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随着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西方欧美列国在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军事等综合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联系,中西方的交往接触也日益紧密。在中国与西方各国日常交往过程中,社交礼仪在期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因此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第一篇: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多,体现在活动中的礼仪要求也有许多。在实际交流中可以发现,中西方人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两者的交流行为差异十分明显。商务人士可以细细探究其中差异,以便在商务活动中能够如鱼得水地把握活动进度。

关键词:国际商务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教学的形式不断翻新,“互联网+”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其中,2013年出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将讲台留给学生,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了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目的。国际商务礼仪是商科类院校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技能型课程,属于素质拓展类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商务活动的行为规范,了解国际商务活动的行为准则,提升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这对学生未来从事商务工作具有較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面对信息化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也应顺势而为,思考如何将翻转课堂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十分必要的。

1商务礼仪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1.1性格习惯不同

在商务行为中,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中西方人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行为习惯。一般情况下,中国人在语言习惯和行为举止上往往比较内敛含蓄,说话婉转,而西方人更加直白简单。在商务活动中,两方的交流明显不同,中国人见面喜欢先与对方问候寒暄,暖和气氛,并邀请对方吃饭或送礼,来拉近双方的关系,有利于之后的合作;而西方人见面交谈的目的性较强,会直接与对方就某事进行谈判,并以自己最终的利益获得为主要目的。

1.2行为语言方式不同

行为语言方式不同体现在商务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双方想要表达的语言、肢体动作、眼神传递、站立位置等,都会从中看出对方的礼仪规格和内心意愿。比如,在商务活动中,双方代表见面时首先会握手。尽管握手这一动作十分细微,但是在不同国家也有不同方式。一般来说,西方国家的人在双方握手之后会马上将手收回,并拉开两人之间的距离;而东方人在握手时时常长时间握住对方的手,两人处于较为亲密的状态,以促进感情升温。中国人喜欢边握手边寒暄问候,在短时间内攀谈关系和获得对方的好感,但是西方人对于此种行为却不以为然,过于亲密的距离会导致双方不自在,也不够尊重对方的私人空间。

2国际商务课程礼仪课程引入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条件

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敢于将课堂、讲台让给学生;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高校也要转变观念,敢于让教师尝试翻转课堂。

2.1翻转课堂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翻转课堂最大的变化在于教师让渡教学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为主的模式,从而实现“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新理念。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师生间的交流为教学立足点,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并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要通过搭建“脚手架”,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翻转课堂需要教师利用在线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设计提纲挈领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厘清学习思考,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翻转课堂不光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师将课堂留给了学生,课堂教学以答疑解惑、交流感悟为主,学生必须要能在课前自学课程内容,这样才可能产生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实现与教师、同学的交流。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并不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形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授、课后练习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依赖性较高,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不强。翻转课要求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会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反思,最终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

3在商务场合应注意的问题

在国际商务合作中,如果可以掌握并运用好商礼仪,往往会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并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细节:

3.1尊重隐私

在初次见面时,中国人会问及对方的年龄、工作、家庭情况等,以此作为谈话的开端。而西方国家的人却不喜欢这种寻找话题的方式,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个人隐私,别人不应该询问。在与西方人交谈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询问对方的年龄,因为他们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是充满活力的,女士更是如此。

3.2尊重习俗

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涉外场合中,要尊重交往对象,就要了解对方所忌讳的东西。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如对方信奉伊斯兰教,在谈话过程中,就不能对对方所信仰的宗教进行不恰当的评论或指点。在就餐时,不点猪肉或酒。

3.3信守约定

在所有正式的商务场合之中,都必须遵守自己的许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提前五到十分钟赴约。若未按约定的时间赴约,自己在对方心里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更有甚者会影响到自己所代表的公司的形象。所以在有确切时间的约定中,要注意按时赴约。

