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22-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贵州省情》教学的思考

【摘要】《贵州省情》在培养大学生热爱贵州、建设贵州情怀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国家的发展战略,实现大学生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三大战略;《贵州省情》;教学思考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三大战略的宏观布局,意味着经济发展从以前各省为单位到现在三大区域支撑带为单位。

其中,“长江经济带”覆盖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11个省市。“一带一路”重点圈定了18个省,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重庆。

仔细比较“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板块,可以看到:贵州与相邻的四川、湖南是共同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成员之一;贵州的近邻云南和重庆交融在上述两大范畴之中。广西是“一带一路”西南板块中被重点强调的省份,同时也是与贵州南部大面积毗邻的省份。

了解贵州的发展现状,契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抢抓机遇,谋求适合贵州实际的发展道路,顺应发展趋势,是《贵州省情》课程要向当代贵州大学生传递的发展思想和理念。

贵州作为西南内陆省份,历史上曾经被喻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三无”之地,说明了特定的空间和地理条件对贵州农业发展的制约,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开拓和创建更多的发展方向和领域。

三大战略为贵州省完善现代基础设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社会事业等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期间,贵州实现了进入“高铁时代”;同时还成为全国第九,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贵州最大河流乌江基本实现全程通航。这种立体、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从省内直接影响来看,使得贵州17.62万平方千米范围内的9个市州和88个县级行政单位的时间、空间距离瞬间被现代化的交通设施缩小了很多,人们出行的方式的选择也变得多样、便捷了。以贵阳到黔东铜仁市为例,过去370多公里的路程,通常汽车用时7个多小时,现在高速公路里程近300公里,2个多小时就到了。2015年5月以后,随着高速铁路的开通,两地之间人们出行更多愿意选择高铁,贵阳北到铜仁南站72分钟时间,比过去普通火车用时节约5个多小时,比高速公路节约一个小时,从耗时方面看,真称得上是革命性的变化。极大的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事实上,长远来看,在人力、物力、环境、发展成本方面,也极大的有利于整合资源,调度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

从省际来看,贵广高铁的开通带来了一些新现象:比如两地老百姓常说的“上午在广东喝茶,中午在贵州吃酸汤鱼,看公园山地省,领略多彩贵州风”。这就是高铁同城化带来的缩影吧。今年年底计划通行的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将会带给我们更多体验和惊喜。

两大经济板块之间的互动正在不断加强,随着时间推移和条件的发展,互动的领域和程度必然加深,形成一种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带动的良性发展关系。阶段性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这一新的现象给我们《贵州省情》教学以很多启示:

贵州的山、水、空气质量是大自然对贵州的馈赠,让我们进一步来认知它们:

一、贵州的山

贵州是全国唯一“无平原支撑省份”高原山地占贵州总面积的92.5%。无尽的资源和神秘尽藏山间。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贵州的山划分为:景观之山、森林之山、矿产之山、珍稀动植物之家。

景观之山:西部乌蒙山上的“韭菜坪”,有贵州屋脊之称,这里石林和草场相互环绕,交相辉映;黔东梵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与生物保护区网成员”,是同纬度地球上生物保护最完整的区域;被誉为“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溶洞之王”的梦幻织金洞;黔北艳丽动人的赤水丹霞地貌等,都是景观之山的代表。

森林之山:据2016年1月《贵州日报》,至2015年,贵州的森林覆盖率近50%。在青山森林之间,有珙桐、银杉、秃杉、贵州苏铁、贵州水韭、红豆杉、三尖杉、桫椤、香樟、楠木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数十种;有油茶、油桐、油菜、烟叶、荞麦、花生、漆树、核桃等名优土特产;有珍稀名贵的药用植物天麻、杜仲、黄连、石斛、吴萸等;有优质绿茶,都匀毛尖,石阡苔茶、梵净翠峰等。

矿产之山:大自然在给了贵州延绵不尽的高原山地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丰富的山间矿产资源。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已知的如煤炭、铝土矿、磷矿、重金石、锰矿、汞矿、锑矿、稀土矿、金矿、石灰岩等在全国储量及开发都名列前茅。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会发掘和开发出更多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新矿产资源和能源。譬如贵州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技术的难关正在攻克之中,这种清洁的气体能源和宝贵的化工原料,将是未来助推贵州经济发展的翅膀。

珍稀动物之家:贵州的崇山峻岭之间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许多野生珍稀动物首选的栖息地。黔金丝猴、黑叶猴、云豹、黑颈鹤、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等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这些动物资源对于贵州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循环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们贵州旅游产业中一个值得开发和挖掘的门类。

二、贵州的水

在教学过程中,对贵州的水进行了如下分类:

饮用之水:贵州的淡水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分布均匀,再有从重重山间绕过,得到森林植被充分的净化,质量优良,是优质的矿泉水的取水源,淡水资源对社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养生之水:贵阳市、开阳、息烽、石阡、江口、遵义绥阳、仁怀、六盘水洗马河、黔东南剑河、黄平、金沙等地都有温泉分布。温泉对于提高现代人生活品质、愉悦人们心身有特殊作用。它的疗养、取暖、养鱼、养花、灌溉等功能也日益受到关注。

景观之水: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发育大气壮阔的黄果树大瀑布,赤水十丈洞瀑布群;喀斯特天然湖泊,被誉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威宁草海等美不胜收。

能源之水:乌江、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河、赤水河,等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开发条件十分优越,贵州的第一大河乌江是全国的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随着三大战略的推进,贵州的水资源将凸显其作用。

嬉戏之水:水除了满足了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之外,还可以提高人生活的乐趣,那就是漂流。这也是贵州旅游开发的一个优势项目,在山水交融的贵州得以完美实现。生机灵气之漂——开阳南江大峡谷,峡谷观光激情之漂——荔波水春河,惊险刺激之漂——施秉杉木河,黔中第一漂——修文桃源河,兴义马岭河——有神州第一漂美称,中国第一佳景矿泉水漂流胜地——梵净山太平河,林荫峡谷之漂——福泉蛤蚌河,有惊无险之漂——镇远高过河,森林之漂——台江翁密河等。

三、空气质量

北纬24度—29度的地理位置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成就了贵州的绿水青山,青山绿水又成就了优良的空气质量。特别是森林覆盖茂密的梵净山区,苗岭,大娄山区,被誉为“天然氧吧”,空气中的负氧离子高,益于身心健康。这对于工业相对发达区域来说,是一件不可复制的奢侈品。

山川河流空气是大自然对贵州的馈赠,三大发展战略是国家对贵州的关注和关心。建设好贵州是我们的机遇和责任。只有认知贵州,了解贵州,那么热爱贵州,建设贵州才有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贵州人民有理由相信在“十三五”期间,我们会迎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贵州的明天会更好,能够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符江潮,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贵州省情。

