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指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根据公共服务相关理论,养老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有其特定的内涵。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论文 篇1:

赤峰市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研究

摘 要:运用文献分析与逻辑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契机和现状进行一系列梳理,提出赤峰市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提升的路径,以供体育主管部门及农村牧区体育管理人员借鉴与参考。当下赤峰市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体育公共服务资源严重不足,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相对滞后,现有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在国家出台体育与健康政策和赤峰地区农村牧区的快速发展的契机下,要促进赤峰市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提升,应因地制宜,加大健身设施网络化建设,突出组织建设,加强健身指导人才的培养,结合地域特点,激活农村牧区民间特色体育项目。

关键词:赤峰市;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纲要中指出:“推进全民健身战略,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着力推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城乡之间均等化,应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完成。纲要的出台为进一步推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法理性支持,也为体育公共服务实施指明了方向。其中,“均等化”则是接下来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的重点。为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实施方案,其重心除了关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发展外,还要着眼于农村牧区的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口大市,在自治区公共体育的政策支持下,体育公共服务获得了一系列长足发展。当然也存在着诸如体育公共设施不足、服务体系发展缓慢等问题。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当下赤峰市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状况,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 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紧迫性

1.1 加快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是振兴乡村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国内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都有了很大发展。相对而言,群众体育发展是相对缓慢的。赤峰市体育的发展也呈现这一态势,群众体育发展相对滞后。为了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牧区体育活动是关键。自2012年以来,赤峰市借内蒙古自治区全运会契机,支持建设了敖汉、翁牛特旗、宁城县等旗县的农村牧区一系列综合健身场地的建设,发放安装了一系列全民健身器材。据不完全统计,到2019年底,共计在农村牧区安装了健身器材180套、篮球架321副,协助完成了47个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的体育健身团队建设。然而,由于农村牧区体育健康意识较差,经济基础相对不高,加上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体育公共服务的展开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加快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对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提升体育人口比例均有重要意义。

1.2 加快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是提升群众体育文化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体育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教育引导、法制宣传、情操教化、实践养成的重要举措。体育对群体精神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个体精神的养成需要培养公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国家意识与健康意识。体育则在个体精神培养上有着其独特的价值。体育群体精神是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与健康意识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公民的体育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體育公共服务不仅能促进公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公民精神上的教育也是不可替代的。体育公共服务的大力投入,群众健身就有了良好的外界环境,能更好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人们在享受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培养群众集体主义精神。举办群体性比赛,提高居民对公正、公平、平等、法治等理念的认知。体育公共服务本身就是为体育文化发展服务,提供各类硬件体育设施,促进了群众体育文化生活。

2 赤峰市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公共服务资源严重不足

据《内蒙古自治区公共服务体系数据(2015—2018)》显示,内蒙古东西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呼、包二市发展相对较好,赤峰市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位于呼、包二市之后。在赤峰市,赤峰城区体育服务体系明显好于农村牧区,而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各方面相对不足。而体育健身设施的严重不足是制约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从调研数据上可以发现,当下赤峰市大部分农村牧区的体育健身设施相对缺失的,体育发展经费不足,健身指导员更是严重短缺。在赤峰市的农村牧区中,新惠、天山、林东等部分城镇的场地设施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国家要求5至100万人口的城镇,人均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应达到0.7—2.3平方米),由于资金等原因,政府对体育基本建设的投入是有限的。特别是一些需要注资较多的体育运动场地建设,如公共健身中心、健身步道、户外多功能球场的体育设施也是很难保障的。

