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毕业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还继续沿用着传统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最根本的是影响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如何延伸到毕业实践环节是高校需要重视看待的一个课题。单一的撰写论文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第一篇:金融专业毕业论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路径研究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着重重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应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市场定位,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化危机为机遇,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职金融专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金融专业;就业指导;路径研究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出口锐减,大批企业停产或减产,工人大规模失业,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据北京市人才市场统计数据,2009年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不到40%,高职毕业生的这一比例更低。如何提升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笔者探索的要旨。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专业就业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性思维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如何使金融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每年10月,各大企业就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大学科研院所单位需要高学历、高职称,外企、三资企业减员增效,IT等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公务员招考比例逐年减少。2009年,国家公务员录取比例达到78︰1,相对于2008年的60︰1,竞争更加激烈,说明就业形势及其严峻。2010年,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不仅反映在人才市场上,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也是寒意阵阵。2010年约有630万高校毕业生,加上近两年未能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大约有7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挑战。

我国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使外国教育机构得以进入,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出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就业竞争对手。同时,留学生回国潮也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海外留学生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及各国法律制度比较了解,加上在国外多年金融市场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各国文化的理解能力较强,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劲对手。

金融业人才需求将逐步向“高、精、尖”倾斜,本科生在人才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逐步缩小,硕士、博士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从20世纪末至今,国内外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对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金融人才具备时代性、创新性、市场性,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专业学生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强化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机遇

经济复苏会增加就业机会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经济回升,市场回暖。安徽省乘着皖江开发的机遇,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10052.9亿元,同比增长12.9%,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1.1%。从业人员3988万人,比上年增加72万人,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增长最快,增加了71.4万人。

金融业快速发展会带来机遇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加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需求,金融行业发展的上升趋势毋庸置疑。2009年,安徽省金融业产值增加12.7%,比第三产业高1.6%。伴随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银行就业路径。金融市场广度、深度的拓展,金融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市场就业岗位需求量越来越大,职位空缺呈上升趋势。同时,国外银行在全国各地不断地开设分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也促使金融市场对人才产生较强的吸纳能力。

全方位提升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本科高校金融专业教育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的态势下,高职金融专业要抓住机遇,在强手如林的形势下异军突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与发展,争取一席之地,树立起高职金融专业的特色旗帜。

(一)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以大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把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使其成为业务精、思想好、受欢迎的优秀人才。我院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达到95%以上,与我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的毕业生培养目标密不可分。另外,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问题,从事与金融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由原来的60%以上逐年下滑,就业质量下降。高职金融专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金融人才市场上生存与发展,就要对毕业生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细分市场。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掌握一定的金融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战略性思维的能力和在社会化生产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要选择就业市场空白点,引导学生合理进行市场定位。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创新,新的金融组织结构的创立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由于农村基础建设薄弱,本科金融专业毕业生一般选择在城市金融领域就业,农村金融人才的缺失为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针对农村金融市场,我院对毕业生进行了职业观念的引导,鼓励学生报考农村信用合作社,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被农村信用合作社录用。银行业、保险业、期货业、证券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务、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经纪业务发展较快,各大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需要大量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也为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针对经纪人的岗位特点,我院采取“双证”教育,要求所有毕业生参加金融从业资格考试,获得行业准入资格。同时,通过勤工助学、校园文体活动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与客户沟通的技巧。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我院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逐渐提高,到基层一线工作的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在保险和证券行业从业的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

(二)教学改革创新

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培养方案动态化,加快教学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性与多样性要结合学生特点,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所需的核心课程;更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建立新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完善“选修课制”,使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知识储备。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金融专业作为应用经济学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培养出的人才能力差,不能适应金融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对金融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一是在金融专业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针对金融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积极创设条件,增加实务课程的开设,使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增加其实践机会和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其适应性,缩短就业适应期。二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和在线教学、工作场地的现场教学,针对学生的兴趣,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使模拟实务与理论教学完美结合。三是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方式,引入小课题,将学生组成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完成项目的途径,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岗位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等各种能力。四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我院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到金融部门实习锻炼,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实训基地的专家请进课堂做兼职教师。五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竞赛,如“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模拟炒股大赛”、“模拟炒汇大赛”、“模拟期货交易大赛”等,参与这些活动不仅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团队合作、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考察。

