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金融专业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经济及金融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企业等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且金融市场化改革急需大量既懂理论又精通实务的金融人才。但现阶段金融人员的从业现状不容乐观,怎样通过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的全面改革,以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是高校金融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一篇:金融专业论文

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教学探索

摘 要:《金融工程》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或者课程,融合现代金融学、数理科学和工程方法与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型学科,其发展对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了当前阶段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工程专业特色,提出了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增强的内容,以期培养满足学科发展、符合业界要求的金融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金融工程》;教学探索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9.084

金融工程是通过对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进行组合,形成结构化产品,研究该产品性质、定价、风险等,以此解决各种金融问题,丰富金融市场。随着金融工程理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金融工程在金融产品设计、风险管理以及资产定价方面得到飞速发展。有效科学地进行金融工程教学、培养掌握基本金融工程理论和实用技术是金融工程专业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此方面,许多学者做了大量工作,牛华伟探讨了金融工程的理论教学方法改进,提出了加强学生动手推导演算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高莉分析了当前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设计出了适合地方高师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张小艳在对金融本科人才市场供需脱节进行深层次原因剖析的前提下,提出了相关改革的思路和建议。张元萍,温博慧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经类院校的培养模式。上述学者,在教学经验和思考中总结出针对性的观点和方法,使得金融工程的教学更加进步,但是针对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的教学,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专业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变化,在当前时段,对金融工程的教学又有了新的时代要求,特别是三线城市的高校或者是地方高校的金融工程教学问题很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当前阶段,地方高校经融工程专业的《金融工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使得《金融工程》教学跟不上时代发展,与金融业界没有达到有必要的接洽。

1 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1.1 浅尝辄止,对《金融工程》教学忽视

当前,多数地方高校大都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为了完成培养目标进行开课,对学生学习效果不够重视。因此,《金融工程》课程经常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甚至,一些高校没能意识到金融工程在专业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在金融工程专业开设较少学时的《金融工程》课程,只对课程内容进行浅显的介绍,未曾进行深入的金融思想讲解和必要的逻辑推演。当课程在安排上不够重视,学生也将不会重视,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所放松,进而形成连锁反应,造成学习效果乃至整个专业学习的效果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1.2 课程标准与培养目标不够匹配

第一,不够注重培养学生金融分析能力。优秀的金融分析能力无论是在学术界或者行业中都是最为核心的能力,在一些地方高校中,《金融工程》课程往往是一门比较庞杂又广泛,与其他课程关联性非常紧密的课程。这样的结果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只讲解部分内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广度上不够。另外一方面,课程部分涉及较多的数学推导,如果没有涉及或者根本没有上,则对学生在掌握课程的深度上也不够。《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工程专业最核心课程,对学生金融分析能力培养极其重要,在深度和广度都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学生对于金融分析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难的。

第二,不够注重培养学生金融应用能力。金融工程的运用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除了金融分析能力,对于软件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软件的运用不论是在分析还是运用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当前,诸多地方高校除了理论讲解外,配备的实验课程的较少,软件的要求比较低甚至是没有,不论是《金融工程》的学习过程、实验过程、论证、实践过程都需要掌握金融方法和技能的运用。学生无法通过软件真正实现金融模型和金融工程方法的展示,无法深刻理解金融方程,在运用上很难做到得心应手。

第三,数理基础不够扎实。学生金融分析和运用能力都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作为支撑,否则无法做到有效分析和恰当运用。为此,在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有足够的数理基础课程作为铺垫,多数地方高校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等;但是,对于这些课程的要求通常较低,一般无法达到非常顺畅应对后续《金融工程》中的数学建模和逻辑推导,这些内容是花环相扣,这样通常会使得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受到影响,会对教学效果和效率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更达不到培养目标。