2.2 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相对滞后

从《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组织体系年鉴》上来看,赤峰市农村牧区的大部分地区尚未能建立专门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没有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以及管理人员。大多数体育公共服务主要依靠农村牧区的行政人员或有体育爱好的志愿者来担任。与此同时,也缺少专项体育经费支持。同时,由于缺少成体系的体育公共服务组织机构,自然也缺少相应的工作规划,缺少具体人员的职责界定,使得体育公共服务一度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从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整体规划来看,农村牧区的体育公共服务的工作责任主要落实于自然村、镇主管体育、文化与旅游的职能部门。然而,文化、旅游与地方经济有直接关联,而群众体育难以直接体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因此,大多数体育、文化旅游部门的主管部门更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与旅游事业上,对体育公共服务事业积极性不高。因而导致群众体育工作力度不够,宣传推进力度不够,体育科学普及面不够大,关于群众体育的法治法规难以落实,出现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等。群众在城乡之间、农牧区之间所享有的体育锻炼权利不平等,所以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也不协调。

2.3 现有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当下,农村牧区经济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部分居民有了许多空闲时间。据《2019年赤峰市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赤峰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年收入4万,日常工作时间9小时左右。从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当下农村牧区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体育运动参与的基本条件——“有钱,有闲”。然而,由于体育观念相对滞后,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并不高,致使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相对较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也难以发挥。当然,也存在公共体育设施老化、损坏严重、无人维护与维修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各机关、学校体育设施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其原因可能考虑到人身安全与维护费用等问题。在赤峰市几乎所有的农村牧区机关、学校的体育设施与场地均未对外开放,造成了公共体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公共资源一度处于闲置的状态。另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不高,对于万分之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由于缺少鼓励与奖励机制,大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直处于分散状态,难以发挥群众健身指导作用。

3 赤峰市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契机

3.1 国家体育与健康政策的出台

从宏观发展前景来看,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体育强国纲要”等政策,都极大支持了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振兴乡村”战略,表明了农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农村各项事物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在“振兴乡村”战略的论述中对农存的发展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理想愿景。体育公共服务已成为人民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乡村”还要求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快速发展。另外,《体育强国纲要》的提出,也给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政策上的支持。《体育强国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向农村牧区,重点支持民族地区全民事业的发展”。纲要明晰了全民健身发展政策的未来走向,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有了政策上的支持。

3.2 赤峰地区农村整体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十四五”期间,赤峰市响应国家的号召,提出了“振兴乡村五年计划”“体育文创之旅”等激活农村牧区活力的重要方略。赤峰市计划用2019到2023年的四年时间,实现农村牧区全面小康的整体提升。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体育与文化协同发展。体育相关管理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振兴乡村体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如《农村牧区体育服务提升指导意见》《群众体育促进指南》等,为赤峰市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当下,体育健康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渐渐地深入人心。虽然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农村牧区居民认识上还欠缺一些,但受到社会体育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已经成为促进赤峰地区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内容。

4 赤峰市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提升路径

4.1 因地制宜,加大健身设施网络化建设

从调研中发现,当下赤峰市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短板是体育基础设施与场所不足,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为了提升赤峰市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需要在设施、场地上加大投入。(1)要积极的对旗县区的健身活动中心和乡镇社区的健身活动场所投入资金,要倡议各类机关单位、学校开放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2)鼓励各单位开办多种形式的体育经营场所,推进公共场所的体育健身区域和健身设备建设;(3)要加大推进体育园林化和园林体育化的建设进程,逐步形成网络健全、设备多样、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群众体育发展格局。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东部,地域辽阔,乡村牧区相对分散,人民生活空间较为离散。根据这一特征,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布局方面要科学规划,先行建设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带,而后,再进一步完善其他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锻炼的兴趣爱好,因地制宜,科学地建设体育设施与场所,更好地为群众体育服务。