3.4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和关键,也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离不开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翻转课堂看似是将课堂留给学生去发挥,但实际上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的专业课程教学转变才能为翻转课程的顺利教学提供足够的知识素材。同时,翻转课堂的在线课程录制也给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划分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录制工作。同时,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对学生普遍认为的教学难点进行阐述、讲解。同时,由于翻转课堂的课堂报告多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如何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课下认真完成课前学习,这对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不光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课程学习自觉性。教师要认识到,翻转课堂教学转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是面对面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对各种突发事件、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要求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将自己看成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看成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结语

国际商务活动中礼仪是尤为重要的,双方在充分尊重商务活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用自身利益温暖对方,展示给对方足够的诚心,才能在商务活动中获得利益。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语言交流内涵大不相同,但是在经过事先准备和礼仪培训过后,良好的道德素养也能够促成商务活动的和谐圆满。

参考文献:

[1]双小林.国际商务礼仪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J].明日风尚,2018(08):306.

[2]傅仕伟.论国际商务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J].都市家教:创新教育,2017(04):166-167.

[3]邢莹.国际商务管理中文化价值观的作用[J].中国商论,2017(25):69-70.

[4]张许丽.言语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03):108-110.

(武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0)

作者:马茜

第二篇:中西文化差异研究之婚俗礼仪

【摘要】婚俗是文化风俗的一部分。中西方在订婚习俗、婚礼仪式及婚后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西婚俗礼仪进行比较,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利于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西文化 婚俗礼仪 差异 原因

文化是人们生活积累的产物和社会现象,它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范畴。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不同,导致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有差异。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它会影响学习者的交流。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当中不可忽视的还有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婚俗礼仪的分析,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有利于教学。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沿传下来的文明规范。婚俗礼仪是文化风俗的一部分。对中西婚俗文化的独特性进行比较研究,是研究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更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一、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的嫁娶观和相应的婚俗礼仪,中西方在订婚习俗、婚礼仪式及婚后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订婚习俗不同。

说到中国传统订婚习俗,从迎亲到归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回娘家”)有二三十种礼节。其中尤其要提到的是“六礼”, 它最早见于《礼记·昏义》。每一项礼仪都有严格的标准,是中式传统婚礼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否则就会被称为不懂礼数。 纳采即六礼之首,就是现在说的“提亲”,男方托媒人带着礼品到女方提亲,女方答应提亲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是指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纳征,亦称纳成、纳币。要纳聘财成婚礼。下聘礼大聘叫作下大茶,在古代婚姻中茶礼是不可免的。订婚所下的茶叫订茶,男方要行茶下茶,女方吃茶受茶,所送礼金称茶金,女方受聘前叫待茶。纳征后婚姻关系便确立了;请期即男方通知女方成亲迎娶的日期;亲迎即正式的迎亲、举行婚礼。

而西方的整个结婚过程由男方的求婚开始。传统婚俗习惯中,女方会举办一个订婚宴会,由新娘的父亲主办,旨在告诉亲朋好友新人要结婚了这个喜讯,这是促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步骤。订婚典礼与结婚典礼比起来气氛要轻松许多,会有重要的人物(比如家长,认识男女双方的朋友等)进行演讲和敬祝酒词。

(二)中西方婚礼仪式不同。

中西方婚俗礼仪突出不同之处,体现在婚礼上。在现代中国,占主要地位的还是传统的礼仪方式。中式传统婚礼是人前的婚礼,热闹、隆重而喜庆。而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神圣、安静而唯美。

1.婚礼服饰不同。

在举办婚礼时在穿着方面很讲究。 中式传统婚礼具有典型的中国风色彩。中西方审美观与习俗的差异决定了婚礼服饰的不同。西方的婚礼服饰华丽、颜色大胆;中国的婚礼服饰,则体现了传统、朴素、保守、含蓄的特征。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它是中式婚礼的主色调,象征着吉祥如意,预示在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西式婚礼则以纯洁的白色为主,白色婚纱始于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礼,是纯洁欢庆富贵的象征。