完善考试制度教学测验考试是高等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学生学习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环节。金融学科的专业考试如果只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则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在考试形式上,除采用传统的闭卷和开卷考试外,面试、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报告都可作为选项,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小测验也应在考试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三)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效能

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不具备用人单位需要的工作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金融专业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事业心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的有力手段。我院陆续与5家金融机构签订协议,建立了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实训基地,但是个别实训基地因为接受实习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实习的需要,没有发挥出积极效能。学院应采取适当的形式,加大投入,努力搭建金融专业学生实习锻炼的平台,多方开辟实践教学基地,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的规模与质量,充分发挥其效能。

(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就业指导,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方法要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就业指导应全方位、全程化,使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为学生走向社会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教学内容要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的熏陶,在教学中,要结合专业特点,导入未来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理念,使学生树立目标,自觉提升综合素质。我院将《就业指导》课定为必修课并列入当年教学计划,统一使用教育厅规划教材,配备3名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讲解内容具有针对性,使学生能逐步了解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授课教师和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事业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正确的事业理念,使其明确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应教育学生工作没有贵贱之分,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工作是一件艰辛的事情,同时也能带来乐趣,通过淋漓的汗水,才能浇开成功之花。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就业工作精细化,创新工作思路一是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我院通过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专栏、网上(QQ)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咨询等多种形式,使毕业生深入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同时加强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积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二是要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正确引导学生就业。三是要搜集就业需求信息,设立专门的就业信息专栏,运用学校就业信息网等多种渠道及时、公开地发布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组织供需洽谈会、招聘会,搭起服务桥梁,保证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活动正常开展。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产生茫然情绪,容易有失落感,导致不能发挥自身优势,竞争能力减弱。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减轻心理压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满足的心境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正确的人生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只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市场定位准确,加上教学改革创新,导入科学的就业观念,才能培养出专业精、思想好、适应性强的金融专业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促进高职金融专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维同,黎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扩招之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1):47-49.

[2]曾之明,何应平.基于能力拓展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3]刘晓明.就业、择业、创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9-64.

作者简介:

王启亮(1971—),男,安徽砀山人,硕士,安徽行政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

李六杏(1972—),女,安徽枞阳人,硕士,安徽行政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作者:王启亮 李六杏

第二篇: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实习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现阶段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实习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本文提出相应的合理措施来帮助高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以及所在的高校完成毕业实习的任务。

关键词: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实习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现实且急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下,毕业即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高校金融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时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金融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往往存在难以获得实习机会、对市场了解甚少、学校提供的帮助不足、实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其原因可大致归纳如下:

(一)金融机构接受实习生的意愿普遍较低

首先,当前条件下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并不存在员工不足的问题,这使得金融机构缺乏招收实习生的基本动力。同时,有限的客观资源也限制了金融机构接纳实习生的能力,如一些金融机构难以为实习生提供足够的办公场所。此外,一些金融机构为了控制操作风险以及防止商业机密泄露,不愿将正在发生的经济业务交由实习生去处理。现实当中,一些实习机构甚至存在着对实习生置之不理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实习生在所在的实习单位只能是旁观者,而非参与者,从而导致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难以获得理想的实习效果。

(二)金融行业的发展瞬息万变

过去曾经十分景气的金融业务可能会迅速萧条,而过去发展缓慢的金融业务也可能会迅速崛起。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对于正在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尚且存在一定难度,对于还未有过任何正式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则更是难上加难。若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动向,则会在寻找实习机会时无的放矢,从而无法获得理想的实习机会。目前高校的教学则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当前具体的市场分类与行情关注较少,这为学生获得实习机会增加了不少难度。例如,现实当中许多学生尚且无法判断一些金融机构内不同部门所从事业务的具体区别。

(三)学校在毕业实习方面能对学生提供的帮助较少

虽然部分高校已经设立了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但由于学生数量庞大,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实习安排,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自主方式寻找实习单位。一些教师或工作人员缺乏在金融机构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能力,使得在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时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

综上所诉,在当前条件下毕业生的实习工作存在诸多挑战,但按照教育监管部门与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的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所以合理地解决学生毕业实习所面临的问题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提出以下观点与方法来帮助学生与学校较好地完成实习工作。

