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产业集群的基本概要

1.1 产业集群的内涵与分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产业集群逐渐成为国内外理论学界研究的热点, 由于产业集群自身形式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的角度不同, 导致了对产业集群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M·E·Porter (1998) 认为,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比较集中的企业与机构的组合。产业集群是由一批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组成的。J·A·Rolelandt和Pimden Hertog (1998) 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得新的互补技术, 从互补资本和知识同盟中获得收益, 加速学习进程, 降低交易成本, 克服或构建市场壁垒, 获得合作经济效益, 分散创新风险, 与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 (如专业供应商) 、知识创造机构 (如大学、科研机构) 、中介机构 (如经纪人和咨询顾问) 以及客户建立相互联系的网络。20世纪90年代, 随着我国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 我国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界开始对产业集群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文献也随之出现。王缉慈 (2001) 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产业集群以地方企业集群为特征,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弹性专精的中小企业进行集聚, 并结成密切合作的网络, 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区域文化之中。魏江 (2003) 用产业特性和地理集中作为标准来判定集群, 产业特性是指该地域集中的企业只从事特定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生产以及服务, 地理集中是指所有相关的企业在地理上相互邻近, 并且共同根植于该区域。

1.2 我国产业集群中的不足和改进

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的产业集群不够完善, 存在着较多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产业集群的集聚水平较低

在我国, 许多的地区虽然已经进行了产业的集聚, 但是还是存在着“形聚神散”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且关联性弱,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和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小。

1.2.2 集聚过程中政府规划痕迹明显

其实对于产业集聚来讲, 政府规划是利大于弊, 但过分规划会造成产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过大, 企业的资产老化过于严重。这对于产业集聚来讲, 就将成为不足, 并且影响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

1.2.3 高新技术区发展过于落后

相比于工业的产业集群区, 我国的高新技术区的产业集聚还比较落后, 只有少量的地区拥有高新的产业集聚区。并且在许多的新生高科技的产业区中, 许多流程过于死板落后, 不能够追赶上时代的潮流, 因此许多高新技术区也只是空有架子, 没有实体。

1.2.4 某些地区的资源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工业和科技园区在城市的周边形成了产业集群带, 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借助自然的资源, 因此大量的资源被开发利用, 并且得不到有效的补给。比如大庆的石油, 由于过量开采, 正面临着资源紧缺的危机, 同时, 也导致了地壳发生变化, 致使地震频发, 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对于以上的四点问题, 我们正在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手段进行改进, 比如, 我们将有效利用政府决策这一有利武器, 在保证国有企业进行深化和集聚的前提下, 支持新生企业和私人企业集聚的形成。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经营者能够完成角色的转换, 不仅担任经营工作, 同时组成业主委员会, 对集聚的企业进行管理。我们也在不断地努力, 不仅建设更多的高新开发区, 同时也在建区的基础上, 深化企业改制, 完成经济的发展工作。在资源方面, 我们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防止小作坊私自作业和盗取国家资源, 鼓励和支持企业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进行整体规划, 保证后代的正常取用。

综上, 我们可以了解到, 产业集聚虽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但是我们依然相信通过我们自身不断的努力, 我国的产业集聚会日趋成熟。

2. 我国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国际经验

我国产业集群相比其他的国家起步较晚, 因此许多的国家都有着值得借鉴的产业集群国际经验, 我们主要以美国和印度为例, 简要介绍一下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2.1 美国的产业集群措施

美国作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 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美国所培养的区域经济增长, 不仅局限在大型城市的周边, 也包括美国较为贫困的西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主要采用大量低价出售土地, 刺激美国人口向西部迁移。同时美国还会选择发展较好的西部地区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因此许多的商人相中这里的地价较低, 面积较广, 纷纷在这里建设工厂。而同时, 美国政府又会给成功的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企业以扶持。正因此, 美国逐步在西部形成集聚产业的链条, 促进了美国的西部发展, 并且政府和商人达到了互惠互利、共同盈利的结果。