作者:符江潮

第2篇: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

摘要: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审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依次经历了公平优先的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效率优先的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及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阶段。我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较好地解决了各地区发展,因效率与公平的失衡而引起的价值冲突,为各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公平与效率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地区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面,都面临程度不同的区域差距问题,各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无一例外的是在“公平”与“效率”的张力中进行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同样面临着公平与效率目标实现模式的选择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与价值目标的选择,这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平优先的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建国初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理解的偏差,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在区域发展战略上,我国实行的是均衡发展战略。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也称为经济平衡发展战略,该战略主张区域经济发展要推动所有产业部门同时发展,齐头并进;要保持各个区域之间发展的平衡,通过推动各个产业和区域的发展,实现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全面持续增长,其宗旨是提高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实施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建立区域独立的工业体系。1958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协作区工作的文件,决定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七个经济协作区,并要求各协作区根据工业和资源等条件,尽快建立大型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经济区域。二是资金大量投入内地。三是转向以备战为中心,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轨道。196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加速全国和各省市战略后方建设的决策,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经济建设的投资重点为三线地区,工业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工厂布点要“靠山、分散隐蔽”。

从价值目标选择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在“公平优先”政策目标指导下,向内陆地区倾斜的地区间均衡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工业布局快速地向西推进,对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区域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职工人数占全国的份额都有所上升,地区的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在内地建立起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促进了我国工业布局的整体平衡,客观上也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但是,这种“公平优先”目标的经济发展均衡战略存在着根本上的缺陷。一是没有把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上,而是通过抑制东部区域、沿海区域的发展,强化内地区域的发展,实际上所追求的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二是过分强调区域平衡,以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推动区域间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忽视了经济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效率原则,使沿海地区既有工业经济效能不能充分发挥,延缓了全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导致了国民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同时失落。三是缺乏实践操作标准,例如均衡发展的含义是什么、衡量的内容是什么,是投资均衡还是增长均衡,是经济总体还是同一部门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均衡,在认识上是模糊的。四是这种发展战略带有极强的行政和垄断色彩。从战略的制订、实施到评价,其主体都是政府自上而下,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进资源和要素空间布局。

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发生了改变,人们认识到过分强调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以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来推动区域间的生产力布局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或控制区域间的差距,但却压低了宏观产业结构档次,整体上延缓了全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20世纪80年代后,非均衡发展战略开始在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支配地位。

二、效率优先的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从强调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转而重视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宏观经济效益,强调充分发挥和利用各区域优势,尤其是东部沿海区域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把经济效率放在区域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首位,对传统的片面追求“公平”为目的的均衡战略提出了挑战,这是区域经济理论发展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基本观点是优先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通过它们来支持和带动其它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利用各地区的不平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后达到区域产业和地区的全面发展。

根据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差异,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把全国从东向西划分为三大地带,东部地带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区域,中部地带是我国的经济正在成长的区域,而西部地带则是我国的经济不发达区域。以此为依据,确定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移的战略思路“七五”期间以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是重点优先发展东部,以东部的发展带动中部和西部的发展,使生产力及区域经济布局逐步由东向西作梯度推移。为此实施了一系列向东部倾斜的政策措施:一是对外开放向东部倾斜。从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确定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了面积32万平方公里、人口1.6亿的广大沿海开放地带并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二是优惠政策向东部倾斜。国家对东部沿海开放地区从财政、税收稿贷、投资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如扩大当地政府利用外资的审批权限和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减免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和关税,扩大当地政府对外贸易的自主权和外汇留成比例等。三是投资布局向东部倾斜,“六五”时期,东部地区基建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47.7%,比“五五”时期上升了5.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17.2%,下降了2.7个百分点。“七五”时期,国家按东、中、西部的序列安排投资顺序,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布置在东部地区,西部投资比重则下降为15.8%。“八五”时期,东部地区投资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比“七五”时期又上升了2.5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继续下降为14.7%。[1]四是体制改革向东部倾斜,国家的许多改革方案和措施,或是先在东部区域试行和实施,或是较多地考虑东部区域的情况和需要。由于东部沿海地带在对外开放上的先行及享有相应的政策优惠和国家的投资倾斜、改革倾斜,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部沿海省份获得了大大高于全国平均速度的增长率。

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无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效。一方面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就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而言,这一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东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使东部区域特别是东南沿海区域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最重要的力量,使东部沿海开放地带和工业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精华区域。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传递、扩散机制和示范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促进了内地区域经济的繁荣,各地区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增长。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出发点是通过优先发展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来带动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但是这种发展战略在发展实践中只注重效率优先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对地区经济发展公平关注不够,从而使我国各地区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不断拉大,地区之间的矛盾和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经历了25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不算政府财政对城镇居民的补贴,中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是 3.11倍,这个数字在1996年是 1.9倍,1990年是2.02,1985年是 l.72,1978年是 2.36。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最富的地区上海与最穷的地区贵州的人均GDP差距,1978年是 9.1倍,2002年是12.9倍。[2]

从根本上说,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立论基础来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战略的整体实施和推进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和方法,这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愈来愈烈,已经成为制约全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影响全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开始从扩大向缩小地区差距过渡,战略重点应由东部沿海向筑固东部、发展中西部转移,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发展战略

建国以后,我国实施以“公平优先”政策目标指导下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过分强调公平目标,付出了沉重的效率代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效率优先”政策目标指导下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过分强调效率目标,同样以牺牲公平作为代价。这两种发展战略各偏执于一端,要么片面强调公平的维度,要么片面强调效率的维度,割裂了公平与效率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公平与效率目标的选择上,如果沿用过去单纯追求缩小地区差距的均衡发展战略,把建设重点放在内地落后地区,地区间的差距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缩小,但无疑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结构调整效率。同样,如果只追求高效率的目标,不顾历史遗留下来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近年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事实,单纯地追求优先发展东部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必然造成更大的不均衡,从而有碍于整体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因此,在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选择上应该兼顾好公平与效率两个维度,实现好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的协调统一。

以“效率公平兼顾”双重政策目标指导下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摒弃了传统的均衡发展和不均衡发展模式,提出了效率与公平目标相统一的思想,试图在二者的统一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是这样一种发展战略: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保持适度倾斜和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在地区间的资源配置和政策投入上,实行适度的地区倾斜与必要的区域补偿相结合;在各地的产业发展上,实行适度的地区专业化与必要的多样化相结合;在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上,实行适度的地理集中与必要的地理分散相结合从而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争取较快速度、较短时间使地区经济向有序发展转化从不平衡中求得平衡,从无序中达到有序。

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就是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邓小平同志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为把有限的资源要素在地区间合理配置,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应使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这体现了效率原则: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带动后发展的地区加速发展,使地区差距不至于拉得过大,这又反映了公平原则。在一部分地区先发展的阶段,公平原则要服从于效率原则,但一部分地区先发展的程度又是以不发生地区间的两极分化为条件。当效率与公平发生尖锐矛盾时,效率原则的优先地位就要改变。“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4]邓小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5] “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6]这些表明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中效率与公平辩证运动中的次序和时序问题,揭示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运动规律,从而在认识上匡正了地区发展中效率与公平的失衡。