1.3 对《金融工程》的学术前沿和业界发展介绍不足

本科阶段是学生机会最多、选择最主动的阶段,在此期間,如果能深刻认识专业的发展,包括学术前沿和行业状况,这对学生学习《金融工程》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本科的教学中没有对学生学术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学生需对学科前沿应当有所了解,学生自己在心中对于课程有个基本定位,对学生将来个人发展和当前的课程学习都有所裨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工程在业界的运用不断涌现出新形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知道当前《金融工程》在业界中是如何运用的,学生应当有哪方面的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嵌入相应的内容,使得我们的学生跟上时代发展。

1.4 地方高校学生金融实践条件较弱

学生在无论将来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从事金融行业,金融氛围与实践条件有着重要影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知名城市,金融行业发达,有着浓厚的金融氛围、广阔的金融视野、提供的金融就业、实习、项目等远远大于地方高校,其中大型券商研究部门、私募、产业基金等大多数都在大城市,他们对于金融工程的运用是金融行业中最多的,在客观上拉开了地方高校和重点院校的距离,这是在地方高校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

2019上半年京沪两地的金融业GDP在3000亿左右,占全国的16%,深圳居第三位,其后是天津、广州、重庆三地,而其余城市规模均未达到千亿。前二十城占比中国金融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其他地方,特别是三线城市及以下的更加少数,从而所能提供的就业和实习等将无法与大城市的条件相比。《金融工程》是不仅理论性强,也极其实用的一门课程,除了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之外,更应当参与市场的实践,学生如果要参与同等质量的实习和业界培训,将支出更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也将对学生将来就业产生深远影响。地方高校学生基础较薄弱,大多数将在本科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少数继续深造,极少数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对此,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是我们学校或者说专业的竞争力,这是我们在《金融工程》教学探索中也非常有必要思考的问题。

2 地方高校《金融工程》教学应当注重的相关建设

2.1 重视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教学

根据高校层次,配备足够的课时,设定适当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工程学习目标,充分讲解金融工程思想,金融工程逻辑和方法。使得学校、老师、学生都足够重视金融工程的教与学,充分意识到,《金融工程》是各学科的集结运用,必须做好足够的准备去学习和应用。

2.2 适当调整《金融工程》课程标准

第一,注重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在将金融工程融教学的过程中,对重点理论和案例必须给足够的时间,必须搞清楚,学者的逻辑是怎么样?学生自己如何思考?不同的思考最终的差别会怎么样?实际运用中是怎么处理?等涉及宽广知识面和有一定深度的讨论。在数学推导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推导过程,还需要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其理由是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方法在《金融工程》学习中的运用,更能通过数学方法提高金融分析的能力。

第二,加强实验课程要求。在《金融工程》教学过程中,对实验课程的要求必须明确,最好设计要求指标,例如对于数学模型的理解程度、对软件的掌握等级、对金融应用的要求高低。要求学生掌握一门软件语言是学生将来进行学术研究和行业就业的一项基本技能。

第三,适当提高数理基础课程要求。各地方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一方面,提高数学课程的要求,可以适当提高统计学中概率论的要求以及考虑增加开设《随机过程》的课程,考虑到地方高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只要求涉及《金融工程》课程的部分内容即可,否则对于学生学习信心会造成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对教师的配备可以考虑安排数学、统计专业或者方向的教师进行《金融工程》的授课。

2.3 增加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的讲解

介绍当前金融工程专业学术前沿的发展状况,例如学者做了哪些贡献,某些高校成果如何?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专业发展。另外,介绍金融工程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可以通过邀请业界相应的公司人员前来介绍,深度貼近业界前沿。

2.4 创造金融工程实践

首先,任课老师必须能紧跟金融工程行业发展,了解行业观点,掌握行业动态,学校应当鼓励老师深度参与企业合作研究、参加行业会议,积极与行业人员交流沟通,将行业知识融入课程教学;其次,学校可以成立金融研究机构,例如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等,其中部分针对金融工程进行研究,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市场交易,从实实在在的市场经验中获得实践;再次,邀请行业专家进入学校利用周末、小学期等学习行业技能和知识并对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前往大城市实习。

3 结束语

地方高校在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课程教学中还需要倾注更多精力,对金融工程教学的探索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深刻认识《金融工程》在金融工程专业中的重要地位,直面地方高校在教学中的客观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推动学科教学发展、培养适应金融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振龙.陈蓉.金融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牛伟华.《金融工程学》理论教学方法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4,(4):66-69.

