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基础教育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镶黄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部,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牧区旗。全旗面积四千九百六十平方公里,二万六千人口,其中牧区人口占67.5%。由于旧社会长期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牧区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教育十分落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牧区基础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牧区基础教育论文 篇1:

浅谈牧区基础教育现状、困境及建议

摘 要:虽然我国牧区基础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与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其差距仍然比较大。从整体来看,牧区基础教育规模仍然比较小,教学水平比较低下,教育经费严重匮乏以及教师待遇较差等,以上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牧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不利于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开展。基于此种情况,本文详细阐述了促进我国牧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牧区;基础教育;现状;困境;建议

一、牧区基础教育的困境

1.“汉语文”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也是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汉语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是促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主要载体。我国不少牧区自有其民族语言,在很多牧区学校中,师生使用汉语的频率比较低,对“汉语文”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导致牧区学校汉语的教学效果比较差。牧区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牧区的未来的长远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而要想成为高素质人才,拥有汉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2.基础教育布局比较分散

牧区基础教育布局分散是影响牧区教育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牧区中小学的入学率在全国处于倒数位置,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牧民家庭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另一方面是因為牧区基础教育布局比较分散,这就增加了牧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度。牧区人民的居住点和学校位置都比较分散,牧区学生上学存在一定的客观困难。

3.师资力量比较差

近些年来,国家致力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使得现在我国中小学教师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牧区学校的地理位置比较偏,有的地方交通非常不方便,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根本没有办法和东部地区相比,在加上教师待遇迟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所以多数教师不愿意去牧区学校任教,导致牧区学校严重缺乏中小学教师。不得已,牧区学校只能雇用代课教师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导致教师素质整体不高。

4.教师激励机制不健全

牧区学校的环境远远落后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但是对于那些甘愿将青春奉献给边远学校的教师,教育部门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他们的工作强度比较大,但是福利待遇水平却比较低下。这种现象严重打击了年轻教师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对投身牧区教育事业充满恐惧感。

5.校本课程定位出现误差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在教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课程之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校本课程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牧区学校在校本课程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少教师甚至校长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做手工,这种完全狭隘的认识导致牧区校本课程得不到真正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实际作用根本不会充分发挥出来,严重制约了我国牧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不利于牧区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促进牧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建议

和谐社会的实现必然要建立在全民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全民基础教育就是要保证全国各地区、各族人民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牧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的特殊性,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基础教育的重点区域。

1.加大“两免一补”政策上的投入力度

牧区人民的生活水准普遍不太高,加大“两免一补”政策上的投入力度可以有效缓解牧区家庭的生活负担。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适当提高“两免一补”的标准,在免除学生书本费的同时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辅导书,这样可以有效改善牧区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对于寄宿的中小学生,除了补贴伙食费之外,还可以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因为牧区家庭的居住点比较分散,很多学生的家距学校的距离比较远,这部分补助可以当孩子们回家的车费。这些年来,牧区经济跟以前相比有了显著发展,很多牧民家庭都有了摩托车,但是牧民本身具有勤俭节约的美德,再加上有些家长信奉读书无用论,所以有的牧民连接送孩子的邮费都舍不得出。如果能给牧民家庭提供一部分补助,将会大大激励他们送子女入学的热情。此外,牧区基础教育教师也应该享受到“一补”的待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牧区教师的生活比较困苦,如果他们连自身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又怎么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将教师的“一补”与学生的“一补”有机结合起来,能解决当前牧区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

2.改善教育环境和条件,进行信息化建设

学校必须要确保教学资金直接使用到教学中来,盖建扩建教室和师生宿舍,改善教学环境和师生的生活环境,建设学校图书馆,让学生可以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现阶段,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普遍,牧区学校应该加大信息化建设,增添多媒体等必要的教学设备,让牧区的孩子能及时接触到外部的事物。同时,牧区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对不愿意让子女上学的家长进行劝服,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

3.提升牧区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想改善我国牧区基础教育落后的现状,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政府应该重点提高致力于牧区教育教师的待遇,从而吸引高素质的师范生到牧区任教。教育部门还应该立足于牧区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对牧区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南文渊.藏区学校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5,(3).

[2]房利田.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西部大开发的首要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增刊).

[3]姜鑫,罗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6).

[4]王振岭,丁生东.青海藏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背景、现状及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7,(4).