4.2 突出组织建设,加强健身指导人才的培养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当下农村牧区的体育组织中,体育指导员队伍尚未健全,体育活动的组织主要依靠民间志愿者或体育爱好者,因而体育活动表现松散。与全国其他地区类似,赤峰市农村牧区的体育服务组织相对较少,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处于缺乏的状态。因此,要想提升赤峰市农村牧区的體育公共服务,需要突出组织建设,加强健身指导人才的培养。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居民自发地参与体育社团,政府再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体育辅导员进行培训,社团成型之后,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促进农村牧区的体育公共服务。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农村牧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在体育健身指导队伍的建设中,结合当下农村牧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应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拔和培养校园化,培训和分类指导多样化。针对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偏少、组织结构不健全和缺乏激励机制等情况,对农村牧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可实行岗位制和派遣制,由政府给予经费补贴。

4.3 结合地域特征,激活农村牧区民间特色体育项目

众所周知,体育公共服务是一项综合的工程,不仅有体育公共设施等硬件建设,还需要组织体系健全,有足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参与,包括新的体育资源的动用与开发。因此,为了激活农村牧区体育公共服务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发展体育公共服务事业的过程中,还要对区域性体育资源进行创造性开发与利用,调动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赤峰地区有很多少数民族居住区,有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不同区域都有特色的独具民族体育项目。经过现代化改革与实践,现逐渐兴起了冰、雪、车、马等品牌赛事和活动,对农村牧区的体育服务与资源调动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另外,要加大对牧区的安代舞、抢枢、马球、沙力搏尔、布鲁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促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利用和发展传承。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特别要加强专业性中介体育机构的建设。

——————————

参考文献:

〔1〕蒋星,朱亚成.精准扶贫视域下西藏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7):5-8.

〔2〕傅昱玮,佟强.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7):31-34.

〔3〕闫建华,田华钢.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法律规制与冲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0,36(03):10-13.

〔4〕李慧林.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分化性发展与张力整合[J/OL].体育与科学,2020(03):50-56+78[2020-07-04].https://doi.org/10.13598/j.issn100 4-4590.2020.03.007.

〔5〕刁节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与突破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05):66-68.

〔6〕曾艳筠.广西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使用调查——以广西容县浪水镇为个案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5):196-197.

〔7〕王齐辉.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逻辑起点、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浙江体育科学,2020,42(03):30-34.

〔8〕毛敏.江苏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探索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4):204+207.

〔9〕杨中皖.上海市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实践及启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5):35-41.

〔10〕蒋治华,朱五一.新时代高校体育资源纳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山东体育科技,2020,42(02):57-61.

作者:闫志辉

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论文 篇2:

公共服务视角下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问题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指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根据公共服务相关理论,养老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有其特定的内涵。本文所指的养老服务是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从而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

一、我区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服务供需现状分析

(一)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最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内蒙古人口基本数据显示,2010年内蒙古农村牧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8.20%,城市为7.05%,二者相差1.15个百分点。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农村牧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2.21个百分点。随着我区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同时,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家庭结构朝着核心化、小型化发展,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城乡倒置现象突出。根据2014年9月25日《内蒙古晨报》相关报道,我区农村牧区老年人口数量占全区老龄人口的60.8%,长期生活在农村牧区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解决我区养老难题的关键和紧迫任务。

(二)农村牧区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笔者在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调研时发现,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子女的资助来生活,其次是新农保和土地收入。在农村养老中,依靠子女居家养老的占大多数,在原居住地上居家养老是农村老人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由于农牧民参保意识不足,参保意愿不强,加上政府相关部门宣传不到位,养老金保障水平不高等,导致当前新农保的养老替代率偏低,可持续性面临较大挑战。土地是农民最宝贵的财产,但由于老年人的劳动能力下降,把土地流转给子女或他人代耕的现象很普遍,土地收入相对减少。

老人的传统养老观念短期内难以改变。从我国居民的养老特点来看,老年人只要自己能动能吃、手里有一定自己支配的钱、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亲戚朋友圈,还是喜欢在自己家养老,绝不会在养老问题上花一分钱。从我国居民的居住特点来看,喜欢儿孙满堂,喜欢群居,喜欢在自己居住的生活环境中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孩子。从我国居民的传统孝道观念来看,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没有子女的老人才去敬老院养老,把父母送到养老机构是不孝顺的体现。