为了有一个好彩头,新人白头到老,在中国新娘出嫁时,从内到外要穿新衣新鞋,预示新生活的开始。而在西方,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 代表着新娘结婚之后还会和娘家保持联系,有的新娘穿上母亲甚至祖母的婚纱,预示着可以从长辈那里传承好运;“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象征新生活; “借”指从一个婚姻幸福的朋友那里借来,预示着朋友的幸福婚姻也会带给新人好运。“蓝”指则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2.婚礼举行地点不同。

在中式传统婚礼中,婚礼通常和婚宴一起举行,举行婚礼的地点大都是在男方家。中国婚姻所建立的夫妻关系,是为使女性归属于丈夫所在的家庭。婚后女方要住在男方家以尽为人妻为人媳的职责,比如照顾公婆,相夫教子。中式婚礼主角可以说是两个家族,而西方大都信仰基督教,人们希望自己在婚礼上得到上帝的见证及祝福,所以西方的婚禮是在教堂中举行,主婚人是神父。西式婚礼主角是一对新人。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新娘挽父亲手臂进入教堂;父亲把女儿的手交到新郎手里,象征着把女儿交给了他。牧师致词、新人宣誓、交换戒指、祈祷、咏唱诗歌等,而并没有新娘寻求其他亲友接纳的过程。

3.婚礼程序不同。

中西方婚礼当中的行礼仪式因为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存在着差异。中国传统婚礼是谨慎而严格的,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婚礼是随意而轻松的。中国传统婚礼邀请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的担任司仪。中式婚礼是三拜九叩的拜堂大礼,婚礼中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主要的程序是行三大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人以这三拜表示礼成,表示说他们已经传承了天地的旨意,得到祖先及父母的认可正式结婚。而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居多,他们由神父或牧师来主持婚礼,宣布他们婚姻的合法性。礼仪上更是尊重信仰,在上帝的面前许下誓言:“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还是坏,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疾病都彼此相爱、珍视,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表示忠于彼此的爱情与婚姻,相互交换戒指并亲吻对方后表示礼成。

从婚宴上来看,婚宴是婚礼当天答谢宾客举办的隆重筵席。传统婚礼后新郎会由家族长辈带领,一一向前来参加宴会的宾客敬酒答谢,而新娘回洞房休息。西方婚宴比较自由,多采用自助餐的形式,有的还会举行舞会。

(三)中西方婚后习俗不同。

中式传统婚礼过后,新人三朝回门,它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女方会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方家长陪饮。女方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这就是回门宴。

与中国传统婚礼相反,西方的新婚夫妇们在婚礼过后离开家人朋友乘车出发度蜜月。这种习俗起源于英国,在古代条顿族盛兴“抢婚”这一习俗,为了防止新娘被抢回去,新郎婚后立即带着新娘到外地去过一段旅行生活。在这段旅行生活中,新人会喝一种用蜂蜜制成的饮料,连续不断地喝满一个月,因而叫作“蜜月”。

二、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婚姻制度起源的历史背景不同。

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中式传统婚嫁礼仪带有很强的封建文化色彩,它的缔结是以宗法秩序為准则,以儒家“阴阳尊卑”学说,尤其是董仲舒之后的儒家思想为依据,并贯穿于一整套婚姻仪式中。在中国传统婚礼中,男女结合讲究“天作之合”、“门当户对”、“合八字”,起主导作用的几乎都是男方或家长。古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说法。

在婚礼行礼过程中,新人站立位置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这也是男尊女卑社会观念的体现。而西方婚礼与传统的中国婚礼恰恰相反,这来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盎格鲁萨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免得被别人抢走。

在中式传统婚礼仪式上,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高堂”就体现了在婚姻关系中父母意见的重要性,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非常强调家庭,儒家观念中的的家庭是社会的微缩版,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就是社会中统治阶层对下层的关系的映射。

而西方国家,例如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各国的婚俗仅形成于千年甚至百年前,这种时间上的跨度决定了中西方婚俗礼仪之间存在差异。西方国家中,亚当和夏娃的婚姻故事是西方婚姻的起源,它让婚姻披上了宗教神学的神秘面纱,宗教的产生把西方婚俗礼仪推向了文明化进程。在以《圣经》为绝对权威的基督神学影响下,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西方婚姻重视个人自由意志,强调人的理性选择。他们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每个人的福利,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旨意,他们借婚姻体验神的爱和生命的奥秘,体现神与人所立的盟约,女性享有独立人权,男女交往是自由的。