1.学校与学生应树立客观、正确的实习观,不应有不切实际的实习预期。在寻找实习单位方面,市场经济的转轨直接导致了公司用人制度的改革,过去由学校或劳动部门统一包分配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抱着“等、靠、要”的就业观念,对自身和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主要将就业的希望寄托在父母、亲戚、学校上,不愿主动出击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一旦未能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就会抱怨学校、怀疑学校的教学质量,甚至思想上发生抵触情绪。此外,学生实习的时间短,资源少,学校所学的课程可能与实习的关联度较弱。因此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通常难以从事较为核心的金融业务,应抱着学习为主的目的参与实习。在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时,应主动寻找相关业务,主动寻找为公司提升业绩水平的机会。

2.选择实习单位应有针对性。学校应在学生实习之前帮助他们充分了解金融行业不同类型公司的具体业务,以便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应在实习之前,对实习单位业务进行了解与深入学习,因为在短促的实习期内,实习单位很难对技术细节进行过多指导,更多的是临场适用。一些公司虽有着较好的营业业绩,但不适合学生实习。学生在选择时,不应选择较难取得良好实习效果的单位进行实习,这些单位包括银行、证券公司等。而另一些单位可较好地展现实习效果,如咨询公司,公司的中、后台部门,某些政府部门等。

3.学生应尽量通过正规渠道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往往能通过正规渠道提供实习机会的公司为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的大型金融公司,这些类型的公司往往也较重视对应届毕业生的培养。而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通常较少,国内企业的实习机会更多情况下通过个人渠道获得。学生应在实习开始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大量搜集各种实习的信息,充分利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服务,以便在实习开始之前落实实习单位。

4.学校应主动建立实习渠道。学校必须与金融机构之间密切合作,共同组织和指导毕业生实习。学校要保持开放性的办学理念,筹建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根据毕业生的特点制订可操作性的实习方案。金融机构的选择上要保证全与优的结合,一方面,金融机构的选择一定要覆盖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以保证能给各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另一方面,所选的金融机构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代表所在领域的较高水平,这样的实习单位才能给学生带来金融业最新发展态势的相关信息。对学校而言,应加强对相关教师的业务培训,并邀请金融机构的人员来校进行讲解。此外,在当前这样一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多数公司招聘实习人员的意愿不高,为使学校实习工作顺利开展,应该考虑对实习单位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由于毕业实习基地一般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因此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减轻实习单位的负担,提高实习单位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目前,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大多是无偿提供业务指导,可以由学校设立优秀实习指导基金,对实习单位出色的指导人员进行奖励,提高他们指导业务的热情。

5.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类处理,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帮助其进入较大的金融机构进行实习。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拓展其寻找实习单位的范围,可建议其到其他行业的单位进行实习。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金融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业绩波动较大,同时,由于金融专业本身的知识面较为狭窄,一旦毕业生遇到经济的寒冬期,则较难获得对口的实习机会。因此应在教学中重视对金融专业学生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扩充其知识面,为其就业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6.高校应完善的实习跟踪服务体系。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教育服务工作网络体系,对就业实习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服务。高校应每年通过组织毕业生实习管理人员到实习单位进行调研,及时了解和发现就业实习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工作状况,并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就业观念的指导和心理健康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及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化解學生在实习中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实习指导人员可以加深对实习单位的了解,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同时还可以了解并征求实习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及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性质的跟踪调查,不仅可促进学校、毕业生和实习单位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使学校得以及时发现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专业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校对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另外,由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局限以及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差异,高校还应实行毕业实习生的退回制度,对确因对实习单位某些方面极不适应的学生,学校应予以及时退回,并根据退回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重新进行短期强化再培训和实习指导及教育,然后再重新推荐实习,使其成为符合实习单位需求的合格人才。总之,绘制有效的毕业生实习办法和措施可提高实习单位对学校和学生的满意率,也有利于毕业生在实习单位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延.大学生毕业实习中的问题与思考——基于苏州大学2014届毕业生的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06).

[2]李青分.高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意义及管理[J].教育现代化,2016,(08).

[3]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探析[J].郭伟丽.市场研究,2009,(08).