[3]高莉.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绿色科技,2013,(10):271-272.

[4]张小艳.对金融本科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2011,(12):200-101.

作者:张礼铭

第二篇:高校金融专业学生金融营销能力培养探讨

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便是我国各行各业的结构调整,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能力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全面,而这对于高校学生的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投资主体数量增多,金融产品的数量更加得多样化,对于有限客户的争夺也是越来越激烈。所以,对于高校金融专业来说,不仅仅是学生金融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培养上具备更加专业、全面的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高校金融专业学生金融营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领域的经营者规模以及数量增多,投资方式以及投资渠道也在不断扩大,而客户却是相对有限的。所以要求金融主体能够围绕客户展开激烈的争夺,迫使他们开始主动出击,而这需要金融从业者具备较好的金融产品的营销能力,能够更好地抢占客户资源。市场的竞争在某一种程度上是从业人员素质的竞争。其次金融行业的调整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一次调整,而高校的金融专业为金融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此时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进行调整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随着金融行业国际化竞争的加剧,需要的是更加精英化的人才,传统方式培养下的人才已经不适合市场的要求,而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生,进行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另外,随着我国各项行业分工越来越细,高校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形势,这很大程度上说,是因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金融行业学生缺乏市场营销能力的缺点日渐显露,对于他们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就高校的就业形势来说,对于金融专业学生进行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是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金融专业学生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措施

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专业化的人才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但是在这基础上需求的人才也是越来越专业化,能够帮助企业带来大量的客户,而前提便是在拥有良好专业基础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具备更好的市场营销能力,能够将企业的产品更好地推荐给客户,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而高校金融专业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培养高质量的金融营销能力的人才,是需要根据市场的要求不断进行探索、研究的。

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而不是闭门造车,所以说,我们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根据市场的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从理论上重视金融专业学生市场营销相关能力的培养;从思想上重视学生市场营销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行动上做出改变,让学生在学习金融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一些相关能力的培养,而市场营销能力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一种专业且全面的人才理念。

2.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目前的高校金融专业来说,老师存在一定的不足,观念更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而想要培养更加专业化的人才,学校在思想上做出了改变,给予金融专业的学生社会需要人才模型,而接下来需要的便是老师这个领头人的作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带头作用。所以培养高校金融专业学生金融市场营销能力,便是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能够为学生的相关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为学生的市场营销能力的形成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同时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上的,老师在课上不仅仅为学生带来专业的书本上的知识,同时还应该结合书本以及时代发展的趋势,为学生教授更加符合市场定位的专业化知识。

3.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将学生试卷上的成绩做出評价,甚至试卷的分数是唯一的指标。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专业知识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试卷不能完全衡量学生这一专业化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改变评价方式,就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模式进行考核,不仅仅是试卷(一些专业知识是需要学生牢记的)上的,还应该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而这就需要学生一些相关设备的投入,为学生多样的评价方式提供物质条件。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学反思,老师也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反馈,为学生以后的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方式。

对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进行金融市场营销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校为社会提供具有更强竞争力人才的必然选择。所以说,这些高校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金融专业的学生金融市场营销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作出调整,以求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当然,我们怎样培养的金融人才更具市场竞争力,还需要这些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效金融人才培养的道路。

参考文献:

刘璇.高校金融专业要重视学生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校,2008(8).