(三)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从养老服务政策支持来看,“十二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民政厅先后出台了《内蒙古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建立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关于推进农村牧区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全区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办法》、《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为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

从农村牧区养老服务机构数来看,截至2014年底,内蒙古农村养老福利机构院数达399个、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7.4%,工作人员1962人、较上年同期减少了8.27%,床位数达到39442张、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91%,年末收养人数达到25259人、较上年同期减少了9.24%。截至2015年3月底,农村牧区互助养老幸福院达到769所,4.25万户,8.5万张床位。

从彩票公益金用于老年服务来看,2014年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资金达到了246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67%。同年,农村牧区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资金达到了395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95%。

从农村牧区养老模式选择来看,自治区民政厅根据各地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发展。在“空心村”现象较为突出的乌兰察布市以农村养老为试点,将多项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建设以农村互助幸福院为重点,区域性敬老院和养老服务站为补充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在拥有较多牧业旗县的锡林郭勒盟以牧区养老为试点,积极探索推进“集中居住、养老育幼、政府扶持、多元运营”的牧区养老服务模式。

二、我区农村牧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空巢老人增多,家庭养老模式弊端凸显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土左旗基本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以机构养老为辅的农村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家庭和土地,随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小型化,加上土地不再是唯一的生产资料,大家庭结构逐渐瓦解,家庭养老模式弊端凸显。同时,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以土左旗敕勒川镇忻州营村为例,全村6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的是老人和小孩,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基础养老金偏低,农牧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据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消息,2015年内蒙古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月人均85元。然而,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则为每人每月269元。也就是说,内蒙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不及贫困户低保金的一半。从理论上讲,基本养老金应当高于救助金。这种情况的出现会降低农牧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因此,部分农民还是更愿意选择他们认为比较可靠的储蓄养老和家庭养老这两种养老模式。

(三) 敬老院入住率不高,床位空置现象突出

以土左旗为例,敬老院集中供养率为11.5%,床位利用率达到23.8%,床位空置现象突出。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敬老院入住率较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五保”老人不愿受敬老院生活约束,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不愿意入住,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恋乡眷土;二是“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各级财政管理经费的投入几乎为零,“五保”对象生活水平较低,吸引力不够;三是“五保”老人的法律监护主体不明确,老人的近亲干预较明显,有的老人因亲属照顾得不错而不愿入住,而有的老人各项生活费用由近亲保管或支配,身不由己。

(四)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精神文化生活异常匮乏

当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有生活照料需求、医疗服务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主要来自子女和配偶方面,但由于子女或家庭成员忙于生活和劳作,他们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往往仅限于饮食起居方面,忽略了与老人沟通与交流。村卫生所医疗设备简陋,村医务人员数量少且学历低,村卫生所的药物配备严重短缺等,致使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老年人大多数患有慢性病,他们亟需“上门诊治”、“定期检查”等医疗服务。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无论从形式、方式,还是从内容上看,都显得异常匮乏。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越来越多地渴望沟通和得到尊重,越来越努力地寻求精神慰藉。但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和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依靠子女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难度越来越大,老年人倍感寂寞。

三、推进农村牧区养老服务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农牧区养老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农牧区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养老服务的本质是照护,尽管老年人需求多样化,但本身机能逐步减退是其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为此要确立养老服务提供照护的宗旨,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其次,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是由服务主体、内容、方式以及保障措施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系统。再次,体系的健康运行需要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没有一个完善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一些养老服务制度难以有效运行。最后,体系的高效运行需要相应的管理、协调、监管、服务体制机制。

(二)建立社会养老服务资金保障制度

加强资金保障,让老年人有钱享受养老服务。在继续完善新农保的同时,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政府补贴制度。首先,完善政府供养制度。对于“五保”老人,继续采取集中和分散供养方式,不断提高供养标准和服务质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其次,完善高龄津贴发放制度。进一步提高津贴标准,扩大发放范围。最后,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支持低收入且高龄、独居、空巢、失能等困难老年人,依据病残和困难程度,发放养老补贴。

