体强壮的效果,通常不会特殊的关注味道。因此西方的饮食一般相对较为单调,在英语语系国家商务宴饮活动中,及时饮食较为丰富,往往也不会准备过多的饭菜[1]。

1.2 餐桌氛围和话语交流的差异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重点分析东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性。从中国人的餐桌氛围和交际语言看,中国长时间以来一直崇尚“劝”礼,主人总是频频向客人劝酒劝菜,以表现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一般还会不停的为客人夹菜。并且在餐桌交流中,主人相对较为谦虚,经常会使用自谦性的话语如“粗茶淡饭”“将就着吃”“菜做的不好,请多多包涵”等。而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则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西方的餐饮文化中,一般重视“问”礼,主人经常会询问客人的需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注意针对东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在尊重餐桌文明的基础上有效沟通和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整体水平。

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形成必定与东西方的社会文明情况存在直接的关系,要想对东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进行系统的解读,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参考,就要结合不同的因素进行细化的分析。

2.1 东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

文化内涵的差异是造成餐饮礼仪文化差异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受到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一般追求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和顺其自然的理念,而西方文化则主张自由、平等,关注个人力量和个人价值,基督教文化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大。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引发了东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如中国主要餐具为筷子来源于大自然,工艺简单,是集体协作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餐饮习惯[2]。而西方的刀叉则与工业社会文明存在一定的关系,带有明显的社会工具性特点。

2.2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引发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具体分析,中国人的思维一般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主要能表现出中庸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出一种对朴素整体观念的追求。而西方国家则重点关注逻辑思维、强调事物本身的特点,将科学作为思维的标准,这种思维模式在现实世界中会表现出思维多维化的特点。结合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在中国的餐饮文化中一般关注集体就餐,这与集体主义国家的状态以及民族团结心理存在一定的关系,而西方用餐则更加关注个体分餐制度,并且在餐桌氛圍中也表现出对个体的尊重,体现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3]。

3 跨文化交际视角减少餐桌文化交流障碍的措施

在对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东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形成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新时期为了能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障碍进行有效的规避,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合理化推进,新时期还要在全面了解东西方餐桌文明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化的交际措施,减少交际障碍的不良影响[4]。

3.1 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增强文化认同感

文化是多元化的,文化涉及到文化背景、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生活习惯等,不同国家的社会文明发展不同,形成的文化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正确的、客观的看待多元文化的差异,在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借助文化移情解读他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摆脱本国文化的束缚,从另一个文化的角度去感知、理解和接受他国文化,从而对文化之间的差异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吸收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促进本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5]。

3.2 关注综合素质训练,强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而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强化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结合东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主体不仅要对东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决定性分析,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化的交际方案,并且还要有意识的学习和了解非语言交际方面的内容,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确保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形成交际共识,形成良好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效果[6]。

如结合东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在交际过程中,要关注东西方文化差异,并从尊重他国餐桌文化的角度了解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如You should help the lady get a seat when you eat. Do not take a seat in advance if the lady is not seated. / Many Christian families have the habit of praying before meals. If the host prays silently before the meal, the guests should also pray silently./When using tableware to eat, you should start using the tableware from the outermost side first. The cutlery closest to the plate is generally used last.这样就能在了解非语言交际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餐桌文化差异引发的交际障碍问题,促进交际活动的良好发展[7]。

4 结语

综上所述,东西方不同的餐桌礼仪文化反映出东西方不同的文明演进情况,而尊重对方的餐桌文明,是餐桌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要重点针对东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解析出现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原因,并从消除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提出尊重餐桌文明、有效沟通交流的建议,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水平,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文妍,王景赞.对比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增强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九年级Unit10 Section B(2a-3b)为例[J].校园英语,2020,21(39):164-165.

[2]石文涛.浅议跨文化交际之饮食文化差异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安徽教育科研,2020,3(2):15-16.

[3]林伟杰.中西方国家饮食文化与餐桌礼仪对比分析[J].大众文艺,2019,63(20):261-262.

[4]刘聪伟.基于餐桌文化来谈中西文化的面子观差异[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6):247-249.

[5]王翠,滕晓洵.浅析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5(2):12-13.

[6]孔令达.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东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J].时代报告,2018,19(8):105.

[7]于雪彤.中西方餐桌礼仪的跨文化研究[J].祖国,2018, 32(14):68+79.