?誗编辑 温雪莲

作者:刘子杨

第三篇:改革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助推金融人才培养

摘 要:随着经济及金融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企业等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且金融市场化改革急需大量既懂理论又精通实务的金融人才。但现阶段金融人员的从业现状不容乐观,怎样通过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的全面改革,以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是高校金融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就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入手,对具体的改革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助推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

关键词:高校教育 金融专业 教学改革 改革措施

在金融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高校金融专业教学面临着诸多新挑战,需要高校按照社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及内容。当下,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知识更新速度慢、课堂乏味而枯燥、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问题,造成金融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与社会需求有所偏离,无法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提出的高度化、多元化等需求,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最近几年,金融改革步伐越来越快,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全局性金融改革,着手于设计顶层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实施;另一种是依托实验区形势大力改革区域性金融业,重视调动并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试点、总结以及推广等模式加以实施,尊重市场自下而上的选择行为。如果说前者把握市场资金流动性且与资金架构有宏观效应特点,能有效抑制金融市场出现不公平的问题,支持经济快速发展,那么后者就充分尊重了市场的原则及选择,调动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1]。尤其是后者的改革步伐越来越快,包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深圳重点围绕金融实施对外开放与合作、温州重视规范化运作民间资本、义乌通过创新金融推动贸易便利化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丽水金融改革等,大力推动区域性金融改革进程,对中国发展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

但高校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模式大同小异,目标均是培养全面发展、理论基础坚实而广阔、专业知识水平高的金融人才,缺乏对投资思维、金融实践与实务等的培养,使人才缺少竞争力。随着高校培养研究型金融专业人才的规模越来越大,金融专业毕业生结构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不仅从普通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找到日常工作岗位,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也很难找到理论知识扎实且擅长营销、服务及管理的基层金融人才,对金融改革的推进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所以高校迫切需要跟上金融改革步伐,尽快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培养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2 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立足市场需求,加强金融专业的基础性教育

一方面,高校要基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适当调整培养金融人才的目标,致力于培养金融专业通才。现代金融业的高速发展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备全面的专长,尤其是要具备实际的金融工作能力[2]。因此,高校及教师要及时更新金融专业教学理念,尽快将重视传授金融知识转化成重视培养能力与素质,打破过去由教师传授金融理论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及时树立传授金融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三位一体金融专业教学理念。如可依据学习、研究、工作的一体化模式,以学习金融前沿理论、分析重要金融理论问题与实务、研究金融业为导向开展探究性的金融专业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金融理论基础,同时形成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不仅是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高校发展金融教育教学事业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高校要改革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加强金融专业的基础性教育。如高校应顺应研究金融理论的微观趋势,逐渐把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中心由宏观转向微观,设置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包括金融风险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效率学、金融创新学等,同时加强对金融专业学生数学、外语、法律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等知识的传授与培养,重视金融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交叉与融合、渗透,建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知识基础。教师尤其要强调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数理分析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掌握数学模型的运用技能,并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学科课程以及科研成果,吸收国外最新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建立健全高校金融专业学科体系,为促进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2 进行演示讨论,训练大学生的金融思维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应具有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而演示讨论教学法就主张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动脑环节获取知识,能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3]。所以金融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可进行演示讨论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形成金融投资思维意识。换言之,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创设金融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讨论金融知识的相关答案,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该过程中,师生往往能建立相互尊重的、平等的关系,营造金融课程民主、和谐、统一的教学氛圍。在进行金融专业演示讨论教学时可分成四个具体的阶段。

一是明确讨论主题,即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解一些金融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接着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演示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存在学术争议的观点。

二是学习研究阶段,教师在该环节要重视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对资料的搜集能力,并依托信息、资料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是讨论交流阶段,教师在该环节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5~10人,接着由小组进行讨论、发言,让每一名学生都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畅言,发表各自独立的看法与见解。这一阶段能有效锻炼学生对问题的总结综述能力、反应能力、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对胆子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其更多发言的机会,而在辩论中容易情绪激动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其适当调整。