世纪之交,在中国现代化第二步目标己经实现和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沿着邓小平的思路,开始从总体上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从“第一个大局”向“第二个大局”的转变问题,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出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重要途径和重大战略部骤,是扩充内需开拓市场的内在要求,是加快缓解东西部之间地区发展差距、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十五”纲要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把地区协调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六大强调发挥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统筹区域发展,继续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要以“五个统筹”为指导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即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国家在重大项目布局上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资源转型,从而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是对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通过这些地区发展战略的实施,超越了以往发展战略在效率与公平两难矛盾而形成的价值冲突,把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和地区间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有机结合起来,把公平维度和效率维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它们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崛起与腾飞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四、结语

公平与效率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追求的两大目标,也是处理地区发展关系的逻辑基点和基本原则。我国经济发展的经历表明,如果一味强调公平、忽视效率,所达到的只能是低水平的均衡,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反之,片面强调效率,忽视公平和协调发展,则会出现地区发展水平和贫穷差距拉大,破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由于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这种反向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不能只偏向于一方,而应该是尽可能地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当然,这种统一本身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其侧重点都不一样。我国目前所选择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较好地解决了各地区发展中因效率与公平的失衡而引起的价值冲突,为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五个统筹”贯穿发展全局,采取强有力的宏观区域经济调控措施,采取实施相对倾斜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在不削弱东部发达地区活力的前提下,以适当牺牲东部地区效率和速度为代价,换取中西部地区高速增长,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逐步赶上东部地区增长率。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才能统筹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培炎.新中国经济五十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398.

[2]马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政府的又一次历史性的突破[N].南方周末,2004-03-1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6.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5]同[4],1993:364.

[6]同[4],1993:374.

(责任编辑:吕洪英)

作者:杨小军 何京玲

第3篇: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

摘 要: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先后选择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即毛泽东的均衡发展战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江泽民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尽管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但只有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最佳战略选择。

关键词:区域经济;三代领导核心;战略选择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张深溪

第4篇:我国经济发展

产业转移对的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

一、产业转移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呈现新特点

(一)从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人力资本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二)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客观存在和开放政策效应,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机会较多,可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才市场已经逐渐饱和,区域性就业压力明显加剧。但是面对这种现状仍有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不愿去西部省份,不愿下基层工作。

(三)从白领阶层向蓝领阶层转移

大多数的毕业生倾向于毕业后进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中型企业,可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所能吸纳的人才毕竟有限,无法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岗位,相反民营三资企业对蓝领型技术人才需求比较旺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不要把自己定位的过于高端,积极到民营中小企业就业,踏踏实实从底层职位做起,逐步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1.大学生就业难的外部原因

(1)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制约因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制造业层次低,处于简单引进、承接和复制的阶段,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持续吸纳较多高端人才以及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出了高要求,从而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门槛,这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地域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往往大量聚集在东部而不是中西部地区,

2.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原因:

(1)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

(2)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产业转移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思路和对策

(一)学生:要调整观念,提升素质

1、要注重专业学习。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在湖北工业大学发放的问卷调查中表明,有65%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是企业首要看重的。所以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

2、要提升综合能力。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

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让自己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二)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供需对接

1、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学校应该建立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系统,通过实际考察后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同时学校也应该应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大胆的调整、改革。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学校应该着力解决大学生求职技巧的培训。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有效结合,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断层。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湖北工业大学有73%学生甚至是毕业生不清楚本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和办公地点,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

(三)政府:应注重加强宏观调控,营良好就业环境

积极创造就业环境。一是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公信度高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二是要通过政策调整来鼓励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三是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西部就业。政府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创业失败生活保障等服务。

相信在政府的亲切关怀、学校的合理引导、学生的不懈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最后一定能得到良好的解决。

2012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26

| 评论(2)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煤电油气运的运行调节,做好煤炭产运需衔接,搞好运输综合协调;加强煤、电通道建设,尽快开工建设蒙西至华中地区煤运通道,扩

大既有铁路运煤能力。郑州到石家庄物流专线

[url]http:///201/s11842/[/url]

视点二:搞活流通

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其中明确指出,要完善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体系,做好主要农产品收储和投放工作。降低流通成本。制定实施降低流通费用综合性工作方案。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落实好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的扶持措施,推动大中城市建设平价商店,支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粮食现代物流。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规范农贸市场、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的收费行为。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落实好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调整完善部分农产品批发、

零售增值税政策。加快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直供直销模式。

视点三:紧抓“三农”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其中明确指出,要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组织实施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新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

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生猪临时收储„„

视点四:调整发展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其中明确指出,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启动宽带上网提速工程和下一代互联网商用推广计划,推进物流网应用示范,开展医药卫生、安全生产等国家信息化试点示范。推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石化、装备、

船舶、汽车等产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2012年,预期新增铁路营业里程636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0万公里、运输机场4个,新增水电发电量560亿千瓦时、

核电107亿千瓦时。

视点五:深化改革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其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要

求,研究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

视点六:开放发展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其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双边重要投资合作项目。

TOP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施 “走出去”战略,推进双边重要投资合作项目。

第5篇: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编辑:admin 时间:2012-12-23 12:53:00

统筹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应是明显的,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快速发展的欠发达区域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未来,中国的区域政策要按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精神,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路径。

要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区域差距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各个区域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在全覆盖、标准化、可持续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均等化,进而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是积极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重大举措和施政方向。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吸取发达国家均等化的经验和教训,一是扭转机会分配结构失衡的格局,提供均匀公正的制度供给和财政供给,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二是地方政府在中央指导下根据本地特色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促进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基础性服务、公共安全性服务的继续完善和共同提升,使不同区域的人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提高特定区域的优质、战略性公共物品供给力度,培育自我发展潜力;四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凸显人性化服务。

要缩小各地社会管理水平的区域差距,创建经济协调发展的软环境。政府提供的社会管理服务及其质量,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总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与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息息相关。过去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是在经济领域,随着区域经济政策的逐步完善,协调的重心应该转向区域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本地区社会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各区域的社会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各区域生产要素和资本的力量整合,因此,各区域社会管理水平差距的缩小可以为协调发展提供优良的软环境。为了大致同步推进区域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积极主动地建设和变革,一是要科学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性别结构和社会结构,充分激励各区域社会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加强区域协同能力建设;二是强化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跨区域联动,在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提高联点区域的社会综合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区域社会复合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确保各区域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四是坚持维护区域协调发展基础秩序的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区域社会生态。

要加强各层级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协同合作,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区域互动的主体是多元的,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或有组织的团体;既可以是各级政府,也可以是地方企业。区域的协同发展离不开与横向和纵向的互动,在合作中才能使区域协同发展获得强大的推动力。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早期,由于注意到了区域的功能互补和发展的异质性,特别强调中央与地方及地区之间的合作,一方面使国家的区域政策与地区自身的努力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地区专业分工合作,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在协调发展的推进阶段,中央政府可以向地方政府转移更多的责任,强调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这时应重视调动地方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和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促进地方政府在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中有更大的作为。充分发挥区域多元主体的作用,加强各层级政府与企业、社会的立体式、多层次、宽领域的协同合作,鼓励各次区域的横向联合。这样既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既使地方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又有助于推进区域的交流合作与趋同发展。