作者:赵晋

第三篇: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还继续沿用着传统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最根本的是影响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如何延伸到毕业实践环节是高校需要重视看待的一个课题。单一的撰写论文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提出一种创新性的模式,以缓解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让毕业生们达到用人单位对金融人才的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其次针对该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设计,就构建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还分析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90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各专业人才的重任,校内设置了多个学科,其中,金融类专业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集理论、 实务、 技能于一体,因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较为严格。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此形势下,金融实践发展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金融学教育的知识结构却从未发生过改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1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对于选择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在未来的职业中从事与该专业相关的工作。而该专业对口的工作方向就是银行的工作。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之所以这样择业,有两点原因,一是专业符合;二是银行业是高福利低风险的行业。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他们需要“高、 精、 尖” 的专业金融人才。[1]但是这种复合型专业金融人才少之又少,而毕业生大多经验不足,所以难以开展工作。这种不同的需求就造成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在了解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之后,深究之下,就可发现,造成当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基础教学内容过于偏重课堂。就全国范围内的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体系而言,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都比较缺少。本专业学生所学金融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另外,高职院校金融类实践资源少,致使实践教学计划不能落实。[2]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金融企业需求有限。为了立足金融业,金融企业对于金融人才的要求比较严苛。符合其需求的专业人才必须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只有达到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金融类人才要求,才可能被顺利录用。

第三,政府部门政策引导不当。金融类专业学生大多倾向于选择国家控股(例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中国人寿等)的银行业,这些岗位属于稳定的“铁饭碗”,但这些岗位毕竟有限。[3]国家为了发展金融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金融专业的人才,但是,却没有明确引导金融类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2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

21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设计

关于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的尝试,本专业的教师和校方应该进行全面的考虑,并通过集体讨论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具体方案之后,针对学生的毕业实习与论文(设计)指导书应该进行重新修订。其中,主要针对学生的毕业方式给出多种选择,希望改变传统的毕业实践环节的单一模式。学生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种,基础不牢靠的学生,沿袭写论文的形式;第二种,专业基础比较好的或实习岗位马上能定位到金融专业岗位的学生,模拟实习单位业务进行考核;第三种,市场调研(调查金融专业的发展),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意见。

22构建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的创新模式

221校企间、 校校间、 企业间合作

为了让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应该与其他院校和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构建金融类实践资源共享平台。为此,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实施。

第一,金融企业为金融类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兼职工作机会。校方与企业合作,一方面是通过金融类实践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有渠道获取最新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是金融企业自身也能扩大宣传、 营运,并实现增值目标。[4]同时,金融专业学生拥有专业对口的实习兼职机会,就能有锻炼能力的机会,便于毕业选择就业岗位。

第二,实施考核反馈。高职院校和金融企业合作的平台为本院校金融专业学生建立综合考评档案。在这份综合考评档案中,就学生的诚信、 在校成绩、 在基地的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校企双方商定考评标准,并进行严格考评。在此过程中,还要确定反馈、 调查流程,以便于人才与企业双向选择。

第三,校企合作推出校企主題夏令营活动。校企合作推出校企主题夏令营活动,让该专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企业可以从中选择表现突出的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或参观;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接触到与金融有关的事物或者资深金融人员,增长自己的见识或者能力。这样的活动便于企业和学生双方交流,也符合双方的需求。此外,优秀学员也可以反向选择自己想要去参观或者实习的企业。

第四,三方合作举办相关活动。经政府、 企业、 学校三方集资,举办一些相关竞赛活动。活动内容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譬如模拟经营等。[5]活动举办所需的资源由企业、 学校负责,策划促成活动由政府负责。高职院校金融类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参加活动,获取经验。另外,举办活动的企业和学校应设置一些奖项,譬如为优胜者提供创业资金、 权威证书等。

222建设高职院校实践课程培养体系

为了加强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建设实践课程培养体系。通过建设实践课程培养体系,让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更注重实效性,更具有针对性。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设置远程课程。金融类专业学生需要参加各种资格证考试,譬如从业考试、 相关专业高级资格证考试、专业英语考试等。学校设置远程课程时,可根据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专业课程培训。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方便学生进行课程学习。

第二,增加就业测试与指导课程。学校应招贤纳士,组建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专门负责为金融类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测试与指导。就业测试包括职业能力测验、情境模拟测验、高绩效管理测验等。与此同时,就业指导还应该安排培训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讲解求职技巧。