四是讲评与总结阶段,也就是教师整理、归纳学生在研讨环节的观点,及时补充、总结。教师不仅要补充、提升一些好的观点,还要引导学生细致而深入地思考,对创造性强的观点给予鼓励,引导有思维深度的学生基于问题撰写学术论文,从而使学生的讨论成果变得有形、具体,让学生获得自豪感、荣誉感,刺激并保持学生学习金融知识以及掌握金融技能的兴趣。

2.3 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优化金融专业课堂教学

一是融入网络金融知识,创新金融专业教学内容。过去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在内容方面和发展互联网金融是脱节的,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空间有较大限制,所以教师要及时调整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在实践环节不需照搬国外的一些原版教材,而要重视结合国内实践。

二是科学应用金融APP,丰富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模式。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致使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务必要基于学生个性特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兴趣,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学习,使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事半功倍。

三是设置互联网金融课程,优化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高校在设置金融专业的课程时要从金融工作实际出发,以应用为导向删减或增加一些金融课程[4]。如为确保金融专业课程的有效重构,教师要加强分工与协作,促使课程在调整之后更趋于合理、科学,同时高校要组织金融专业教师开发互联网金融课程,包括P2P信贷、互联网融资、互联网营销模式、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操作实务等课程,并在教学实际中积极应用。

2.4 改革实训课程,进一步加强专业的校企合作

首先,促进高校金融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尽管金融理论课经典案例分析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但实训课程才是让学生真正明白知识内涵的最佳方式。正如知行合一理念,学生只有自己动手操作,才能真正理解每一个细节。高校金融专业一般分为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大的方向,每一个方向均可开设实训课程[5]。如银行方面就可开设实地参观商业银行、现场观察商业银行流程等实训课程,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让学生进入商业银行担任一段时间的大堂经理。商业银行的部分实训需要实地考察,但部分实训则在学校就能完成,如银行礼仪,在专门的实训教室就能让学生逐个模仿、演示,教师在一旁进行纠正即可。又如证券投资的实训课程,在实训室就能完成,只需在实训室给每一名学生配备电脑并安装专门的证券投资模拟操作软件,学生就能观看外汇、股票等行情,接着自己开设一个模拟账户实施模拟操作,让学生真正参与证券投资,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更容易体会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的波动情况,身临其境感受市场风险。但保险方向的实训课程开设难度就较大,需要保险公司配合,实现校企合作。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在传统的认识里,大学是和社会现实保持距离的一个象牙塔,该认识显然不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特别是高校金融专业的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必须实现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首先,校企合作体现在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所以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而参与企业运作是教师最佳的学习方式。如证券投资领域,金融专业教师就可到证券公司担任顾问,帮助公司解决关于投资的问题,从而掌握最新的证券发展动向,这对证券公司与任课教师都是有利的,是双赢的局面。

最后,校企合作还体现在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如对于实训课程的讨论,银行方向、保险方向的部分实训课程需要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合作才能完成,所以高校在收取学生的学费时可合理选择一家商业银行,这对商业银行而言可赚取不少费用,而校方就可凭借该契机,让该商业银行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实习机会。又如每一位大学生都会由校方统一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此时校方也可凭借该契机,要求保险公司为金融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实习机会。尽管校企合作会使高校消耗一部分资金、精力,但校企合作在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更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持续增强学生的金融实践操作能力。

3 结语

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务必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与理论素养,同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主动思考、大胆探究、勇于实践,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促进金融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从而向社會输送大量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服务于金融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团.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之我见[J].经贸实践,2016(14).

[2] 李涛.实现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途径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02).

[3] 吕秀梅.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

[4] 顾宁,关山晓,张敬雨.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研究[J].学术探索,2015(12).