要关注“三农”问题的地区差异,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实现农村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型,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是区域经济的基础,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统筹“三农”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破解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加快农业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引导社会资金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合理引导农民工收入的投资倾向。“三农”协调发展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措施将农村地区与城市化进程和全国的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改善信息相对闭塞的状况,使其纳入相关经济圈的活动,广泛参与全国资金、劳动力和资源流通市场,让广大农村都有平等参与全国资金、劳动力和资源流通市场的机会。“三农”协调发展的指导原则是通过优惠政策和制度设计将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作为基本策略,完善农村地区发展政策体系。“三农”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鼓励和引导农村产业的科技化、规模化、现代化、企业化经营,产生更多的以农村为背景的民营企业并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布格局,提供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原动力和加速器。“三农”协调发展的推进措施是加强农村的项目建设,通过激励政策以协调区域空间分布。“三农”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道德建设,促进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公共道德意识的提高,让农民真正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来。

作者:张静 穆增珍

来源:《光明日报》

第6篇:我国石材产业地方发展区域

我国石材产业经过近20年的努力,已建成初步现代化的石材工业体系,形成了数十个石材工贸基地,成为亚洲石材加工贸易中心。其中十三个较大规模、颇具特色的石材加工基地、贸易中心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石材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一、山东莱州

莱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西临渤海莱州湾,因古莱州府驻地而得名。

莱州石材资源丰富,根据国家地质部门探测,莱州可开采石材总储存量3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储存量的1/10,有山东白麻、樱花红、晶白玉等20多个品种。以硬度好、色泽明快和无放射性元素而著称。2003年4月被中国石材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石都”。依托资源优势,莱州的石材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矿山开采、板材加工、异型加工、工艺雕刻、石材交易等完善的产业体系和空前的产业规模。全市拥有石材企业3000多家,年开采石材荒料近50万立方米,年加工板材2500万平米,雕刻品及异型石材15万余件,已形成蔚为壮观的百里石材长廊。

莱州石材曾在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世纪坛和亚特兰大奥运会艺术钟塔等著名建筑中展现风采。近年来,莱州石材加工和理石雕刻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小石材加工厂、雕刻厂遍布城乡,柞村镇和夏邱镇的“石材长廊”绵延数十公里,蔚为壮观。从业人员8万多人,全市4000多名石材经纪遍布大江南北。石材产品除供应全国各地,还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山东莱州石材工贸基地以莱州市为中心,包括烟台、平度、威海、荣成、青岛等地区,拥有进口板材生产线8条,年产板材600万平方米。石材产业是山东建材工业的主要产业,石材出口创汇、规模工业产值、产量在全国仅次于福建,居全国第二位。

二、福建水头

水头镇,位于南安市南部沿海,与厦门经济特区接壤,有泉州“南大门”之称。全镇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10.3万,是闽南侨乡重镇。

水头地处泉厦中心位置,国道324线横贯全境,泉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并在朴里设有一个入口处。距厦门国际机场仅58公里,距晋江机场仅15公里。海运发达,全镇拥有5个上百吨级的码头,可直达广州、上海、宁波等城市。有全国进出口量最大的厦门提供强劲的进出口保障。

水头镇拥有独特的产业基础优势。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欣然为“中国•水头闽南建材第一市场”题字———中国石材城。从此,石材产业就在水头镇铸就了它不可动摇的支柱产业地位,为未来水头镇经济的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并促使水头镇在日后逐步形成以石材为龙头,成为辐射全国、影响亚太,的国际建材的人、财、物、信息流重要集散地。

水头镇明确产业发展导向,鼓励企业转变粗加工石材产品大量输出的经营方式,鼓励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在产品结构调整上实现突破,搞专业化深加工协作,使产品呈专业化,精品化。打造出口产品,以深加工高附加值异型石材、大理石、花岗石大板、薄板、复合板为主,面向出口与承揽工程安装。此外,水头镇还鼓励企业转变传统产品观念,不断开发新品,开发一些适应市场流行款式的产品,研发高档石材新产品,如马赛克、文化石、人造石等。大力发展石材配套产业,规划开发水头石材深度加工基地,加大招商选资力度,进一步延长产业链,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中国石材城"--闽南建材第一市场位于南安市水头镇,周边汇集了大型石材生产企业700多家(其中包括康利、东升、溪石等知名石材企业),年产石板材1亿多平方米,工艺石材5000万才,占据全国石材产量的40%以上。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材物流中心及最大的石材进出口基地,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石材批发市场。市场建于1998年底,占地800亩,经营面积30万平方米,由"石板材城"、"闽南石材荒料市场"、"石材陶瓷综合城"和"石材加工区"四大板块组成,拥有店铺900间,接纳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矿山、石材加工和经销商500多家,经营国内外名优特石材千余种,年交易额30亿元,是我国最大的"建材超市"、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管理规范化程度最高的石材批发市场。2005年,该市场跻身首批全国"五星级建材市场"行列。

水头石材产业特点:水头大小石材厂近1千家,有两大建材市场(闽南第一建材市场和澳盛建材市场),厂家如村落一般汇集一处,也有一些厂家向周边延伸发展。其发展不受空间的束缚,大部分厂家主要是生产批发板材。国内大部分的大中型厂家都集中在此。但大部分的中小厂家的设备简单,一般只是简单的圆盘踞和手扶磨机,生产速度慢。

市场分工细,有专业的加工队伍,可以为厂商节省大量的成本;福建人勤劳、朴实、聪明,不排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水头石材企业广告推广意识好,在高速路、国道、街头、楼牌、车牌等都有大量的广告牌;交通条件优越,福建水头在很多方面已经赶超云浮,成为了国内石材的第一品牌。水头石材目前厂商竞相压价,价格竞争激烈,还有大厂家的强势压力。另外,由于水头分工细,有专业的加工队伍,使得厂商们固守现状,不想添加设备,或扩大厂房,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三、河北曲阳

曲阳县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北京经济圈内,总面积1083.7平方公里,人口53万(2001年),是河北省历史最悠久的县之一,素有中国“雕刻之乡”美誉。

曲阳资源丰富,境内有汉白玉、大理石、花岗岩、陶土、云母、煤炭、石灰石等二十多种矿产品。其中大理石储量3.58亿立方米,石灰石储量150亿立方米,煤炭储量1.5亿吨。曲阳石雕所用材料天然汉白玉储量丰富,产于该县城南黄山之下,石质具有洁白晶莹、纯净细腻、脂润坚韧、经久耐磨等特点。既易受刀,又耐风化,色泽不败。曲阳石雕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构思精巧,造型美观;纹饰清晰剔透,生动逼真;刀工精湛细腻,圆润光滑。料质有汉白玉、花岗石、玉石等。颜色有白、黑、黄、绿、红、灰等。

曲阳雕刻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元。得天独厚的大理石资源,根深叶茂的雕刻文化,两千年传承不衰的雕刻技艺,数以万计的从业人员队伍,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以石雕为龙头的当代曲阳雕刻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北京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国家重大建筑,均有曲阳石雕艺人的杰作。曲阳石雕种类繁多,既有仿古、现代人物肖像,又有飞禽走兽、游鱼花卉;既有建筑装饰用品,又有家庭日用工艺品。

