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学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社会学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引导推动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探索创新、蓬勃发展,对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篇:农业社会学论文

从社会学角度探析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问题

摘 要: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社会学角度看,其根源是农业生产者的社会地位较低造成的。改善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或化解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的困境。

关键词:社会学;社会地位;农业中等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梁桂(1971-),男,汉族,广西蒙山县,经济学士,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高级讲师、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中等职业教育。

一、当前农业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招生难的困境

招生并轨以后,取消了包分配和国家干部指标,加上大学扩招,“普高热”持续不减,给农类院校招生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处于农类教育最底层的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呈现急剧萎缩的局面,很多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传统农类专业正在慢慢消失,只有畜牧兽医类专业还勉强可以维持原有的规模。这种局面对解决“三农”问题是相当不利的。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一)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少

招生并轨以后,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急剧下降,特别是农作物类的专业,几乎招不到学生,很多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只好改变办学方向,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办高中,有的大力开发工科类专业,已经名不副实。以广西为例,全区有八所农业厅管辖的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有七所已经以非农专业或办高中为主,农类专业在校生所占比例非常小。只有一所农业中等职业学校靠畜牧兽医专业支撑着。多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控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规模正在逐年扩张。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却逆势而行,不但相对数在萎缩,绝对数也在萎缩,招生形势非常严峻。

(二)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成本高

在教育产业化的大潮中,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市场化运作时期,为了招揽生源,每个中等职业学校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广告,公关,成立专门的招生队伍,组建庞大的招生网络等等,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手段全面运用到招生工作之中,竞争非常激烈。生源介绍费的标准越来越高,并且逐年上升。据知情人士透露,沿海发达地区的某些中等职业学校为了从内陆省份抢夺生源,2006年开出的生源介绍费竟然达到1300元/人,更令人瞠目咋舌的是2007年一下子飙升至2300元/人。尽管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招生支付生源介绍费,但在利益驱使之下,也是为了生存与发展,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招生困难的学校,不得已而为之。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核算招生成本后都得出这样的结论:新生入学一个学期后才能收回招生成本。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弱势的情况下当然无法超脱,不但招生投入巨大,而且收效甚微,难以扭转招生人数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文化基础差

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几乎没有了文化基础的门槛。除了热门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设置招生入学分数线之外,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几乎是来者不拒。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当然无法设置招生入学分数线了。由于农类专业历来在社会中声望不高,中考考分较高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愿意选择农类专业,造成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文化基础相当差。可以说相当多的学生根本就不具备学习专业技术所需的基本文化知识条件,尽管可以拿到毕业证书,但纯属滥竽充数。

(四)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我国当前加快了工业化建设进程,非农专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并且就业环境越来越好,这必然会给本来就举步维艰的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带来更大压力。按照某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工业化必然会促使从事农业的人口逐步向工业领域转移,从事农业的人口的比例会逐步下降。近年来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其实是与这一大气候相一致的,因此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前景不容乐观。当前每一所农业中等职业学校都在想方设法开辟非农专业来谋求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只有单纯的农类专业将承受着很大的办学风险。

二、从社会学角度探析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的原因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基本理论

由于存在各种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全体社会成员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的社会位置上,从而形成了各种高低有序的社会层次。这种现象在社会学中称为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首创了社会分层理论,他提出了划分社会层次的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文化标准。现代社会分层理论虽然明目繁多,分层标准五花八门,但基本特点仍然源自韦伯的分层模式。当代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倾向于把职业作为社会分层标准,因为现代人的财富、权力、声望大多来自于其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的职业联系着不同的报酬、福利、特权和声望,所以职业能从整体上折射出个人的社会地位状况。社会分层现象表明了社会成员在某个时点上的社会位置。从较长的时间段来考察,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又是经常发生变动的,这种现象在社会学中称为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可以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是垂直流动,因为无论社会成员的个人表现还是整个社会的结构性质都受垂直流动的影响。

社会分层是产生社会隔阂和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人们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分层现象的情况下,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抵消社会分层的负面影响。在提供平等流动机会的社会中,社会分层往往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内在潜能,促使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才智,发挥自己的个性,有利于促使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和谐。