(责编:王锦)

作者:徐亚男

第4篇: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财管09-13班

宋佳

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 论文摘要 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 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 。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 体意识” ,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 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 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 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 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 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 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 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 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 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 15 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

叉。到 18 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 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 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 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 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 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 ,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 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在使用刀 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 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 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 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 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 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 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 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

右为次;上 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 足。 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 (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 用餐时, 。 坐姿端正, 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 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 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 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 。西方人一坐到餐桌 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 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 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 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 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

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 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 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 “多多包涵” “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 、 、 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 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 家” 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 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 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 toilet,如: “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 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 “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 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 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 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 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第5篇: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有许多差别。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礼仪日臻成熟和完善,它们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在20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我们的祖先也曾与现代人一样,使用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时使用左右手,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时刀叉只适于近距离的传输,大概也就限于从胸前的盘子到嘴之间。如果这个距离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长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径更长。显然,刀叉承担不了这个距离的传输功能。而筷子出现后,合餐就方便多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进食,与他们保持分餐制是互为因果的。

现代中国常用的餐具有:筷子(chopsticks)、勺子(ladle)、盘子(plate)等,它们分别与西方的刀叉(knives and forks)、铁匙(spoon)及碗(bowl)相对应。它们的使用,亦有讲究。

加拿大餐桌礼仪

加拿大(Canada)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别有一番情趣。

对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家里还是酒店宴请朋友,一般都离不开烟酒,否则就有怠慢之嫌。然而,在加拿大请客吃饭则都不设烟酒。饮酒者只能在领有酒牌的地方或住宅内喝酒。在这些地方以外饮酒都是违法的。由此可见,加拿大人十分重视健康,甚至将禁烟禁酒的规则搬到了餐桌。而在中国则没有这样的特殊礼仪。

你听说过加拿大的“冷餐宴会”吗?那就是因为菜肴烧得比较早,时间一长,也就成了凉菜。加拿大人喜欢吃冷食,而中国人则有所不同,热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加拿大人宴请客人是不安排桌席的。通常是客人们手拿一次性使用的塑料餐盒和叉子,自己动手随意选取自己喜爱吃的食物和菜肴,然后自找地方用餐。客人们可无拘无束,如果没吃饱,还可以去取食。食毕要将一次性餐具放到废物的大塑料袋中。而中国人热闹,大多一堆人围成一桌进餐,而且讲究排列位次,通常是有主次尊卑之别。在中国的宴席中,必须要所有人都到齐了,才能开始进餐。中国人用筷子最有讲究了,如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象指挥似地舞筷子,不能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这样不吉利。

加拿大的餐桌礼仪除了以上几种特别的要求外,大多数与其他西方国家的没有什么差异,同样要注意坐姿和刀叉的使用,同样与中国的餐桌礼仪大有不同之处。

1.中西方餐桌文化

餐桌文化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2.中国餐桌文化

中国餐桌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有“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人们把饮食文化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常以饮食的好坏来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而盛大的节日也都与饮食相关联。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一直延续至今。

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重视宴席座次礼仪、受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正向多元化发展。自清代以来,一些西餐礼仪被引进。中西餐餐桌文化的交流,使得餐桌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在中国,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圆形的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1]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具,但最好是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主要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不可用筷子敲击其他物品,更不可以用筷子对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应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要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以便照顾到客人不同的品茶需要。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一些事宜。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他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以便照顾到客人不同的品茶需要。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一些事宜。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他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3. 西方餐桌文化

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点心等。应先决定主菜。主菜如果是鱼,开胃菜就选择肉类,在口味上就比较富有变化。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味道以咸和酸为主,数量少,质量较高。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都称为副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和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冰淇淋、奶酪、水果等。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

使用刀叉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切成小块,用叉子往嘴里送。用刀的时候,刀刃不可以朝外。进餐中途需要休息时,可以放下刀叉并摆成“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表示没吃完,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中,表示已经吃完了,可以将这道菜或盘子拿走。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不用放下来,但不要挥舞。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拿叉,但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要拿着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要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大忌。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不要站起来。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别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不,谢谢!”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

进入21世纪以来,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 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及其渊源,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 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 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

有人说,中国文化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吧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个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认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 4.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 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 生吃的蔬菜, 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 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 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 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 生吃则避免丢失, 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 因为习惯使然, 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2. 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在中国, 民间有句俗话: “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 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在中国人的眼里, “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 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 还要吃, 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 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 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 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5. 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 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 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 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 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 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

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 美味的产生, 在于调和。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 + 1 = 2”那么简单, 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总之, 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 当然, 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 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 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 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

5、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 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例证。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 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 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3. 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 男女主人分坐两端, 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 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 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 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 庭结构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 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 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 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比研究过程中, 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6.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要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

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事实就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接了当的回答说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不会高兴。

总结 所以,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差异。文化促进饮食的形成,饮食反映出各国的文化。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世界的交流而变得模糊。中西方餐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使两者更趋于完善、科学。

第6篇: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

摘要 :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 关键词 :餐桌礼仪 文化 差异 中西餐桌

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

关键词:餐桌礼仪 文化 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深受中西哲学思想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在中国,任何一个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 共趣 的气势。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 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 相互让菜 劝菜 ,再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 争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西方这个主要以面食为主的群体,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繁琐而有条不紊。他们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个人自扫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听凭自愿,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喜欢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个人意志,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的多。