曲阳石雕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开采、设计、加工、销售、运输、安装一体化。雕刻门类也从单纯的石雕拓展到木雕、牙雕、玉雕、铜雕、不锈钢雕等领域。雕刻技法日臻精进,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等不一而足。雕刻产品种类繁多,既有传统古建筑饰品,又有现代人物雕像;既有园林雕塑,又有家庭装饰;既有上百米的巨作,又有长不盈寸的精品。

东方雕刻城位于曲阳县县城南部,占地面积9000亩,总面积5.8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大理石雕刻和板材加工为主,融“工、贸、旅、展”为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区。曲阳石雕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名人名作辈出。云岗石窟、龙门造像、顺陵石狮、大足石雕等稀世瑰宝有很多都出自曲阳艺人之手。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际游乐场和天津的引滦入津纪念碑都倾注着曲阳石雕艺人的汗水和心血。在清代曲阳就有了“天下咸称曲阳石雕”的威名。目前在东方雕刻城有雕刻艺术宫、卢进桥雕刻厂等数百个雕刻厂家,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石雕、石材生产基地。来到雕刻区,您不仅可以购买到精美、满意的石雕艺术品,也可以亲眼目睹到雕刻艺人扶钎挥锤的真实场面。

四、河北赞皇

赞皇县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部。目前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有30种,主要有石英砂岩、石灰石、花岗岩、磁铁矿、陶土、大理石等,总储量约60亿吨。其中石英砂岩储量约10亿吨,品位高达98%以上,是国内少有的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大型优质石英砂岩矿藏,已被国家建材局确定为北方玻璃生产原料基地;石灰石已探明b+c+d级储量2亿吨,矿石碱性氧化物含量低,钾钠含量在0.2%以下,是少有的生产高标号代碱水泥的大型优质原料矿;花岗岩矿储量在2亿立方米以上,有赞皇红、中华豹、满天星、万年青等30多个品种,石材加工独具特色。

赞皇县石材资源丰富,是主要矿产资源之一。部分产地进行过勘查评价,资源远景较好,开发利用程度低,花岗石材及石英砂岩、瓦板岩等品种在市场有竞争力,目前尚无规模型石材加工企业。

赞皇的石材种类较多,花岗质类石材和瓦板岩占主要地位,大理岩类次之。花岗质石材分四大类,瓦板岩分两大类。花岗石系列包括辉绿岩类、变质花岗岩类、变玄武质火山角砾岩类、石英砂岩类。瓦板岩系列包括薄层石英砂岩和板岩。

花岗质石材包括:

1、辉绿岩类:

辉绿岩类包括辉绿岩、辉长辉绿岩、闪长岩几个品种。矿体均以脉状产出。脉体长数百一数千米,宽15-50米。矿石呈黑绿色或褐灰色。产地规模为小型—中型。发现产地4处。其中秦家庄矿段钾长辉长辉绿岩矿床进行了普查工作,探明D级矿石储量88万立方米,荒料储量32万立方米,荒料率36%。该矿石材工艺名称“古秋红”。抛光板呈灰黑色中带褐红色。荒料率及板材率均较高,荒料块度2—4m3。该矿床开发利用条件好,适宜规模开发。

2、变质花岗岩类:

品种以斑状花岗岩和奥长花岗岩为主,分布于许亭岩体内及外围,工艺名称“赞皇红”、“许亭红”、“许亭青”等。该类矿床属老变质花岗岩矿床,岩体中节理裂隙较发育,荒料率一般20~25%。荒料块度1~2m3,该类石材特点是分布广、规模大,板材以红色调为主,市场销路较好,适合规模开发。该类石材在当地刚开始开发。目前仅对赵家庄“赞皇红”矿床进行了普查工作,探明D级矿石量235万立方米,荒料储量498万立方米,荒料率21%。

3、变质基性火山角砾熔岩类:

该矿床产于早元古界甘陶河群:主要品种为变玄武质火山角砾溶岩和变火山集块岩。呈层状、似层状产出,整个矿带长数公里,矿层厚十数米至数十米。矿石呈灰绿色—暗绿色,熔蚀角砾状结构,角砾含量在20~80%下等,角砾多为玄武质,呈棱角状,砾径在10~100mm之间,碎屑成分也为玄武质,岩石经区域变质作用,普遍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石材工艺名称“绿钻麻”、“迷彩绿”,板材花纹近似迷彩服,是一比较特殊品种,目前只进行初步调查和踏查,准备进行普查—详查工作。

该品种比较独特,目前国内市场少见,开发前景良好。

4、石英砂岩类:

石英砂岩为近年新开发的石材品种,本区的石英砂岩产于中元古界长城系,长城系石英砂岩在本区厚度巨大,以蟑石岩地区为代表。该套地层分为浅白色的石英砂岩,SiO2含量高,可用于生产硅砂。另一类为浅粉红色或肉红色,适于用做花岗石材,该石材质密坚硬,耐磨、耐腐蚀性能强,色泽庄重均一,是一等的蚀面石材和路基石料。由于质硬,加工难度较大。本区的石英砂岩矿分布较广,资源量大,做为石材开发仅刚开始尝试,尚未正规勘查和开采。

5、瓦板岩系列:

赞皇县的瓦板岩开发较早,已有十数年历史,主要品种有产于长城系的薄层长石石英砂岩,以紫红色为主,该类矿床规模较大,有多年开采历史,但开采规模较小,过去一般是民用,近年已销国内外。另一类是板岩类,产于甘陶河群,也有多年开采历史,近年外销为主,瓦板岩类在赞皇县分布范围较大,开采加工有一定历史,但一直规模较小。

五、北京

北京地区的岩性条件比较复杂,各类岩石(土)均有出露,大体上可划分为松散堆积物和坚硬岩石(基岩)两大类。松散堆积物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区,其厚度从山前数米向东南逐渐加厚至数百米,主要为各类壤上、砂壤土、砂、卵砾石。坚硬岩石多出露在山区,主要有岩浆岩类(又称火成岩)、变质岩类、沉积岩类。

北京板石分布于房山、门头沟一带,并包括河北保定地区的满城、易县。开采和加工都较落后,年产量50万平方米左右。

房山是石文化的故乡。房山是著名的石雕艺术文化之乡和优质石材的产地,为北京城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石材,堪称北京之基、故宫之基。房山大石窝以其独特物产——汉白玉名扬古今中外。

门头沟区山里蕴藏着大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灰岩、耐火粘土、花岗岩、大理石等,称得上是“乌金遍地下、百宝满山川”。门头沟新型建材区建设快速发展,以煤矸石、优质石材等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初具规模。加大传统建材产业技改力度,花岗岩、叶腊石、琉璃制品等传统建材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河北易县,古称易州,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现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0多种,尤其“七石一沙”储量最为可观(即金矿石、花岗石、石灰石、白云石、 大理石、蛭石、麦饭石和建筑沙),适宜于矿业和建材业的发展。