[5] 刘艳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对工科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作者:李之光

第四篇:金融专业双语教学探讨

摘要: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性文件,从2007年起对金融专业的部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教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意见和想法,进一步梳理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借此摸索双语教学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问卷调查;金融专业;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由“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而来。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2001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强调要在金融,国贸。法学,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国际性相对强的六个专业率先实行双语教学。

1 我院推行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

根据上述指导性文件,嘉兴学院财经系调整了专业课程设计,从2006届学生开始,实行3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分别是《金融学》,《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

我院金融专业的双语教学尚短,应该说是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方方面面都还在摸索。但是正是这样一个磨合的阶段,问题也暴露得更全面。发现得早,解决得好,将有助于推动我院双语教学的发展和推广。因此,笔者,作为我院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一位主讲老师。特意为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希望借此摸索双语教学的发展路径。

2 金融专业双语教学调查问卷分析

这份调查问题涉及的对象是我院金融专业2007级的学生,其中四六级通过率为73.2%。整个问题及调查共发放同卷70,回收问卷65份,有效应簪率为92.86%。整个问题调查设计共有18道题目,16道为单选或多项选择提,2道为开放式。问题设计大致围绕四个方面,课程目的、教材,教学模式和考试形式。

(1)课程目的。

为什么要实施双语教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已是老生常谈。这个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笔者更希望能聆听学生的想法,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双语教学的意义。

根据回收的同卷调查。7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双语教学。在给定的双语教学的意义多项选择题中,大多数学生的选型也是集中于提高英语水平,更加国际化这两个选型。这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意义还是持肯定态度。对于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双语教学的学生。笔者在设计问卷的时候给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希望他们能简述缘由,答案显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不认同主要来自于他们认为外语影响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教材的选择。

对于教材的选择,有32%的学生选择了原版的英文教材,45%的学生选择了中英文双语教材。对此选型。笔者特地咨询了学生的想法。学生认为理想的中英文教材应该是针对一些专业的术语,理论或推导过程之类的作出中文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否则,即使使用了原版英文教材,学生也会再去买另外一本相对应的中文教材辅助理解。另外少部分学生选择了使用中文教材。

对于所选择教材所应包含的内容,这个是多项选择题,大多数学生认为教材应该与时俱进,反映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同时,教材还有包含一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用理论来分析实际情况。

(3)授课模式。

笔者在设计授课模式这部分的问卷调查时,涉及了授课语言,授课组织形式这两个方面。

对于授课语言,9%的学生选择了全英文授课,17%的学生选择了部分中文,大部分英文授课。62%的学生选择部分英文,大部分中文授课,其他的选择全中文授课,

而在授课组织形式上,31%的学生选择了教师授课为主。47%的学生选择了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看来在双语课程中,学生希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形式,加大讨论,加强交流的迫切性更甚。

(4)考试形式。

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他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教师用了自省自身教学效果的一个工具。而且,考试形式的安排从某种程度上也会指引学生在其学习内容上的安排。对于考试语言,63%的学生选择了英文命题,中文答题,19%的学生选择了英文命题,中文答题。对于考试题目形式。四个选型。加大论述等主观题和论文这两个选择的比例加总和达到67%,这说明了对于双语教学这一新的课程形式。学生也希望接受不同的考核形式。

3 对双语教学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本次问题调查结果的分析,再加上笔者这几年在双语教学上的实际探索,笔者想就双语教学的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1)双语教学的目的。

金融专业实行双语教学有着这个专业自身的特点。很多金融的基础经典理论本身就是由国外的经济学家研究探索而来的,而目前欧美国家也主导着金融发展的最新趋势。因此,若学生能利用自身的外语能力直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金融专业知识的话,这无疑将有助于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这个学科,把握这个学科的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但是,实际的双语教学中,我们碰到一个尴尬的难题,那就是学生无法理清专业知识和语言载体的关系。笔者曾发现一些学生在课本密密麻麻地对很多单词,词组句子作上注解,但其中很多单词跟专业知识并无太大关系。这可能是因为一部分学生习惯了作英语阅读理解之类的练习,比较注重细节。但是,作为专业教材的书通常都较厚。一个知识点下来阅读量会很大,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快速浏览能力。所以,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任课老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专业知识和语言载体的关系,减轻学生“负担”,教师也应避免在语言上作过多的解释,同时,可以通过其他课程的设置来为双语教学的“语育”作铺垫,如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专业英语课程对相关术语的掌握等,使双语教学能切实得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2)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目前各大高校在选择双语教材的时候似乎都是倾向于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原版教材的优势非常明显,语言地道,实用性强。但是问卷调查中一部分学生对中英文双语教材的偏好却给了笔者一个启发。目前国内已经引进的原版教材往往也都配上了中文翻译版本。虽然中文版本有利于学生课后自学,但却也造成了学生对中文的依赖。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出于对原版教材的畏惧,往往是先看中文教材。再看原版,这就大大削弱了双语教学的效果,也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这些教材往往定价不菲。反而中英文双语教材由于在关键部分都已经作上中文的注解,反而使得学生有耐心和自信将教材通读。另外,原版教材往往是根据所在国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原版教材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补充。