综上,中西礼仪千万种,以下是我对餐桌礼仪的一些浅析方法。

一. 出席时间的差异,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在参加宴请时,这一差异显得较为突出,一般说来,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到达,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通常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些其他节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者不礼貌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很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十分钟后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 座次安排的差异。中国的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南‟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至高无尚德象征,代表了权利,地位和身份。因此,常常见到一些食客在宴会上推推让让,面红耳赤,原来只是为了谦让座位次序的缘故,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为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儒家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而西方人则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 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在安排座位时,先把宾客的性别列出名单,再据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详细座位,如果是有男女共同参加宴会,则由男主人共同主持须将男女宾客分列成两个名单,通常的座次安排形式:男主人与女主人正对面,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顺时针方向朝外排列一位。

三.餐具的差异。两种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在餐具上的选择也不同,中国人使用

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中国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喜欢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由于反对侵略。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中国人在用餐时喜欢用圆桌,用筷子吃饭体现了-----团结与和气;而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受用刀叉,则给人一种杀气冲冲的野蛮之感。

不过,随着中西经济交往的发展,餐具的使用已没有明显的分别,很多西方人学着使用筷子喜欢吃中餐,而中国人也常入西餐厅和使用刀叉了。

四. 进餐礼仪的差异。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表示宴会开始,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追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首先,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正,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相互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能高声喧哗。在西方的餐桌上,还有那么一些细节是中餐桌上无法得到体会的。如:

1.使用刀叉进餐时,应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握住食物,右手用刀将食物切成小片,再用叉送入口中。用刀时,刀叉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形,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叉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拿在手里而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手势时应该把刀叉都放下,千万不可手持刀叉在空中挥舞。也不可一手拿刀叉一手拿餐巾纸,也不可一手拿纸巾一手取菜,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 端放在盘内而另一端放在桌上。

2.西餐桌上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若汤过热,可先等稍凉再喝,千万别吹汤。喝汤时,用汤勺将汤从外向内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中,匙把指向自己。

3.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盘内剩余少量食物时,不要用叉子插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再放入口中。

4.面包一般需用手分成小块再放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或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分成小块再抹。

5.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为贵。吃鸡腿时应先将骨头用力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要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再吃下层鱼肉。要切一块吃一块,切不能切得过大或将肉都切成片。

6.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势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睦和,国人团结。而西方人一坐到桌上便是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时不可搭嘴插话。音量 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中国人一般遵循“贬几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实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分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未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代替代。

7.手机:在吃西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你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你要先跟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出去听电话。这一条吃中餐的时候也适用,在用餐的时候听电话走到哪里都是让人唾弃的。而中国人对此细节并不太在意,有的人甚至放下筷子就开始聊手机,且有些人还不太在意时间的长,一聊甚至超过半小时。

8.对酒的饮用。西餐桌上最后一道菜往往是酒,如波尔图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就往往是倒在右手边的杯子里,然后再把瓶子传给你旁边的人。这是女客会起身去客厅,留下男士多喝一会儿酒,吸烟和交谈。当女士们起身时,男士们也应起立,表示尊重,当女士们离开后回座。不久男士们也应该到客厅和女士们在一起。中国,酒却成了第一道菜,甚至有的人从开始就喝到最后,而主人也必须不断地给客人倒酒也表示热情,有的甚至来一个“不醉不归”“不醉不罢休”的目的。西餐桌上的人们酒由你自己定,喝多少倒多少,主人也充分尊重你的选择。

在此,中国的特色吃法—火锅。也是一种渊源流传的东方文化。涮羊肉以及与之相关似的四川麻辣火锅,广东海鲜火锅之所以广泛受人喜爱,一在其鲜嫩热,吃起来自在,二来它把烹调的主要部分移到了餐桌上,让人们边吃便体验这趣味的烹调。吃火锅时大家各抒己见,是一种感情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种心与心的相融相通,用现在最流行的话来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礼仪文化又是构成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又离不开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中国人的食物以植物为主菜,这就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而西方国家的饮食特点是:节省时间,且营养好。所以他们吃饭讲究低声细语,用餐时也很讲究营养的平衡。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如:中国,吃的形式后面蕴藏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一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有许多学者将中国人的这种特有的“民以食为天”的观念称之为“泛食主义”的文化倾向,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餐饮文化及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菜的种类和数量,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饮食的美性追求虽然压倒了理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所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两种文化间也不存在谁先进谁落后,未来的世界里,两种文化也将不断融合,贯通。

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餐桌礼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反映,而生活习惯的形成又不是短时间内可得到了。它其实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所以,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也是中西传统文化差异的一个部分。

