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视角

摘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区域资源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无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在环境约束下探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问题。 要素集聚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种特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要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只有大力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由要素推动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约束的突破作用,以区域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沿着由要素集聚到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再到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时空演进路径,系统阐述了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机制,并从时空的维度揭示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界定了要素集聚、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要素集聚是各生产要素(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依托着企业的经济活动,在企业内部规模扩张和更多企业空间集中的引导下,以一定的结构聚集在某一特定区域,并通过要素集聚效应的发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是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数量维度和质量维度上的立体展开。本文从三个方面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三是注重绿色、清洁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定区域的创新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知识生产或技术创新,通过对创新资源进行集成和融合,提高知识存量和技术水平的能力。本文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技术创新和创新环境四方面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 (2)要素集聚、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互动机制。地区的生态环境特色和优势通过影响要素的流动和区位变迁决定要素的集聚。要素集聚给集聚区带来了丰厚经济收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效应。区域创新能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根本途径。 本文以二氧化碳的排放作为环境污染的替代变量,测度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足迹,并测度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集聚密度、区位商和空间自相关性,发现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呈现高度集聚和空间相关特征。本文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排放量的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区域产业结构效应和空间结构效应。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环境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不利的影响;技术效应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3)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物质资本集聚过程中表现出资本深化的特征,但资本深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有在资本深化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前提下才能成立。人力资本集聚有利于信任的产生和知识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播,从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本文通过构建空间知识溢出模型分析物质资本投资(资本深化)、人力资本集聚对知识存量增长率的影响,发现人力资本集聚提高了区域吸收能力,增大了知识溢出,物质资本投资体现了知识生产的干中学效应,增大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入,有助于缩小知识差距,实现区域经济趋同。 本文利用GWR模型实证分析了物质资本集聚、人力资本集聚、能源足迹强度和环境规制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物质资本集聚带来的资本深化并未转化为技术深化,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源足迹强度越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制约作用越大;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双重效应,当期环境规制政策不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前期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的激励作用正在凸显,弥补甚至超过了环境成本负效应。 (4)环境约束下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动力机制。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本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污染排放量的减少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测算及分解了中国各省市的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表明,环境技术效率在省际间的分布不均,技术进步及其导致的规模报酬递增在推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 本文在控制了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市场化程度等变量的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区域创新能力对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区域创新能力对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增长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环境规制与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负相关。 (5)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构建包含要素集聚和环境质量的内生增长模型,利用Hamilton动态优化模型求解最优稳态增长解,讨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集聚外部性程度、消费和环境偏好、污染排放密度等参数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应满足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均衡路径上,集聚的空间外部性越大,人力资本积累速度越快,污染排放密度的指数越大,时间贴现率越低,对环境质量的偏好程度越大,跨期替代弹性越小,则经济增长率越大。 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物质资本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物质资本过度集聚时,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力资本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无效环境效率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只有人力资本集聚通过作用于区域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6)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构建局部溢出模型,分析要素空间集聚的需求关联、溢出等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与环境污染、拥挤等外部不经济效应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需求关联效应和溢出效应为聚集力,环境污染、拥挤等外部不经济效应为维持对称均衡的分散力,同时,溢出效应也可成为促进经济分散的力量;要素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的地区对外辐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区域知识溢出、经济辐射效应的发挥,同时也是解决区域性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区域经济合作的博弈模型分析区域经济合作效用的分配问题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参与合作的各地方政府给联盟带来经济效用增量和环境效用损失,两者的差值是参与合作的各地方政府给联盟带来的净效用,根据此比例分配区域经济合作中获得的效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的充分条件是各地方政府参与合作带来的效用大于不合作时所能获得的效用,各地区要素的互补性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 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要素的合理配置、生态环境的改善三方面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约束;要素集聚;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创新能力

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基础

1.2.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1.2.3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1.6 本文的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环境问题及环境规制的研究现状

2.1.1 环境与经济绩效的相关关系

2.1.2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2.2 要素集聚的研究现状

2.2.1 要素集聚形成的影响因素

2.2.2 要素集聚的外部性

2.3 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

2.3.1 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2.3.2 区域生产效率的增长

2.4 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化的研究现状

2.4.1 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测度

2.4.2 区域创新能力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

2.5 要素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约束

2.5.1 要素集聚的创新效应分析

2.5.2 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5.3 环境约束下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2.6 文献评述

3 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3.1 相关概念的介绍

3.1.1 要素集聚的内涵

3.1.2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3.1.3 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

3.2 环境与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

3.2.1 环境对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2.2 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3.3 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3.3.1 物质资本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3.3.2 人力资本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3.4 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4.1 区域创新能力对环境约束的突破作用

3.4.2 区域创新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3.4.3 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影响

3.5 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环境与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

4.1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测算及影响因素

4.1.1 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分析

4.1.2 我国能源利用的碳足迹与环境承载力

4.2 环境与要素集聚的作用机制

4.2.1 环境对要素区位变迁的影响

4.2.2 要素集聚程度的测算

4.2.3 要素集聚的环境影响评价

4.3 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4.3.1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3.2 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5.1 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和差异化评价

5.1.1 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

5.1.2 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化

5.2 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要素集聚效应

5.2.1 资本深化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5.2.2 知识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5.2.3 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5.3 要素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5.3.1 地理加权模型

5.3.2 模型的设定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环境约束下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6.1 环境约束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6.1.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6.1.2 低碳经济与新发展模式

6.2 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

6.2.1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创新动力

6.2.2 区域创新能力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机制

6.3 区域创新能力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

6.3.1 测度模型的构建

6.3.2 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

6.3.3 区域创新能力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

7.1 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7.1.1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7.1.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7.2 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传导机制

7.2.1 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关系

7.2.2 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传导路径

7.3 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数理模型

7.3.1 内生函数的设定

7.3.2 变量的运动方程

7.3.3 动态最优化的求解

7.4 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

7.4.1 变量的选取

7.4.2 实证研究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

8.1 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关系

8.1.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概述

8.1.2 要素集聚与优化配置

8.2 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8.2.1 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

8.2.2 局部溢出模型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解释

8.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合作机制分析

8.3.1 区域经济的合作优势

8.3.2 区域经济合作博弈模型

8.3.3 合作博弈模型的求解算法

8.3.4 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形成

8.4 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8.4.1 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的支持

8.4.2 要素投入质量和合理配置的支持

8.4.3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持

8.5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财政基本思路途径改革论文提纲下一篇:生活统计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