第三,合理安排基础培训实践课程。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开设基础培训课程。把实践中需要掌握的技能给学生一一传授。开设OA 实践基础课程,确保学生可以灵活操作打印机、 复印机以及Excel、 Power Point等办公软件。[6]开设专业实践基础课程,针对银行制单、 证券模拟操盘、 保险模拟销售等进行教学。在专业实践基础课程中,还应该设置专业仿真模拟(综合)训练,将金融专业仿真模拟的实际操作、 实战训练等内容涵盖到教学内容当中。此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在毕业设计中,将与学生就业相关的职业和岗位实践能力训练等内容设置在其中,促使金融专业学生提升专业能力。

3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价值

创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针对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进行创新,其价值在于三方面:其一,增强金融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对于金融类专业学生而言,通过实践课程培养体系和校企间、 校校间、 企业间合作,他们会积累更多专业实践知识和经验,了解就业形势。其个人能力可以实现实质性的提升。其二,促进高校之间、 企业之间交流。在创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合力打造了一个金融类实践资源平台,为金融类学生创造了很多发展机会。在此期间,企业通过参与活动得到了资源,校方也从课程体系方面入手调整了课程内容设置。这种实践、 合作、 互助、竞争方式,促使双方都能得到便利。其三,极大地缓解了金融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困境。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不足,一旦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得到创新,这方面的境况将得到改善。

4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当今一种主流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但由于其教育的知识结构过于落后,以至于毕业生就业陷入困境。研究探索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路径,一方面是為了适应当前的就业需求形势,解决金融专业学生实习或者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为改革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和开发贡献一份力量。对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进行创新,需要学生、教师、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创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过程中,要采取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形式,从实际情况入手分析,确保该模式可立足于实践,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艳芬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与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1-33,75

[2]王晓政,杨素娟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职教通讯,2012(12):46-49

[3]李厚俭,史丹辽宁省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8):18-20

[4]杨润贤,张新科,王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视野下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1(6):11-14

[5]蒋丽君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3(2):103-106

[6]党文构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02-106

作者:刘涓

第四篇:指导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体会

摘要: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 是大学生能力的综合考察。民族院校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学生选题大而空泛、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以及论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有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一些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等。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促进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入手。

关键词:金融学;毕业论文;综合能力

一、民族院校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选题大而空泛,与实践严重脱节

好的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选题方法,选题随意,选题范围重理论轻实践,或好高骛远、求大轻小。例如,金融专业的同学前几年喜欢选诸如“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等,去年甚至有同学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有些同学选题犹豫不决、随意换题,不少老师都抱怨学生选题不和导师商量,当导师不同意时甚至随意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结果不但影响了选题的质量,又不利于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应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即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实践中,不少学生只为交差过关了事,不仅相关文献阅读十分有限,如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网上转载的各类文章甚至博客文章等,笔者甚至发现有个别同学的参考文献竟然是学院自己办的内部杂志上的文章,既不权威又不准确,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几年前出版的教材等,对于文献调查等基本收集资料的方法不会运用。同时,论文写作过程中又缺少相关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要达到深入分析,甚至要有所创新自然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 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欠规范,极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

按照我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高校也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规定,但不少学生却达不到这些要求。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论文评阅环节要求:(1)内容:立论正确,方案设计、论证、计算正确;内容完整充实,论文结构合理;结论正确;工作量足、难度适当。(2)水平: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或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好地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3)格式:全文格式、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完整且符合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数据、图表完整,图纸规范。而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或者出现头重脚轻,即前面的概念、发展历程、问题现状等罗列较多,而后面的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部分十分简略;或者是另一极端,前面的分析介绍简短,而后面列出的建议对策动辄十几条,甚至有的问题分析和后面的建议几乎没有直接关系,论文质量堪忧。笔者还遇到过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有限,完成规范的毕业论文有相当的难度。

二、影响民族院校金融学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论文写作中投入精力十分有限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直到毕业,除了考研的同学外,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上面。而一般毕业论文撰写正好是这段时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都知道,毕业论文成绩对找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论文并不重视,投入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在答辩前两三周才与指导老师联系,论文写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与提高。笔者每年指导的学生中,总有个别同学忙于实习或各地找工作,要等到最后才与老师联系,考虑到就业的压力等老师往往无法严格要求学生。笔者所在学院的老师还发现,对毕业论文投入较多精力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工作落实得较早的学生,自然毕业论文也写得比较规范;那些工作一直没有落实或落实较晚的学生,很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毕业设论文撰写上,论文选题和质量自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二本院校中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民族类高校。