(二)中西方信仰的宗教观念不同。

各大宗教对中西方婚俗礼仪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婚礼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这是因为大部分中国人信仰佛教,“拜天地”体现了人们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宗教哲学,表明新人将自己的终身大事告于天地,希望得到天地的祝福。又如“六礼”当中的第二礼——问名——双方交换八字,依照“八字命相说”,寻求与自己八字符合的配偶。这就是道教“五行八字”对婚俗礼仪的影响。

西方信仰基督教者居多,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的,所以应该在神的见证下举行婚礼。婚礼必须在教堂举行,婚姻才得以成立。西方的婚礼由神父在教堂里主持,婚礼上的每一个程序如祷告,经文诵读,婚约问答,誓约,交换戒指等都有着特定的神学意义。

三、总结

通过以上中西婚礼习俗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神圣的宗教信仰,源远流长的社会制度对中西婚礼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婚俗礼仪仅仅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方面,并不能代表和揭示所有中西方文化差异,但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对我们学习中西方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了解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应该引起语言学习者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潘文晋.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3期

[2]曹明逸.体验西方礼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闫芳(1980.03-),女,汉族,湖南省城步县人,湖北荆州教育学院讲师,大学本科,语法教学研究。

作者:闫芳

第三篇:社交礼仪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表现比较研究

随着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西方欧美列国在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军事等综合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联系,中西方的交往接触也日益紧密。在中国与西方各国日常交往过程中,社交礼仪在期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因此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中西方人员在交往中所使用的社交礼仪是否恰当、完备、得体,不仅反映着交往者个人的文化道德修养,更是代表着自己国家的对外形象,能从中透析出一个国家的文明教化程度。当然,中西方之间在社交礼仪方面存在着很多文化差异。

所谓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普遍认同的、具有固定标准的特定行为与语言。中国作为有着近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自然也拥有自己历史悠久的礼仪传统。但是在近代,在中国与西方各国所进行的国际交往中,经常会碰到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礼仪不合的尴尬。如果在国际交往中社交礼仪出现失礼行为,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错失交往目的、甚至损害国家形象。因此当国人在与西方友人进行交往时,应当认真了解双方常见的文化差异、熟悉对方的社交礼仪习惯,从而促进双方交往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个人与国家文明形象。

在当代,中国与西方存在明显文化差异的社交礼仪中,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关于辞谢的礼仪差异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着谦让的文化礼仪,在去亲朋好友家中做客时,传统的中国人会特别注意“辞谢”这一古老传统做法。例如主人要准备饮食招待客人,客人一般会习惯于要表示辞谢和不敢令主人劳烦,待主人反复坚持之后,再进行感谢,然后再接受款待。辞谢文化是中国古老的礼仪传统,例如上古时期,国家首领实行禅让制,其继承人往往至少要辞谢三次以上,才会表示惶恐接受。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游历五松山下,借宿一位人家,受到这家老太太的热情款待,令李白十分感动而过意不去,于是写下“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的名句。其中三谢不能餐,便是指再三辞谢、不好意思领受款待之意。

西方人在此方面则习惯于直接而实际,没有辞谢的习惯。例如在作客时,主人询问需要喝点什么,中国人即使很渴,也会辞谢一下表示不好意思麻烦主人,而西方人则会直接表示自己喜欢某种饮料。同样,如果客人谦让说不喝,中国主人一定会客气再三,邀请对方喝一点,而西方国家主人则不会作多次邀请。