(3)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中外语和中文的合理安排运用一直是个难题。不同章节知识点难度不一,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两种语言之间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比例分配。笔者认为,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可根据章节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不断进行调整适应。学生容易掌握的,关键知识点少的章节,采用的英文可以多一些,而重点、赡点部分,则可以适当地多用一些中文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了解学生对目前所教授内容的掌握程度,以便调整。

当然,归根到底,双语教学中知识点由于受语言的影响,知识点的辨识度较低,使得传统的“灌输一接受”的教学方式的弊端更加明显,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譬如教师可采用实物、图片、幻灯、录像、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以形象直观和内容上的丰富多彩以及形式上的交互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也可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缓解学生的语言思维压力。如老师可选定某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这个范围内查找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并进行讲述(presentation),老师根据学生的陈述报告进行评点,并可将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还可以增长其相关专业知识和提高其综合能力,特别是应用专业外语的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交传统方法而言。给学生造成的压力自然更大。但根据Kra3hen输入习得理论中的i+1输入假设,如果学习者接受的输入材料超出学习者能力但又能让学习者接受和理解,那么这种输入将是最有效的。所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尽量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4)考试形式。

从问卷调查学生倾向于选择加大主观题的结果分析,双语教学这样一种新鲜的教学形式也使得学生产生了新的考核方式的需求。学生反映,由于考试的引导性,大量的客观题会使得他们比较依赖书本已成型的知识,虽然督促了学生阅读教材,但是这种效果是暂时的,学生往往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这种现象在原版教材中过甚。学生甚至完全不理解自己要记忆的知识点。相反,主观题为主的考试能够督促学生在平时就多阅读书本。理解知识点。同时又考察了学生对外语的运用能力,因此,更能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

4 结语

国内双语教学本身起步就比较晚。而对于我院的双语教学而言,这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这个起步阶段,笔者认为,应该放宽心态。稳扎稳打。这是个新领域,各种问题不可避免,因此无须烦躁。这个领域也将会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因此切勿急躁,全面细致地梳理双语教学与传统专业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将有助于推动双语教学的发展。

作者:戴夏晶

第五篇: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金融学专业特色定位的思考

【摘要】本文明确了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进而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就金融学专业特色定位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 金融学专业特色定位

一、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近几年大多数财经类大学和其他综合类大学纷纷开设了金融专业,在新疆,几乎所有的重点高校都开设了金融专业,在普通高校中也非常普及。就我校而言,目前金融专业已成为我院的重点扶持学科,与统计等专业共同成为学院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成长空间非常另人值得重视,但勿需讳言,目前我院金融专业在同业中并不算出色,与知名院校更是差距甚大。所以我院金融专业若要在强手如林中崭露头角、获得一席发展之地,首先应该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既有优势,确立我校金融专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培育专业特色。