(二)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

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导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毕业论文指导一般从学生选题、拟订论文提纲、收集资料到规范写作、反复修改等过程中都要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而现在高校教师本身也存在攻读学位、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等压力,再加上论文指导的报酬通常都不太高,因而面临指导动辄10来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际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指导论文的时间、精力必然相当有限。如笔者所在的学院,老师平均指导的学生通常在10个左右,甚至有些学院的个别教研室老师指导学生有时多达15个以上,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尽管毕业论文早就布置下去,但学生往往集中在最后时间才联系导师,这时在正常的教学、生活之外,导师的指导工作量突然增加。所以,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老师也是希望论文只要过得去就行,论文质量的提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

与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不同,国内高校多年来普遍实行“严进宽出”原则,只要学习成绩、学分修够了,很少有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在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对论文自然采取东拼西凑的态度,毕业论文答辩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尤其是现在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反过来使学校在论文质量把关和就业率压力之间偏重就业率的提高,自然就会更加放松论文答辩及其管理环节。因为高校每年都面临一次就业率的排名,甚至第二年招生指标、招生计划等的变化都与就业率直接相关,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就被忽略了。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毕业论文成绩=评阅成绩(60%)+答辩成绩(40%),且答辩成绩不能低于60分,但在答辩中,即便对极个别答辩学生想给低分,考虑到就业形势以及民族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化基础等综合因素,最后往往也是手下留情。

三、完善民族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一些建议

在面临持续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民族类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的努力。

(一)学校要加强论文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民族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途径,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如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适当提高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报酬,努力提高教师积极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又如,近年各省(市)教育厅(局)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抽查和评优等,在职称评聘、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毕业论文工作有所倾斜;再如,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论文写作与实践的联系, 加强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生产部门、企业之间开展协调工作,为学生论文选题、写作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另外,民族类高校有些汉语水平确实较差的学生,可否采取其民族语言写作和答辩,至少不要和其他高校一样搞一刀切,真正发挥论文写作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和提升功能。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应早作准备

针对目前就业与论文写作的冲突,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也应宜早不宜迟。如果前面几年的学习中没有思想准备和材料积累,仅在几个月乃至最后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里,要完成从选题、研究到写作的全过程,确实很难指导或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就应先学习一些指导论文写作的有关论著,提高文字修养;还要选读一些本专业的优秀论文,从中学习写作经验和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做简单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和基本格式等;对本学科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或方面,有意识地积累资料,为论文写作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还可适当缓解导师集中指导的繁重任务。

(三)学生要正确认识论文写作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客观地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没有就业压力,可专心致志做毕业论文;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应聘时若已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工作会落实得较早、较容易。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正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基本要求。所以,学生应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其就业、毕业论文完成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夏鲁惠.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 2004,(1):46-48.

[2] 曹士云.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若干误区的审视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85-87.

[3] 周建涛,李欣.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北航经管学院金融(保险)专业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91-95.

作者:王永莉

第五篇:金融危机下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研究

[摘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增大,情绪焦虑;就业心理期望大幅度降低;自负心理明显减弱。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健康发展,为此要积极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完善就业教育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功能,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

[关键词]金融危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

[作者简介]胡琳,湖南农业大学研究实习员,湖南长沙410128;范婷,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教师,湖南衡阳421008

[

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大学生就业受到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毕业生原计划到外贸、翻译、外事等领域就业,但在国内企业大规模裁员、外企纷纷撤资的背景下,英语专业毕业生显然举步维艰,他们的就业心理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及成因

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使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凸显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一)就业心理压力增大。情绪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金融危机的出现无疑是雪上加霜。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去向的选择、就业与考研等问题。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城市学生。大学毕业生的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职业,但又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害怕自己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而对择业准备感到无所适从;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以至于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付诸东流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毕业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这些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的焦虑与他们对风浪和挫折体验相对较少、适应能力和受挫能力较差形成了较强的反差。因此,当前一些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很不稳定,处于一种烦躁状态中。在就业的初期阶段,毕业生最突出的问题是目标焦虑,即对现实能否达到心理预期值表示担忧。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原本对自己比较有信心的同学也开始担忧起来。通过对衡阳高校的调查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前15%的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就业很乐观、很有信心,6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比较乐观、有信心,然而金融危机后两项数字分别下降到6%和27%,而越来越迷茫的人数则由13%上升到45%。