作者简介:

洛绒郎加(1989.03—),男;籍贯:四川甘孜;学历:本科;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现有职称:小教二级。

作者:洛绒郎加

牧区基础教育论文 篇2:

从实际出发大力普及牧区基础教育

镶黄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部,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牧区旗。全旗面积四千九百六十平方公里,二万六千人口,其中牧区人口占67.5%。由于旧社会长期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牧区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教育十分落后。为了尽快消除各民族间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改变牧区落后面貌,发展教育事业,我旗政府从我旗民族特点、经济特点和地区特点出发,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一条符合牧区特点的办学原则:“四个结合、四个为主”,即:在牧区办学采取集中与分散办学相结合,以集中为主;公办与民办相结合,以公办为主;全日制与半日制相结合,以全日制为主:寄宿与走读相结合,以寄宿为主。坚持这一原则,促进了全旗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牧区普及基础教育并非一帆风顺,曾走过弯路,受过挫折。开始,地方政府处于被动地位,一等二靠,完全依赖国家,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结果是学校数量少,许多牧民子女不能入学,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后来,又照搬农区办学形式,提出“把学校办到贫下中牧家门口”,大搞“马背教学”、巡回教学,盲目建中学,结果学校布点分散,有的学校三名教师,一名炊事员,仅八名学生。教学质量低,造成人、财、物的严重浪费,加重了牧民负担,又走上另一个极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才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从1980年开始,我们逐步对学校布局、办学形式、管理体制、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指导思想是:在事业规划上,压缩和控制中学的发展,把重点放在普及基础教育方面来:在人、财、物的安排上,优先重点保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在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上,正确处理好“四个结合四个为主”的关系,既要体现集中、公办、全日制、寄宿制为主的原则,又要防止把“四为主”变成“四唯一”

基于上述思想,采取了如下做法:

第一,加強苏木(乡)所在地中心学校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每一个苏木重点建设好一所中心小学,学生全部实行寄宿制。中心校对本苏木范围内的巴嘎(自然村)财务、教学实行统一管理。此外,旗所在地,还设有两所完全小学。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执行全|1制小学教学计划,全年授课时间不少于三十八周。中心校是牧区基础教育的重点,发挥着示范作用。

第二,在条件较好,牧民居住比较集中,学生来源比较多的巴嘎设立小学分校。由中心校派公办教师任课,苏木、巴嘎在办学条件上资助。分校叮以打破巴嘎界限,划片招生,学生可就近入学,既有走读,也有寄宿。在教学上执行全日制二类教学计划,全年投,课时间不少于三十五周,冬季寒假期间教师深入浩特(居民点)辅导敏学三至四周。

第三,在地处偏僻,交通不方便,学生来源少的地区设教学点,只招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以学蒙语文、数学为主,执行简易小学教学计划。教学点条件差,儿童年龄小,不寄宿。冬季叮提前半个月放假。学生上三年级后转入学校寄宿学习。

第四,在饲料基地、林场筹汉族群众子女多的地区,设队办(或场办)小学,招收本地和附近汉语授课儿童,执行全日制小学二类地区教学计划,集中授课时间不少于三十五周。学生以走读为主。教师以民.办为主,实行工资制,和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这,类学校放农忙假,冬季寒假较短。为解决散居在牧区的汉族群众子女的入学问题,有五个苏木中心校附设有汉文复式班,学生少的隔年招生,同时也允许会说蒙语的汉族儿童到附近蒙文小学学习。

经过五年多的调整,全旗公办小学在校人数由原来占34%增加到81%,寄宿生比重由45%增加到75%,牧区小学平均班额由每班11.5人,增加到27.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1984年普及了小学教育。目前,我们正进一步巩固提高普及初等教育成果,为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奋斗。

作者:葛长海

牧区基础教育论文 篇3:

论如何加强对草原资源管理和草原改良建设

振兴草原畜牧业,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首先,要特别重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努力改善其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鼓励他们为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同时,要采取措施培养当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更新知识。还要通过发展牧区基础教育、成人职业教育以及多渠道定期轮训等形式进行职业培训,大力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懂技术的生产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只有这样,才能把草原畜牧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轨道上来。