(三)不断推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

各地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和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养老服务实施方案、指导性目录,积极培育养老服务承接主体、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逐步建立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例如,对“五保”、低保、优抚伤残、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及空巢老人,发放免费或低偿养老服务券,根据自身需求购买养老服务;对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通过适当补贴的方式,引导老人自行购买有偿服务。服务内容和标准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扩展和提高。

(四)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原则,通过规划引导、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等多种途径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注重对养老服务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要求,以保障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服务。重视对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养老服务业规范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和部门应该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满足农牧民的多种养老服务需求。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

作者:霍燕

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论文 篇3: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推介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的通知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继2019年推出首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后,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开展了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本刊整理刊发了23个地方案例,涵盖农村医疗、养老、教育、饮水安全、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政务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等多个领域,以飨读者。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发展改革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

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继2019年推出首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后,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开展了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各地农业农村、发展改革部门积极响应,精心组织遴选推荐,共上报了122个案例。经专家评审和实地调研核实,评选出“北京怀柔:‘足不出村’办政务 打通村民办事‘最后一公里’”等23个地方案例为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农村医疗、养老、教育、饮水安全、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政务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等多个领域,有的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有的强调资源要素整合,有的注重数据信息共享,各具特色,反映了各地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实践的新探索。

现将第二批23个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名单予以公布(名单见附件,详细内容可在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查阅),希望各地在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上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实践中参考借鉴。

附件:第二批23个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名单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

2020年12月11日

第二批23个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名单

1、北京怀柔:“足不出村”办政务 打通村民办事“最后一公里”

北京市怀柔区实施“足不出村”办政务改革,依托区、镇、村三级联动,变“帮办”为“代办”,创新建设代办队伍,梳理涉农事项代办清单,全天候应需应急办理村民事务,实现由“多次跑”变为“一次办”,打通村民办事“最后一公里”。

2、天津北辰双街:打造常态化服务体系 让农村文化“活”起来

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把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大民心工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打造文化活动阵地,培育文化资源,带动群众参与,探索出一套常态化文化服务体系,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让乡村文化价值得到真正释放。

3、河北巨鹿:“医养结合+护理险” 构建农村多元养老保障网

河北省巨鹿县综合考虑个人、医保基金和财政承受能力,坚持政府主导、分类施策,探索建立“医养结合+护理险”农村养老模式,整合医疗养老资源,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实现农村养老服务低价可及。

4、山西万荣:竞争性用财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山西省万荣县打破部门利益格局、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创新探索竞争性使用财政资金制度,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投入美丽乡村建设,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5、内蒙古九原:融合聚力 打造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坚持区、镇、村三级共同发力,紧扣农村牧区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粪污利用等关键环节,發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改进激励制度,制定村规民约,构建起“建、管、用”一体的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服务体系。

6、辽宁庄河:“1945”模式破解农村垃圾治理难题

辽宁省庄河市探索“1945”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治理模式,构建资金保障和长效运维机制,实现垃圾源头减量与终端处理、定期清理与日常保洁紧密结合,有效破解农村垃圾治理难题。

7、上海松江:探索“好邻居”服务体系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上海市松江区以农村居民需求为导向,打造镇街、村居、群众三级服务空间,制定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志愿服务三份清单,构建“好邻居”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

8、江苏吴江:“三张榜单”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创新推出“红黑榜”“红黄绿三色榜”“光荣榜”等三张榜单,健全干部考核体系,完善乡村治理方式,强化激励调动农户积极性,形成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户合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局面。

9、浙江宁海:构建“智引擎” 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

浙江省宁海县探索“智分类、云回收、源处理、循环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出台全国首个农村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地方标准,建立积分反馈和项目奖励机制,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可持续,实现“就地减量、就近转化”。