六、新疆鄯善

新疆石材基地包括南疆和北疆,是我国建立最晚(90年代初)、起点最高的(进口生产线)、发展最快的石材工贸基地。

新疆石材资源十分丰富,石材品质优、性能好、色差小、块度大、耐磨性强、储量大,矿山分布于戈壁上,大规模开采对环境影响小,矿山分布于托里、哈密、鄯善、和硕等地。进口生产线多集中在乌鲁木齐和哈密。新疆石材适用于生产工程板、规格板、薄板、异型材、石雕刻品等建筑装饰和工艺产品,放射性水平低,其花色品种、材质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经检验,目前新疆开发的品种中94.7%的品种属于“A”型石材,是十分优良的绿色环保产品。现在,新疆已发现各类石材矿床点200多处,仅花岗岩石材矿床上百处,预测资源储量达100多亿立方米。目前全区已开发品种近50个,列入国际编号的有15个,全国首次评定的83个“中国名特石材品种”中新疆占8个。

经过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新疆已形成乌鲁木齐、哈密、鄯善、和硕、托里等石材工贸基地,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石材加工贸易中心。在目前新疆开发的50个大理石、花岗岩石材品种中,已形成红、蓝、黑、黄、灰白、绿等六大系列。开发规模较大并已面市的有:“天山蓝宝”、“鄯善红”、“天山蓝”、“天山白麻”、“菊花黄”、“绿钻”、“新疆红”等26个品种。尤其是新疆“鄯善红”石材产品,市场销售十分红火,已远销东南亚、日本、韩国、俄罗斯和中亚等国家和地区。

新疆鄯善县西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270公里,是我国著名红色系花岗石“鄯善红”的故乡。近几年以来,凭借储量大、品种多、矿体埋藏浅、整体性好以及毗邻中亚口岸等优势,鄯善的石材业发展迅速,“鄯善红”已成为我国红色系装饰石材的主导品牌产品。鄯善不仅拥有世界最大存储规模的红色系大型整体石材矿山,同时还拥有白色、灰色、蓝色等多个品种大理石、花岗石矿产资源。鄯善花岗石、大理石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县域南部矿区,矿区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已探明矿储4000万立方米,预测储量高达20亿立方米。除“鄯善红”之外,“雪花莲”、“小紫星云”、“灰麻”、“木纹石”、“天山绿”等也同样具有品质优良、矿床整体性好、储量大、宜开采等特点。

七、内蒙古的丰镇

该贸基地从内蒙古的丰镇向东南延伸,经山西省的浑源到河北省的阜平,绵延几百公里,断续分布着黑色花岗石的矿山。这一带的黑色花岗石,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是加工高档墓碑的原料。矿山规模最大的是浑源,其次为丰镇和阜平,荒料年产量约10万立方米,产品多出口。

丰镇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南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是自治区的南大门。丰镇市资源丰富,辉绿岩储量在100万立方米以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人称“丰镇黑”,是建筑及工艺加工的极好材料。“丰镇黑”结构致密、程度均匀、质地坚硬、抗压抗折强度高,材料理化指标与加工性能均属优等。1989年在意大利石材博览会上被誉为“丰镇黑”的美称,是装饰大厦、商场、广场、故居的首选产品。公司产品现已远销韩国、日本、俄罗斯和国内的北京、山东、新疆、内蒙古等大中城市,深受用户青睐。

山西黑又称帝王黑、太白青、辉绿岩(辉绿辉长岩)等,是一种黑色花岗岩,是世界上最纯最黑的花岗石,其结构均匀,光泽度高,纯黑发亮、质感温润雍容。该品种该矿属岩浆岩中的辉绿辉长岩呈深黑色,以斜长石和辉石为主,结晶质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纯黑发亮。

该矿脉自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经大同山区至河北省阜平县呈线形分布,总长近1000M,整体上是一长豆形岩体。矿山岩体稳定,可采块度大,储量多,硬度强,光泽度高,结构均匀,其质量已超过印度黑。

阜平县位于中国河北省西部,属保定市。阜平花岗岩总储量45亿方,阜平黑是中国著名的黑色花岗岩品种。

八、陕西紫阳

紫阳县是陕西省安康市的下辖县,位于陕西省南部。紫阳矿产资源资源丰富,现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23种。其中瓦板岩的质量与储量堪称世界之最,被公认为是当代建筑材料之瑰宝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远销美、法、英、澳、日等国家,倍受外商青睐;玉石、石灰石、大理石、粘土岩为主的非金属矿储量也极为丰富。

紫阳石材工贸基地包括紫阳附近的镇巴、岚皋以及湖北的竹山、竹溪。主要是泥质板石,储量大,花色品种多,年产量100多万平方米,产品大量出口。

紫阳县板石资源丰富,储量达60亿立方米,质量优,花色齐全,有蓝黑、黑色、黄锈、绿条纹、纯绿色、灰条纹等六个品种,板石主要分布在城关、东木、焕古、毛坝、联合、瓦庙、界岭等乡镇,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及工艺品。板石最早开发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距今已有20年历史,2006年5月,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紫阳天然板石地方标准,该标准被引用为国家标准,高于欧洲标准。紫阳天然板石质量驰名中外,在美国注册品牌为“黑钻”,英国注册品牌为“皇后”,出口免检,在欧美市场平均销售价为30美元/平方米。

紫阳板石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瓦板石开采、加工、运销、中介服务产业链条,企业生产分工逐渐明晰,板石产业的发展基本达到集群要素”。板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和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紫阳板石产业所蕴涵的经济效益和开发潜力,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但紫阳板石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多方制约,包括融资难、交通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指导、开采技术落后等。

九、河南南阳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西、南部分别与陕西省、湖北省接壤,东、北与信阳市、驻马店市、平顶山市、洛阳市、三门峡市毗邻,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

南阳石材产业以大理石的开采、加工为主。南阳市的大理石矿以其稀缺名贵花色品种多而享誉国内外,资源储量位居河南省前列,但批量小,加工能力相对较小,年产约35万平方米。另外,大理石雕刻工艺较为发达。

花岗岩饰面板材开发在南阳市起步较早,开发主要品种多达6种以上,2000年直接从事开采企业223家,工业总产值2616万元,上缴税金180万元,7家限额以上饰面板材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624万元,产品已销至27个省市区,和美、加、亚欧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十、四川雅安

四川省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距成都120公里,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过渡地带、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结合过渡地带,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曾为西康省省会。

四川省雅安地区的天然石材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天然石材产区和出口基地,享有“石材王国”的美称。雅安地区蕴藏着各种石材资源,以红色花岗石和“蜀白玉”大理石为主,其中大理石以中国红、石棉红最佳,汉白玉洁白无暇,材质优良,结构细密均匀,加工后色泽清润、光亮透人。

四川雅安地区辖八县一市,其中六个县产出优质红色花岗石石材,从北至南为宝兴、芦山、天全、汉源、荥经、石棉,已经发现的红色花岗石品种繁多。如芦山太平乡的磨光板材色如鸡血的“中国红”;天全紫石关、昂州地区的鲜艳肉红色的“天全红”;荥经三合、新庙等乡的色调高雅的“三合红”、“新庙红”、“亚洲红,’;石棉丰乐的颜色枣红、色调华丽的“石棉红”。这些红色花岗石石材以优良的品质、良好的性能和特殊的美感而驰名中外。