一、广辟资金来源,不断增加投入

改良和建设草原,发展牧区经济,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一定要千方百计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首先,国家投资要向草原畜牧业倾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投资份额。国家投资主要用到关系全局和能够发挥长远效益的重点建设上,为牧区21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培育充足的后劲。其次,积极引导牧民投资。今后草原畜牧业发展可采取以牧户为投资主体,有些大型草原建设项目可由集体开发经营,向牧户发行股票、债券集资;建立牧户生产积累制度;国家对草原牧区的各种专项资金投入和金融部门的开发贷款,都要以牧户本身配套投资一部分作为先决条件,以促使牧户增加投入。再次,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引进外资。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沿边牧区众多边境口岸和依托内地许多大中城市的优势及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大改革和开放的力度,及时制定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加速交通、通讯、能源及设施建设,以利于更多更好地吸引集纳省(区)外和国外资金与技术。

二、搞活流通,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牧区经济的发展,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顺畅的流通渠道,就不可能有草原畜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因此,积极培育市场,搞活流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牧民的买难卖难问题。

牧区畜产品市场建设,要有长远发展目标,向更高层次推进。在继续发展多种形式初级市场的同时,要加强批发市场的建设,并在现货交易的基础上,逐步向远期合同和期货贸易发展,要努力培育一个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多种类、我功能、开放式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牧区畜产品市场体系。

在大力发展畜产品市场的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劳务、资金、信息、土地等牧业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要加强牧区市场制度和法制建设,强化执法监督功能,在发展草原畜牧业市场经济中真正发挥规范保障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加速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畜牧业管理体制,以加快草原畜牧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双层经营,积极稳步推行股份合作制

没有强大的集体经济实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也不可能搞好对草原畜牧业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因为只有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对家庭经营遇到的困难和牧民承担不起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及时予以帮助,也才能担负起装备和改造畜牧业的使命,并在家庭小生产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架起桥梁,促进科技进步,加快市场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步伐。为此,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当前牧区工作的重点予以高度重视。

同时,要注意搞好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因为只有把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营的优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牧区的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推动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当前,要适当增加统的成分,草、畜和资产要保留一定比例的集体经营部分,大型“草库伦”、打草场、种公畜要由集体统一管理,专业户承包经营。防疫、改良、建设、抗灾、扶贫、科技推广和畜产品收购等实现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纳入社会化大生产和规模经营的轨道,以促进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发展和要求。

股份合作制是产权股份化、投资多元化、经营自主化、分配合理化、管理民主化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它适合于现阶段牧区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牧区畜牧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它有利于集中劳力、资金、技术,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扩大再生产,搞活流通,强化服务的目的。因此,应采取积极引导,大力扶持的办法,在深化牧区改革中,逐步推行股份合作经营。首先在有条件的村(嘎查)试行以草场和牲畜为主要内容、适应牧区特点的股份合作经营方式,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同时,一定要注意坚持牧民自愿互利原则,要严防违背牧民意愿,采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制推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明晰产权关系和转变经营机制上,形成有效的资产积累制度;要把实行股份合作制的着眼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给牧民以更多的实惠上。

四、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龙型经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牧区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措施之一就是加强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从牧民实际需要出发,发展多样化的服务组织,形成乡(苏本)科技综合服务站、县(旗、市)服务中心、地(州、盟)各类科技推广站(所)和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等与牧民联合组织相结合的服务网络。重点抓好草业、良种繁育推广、兽医防疫灭病、牧业机械化服务、畜产品加工、科技培训与科研普及、经营管理与信息服务、草原畜牧业标准化等八大体系建设。尤其要在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手段、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方面狠下功夫。与此同时,要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同发展“龙型经济”结合起来,拓宽服务领域,为牧户以及企业生产提供一条龙全程服务,使其真正成为联结家庭经营与社会化生产的纽带和桥梁。因此,一定要抓住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或产品,大力发展“龙型经济”。近期内,从牧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抓好肉食品、绒毛、皮革皮毛、乳制品、活牛羊出口和饲草料生产加工等六大“龙型经济”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牧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新模式,推动分散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接轨,引导牧民走向市场。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大力发展“龙型经济”,以加快集约化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步伐。

五、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草原资源如同农地、森林、矿产、水、海洋、渔业资源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是发展现代工农业及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开发资源,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农地、森林、矿产、水、海洋、渔业等资源先后组建了国家局级以上管理机构。但是,唯独草原至今没能设立局级管理机构,因而对草原资源管理和草原改良建设带来了严重影响。

作者:张春芝

上一篇:专项检查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证券公司工作计划(精选2篇)