(二)教育的社会分配作用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类型的选择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很多,社会学家已经识别出来的主要有社会结构因素、社会出身或家庭背景、个体特征、自然因素、教育因素五类。前四种因素对于个人来讲,要么是不可控制的,要么与教育关系密切。所以,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因素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或文凭、学历等)成为人们获取社会资源,向上流社会流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和条件。教育社会学中的分配理论认为,教育是对人进行合法分类,并权威地将其分配到社会各个位置的一套制度化的规则。布劳和邓肯的研究证明(1967):教育对于人的地位获得具有直接影响,尽管有时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因受教育而提高。教育对个人职业的影响,即使在晚年仍然产生较大作用。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们选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个人社会地位的升迁。由于教育的社会分配作用,选择何种程度与类型的教育就预示着选择了在未来社会中处于何种社会阶层的职业。

(三)农业生产者的社会地位较低是导致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的社会根源

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接受非农中等职业教育或农业中等职业教育,都与个人未来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密切相关。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第一线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初、中级技术工人。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等研究和开发的专门人才。后者的培养目标比前者的培养目标在社会中的地位要高,由此可见,“普高热”的出现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当然是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初、中级技术工人了。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初、中级技术工人历来在社会上的声望与收入都相对较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择接受农业中等教育,造成农业中等教育招生困难。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农业的弱势地位就一直没有改变过,农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低于工商领域的事实一直没有改变。尽管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但仍然离不开政府的大量补贴与扶持。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农业和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三农”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2007年末,“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中央党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务农农民成为“改革受益最少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想在短时期内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社会声望和收入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不会是暂时的,还具有长期性。

三、应对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问题的设想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的分析中得出的科学结论。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业教育。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加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改善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或化解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的困境。以下为本人提出的几点应对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问题的设想,仅供参考。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优化农业就业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广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农民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分散经营成为了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由于规模小,投入有限,导致仍以手工劳作为主,生产设备简陋,工作环境和条件差,生产效率较低,收益也相对较低。要改变目前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局面,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优化农业就业环境。

(二)从制度上提高和保护农业技术人才的应得利益

农业技术人才一般都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然而事实是他们得到的报酬并不高,这与农业生产的效益有限有密切关系,这也是我们把农业当作“艰苦行业”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发展农业,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制度上提高和保护农业技术人才的应得利益。这样农业技术工作岗位才会后继有人,才能够吸引素质更高的人才走上农业技术工作岗位,我们的农业生产发展才能稳步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和贯彻农业就业准入制度

推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意义在于加快劳动者素质提高,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提高效益,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同时意味着提高了就业门槛,对保护现有从业人员的应得利益具有很重要意义。当前,这项工作已经在农业领域开展,但主要停留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贯彻农业就业准入制度,使之落实到实处。

(四)深化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招生并轨后,意味着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角色需要改变。面临招生难可以认为是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角色转换没有到位所致。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使农业中等职业教育能做到与时俱进。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重新整合现有的农业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发挥规模效应,树立农业教育的品牌;同时需要对农业中等职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开辟新的教育市场,寻找新的生源。现在仍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大多数人是谁呢?农民。笔者认为,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才是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主战场。可喜的是,各个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农民技能培训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祥卉

作者:梁 桂

第二篇:农业社会化服务

摘要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在我国“大国小农”国情下促进小农户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小农户及各类经营主体的需求,其表现为正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信息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对此,提出了以下对策:加强正规金融支持;保障农业社会化信息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一致性。

关键词 小农户;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农业社会化服务

Key words Small farmers;Modern agriculture;Organic connection;Socialized agricultural service

“三農”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始终是我国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脱贫攻坚结束、乡村振兴开始之际,加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是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举措。笔者通过对历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的梳理,整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脉络,结合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打通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融合路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1 研究综述

1.1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央在 1982—1986 年连续5年发布了有关农业的一号文件,在 2004—2019年又再次发布了 16个有关农业的一号文件。这 21 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都是围绕“三农”问题展开的,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了要求,显示出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意义。1982—1986年,提出吸收多学科的科学技术成就,加强社会服务,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2004—2009年,要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2010年,提出积极发展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提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镇建设。2011—2015年,总体部署了优化农业产业机构和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16—2017年,细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体内容。2018—2019年,明确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1.2 国内学者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研究