10、浙江柯桥马鞍:“八个一”惠民工程促农村公共服务提标扩面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马鞍街道创新实施农村公共服务“八个一”惠民工程,坚持一村一图一策一清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建管用育并重,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11、福建三明:“三聚三化”精准关爱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福建省三明市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多方汇聚人财物,引入专业化服务,精准对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需求,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灵抚慰、亲情关怀、家庭教育等服务重点,形成农村留守儿童立体式关爱保护服务模式。

12、江西新余:“党建+颐养之家”打造农村居家养老“三心”工程

江西省新余市以党建为引领,在农村全面推行“党建+颐养之家”,为农村留守老人、独居老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让老人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打造“党得民心、老人舒心、子女放心”的“三心”幸福工程。

13、山东荣成:依托“暖心食堂”构建新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山东省荣成市创新信用激励政策,发动志愿服务,凝聚社会力量,打造“暖心食堂”,采取村级自助型、集中配餐型、暖心饭盒型三种模式,为农村老人提供“一餐热饭”,解决农村居家养老的民生“食”事。

14、河南武陟:“众筹养老”绘就农民晚年幸福图景

河南省武陟县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扶持、慈善助力、村级主办、个人低偿入住的“众筹式”养老模式,兴办村级慈善幸福院,激活社会参与力量,改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

15、河南南乐:城乡共通丹江水 农村吃上优质水

河南省南乐县抓住丹江水南水北调工程机遇,按照“政府主导建设、委托市场运营”模式,整合城乡供水资源,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供水机制,让农民群众“吃好水”,有效破解农村吃水难题。

16、湖北松滋:从“五缺”到“五有”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温暖港湾

湖北省松滋市构建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情感上缺關爱、生活上缺关照、学习上缺辅导、行为上缺管教、健康安全缺保障等五缺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温暖港湾。

17、湖南攸县:“门前三小”搭建农村文化大舞台

湖南省攸县探索搭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形载体,盘活农村闲置的祠堂、民房、旧村部等资源,在老百姓家门口建设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有效破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在哪建、谁来建、怎么用、如何管问题。

18、广东惠阳:“百姓欢乐舞台”提升农村文化服务效能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持之以恒打造“百姓欢乐舞台”文化品牌,充分发动农民参与,寓教于乐扬正气,群演群乐接地气,凝心聚气添活力,让群众成为舞台主角,有效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深入难、接受难、持续难问题。

19、四川名山:“全程代办”实现农村公共服务“零距离”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推行村级事务全程代办制度,建立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站,制定代办服务一卡通,构建全域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圈,实现一站服务不出村、下沉服务零距离,把便民实事办到农民群众心坎上。

20、重庆奉节:集中供养失能人员 助贫困家庭走出困境

重庆市奉节县整合扶贫、医疗、社保等资源,探索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模式,统筹布局供养设施,对失能人员统一服务、专业护理,解除贫困家庭后顾之忧,破解“一人失能,全家致贫”难题。

21、宁夏海原:危窑危房换新颜 圆梦安居暖心房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实施危窑危房改造“九个一批”工程,采取农户自建、企业助建、部门帮建、政府统建等方式,推进农村危窑危房即增即改,确保存量危房清零、安全住房有保障,实现改得动、盖得起、建得好。

22、宁夏彭阳:“互联网+”打通农村饮水工程“最后100米”

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借助“互联网+”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对饮水工程实施信息化、智能化改造,解决农村自来水入户难、管护难、缴费难等问题,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喝上“同源、同质、同网、同价”的自来水。

23、新疆昌吉: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整合全市中小学教育资源,打破城乡管理多重界限,组建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中学学区共同体,实施“十统一”机制,将城区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直接下沉到乡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共享。

上一篇:项目申报材料(精选2篇)下一篇:优质护理服务演讲稿(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