(二)就业心理期望大幅度降低

在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况下,英语专业毕业生对就业的心理期望也明显降低。主要表现在对就业起点工资的要求、在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对基层工作的态度、工作是否专业对口、对首选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要求等方面的期望都有所降低。例如,毕业生在起点工资方面普遍降低了500~1000元。而对基层工作以前没有考虑过现在开始考虑的人占8%,连同一直在考虑的共占19%,一改以往基层工作“冷门”的情况。另有5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只要跟专业有关联即可,不需要专业绝对对口。金融危机前43%的毕业生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具体要求,而金融危机后这一比例下降到29%,对首选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没有特别要求的由18%上升到34%。

(三)自负心理明显减弱

所谓自负心理是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在金融危机之前,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认为英语专业是拥有牢固铁饭碗的热门专业,毕业时将一展宏图,理应谋到好的职业,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优越感。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自视清高,在求职择业时好高鹜远,结果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金融危机爆发后,英语专业已被推上风口浪尖,即使自身再优秀也要冷静地想一想。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在被问到关于是否创业的问题时,他们态度都很谨慎,“现在找工作都这么难,开公司又谈何容易”。原本有创业计划的同学也发现创业并不是一腔热情就可以,“现在市场不景气,还是先找份工作积累些经验,等经济复苏了再考虑创业”。

二、积极调适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

(一)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1 正确认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尽管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应当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正确认清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优势与劣势分别在何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目前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必然需要大批量受过高等教育、有专业技能、讲究社会公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四有”新人。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家更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前景。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引进外资、出口贸易等外事人才需求旺盛,英语专业毕业生不必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其次,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级政府、组织、各类学校,都越来越关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新增的就业岗位优先录用符合资格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此外,户籍的淡化、求职资格(2年)的保留,等等,国家有关政策正向着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方向倾斜。同时“双选会”的此起彼落,常设就业市场的先后开设,各级各类就业指导机构的纷纷建立,以及用人单位频繁地走进大学校门招聘求贤,更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多种选择职业的机会。

2 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如今英语专业毕业生捧着“铁饭碗”安逸过日子已成为历史,毕业生需要改变择业观,正视就业压力,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产生求职的心理和行动。因此,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调适就业心态。要勇敢地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就是选择终生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业观、就业观;要明白“先就业,后择业;先求生存后求发展”、“人在职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恰当定位,迎接挑战”等道理。同时,应该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以及兴趣爱好,找准自己工作或发展方向。同时英语专业大学生要苦练内功,在校期间努力学好自身的专业知识,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技巧,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3 降低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视野。引导毕业生在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身竞争条件的基础上,

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第一选择,适当降低期望值,先求职,有了立身之地,再寻求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正视现实,不要过分看重就业起点,要正确进行社会定位,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创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门槛,降低求职的心理预期,使自己的期望值与市场需求吻合。

(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完善就业教育指导

1 完善校内就业指导工作体制。面对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特点,高校应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整个阶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建立起一套实用而且完善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体系,将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职业中介等相关的服务引入校园,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拉近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大学生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

2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高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整大学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要顺应知识增长、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开发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并适度适量地在大学生中开设实践型课程,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一批大学生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大学课堂,为大学生直接讲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提高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功能。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还处在发育成长阶段,在运行中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主管部门都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功能,建立统一开放、多元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并保证市场体系协调、有序运转。

1 构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应主要包括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校企联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省市主管部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以及由国家设立的全国性毕业生就业市场等,各个不同层次的就业市场要相互补充。同时相关部门要建立更多的专业性市场,以加强毕业生就业的针对性。在就业市场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注重各层次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及教育部门等要联合编制信息,把职业情况、学校专业情况、计划招聘人数和就业需求人数等相关信息对应起来,以此沟通不同行业、不同系统的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供求信息,为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创造一个便捷的信息环境。

2 促进就业市场规范化发展。政府应当采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来加强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既要考虑毕业生能够在市场交易中形成合理的劳动力价格机制,并借此获得比普通劳动力更高的教育报酬率,又要考虑协调国家不同产业部门对毕业生不同程度的需求。特别要注重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资格、竞争方式、中介行为、运行秩序和争议仲裁制度。建立起统一的法律规范体系,为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创造一个合理的制度环境。

[责任编辑:霁 月]

作者:胡 琳 范 婷

上一篇:教育资源论文下一篇:教育目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