目前雅安地区开发利用的花岗石可分为红、绿、黑等系列数十个品种,地质总储量约50亿立方米以上,其中高档花岗岩有以下3个系列。值得注意的是,雅安地区红色花岗石石材中有呈鸡爪纹的微型图案,成为我国出产石材的独特现象。

雅安石材的价格比一般石材要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资源稀缺。由于国产大红、深红石材独此一家(四川南江的桃园红还未成批量就已枯竭),资源总量稀少;

2、矿山多位于高山深谷,开采难度大、运输成本高;

3、雅安石材多裂纹,荒料形状不规则,成材率低;

4、硬度高,雅安石材石材是中国最硬的石材,导致加工成本比别种石材高很多。

雅安石材的荒料成本、荒料锯解加工成本大大高于其它国产石材,荒料到毛板成材率、切割成材率大大低于其它国产石材,所以总成本高不少。

宝兴县位于四川西部,雅安市北部。宝兴的大理石名品有“宝兴白”、“青花白”、“青花灰”、“东方白”、等,花岗石上品有“中国绿”、“宝兴墨晶”、“菜花黄”、“翡翠绿”、等。名贵石材品种达30余种,总储量逾30亿立方米,其中尤以“宝兴白”大理石最为著名,世人赞为:“天下第一白”,有储量大,纯度高,品质优,白度好,易开采的特点,权威机构评价为:“是罕见的优质大理石矿藏,是具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工业用碳酸钙原料基地”。宝兴石材可雕塑,可加工板材,可生产碳酸钙系列产品,能综合开发,灵活变向,快速适应市场。

十一、广西岑溪

岑溪市位于广西东南部,东邻广东罗定市,南靠广东信宜市,西连玉林市,北接梧州市。位于珠三角经济圈与大西南的结合部,既是联接华南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经济辐射的重要腹地,又是大西南资源型经济与沿海外向型经济的连接点。

岑溪市,属丘陵山区,花岗岩矿脉长达23公里,宽8公里,“岑溪红”花岗岩总储量约21亿立方米,有“枫叶红”、“三堡红”、“芝麻石”、“七彩石”等品种,是全国最大的花岗岩生产基地,被誉为“花岗岩之都”,其生产的“岑溪红”花岗岩石材天生丽质,质地坚硬,光洁度高,与著名的“印度红”、“巴西红”、“皇妃红”等世界石材名牌品种相媲美,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近年来,“岑溪红”产品市场一路看好,销售到全国各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北京亚运村、上海华夏宾馆、广州白天鹅宾馆等高档次建筑都用“岑溪红”装修。“岑溪红”产品还出口越南、泰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实现石材年产值约8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创汇中40%来自东盟。

岑溪市西冲花岗岩矿是岑溪市最大的花岗岩矿山,由于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成为矿山系列生产开发的佼佼者。其荒料产品通过香港出口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日本、印尼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其经营者曾出席了国家建材局和中国石材协会召开的石材矿山经营管理经验交流会和技术推广会,并通过这样的交流平台,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客商来岑溪投资开发“岑溪红”,为“岑溪红”走向东南亚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岑溪红”花岗岩荒料加工逐年向增效增值进军,但由于板材加工经营分散,规模小,“岑溪红”花岗岩板材开发与加工的生产发展一度受到制约。

岑溪市委、市政府从2000年开始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内外客商来岑溪投资开发石材加工业。先后建立起岑城、樟木、马路、归义、糯垌、三堡、安平、大业、筋竹等10个花岗岩石材开发加工区,逐渐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加工基地,还开辟了岑溪归义石材专业市场,岑溪金塔石材市场建立了天马石业、汇通石业、伟正石业等多家有限公司。使石材加工企业迅速发展到500多家,外资石材加工企业10多家,其中较大规模的石材加工企业就有40多家,上马国产圆盘锯1300多台,磨光机1200多台,切边机500多台。生产的石材产品有普型板、异型板、工程板、大板、薄板、铺路砖、线条石及其他石材加工工艺品约10万平方米,国内、市内设立外销点300多个。“岑溪红”石材生产最高峰期的年产值达23.76亿元,成为岑溪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岑溪市也由此被誉为“南国石都”。

十二、广东云浮

云浮市有“石材之乡”的称誉,位于广东省中西部,居西江中游以南。总面积7779平方千米。

云浮市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目前已找到矿产52种,素有“硫都”和“石都”之称。云浮硫铁矿储量、品位均居世界首位。

云浮石材资源十分丰富,境内蕴藏着可开采、利用的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达十三点八亿立方米,其中国家命名的“云花”40

1、40

2、403闻名中外。云浮开采、利用、加工石材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目前是中国内地最大的石材加工流通集散地之一,拥有“中国石材基地中心”和“中国石材流通示范基地”称号。云浮人在国道324线云城区、云安县和罗定市路段,建成了“百里石料建材走廊”,其间连线分布着3,800多家石材企业,其中云城区占了近七成。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有一百多家,三资企业近一百家,其中港、澳、台客商独资或合作的石材企业有31家。在“百里石材长廊”内,还有一家石材工艺展览馆,汇集了云浮生产经营的中外石材产品精华,而以展览馆为依托建成的云浮石材产品交易中心,是广东省最大的石材专业市场,也是独特的旅游景点。

云浮石材产品不仅畅销中国国内,而且远销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云浮市场经营的货品品种几乎涵盖了建筑上所需的大部分产品。从石材荒料、板材、石工艺品到加工石材的各种装备均可在此一次采购。

云浮石材花色可分为红、黄、绿、黑、白、麻、蓝、青、紫、啡、金、灰、花等十三大系列;产品可分为大板、规格板、薄板、圆柱、球体、管形、弧形、线形、壁炉、拼花、扶手、灯饰、石雕、盆景、餐桌、茶几及砂岩、人造石、文化石、石米石粉等十九大门类六百多种;石材机械制造业是云浮的新兴产业,能设计、制造各种石材锯、切、磨等机械装备。

由于云浮石材市场具有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中国各地以至世界上的一些石材企业纷纷到此开工厂开店,有的主要在云浮从事石材生产、加工,而通过其设在深圳、佛山、惠州以及中国其他各地的办事处和门店负责销售,不少外地石材生产企业则鉴于云浮市场的品牌,干脆在云浮市场内开店,以扩大自身的知名度。

云浮石材市场加工的石材除了本地开采的云石外,还有从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地中海沿岸国家进口的大理石,从巴西、印度等国进口花岗岩,以及从台湾和国外引进的大花绿、雪花绿、黑金花、橙皮红、莎安娜米黄、伊朗粉红、黄(白)洞石等系列。这些石材经加工后,一部分返销到石头的原产地,大部分销往国内外其他地区。

云浮市目前已形成六大工业基地:

