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阐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接的意义,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对接的措施。【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有效对接0028-02社会实践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业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业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 篇1:

基于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农业自动化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自动化能够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从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农产品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农业生产向着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三下乡”社会实践;农业自动化;现状;发展状况

近些年来,农业自动化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依托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家庭走访、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湖南省攸县菜花坪镇大旺村农业自动化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现状考察 调查研究期间,我们共走访了22个家庭,并对77位村民随机进行了访谈,基本覆盖了整个大旺村(侯家塘、尹家村、李家坪)区域。对于采集得到的数据,我们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旺村农业自动化发展较为落后,只有很少的村民真正了解和使用过现代化农业工具,大部分村民都是依靠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经验耕作,生产方式落后,劳动效率低下。

二、结果分析1种植规模较小,自动化设备作用有限

根据国家土地相关政策,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农户承包,每户所承包土地面积按照家庭人口数计算。不同的村落由于可耕地面积不同,人均所承包土地面积也有所不同。并且,这些土地较为分散,规模较小,直接限制了自动化设备的有效利用。

2农业自动化宣传力度不够

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等相关强农惠农政策。但限于基层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信息传递机制不够完善、信息获取渠道不够畅通、农民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不够强烈等诸多因素,农民对农业自动化了解甚少,导致农业自动化在农村发展缓慢。

3农民收入偏低,无力承担一次性高成本投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湖南省略低于此水平。而购置一台农业自动化机械,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尽管国家已经对纳入实施范围并符合补贴条件的农牧渔民、农场(林场)职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施了新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但补贴范围和比例有限。几千元甚至数万元的一次性高成本投入对于收入偏低的农民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压力。

4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中老年劳动力操控机械难度大

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次,中青年外出打工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已经成为常态。留守在农村的中老年人常年在田间地头劳作,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现在农业设备并不十分了解,并且学习能力也较为薄弱,难以掌握农业自动化设备操控。

三、解决办法1优化农业结构,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些将有利于整合土地资源,加快农业自动化发展步伐。

2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机制,确保农户实惠

随着农村土地集中经营逐年增加,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农民购置农机具的愿望较为强烈,现有的补贴资金额度和补贴指标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应当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放开补贴指标,充分发挥补贴政策的宏观引导作用,从而调动农民走农业现代化之路的积极性。同时,简化补贴程序,加强补贴监管,确保农业自动化发展政策收到强农惠农的良好效果。

3全方位宣传,多角度引导,提高农民认知

各基层单位,特别是农村居委会,要紧密联系群众,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取家庭走访、农机展示、农机义务培训等措施,全方位提高农户对农业自动化的认知。同时,积极引导农业大户、种植能手购置自动化机械,以带动其他农户向农业自动化转变。

参考文献:

〖1〗李荣金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3,33(12):54.

〖2〗黄开军试论农业机械自动化建设〖J〗湖南农机,2014,41(5):9—10,31.

作者:刘冬冬 沈玉婷 郑晓露

农业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 篇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对接探析

【摘 要】阐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接的意义,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对接的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三下乡” 社会实践 有效对接

0028-02

社会实践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三下乡”活动是国家提倡的高校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并且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鼓励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并且更好地服务社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思想政治相关的素质能力等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因此,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而且可以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水平以及素质能力,是顺应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重要要求的体现。

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的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来讲,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与补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同时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也是高校教育中将高校学生由校园推向社会的一种重要演示和尝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多种教育融合为一体的教育形式,它通过社会这个大课堂,以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作为教学教材,以社会人作为教学中的教师,以课余时间为主,并且在学生主动进行参与的教学形式下,实现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

首先,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提升的关键。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课堂理论教育为主,不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就不能够使高校学生在当前环境以及形势下,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工作方向、重点等进行全面、彻底地领悟理解,从而使高校学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服务,而且这种情况也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进行实践教育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在亲身进行社会实践体验与参与的基础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内容等有更加准确地理解和领会。“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种以社会实践为主,同时能够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与能力教育提升的重要方法形式。

其次,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接,还有利于引导和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讲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培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高校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增长知识才干,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能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形成,具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作用和优势,能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以及团结协作意识,同时实践活动本身对于大学生吃苦耐劳以及艰苦奋斗等优良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都具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作用优势。

最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还能够使高校学生树立服务意识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引导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执行统一的行为习惯等,这些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以及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实现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对接的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利于帮助高校学生了解社会以及国情等,同时有利于高校学生增长知识才干以及培养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优秀思想道德品格。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关对接,实现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的提升。

(一)开展规范化、制度化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中,要注意开展制度化、规范化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的提升,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活动中,高校教师以及学校领导要注意提高对于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端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念,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进行高校人才培养实现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建立“三下乡”社会实践考核制度,并及时对于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以明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作用意义。

(二)拓展与创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应注意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进行正确引导,在不断地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活动范围等进行拓展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也就是说,高校在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进一步地引导高校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同时注意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对接联系,以新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与内容,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高校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与创新开展中,应注意对于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的满足实现,同时注意对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适应,以点面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社会实践的拓展与创新。