寒暄与客套的语言差异

中西方民众在熟人见面寒暄客套时,都会注意称赞对方的某些细节,例如夸奖对方服装漂亮等等,但是双方对此反应有着较大差别。中国人如果遇到别人的赞美,会习惯性谦称:“哪里!哪里!”意思是表示愧不敢当之意。而西方人会很高兴直接接受夸奖,表示感谢。曾经有个笑话,一位中国人结婚时,一位西方朋友到婚礼喜宴祝贺,当面赞美新娘很漂亮。于是这位中国人习惯性客套道:“哪里!哪里!”结果西方朋友不清楚这是中国人的客套用语,以为对方真的是在认真询问新娘哪些地方长得漂亮,于是这位西方朋友很认真地回答:“眼睛、嘴巴、鼻子都很漂亮!”结果现场朋友们无不开怀大笑。这也体现了双方的又一文化差异。

对待个人成就与荣誉

西方人非常鼓励与崇拜个人成就,因此当西方人获得一些成就时会直接表示自己的喜悦与自豪,也会大方接受别人的赞美。

而中国人有着谦虚自辞的礼仪传统,讲究谦受益,满招损,视自我夸耀为失礼之事,在面对个人成绩受到夸奖时,传统的中国人习惯于保持自谦的态度,并且会保持低调,不愿意自我夸耀。

道谢

西方人已经将“谢谢”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谢谢”在西方成为一个高频率单词。这个词不仅表达了感谢本意,更是一种礼貌用语。

在中国,“谢谢”在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与家人之间,是不被经常使用的,因为中国人认为,对关系很近的人说“谢谢”会显得过于客气和生疏,从而造成双方的距离感。

邀请与接受邀请

西方人邀请他人作客会注重正式约定,收到邀请者亦须正式答复是否接受邀请。在西方,一般不欢迎不请自来的客人。

中国人视不请自来的好朋友为惊喜,并且会予以热情招待,如果因为朋友未经邀请上门而招待不周,在中国会被视为严重的失礼。

宴请宾客入座

在中国的酒宴中,餐桌一般为圆形,寓意团圆、圆满。餐桌对着门口的中间位置被认为是上座,这个位置一般由满桌宾客中年纪辈分最长或地位最高的人入座。

在西方国家酒宴中,餐桌一般为长方形,在正式的酒宴中,一般男主人和女主人会分别坐在餐桌的两端,宾客中身份地位最高的男宾应坐在女主人右侧,身份地位最高的女宾则坐在男主人右侧。

聚餐氛围

西方人在餐桌上比较安静,尤其在公共场所就餐时,西方人习惯于小声交谈,比较注意尊重别人的用餐环境,视大声喧哗为失礼的行为。

中国人在餐桌上喜欢热烈交谈,并喜欢劝酒,视高声谈笑与劝酒为主宾关系亲密的表现,认为酒餐桌上的气氛越热烈,则说明用餐者之间的关系越亲密。

当然,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存在区别之处还有很多,需要在平时国际交往中注意不断学习积累。在与西方国家交往时,必须认真了解对方的社交礼仪习惯、尽量避免、弱化双方礼仪习惯中的差异与冲突之处,才能取得理想的交往效果,充分实现双方的交往目的。

作者简介:赵鹤(1978-),女,汉族,辽宁鞍山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形体语言;

孙燕(1982-),女,汉族,湖北襄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物形象设计、社交礼仪。

作者:赵鹤 孙燕

第四篇:从服饰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由于地域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东方人的文化背景和西方人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和西方服饰文化各具丰富的内涵和民族特色,都是人类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之瑰宝。本文从文化的概念、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中西方服饰差异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服饰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世界是个大家庭,由无数个民族组成。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地理的和历史的多种因素不同,又决定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文化”的解释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辞海》也认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二、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1、经济制度因素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老百姓安分保守,低调内敛,推崇“和为贵”。而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加之他们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热衷探索,追求个性,崇尚自由。

2、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中国三面靠海、四周都有天然屏障,处于半封闭的大陆环境中,与外界交流不便。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从而造就了了中国人求稳求和的性格。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造就了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3、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经过五千年封建社会的洗礼,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倡导中庸思想,凡事追求和谐自然。而西方国家则是一种发达的世俗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与“人本主义”,彰显一种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力量,张扬个性。