第7篇:从餐桌礼仪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

进入21世纪以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名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化促进饮食的形成,饮食反映出各国的文化。

餐桌文化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餐桌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有“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节日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干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他们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实事求是,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他们认为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截了当的回答说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不会高兴。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名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中国文化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吧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个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认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

第8篇: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 要

餐桌礼仪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中,中西方都积淀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餐桌礼仪。无论是日常的民间交往还是较为正式的官方外交,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冲撞成为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公务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此,通过梳理餐桌礼仪的差异,透视其背后隐含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价值、思路与方法,并对已有文献进行述评,第二部分从多个角度具体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并透视其背后的文化差异,第三部分则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一些启示。

关键字:餐桌礼仪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

Abstract Table mann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long history,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formed their respective table manners. A large number of business people and civil servants must confro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in both daily non-governmental exchanges and formal official diplomacy. Based on this,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table manners, this paper analyses its hidden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provides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ing this study’s background, value, idea and method, and review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part, I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 and find its hidden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third part provides some revelations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table manners;cultural difference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 1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1.3 文献述评 .................................................... 2 第二章 中西方餐桌礼仪对比及文化差异分析............................. 4 2.1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对比——就餐过程的差异....................... 4 2.1.1就餐前的餐桌礼仪 ....................................... 4 2.1.2就餐中的餐桌礼仪 ....................................... 4 2.1.3就餐后的餐桌礼仪 ....................................... 5 2.2 餐桌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分析 .................................. 5 2.2.1中国人追求尊卑次序与整体和谐 ........................... 5 2.2.2西方人崇尚以人为本与个体自由 ........................... 6 第三章 餐桌礼仪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7 3.1借鉴西方餐桌礼仪的先进之处................................... 7 3.2传承我国餐桌礼仪的优良传统................................... 7 参考文献............................................................ 8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礼仪是特定情形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包括对大众一言一行的规范,其约束力不及法律,但是却能为大众的交往提供重要的指导,遵守礼仪的人能够为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进而获得尊重和认可,违背礼仪的人则会引发对方的反感,甚至带来不必要的冲突。礼仪的内容包罗万象,而餐桌礼仪是最为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礼仪。简单地说,餐桌礼仪就是人们在就餐时需要遵守的规范,实际上,这一规范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形成了不同的餐桌礼仪。

1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然也形成了丰富的餐桌礼仪,这些礼仪既约束着国民的餐桌行为,也塑造着国民的良好形象,其背后折射的是雄厚的大国文化积淀。西方国家也十分注重餐桌礼仪,形成了一系列的就餐规则,这些规则与我国的不尽相同,这就为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不便,了解这些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交流中保持良好的形象,也有利于推动中西方的相互理解与合作,成为睦邻友好的关键途径。

立足于餐桌文化这个小的视角,本文着重比较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目的在于系统地挖掘餐桌礼仪的差异,并进行归类,同时,深入剖析背后的文化差异因素,这对于增强人民对餐桌礼仪的重视,提高人们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的认知,增强人们的跨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理论层面上,通过本文的研究弥补现有餐桌礼仪分析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更加系统性,同时能够进一步剖析文化差异,为更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具体研究遵循的逻辑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现象是指餐桌礼仪的具体内容,而本质便是餐桌礼仪中隐含的文化差异。按照这一逻辑,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即首先梳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重点发掘其分析的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归类的方法展示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最后通过理论分析,挖掘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阐述这些差异带来的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在本文的文献述评和文化差异分析的部分,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着重从理论层面加以探讨,在主体的餐桌礼仪差别分析中,主要采用归类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而清晰明了地展示餐桌礼仪的具体区别。定性分析的方法能够确保本文的研究合乎理论规范,保证本文分析的科学性,提高理论水平。归类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是研究餐桌礼仪差异非常便利的方法,既能保证具体形象,也能够实现与理论的良性结合,从而进一步保证本文结论的说服力。

1.3 文献述评

餐桌礼仪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王娟[2011]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变迁,理应不断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从而达

2

到增进中西方友谊的目的,她在文章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西方的餐桌礼仪,并将其与我国的餐桌礼仪进行了简单的比较[1]。但是将餐桌礼仪的差异直接等同于文化差异,并没有揭示出导致餐桌礼仪差异的原因。鄢赫,李晓云[2013]选取了法国的餐桌礼仪与我国进行对比,其对比围绕着进餐方式和气氛两个方面展开,着重介绍了中餐共食制与法国分餐制的区别,进而揭示了文化意义,整体体现出文化生态学的逻辑[2]。可以说这样的研究方法针对性很强,而且能够进行比较详细的对比,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也有学者借鉴该方法对比中美之间的餐桌礼仪差异,如王靖雯[2013],她从饮食的观点与态度差异出发,对比中美餐桌礼仪,可以说首先对差异的原因作出了诠释,然后再进行现象的对比[3]。这些研究纷纷将重心设为餐桌文化的比较,实质上对背后的文化差异,特别是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没有作出详细的阐释。