(三)建立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激励与保障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应提高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注意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工作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激励和保障制度,来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此外,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中,还可以通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坚持社会实践与传统教育、专业学习、勤工助学、就业择业等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实施,实现学生素质能力与道德水平的提升。

总之,社会实践开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对接,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合理开展,促进学生相关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沈长霞.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6)

[2]徐会苹.农业院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所面临困局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1(8)

[3]向群英,周红,易传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4)

[4]杨晓娟.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长治学院学报,2005(1)

[5]陈超文.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体系的构建——以湖南理工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2(2)

[6]张松才,管小青,姚明明,等.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探索与示范建设——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7]禄祎,陈学静.专科院校如何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8]王玉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发展状况分析——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5)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科研立项重点资助项目(2012zd16)

【作者简介】江 颉(1964- ),广西博白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编 卢 雯)

作者:江颉

农业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 篇3: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研究

摘要:大学生群体必将成长为推进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有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既可帮助乡村建设,也可使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基于这一认知,首先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与意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制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

引言

当代社会的产业分工越发复杂,依据自身特点准确嵌入社会体系,是促进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应与社会建设保持统一。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的伦理关怀与义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使学生更为有效地嵌入到社会中。鉴于此,高校应借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与意义

1“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部、文化部、教育部等多部委,于1997年推动开展的乡村建设工程。其中“三下乡”是指科技下乡、文化下乡以及卫生下乡[1]。该活动的主要特征可被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下乡活动带动乡村建设。“三下乡”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含实践活动与长期建设两个部分。通过短期的实践活动,乡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将得到挖掘,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也可得到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需求与责任感将相互对接,从而实现乡村建设的长期发展。其二,是由城市向乡村输出资源。城市地区集中了社会中的主要资源,因此城市有责任向乡村地区提供资源输出。其三,是以服务带动宣传。乡村地區的信息传播较为闭塞,党的政策难以在乡村地区得到有效宣传,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基层宣传工作将获得带动。

2“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意义可被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差距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乡村地区的文化与科技水平都将得到提升,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当前,我国农业人口约为5.9亿,推进乡村地区的整体建设,将使我国社会结构得到优化。其次,是提升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使社会建设中的短板得以全面呈现。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可近距离感受到推进社会建设的迫切性。经过有效引导,社会各界的工作方向将逐渐统一,社会凝聚力可进一步加强。再有,是带动精神文明建设。“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动作用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乡村地区精神文明的带动,二是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建设意愿。由此可见,此类活动不仅惠及乡村地区,也会对城市居民带来正面影响。

二、制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要因素

1生活阅历不足带来的影响

生活阅历不足,会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社会责任感来自于对社会的正确认知,而人生阅历的积累是正确认知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是由众多亚群体组建的共生体系,在该体系中各方利益错综复杂,真实、全面的社会面貌难以得到准确描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普遍不足,家庭与校园是其主要生活场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大学生群体难以准确而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其个人发展也无法与社会建设相对接。总体而言,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往往较为片面。部分学生对于社会建设盲目乐观。在遇到社会问题时,常常会出现极端反应。另一部分学生则过于关注社会建设中的负面问题。但对于社会负面问题的观察,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并未将人生规划与社会建设相对接。

2认知视角单一带来的影响

社会是复杂的共生体,若要全面理解社会必须以更加多元的视角对其进行观察。但大学生的认知视角普遍较为单一,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传统教学体系过于强调标准答案。在长期背诵标准答案并接受考核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非对即错的是非观。受此影响,部分学生难以接纳不同意见,对于不认可的社会问题,也难以用发展视角进行观察。其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范围较为狭窄,多数学生出生并成长在城镇地区。我国社会中,城镇地区与乡村地区存在巨大差距,在城镇地区长期生活的居民常常无法适应乡村地区的文化观念。受到认知视角单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同理心普遍不足。在遇到社会问题时通常会以批判、远离等方式进行处理,其社会责任感难以得到培养。

3公民意识淡薄带来的影响

社会个体生存于社会中,因此社会个体应与社会确立关系定位。但社会规模极为庞大,过于多元的关系定位将使社会运行效率大幅降低。公民意识是受到普遍认同的关系定位,该意识强调,社会个体是社会的主宰者,其会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因此社会个体也应为社会建设提供帮助。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感可被视为公民意识的内核,只有将社会视为自身生活的载体,才可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在互联网环境下,个体与社会的联系越发疏远,个人主义倾向得到更多认可。当代大学生深受网络信息影响,其生活方式也更加独立。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公民意识难以得到培养,并会逐渐产生脱离社会的价值取向。受此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

4思政教育僵化带来的影响

国家是社会的组织形式,热爱自己的祖国并愿意为之付出,应被视为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基于这一认知,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被视为激发社会责任感的主要手段。但在现实环境下,我们部分高校的爱国教育存在形式僵化、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教学工具落后以及教学观念陈旧这两方面因素。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信息技术已对我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重要影响。但我国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并未建设网络化的信息传输渠道,这一设计与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严重不符,教学有效性也将因此受到影响。再有,部分高校教师过于强调思政教育的严肃性,以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这样的教学氛围内,学生的参与意愿将受到影响,教学效率也难以提高。