从我国目前金融教育的供给结构来看,目前我国专门性的培养金融一线应用人才的学校甚少,难以满足金融部门对高素质、应用型一线人才的需要。人才质量和结构矛盾尤其突出,教育结构的失衡使金融应用人才的培养出现了断档。一方面,国内许多金融类企业面临专业人才饥荒,金融专业人才成为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近几年每年从国内各大财经院校和其他综合类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数以万计,其中有相当一批学生大学毕业即面临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结构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说,目前金融专业人才质量和教育结构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各大高校金融专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未来十年仍将是我国金融行业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新疆作为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地区将需要大批金融类专门人才。从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趋势来看,各金融机构和企业对金融微观操作型人才和金融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市场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一大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在金融业务实践中娴熟地运用金融分析技术,具有较强的处理各种金融业务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金融教育也必须国际化,并注意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我校的金融专业建设应及时顺应市场的需要和未来国际金融市场人才的发展趋势,坚持“立足兵团,服务社会,面向中亚,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努力培养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经济人才,使学生掌握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金融业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我国未来金融混业经营的需要。

二、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90年代初,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技能要求的需要,不少大学把课程按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分类或按业务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分类,组成各种学科知识模块与各种专业技能模块,然后按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专业的课程体系,推出了“模块式结构”。随后,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又推出了“平台——模块式结构”。

目前我校金融专业正在实施将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学科和跨学科综合教育课程整合一起的“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

“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

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具有系统综合的知识结构:理论教学基本上是平台——模块式结构。其中的平台是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按照组成学科专业的大基础教育两级平台;其中的模块是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分解并按其结构与功能组合而成各种课程群。这种设置体现了“拓宽基础而夯实基础层”原则。其二理论联系实际。每一个课程模块大都有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见习、实习等。而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直至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其三在普通教育平台,设置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与自然科学基础模块,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而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上,除继续上述三方面的素质教育与培养外,在理论教学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更要重视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其四专业方向平台构建了专业方向模块群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群两个模块群。既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选择,又能够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灵活自主选课,既体现了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又体现了培养的个性。

三、我校金融学专业特色定位的建议

(一)务实求精,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本校综合实力、地理位置、历史积累和现实资源条件等,办出自己的特色,集中优势主攻一两个方向

我校的金融学科建设,应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具有历史传统与鲜明特色的学科,通过采取扩展原有优势与提升既有水平的措施,最大限度的发掘这些学科特殊资源的利用价值,充分发挥原有优势资源的潜力。

首先,由于目前我院的比较优势学科主要是会计学,会计学的历史渊源相对较深、师资力量也相对较为雄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院的会计品牌,发挥我院会计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的优势,大力开拓金融理财、金融会计、金融财务等专业方向。

其次,我们还应积极利用身处乌鲁木齐这一未来的国际大都市的地理位置优势,结合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分工的需求,培养既懂金融又会财务会计、法律、英语、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应用型通才,创办自身的专业特色。

(二)加强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注重宏微观金融课程的平衡发展

微观金融学仍是目前我国金融学界与国际学界存在差距最大的领域,也是急需解决和发展空间极大的领域。随着金融与经济的密切融合,金融运行的效率状况对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意义日趋重大;另一方面,金融效率的提高越来越离不开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即金融运行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因此,我们的金融学教学和研究应该顺应这一微观化的金融发展趋势,注重与国外金融学教学接轨,增设一些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特别是公司金融、金融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内容。

目前我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宏观课程与微观课程、理论课程与实务课程的比例关系不尽合理,微观金融课程和特色课程偏少,应多增加一些微观金融类课程,如: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金融交易技术分析、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管理等。

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之所需,也可充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

(三)紧密联系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客观实际,及时调整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

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社会时代的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必须更具超前性,必须强调基础理论、实际工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同时,还必须特别注重金融人才的国际通用性。对于我院金融专业而言,应紧密围绕乌鲁木齐城市功能定位(建设国际化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城市),切实根据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及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1]中央财大等高校联合课题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2]孙伍琴.金融范畴发展与金融学本科教学[J].宁波大学商学院,2004(8).

作者简介:刘艳梅,女,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金融。

作者:刘艳梅

上一篇:教育调查论文下一篇:教育参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