也有学者对餐桌礼仪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探究了餐桌礼仪对比的意义。赵彦[2013]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论述了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详细的对比,探究了背后的隐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认为了解差异的意义在于改善各类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效果[4]。与餐桌礼仪最直接相关的文化是饮食文化,张亚红[2009]立足于文化内涵考察,提出西方人对营养的关注,对规范的注重,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导致其餐桌礼仪与我国存在诸多不同,这些餐桌礼仪既是其文化观念的体现,也是传承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对于存在的差别,她因为应该辩证地借鉴和学习[5]。邓晓娟[2012]同样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关注了文化差异的问题,她将餐桌礼仪与社交礼仪、婚俗礼仪结合起来进行对比,除了提取其中的不同点外,还探究了双方的契合点,她认为既要避免盲目西化,也要防止固步自封,应该按照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合中西方的礼仪文化[6]。

从现有文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界对餐桌礼仪的对比尚不够系统,对文化差异的揭示也不够统一,有必要对餐桌礼仪的差别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同时深入 [1][2] 王娟.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73-174.

鄢赫,李晓云. 浅谈中法餐桌礼仪显性差异及其文化意义——以进餐方式和餐桌气氛两个方面为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5:141-142. [3] 王靖雯. 浅谈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5-6. [4] 赵彦. 中西方餐桌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13. [5] 张亚红.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4:74-75. [6] 邓晓娟. 中西礼仪文化之比较[D].兰州大学,2012.

3

挖掘背后的文化差异。

第二章 中西方餐桌礼仪对比及文化差异分析

2.1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对比——就餐过程的差异

2.1.1就餐前的餐桌礼仪

就餐前的餐桌礼仪主要是入座、餐具及菜品摆放等方面。在这个方面,中国的习惯是入座必须讲究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客人的尊敬,优先请客人入座,而且是上座,这一点在中国最为传统的八仙桌上体现最为明显,现在即使是圆桌,也会划分出主宾、主陪等座次,以示尊卑秩序,一般情况下,女士不会得到特别的关照。餐桌也会按照距离主席台(婚礼中)或是门口的远近进行等级划分。在我国较为正规的上菜次序为先上凉菜,再上热菜,最后上主食和餐后甜点,热菜之中,首先上炒菜,再上烧制的菜品,一些主要的菜品如整鸡、整鱼,不能让它们的头尾对准客人和长辈,以示尊重。中餐餐具的摆放礼仪较少,如筷子要摆在碗碟的右侧,不能竖插在碗中等。

西方国家在就餐前要对女士表示尊重,如邀请女主人坐到主位上,对就餐人员的年龄和身份并没有过多的重视,但同样遵循以右为尊的原则,并在安排座位时特意调配男女的位置,保证交叉。西方国家上菜时,先上开胃菜,再上汤品,然后是副菜,主要是鱼类,再上主菜,一般是肉类和禽类食品,再上蔬菜食品,最后以甜品、饮品结束。西方国家对餐具的摆放要求较多,特别是刀与叉的摆放,一般叉放在左边,刀放在右边,并保持刀口向内,其他餐具以此摆放,从外到内依次使用。此外,西方国家还特别注重餐巾的使用,将餐巾放在腿上表示开始用餐,放在桌面上,表示结束用餐。 2.1.2就餐中的餐桌礼仪

我国的餐桌礼仪在就餐过程中讲究热闹。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诸如行酒令之类的餐桌文化,以活跃餐桌的气氛,同时,人们也认为餐桌也是拉近彼此关系,进行事务洽谈的重要场合,因而会在就餐过程中频繁敬酒,并讲究一定的尊 4

卑次序。主人也会承担起调解餐桌氛围的职责,并会主动劝客人品尝菜肴或是劝酒,让客人酒饱饭足以示尊重。

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讲究安静的氛围,并通过进餐时是否安静来判断一个人的气质与风度,因而他们不会在进餐时高谈阔论,不会频繁地劝客人吃菜、喝酒,即使要敬酒,也是点到为止,并不会强求,敬酒多为互相祝福。客人自主进餐,也会毫不客气地选取自己喜欢的菜品和酒类。进餐时,西方国家讲究把菜品吃完以示对主人的尊敬。 2.1.3就餐后的餐桌礼仪

在我国的餐桌礼仪中,如果将筷子横放在饭碟上,表示已经进餐完毕,之后,主人一般会继续陪客人喝茶闲聊。如果是在餐馆里,一般都是一个人买单,在有人请客的请客下,请客的人要主动买单,如果没有特定的请客人,而是多人聚餐,则经常出现就餐后纷纷抢着付款的情形。如果有剩菜剩饭,人们多会碍于情面,不会主动选择打包带走。