5责任意识不强带来的影响

社会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反向视角观察,责任意识应被视为社会责任感的载体[2]。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普遍不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在少子化政策实施后,我国家庭对于子女的照顾过于细致,以致青年群体并未养成为家庭付出的良好意识。通常认为,家庭教育会对学生带来终身影响,过于周全的物质供给,将对学生的承担意识带来负面影响。其次,我国的教育体系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以至“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会将文化课学习视为学习生涯的主要目标。将这样的思维习惯延伸至社会生活中,其关注视角将定位于个人职业发展,而社会责任感难以得到培养。

三、依托“三下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路径1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助于学生准确认识社会,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因此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将以发展视角分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将使自身与社会的定位更加明确,社会的发展也将与个人发展紧密对接。当遇到社会问题时,具备丰富阅历的学生通常会首先探究问题的改进路径。这一思维方式,可被视为社会责任感的内在体现。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引导学生直面社会问题,其中的服务工作,会使学生寻找到处理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例如,在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高校可邀请学生在接受服务的地区短期居住。在与当代居民的接触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其与当地居民的观念及禀赋并无过多差异。而导致二者生活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差距。之后,管理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并提出类似于“你愿如何参与?”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设计,人类内心的合作意识将被转化为社会责任感。

2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扩展学生的认知视角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为学生展现多维度的社会发展场景。其中包括乡村社会的落后面貌,政府提供的巨大帮助,自身工作与社会建设目标对接后产生的正面影响等。通过深入观察,学生的思维习惯可得到改变,非对即错的观念也将逐渐得到调整。同时借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将接触到更为多元的文化观念。其中会包括乡村居民的乡土文化,政府部门的平衡管理,以及活动参与者的多元诉求。通过管理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认知视角将得以扩展。

例如,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及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就乡村及社会问题开展探讨。以这一形式为载体,学生将了解到更为多元的认知视角,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将得到丰富。同时学生提出的主观意见,也将获得多角度回馈,自身的不足及认知视角的单一性将得以呈现。总之,通过多角度探讨,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得到提高。或者教师可组织学生拜访乡村居民家庭,此类活动也可使学生收获良多。

3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帮助学生观察到城乡差距对于自身生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的公民意识得到激发。乡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生活在同一社会,乡村居民的落后生活将使社会整体发展受到影响。首先,我国乡村居民接近5.9亿,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潜力。为乡村居民提供优质教育,可使我国社会获得更多优质人才。其次,乡村社会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通过提升乡村居民们的经济收入,我国内需市场将大幅扩充,城市经济也将因此受益。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将这部分知识介绍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建设的整体性。之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公民意识。例如,教师可将社会整体发展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相对接,从而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或者教师可将当代乡村社会与旧中国生活相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可理解到社会进步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之,公民意识的核心关切,在于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观察乡村生活,学生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产生准确认识。

4借助“三下鄉”社会实践活动坚定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帮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扶贫决心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激励[3]。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是党和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这一承诺充分体现出,我国解决社会负面问题的巨大决心,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高效工作。推进社会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夙愿,而推进社会发展是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但在具体的建设工作中,政府部门难以独立完成全部工作,社会各界必须形成合力。

由此可见,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学子将融入社会建设体系,并与国家目标达成一致。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的成果,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各地区的资源将集中到关键环节,资源利用效率可得到提升。我国乡村地区的可耕地面积极少,人均所占有的生产要素不足以维持高品质生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调配机制,社会贫困问题可得到优先解决,贫富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总之,在政府带领下收获的劳动成果,可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价值,其爱国情怀将得到激励。

5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社会责任感的载体。在激励责任意识的过程中,管理教师应借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责任明确的工作项目。例如,在开展卫生下乡工作的过程中,管理教师可为学生设定卫生责任区。学生应依照统一标准,落实卫生工作任务。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责任意识将得到锻炼。之后,教师可针对任务完成情况做出评比,进而总结工作中的不足,而表现良好的环节将得到表扬,学生的责任意识将得到强化。

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将责任与奖惩制度相对接,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要性与后果[4]。同时教师在评比的过程中,应保持客观性与全面性,从而使评比结果得到学生信服。以此为基础,学生将获得正面引导,其责任意识可逐渐增强。最后,教师应将责任意识引申至社会责任意识,并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与工作习惯。

結束语

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高校应首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从而使学生更为准确、客观地认识社会。同时,教师也应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角,以引导其通过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其次,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爱国情怀将得到激励,其与社会的对接将更为紧密。最后,教师应将责任意识融入社会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季翔.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6(7):131—132.

[2]简添,李健,张峻瑜,钟娜,黎泽波,余洽强,向卓,陈介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工作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245—246.

[3]秦晓梁,李雨泽,王庆,廖允成.农学院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7(3):83—87.

[4]钟先锋,江志彬,胡伟君,张瑾,黄桂东.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义教活动的开展和思考——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7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7):282—284.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of “Triple Services into Rural Areas”

CHEN Hui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sha 410205, China)

Key words:“triple services into rural area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training path

作者:陈慧

上一篇:急诊科医生责任在我心演讲稿下一篇:做个天使,幼儿教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