国内专家学者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历史时期,一是1991年前后;另一个时期在2014年前后。1991年党中央第一次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这个概念;2014年上半年,习近平去河南地区进行了考察,认为当前是发展经济的大好机遇,应当把握住此次机遇,按照经济发展特点与农业发展趋势,重视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在新形势下加大农业经济的发展力度。这2个标志性事件激发了广大学者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研究热情。目前国内专家学者主要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意义、发展方式、发展必要性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2.1 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意义的研究。

在研究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意义时,许多专家学者从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入手。首先,有研究者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农业社会服务为基础的,农业社会服务在现代农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建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避免‘小农经济’弊端、进一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间的矛盾,更有利于弥补‘五化’协同短板、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2]。也有专家学者从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在农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出发,认为“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权利的分红,真正行使流通权,充分发挥流通权的作用,进一步规范相关承包制度,达到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最终目标”[4]。在融合方式上,“加强融合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是与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成长的多样化分不开的”[5]。对于农业转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起到促进转型的作用;对于农民来说,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其转移有很大帮助。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就业问题。

1.2.2 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方向的研究。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方向上,专家学者从不同发展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农业发展有许多环节,涉及面广。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农业社会化服务应该向产前、产后等重点领域延伸,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涵盖农业的整个产业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7]。“市场化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基本方向,农民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中具有巨大潜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金融支持体系是当务之急[8]。“服务对象不应仅限于一种类型。因此需要尽快建立和不断完善多样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9]。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科学的合作模式,这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合作模式,以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合作作用。

1.2.3 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必要性的研究。

由于小农自身的弱点,不能很好地融入现代农业的现实矛盾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现实基础。“农业发展现状与国家政策的矛盾,为农业社会转型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可能”[10]。“现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农民更需要的是公益性的社会化服务”[11]。“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支持和引导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进行对接,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道路可走”[12]。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利于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问题,有利于巩固农村基本制度,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乡村振兴。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要延伸到整个农业产业链,融入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服务于各种农业生产环节的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科学的组织模式是成功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途径。

2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取得的成就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社会服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共有20 743万户农业经营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达398万户,农业经营单位204万个。调查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在有关部门进行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有近180万个,有一半的农业合作社专注于农业生产服务领域。

农业社会服务的总体价值是巨大的。“目前,我国农业社会服务产业的总价值达到3万亿元,可以吸引各种社会力量进入农业社会服务领域,更好地为农民服务”[12]。为促进农业发展,积极利用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和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发展,使其充分参与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中发挥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3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社会化服务可分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13]。信息服务需求最强,保险服务和资本服务需求也很高,仅次于技术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需要加强信息综合服务,加强金融服务,完善保险服务,加强技术服务。

3.1 正规金融支持尚待完善

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正规金融支持有限,无论是借款渠道还是借款额度及贷款期限,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报告》[14]统计数据显示,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由于自身实力及规模的不同,其获得的金融服务在贷款额度及贷款渠道方面也有着不同。农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社获得贷款的能力较强,贷款期限平均值较长;农业经营主体在贷款渠道方面均涉及正规金融机构和私人贷款,其中私人借款占主要地位,正规金融机构处于次要地位。

3.2 农业社会化信息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

信息是实现供需平衡的重要资源。农业保险是提高农业经营者抵御农业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农业社会化服务重要作用的有效实现,即服务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的平衡对接,这对农业社会化信息服务和农业保险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历程来看,信息服务的供求与农业保险服务之间存在着脱节。数据显示,新的农业经营实体获得了最少3个服务,即销售服务、信息服务、保险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和保险服务。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者认为农业保险在保险服务中的作用相对较小,不需要购买。同时,他们不完全理解农业保险的作用,也不购买农业保险,或者他们不知道农业保险的信息,找不到与自己需求相匹配的农业保险。从2017年统计数据来看,家庭农场购买农业保险的比例为28.36%,专业大户为22.26%,普通农户为10.64%,龙头企业购买农业保险的比例略高,为30.68%。从上述农业保险采购行为来看,农业保险的供给存在着保险类型供给不足、缺乏专业组织、保险条件宣传不足等问题。同时,它也反映了信息服务不符合实际需求的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正规金融支持