美国除了在较贫困的西部发展集聚经济, 在发达的地区也采用这种方式,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的硅谷。硅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产业基地。美国借助当地的高等学府的技术支持, 逐步在硅谷建立以科技创新为主的高新产业集聚区。这一区域的建立, 无疑会使美国的科技不断地发展, 同时为美国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

2.2 印度的产业集群措施

印度是产业集聚发展较为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印度的贫富差距较大, 不同的贫富区所拥有的基础设施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就印度政府而言, 产业集聚非一日之功。因此印度选择了层次分级的产业集聚模式。这种分级分成四等, 从低到高, 每一级别的人数和企业集聚的数量都有较大差距。这种做法对印度是非常有效的。因为这样的做法, 一方面可以促进印度下层人民的生活发展, 又不会好高骛远,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一步一步地促进贫民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较好的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立, 可以吸引外商, 达到经济中心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虽然这一做法可能会拉大贫富差距, 但是在印度这一比较特殊的地区, 这无疑是比较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

3. 我国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

通过对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产业集群的国际案例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 我们大致提出以下几点:

(1) 集聚当地特色产业, 拉动地区经济发展

通过对每个地区的特色产业进行相关的了解, 从而扬长避短, 在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下, 大力发展当地的经济, 让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我们以陕西的医药为例。陕西中药丰富, 依托资源和研发生产能力优势, 重点发展西药和中成药等子集群。着力发展化学药、中药材、中成药、生物药等优势产品, 加快形成陕西省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 [3]从而大力发展陕西的区域经济。

(2)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集聚, 形成中心经济圈,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在每个区域结构中, 总会有一两个企业成为龙头的企业, 可以这些企业为中心, 发展周边的有关小型企业, 从而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比如某一地区的龙头企业为汽车装配厂, 那么周边就可以开设零部件、轮胎、钢材等一系列的相关企业, 通过这种集聚, 来达到共赢的目的。

(3) 提高产品的质量, 完成经济中“质”的飞跃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著名的“加工厂”, 然而很多企业为了各自获利, 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原材料进行削减, 从而导致商品质量下降。如果产业能够达到集聚, 为了竞争, 企业就会选用较好的材料, 在不减少原料水准的基础上, 完成了产品的“质”的飞跃, 同时也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建设, 建立地区正面的经济形象, 提高地区经济的发展。

(4) 建立更多的科技开发区, 运用技术手段获得经济效益

对于很多地区, 依然以工业为主要的集聚产业模式, 这样的模式不仅受益较低, 而且对于环境也会造成污染。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通过技术革新, 开设更多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让科技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完成我国从农业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

4. 结论

综合文中的介绍, 我们可以了解到, 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空间还是无穷的, 而产业的集聚无疑是会不断的填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白。我们在提高区域的经济建设的同时, 应该注意对于环境的保护, 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才能够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许多的经济体制并不完善, 这就需要我们一步步切实的去进行建设, 切勿好高骛远, 这样将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在发展产业集群的同时, 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其他经济建设, 不能只看其一、不顾其他, 也不能畏首畏尾、不敢去做。只有合理的建设当地的各项经济上层建筑, 才能达到区域经济的最好发展。

在我国, 政府还是非常重要的权力手段。我们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 维护我们市场的秩序, 建立和合理规划我国的产业集聚市场, 这样对我国的各地发展会起到帮助的作用, 同时对于缩短各地区的贫富差距, 也将起到辅助作用。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技的不断完善, 中国的产业集群模式将进入最平衡和协调的阶段, 而我们的区域经济也将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产业集群是指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的范围内集中, 以实现产业集聚的一种现象。在我国, 大部分地区已经逐步由分散型企业模式转变为集聚型企业模式, 正是因为产业的集聚会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本文针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 探讨在我国, 产业集群如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张涌.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 金一诚.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MEC, 2011.7

[3] 闫亚恒.陕西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J].商业时代, 2011.4

上一篇:探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法下一篇:跨境电商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功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