在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中,如果把刀叉摆做刀口向外,叉尖朝上的样子,或是将餐巾摆放到桌面上表示用餐完毕,主人看到客人示意用餐完毕,不会再劝客人继续进餐。如果是多人聚餐,西方国家讲究AA制,并且会在餐后支付给服务人员一些小费,对于剩菜剩饭也乐意打包带走。

2.2 餐桌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分析

2.2.1中国人追求尊卑次序与整体和谐

我国的餐桌礼仪体现出追求尊卑次序与整体和谐的文化。作为礼仪之邦,我国的很多餐桌礼仪都可以追溯到注重等级次序的古代时期,比如周朝的礼制中便有大量的餐桌礼制,约束臣民,保持对国君的尊重与忠诚,一旦做出不合礼制的行为,可能面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而这些礼制也往往成为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到今天,虽然餐桌礼仪不同于早期的等级次序,但是其暗含的尊卑文化依然传承下来。在餐桌上的座次,菜品摆放的规矩,敬酒的复杂规矩都体现出这种尊卑文化。同时,谦让也是我国餐桌礼仪中隐含的重要文化,对长辈表示谦让,对客人 5

表示谦让,都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人追求整体和谐的文化。通过餐桌来加深感情是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要理解,因而在餐桌上,中国人更喜欢通过热热闹闹的形式来塑造饮食气氛,特别是像年夜饭,则直接代表着团聚与家的文化,一个家族的餐桌则是一种族群与集体文化的维护与追求。因而,不难发现,中国人餐桌上的菜品都有着关于整体和谐文化的寓意,比如元宵、月饼象征着团圆。在这样注重尊卑与集体的文化中,能够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提升集体凝聚力,加深集体成员之间的感情,但是却往往容易忽视个人的诉求。 2.2.2西方人崇尚以人为本与个体自由

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体现出西方人崇尚以人为本与个体自由的文化。可以看出,西方国家餐桌礼仪中的谦让文化与我国大有不同,不仅仅是对客人的客气,而是尊重客人的选择,对女性的谦让与我国的尊卑文化也大有不同,不仅仅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追求平等的价值观念。总体来说,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将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在餐桌上,将客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这一点也体现在西方人对菜品的设计上,他们更加注重菜品营养的均衡,把饮食作为一种补充营养的方式,因而很难接受中国人享受式的饮食文化,也难以理解中餐的一些菜品如“臭豆腐”。

与中国人注重集体的餐桌文化不同,西方人崇尚个体自由。他们实行分餐制,自己取用喜欢吃的食物,不会为他人挑选食物,主人也不会勉强劝酒,这是一种对个性的尊重,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因而西方人率先推出了自助餐的形式。付款AA制则体现出一种平等的文化理念,承担起各自的责任。相比于我国的餐桌礼仪,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体独立性,这种价值观有利于独立精神与品质的培养,特别是餐桌礼仪能够促成个体的风度,但是也存在忽略集体文化的弊端。因此,对待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必须保持理性的态度。

6

第三章 餐桌礼仪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3.1借鉴西方餐桌礼仪的先进之处

对于西方国家的礼仪文化要辩证地对待,采取科学的态度,既不能盲目地学习,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选择其中更加合乎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成分加以吸收,对存在的糟粕之处进行摒弃。而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越来越成为主流,首先必须尊重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及其代表的文化,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或是国内西式餐厅就餐时要主动学习其约定俗成的餐桌礼仪,在一些重要的国际交流场合,更应该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既能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能够推动双方的友好合作,避免误会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对于西方国家餐桌礼仪中较为先进的理念和规范,可以借鉴到我国的餐桌礼仪中,比如对女性的尊重,对菜品营养的追求,以客人为本的理念,平等意识等都是值得学习的,可以大胆地引入这些餐桌礼仪,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餐桌礼仪;最后,防止全盘西化的不良倾向,不得不承认,现在国际通行的餐桌礼仪由西方国家主导,在跨文化交流中,理应主动学习,但是对于其餐桌礼仪的糟粕之处,应坚决摒弃,保持对本国餐桌礼仪应有的自尊。只有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

3.2传承我国餐桌礼仪的优良传统

我国餐桌文化中的尊老爱幼、重视集体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如勉强劝酒、暴饮暴食、过度虚礼等现象是其中的糟粕,既要继承餐桌礼仪的优良传统,也要积极摒弃其糟粕之处,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我国餐桌礼仪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体来说,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方面通过借鉴西方国家优秀的餐桌礼仪改进我国餐桌礼仪的糟粕之处,比如增强对女性的尊重,注重饮食结构,尊重客人的实际需要,避免不太健康的饮食和过度享受式的饮食,在公共场所用餐时要尽量保持安静,推行光盘行动,反对铺张浪费,杜绝不良的饮酒文化,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着想,实际上从我国现在的文化宣传中可以发现,我国的餐桌文化正在发生着变化,一些不良的现象逐渐减少;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我国餐桌礼仪中的