“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若不加以完善,会对经营主体带来很大的影响,会干扰其发展,并不利于其经营规模的扩大”[16]。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融资问题不得不优先解决。 我国的正规金融机构倾向于向具有较大规模能够提供抵押担保和存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放贷款。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需要国有金融机构、私人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帮助。政府及私人贷款对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支持有限,在私人借款中,农业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受到法律保护,借款额度有限,不能有效帮助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及普通农户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因而必须有金融部门的支持,以及完善的私人借款法律体系。这需要各服务主体之间形成合作机制,以规模较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资产作为抵押物以获得需要的资金, 在解决其本身的融资问题后, 再由其向其他主体提供金融服务, 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解决共同的融资困难问题。

4.2 保障农业社会化信息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一致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获得生产经营所需各种信息是保证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现代农业中包含多项内容,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内容是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通讯网络已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业生产信息还是较为落后,无法跟上农业市场信息的更新速度,对此,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应当发挥其信息服务作用,满足农戶的信息需求。由于服务主体受规模、知识素质、经济能力、风险意识等方面的限制,对能够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信息服务了解不够,导致其不能正确使用信息服务或不采取信息服务,从而致使其生存发展艰难,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做好信息服务的宣传十分重要。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产品附加值低,规模较小,其自身抵抗农业意外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保险服务势在必行。而针对农业保险服务与实际需求不一致的情况,这就需要农业保险服务部门充分了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保险类问题,有的放矢,制定“接地气”的农业保险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 李全海.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思考[J].农业经济,2017(1):62-64.

[2] 关锐捷.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探[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4):4-10,110.

[3] 农业社会化服务[J].中国合作经济,2018(3):19.

[4] 赵皖平.加快建立现代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支持政策体系[J].中国合作经济,2018(3):19-20.

[5] 朱隽.农业社会化服务要瞄准小农户的生产需求[J].农村经营管理,2019(4):45.

[6] 唐安来.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J].农村经营管理,2013(12):24-25.

[7] 王玉斌,李乾,王文博.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助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9(4):62-63.

[8] 贾广东,张涛,刘睿文,等.美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农村经营管理,2015(10):22-25.

[9] 葛志华.再论大国小农——关于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思考之二[J].中国合作经济,2019(4):40-43.

[10] 刘传新.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机遇 打造新型为农服务综合体系[J].中国合作经济,2017(12):60-61.

[11] 魏海琴.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双流县的实证[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4.

[12] 孔祥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J].农村经营管理,2018(4):17-18.

[13] 庞晓鹏.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结构差异的比较与分析: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06(4):35-40.

[14]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组.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任重道远[N].经济日报,2019-01-14(012).

作者: 汪涛 蒋雨东 廖小舒

第三篇: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引导推动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探索创新、蓬勃发展,对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农业社会化服务还面临产业规模不大、能力不强、领域不宽、质量不高、引导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引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机制,是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经营方式,已成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大国小农是基本国情农情,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现实。这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流转土地搞大规模集中经营,也不可能走一些国家高投入高成本、家家户户设施装备小而全的路子。当前,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小农户生产,帮助小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丰富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以服务过程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

随着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导致农业生产主体积极性不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严峻挑战。从目前形势看,降成本、增效益是保供给、固安全的关键。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服务主体集中采购生产资料,可以降低农业物化成本;统一开展规模化机械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集成应用先进技术,开展标准化生产,可以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实现优质优价,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成为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最有力的措施。

(三)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形式

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面临化肥农药用量大、利用率低,技术装备普及难、应用不充分,农产品品种杂、品质不优,以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物质装备、产业体系、经营形式改造和提升农业。实践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过程,是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的过程,是改善资源要素投入结构和质量的过程,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过程,有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培育农业服务业战略性大产业为目标,以聚焦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和服务小农户为重点,按照引导、推动、扶持、服务的思路,大力培育服务主体,积极创新服务机制,着力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推进资源整合,逐步完善支持政策,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以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引领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绿色化,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思路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集聚,推动服务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同时发挥好政府作用,着力培育、支持、引导服务主体发展,强化行业管理,规范服务行为,优化市场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聚焦服务小农户。以服务小农户为根本,把引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作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目标,把服务小农户作为政策支持的重点,着力解决小农户生产现代化难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鼓励探索创新。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创新,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同农业社会化服务深度融合,鼓励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