三、中西方服饰的差异

1、服装色彩

中国的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青、红、黑、白、黄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西方国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欢迎,织锦缎和天鹅绒中还织进了闪闪发光的金银丝线。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银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特别是黑缎子和黑天鹅绒常是贵妇的首眩迷人的黑色衬着白种女性白皙的肤色,非常炫目。

2、服装图案

中式服装的图案纹样丰富多采,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抽象、具象、夸张、写实等风格俱全,图案纹样不仅精美,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纹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罗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涡旋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园花草纹样。

3、服装款式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是一种平面宽松的服饰,重视二维空间效果,采用平面裁剪方法,具有“自然穿着的构成”的效果。西方国家则是一种立体紧身的服饰,强调三维空间效果,追求服装突出人体的曲线,以立体裁剪为主。

四、职场服饰礼仪

单纯地以貌取人是不正确的,但是职场人员应当做到着装得体、风度翩翩、高雅大方。职场着装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职场着装的要求

1.着装应与职业相符

职场着装既要表现职场人员的道德魅力、审美魅力、知识魅力以及行为规范的魅力,更要体现职业特点,恰当的着装能够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人际交往。

2.避免不恰当着装

公关人员选择漂亮的服装装扮自己,无可厚非,但是一定不要穿着下列服装在正式公关场合或办公室出现。

3.着装要富于变化

虽然西装和套裙是最好的职业服装,但是公关人员在穿着时,为了避免呆板,可以经常换一些装饰以增加服装的灵性。着装富于变化,以不同的形象去面对别人,使交往对象感到赏心悦目,交往会更为融洽。女士可以经常变化裙子的样式,搭配不同的手袋,男士可以考虑经常变化一下衬衫和领带,这样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西装是男士在正式场合的最佳服饰,套裙则是女士的最佳选择。在正式的商务场合为了体现女性的柔美和端庄,最好穿套裙。女士套裙的一般是由男士西装演变而来,配以雅致的裙子,可以将女性的阴柔之美和男性的阳刚之气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二)饰品的选择

在职场交往活动中,人们除了要注意服装的选择外,还要根据不同场合的要求佩带戒指、耳环、项链等饰品。佩带饰品应该遵守饰品与时间、场所、目的相搭配的原则,穿着考究的服装,宜佩带较昂贵的饰品,工作场合穿着制服时一般应少戴或不戴饰品;女士可以戴各种饰品,而男士只宜戴戒指;女士不宜佩带胸针、手镯、脚链等夸张性饰品,并且要求佩带的所有饰品同色、同款、同质,全身的饰品不得多于三件。

总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个民族的经济制度、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学习,并及时总结归纳,清楚掌握两种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有助于我们掌握正确的西方文化的内涵,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69-72

[2]苗靖.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异同[J].艺术理论.2007.

[3]郑婕.图说中国传统服饰[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作者简介:赵江涌,男,1978年01月出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外语部讲师,硕士。主研方向:英语教学法。

作者:赵江涌

第五篇: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对于商务谈判的影响

摘 要: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不同的商务礼仪,随着国际间商务交往活动的频繁和密切,了解各国间商务礼仪的差异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否则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商务活动的实际效果,因此本文强调不同国家商务礼仪的异同对于国际商务谈判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长期形成的一种惯用形式和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又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引起商务礼仪行为上的差异。了解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同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我们树立在国际上的形象,本文将以商务谈判为例从打招呼、时间观念、赠送礼品等三个方面论述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影响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国际性,又有民族性,随着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日益繁荣,国内企业要走出去,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存在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增加了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因此,对于从事国际商务交际的人员来说,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的融合之前,迫切需要我们掌握中西商务礼仪的有关内容,差异和要求,以促进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如果某人没有按礼仪规范实施,便不够绅士风度,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举止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行为的客体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

培根曾经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在商务活动中要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行外语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了解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一、打招呼差异