7

优良文化传统,比如像尊重年龄较大的国际友人,主动向他们阐释我国菜品的丰富寓意,注重通过餐桌增强友谊,促进双方的理解与合作,实现共赢。

总之,每个人每天都会体验餐桌礼仪,小到家庭的一餐饭,大到国家元首的宴席,无处不彰显着餐桌礼仪的魅力,只有在综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基础上,以人类文明发展为导向,不断优化餐桌礼仪,并加深对餐桌礼仪背后隐含文化的理解,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的成功,推动中西方的合作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赵彦. 中西方餐桌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13. [3]王娟.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73-174. [4]杨珊珊. 探究中西方女性餐桌礼仪差异的重要性[J]. 经济研究导刊,2013,02:203-204. [5]鄢赫,李晓云. 浅谈中法餐桌礼仪显性差异及其文化意义——以进餐方式和餐桌气氛两个方面为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5:141-142. [6]冯心如,徐艳萍.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比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04:92-94. [7]王靖雯. 浅谈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5-6. [8]杨洁. 跨文化交际中的餐桌礼仪差异[J]. 文教资料,2011,04:74-75. [9]王雅萱. 浅谈中美餐桌礼仪文化差异[J]. 文史月刊,2012,S3:34-35. [10]张亚红.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4:74-75. [11]徐顺英. 浅谈日本的餐桌礼仪[J]. 中国校外教育,2009,S5:191+216. [12]邓晓娟. 中西礼仪文化之比较[D].兰州大学,2012.

第9篇: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摘 要:中国的餐桌礼仪源远流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了解国外尤其是西方的餐桌礼仪,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比较,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中国餐桌礼仪

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届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餐,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餐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用餐时犯了禁忌,便会带来厄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着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1 ]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为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味着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是不礼貌,亦意味着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在碗里,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也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1 ]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餐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只是满足基本生理的需要,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礼仪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礼仪。

二、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2 ]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西方孩子一般两岁时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四岁时就学到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

在儿童的餐桌礼仪中,美国人还注重进行环保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经过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前,他们会在家长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水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3 ]对于这种餐桌教育,美国一位老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比较

中国和美国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并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餐桌礼仪。 (一) 座次安排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并对客人说:“请坐这里。”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 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档次高一点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除非你打算好请客。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便会引领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则走在最后面。有些细心的主人也会在餐桌上放置姓名卡,以示座次,如果没有这项安排,那么座位安排原则一般为: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为原则,男主客优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边,而女主客在男主客右边,其它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就座。男女夫妇分坐显示出了美式宴会的开放及活泼,希望能藉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来增进彼此间的熟稔,同时也可使用餐话题多样化,气氛和乐。 入坐原则是客人先入坐,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又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坐。 (二) 上菜顺序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着菜盘逐一给每位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那么怎样叫一顿中式饭呢?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着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有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5 ]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后是咖啡或红茶。至于水果,可上可不上。 (三) 餐具

中餐的餐具主要包括筷子、碟子、调羹、碗、调盘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座子上或放在纸套内。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要备好牙签和烟灰缸。

1. 筷子。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时,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倒人胃口;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 勺子。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 盘子。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 水杯。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 餐巾。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 牙签。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可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在美国餐桌上:西餐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子、玻璃杯等。在摆放方法上,中餐较为简单,而西餐就比较复杂。世界上高级的西式宴会摆台是基本统一的。共同原则是: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

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事物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餐具的取用应由外而内,切用时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也可用英美式,即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美国较偏好后者,但也接受法式方式。谈话时有肢体语言或传菜时,应将刀叉放下,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挥动。用完刀叉后,应将其横放于餐盘中央,而不是盘边或餐桌上;放置方式为刀口朝着自己,叉口朝左,以便于取走时的安全性。用完餐盘后,不应往外推,将其

留在原处便可。

有一个例外是当沙拉和主菜同时上桌时,沙拉所需使用的刀叉是放在最靠近餐盘的位置,也就是主菜刀的内侧,沙拉盘则在主菜所用的刀叉的左方。主菜叉子的位置在餐盘的左方,而餐盘右方为主菜刀子。如果没有沙拉盘上桌,那么沙拉用的刀叉会和沙拉一起上桌。还有一个例外是,吃蚝(Oys2ter) 所用的叉子放在餐盘右方,也就是餐具的最外侧,汤匙的位置在所有刀子的右方,最外面的用于喝汤,介于刀和汤匙之间的小匙,则是用于吃甜点(Dessert ) 的,而甜点叉是放在餐盘的最左方。但平常为避免混淆,一般会把吃甜点所需的餐具置于餐盘的上方,以示区别。