——引导资源共享。用共享的理念、创新的机制、信息化的手段,在更大范围整合存量资源、盘活各类要素,实现共享利用、效率提升。推动各类服务主体通过联合合作、组织重构和模式创新等方式,促进功能互补、形成合力。

(三)发展目标

力争经过5—10年努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专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功能和联农带农作用明显增强,基本形成组织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全产业链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业服务业发展成为要素集聚、主体多元、机制高效、体系完整、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大产业,更好地引领小农户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推动共同发展

以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的各类专业公司、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专业户等主体,各具优势、各有所长,要推动各尽其能、共同发展。要把专业服务公司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社作为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推进其专业化、规模化,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半径。要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组织小农户接受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其居间服务的优势。要把服务专业户作为重要补充力量,发挥其贴近小农户、服務小农户的优势,弥补其他服务主体的不足。要发挥供销、农垦、邮政的系统优势,着力完善服务机制,不断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同时,要鼓励各类服务主体以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为纽带,加强联合合作,促进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主体与银行、保险、邮政等机构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拓展服务领域

坚持需求导向,聚焦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主产区,聚焦生产的关键薄弱环节,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的引导支持力度,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引导服务主体积极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探索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有效方法路径,推动服务范围从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向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等领域推进,从产中向产前、产后等环节及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延伸,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全产业链及农林牧渔各产业的覆盖率和支撑作用。

(三)创新服务机制

鼓励服务主体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化服务。要把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有效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组织形式,促进各主体紧密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农资企业、农业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各类涉农组织向农业服务业延伸,采取“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推进技物结合、技服结合,实现业务拓展、创新发展。

(四)推进资源整合

要按照资源共享、填平补齐的要求,把盘活存量设施、装备、技术、人才及各类主体作为重点,探索建设多种类型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提供集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业、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综合解决方案,破解农业生产主体做不了、做不好的共性难题,实现更大范围的服务资源整合、供需有效对接,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推进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试点和全面应用,不断完善平台功能,逐步引入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共同为服务供需双方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便捷化服务。

(五)提升科技水平

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在集成推广应用绿色优质新品种、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服务与科技深度融合,着力解决农业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服务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手段,推广应用遥感、航拍、定位系统、视频监控等成熟的智能化设备和数据平台,对农牧业生产过程、生产环境、服务质量等进行精准监测,提升农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鼓励服务主体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加强合作,开展服务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解决服务主体普遍面临的技术、装备、人才等难题。

(六)强化行业指导

鼓励相关部门、服务主体、行业协会等以县为基础,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强化服务过程指导和服务效果评估。加强服务价格监测,防止价格欺诈和垄断。强化服务合同监管,推广使用示范文本,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农户权益。鼓励地方建立服务主体名录库,加强动态监测,推动服务主体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鼓励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业协会、行业联盟等,发挥其联系政府、服务会员、整合资源、自律规范的功能。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农业社会化服务重点发展的领域、环节和组织形式,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推动有序发展。要加强与发改、财政、税务、银保监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形成工作合力。要创新工作方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本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试点示范

围绕政策创设、主体培育、行业管理、项目实施等方面,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打造一批创新基地,培育一批创新主体,形成一批创新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及时总结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按照可学习、能复制、易推广的要求,选树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样本,以点带面、示范推广。

(三)加強政策扶持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支持政策,强化绩效评价,确保实施效果。落实对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金融创新,研究拓宽包括服务订单、农业保单、农业设施在内的增信措施和抵(质)押物范围,鼓励创设支持农业生产托管的金融产品,推动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强信息和数据互联互通。推进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探索开展安全事故责任保险、农事服务质量保险等。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切实保障服务主体的合理用地需求。