商务会面谈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初次见面就会出现问题。中国文化讲究“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习惯根据职业、官衔、辈分等称谓他人,要充分反映出对方的职务,地位和彼此的关系。而西方平等观念比较强,称呼规则简单,除了对某些特定人士称呼,一般很少用头衔称呼别人,在非常正式的商务活动场合下,西方人以Mr.称呼男士,以Miss或Ms称呼女士。一般情况下会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平等。与西方熟人之间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尊称为“Mr某某”会让对方误认为你试图与他人保持距离。

二、时间观念差异

守时是商务交往中的重要礼仪之一,但是,中西方对“守时”的理解,对时间分配和利用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认为提前一些赴约是礼貌的,然而在西方人则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事先通知是西方人时间观念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西方国家,请人吃饭或参加商务谈判活动都要事先通知,临时的邀请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怠慢,不管多诱人基本上都会被拒绝,在中国现代商务交往中,邀请与会面一般也是要提前预约的,但是即使最后一分钟对方也会接受和欢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还表现在谈话方式上,中国人在商务谈判,经商中,喜欢感情投资,在交谈中不急于进入主题,谦虚,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保持选择的灵活性,有时让西方人摸不着头脑,被西方人认为是缺乏准备、表达能力差、低效率。而中国人却认为西方人的直接与简洁带有冰冷甚至傲慢的味道,不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商务活动往往无法顺利开展。

三、送礼方式差异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与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在中国,虽然嘴上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但却认为礼品越贵重越能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以促进谈判的顺利达成。西方商务人士也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但他们比起礼品价值更看中礼品包含的意义。他们讲求的是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及浪漫的情调。

四、商务礼仪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跨文化商务活动一定要适应当地文化,遵守国际商务合作契约和交际礼仪,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者或合作者的商务礼仪,充分尊重和理解商务礼仪差异,为商务谈判的顺利达成奠定基础。

所谓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获劳务的交易协商,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因此,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对商务谈判的进程与效果存在重要的影响,在圆满的商务谈判活动中,遵守谈判未必是谈判取得成功的决定条件,如果违背了谈判中的礼仪,却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对达成协议造成威胁,因此,在谈判中,要严格遵守谈判中的礼仪。

(一)商务谈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促成商务谈判的成功

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樹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扬,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意礼仪,即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个商务人员,在与他人接触的商务活动中,了解其言谈举止,打招呼方式,礼貌礼节等礼仪都是决定着商务谈判顺利达成的关键之一。

(二)了解商务礼仪是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需要,也是商务谈判排除各种阻碍,各种矛盾,达成协议的关键

在日常的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商务谈判的对象的行为习惯都与它所处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商务习惯和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在商务谈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要求每个参与谈判的人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商业习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制定谈判策略和商务接待中因人而异,避免犯忌。时间观念对商务谈判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效果,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送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都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与障碍,了解中西方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有利于中西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跨文化意识的深入,中西方已经意识到当观念不同时,双方应该本身以相互尊重,入乡随俗为原则。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馈赠礼物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社会传统,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送礼物的时候因国而异,有所选择,如果对对方所在国家的商务礼仪不了解,赠送不恰当的礼物很可能对谈判的最终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会让对方觉得得不到应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户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给商务谈判带来负面影响。

五、小结

总之,随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商业竞争日趋激烈。跨国交际日趋增多,在长期的国际往来商务活动中,商务打招呼方式,时间观念,赠送礼品等应用十分广泛,商务礼仪贯穿了整个商务活动过程,由于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了解并熟悉商务礼仪有助于我们开展中外交流,经贸合作,友好往来,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大有裨益,在国际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商务活动也越来越国际化,商务礼仪也不再局限于中国,我们要学的不仅是和国内人员谈判的礼仪,还要学习国际礼仪,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商场上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促成谈判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王敏.论中西利益差异对国际商务谈的影响[M].实践与探索,2006.

[2]杨群祥,郑承志.商务谈判[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波.中西商务礼仪差异浅思[J].对外经贸实务,2011.

作者:李楠

上一篇:中职学校德育论文下一篇:中级工程师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