喝汤时应该是由碗盘外缘舀至内侧,喝完后汤匙不可留在碗中,应放在碟子上。如果喝汤所用是深盘,就应将汤匙放在深盘中,汤匙柄朝右。在喝茶或喝咖啡时,用完调匙后应放在碟子上,直接拿起咖啡杯就口,而不是以调匙舀用。喝酒时则应拿高脚杯的杯脚,而不是杯身,因为如果喝的是白酒或香槟,可长保其冷却,如果喝的是红酒或其它就,则可欣赏酒色。 (四) 停菜方法

在中国餐桌上,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时方可离座,不可自己用餐完毕,便扔下筷子离席。

在西方餐桌上,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尽量将柄放入餐盘内,这样可以避免因碰触而掉落,服务生也较容易收拾。出席结婚餐宴时,不论怎么将餐具摆成“用餐中”的位置,只要主要宾客用餐结束,就应立即把所有的料理收起。所以宴会时,切记皆以主要宾客为中心进行。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中途需是谈话或休息时,应该将刀叉呈八字形平架在盘子两边。反之,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了,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前菜或是甜点等,如果是可以直接用叉子叉起食用的料理,没有必要刻意地一定使用刀子。没用过的刀子,就这样放在桌上即可,服务生会自动将它收走。虽说将刀与叉放在餐盘上并拢是代表结束用餐的讯息,但是没有必要把干净刀子特地放入弄脏的餐盘内。没有用过的餐具保持原状放在原处即可,硬要追求形式的规则反而显得奇怪。 (五) 肢体动作和语言的意义

在中国,平时吃饭,家长会告诫小孩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这究竟是为什么? 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讨的忌讳有关的。就是说,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有筷子敲打碗盆。这种解释比较容易接受。事实上,还有另一种解释值得重视,古时候有所谓“蛊毒”之说,相传蝈是一种由人工培养的毒虫,人取百虫放入瓮中,经年打开看时,必有一虫将别的虫都食尽,这虫就叫蛊的。古人因此将毒害人而令人不自知,称为蛊毒。在用蛊的粉末放在食物里毒害他人时,为使蛊起作用,就要在下毒时边念咒语边敲打碗盆。因此,用筷子敲打碗盆就成了 饮食中的大不敬。[1 ] 暂停用餐时,双手如何摆放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可能喜欢把双手放在桌面上,以手腕底部抵住桌子边缘;或者你可能喜欢把手放在桌面下的膝盖上。双手保持静止不动,在同桌的人看来,可能比用手去拨弄盘中的食物,或玩弄头发要好得多了! 吃东西时手肘不要压在桌面。在上菜空档,把一只手或两只手的手肘撑在桌面上,并无伤大雅,因为这是正在热烈与人交谈的人自然而然会摆出来的姿势。不过,吃东西时,手肘最好还是要离开桌面。

在美国,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不允许替他人取菜,不允许吸烟,不允许向别人劝酒,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用餐时不应将手肘镇在桌子上妨碍他人进餐,而且也不美观,更不可晃动椅子发出怪声。当口中有食物时,不可喝水、喝汤或讲话,如果不小心犯了此错,应说“Excuseme”,待食物吞下后,再继续话题。[4 ] 进餐时应尽量参与话题,不要保持沉默或只与邻座讲话,而忽略其它宾客。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喜欢,可以只取一些或根本不拿,并婉转地想女主人解释。进餐期间如果咳嗽,应以餐巾捂住,并致歉。但如果太严重,则不妨先离座,等缓和后再返回座位。在餐桌上也不可用牙签剔牙,最好能等到宴毕后到洗手间用牙

签取出。女士也不可在餐桌上补妆。有事须先行离席,应向在场的人致意。

由于个人在餐桌上用餐的仪态确实会对别人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影响,因此父母自孩子进入青少年后,就应该拨出足够的时间在餐桌上陪伴孩子,以确保他们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

综上所述,中西餐桌礼仪有不少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了解西方餐桌礼仪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和在国外生存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在餐桌上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因此,学习和研究餐桌礼仪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任务,也成为我们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玛格丽特·维萨. 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M] . 刘晓媛,译.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07. [2 ]冯玉珠. 宴之道: 职场宴请细节攻略[M] .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3 ]陈弘美. 中式、西式、日式餐桌礼仪实用知识[M] .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 [4 ]段洁. 餐桌礼仪与口才[ M] .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 ]於奇.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张玛莉. 成功有礼(2) 餐桌礼仪和饮食主张[M] . 广州: 广州出版社

上一篇:金属火灾事故案例分析下一篇:2019领导干部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