(四)加强基础工作

强化重大问题研究,健全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制度,及时掌握发展动态,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把政策规定、项目实施、经营管理、信息技术等内容作为重点,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部门、广大服务主体和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渠道,分区域、分行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为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第四篇:特色社会主义循环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保证。近年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无法规避地问题。例如,农业资源的过度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循环经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更有利于社会总体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什么又是农业循环经济?通俗一点来讲,循环经济就是指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对生态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消耗,来增加环境的容纳量。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指循环经济在农业这个产业中的具体应用,即用先进的科技装备与科学的管理方法来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当前,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发展优势,是未来农业努力的方向和标准。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与对策研究》这本书里,就列举了农业在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对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该书是由冷志杰和于晓秋编著,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和机制作了简单的介绍。第二章提出了构建循环经济的思路,认为要从农产品供应链集成機制的角度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第三章分析了从农产品供应链循环经济微观组织构成和集成方面改进农业循环经济。第四章研究了如何从供应链协调激励集成机制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补偿激励机制的发展。第五章讲述了不同视角的农产品供应链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因素分析。第六章以黑龙江农垦地区、海林农场及兴凯湖农场为案例代表进行了专项研究。第七章指出应从大宗粮食供应链的角度促进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优化。第八章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循环经济机制的政策。总的来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与对策研究》一书研究了如何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角度来提高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运用,并列举具体的事例使读者明白如何理解循环经济,如何将其应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

结合该书具体来看,我国农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有:首先,我国农业生产者整体素质并不高,很多农业生产者的观念仍停留在过去,经营农业的模式老套,没有循环经济的意识,容易导致农业生产活动的落后与盲目。他们不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推进循环农业的发展,这就容易导致其在农业活动中只追求生产的速度,而忽视资源的循环利用,无法保护生态资源。其次,尽管我国的科研水平从总体上有很大的提高,但具体到农业上来看,农业技术的研发并不十分发达,且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人才也比较匮乏,缺乏支撑农业科研的能力。再者,国家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基于以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应对策略。比如:改变农业生产者的观念,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国家可以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相关的引导,树立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理念,让人民意识到循环经济的长处。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方式大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其次,要加强农业技术的创新,提高循环农业发展的能力。一方面要培养相关的农业科技人才,通过完善人才奖励机制来弥补地理位置的不足。政府也可与各大高校、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可以学习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派遣人才进行学术访问、项目合作等。当然,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结合我们的实际国情,及时变通、吸收,切记不可生搬硬套。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开发,依托农业科技园,为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还要促进农业内部分工的细化、专业化,让农业生产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光与热,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也使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科学有效。再次,要成立专项资金,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从初步构想到具体实践,农业循环经济都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扶持。每个地区可以具体到当地的财政部门,设立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当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可建立相关的信贷政策,支持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企业,对它们提供信贷支持。反之,限制那些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信贷规模。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与对策研究》一书对我国当前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总之,循环农业经济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高效利用,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当然,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权印,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与物流管理)

书名: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 与对策研究

作者: 冷志杰,于晓秋

ISBN: 978-7-0303-2484-9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月

定价: 60.00元

作者:权印

第五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摘 要 构建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有利途径。基于此,探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及现状,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可行性对策,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经济增长;作用

现阶段,我国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占比较高,农村人口较多,农业经济增长不均衡。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是党中央和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三农”问题,党中央下发了一系列文件进行工作指导,鼓励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能,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1 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农业社会化服务指的是与农业相关的各种社会经济组织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建设需要,为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提供的各种服务。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统筹各种社会经济组织,改善传统农户之间相互独立且回报与投入不成正比的农业生产弊端,将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社会经济组织与农户相互协作、各司其职的社会化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有两层含义:1)强调各部门统筹协作为农业提供服务,不以单一部门作为服務的主体;2)组织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统一的协作体系,体系中各环节运行高效,共同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1]。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锐减。另外,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多采用粗放型生产方式,土地长期受到农药、化肥的污染,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可用于耕作的土地面积日渐减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多以小农户为单位,分散生产、效益不高。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改善经营模式,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分散的小农户整合起来,改善落后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规模化,促进农村经济转型。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这一伟大战略,就需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农业生产经营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效益提升。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农民提供新型耕作方式,优化城乡人口配置,使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村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此外,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能够使农业生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使农民获得更多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2 现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供求不匹配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行过程中,组织体系与服务对象之间往往存在信息差,会导致社会化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与服务对象主体的需求不相匹配的情况,进而使得服务达不到预期效果。随着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的方式随之发生变化,社会服务主体应认识到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为服务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2]。如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服务主体应及时认识到这一转变,并为此调整服务类型,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2.2 服务体系不健全