一是化工生产基地,全市年产硫矿400万吨,硫酸29万吨,松香4万吨,化肥5万吨,成为广东省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二是石料建材基地,形成了加工开发、生产大理石、花岗岩、再造石装饰板材及石制家具、石材工艺品等13大系列23大门类1000多个花色品种,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石材产品集散地,2003年被评为“中国石材基地中心”、“中国石材流通示范基地”。三是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新兴县是全国重要的不锈钢餐厨具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不锈纲食具产量列全国第二,销量居全国第一,“新兴煲”享誉欧美;四是服装加工出口基地,罗定纺织工业城占地1500亩,现有企业20家,就业人数近万人,华天龙制衣有限公司生产的泳衣在美国市场占有很大份额;五是机电生产基地,郁南县是全国电池生产第一大县,生产多种名牌电池和多个花色品种电线、电缆等。云浮也是广东最大的水泥生产地,水泥年产量380万吨,目前还有1000多万吨的水泥生产线正在建设中。

作为年轻的后发城市,云浮发展寻找新思路,那就是东渐西联,走珠三角延伸发展之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构建更高更广的联接发展平台。这几年,云浮坚持东渐西联,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开辟了云城都杨和新兴新成两个省级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工业园。这样一方面,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一方面,做好珠三角产业转移,云浮的发展走出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子。

第7篇: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1.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具体策略1: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道及联网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支持汶川等灾区发展。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具体策略2: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厂办大集体改革和“债转股”资产处置,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着力保护好黑土地、湿地、森林和草原,推进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

具体策略3: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改善投资环境,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中游经济带,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加

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对接和联系。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

具体策略4: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域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具体策略5: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大力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陆地边境地区享有西部开发政策,支持边境贸易和民族特需品发展。在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以及中西部其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大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和发展。推进三峡等库区后续发展。对老少边穷地区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并逐步减少市级配套资金。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具体策略6: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

要着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

(2)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基本形成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中央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中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省级财政要完善对下转移支付政策。实行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按领域安排的投资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修改完善现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实行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相应完善农业、人口、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等政策。

(3)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

在强化对各类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评价基础上,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对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强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对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综合评价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吸纳人口等。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等指标。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

(4)建立健全衔接协调机制

发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方面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规划编制,做好专项规划、重大项目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协调。推进市县空间规划工作,落实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功能区布局。研究制定各类主体功能区开发强度、环境容量等约束性指标并分解落实。完善覆盖全国、统一协调、更新及时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跟踪评估。

第8篇:经济普查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

苗壮 左强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03日

07 版)

经济普查是指通过调查了解国家第

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经济效益等情况并据此建立基本单位名录库和数据库系统的过程。经济普查被喻为“大国体检”,它不仅是了解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是我国进行五年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七条规定,经济普查工作每5年进行一次。历经5年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只有获取最新的、准确的数据,才能完成这些系统的升级与更新,进而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开始于2013年12月31日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其重点即在于了解2008年12月31日第二次经济普查以来我国第

二、三产业的规模、结构及效益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各个产业在省、市、县的经济区域内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笔者认为,进行经济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三个摸清”“三个准备”。

“三个摸清”即摸清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摸清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摸清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摸清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意在获取与我国第

二、三产业发展相关的重要数据信息,如产业规模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要素组成等,尤其是近几年增速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摸清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有利于政府部门加强和完善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完善。

摸清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次经济普查要摸清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拦路虎”,摸清打破我国经济平衡发展的“绊脚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只有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探索出最佳解决方法。例如,通过经济普查,我们能够发现,当前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生产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工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问题严重,资源匮乏成为摆在工业生产面前最严峻的问题之一。5年中,发展速度最快、最引人关注的房地产行业存在生产盲目、产能过剩等问题,等等。

摸清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当前,就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存在两种极端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将成为未来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第

二、三产业的企业持这种观点,会导致部分企业不思进取、故步自封,最终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经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遥不可及,超过欧美经济发展水平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持这种观点的企业会表现出消极被动、锐气不足的倾向。通过第三次经济普查,人们可以清醒地看到我国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距离,进而促进国内与国外在相关领域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中国成功借鉴他国成功经验,促使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三个准备”是指为“十三五规划”做准备,为第三产业的高速、持续、稳定发展做准备,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做准备。

为“十三五规划”做准备。通过第三次经济普查,发现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0%左右,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4%左右,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6%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第

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需要巩固农业基础,提升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的支撑力度,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服务产业。因此,在农业方面需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坚持普惠制农业补贴政策,鼓励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在农地征用时以保障农民利益为前提。在工业和制造业方面需加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鼓励运用产业与技术紧密结合的方式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比重。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对“十二五规划”前半个时期进行的总结,更是为“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防止政策制定的盲目性,降低投资风险。

为第三产业的高速、持续、稳定发展做准备。第

一、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由于受经济指标与统计方法的局限,无法获取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准确信息,妨碍了国家调控政策的制定与产业发展的指导。第三次经济普查对第三产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了解,加强了对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金融保险业、高新科技产业、信息产业、业务咨询产业等行业的信息收集,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解决我国第三产业产能低、效益低、市场化程度低的“三低”现状,提升第三产业服务水平,创新第三产业经营模式,改进第三产业生产方式。

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做准备。经济普查工作根植于民,为民服务,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普查虽然是对信息的汇总,但其目的却是要通过对汇总的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第三次经济普查对国内生产水平进行的准确核算,可以推测出当前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总体水平,为实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良的目标提供努力的方向。

定期开展经济普查,是认识国情、摸清家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决策和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任务繁重艰巨。我们必须进一步摸清底数、搞准情况,为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信息依据。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9篇:dangqian我国经济发展形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总体看我国经济仍处于由危机应对向常规增长转型的过程之中也正在开始由传统发展方式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型。总体来说,呈大好趋势,但是仍然坎坷不断从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当前,国内经济运行出现新情况新变化。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在物价方面,虽然最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回落,但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不可掉以轻心。第一,农业基础薄弱以及提高农民收入、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涨、加强环保等影响未来物价上涨的各种成本推动的刚性因素依然存在;第二,欧美各国深陷财政金融困境,必然采取扩张性政策应对危机,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可低估;第三,我国虽然已经有效控制了流动性过快增加,但货币存量依

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一些针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反倾销、反补贴案件明显增多。去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67起,其中发达国家26起,发展中国家41起,美国对我国 起337调查16起,值得注意的是新贸易壁垒作为发达国家限制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的重要手段,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更加突出。新贸易壁垒涵盖技术标准,环境法规,知识产权和劳工标准等多个方面,影响程度深,规避难度大,对我国传统优势出口产业的发展形成较大威胁。从国内看,一是汇率压力。2010年6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7.5%,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升值,同时韩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货币对美元竞相贬值,这就削弱了我国商品的出口价格竞争优势,也增加了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二是融资难、贷款贵。特别中小企业,作为出口的主力军,面临资金压力更大,商业银行因为确保担保和抵押不敢放款,致使局面尴尬。总之,发展的道路上不可能风雨无阻,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一定要全面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牢固树立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扎实的工作,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上一篇:未完成读后感下一篇:安保部安全职责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