虽然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我国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服务体系仍不健全,服务能力不足。市场化的社会服务公司、大型企业等服务主体发展不够成熟,难以满足多样化的生产需求,服务质量达不到农业生产预期,难以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2.3 现代化程度不足

当前,农村青壮年多选择进城务工,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偏低、固守传统耕作模式、自身知识水平有限等问题的影响,无法很快接受现代化生产模式的转变,对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缺乏信任,存在排斥心理,担心影响自身利益。农业生产者缺乏专业的现代化农业经营能力,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也经验不足,能力有限,缺乏专业化人才,使得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3 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策略

3.1 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多样化服务主体

要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政府的支持与倡导是最为关键的因素。1)为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政府应完善社会化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与对象提供法律保障。2)政府应充分发挥出领导带头作用,加大对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关产业,帮助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解决融资问题,吸引更多的资本,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3]。

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不匹配的情况,政府应拓展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多样化服务组织,例如,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等,促进服务主体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多样化的服务主体能够充分整合各方面的优势,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从专业农业生产知识培训、生产设备、现代化服务、金融贷款、经营等各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3.2 完善服务体系,培育专业服务人才

为了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统一,政府应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化、高效化运行。只有做到标准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才能可持续发展。完善服务体系,应从服务的内容、价格、质量上建立完善的服务制度,形成与服务对象相匹配、满足服务对象预期的服务标准,促使社会化服务主体按照制度标准对服务对象进行科学、全面服务。与此同时,应注意加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监管,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业健康发展,保证其切实为农业生产服务,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规范化的市场环境是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服务主体的服务水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者对于农业社会化转变的接受程度。促进市场标准化、行业监管制度化,能够发挥市场优势,促进社会化服务主体之间良性竞争,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服务主体应结合自身优势,在各自领域内适应从事不同类型、生产规模不同的服务对象。服务主体之间加强竞争与合作,可延伸农业产业链。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小农户提供代种代收、土地托管等各种专业化服务,不仅能减少农村劳动力投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能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创新服务方式,促进信息化建设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服务方式应该与时俱进,大力提倡创新服务。以山东省的托管式生产服务为例,在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时,服务主体负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改善了传统小农户分散生产的弊端,优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配置,使农村劳动力更放心地投入到城市化建设中,优化了农民的收入结构。服务主体之间应加强联合,整合农业社会化服务配置,围绕农业生产经营产业链,实现服务主体之间及服务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多种方式联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社会各个领域均在推行信息化建设。加强互联网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融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创新,转变社会化服务模式,能够使农业社会化服务向信息化方向转变[4]。

1)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构建智能化服务中心,发挥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采集多样化农业生产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将整合的数据进行科学化分析,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性,将信息提供给各部门。相关部门根据掌握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有针对性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服务对象可对此进行评价及反馈,对服务提出确切的需求建议,促使社会化服务能够得到真实的反馈信息,从而优化服务质量,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问题不可避免。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中,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易受自然灾害、市场的影响,加之其他一些因素,如抵押、担保等,农民以个人名义申请资金贷款受到一定限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发挥互联网信息的超高实效性,银行、保险等部门可结合智能化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协调主管部门,使农业生产者通过网络进行资金申请,拓展融资渠道,缓解生产压力。

3)实现农业社会服务信息化,有利于农业研究所、农业研究院、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机构的专业农业研究人员在线上对农业生产者提供专业化技术支持;可通过网络平台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最新的信息、技术指导,让农业生产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到先进、科学的农业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信息化建设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空间。通过网络,农业生产者可选购更加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获得更加环保、优质的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必需资源。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应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加强社会化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体化网络服务平台,促使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经营方式,促进生产经营产业链升级,提高农资产品转化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应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服务方式,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建设,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更加全面、科学,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刘鹏娟.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2):23-24.

[2] 廖文梅,袁若兰,王璐,等.社会化服务、农地确权對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1(06):978-987.

[3] 卢华,胡浩,耿献辉.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06):69-77.

[4] 韩俊.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托管 推进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20(21):4-8.

(责任编辑:刘 昀)

作者: 宋桂凤

上一篇:煤矿安全生产论文下一篇:拼布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